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与经济增长_第1页
服务业与经济增长_第2页
服务业与经济增长_第3页
服务业与经济增长_第4页
服务业与经济增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服务业与经济增长

服务业之所以能够取代工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主要是因为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看,服务业产出比重持续上升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8年全球服务业产出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达到61%,其中主要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已达到70%以上,美国超过80%。服务业就业比重和产出比重一样,也一直稳步上升,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已经接近75%。不仅如此,服务业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的标志,发达国家在金融、航运、教育、卫生保健、科学技术、贸易、旅游等方面都有较强的实力,而这些行业构成了提高发达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领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越来越体现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距。探寻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其核心内容在于研究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特殊地位和突出贡献,并分析经济增长对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影响。第一节经济增长中服务业的地位一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1.服务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首先,从截面数据观察,低收入国家主要依靠工业的快速增长拉动经济增长,而中等收入国家和经合组织国家的经济增长则主要依靠服务业,其次才是工业的推动。表3-1显示的是1965~1980年和1980~1990年两个时期高、中、低收入国家三次产业和GDP增长速度变化情况。从中可见,除低收入国家以外,世界平均、中等收入国家和经合组织国家服务业年均增长率都高于农业和工业。这说明服务业的快速增长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服务业增长率才超过农业和工业。表3-1三次产业产出增长率变化情况其次,从变动趋势来看,服务业增长相对稳定。1980~1990年世界经济处于衰退期,这一时期与1965~1980年期间相比,世界平均服务业增长率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中等收入国家和经合组织国家的服务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下降了4.9和0.5个百分点。由于这一时期恰恰是中国经济改革取得进展的时期,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了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的提高,所以低收入国家(含中国和印度)的服务业年均增长率也提高了1个百分点,但这种增长应当视为非常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经合组织国家服务业年均增长率与中等收入国家相比显然降低的并不多,详见表3-1。因此,服务业被认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的缓冲部门。事实也是如此,表3-2更好地显示出这一特征。可以清楚地看到,服务业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衰退时期仍有增长或衰退程度较轻。如1974年、1975年、1979年和198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均为负增长,分别为-0.6%、-1.0%、-0.2%和-2.4%,而同期的服务业增长率分别是1.4%、1.8%、1.6%和-1.4%,只有1981年出现负增长,但好于国内生产总值的状况。表3-2美英德日经济衰退年份服务业增长情况2.服务业产值比重随收入提高而增大首先,从横向比较(不同发达程度国家的比较)来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越是明显。1980年服务业占GDP比重低收入国家为30%,中等收入国家为46%,高收入国家为59%,美、英、法等14个高收入国家的比重达60%;1998年分别为38%、56%、65%和68%。由此可见,发达程度递增,服务业产值比重也在递升,详见表3-3。表3-3高中低收入国家的服务业比重其次,对先发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考察不难发现,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过程。其中,在工业化推进期间,特别是在工业化加速期,服务业比重有所降低,但服务业的总量仍在扩张并且很快再次上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一般认为当人均GDP达到4200美元(1958年美元)进入到后工业经济社会时,服务业比重就进入持续增长阶段,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相对稳定。从表3-4可以看出,1960年以后,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服务业比重都超过了50%,而且变动趋势开始趋同,1980年的比重超过了60%,1997年又超过了70%。日本被认为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其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虽弱些,但1997年服务业产值比重也达到了60.2%。表3-4部分国家服务业产出比重变动情况3.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由于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对就业比重增长的贡献甚至大于对产值增长的贡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期间,特别是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即使在工业化早期和加速期,服务业就业比重也与工业就业比重相当。从表3-5可见,英国服务业就业比重在工业化早期是超过工业就业比重的,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就业比重迅速地上升,但服务业就业比重也有较快增长,从图3-1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两者在这个时期非常逼近。美国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则始终高于工业的就业比重,详见表3-5和图3-2。表3-5英美两国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图3-1英国就业结构的历史变化图3-2美国就业结构的历史变化20世纪40、5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尤其是机械的广泛应用,农业和工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溢出。与此同时,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却保持了异常稳定的增长态势,即便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服务业也总是不断地吸收从其他产业游离出来的劳动者,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凯恩斯把服务业称为就业的“蓄水池”。表3-6是几个发达国家近代服务业就业增长速度情况,从中可见服务业就业人口年递增率都高于同期的总就业人口的年递增率。