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战略的效用分析_第1页
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战略的效用分析_第2页
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战略的效用分析_第3页
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战略的效用分析_第4页
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战略的效用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战略的效用分析

“尊王”与“攘夷”是春秋时期国家间政治的两大主题,并一度得到绝大多数诸侯国的认同。春秋时期的几个霸主曾以“尊王”、“攘夷”为两大战略来强化自己霸权的合法性与权威。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霸权国逐渐放弃了这两个战略。本文试图分析春秋霸主放弃“尊王攘夷”战略的原因,并由此总结战略的效用与其对象之间的关系。一、作为争霸战略的“尊王攘夷”“尊王”是指尊崇周天子的权力与权威,“攘夷”是指防御外夷的入侵。“尊王攘夷”是后世儒家学者对春秋时期国家间政治特点特别是一些霸权国对外政策原则的总结。“尊王攘夷”一词并不见于任何儒家经典之中,但为儒家学者所赞同,而且是《春秋公羊传》的基本精神之一。现当代历史学家一般着力考证春秋霸主的对外行为史实,但从战略的角度来分析和审视“尊王”与“攘夷”的文章很少,就更谈不上研究这两种战略为什么后来被霸主所抛弃了。[1]胡家聪指出,“攘夷”必须“尊王”,“尊王”旗帜竖起来,中原各国才能增强团结;华夏族各国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外族的入侵。这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尊王”与“攘夷”是一致的。[2]胡家聪看到了“尊王”与“攘夷”共通的一面,但没有注意到这两个战略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比如,郑庄公和晋顷公的“尊王”行动就与“攘夷”无关,晋文公、晋襄公的“尊王”行动也不一定与攘夷有关。楚共王也有“尊王”行动,这与“攘夷”就更无关了,因为楚国那时还被认为是“蛮夷之邦”。孙家洲注意到春秋霸主必须以“尊王”为自己号令诸侯的旗帜,并试图梳理徒有虚名的天子与实权在握的霸主之间的关系。[3]然而,他只梳理了两者关系的表象,却没有分析关系的实质以及“尊王”战略对霸主的利弊。比如,他观察到在春秋时期,霸主地位要靠实力获取,但在形式上要得到周王室的承认,但是没有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实施“尊王”战略的条件和效用。总之,现有的历史研究重在梳理、考辨“尊王攘夷”的史实,并不注重分析“尊王攘夷”作为一种外交战略的效用及其边界。(一)“尊王”战略的效用分析“尊王”战略的提出与春秋初、中期国家间政治形势密不可分。首先,从权力分配格局上看,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帅兵护送下东迁雒邑,春秋时代自此开始。[4]在经历了西周末年的战乱后,东迁后的周王室国力不振。在春秋初期,即从公元前770年到前707年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周王室主要依靠四周几个诸侯国来作为自己的防卫屏障,才能勉强维持苟安之局和天子之尊。[5]公元前707年,周王室与郑国爆发繻葛之战,周军大败,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王室自此在对外事务上一蹶不振。[6]不仅如此,王室统治集团又相继发生分裂,并爆发内战。公元前693年,周王室发生“王子克之乱”。[7]公元前675—前673年,周王室发生“王子颓之乱”。[8]公元前649年—前638年,周王室发生“王子带之乱”。[9]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周王室实力更加衰落,所辖土地有的赏赐给了诸侯,有的被郑、晋、楚等强国或戎族相继侵占。到春秋中期(从公元前707年至公元前546年向戌弭兵)之后,周王室实际控制的土地和人口只相当于一个小国。由于土地和人口持续减少,王室长期陷于财政紧张之中,不时要向诸侯告贷救急。比如,公元前697年周桓王派人到鲁国求车。按西周礼制,车是天子赐给诸侯之物,而桓王向诸侯求车说明王室已经穷到连车都置办不起的地步。[10]周桓王当年去世,王室无钱办葬礼,结果七年后才得下葬。[11]在周王室衰微的同时,有些诸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迅速成长为实力强大的国家。