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说明书_第1页
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说明书_第2页
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说明书_第3页
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说明书_第4页
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规划总则一、规划背景(一)宏观政策背景1.国家十二五:科学发展为主题,经济转型为主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在相关评价体系、长效机制、具体政策等方面将发生重要调整和变化,会更加重视质量效益、结构优化、节约环保、民生改善、社会公正。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工作内容。纲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长期的方针和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突出反应了未来国家的工作导向。因此,纲要的出台,基本明确了今后五年以及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将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民生的保障和改善等重点工作,这也是XX未来的工作导向。2.科学集约发展:资源的集约利用在国家严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背景下,土地资源将成为制约各地发展的主要瓶颈,单纯依靠土地的规模扩张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将难以为继。对于XX而言,科学集约发展要求更高的投资密度、更高的土地产出率、更高的资源利用率。(二)发展背景1.后经济危机时代和经济增速放缓后经济危机时代,虽然全球经济体系正逐渐自我修复,但复苏困难。很长一段时间经济仍将处于低谷,全球经济危机还将持续4~5年。”近期世界经济总体上仍将处于缓慢复苏和低位调整时期,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较多。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冲击和国内发展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保增长、扩内需”的一系列宏观政策措施初显成效,具有发展中大国自身优势的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先行者。但是,目前我国经济的恢复性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主要是国内因素在起作用,国际因素仍然以负面影响为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由于西方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经济进一步衰退,我国的外贸出口在短时期内难以扩大;另一方面,我国持有巨额的美国债券和美元外汇储备,美国经济能否复苏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很大。初步分析,我国经济率先复苏后,发展的势头会持续到“十二五”后期;但是,如果没有美国、欧洲、日本等经济体走出危机的相继跟进,如果国际经济在大动荡、大调整中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将很难长久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XX省经济增长方式调整XX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创业能力不强、要素制约加剧等问题依旧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加大,服务业比重和城市化率还没有达到‘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十一五”,XX全省GDP平均增长11.8%,而在“十二五”,预期目标是8%。GDP增速的调整,意味着政府要引导全省上下把精力和重点放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三)城市背景XX市位于XX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区,属金华市,北靠东阳、义乌,东临磐安,南接缙云,西连金华。现有户籍人口57.34万,外来人口30余万,辖11镇、3街道和经济开发区、城西新区。1.处于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XX正处于城市化的转型期,由早期的注重产业用地的扩张,到现状的发展总部中心、物流园区,未来科技商贸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1)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中心城区仍将是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集聚区2011年,XX县城市化水平为64%,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城镇化水平30-70%为加速发展阶段),目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XX又是高首位度城市,中心城区是县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县域城镇人口的集聚核心。因此,未来五年,中心城区仍将是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城镇建设用地的主导扩张区。(2)工业化中期:工业仍将是XX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1年,XX人均GDP接近10000美元,已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借鉴国外地区经济发展历程经验,这一阶段一般历时二十年,期间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而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中期阶段经济发展多依赖产业要素规模扩张达到经济规模扩张,一般需要较大规模的工业用地和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的XX今后仍需要大量的工业用地。(3)转型发展时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重服务业的发展转型升级是XX省经济发展的主线,XX把推进科学发展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XX(包括武义、缙云)五金产业集群被省政府列为转型升级示范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试验区、国际品牌试点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园和高新技术园区创建活动有序推进。因此,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国家宏观经济要求保增长、促转型的背景下,XX必须在追求量的增长的同时关注质的发展,注重产业发展的质量以及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谋求转型发展以博得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XX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近期建设规划必须顺应XX的城市发展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谋划未来五年人口集聚和城镇发展的空间框架,落实规模扩张与集约发展要求下的工业发展用地需求,积极建设总部中心和物流园区,并为向科技商贸等服务业的转型发展创造条件。2.处在经济社会规划和城乡规划的节点时期(1)经济社会规划新老交替目前,“十二五”规划已逐步实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次规划需要与其进行同步协调,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中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有效落实。根据“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情况,XX近五年社会经济成效显著,XX主要经济指标均能圆满完成预定目标,大多已提前实现。各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中心城区各建设项目也大多如期推进,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绿化环境和城市品质显著提升。XX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五金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首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县、全国再生资源网络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省经济创新发展试点市、全省分离发展服务业示范县,五金产业被列入全省21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会展中心、总部中心、物流中心、五金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通关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基本建成,成为全国首个县级中国总部经济实践研究基地。企业扶优扶强工程成效明显,品牌化战略加快推进,“XX五金”成为首批“XX区域名牌”,获得“中国门都”、“中国休闲运动车都”国家级区域性品牌称号。(2)近期建设规划的真空期XX上一轮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于2005年,实施期限止于2010年。在2010年至今的发展过程中,XX尚未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各项建设基本遵循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落实。目前,城市发展条件与环境存在较多新的变化,县域总体规划也已编制完成,为有效指导未来五年的各项建设,以县域总规为依据编制近期建设规划任务迫切。