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_第1页
广东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_第2页
广东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_第3页
广东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_第4页
广东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一广东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2010年,广东生态文明指数(ECI)为104.17,排名全国第2位。其中生态活力得分为26.44,排名第6位,属于第一等级;环境质量得分为11.88,排名第17位,属于第三等级;社会发展得分为24.06,排名第6位,属于第一等级;协调程度得分为27.73,排名第2位,属于第一等级;转移贡献得分为14.06,排名第15位,属于第三等级(如表25-1所示)。表25-12010年广东生态文明建设二级指标情况汇总去除“转移贡献”二级指标后,广东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为90.11,排名全国第2位;去除“转移贡献”和“社会发展”二级指标后,广东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为66.05,排名全国第1位。广东面向南海,北回归线穿省而过,各方面的自然条件较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也较强,生态活力、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均居全国领先地位。但环境质量仅处于全国中游水平,仍有待大力改善。旺盛的经济活力对省外资源有较强需求,所以转移贡献也处于中游水平。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属于均衡发展型(如图25-1所示)。图25-12010年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雷达图生态活力所属各三级指标中,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保持不变或略有上升,均继续位居全国前10名。2010年自然保护区工作也大有进展,在全国排名从第26位上升到第17位。环境质量所属各三级指标中,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从第6位上升到第4位。水土流失率和地表水体质量维持原有的上游、中游水平。但农药施用强度很高,且有继续升高的趋势,必需引起高度关注。社会发展所属各三级指标都处于全国上游水平。人均GDP继续上升,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也基本保持原有水平,但二者的排名略有后退。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和农村改水率都在上升,但与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不小上升空间。生态、资源、环境协调度所属各三级指标普遍不容乐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有所下降,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有所上升,但后两者排名有所下降,均处于全国第20位。生态、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方面的情况则较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从0.61%提升到3.08%,全国排名从第29位直升至第1位,是广东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且都有继续下降趋势。转移贡献所属三级指标排名大多相对靠后,2010年农林牧渔人均总产值从3462.95元升至3596.28元,用水自给率从3.4822升至4.2617,但排名分别从第22位退至第23位、从第14位退至第16位。煤油气能源自给率仍处于第23名的位置(如表25-2所示)。表25-2广东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二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一)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态势分析广东生态文明发展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开展,7年间整体水平提高了55.59个百分点。尤其是2009~2010年,广东抓住举办第16届亚运会的良机,实现了28.76%的大幅上升。图25-2广东生态文明进步态势生态活力和协调程度的发展态势和整体生态文明类似,前些年平稳前进,2009~2010年实现大幅提升。环境质量形势相对严峻,许多年份未能实现改善,但2009~2010年度也出现0.27%的进步。社会发展长期保持进步态势,2004~2005年曾实现0.98%的大幅进步,但近年的上升速度有所放缓。(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2003~2010年,广东生态活力不断增强,7年间总体水平提高了24.87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在45.81%的基础上继续攀升,目前已接近50%,稳定在全国第6位。2003~2004年,城市绿化一时未能跟上建成区的迅速扩张,影响了整体生态活力的进步,但随后迅速扭转这一趋势,目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稳定在全国第6位。2003年,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仅为4.3%,但以后不断增长,目前已达全国中游水平(6.95%),其中2009~2010年增幅达2.16%,带动该年度总体生态活力实现14.09%的大幅上升。广东生态活力进步态势如图25-3所示。图25-3广东生态活力进步态势近年来,广东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和经济总量,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很大,能维持如此旺盛的生态活力实属不易。“四江”流域的水源涵养林抚育、沿海各市县的防护林建设对维护大范围的生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持续开展的城市绿化工作为城市增色,维护着经济中心地带的宜居环境。省域境内存在山区、平原、河湖湿地、浅海滩涂等多种地理环境,动植物资源丰富。原生态保护事业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竞争与冲突。自然保护区的不断增加是在率先富裕后对生态问题的慎重思考与不懈努力的结果,在全国各地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当然,面对今后进一步的发展,广东仍要长期重视生态活力建设,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寻求更有效的维护自然保护区途径,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源泉,给全省人民提供更适宜的生活环境,化解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尽量实现双赢。(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2003~2010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堪忧,整体退步10.62%,不同年份时好时坏。2004~2005年曾由于地表水体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共同改善实现5.07%的增幅,但多数年份在退步,2009~2010年在全省迎接亚运的氛围中再度实现略微进步(如图25-4所示)。反复波动的背后有三方面不同的变化趋势:一是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持续增加,从2003年的25.99吨/千公顷一路上升到2010年的36.87吨/千公顷,远高于全国多数省份;二是环境空气质量不断好转,省会广州天气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比例从2004年的83.06%一路上升到目前的97.81%,居全国领先地位;三是地表水体质量徘徊在全国中游水平,2003年优于三类水质河长比例为77.6%,以后历年都没有超出这一数值。图25-4广东环境质量进步态势客观地看,全省多年致力于发展高效农业,复种指数较高。由于地处热带,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较大,生产对农药的需求也较大,但目前已处于过高水平,必需引起注意。在迎接亚运的准备工作中,广东对空气质量监测和水环境监测予以高度重视,并形成一些成熟的做法。