郑、齐、晋、秦、楚、吴、越等国相继称霸。其中,春秋中期以后,晋、楚两国长期争霸,使这一时期的国家间权力分配结构非常类似于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其次,周王室及其政治代表周天子长期保持一定的政治合法性。在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需要通过定期朝聘来证明自己的忠诚。[12]如果诸侯违反这一制度,则可能遭到天子的严厉惩罚。[13]所以在西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威和政治合法性有军事力量做保障。在春秋初年,周王室仍有较强的权威和政治合法性,因为这时它还具备一定的实力,而且此时尚无诸侯国强大到能对王室构成挑战与威慑。周郑繻葛之战后,各国意识到周王室的迅速衰落已势不可挡,因此对它可以不必像从前那样尊崇了。周天子的权威因此所剩无几,而政治合法性亦越来越弱。春秋中期之后,周天子逐渐沦为一个纯粹的政治符号。不过,由于周天子的政治合法性来源于宗法制的社会制度,因此在宗法制彻底崩溃之前,它的政治合法性不会完全消失。西周所确立的宗法制规定,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并兼天下政治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庶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本国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和本国政治的共主。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卿大夫也按此原则分出“侧室”和“贰宗”。异姓诸侯与王室结为姻亲,在本国内也按宗法制层层分封。[14]这样一来,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政治合法性互相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上述三点共同决定了春秋初、中期的霸主多采用“尊王”的战略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并使本国的对外政策合法化。第一,“尊王”是当时各诸侯国普遍接受的观念。“尊王”有助于霸主赢得其他国家的尊敬与合作,有助于树立霸主的权威与合法性。反之,如果不“尊王”,就可能丧失盟友,甚至引发敌对国家的联合进攻。第二,当时的霸主无法提出比宗法制更先进的政治理论,并将之推行到其他国家,因此“尊王”就等于维护宗法制,等于维护本国君主统治的合法性。反之,如果公开不“尊王”,那就可能引起统治集团的分裂与斗争,导致国内政治动荡。“尊王”战略被春秋霸主所抛弃是因为周王室可被利用的价值的严重下降。首先,诸侯国尊崇的对象从周天子逐渐转移到霸主。在春秋初期,诸侯国君“尊王”并定期朝觐天子是有政治利益的。比如,可以增强自己君位的合法性,可以请求王室出面调解诸侯之间的纠纷,可以获得王室的军事支持(即使王室不能出兵,天子亦可号召诸侯出兵相助)。但是在齐、晋、楚等国相继称霸后,诸侯国发现,“尊王”不如尊霸,霸主可以代替天子的功能,而不尊霸则有可能遭到霸主的打压。而不“尊王”则不会受到周王室的军事威胁,因为王室已经没有像样的军事实力了。所以诸侯国多采取既朝天子也朝霸主的策略,但朝觐霸主的次数要远多于朝觐天子的次数。据统计,《春秋》在242年的记事中,共记有诸侯朝事108次,但朝天子的仅有7次,而朝霸主的却有101次。在诸侯国中,被称为“周礼尽在”的鲁国“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15]《春秋》一书自襄公之后,就再无诸侯朝王的记载了。[16]如果“尊霸”比“尊王”更有价值是当时的普遍观念,那么霸主继续坚持“尊王”战略的意义就下降了。其次,宗法制的没落严重削弱了周天子的政治合法性,同时加强了诸侯国君的政治合法性。在宗法制下,天子、诸侯、大夫等各级贵族的政治合法性是紧密捆绑在一起的。诸侯没有自己独立的合法性来源,他的合法性必须依赖周天子而存在。因此,“尊王”就等于树立自己的合法性。春秋时代是中国社会大变化大发展的时代,其标志之一就是宗法制以及与宗法制相关联的一系列政治与社会制度(分封制、世族世官制、姓氏制、井田制等)的没落,其结果之一就是国家权力的日益集中化。诸侯国政府逐渐有了独立的官吏任命权,而以前这一权力则由周天子、诸侯和贵族分享。[17]当诸侯国政府掌握了大部分国家权力后,其本身的权威和政治合法性就得以树立与强化,而不必再仰求周天子的册封。此时,所谓大宗、小宗之别的政治意义就逐渐丧失了,继续尊崇周天子这个大宗对诸侯国君来说就不是必须之举。周天子政治合法性的丧失意味着“尊王”战略失去了政治意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尊王”战略定义为霸权国通过“尊王”行动来达到树立国际威望和使霸权地位合法化等目的的外交战略,其效用可分为大、小、无三个等级。