因此,服务业逐渐演变成为发达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国家经济面临的问题日益增多,通货膨胀和失业导致了经济衰退,服务经济维持充分就业的特殊功效在这一时期的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成为各国政府推动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表3-6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增长速度的比较(按平均法计算)4.服务业最终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部门W.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部门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增长势头很大,而且还要达到显著的规模;其二,能够通过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广泛的带动作用。世界近代史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往往会形成截然不同的主导产业部门,不同的主导产业部门常常被人们当做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具体标志(谷书堂等,1993,第39页),详见表3-7。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化成熟阶段,服务部门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表3-7经济发展各阶段的主导产业部门然而后发国家在推进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主导产业部门的“超越”是可能的和现实的。但超越应以合理性为前提,超越的实质在于保持主导产业部门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这种超越是指后起国家不必遵循先发国家发展的模式性程序,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跨越某些阶段,但不是超越自身的发展现实。二服务业对优化产业结构具有积极意义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一定结构质态下,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是有限的,是有其内在规定性的,只有经济结构质态的不断高级化,才能保证经济规模的可持续扩张。产业结构高级化,即从低级向高级过渡是一个有序的变动过程,具体来说,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增加,并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动,即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演进;(3)对生产资源的加工度的深化或附加值的提高,即从采掘业向原料工业再向高加工工业的演变。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合理的产业结构会促进经济增长,否则,如果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会阻碍经济增长。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越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也就越快。1.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产业结构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程度相联系,即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因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必然发生变化,需求结构的调整就会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需求变动的规律来看,一般是从满足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过渡到“享受需要”,最后上升到“发展需要”。因此,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求水平,产业结构就需要不断调整。三个需要层次分别是由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满足的。有关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路径是:由“一、二、三”发展为“二、三、一”,然后再演变成“三、二、一”。其中“一、二、三”是农业社会阶段,第一产业即农业主导经济,其比重最高,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最低;“二、三、一”是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部门,其比重最高,服务业次之,农业地位下降;“三、二、一”是服务社会发展阶段,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通常是在工业化后期就已超过工业比重,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已高达70%以上。2.服务业在协调产业间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割裂了产业间甚至是生产环节间的自然联系,服务业在协调这些产业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内容,服务业能够使工农业生产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例如,市场调查与咨询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指明了方向,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2)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服务增进了工农业的知识积累,如工艺设计等生产服务提升了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3.服务业通过促进科技发展与应用来优化产业结构(1)科技创新部门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改变生产面貌、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质量,科技进步还会生成新的产业群,从而直接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2)服务业发展的知识化趋势,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使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领先产业。(3)由于服务业在产业间的前向、后向联系广泛,促进了科技的应用与扩散。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一个国家工业化进展到一定程度时,通常是工业化加速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动最为剧烈。在这期间,工业比重急速上升并达到峰值,而后因需求制约而产生增长障碍,即经济发展依靠工业增长会随着工业产品市场的饱和而面临着种种局限,市场需求的制约使工业增长的空间受到限制,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服务领域的需求和消费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这推动着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如果在这种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适时、适当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将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此外,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密切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化。三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正如第一章分析的那样,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是专业化分工和需求上升的必然结果,这是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因,此处将着重分析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外部因素。