(3)交通环境的变化依托金温铁路(扩能改造)、东永高速、XX西溪至磐安新渥公路等重点工程给XX带来的交通环境变化,未来五年内,能够形成向外辐射形成经济、城镇发展主轴线,在未来五年内,调整城市发展的主空间,作为市域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主要空间,集中力量进行高强度、高质量开发,实现产业、城镇、生态融合发展,带动市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二、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12)《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6号)《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2005.10)《XX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5)《XX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2005.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二)规范、标准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版);国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国标《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国标《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部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部标《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部标《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1998年版)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国标《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1999);国标《防洪标准》(GB50201-94);国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国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国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国标《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国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国标《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三)相关规划《XX省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XX城市群规划》(2008-2020)《XX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XX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XX市“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XX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1-2020)《XX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XX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XX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XX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XX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XX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XX市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XX市中心城区道路网专项规划》《XX市燃气利用专项规划(2012-2020年)》三、规划原则(一)实施市域总体规划的原则实施市域总体规划是近期建设规划的核心要务,也是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实施县域总体规划包括落实城市的定位,落实布局框架以及相应的功能设施体系等,同时,结合日益变化的发展形势对总体规划进行反馈。1.落实城市定位:全国现代五金产业中心,打造国际性五金产业中心、XX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根据XX城市定位,近期有重点地推进相关的产业项目,彰显城市的特色,并提升城市的生产服务能力。2.落实“一心、二带、三轴、四组”的布局框架。根据规划的城市布局框架,近期宜有重点地推进各功能区的建设,包括完善功能,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品质等。3.依据发展形势对总体规划进行反馈。近期建设规划既要落实市域总体规划,也要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以及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统筹考虑,适时对规划内容作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正,使总体规划制定的目标意图能更好地贯彻和实施,也有利于制定符合XX市发展现实需求的规划。(二)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一致近期建设规划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方向,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以及保障民生;通过城市空间的合理组织和资源要素的统筹调配,充分满足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三)与相关规划衔接原则本次规划将与相关规划衔接,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允许建设的土地范围内合理安排近期各项建设用地,近期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建设规模框架内。(四)保证城市空间顺利运营原则在土地财政模式下,地方政府负担诸多支出义务,而收入来源却相对匮乏,土地拍卖特别是房地产用地的拍卖已经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城市运营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近期建设中,仍要保证商住项目的开发量,以保障城市空间得以顺利运营。(五)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原则针对XX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近期建设规划将以科学发展为指导,通过结构的优化,功能的完善,环境品质的提升,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宜居性;同时,注重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突出集约、高效发展,强化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的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六)突出规划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规划将突出对现实中重点问题的应对思路,如民生问题,城市特色与品质提升问题等,强化规划的针对性;同时,结合XX的财力、物力,量力而行,在有限资金、有限项目开发的制约下,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紧凑开发,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四、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本次规划所划定的规划区为市区东城街道、西城街道、江南街道、城西新区、经济开发区、芝英镇、石柱镇管理范围,共计约193.37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一致,即2012—2015年。五、规划重点(一)明确近期用地布局本次近期建设规划将以预测的人口规模与建设用地规模为基础,根据近期建设项目安排及发展需求进行合理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并将城市用地结构调整与XX城市功能设施完善、经济产业转型发展、城市形象品质提升相结合,确定近期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及空间布局,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民生福利水平提高提供有力的空间支持和保障,夯实XX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二)合理安排近期建设项目近期建设项目的安排与落实是城市近期用地布局得以实施的根本。规划将优先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调整住房结构,合理安排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危旧房改造等公益性项目,加快旧城改造,促进新区开发(三)加速推进区域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技术路线图强化XX“全国现代五金产业中心,打造国际性五金产业中心、XX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对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空间进行重点保障。规划技术路线图六、技术思路为了更好地理清规划思路、明确规划重点、保障规划实施,本次规划通过现场踏勘、部门走访等综合调查对城市建设发展和现状建设用地进行评价分析,充分衔接XX“十二五规划”和市域总体规划,通过定量数据分析、相关数学模型运用,综合定性分析及相关比较分析方法,科学确定城市近期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安排近期建设用地,落实具体建设项目。同时,采用专家、领导、群众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吸收多方有益的意见与建议,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市域总体规划框架与实施情况一、市域总体规划框架及衔接(一)主要内容1.城市性质(1)全国现代五金产业中心,打造国际性五金产业中心规划期内,XX应加快五金产业规模扩张和品质提高,强化全国性五金制造、交易中心地位,大力发展五金研发、教育、信息行业,缩小与国际先进国家与地区的差距,打造国际性五金产业中心。市域总体规划规划结构图(2)XX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市域总体规划规划结构图规划期内,XX市作为XX城市群的“二副”之一,应大力加强与金华、义乌两大都市的经济联系,强化与武义、东阳、磐安、缙云城市在五金产业上的分工合作,承担推动城市群经济发展的职责。