在春秋时期,华夏霸主和非华夏霸主(楚国)都曾经采用过“尊王”战略。对于华夏霸主来说,当周王室还有一定的实力和权威时,“尊王”战略的效用大,即可以显著增加霸主的国际威望与合法性;当周王室丧失大部分实力和权威时,“尊王”战略效用小,即对增加霸主的国际威望与合法性的作用小;当周王室基本丧失实力和权威时,“尊王”战略丧失效用,即不能增加霸主的国际威望与合法性。楚国作为非华夏诸侯在争霸时曾经采用过“尊王”战略。这一战略使楚国的地区霸权地位合法化,并树立了一定的国际威望,所以它对楚国的效用较大。不过,周王室承受楚国的南方霸主地位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以及祸水南引的企图,此待下文叙述。(二)“攘夷”战略的效用分析“攘夷”是春秋时期齐、晋等华夏霸主执行的同盟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因为当时华夏诸侯国的确一度面临四夷入侵的安全压力。其实在西周时期,周王室及所属华夏诸侯曾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共存,双方虽不时有交战,互有胜负,但后者多数情况下臣服于周王室,或者与华夏诸侯相安无事。进入春秋时代后,由于周王室元气大伤,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控制力下降,而华夏诸侯一时又无力代替周王室起相同的作用,以楚国为代表的一批少数民族政权乘机壮大实力、兼并土地,并将势力的触角伸向华夏核心区域。在北方,北戎各族进攻邢、卫、燕等国,甚至一度攻灭邢、卫两国。在西方,西戎曾一度控制甘、陕等地,并向黄河南、北扩展,直到山东。进入中原的狄族从今山西、陕西向东发展,一直到达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并对晋、周、宋、郑、齐、鲁等国构成威胁。在南方,楚国在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基本兼并完毕后,开始北向中原,威胁华夏诸侯国。对于当时华夷交战的形势,《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上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当时的形势是否如《公羊传》说的那么危险虽值得商榷,但华夏诸侯的确经历几番苦战,才把形势稳定并扭转过来。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华夏霸主,齐、秦、晋等国以“攘夷”为对外战略,既可以团结华夏诸侯共同对敌,也可以借此强化自己的霸主权威。春秋霸主放弃“攘夷”战略是因为后来无夷可攘,即这一战略所针对的对象消失使战略失去效用。到春秋中期之后,一部分少数民族政权被华夏诸侯征服、消灭或退到边远地区,不再威胁华夏诸侯;另一部分在努力学习华夏文化后被承认是华夏诸侯,因此它们与其他华夏诸侯之间的冲突不再被认为是华夷之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把“攘夷”战略定义为霸权国通过“攘夷”行动来达到加强同盟凝聚力、维护盟友安全和体系稳定、树立国际威望的外交战略,其效用可分为有、无两个等级。在春秋时期,只有华夏霸主才会采取“攘夷”战略。当“蛮夷”势力很强并威胁华夏诸侯的安全时,“攘夷”战略有效;当“蛮夷”势力消退或其“华夏化”时,“攘夷”战略无效,此时华夏霸主将放弃这一战略,但会继续采取“攘夷”行动。二、春秋霸主对“尊王攘夷”战略的运用在春秋时期,曾经明显运用过“尊王”和“攘夷”战略的霸权国有郑国、齐国、晋国;楚、吴、越三国自视为蛮夷,“攘夷”无从谈起,但在争霸时均曾策略性地“尊王”,并利用“尊王”来大肆扩张。(一)郑庄公的“尊王”战略与“攘夷”行动郑国地处中原的中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在齐、晋、楚等大国还没有强大起来的春秋初期是个强国,一度为周边诸小国所畏惧。[18]郑国的实力在郑庄公执政时(公元前743—前701年)达到顶峰,郑庄公因此被史学家称为“小霸”。郑庄公采用“尊王”战略有别国无法比拟的优势。郑国的开国之君郑桓公是周厉王少子,宣王之弟,在幽王时为司徒,很得民心。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当年曾率兵护送平王东迁,因此被视为王室的肱股之臣。郑武公之子郑庄公继承父职,担任王室的卿士。他利用郑周历史上形成的特殊关系,数次采用“尊王”战略打击自己的主要对手宋国。郑、宋两国本为敌国,公元前719年,宋联合陈、蔡等国两次伐郑,郑国不敌联军攻势,有些吃亏。[19]公元前718年,宋国夺取邾国的田地。邾请求郑出面干涉。郑庄公就借了周王室的军队攻打宋国。[20]四年后,郑国又借口宋不去朝觐周天子而以天子的名义伐宋。