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由广州、佛山、东莞、汕尾4个亚运项目举办城市和深圳、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清远7个周边城市的74个监测点位组成,全方位监控各监测点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等指标的实时变化情况;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由广州、佛山、东莞、汕尾4个亚运项目举办城市的62个监测点位组成,按照用水性质分为大型活动举办水域、比赛涉水区域、景观水体、饮用水源地与外围控制水域五个类别的水域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并按照不同的时间实施分阶段每月、每周、每日监测。珠三角地区打破了近年来“珠三角11月空气质量差”的规律,保障了亚运会的圆满成功。(四)社会发展进步态势2003~2010年,广东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均GDP增长超过1.5倍,各项社会事业也日益兴旺,社会发展整体水平提高71.4个百分点。图25-5广东社会发展进步态势但近些年的上升势头有回落趋势,2009~2010年首次低于5%。其中包含的两个新动向值得关注:一是该年度人均GDP的增速已经处于全国各省份(不计直辖市)最低水平,二是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有所下降。今后,广东要继续引领全国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也需提前迎接新的挑战。此外,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和农村改水率在全国排名仅处于第10位,还有不小提高空间。广东社会发展进步态势如图25-5所示。(五)协调程度发展态势2003~2010年,协调程度不断进步,整体水平提高1倍以上。刚开始的2003~2004年度上升幅度最小,也达到2.24%;最近的2009~2010年度则实现79.15%的大幅上升(如图25-6所示)。图25-6广东协调程度进步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率先崛起,较早着手处理生态、资源、环境及发展之间的关系,已取得了许多成就。2010年2月27日,省人民政府在清远市举行县县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竣工仪式,全省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738.51万吨,居全国首位。同年10月27日,东莞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顺利通过环境保护部考核验收组的验收,此前深圳、珠海、中山、惠州、江门、肇庆、广州、佛山等市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珠三角已全面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近年来,广东围绕“绿色亚运”目标在投入、政策上都采取了许多新措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超过3%,远超过全国一般水平;环保部门严格实行“区域限批”,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未通过的地区,暂停审批该地区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这些努力取得良好效果,截至2010年10月30日,11个“涉亚”城市完成了17119项空气污染治理项目,其中包括8039个锅炉污染治理项目、2963个油气治理项目、5908个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可削减近100万吨空气污染物,包括25万吨二氧化硫、20万吨氮氧化合物、20万吨烟尘、30万吨挥发性有机物。(六)二级指标间发展态势关系分析2003~2010年,广东协调程度进步指数与生态活力进步指数有极高的正相关性(系数为0.989)。多数年份中,协调程度维持在12%以下的进步指数,生态活力则多数处于3%以下的低速进步中,二者又共同经历两次进步高潮。2004~2005年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从0.7%提高到0.77%,协调程度进步指数相对较高,达10.47%。该年度及随后的2005~2006年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比上一年度提高2.57、4.5个百分点,生态活力进步指数也相对较高,分别为2.32%、2.34%。自2008年起,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逐年增加,各项协调工作全面开展,2008~2009年度协调程度进步指数已达11.61%,2009~2010年度更高达79.15%,高出以往6个年度最高值67.54个百分点,高出当年其他省区最高值(宁夏24.62%)54.53个百分点。同时,生态活力全面增强,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都在上升,2008~2009年度生态活力进步指数已达2.61%,2009~2010年冲至14.09%,高出以往6个年度最高值11.48个百分点,高出当年其他省区最高值(辽宁6.63%)7.46个百分点。在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上,广东需要为全省人民创造更宜居的生活环境,两次进步高潮证明:如果加大有效投入,总体生态活力是可以继续增强的。亚运会结束后,如果把资金投入维持在适宜水平上,全省将更快更稳地走向生态文明。不过,7年间协调程度进步指数与社会发展进步指数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系数为-0.669),原因在于近年社会发展增速放缓。生态、环保建设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充实的经济实力为基础,与当前的各项民生事业相呼应。为给整体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强大的后劲,广东应沿着改革开放以来创先争优的足迹,积极探索符合绿色要求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三结论与建议广东在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较为有效地协调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的关系,保持旺盛的经济活力和生态活力,具有均衡发展型的特点。ECI综合得分一直位于全国上游,2010年又有新的上升,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不计直辖市)。但目前的环境质量还不尽如人意,今后需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广东应发扬“绿色亚运”的成功经验,不断用生态环保的要求倒逼产业转型,在维持经济社会适度发展的同时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尤其要注意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继续保持对生态环境的高度关注,监管工作常抓不懈。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只有常抓不懈才能显示成效、巩固成绩。广东生态活力不断增强、空气质量持续好转,证明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能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前进,备战亚运时期环保工作顺利开展也显示全省民众对生态环境高度重视的积极效应。今后,要继续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保持充足的财政投入,长期坚持省政府做出的环保“五个不批”规定,即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不符合有关规划和产业政策、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位于严格控制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批准。第二,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重视区域联治,促进环境质量不断好转。广东有浓郁的市场经济氛围,“十一五”期间省政府投入32亿元,带动地方融资120亿元,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今后,可继续开展类似的机制创新,调动各方资源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大规模的环保模范城市群,城市间跨界水污染和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问题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在迎接亚运的过程中,广东开启区域联治工作,强调城市之间的合作,省人民政府制定了《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不断从点向面、从空气向河流、从城市向农村加强治理工作,不仅可以让蓝天永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