2.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市域人口规模近期:35万人左右;远期:50万人以内;主城区人口规模,近期32万人;远期43.5万人(2)用地规模:近期:38.4平方公里(另加独立工矿用地15平方公里);远期:48.45平方公里(另加独立工矿用地20平方公里)。3.发展方向在中心城区,重点保证城东生产性服务中心建设,溪心及金胜山以西城市南部生活居住用地。在两翼,城西新区工业用地沿三环线布置,重点开发梅垄片和花街片,规划期内新增4.7平方公里。经济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宜安排在现区块以北、酥溪以西地块和东北部,规划道路以北地块,规划期内新增5.0平方公里。其它用地增长边界线外的工业用地可做备用,以备适时开发。4.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二带、三轴、四组”的城市结构。(1)“一心”指建设一个人口规模约50万人综合性大城市,巩固在金华市域范围内的副中心地位。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建设宜居城市。大力发展生产服务设施,成为全国五金产业制造、贸易、服务、研发、信息中心。中心城区的形态为“一城两翼两组团”蝶形城市形态,芝英、石柱为城市边缘组团。一城居中为未来整个市域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以生活居住和第三产业用地为主。东翼为五金工业园,安排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无污染、轻污染的大型企业为主。西翼以城西新区为依托重新构筑大型二产发展空间(再建一个五金工业园区),同时协调与花街镇的关系,安排占地多、竞争力强、有一定污染的工业企业。芝英组团以原材料市场为主导职能,石柱以交通、货运、物流业为主导职能。(2)“二带”指市域东南、西北两条带状山体,集中了全市主要饮用水源、生态公益林、方岩风景名胜区和五指岩风景区。是未来市域范围内的重点生态保护空间。市域用地规划图(3)“三轴”指沿“π”型谷地,由中心城市以公路干线向外辐射的经济、城镇发展轴线,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具体指东北沿永东一线、永东高速公路串联芝英、古山、方岩、龙山、西溪;北沿永东二线、永义公路串联象珠、唐先;南沿九铃路、330国道串联石柱、前仓。市域用地规划图(4)“四组”尽管行政区划已进行了调整,但是空间距离较近的镇之间仍需相互协调发展,有效地配置资源。根据现状情况划分四个小城镇组群,即龙山——西溪、古山——方岩、象珠——唐先、前仓——舟山,其中前仓与舟山空间距离较远,以点状空间为主。5.布局要点XX可分成五个分区:即中心城区分区、龙山——西溪分区、古山——方岩分区、象珠——唐先分区、前仓——舟山分区。(1)象珠-唐先分区:XX市域北部以五金产业为主导,象珠、唐先镇区为双核,产业与城乡协调发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郊型分区。(2)龙山—西溪分区:以现代五金工业、绣品加工、五金园林工具为主导,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文化积淀深厚的市域东北部分区。(3)前仓-舟山分区:XX市重要的生态保育空间,相对独立的点状城镇空间。市域南部以文教品、办公用品为特色的文化产品生产区;农产品生产基地;方岩风景旅游区的延伸区。(4)古山-方岩分区:是XX市中部,以电动工具、五金炊具、汽摩配、门业、衡器等为主的五金工业集聚区;方岩风景旅游区主要景区和旅游配套服务区。(二)规划衔接《XX市域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其近期的期限为2006-2010年。本次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2012-2015年,属于市域总体规划的中期。规划将对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五年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规划中相关内容原则上将按照总体规划要求进行落实,规划期末的发展目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等内容将基于目前的发展情况在总体规划框架内进行预测,用地布局结合发展需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予以安排。二、近期(2006-2010)实施情况(一)近五年取得的成效1.经济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307.43亿元,年均增长12.35%;人均GDP达到53862元;地方财政收入22.4亿元,是2005年的2.26倍。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3.9亿元,比2005年提高了110.4%;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128家,超10亿元企业9家,较2005年分别增长61家、6家。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中国科技五金城成交额401.3亿元,被评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商品专业市场50强”称号;方岩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我市获得“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称号。农业综合功能明显提升,农业产业基础不断增强。2.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成为全国最大的五金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首批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县、全国再生资源网络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省经济创新发展试点市、全省分离发展服务业示范县,五金产业被列入全省21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会展中心、总部中心、物流中心、五金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通关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基本建成,成为全国首个县级中国总部经济实践研究基地。企业扶优扶强工程成效明显,品牌化战略加快推进,“XX五金”成为首批“XX区域名牌”,获得“中国门都”、“中国休闲运动车都”国家级区域性品牌称号。3.城市化建设扎实推进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63%。完成市域总规及分区规划编制,城镇功能布局得到有效调整,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城两翼二组团”中等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建成区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城联创”扎实推进。通过XX经济开发区、城西工业新区和古山、芝英等中心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产业功能新区得到有效拓展。4.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建成了以高等级公路为核心的综合交通网络,台金高速、永义公路永童段、永缙公路麻车头至马岭下段建成通车,东永高速XX段、XX西溪至磐安新渥公路XX段、金江龙至马关公路工程(一期)、永义公路童宅至雅吕段相继开工建设。开展沿江绿化及公园绿化,三江六岸绿化带、香樟园和飞凤山公园基本建成。5.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成为省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十个试点县(市)之一、首批“XX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县(市)”。截止2010年末,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9.09%、18.57%,全市推广实施清洁生产企业90家,通过省级以上验收80家。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较2005年下降20%,超额完成省政府考核目标要求。6.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26元,分别年均增长13.2%和10.9%;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医疗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实施,筹资和保障水平稳步提高。通过了省教育强市考核验收。7.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完成清障、清污、清垃圾和改水、改路、改厕、改环境的“三清四改”工程。启动“六化”整治,实施农房改造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和平原绿化工程,率先在金华市探索建立乡镇村一体化的农村安全饮用水保障机制。全面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1294人次。乡镇机构、县乡财政体制和村级运行机制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二)城市建设情况评估《XX市域总体规划》、《XX市城市总体规划》和《XX市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对过去五年城市发展建设的有序推进和资源高效、集约、节约利用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城市人口进一步集聚2006年以来,XX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的58.5%增至2010的63%,年均城镇化递增近1个百分点。中心城表表XX市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构成表用地代码用地名称用地面积(hm²)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人均用地(平方米)R居住用地1539.2927.50%32.90R1一类居住用地99.06R2二类居住用地929.73其中商住用地16.86R3三类居住用地510.5A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406.827.27%8.70A1行政办公用地126.23A2文化设施用地9.92A3教育科研用地195.82A4体育用地31.77A5医疗卫生用地27.1A6社会福利用地14.45A7文物古迹用地0.98A9宗教用地0.55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160.762.87%3.44B1商业用地150.49B2商务用地7.85B4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2.42M工业用地2304.1741.16%49.26M1一类工业用地2.6M2二类工业用地2229.95M3三类工业用地71.61W物流仓储用地74.111.32%1.58W1一类物流仓储用地74.11S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796.8614.24%17.03S1城市道路用地708.26S4交通场站用地88.6U公用设施用地36.50.65%0.78U1供应设施用地22.19U2环境设施用地2.34U3安全设施用地0.66U9其他公用设施用地11.31G绿地与广场用地279.214.99%5.97G1公园绿地215.93.86%G2防护绿地42.450.76%G3广场用地20.870.37%H11城市建设用地5597.73100.00%119.662.