郑庄公为这次伐宋做了精心的准备。首先是以宋国不朝觐周天子的名义出师,力求师出有名。其次是试图结成广泛的反宋同盟。郑国请求周天子发布命令,要求齐、鲁、蔡、卫、郕等国共同出兵伐宋。齐、鲁两国本是郑国同盟,自然愿与宋国联手,而蔡、卫两国本是宋国同盟,不愿听从天子的命令,郕国保持中立。这次战争的结果是郑、齐、鲁三国联军占优,并攻得宋的郜、防两地。郑庄公作主将这两地送给鲁国。随后,郑、齐联军又攻入郕国,理由是该国不服从周天子的命令。[21]郑庄公伐宋战争可谓一举四得,是“尊王”战略的一次成功运作。第一,以宋国不朝觐周天子的名义出师使这次战争具有合法性,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第二,把郜、防两地作为战利品送给鲁国,可以巩固郑鲁同盟,并在鲁、宋之间埋下怨恨的种子,使其难以修复关系。[22]第三,郑国师出有名且自愿让利,这有助于树立郑国的道义形象。[23]第四,郑国高举“尊王”旗帜,有利于今后郑、周联合讨伐其他不听王命(实际上是不听从郑国命令)的诸侯,既有利于树立郑国的霸主权威,也有利于周王室维持自己所剩不多的权威。“尊王”不仅可以使郑国扩大权威、打击对手,而且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使郑国已有的威望不受损失。随着郑国势力的日益增长,郑国和周王室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周桓王担心郑庄公在王室中一手遮天,所以准备扶植虢公来削弱庄公的势力。郑庄公对此极为不满,周郑关系逐渐恶化。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完全剥夺了郑庄公在王室的权力,后者因之不再朝觐天子。郑国由此无法再高举“尊王”大旗了。同年秋,周桓王集结虢、蔡、卫、陈等国的军队伐郑,结果为郑军所败,桓王也被射伤。但是,郑庄公拒绝了手下要求乘胜追击,将对手一网打尽的要求,反而派大臣去慰问桓王及其随从,以“尊王”的方式来标榜自己的胜利。郑庄公这次奇怪的“尊王”行动也很成功。郑庄公知道,如果他乘胜追击,弄不好会把桓王杀死,落下一个“弑主”的恶名。这不仅会使自己多年积累起来的形象和权威毁于一旦,而且容易引发其他诸侯的联合反对,同时也会削弱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合法性。而放桓王一条生路不会使自己的权威受损,使其他诸侯丧失联合反对自己的理由,也不会给国内反对派以口实。总之,郑国通过运用“尊王”战略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威望,有力地团结了盟友并使自己在打击对手方面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因此采用“尊王”战略对郑庄公获得“小霸”地位的效用大。郑庄公的“攘夷”的战略只有一次实践的机会,而且相当有效。公元前706年,齐国遭到北戎的侵扰,向包括郑国在内的多国求援。郑庄公派太子忽率军救齐,大败戎师。从此之后,郑国的威望更高了,以前的对手卫、宋两国现在也变成郑国的盟友,并唯郑命是从。[24]郑国的国势自此达到极盛,成为春秋初期中原地区的霸主。(二)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战略齐桓公上台后,任用管仲,对内厉行改革,对外积极进取,使齐国的国力蒸蒸日上,成为继郑国之后的霸权国。齐桓公在争夺霸权和维持霸权过程中自觉运用“尊王”和“攘夷”战略,并使二者能够相互协调与配合,堪称典范。齐桓公在争霸初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如何让黄河下游的四个诸侯国(鲁、郑、宋、卫)臣服于己,而且相互之间不再攻击。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齐桓公就运用了“尊王”战略。公元前681年,齐国邀请宋、陈、蔡、邾等国在北杏会盟,商定如何平定宋国的内乱。次年,宋不知何故违背北杏之盟,齐桓公以此为理由,联合陈、曹两国共同伐宋,并请周王室派兵参加。周天子派单伯领兵参加,宋不敌联军,只得屈服。这是齐桓公首次成功运用“尊王”战略。[25]齐桓公第二次运用“尊王”战略不是自己的主动行动,而是应周王室之请而为。随着齐国实力越来越强,齐桓公的威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诸侯国开始臣服于齐。这时,周王室发现,利用王命征召齐桓公讨伐自己的敌人,不失为明智之举。于是,周天子在公元前667年派召伯赐齐桓公为侯伯(霸),并令桓公讨伐卫国,以惩罚卫国支持王子颓作乱。[26]第二年,齐桓公以王命公开伐卫,卫国不敌。齐桓公在取胜后斥责卫国违抗王命之罪。[27]在这次“尊王”战略使用中,周天子和齐桓公可谓各取所需,获得了双赢结局。周天子利用齐国打击了自己的对手,而齐桓公得到了“霸”的称号,这意味着他得到了征讨其他诸侯的合法授权,而其他诸侯亦有义务服从他的领导。