1.政策促进政策在服务业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服务业既可能因有利的政策得到促进,也会因不利的政策而制约发展。一些学者认为政策的不妥(如限制服务企业的规制过多等)是德国服务贸易出现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有证据表明,所有计划经济或经济集权的体系中服务业比重显著低于一般水平,日本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工业比重的显著上升和服务业比重的显著下降,而东欧和前苏联在经济体制改革前亦是如此。日本战后由于非常重视服务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确信把服务业作为主要发展部门可以使经济实现全面的转变,积极出台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显示出在服务业方面的优势地位。政府还能通过财政支持和适当的产业政策使服务业快速增长。如韩国的财政支出重点一直放在服务业,特别是服务业中的社会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港口、电力、通讯等,用于这些方面的投资比重,1964年为66.7%,1976年升至68.2%,1977年达72.9%。而新加坡根据本国人少、地少、资源少的特点,采取了与国际会议结合的措施,以设立会议、筹建国际会议中心来发展旅游事业。1981年,有245个地区性及国际性会议在新加坡召开,大大增加了外汇收入和就业人数。2.投资增长服务业所需的投资少、产业适应度高、灵活性大,因而比所有生产性产业容易扩张,发展起来就快一些。正是由于投资门槛低,服务业虽然个体投资较少,但总体上看全社会用于服务业的投资规模却在不断增长。很多国家十分注意服务业的投资,发达国家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在70%以上,亚洲“四小龙”的这一比重超过50%,均超过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地扩大了社会分工的范围,促使新的服务部门生成。一是许多原先附着在工业、农业领域中的行业可以独立出来,构成服务业新的分支行业。如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导致了交通运输业的兴起,改变了商业的规模和范围,从而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产出水平。二是以新的行业姿态出现的服务部门。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全新的服务行业——移动通信、互联网、电子商务等。另外,技术创新使服务业技术组织状况得到改变,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第二节服务业与工农业发展相互促进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服务业的形成最终演进为大产业,既有赖于工农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对工农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服务业可以提高工农业产品的效用、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社会进步。而且,从产业的关联性来看,工农业与服务业是相互促进的,工业化期间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这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一工农业发展有赖于服务业的配合与提升1.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工业化的要求工业化的实质是以社会化的机器大工业先进生产方式取代传统落后的小生产方式的过程。工业化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现代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主要地位、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主要以工业占GDP的比重等指标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因此,工业化期间大力发展工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化加速阶段,服务业保持了较快或较高的发展水平,例如,英国工业产出比重由1770年的24%升至1841年的34.4%,上升了10.4个百分点,服务业由31%升至43.6%,上升了12.6个百分点;美国工业产出比重由1839年16%升至1869年的21.8%,上长了5.8个百分点,服务业虽由50%降至43.5%,但整个工业化期间服务业产出比重都显著高于工业比重。2.服务业通过购买原材料和投资来推动工农业发展服务业就整体来说,对原材料的需求不多,因为它的特点是服务,但其中一部分行业需求却很大。比如,运输业需要石油与煤炭制品,餐饮业需要农业提供有关的粮食及其他原料。据联合国统计,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建筑、建材、钢铁、机械、化工等5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产值每增加1%,其相关产业产值会增加1.5%~2%,这就大大刺激了工农业的发展。同时,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又为农业、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如日本建筑业的70%、精密机械的60%以及近50%的运输机械都用于服务业。3.服务业随工业的发展而扩张并带动工业的发展现代工业生产已经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中间需求的扩大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一些学者指出,倘若没有像运输和教育这样人人需要的服务业,倘若没有像零售和批发商业这样中间服务业的发展,工业化就不可能发生或者即使发生其速度要缓慢得多。服务业不仅在面对消费者的交换中直接创造着社会财富,还在以各种生产服务的形式借助工农业产品的市场间接地创造着社会财富。诸如仓储费、运输费、保险费、税金、代理费、批发零售等流通费用以及银行利息等,在形式和内在价值上证明了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内在统一性,同时也证明了服务经济确实是在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经济发展史中的更高一级阶段。翁逸群(2002)通过建立模型分析产业结构的演进,得出结论:当经济系统拥有中间投入部门(包括中间资本品生产和管理咨询、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时,系统人均产出将有自我增长;如果投入中间部门的劳动力不断增加,系统人均产出将以加速过程增长。4.服务业改造提升农业服务业主要通过农业的产前服务(包括信息、种子、种养计划合同服务等)、产中服务(包括技术服务、生产资料供应服务等)、产后服务(包括产品销售、流通、储存、包装等服务)来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据有关专家会计,发达国家农产品的价值构成中,育种育苗等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后服务等占50%以上,真正属于农业创造的价值还不到50%。可见,农业发展到今天,如果没有服务业的配合与支持,其自身的产业规模扩张和效益提高已很难实现。二工农业促进了服务业发展1.通过分工直接推动服务业发展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生产外置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工农业生产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有许多与生产有关的服务,如研究、设计、信息反馈等等,这在社会化生产程度不高、专业化分工水平相对较低的阶段基本是由生产企业内部完成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进步,生产企业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往往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环节外置出去,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因此,诸如信息、广告、咨询、科技、设计、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已构成发达国家服务业的主体。