城市空间快速拓展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土地粗放利用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土地利用效益明显提高,处于金华领先水平。城市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教育、体育以及住房等民生福利设施的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完善,交通、水、电、气以及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保持稳步增长。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整体生态环境仍然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在快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推动下,XX城市空间仍保持快速扩张态势。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从2006年的35.86平方千米扩展到目前55.98平方千米,用地增加了20.11平方千米。3.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近五年来,XX城市各项建设稳步推进,顺利完成了一批交通、市政、公共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强化了城市的发展基础和服务水平,提升了城市的面貌。基础设施方面建设完成了建成了以高等级公路为核心的综合交通网络,台金高速、永义公路永童段、永缙公路麻车头至马岭下段建成通车,东永高速XX段、XX西溪至磐安新渥公路XX段、金江龙至马关公路工程(一期)、永义公路童宅至雅吕段相继开工建设。沿江绿化及公园绿化,三江六岸绿化带、香樟园和飞凤山公园基本建成。4.重点地区发展初见成效主城区、经济开发区和城西新区作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地区,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进行了集中的投入,成为全市开发建设最快的地区。重点改善地区的更新改造稳步推进,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功能布局得到有效调整。根据《XX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依托两市场、构筑四沿带、建设五金城”定位,市委、市政府积极调整完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5.规划政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上轮规划提出的一系列规划实施政策措施,在统筹空间、保障发展和综合服务等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制度的确立,并与土地年度供应计划、政府年度投资计划的充分衔接,进一步健全了规划实施机制,完善了政府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体系,改变了以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各项活动缺乏空间统筹的状况,保证了重大项目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实施,为过去五年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过去五年规划实施的经验表明,必须不断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强化规划实施手段与政策措施。未来五年,应在保持对全市规划统筹管理的前提下,结合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规划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继续强化规划实施力度,提升规划实施效能。三、城市建设现状(一)现状总体布局目前XX城市建设形成了“一城两翼两组团”的蝶形城市形态,芝英、石柱为城市边缘组团。一城居中为未来整个市域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以生活居住和第三产业用地为主。东翼为五金工业园,安排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无污染、轻污染的大型企业为主。西翼以花街镇为依托重新构筑大型二产发展空间(再建一个五金工业园区),安排占地多、竞争力强、有一定污染的工业企业。芝英组团以原材料市场为主导职能,石柱以交通、货运、物流业为主导职能。(二)用地规模与构成截至目前,XX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为55.98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为119.66平方米,接近国家标准上限。在用地构成上:用地现状图1.居住用地用地现状图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率和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符合国标要求,规划区内还存在较大规模的三类居住用地,这说明城市居住用地的需求与可盘活的存量土地使得未来城市的居住用地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比例大幅超出国标上限(30%),人均工业用地面积畸高。从以往各国的工业化经验来说,XX市的工业用地比例已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城市的工业用地比例(日本11%,美国5%,德国7%),工业用地的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调整,以适应城市未来持续健康发展。3.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建设比率符合国家标准,人均面积高于国标设置的5.5平方米的下限。这说明XX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现阶段的居民需求和城市建设相符。4.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比例和人均指标均超过国标最低标准,城市道路发展较好,一方面与规划区有大片旧城,本身道路设施良好有关,另一方面,是一体两翼指导下,连接一体两翼空间结构的环状路网修建的结果。5.绿地与广场用地绿地面积占建设用地比例和人均指标则大大低于国标。城市环境有待改善。(三)01、06、12年土地使用情况比较2001年土地使用情况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1.用地222001年土地使用情况7.67%406.827.30%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106.582.97%160.762.90%M工业用地796.137.39%1746.6648.70%2304.1741.16%W物流仓储用地20.10.94%24.730.69%74.111.30%S交通设施用地272.612.80%465.2312.97%796.8614.24%U公用设施用地23.71.11%98.922.76%36.50.70%G绿地763.57%187.465.23%279.215.00%城市建设用地2129.1100.00%3586.2100.00%5597.73100.00%根据《XX市城市总体规划》和《XX市域总体规划》的现状用地情况和2012年的土地现状对XX的城市用地增长进行分析近十年,是XX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城市建设用地在“一城两翼两组团”的指导下实现了翻番,由2001年的2129.1万平方米增至2012年的5597.73万平方米,各项分类用地分析如下2005年土地使用情况2011年土地使用情况(1)居住用地2005年土地使用情况2011年土地使用情况居住用地虽然在近十年呈增长趋势,由2001年的671万平方米增加至2012年的1539.29平方米,但其在城市总建设用地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从历年来的新增用地增长情况看,XX的居住用地增长比例不高。(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鉴于2001年总规无法套用新的用地分类标准,在此我们将A类用地和B类用地统筹分析,近十年来XX的公共设施用地增长迅速,由2001年总计的269.6万平方米增加至2012年的总计567.5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高达7.5%,这说明十年来XX的各项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及商业服务设施用地不断完善,城市生活质量不断提高。(3)工业用地近10年来,随着XX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用地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由2001年的769.1万平方米增至2012年的2304.17万平方米,年均增长率高达10.6%,主要为城西新区和经济开发区的工业用地增长。(4)仓储物流用地仓储物流用地不断增长,但与迅猛增长的工业用地比,其比例还有些偏低,这说明,工业用地仍为分散式自给自足的中小型企业,相关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缓慢。(5)交通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随着XX城市的扩张与整理,几条环线的修建以及与城西新区和经济开发区的连接道路的修建,由2001年的272.6万平方米,增加至2012年的796.86万平方米。(6)公用设施用地和绿地公用设施用地随着XX城市环境的改善,由2001年的23.7万平方米,增加至2012年的36.5万平方米,这说明XX的各项基础设施逐步趋于完善。绿地由2001年的76万平方米,增加至2012年的279.21万平方米,XX的人居环境逐步优化。2.XX城市生长轨迹2001年与2005年土地使用情况叠合图根据《XX市城市总体规划》和《XX市域总体规划》的现状用地情况和2012年的土地现状,绘制了2001—2012年XX市的土地利用情况比较图,用以分析XX市2001年至今的生长轨迹。