[28]对周天子来说,给齐桓公一个称号这件事成本为零,但收益很大。对齐桓公来说,有侯伯的称号意味着齐国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的承认,收益很大,而代价不过是攻打一下卫国,这对强大的齐国来说只是小事一桩。齐桓公第三次运用“尊王”战略是主动介入周王室内部事务。周惠王晚年有废长立幼之心,但这显然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很难得到国内贵族和诸侯的赞同。公元前655年,齐桓公主动介入王室事务,邀请诸侯与周太子郑在首止相会,公开表明自己支持太子郑继位。周惠王因此怨恨齐桓公,但又不敢公开反对,于是就派人怂恿郑文公不要参加这次会盟。第二年,齐桓公即因郑文公不参加会盟而讨伐郑国。[29]公元前653年,周惠王去世,太子郑怕其弟王子带作乱,于是秘不发丧,而向齐国求援。次年,齐国邀请宋、鲁、卫、许、曹、陈在洮会盟,一致商量支持太子郑即位,是为周襄王,襄王于是更加依附于齐国。[30]齐桓公第四次运用“尊王”战略是在第一次葵丘之盟上主动尊守周礼。公元前651年,声望如日中天的齐桓公邀请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大臣宰孔赐桓公祭肉,桓公要按周礼下阶跪拜。宰孔传周襄王之命说,桓公年纪大了,加上功勋卓著,就不必跪拜了。但齐桓公坚持跪拜,然后才接受祭肉。[31]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齐桓公在诸侯面前的一次成功的“尊王”表演,意在向与会以及未与会的诸侯表明,齐国与周王室有特殊的友好关系,齐桓公有“尊天子以令诸侯”的合法性,以及齐国为诸侯之长的地位。齐桓公执政之时也是华夷冲突非常激烈的时期。他坚持“攘夷”战略,形成了一个以齐国为首的华夏“攘夷”同盟,并与“尊王”战略有效配合,使齐国和他自己的声望达到顶峰。齐国属东方诸侯国,它主要抗击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方的戎、狄和南方的楚国。[32]齐桓公是在齐国已经获得霸主地位的情况下才开始“攘夷”的。公元前664年,受到山戎侵扰的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率兵北伐山戎,得胜而回。燕庄公为示感激之情,准备陪送桓公直到齐境。齐桓公说,诸侯只有在送天子时才出境,你这么做不符合周礼,我不能答应。后来他又劝燕庄公恢复向周王室纳贡。由于燕国在周王室的“王子颓之乱”中曾与卫国联军攻打周襄王,并立王子颓为王。所以,这次齐桓公劝燕庄公向天子纳贡是想让燕国恢复与周王室的正常关系,其实是一次顺便的“尊王”之举。这次“攘夷”与“尊王”相结合的行动非常成功。诸侯听说这件事后,纷纷表示愿意服从齐国的领导。真正让齐国的“攘夷”战略大放光芒的是齐国救援邢、卫两国的行动。公元前662年,狄人进攻邢国。次年,齐桓公发兵救邢。狄人又进攻卫国,直入卫都,卫国灭亡。卫人在曹重新立国,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兵替卫国守卫曹邑,并赠送给卫人大量生活和生产物资。公元前659年,狄人再次攻邢。齐、宋、曹三国合兵来救,在击退狄人后,把邢国迁到夷仪安置。次年,齐桓公率领诸侯军队筑楚丘城,将卫国迁到那里。[33]齐桓公逐狄、救邢、存卫,大大提高了他在华夏诸侯中的声望。对于弱国来说,与齐国结盟可以保证自己的生存;对于中等强国来说,与齐国结盟既可以加强自身的安全,也可以通过参加齐国主导的国际救援行动增加自己的国际声望。齐桓公面临的最强劲对手就是来自南方的“蛮夷”之国楚国。楚人自称“蛮夷”,自周夷王以来就不听从周王室的命令。公元前704年,楚国国君熊通公开称王(即楚武王),公然蔑视周王室的合法性。[34]到春秋中期,楚国势力伸入中原,参与诸侯相争。《史记·楚世家》称:“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两国之间的冲突势不可免。从公元前659年至前657年,楚国三次伐郑,齐国三次邀集相关诸侯国商讨对策。公元前656年,齐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联兵进攻楚国的盟国――蔡国。蔡兵溃败,联军就直驱伐楚。楚王派使者与齐桓公交涉。管仲用了一套“尊王”的说辞来证明此次联兵伐楚的正义性。他说:“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与,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35]管仲这番斥责之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齐国成为反楚联盟的领导是奉王室之命,有绝对的合法性;二是楚国对王室无礼,甚至有弑君之嫌,遭到攻伐是罪有应得。楚王只承认苞茅不入这件事是楚国的责任。齐桓公看到楚王不服,就率兵继续前进。