2.产业的波及效应促使服务壮大任何一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活动通过产业间的联系方式,必然要影响或受影响于其他产业的生产活动,这种相互影响就是波及。通常把一个产业影响他产业的“程度”叫做该产业的影响力,把受分产业影响的程度叫做该产业的感应度。服务业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衔接产业、协调产业关系,多数服务行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度和影响力都较强,以汽车工业对服务业的影响为例,汽车工业每增加1元,会给服务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给工业只带来0.65元的增值。在欧美发达国家,购买一辆汽车的价格中,大约有40%左右是支持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产业服务、科研、广告公司等各种服务的。因此,汽车产品的经济效益主要不是来自整体的生产和销售,而是来自汽车生产之后市场服务领域,包括停车、培训、维修、装饰、供油服务及其他各种服务等等,并诱导包括住宿、餐饮各种服务业需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汽车生产工业是局限在少数区域和企业内部的,但是众多的区域可以通过加快针对汽车的服务业来分享汽车工业时代的利益。第三节服务业与城市化关系密切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哪里的服务业发展得好,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哪里的城市建设必然得到快速发展;同样,哪里的城市发展快,哪里的服务业对社会的贡献就大。一服务业推动着城市化发展1.服务业发展加速了城市积聚过程服务业的特点是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因此对生产与消费的距离有更为特殊的要求,这也就决定了服务供给的集中性。即服务业在空间上的聚集趋势比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聚集更明显,特别是一些中枢事务部门大都高度集中于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对其使用者也有较强的聚集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服务需求大的地区(城市)服务业发达,服务业需求规模小的地区(乡村)服务业落后的原因。因此,服务聚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服务供给方来讲,聚集意味着规模增加,规模产生效益的原理使服务业趋向于在城市发展;对需求方而言,城市各种各样的服务业吸引着渴望发展或改变生活现状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积聚,即服务业从供求双方产生聚集效果,因而促进了城市化发展。2.服务业发展直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和城市都必须依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饮食、金融、保险、文教卫生等部门和行业(即服务业)所提供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来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城市的发展跟服务业的关系表现得更为直接,服务业发展越快,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其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也越快。由于服务业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对科教文卫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使城市的现代教育和科学技术中心、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政治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城市的发展也更加具有活力。3.服务业促进了人口的城市化不管是哪个国家,城市化水平都随服务业发展而提高。从表3-8所列数据可以看出,愈是发达的国家,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愈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愈大。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表明,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演进,产业结构将迅速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推动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与城市化率上升联系密切的不是产出结构的转变,而是就业结构的转变,因为城市化水平的最直接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因此就业结构的非农化直接带动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李江帆和黄少军(2001)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服务业产值比重与城市化水平关联性弱于其就业比重与城市化水平的关联性,城市化水平可以解释服务业就业结构的72%。可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是消化吸收大量劳动力、加速人口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表3-81996年城市人口比重和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的国际比较二城市化促进了服务业的扩张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内的文化、教育、科研中心,加之产业集中、市场密集,更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服务业企业间的商务交流与合作,能够提高高度熟练的劳动力市场,这就为服务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1.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基础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非贮存性,生产、交换、消费同时性等特点使服务需求具有聚集的特性。只有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到相当规模,产生对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强大的市场需求,才足以支撑服务行业的不断产生和独立化。所以,服务业的产业特征对聚集有内在的要求。而城市具有经济聚集和人口聚集的特征,适合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城市功能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在于走集约化经营道路,以提高行业整体效益,而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集聚,离开基础设施的集聚,就谈不上服务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也就没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城市可充分依托其作为服务中心、集散中心、管理中心的功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为服务业的集约化经营提供必要的条件。由于服务业存在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消费者分布在空间上必须呈现出大规模聚集等特征,因此,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人口必须相对集中且达到一定规模,惟有如此,才能实现其规模经济效益。从我国服务业区位分布来看,城市规模越大,服务业也就发达。同时,由于城市具有基础的辐射和调节功能,容易形成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以交通、通讯和市场网络为纽带,调节城乡之间的“三流”(人口流、物资流、信息流)、“三通”(商品流通、资金流通、运输流通),并最终成长为一定区域内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中心、科技中心、教育中心和信息中心。