2001年与2005年土地使用情况叠合图(1)2001年至2006年——飞地爆炸式生长时期空间结构方面在2001年到2006年五年间,XX市除了XX江北岸改造外,老城区几乎未动,长期以拓展新区为主要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与XX“爆发式”经济发展相吻合,老城许多问题及矛盾根本无时间、精力去思考解决,拓展空间配合经济发展一直是主要任务。城市用地方面2001年至2006年是XX经济的高速发展期,与其相应的,城市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增长迅速,这期间大规模增加的工业用地主要在城西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中。道路交通方面中心城区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东翼经济开发区由单一的永东一线(39省道)与主城相连。现新增了两条干道与主城相通,内外交通都较顺畅。西翼新增纵向主干道,梅龚片与主城联系问题得到解决,而花川片游离在城区之外依托330国道与主城联系,西翼交通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中部城区道路建设重点在溪心居住区及城市东部地区。2005年与2011年土地使用情况叠合图公共基础设施方面2005年与2011年土地使用情况叠合图依照02年总规,城市商业、文化主中心位于解放桥一带,沿XX江两岸设置,以商业、金融、文化为主导功能。城东地区逐渐形成了贸易、办公中心。经济发展重心是沿永东一线分布,尤其是经济开发区的兴建市区东部几乎集中了全市最优秀的企业,城东中心兴起与经济主导流向相一致,至于交通问题可以结合铁路搬迁、国道南移及增设城市主干路解决。(2)2007年至2012年——填空式内生发展空间结构方面2007年至2012年,随着XX经济的继续发展和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XX城市的扩张速度变缓,城市扩张由原来飞地式的爆炸增长变为在原有市域总体规划框架下的填空式的内生增长,进一步完善上位规划和市域总规所确定的“一城两翼两组团”的空间结构框架。城市用地方面工业用地增速放缓,这期间工业用地的增量仍然城西新区和经济开发区中,居住用地等向南扩张。道路交通方面区域方面东永高速XX段业已开工建设,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线位走向确定,中心城区路网建设基本趋于完善。居住用地与其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比例图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居住用地与其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比例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江北文化主中心和城东商务中心继续完善。市域总体规划所预想的城南中心还没有形成,随着铁路搬迁、国道南移及增设城市主干路解决,城南中心估计有望形成。3.结论(1)城市空间发展一脉相承由于规划实施的得力,XX城市的发展,从城市空间的发展战略、城市产业分发展、城市“一城两翼两组团”的空间结构、城市用地的扩展、城市中心的形成组织、工业用地的布局和道路网的完善,都基本贯彻《XX市城市总体规划》和《XX市域总体规划》的规划核心内容,山体、水体等保护也非常完好。(2)基础配套设施和产业配套设施亟待完善仅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物流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工业用地的增长远远快于这几大类用地的增长,致使这些配套设施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比例不高,有些甚至低于国家标准的下线,这说明,一方面城市的产业发展过于快速,城市化速度没有跟上产业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也没有发展相应的生产服务业。(3)土地政策逐步收紧的利弊相生土地政策逐步收紧,为XX市的无序蔓延与扩张上了“紧箍咒”,造成目前XX大面积的飞地式发展的局面,这种收紧一方面造成了部分地区基础配套实施无法完善的被动局面,一方面的确有效的防止XX“摊大饼”式发展,预留了城市宝贵生态廊道。(4)中心城区发展有向南发展的趋势2010年经济开发区出让工业用地在总工业用地中的比例随着东永高速、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等大量的交通设施南移,2012年现状用地中南部的居住用地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重心正向XX江以南偏移,如何在重心南偏的前提下组织好交通,完善南部的城市功能配套是未来要解决的问题之一。2010年经济开发区出让工业用地在总工业用地中的比例(四)近两年中心城区土地供应情况1.近两年中心城区土地供应情况分析近两年来,中心城区土地供应以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2010年工业用地出让总面积为218.9万平方米,出让金总额为7.22亿元,出让用地主要集中在经济开发区内,其出让总面积占总出让面积的71.2%,中标总金额占总中标金额的69.70%;2010年商住用地出让总面积为40.62万平方米,出让金总额为32.00亿元,出让用地主要集中在江南街道,其出让总面积和中标总金额约占出让面积和总出让价的35.12%和37.93%;2010年商住用地出让总价分布图2010年商住用地出让面积分布图2011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出让工业用地在总工业用地中的比例2011年经济技术开发区出让工业用地在总工业用地中的比例2011年工业用地出让总面积为66.04万平方米,出让金总额为3.99亿元,出让用地主要集中在经济开发区内,其出让总面积占总出让面积的56.17%,中标总金额占总中标金额的40.06%;2011年商住用地出让总面积为11.29平方米,出让金总额为10.15亿元,出让用地面积最多的为经济开发区,出让总价最高的为东城街道。2011年商住用地出让总价分布图2011年商住用地出让面积分布图2.小结近两年来城市开发的重点仍在东城街道和经济开发区,但开发数量和投资的速度有所减慢。未来五年里,一方面要夯实重点开发区域的发展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均衡各个街道,实现区域整体发展。表2010年与2011年商住用地与工业用地土地供应情况表20102011项目数总面积(万平方米)出让金总额(亿元)项目数总面积(万平方米)出让金总额(亿元)商住用地3540.6232.001511.2910.15工业用地117218.97.224366.043.993.结论(1)工业用地出让面积较重,但出让金额较少,土地单价不高,但从趋势上,工业用地出让金单价上升,从城市运营的角度,可以利用工业用地出让金的提高,实现从土地经济角度对引入工业企业进行控制,提高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的入住。(2)商住用地出让,仍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十二五期间,为保证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保障商住用地的出让数量和比例。四、城市发展现实与困境在经历快速的城市扩张之后,XX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也日益凸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一)经济发展缺乏后劲XX的经济发展主要以中小工业企业为主。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着空前的新一轮要素成本上涨压力。一是原材料、能源、融资、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压力;二是人民币对美元单边快速升值、国家出口退税下调等政策性成本压力;三是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社会责任所要求的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的压力。由于三股成本大幅上升,加上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融资、享受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天然弱势,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艰难生存环境。当前中小企业经营已经越过“盈亏平衡点”处于亏损状态,如果这种形势持续下去,可能出现大量中小企业集中倒闭,使社会不和谐或不稳定因素增加,XX经济继续发展缺乏后劲和动力。(二)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较慢的压力据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5.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5%。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67亿元,可比价增长5.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5.61亿元,可比价增长10.0%,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07.15亿元,可比价增长10.5%,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45亿元,可比价增长3.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99亿元,可比价增长11.7%。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05亿元,可比价增长8.4%;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35.85亿元,可比价增长25.3%;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4.89亿元,可比价增长17.8%;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0.31亿元,可比价增长6.0%;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4.67亿元,可比价下降5.6%;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23亿元,可比价增长11.0%。全市一、二、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GDP)中的占比是2.4:63.5:34.1。受国家宏观调整政策影响,加上新一轮要素成本大幅上涨的影响,实施五金名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一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依然滞后。受发展空间制约,五金商贸业空间布局体系有待完善;现代物流培育还在形成期,传统物流模式仍占主流;围绕五金名城建设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商务会展、金融保险、技术交易、信息服务等园区配套不够完善,总部经济培育刚迈出步伐;二是产业空间受政策制约明显。特别是XX经济开发区、城西新区建设受用地指标限制难以有效拓展,用地成本明显上升。