楚国派屈完领兵迎击,双方在召陵对峙。齐桓公想不战而胜楚兵,于是邀请屈完共同检阅联军,想以赫赫兵威吓退楚人。不料屈完态度强硬,明确表示不怕与联军开战。齐桓公审时度势,认为以联军之力不足以全胜楚人,于是就与屈完结盟,双方各自退兵。[36]召陵之盟后,楚国三代国王(成王、穆王、庄王)把主要进攻的矛头转向东北方的江淮平原,而不是直线北进中原。所以,召陵之盟有效地暂时抑制了楚国北进中原的野心。[37]齐桓公通过“尊王”(打击王室对手、介入王室事务和尊守周礼)和“攘夷”(保卫盟国安全、阻击楚国北上)战略使自己的霸主地位合法化,树立了崇高的国际威望,加强了同盟的凝聚力,并暂时稳定了华夏体系的稳定,因此这两个战略对齐桓公的效用都十分明显。(三)晋国的“尊王攘夷”战略公元前643年,一代霸主齐桓公逝世,齐国随即陷入内乱,终春秋之世不复称霸。继续齐桓公和齐国而称霸的是晋文公和晋国。晋文公上台时,华夏诸侯群龙无首,周王室发生内乱,楚国更加强大,而且北方阻隔楚的重要国家郑、宋、蔡都归附了楚,中原门户洞开。周王室内乱给刚刚上台的晋文公一个绝佳的“尊王”之机。周襄王之弟王子带图谋篡位,于公元前636年公然引狄兵进犯,大败周军,俘获周公、原伯等大臣,襄王被迫逃到郑国。[38]次年,秦穆公将逃难在外的周襄王护送回国。晋国大臣狐偃对晋文公说:“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继文(晋文侯)之业,而信宣于诸侯,今为可矣。”[39]狐偃这番话是在比较“尊王”与不“尊王”哪个战略会使晋国更容易成为霸主。他认为“尊王”的成本低、收益大。以晋国的军事实力,剿灭王子带的反叛势力易如反掌。勤王之后,诸侯自然会团结在晋国周围,拥戴晋国为霸主。如果不“尊王”,你想让诸侯拥戴你就太难了。而且勤王一事属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你不做,秦穆公就要做。他做了,秦国就成霸主了。于是,晋文公抢先一步,出兵拥戴周襄王复位。周襄王借晋军迅速平定内乱,杀了王子带。晋文公朝觐周襄王时请求死后按天子的礼制下葬,襄王不允许,认为周德虽衰,但天下仍不能代周而行天子之礼。[40]这段对话说明,即便晋国已经非常强大,而周王室极度衰微,但当时的形势仍不允许晋文公为所欲为,他还要请求周襄王的批准。而周襄王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于拒绝有大恩于己的晋文公的要求。这从反面证明,当时霸主“尊王”仍有一定的必要性,即如果霸主公开违反天子礼制,就会有损自己的威望,甚至引起盟国的反对或背叛。晋文公接下来面对的就是“南蛮”楚国。此时夹在晋、楚两国之间的中小诸侯国多数首鼠两端,叛服不定。晋国要想称霸,与楚国一战势不可免。公元前632年,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大胜楚军。得胜后的晋军在践土筑王宫,准备请周天子来相会。周襄王到会,策命晋文公为侯伯,下诏称晋文公为叔父,要求“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41]晋文公在会见周襄王时严格遵守礼制,没有像上次那样提出非分之请。随后,周王室与诸侯宣布盟约:诸侯同民协助王室,不得相互侵害。[41]践土之盟时,楚国没有前来朝见天子,晋国以此为理由再次出兵伐楚。我们可以看出,在城濮之战和践土之盟前后,晋国能够把“尊王”与“攘夷”较好地协调起来,既使自己获得了侯伯的称号,成为诸侯之长,又完美地展现了尊重天子的姿态,还击败了华夏诸侯最大的敌人楚国。践土之盟后,周王室极度衰微,周天子变成一个纯粹的政治符号,“尊王”从此变成霸主可有可无的政治口号。当霸主需要时,就拿来用一下;当霸主不需要时,就长期雪藏起来。公元前635年冬,晋文公与秦、鲁、宋、郑、陈、蔡、莒、邾等国在温会盟,商讨解决卫国内乱之事。晋文公要求周襄王与会,后者不得已答应了。[42]按周礼,诸侯不能用命令的口气对天子提出要求,而晋文公却毫无顾忌地这么做了,周襄王这次再也不敢像上次一样拒绝文公的要求了。这说明,晋文公的权威已经凌驾于周天子之上,“尊王”对维持晋国的霸权地位变得可有可无。从此之后,再也没有认真对待“尊王”战略的霸主了,而中小诸侯也更愿意去朝拜霸主,以求得庇护或利益。[43]晋文公与戎狄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公之母大戎狐姬就是戎女。骊姬之乱后,他出居狄十二年,娶戎女为妻。所以他对戎狄更强调“以德怀远”。[44]晋文公晚年和襄公初年,狄人一度威胁华夏诸侯。公元前630年,狄兵侵齐。第二年,狄兵围卫,逼卫迁于帝丘。晋文公为了对付狄人而扩军备战,但还没来得及伐狄就去世了。公元前627年,狄人趁晋文公新丧之机起兵攻齐,后又攻晋。继位的晋襄公新征,在箕地击败狄兵,还俘获了狄人的君主。[45]这次“攘夷”的胜利有利于新君晋襄公树立自己的国际威望,但这还不足够。公元前626年,晋襄公以卫成公背叛为由起兵攻卫。[46]晋军主帅先且居劝晋襄公尊周礼,去觐见周天子。于是晋襄公在温朝见周王,然后才攻打卫国。