此外,城市具有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和扩散各种服务业发展要素的能力。城市一般是服务商品的集散中心,是经济循环网络中的空间节点,城市凭借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商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高跨度大跨度地集散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城市特别是国际性城市,由于汇集了众多的服务业企业和管理机构,成为当地的管理中心,这有助于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城镇的生产经营策划和企业战略策划的功能。表3-9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功能定位2.城市化过程诱发服务业新行业出现和推动传统行业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的工业聚集促进了服务业中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聚集表现,由工业化引起的城市聚集必然要求行业间的要素、商品、信息发生各种交换与联系,引发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各类市场的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聚集还促进了生活服务业规模扩展,促进了与劳动力配置相关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培训、中介市场的发展。城市化过程引起生活方式的市场化转变,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条件。与农业、工业不同,服务业的生产自始就与市场交换相联系,这是由服务产品在需求结构中的地位和服务产品的非实物性决定的。对服务产品的需求,是在满足了生存需要的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需求,人们首先要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才可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大部分需要能用自己供给的产品来满足。而服务产品的生产者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当服务生产者自身大部分的需求是对实物产品的需求时,他要用自己提供的大部分服务去换取他人生产的实物产品,才可满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即使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阶段,社会分工使服务产品的生产者提供的服务与他所需要的大部分服务往往不一致,加之服务生产者的身份与消费者的身份往往难于同时合二为一,因此服务生产一开始就注定是用来交换的。从生活方式看,乡村生活方式与农业生产方式相联系,因而可能自给自足;城市生活方式与非农产业相联系,因而与市场交换方式相联系。就此而言,城市化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制度土壤(李江帆,1993)。城市聚集的规模影响服务业发展的结构与规模。资源的差异性和比较优势规律的作用,使工业化过程中的城市聚集有不同的类型和规模。而城市的类型和规模会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内容结构和规模。一般说来,在因工业化聚集而成的中小城市中,服务业的核心部门是交通、通讯、商贸业等流通部门。金融、保险、综合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生产、生活服务业和科学文化教育业的发展规模服从于城市工业的需要。这些城市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往往低于工业。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服务业的核心部门主要是外部效应较高的现代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服务业、房地产业、商业、旅游业、旅馆业等。其他服务业也门类齐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四节中国服务业演进特征一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变动轨迹中国服务业增加值结构演进的基本特征是:从1952~2001年,服务业增加值结构经历了消极发展期、低谷徘徊期、恢复性成长期、快速发展期四个阶段。目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但增长后劲不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1.消极发展期(1952~1969年)这一时期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结构特点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最低的1966年只有24.43%,最高的1962年达到32.13%,服务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为5.87%,服务业处于低速增长期。这一时期是我国从解放前的一穷二白到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期,虽然强调发展经济,但经济增长的主要出发点在于满足人民的温饱问题,工业、特别是农业仍占较重要的地位。当时我国还没有服务业的概念,而且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将许多服务业都归到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给予限制性的发展,甚至取缔,服务业是在一种消极状态中发展的。在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自然灾害的作用下,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更加狭小。2.低谷徘徊期(1970~1983年)这一时期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结构特点是:服务业增加值仍然在低谷徘徊,最低的1980年只有21.39%,最高的1970年也仅达到24.29%。这一时期是我国明确提出工业为主导方针的开始阶段,曾明确提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方针。虽然期间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但工业为主导的方针使工业增加值比重已经稳定地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在此期间,服务业仍然受“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明确提出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服务业的发展一直在低谷徘徊,这一时期服务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只有7.05%,也是服务业的低速增长时期。3.恢复成长期(1984~2001年)这一时期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与服务业的恢复、成长。在此期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开始稳定地超过农业增加值比重,并呈微弱、平稳的上升趋势,1991年和1992年受全国第三产业普查的影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高达33.4%、34.3%。这一时期,服务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62%。在这一时期之初的1984~1992年,中国开始第三产业概念(服务业),但在理论界和实践层面争议很大,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服务业是充满资产阶级思想的概念的,应遭到批判。尽管这样,服务业还是在争论中、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悄悄地恢复起来。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决定,是我国第一次将服务业的发展列入政府工作的视野,对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文件的发布,使服务业的发展停止了理论上的争论,转入实证发展,即服务业不是解决是否应该发展的问题,而是探讨如何发展的问题。