三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仍然较低。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71.4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比重只有15.32%。(三)城市空间缺乏整合效率低下在城市环线内尚未充分建设的情况下,城市空间不断跳跃式外扩,在东部形成经济开发区、芝英镇两个区块。城西新区区块也着手建设,使得城市空间结构非常松散。城市空间的低集聚度一方面使得主城的配套设施不能有效共享,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通勤压力,降低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四)城市发展支撑能力不足1.公共设施配套水平低一方面,城市公共设施历史欠帐较多,建设整体滞后,尤其是文化、体育等公益性公共设施,现状多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公共设施多数老化,分布不均,服务水平较低。第三,由于城市空间的跳跃式发展,虽然以环线为依托集中要素带动城市快速集聚发展,但松散的空间结构造成基础设施滞后用地发展的现象。2.基础设施难以跟上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交通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城市的扩张和规模的不断壮大,基础设施支撑系统短期内还难以有效跟进,如水厂、污水厂容量有限,管网未成系统等。且随着私家车的不断增加,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不畅、停车困难等问题都困扰着城市的健康发展。(五)城市特色形象不突出1.缺乏展现XX城市形象的窗口地区近几年随着解放街区块旧城改造和方岩核心景区综合整治工作,XX城市面貌有了显著的提升,但仍然缺乏集中展现城市形象、展现城市发展面貌的窗口地区,缺乏城市地标以及XX的特色形象印记,这将对XX城市招商推介和知名度的扩大带来不利影响。2.城市的品质不佳直至目前,XX城市建设多以工业区等新区外扩为主,城市内在的建设品质未有较大提升。一方面,旧城更新缓慢,部分老城区建筑陈旧,街道狭窄,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较差,虽然局部地段进行过零星的改造,但整体环境和品质依然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城市绿地仍然偏少,目前人均绿地4.72平方米,绿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仅4.09。在XX全力打造品质之城的目标要求下,城市品质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市近期发展目标、重点和规模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衔接XX省十二五重点内容:(一)、推进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1、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导向,积极实施产业集群升级战略。2、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以高效利用XX各类农业资源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和多功能化。4、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统筹扩大内需、增加投资和稳定出口。XX省十二五重点内容:(一)、推进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1、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导向,积极实施产业集群升级战略。2、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以高效利用XX各类农业资源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和多功能化。4、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导向,统筹扩大内需、增加投资和稳定出口。5、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二)推进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核心的社会转型1、统筹城乡发展。2、加快教育、卫生和文化发展。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5、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工作。6、推进地区跨越式发展。《XX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关键词是“发展”、“转型”、“改革”、“创新”、“和谐”,要紧紧抓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XX转型发展这条主线,以改革和创新为强大动力,以“社会和谐”为重要保障,毫不动摇地推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管理转型,同时加强统筹协调,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规划明确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走在前列,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而其中,经济转型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是重中之重。XX省十二五规划与国家十二五精神基本一致,突出转型发展、生态发展以及民生保障等内容。(二)XX“十二五”规划1.规划要点(1)战略定位:中国五金产业核心区、XX文化商旅胜地、XX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谐幸福宜居城乡。(2)发展目标: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前列、产业转型取得重大突破、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生态文明建设富有成效、和谐社会形成良好局面、改革开放取得明显进展。(3)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具有XX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4)城乡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提升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增强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培育中心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5)建设重点:主要包括城西区块和江南区块,充实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产业拓展的功能新区,推进集聚集约的开发。2.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全面推进XX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到2015年,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前列;主体功能区格局初步形成,新表“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览表表“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览表指标名称2010年2015年目标值年均增长(%)指标属性地区生产总值(亿元)307.4349010预期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53862820009预期性地方财政收入(亿元)22.44012预期性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683.9150017预期性自营进出口额(亿美元)32.4509预期性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91.717514预期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12.427520预期性城市化率(%)6368[5]预期性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32.737[4.3]预期性R&D经费占GDP比重(%)2.3预期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完成上级任务上级下达指标—约束性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上级下达指标—约束性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吨/万元)上级下达指标—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万吨)完成上级任务上级下达指标—约束性新增城镇就业(万人)1.1累计5万年均1万约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2.9<4—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53194000010预期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111261700010预期性人口自然增长率(‰)4.41<6—约束性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31.336[4.7]约束性3.城市建设目标(1)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提升中心城区服务功能,增强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培育中心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2)优化空间开发格局:采取区域非均衡重点开发的空间引导战略,确立“聚力主轴、做强核心、培育节点、营造绿网、联接外围”的市域空间开发策略。(3)推进主体功能分区建设:优化开发区域,主要集中在XX老城区和开发区建成区,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城西区块和江南区块,充实基础设施,作为城市、产业拓展的功能新区,推进集聚集约的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禁止开发区域,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严格保护、严禁开发、严抓管理”的空间管制原则。