这次觐见周天子大概是因为襄公感觉自己刚继位不久,还没有文公那样的威望,朝见周王可以为自己增加一点合法性。如果说这次“尊王”还有一点意义的话,仅此而已。从晋文公开始,晋国长期称霸,成为春秋时期名符其实的超级大国之一。晋襄公之后的多位晋国国君再未执行“尊王”战略。在“攘夷”方面,从公元前594年开始,晋国用了六年时间,彻底消灭了赤狄部。公元前569年,晋国与北戎达成和议,晋国自此长期无夷可攘。[47]到春秋晚期(即从公元前546年弭兵大会到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晋),从公元前530年到公元前501年,晋国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基本消灭了白狄。但晋国此时仅有“攘夷”行动,而无“攘夷”战略,即晋国不再把“攘夷”作为一种外交和同盟战略去使用。公元前520年左右,晋国再次祭起“尊王”的大旗。这次“尊王”的起因是周王室爆发了王子朝之乱,而晋国积极介入的原因是晋国此时处于霸权衰落期,急需通过“尊王”来重振霸业,重树声望。公元前520年,周悼王之弟王子朝起兵篡位,悼王出逃。晋顷公派兵送悼王回都,王子朝却将悼王杀死。[48]悼王之弟继位,为周敬王。晋军和王师联手打败王子朝,但后者不久卷土重来,将敬王赶走,自立为王。公元前517年,晋国大臣赵鞅与一些诸侯国的代表在黄父会盟,号召大家勤王。[49]次年,晋国再次起兵,王子朝逃到楚国。晋奉周敬王复位,派兵戍守王城,后又征集诸侯人力修筑王城的城墙。[50]公元前505年,周人乘吴兵攻入楚郢都之机,在楚将王子朝杀死。[51]次年,王子朝余党联合郑国作乱,周敬王再次出逃。[52]公元前503年,晋定公起兵送敬王回都,并剿灭王子朝余党,最终安定了王室。[53]在黄父之盟前,晋国对是否立即干预王室事务似乎比较犹豫。晋国大臣范献子问郑国大臣子太叔:“王室的事应该怎么办呢?”子太叔说了一番话,大意是说,此事只有大国才能管,我们小国管不了。王室不安宁,是晋国的耻辱。[54]范献子一下就明白了子太叔的弦外之音。在践土之盟上晋国被封为侯伯,为诸侯之长,有维护王室安定的义务。如果晋国不平定王室内乱,那还怎么继续做侯伯?如果由别的大国出面平定王室内乱,那晋国是不是要放弃侯伯的地位?所以,这次“尊王”行动事关晋国的霸主地位。晋文公通过运用“尊王”(平定王室内乱、遵守周礼)和“攘夷”(阻止楚国北上中原)战略成功地使晋国获得霸主地位,并成为华夏诸侯遏制楚国的同盟首领,因此“尊王”和“攘夷”战略对晋文公的效用较大。到晋文公晚年,周王室开始走向极度衰落,因此“尊王”战略的效用下降。处于晋国实力顶峰时代的晋襄公使用过一次,但效用已经很小,其后晋国国君长期放弃“尊王”战略。当晋国实力有所衰落时,晋顷公使用过一次,也只有些许效用。由于晋国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所以它有能力对部分威胁自己和华夏诸侯的“蛮夷”势力采取歼灭和兼并战略。歼灭和兼并是“攘夷”行动,但不是“攘夷”战略,这既是因为晋国没有把这类行动当做一种外交战略来实施,也是因为此时“蛮夷”势力处于消退期,对华夏诸侯的威胁趋于减弱。(四)楚国的“尊王”战略和由夷变夏[55]楚国从楚武王时期(公元前740—前690年)逐渐强大起来。经过楚武王、文王(公元前689—前677年)两代君主的不懈努力,楚国基本突破了周王室设立的“汉阳诸姬”防线,兼并了汉江流域大量的小国,尤其是在兼并邓、吕、申、息等国后,楚国就控制了战略要地南阳盆地,而南阳盆地以北就是周王室和中原。这意味着楚国北进中原的西线门户洞开。[56]此时,周王室和郑、陈、蔡等中原诸侯都感到来自楚国的巨大安全压力。[57]公元前671年,楚成王继位,向周天子进贡。周惠王赐胙,并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58]按周礼,宗庙胙肉,只分同姓诸侯或有大功于王室之异姓诸侯(比如齐桓公)。楚为异姓,而且自称王,对周天子无礼,按说周王不应当赐胙。“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实际上是周王间接地封楚国为南方侯伯,授权其可在南方夷越之地便宜行事,条件是不要攻打北方的华夏诸侯。周王为何给予一个无视自己权威的“蛮夷”君主这么高的荣誉和地位呢?这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密不可分。楚成王元年相当于齐桓公十五年。齐桓公此时霸主初成,正忙于应对王室内乱、打击对手和巩固同盟,还无暇考虑楚国北上之事。周王室的邻国郑国自庄公死后,经过一系列的内忧外患,早已失去小霸地位,根本不是楚国的对手。[59]再加上周王室以南的战略要地南阳盆地尽入楚国之手,王室南门洞开,无险可守。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北进之势,周王只好吁尊降贵,用政治示好(赐胙)和祸水南引(允许楚国在南方随意扩张)的方式绥靖楚国。这一“尊王”举措给楚国带来巨大的政治利益。首先,赐胙意味着楚国这个蛮夷之邦在一定程度上被纳入华夏政治体系,今后可以平等地参与诸侯间的政治事务。