1997~2001年是中国服务业进入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外部条件已经改变,农业、工业产品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服务业中的传统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服务业在调整、转型、升级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一些新型业态的服务业开始出现,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市场化、产业化、打破垄断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与工业、农业相比,服务业开始出现新的增长态势。4.快速发展期(2002年~)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服务贸易减让条款的实施,我国服务业市场进一步开放,使外商在通信、金融、保险、商贸、旅游、文化、专业服务等领域的投资迅速增大,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超常规发展。服务市场的准入将打破我国服务行业的垄断经营,使其转向激烈的国内和国际服务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压力和利润动力将迫使服务业企业降低成本和服务价格,提高服务质量,以谋求生存和发展。加入WTO后,在技术、体制上处于优势的外企涌入中国服务业,不仅成为国内服务企业的强力竞争对手,而且会带来先进的服务经营管理方式,推动我国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制度创新。特别是随着跨国服务公司进入我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服务业市场与国际服务业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因此,在外资注入、技术进步、WTO的效率收益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下,未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将得以加快,成为21世纪初我国三大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二中国服务业的增长空间1.服务业比重上升的空间如果按原来的轨迹发展,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很难有一个较大的提高,除非对服务业采取非均衡、跨越式的发展方式。据测算,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提高,但到一定程度后(38%)则基本停滞不前,很难再往上攀升,除非有其他歪理的影响或者服务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从现实情况看,从1978~200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最低的21.39%上升到2000年的33.41%,总体看来是呈一种上升的趋势。由于1992年以后没有进行服务业普查,在近十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无规律上下波动现象,但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仍然很明显。十六大提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按照这一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根据赛尔奎因和钱纳里模式,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应该达到41.2%左右,比2000年的33.4%上升7.8个百分点。根据艾金通、西姆斯模式测算,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应该达到50%左右,综合考虑,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要求达到40%以上才能与国际标准模式相符合,如果考虑到全面小康水平一般要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要达到50%左右,那么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要比现在提高16.6个百分点,可见,发展服务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2.服务业比重上升的有利条件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是我国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经济发展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上升。主要体现在:第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将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十五”期间我国许多与服务业发展相关的改革难点已经取得重大突破。首先,破除垄断、尤其是对国有垄断性服务业行业(包括电信、银行、保险、证券等部门)的深层次改革已经启动;其次,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有利于形成多元化市场结构和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发展的宏观环境,这些都为服务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第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对外开放步伐,有利于激发服务业发展的活力。国加入WTO后,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分销、旅游、音像、电影等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使之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和重点。外资进入服务业,使国内竞争国际化,服务业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外资的进入虽然会在不同程度冲击国内服务业、尤其是国有服务业的发展,但也会在发展速度、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对外开放等方面推动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结构调整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生产服务看,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促进了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信息、销售服务等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的发展。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了对生产服务的需求,促使金融、证券、研究开放、中介咨询、市场营销、广告、信息网络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专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专业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后勤服务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从生活服务来看,我国消费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高级化,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使服务消费成为新热点,从而推动了教育、旅游、娱乐、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服务行业的发展。第四,高新技术创造新的服务供给。许多与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入国际互联网的宽带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