(4)拓展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大力推进“一城两翼二组团”城市主框架建设,加快全市人口向“一城数镇”集聚,强化中心城区对人口、资本、人才、技术的吸纳能力。加强沿江、沿路及公园绿化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和美誉度,建设宜居城市。以金温铁路(扩能改造)、东永高速、330国道XX段改建工程为发展主轴线,加快整合推进经济开发区、城西区块开发,重点开发江南区块,积极推进城北区块建设。强化城市金融商贸、总部经济、旅游休闲、生态人居、科技创新等综合服务功能。(5)加快培育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着力推进芝英、古山、龙山三个省级中心镇和象珠市级中心镇发展,把中心镇培育成为县域人口集中的新载体、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台。(6)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为核心,以村庄整治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转型,努力构建资源优化配置、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互促互进、社会和谐共融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三)衔接本次近期建设规划将充分吸纳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对其确定的城市各项重点建设项目将在用地空间上予以落实;而有关城市空间格局以及人口规模将进一步协调。通过与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对接,力求规划布局和项目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符合,中国五金产业核心区、XX文化商旅胜地、XX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谐幸福宜居城乡的打造创造条件。二、《XX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1-2020年)》及衔接(一)规划原则1.依法编制原则2.上下结合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相互协调原则5.公众参与原则(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XX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包括江南街道、城西街道、东城街道,土地面积23232.53万平方米。(三)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金华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在规划区域分三个地块,土地面积133.34公顷,两块为中国南方农机产业园组成部分,分别位于城西新区四环线以东和城西新区铁路以北,一块位于中江南街道站前。(四)衔接由于本次近期建设规划与《XX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规划范围存在差异性,单从土地指标上来看,对此次规划的指导意义并不大,但在土地利用规划中所提及的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上,对此次规划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为规划确定的城市各项重点建设项目将在用地空间上予以一定的落地依据。三、城市近期发展目标与战略(一)发展目标1.产业目标:(1)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在XX构建“一区两园”的产业发展目标带动下,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一区”即经济开发区和“一园”即中国南方农机产业园,以保障经济增长和新增城市岗位。在重点优化空间,既要保障产业发展空间,也要整合产业用地促进用地节约。一方面在经济开发区和中国南方农机产业园所在城西新区,保障这两大产业集聚区作为城市支柱的第二产业发展,对其提供用地支持。另一方面,在中心城区,紧缩工业用地,整合各种中小零散企业向经济开发区和城西新区转移,提升产业的集聚效应。(2)转型提升主导产业响应XX省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政策,做精做强五金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产业、致力发展现代农机装备产业。2.城市建设目标:升级两翼、做精核心、聚力江南、优化环境3.保障民生目标:保障房建设根据《XX省“十二五”城镇住房保障规划》,全省通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解决城镇住房困难家庭154.6万户,占全省城镇家庭总户数的20%以上的建设目标得要求截至2015年,全市开工建设、改建、配建廉租住房200套,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不少于1500套,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全市开工建设、改建、配建以农民工公寓和人才公寓为主的公共租赁住房不少于2000套,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以上。4.提升基础设施与生态宜居建设目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框架范围保障城市化率提升功能的目标。为改善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增加绿地与广场用地特别是公园绿地用地。至规划期末,建成区绿地率提高到35.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1.2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21平方米。(二)发展战略1.产业:优化结构,转型升级优化结构即坚持二三产业的并举发展,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商贸流通、会展产业、金融服务业、创意研发产业、信息服务业、休闲旅游业等八大现代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指发展生态型创新型产业,逐步提高产业附加值,降低产业资源消耗,逐步推进产业升级与空间腾挪置换。2.功能:完善配套,强化中心完善功能要求在城市空间拓展的同时,跟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强化城市功能中心建设,提升XX的区域地位,改善老城区目前基础设施薄弱,文化、体育卫生等重大基础设施缺乏的现状,展现城市新形象。3.空间:整合资源,集约紧凑在现状相对分散的空间发展格局下,近期应整合空间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有重点地拓展城市空间,力求在规划期末形成相对集约紧凑的发展格局。4.生态:注重生态,提升品位充分利用XX的资源优势,保护和利用生态景观资源,丰富城市的绿地生态景观系统,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四、城市近期建设思路(一)优化城市规模,优化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为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近期宜进一步完善经济开发区以及城西新区,发展现代农机产业园和物流园区等城市功能组团。同时,针对当前的发展现实,不断优化用地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转型发展。(二)完善城市设施,改善民计民生1.提升城市功能,做强城市近期重点弥补公共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加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合理引导商贸等经营性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如农贸市场等日常生活设施,形成“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相对完善的公共设施体系。通过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竞争力,塑造城市新形象。同时,针对白云工业区等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人口的集聚,推进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园区服务功能,形成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新区。此外,结合XX城市的城市定位,强化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创意研发,会展等生产性服务设施建设。表2006-2011年中心城区户籍人口统计一览表表2006-2011年中心城区户籍人口统计一览表(万人)年份户籍人口(万人)其中户籍非农业人口(万人)户籍农业人口(万人)200626.998.0418.94200727.388.2619.13200827.678.4719.2200927.988.619.38201028.338.7219.61201128.619.0319.58随着的交通设施南移,2012年现状用地中南部的居住用地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重心正向XX江以南偏移,如何在重心南偏的前提下组织好交通,完善南部的城市功能配套是未来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近期一方面推进东永高速、金温铁路扩能改造等大量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XX的城市发展条件;另一方面,完善中心城区的城市道路网及水电气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的支撑承载能力,为旧城改造、新区拓展打下基础。(三)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特色XX城市品质与特色的提升重点从生态环境与绿地景观的优化、门户地区的整治、窗口地区的建设、休闲空间的打造、地域文化的展现等方面入手,通过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特色元素的运用和地标空间的塑造,提升XX的城市形象与区域知名度,增强XX的城市吸引力和城市魅力。五、城市近期发展规模表2011年中心城区各街道现状户籍人口统计一览表(万人)街道表2011年中心城区各街道现状户籍人口统计一览表(万人)街道户籍人口暂住人口常住人口东城街道5.032.537.55西城街道4.553.708.25江南街道5.642.888.52芝英镇6石柱镇3.351.114.45城西新区1.982.114.09经济开发区2.586.749.32总计28.3821.2843.351.现状城市人口规模根据XX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总体趋势,规划将东城街道、西城街道、江南街道、芝英镇、石柱镇、经济开发区和城西新区纳入现状人口统计范围。