其次,周王授权其“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意味着当楚国在南方扩张时,华夏诸侯和蛮夷君长均不得干涉。此后,楚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快速扩张,相继臣服了随、唐等汉东小国,兼并了江、黄等江淮小国,占据了从云梦泽到武昌的广大地区,特别是在控制了大别山中段的关口和要塞后,楚国北上中原的东线通路打开。不过,从另一方面讲,周王的绥靖政治给了华夏诸侯特别是齐桓公十几年的时间来整合力量,所以才有公元前656年的召陵之盟。从西周到春秋初期,楚国被华夏诸侯视为“蛮夷之邦”,楚国也自称“蛮夷”。此后,随着楚国政治经济的进步,以及与华夏诸侯的交流,楚国在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方面迅速向华夏诸侯看齐,即“由夷入夏”。春秋中期以后,楚国贵族已经精通诗书礼乐。例如,楚庄王的太子问师傅申叔时应当学习什么教材。申叔时回答说要以《春秋》、《礼》、《乐》、《诗》、《令》为教材。[60]这说明当时楚国贵族子弟所受的教育已经和中原贵族子弟完全一致。当时华夏贵族,在宴会、朝觐、聘享之时用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和见解,即“诗言志、歌永言”,以表示高雅与才学。楚国贵族在与中原贵族相互往来的过程中,也经常赋诗言志。公元前546年(楚康王十四年),晋平公设宴招待来访的楚国大臣蒍罢。宴会将结束时,蒍罢赋《既醉》,以此赞美晋平公。[61]公元前541年(楚郏敖四年),楚令尹围设宴招待晋国大臣赵孟时,赋《大明》之首章,赵孟赋《小宛》之二章。[62]楚人在与中原诸国的交往中,赋诗作歌,以诗言志,表现得知书知礼而有才学。楚国贵族所受的教育就是以《春秋》、《诗》、《书》、《礼》、《乐》为教本的,楚文化已完全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春秋初年,楚国贵族虽有等级,但缺乏一套完整的等级名分制度。春秋中期,礼制思想逐渐在楚国产生和形成,首先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楚自建国起,一直采用兄终弟及制。自楚武王起,楚国的继承制度向父死子继制转变。楚平王后,楚国的嫡长子继承制最终确立,楚国此后再未发生兄弟争立的混乱局面。[63]随着礼制的产生与嫡长子继承制的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忠、孝、节、义的伦理观念也出现了。楚国的君臣、父子、夫妇、嫡庶皆被一种贵贱、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所制约,所谓“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仆,僚臣仆,仆臣台。”[64]楚国治国以礼、战争以礼、外交以礼,以礼做为指导一切行为的准则,这样就迅速缩小了与华夏诸侯的政治和文化距离,得到中原国家的赞赏,使楚国更加容易打进和征服中原。[65]楚国在“华夏化”过程中得到中原贵族的帮助。公元前634年(楚成王三十八年),齐国内乱,齐桓公诸子逃亡楚国,楚王聘请他们为上大夫。公元前576年(楚共王十五年),晋国内乱,大臣伯州犁奔楚。公元前559年(楚康王元年),郑国内乱,大臣子革、子良奔楚,子革被聘为楚右尹。诸夏国家的政治家、思想家到过楚国的也不少。比如,晋文公重耳、孔子皆到过楚国。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十三年),周王室的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携带大量王室典籍逃奔楚国。这些来自中原的贵族知识分子给楚国带去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知识,有力促进了楚国的“华夏化”。[66]总之,到春秋中期以后,楚国就很难再被视为“蛮夷之邦”了。到春秋末期,楚国已经以诗书礼乐之邦自居。公元前506年楚大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时说:“吴为封豕长虫,以荐食上国。”这个时期的楚国再也不自称“蛮夷”,而是自称为“上国”,而把后起的吴称为“蛮夷之邦”。当楚国日益“华夏化”后,华夏诸侯很难再目之为“蛮夷”,作为华夏霸主的晋国当然也无法利用“攘夷”战略来团结华夏诸侯一致对楚了。正处于崛起期的楚国曾执行过一次“尊王”战略。“尊王”战略使楚国获得了侯伯的称号,因而有了在南方扩张和兼并的合法性;还使楚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承认,总的来说,这次“尊王”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