人口的统计口径按计算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即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划定。(1)户籍人口:按上述规定和统计口径计算,依据六普数据2011年,XX中心城区户籍人口为28.38万人,其中外出半年以上人口为6.31万人。(2)暂住人口:2011年,XX中心城区暂住人口统计数据为21.28万人。综上,中心城区三个街道、芝英镇、石柱镇、城西新区和经济开发区总人口为43.35万人。2.城市人口规模预测(1)户籍人口预测中心城区户籍人口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户籍农业人口,一个是户籍非农人口即城镇人口,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城镇人口逐步增长,由2006年的8.04万人增至2011年的9.03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2.5%。而户籍农业人口增速减缓,由2006年的18.94万人增至2011年的19.58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6.5‰,户籍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2%。预计未来五年也基本保持维持这一态势,规划2015年户籍人口取值29.78万人。(2)暂住人口预测至2011年,XX中心城区暂住人口已经达到21.28万人,随着XX近年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未来五年XX的城市化进程还将持续快速推进,按年均14.5%推算,2015年暂住人口为36.58万人,按照国际惯例和XX的具体情况,暂住人口中的60%的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转变为城市的常住人口。(3)总人口预测根据上述预测,2015年XX中心城区户籍人口29.78万人,暂住人口36.58万人,按照国际惯例和XX的具体情况,暂住人口中的60%的人口在城市化过程中转变为城市的常住人口,城市总人口为51.73万人。表2015年中心城区人口组成预测东城街道西城街道江南街道芝英镇石柱镇城西新区经济开发区合计户籍人口(万人)5.284.775.925.513.512.082.7129.78暂住人口(万人)4.356.364.953.81.913.6311.5836.58常住人口(万人)7.898.598.897.794.664.269.6651.73(二)城市用地规模1.用地现状现状XX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为55.98平方千米,人均建设用地为119.66平方米。2.用地规模预测(1)经济增长回归法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直接相关,规划利用一元回归方程对近期XX城市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进行预测。根据XX历史发展以来各个阶段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经济增长率,可模拟出Y(用地增速)=-8.3+1.5X(经济增速)的回归公式。未来经济年增长率按9.6%估算,则用地增长率为7.2%。由此,可计算出未来新增城市建设用地14.87平方千米,期末用地规模不超过71平方千米。表建设用地扩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年增速比对联系总规现状2001年市域现状2006年近期现状2012年近期规划2015年(预测)建设用地总面积(万平方米)2156.1358655987085年均扩展速度10.7%7.7%7.2%国民经济年均增速12%10%10%(2)城市化水平与人均用地法根据人口规模预测,结合现状的城市化水平和《XX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2015年,南市街道的城区人均建设用地为120平方米,进而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至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为62.07平方千米。(3)综合用地规模综合上述两种城市用地预测模型,并结合XX中心城区的现状条件,对两种用地预测方法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出预测结论,至2015年XX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不超过68.5平方千米。

2001年和2006年用地比较空间引导和土地供应2001年和2006年用地比较一、近期城市结构调整与优化(一)用地布局实施评价通过将2001年、2006年、2012年中心城区用地现状的比照可以发现,XX市城市发展“一城两翼”的城市形态逐步形成、“两翼”的发展尤为突出,从2001年的发展初期,到2012年两大开发区规模达到近25平方千米的建成规模,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在“两翼”逐渐强大的同时,中心城区也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特别是行政中心的搬迁、总部中心、会展中心的建设,大大提升了XX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目前,XX中心城区主要发展热点依然集中在经济开发区和城西新区两大开发区、总部中心周边的城塘、黄棠区块以及江南区块溪心组团。城市发展基本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整体格局。基本评价:从近期实施情况看,2001版的城市总规和2006版的市域总规,对XX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起到了很好指导作用,基本符合XX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XX市城市发展“一城两翼”的城市形态逐步形成。(二)发展方向2006年和2012年用地比较随着金温铁路(扩能改造)、330国道改造工程、东永一线、东永二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城市的发展结构将进行局部的调整和优化。规划将着力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提升中心城区服务功能。为适应宏观调控形势,适当压缩各类用地规模,重点保证二产空间。在中心城区,重点保证江南街道建设,完善城东生产性服务中心建设、溪心及金胜山以西城市南部生活居住用地。在两翼,为响应集约节约土地利用要求,重点应对工业区内的零碎用地进行利用。城西新区新增工业用地主要沿三环线及老330国道以北布置。经济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宜安排在九鼎路以北区块和北三环以南部分区块。其它用地增长边界线外的工业用地可做备用,以备适时开发。2006年和2012年用地比较(三)优化空间开发格局采取区域非均衡重点开发的空间引导战略,确立“升级两翼、做精核心、聚力江南、优化环境”的近期建设开发策略。1.升级两翼根据十二五规划对XX市“中国五金产业核心区”的战略定位,经济开发区和城西新区未来将重点将着力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特色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五金区域特色产业中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成本的优势行业,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现代农业装备高新园区的建设,打造全省首个现代农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快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中国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基地,提升发展五金区域特色产业“总部经济。项目引擎:XX省XX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基地、XX现代物流产业园区、XX市城西物流中心、XX经济开发区国际物流中心、现代农业装备高新园区创新中心、XX市机动车检测站分站建设项目、XX市汽车城等。近期建设规划图建设空间引导图2.做精核心近期建设规划图建设空间引导图强化集约集聚开发,强化城市新区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推进核心区的退二进三,积极发展生产服务设施,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坚持“生态优先、绿地优先”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积极打造绿色开敞空间,进一步营造优美人居环境,构建市域发展层次最高、布局最为集中的发展主中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巩固提升在金华市域的副中心地位。项目引擎:解放街北段旧城改造项目、丽州商城整体搬迁、中国科技五金城四期市场项目、XX一中教学楼等教育设施、第三人民医院医技楼等医疗设施、安置房、公租房等保障项目等。3.聚力江南随着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和330国道改线工程的推进,江南区块将汇集各类重大基础设施,开发条件已经成熟,未来必将成为XX重要的形象展示窗口和入城口景观节点,城市将优化形成南北向的城市空间发展轴,串联老城中心、体育中心、五金科技创意设计中心。江南区块拥有金胜山公园和大溪塘水库等良好的生态条件,用地条件极其优越,是XX提升商贸服务,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和美誉度的最佳场所。项目引擎:金丽温火车站、站前区配套、商业综合体、XX市中医院迁建工程、四星级酒店、全民健身中心主体育场、XX市长途客运站、XX市公交总站等。4.优化环境加强XX城市品质与特色的提升重点从生态环境与绿地景观的优化、门户地区的整治、窗口地区的建设、休闲空间的打造、地域文化的展现等方面入手,通过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特色元素的运用和地标空间的塑造,提升XX的城市形象与区域知名度,增强XX的城市吸引力和城市魅力。项目引擎:水库库区保护杨溪生态湿地建设、金胜山公园续建工程、XX江下游两侧绿化、小北溪两侧绿化、塔山公园建设、城西新区绿化、开发区绿化等。二、城市近期建设空间引导近期以城市骨架路网建设为框架,推进城市一体化,促进城市空间拓展,以“一城两翼”为城市发展主框架,形成一个重点发展区、五个优化发展区、一个更新发展区、六个重点储备控制地区和若干生态改善区。(一)重点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地区是对城市近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以新开发建设活动为主的地区,需要政府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建设和管理,发挥其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带动和提升作用。主要包括江南区块与城西新区,充实基础设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