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中心镇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战略
加快广州中心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是广州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环节。为此,广州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科学规划和建设中心镇,把中心镇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继续逐步推进15个中心镇的规划建设,使之形成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卫星城”,充分发挥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效能。一广州市中心镇发展简况广州市农业和农村主要分布在番禺、花都、白云、增城、从化5个区和县级市。2002年,全市农村共有81个镇1275个村,为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降低因过多设镇带来的成本浪费,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将几个镇组合在一起,按照卫星城的方针进行统筹规划,计划用5~10年时间建成约10个人口达20万人左右的现代化新城区。自2003年启动首批5个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工作以来,广州市三批共15个中心镇的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广州市重点建设的15个中心镇见表1。表1广州市重点建设的15个中心镇15个中心镇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见表2、表3、表4。表2广州市重点建设的15个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1)表3广州市重点建设的15个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2)表4广州市重点建设的15个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3)广州市中心镇建设的总体情况如下。1.规划指导,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截至2006年初,有11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已经市政府批准,钟落潭、大岗、花东等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则已纳入制定轨道。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建设原则,在市、区和各职能部门的支持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开展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环卫、绿化、环境保护和防灾等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中心镇的投资环境、镇容镇貌得到进一步的改观,中心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白云区太平镇完成了205国道“十字”路口的渠化平交、绿化广场的建设工程和北回归线公园一期工程;狮岭镇完成了杨赤公路景观整治和金狮大道、团结路、宝峰路近8公里的道路亮化工程;石滩镇完成了增滩公路石滩段、立新路新桥路改造与扩建工程和新城区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主干大道土方路基工程8公里;江高镇完成了金沙南路、江人路和工业园区路网等4车道以上等级市政道路建设,完成了旧广花路江高段扩宽改造工程34公里;沙湾镇完成了沙湾大道、古龙公路前期拆迁、规划等工作。据初步统计,至2004年底,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建设资金2.2亿元,市农业、水利、公路等部门支持中心镇建设资金近3亿元,各镇自筹资金达3.24亿元,比2003年的2亿元增长了62%。第一、二批中心镇共建成了近30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中心镇进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环境改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中心镇的投资环境得到改善,中心镇效应初现端倪,从而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目前,各镇的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不少大型工业项目先后在中心镇落户并投入建设。如前期投资63亿元、占地500亩的MPC国际电工和明兴电缆厂项目已在太平镇开工建设;投资500万美元的美国橡胶生产项目以及国内3家大型生产企业也已落户太平。石滩镇引进11个项目,其中8个已开工建设,预计投资21亿元;签订合同的项目有3个。江高镇的广州国际酒饮中心、上海华宇四海货运中心、广东诚美计算机专修学院、广东经济管理学院等项目已开工建设;“好又多”集团也计划在该镇建设占地1300多亩的总部和物流中心。港陆电子科技公司、天龙五金公司、顺兴电力设备公司等企业均已先后在沙湾镇伏龙工业园区落户。中心镇建设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大型生产项目,也吸引了周边地区乡镇和地区的群众到中心镇置业经商。2006年,中心镇共引进投资项目900多个,合同投资金额150多亿元,实现投资总额近100亿元。3.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效应初现各中心镇通过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同时将市、区(县级市)劳动力信息网络延伸到中心镇,建立健全镇内企业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协调机制,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初见成效,人口不断向中心镇集聚。2005年,各中心镇共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27500人,转移就业40800人,约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70%。目前,已有少数中心镇统计在册人口数量超过20万人,如新塘镇(399810人),达到并超过20万人的规划规模,但是,绝大多数现有中心镇人口基数远远达不到规划标准,如炭步镇,人口尚不到6万人,人口集聚功能还亟待加强。4.方法创新,城镇管理水平提高近两年来,中心镇正在逐步树立城市经营、城市管理的观念。如太平镇将镇区的公共卫生管理、市政广场、商业步行街、交通道路广告等多个建设项目的管理和使用公开向社会招投标,实现社会化运作,不仅提高了城镇管理水平,节约了财政开支,还筹集了不少建设资金。石滩镇采用“共同开发、共享利益”的模式,与企业合作,利用企业资金搞建设,如企业出资建设新城区部分基础设施,然后按规划的要求拍卖区内部分土地使用权,用所得款项偿还企业的投资;综合市场先由企业投资建设,再通过出售和租赁铺位所得资金偿还企业投资。沙湾镇查处各类违章案件8701宗,清拆“两违”建筑物1.26万平方米。太和镇清拆“两违”建筑物2.74万平方米,制止违章建筑施工面积9.68万平方米。总体来看,广州中心镇建设自2002年底启动以来,各项工作推进较为顺利。中心镇作为所在农村区域内的经济中心,依托城区对农村区域进行辐射和带动,成为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重要载体。2005年,全市15个中心镇(包括省级中心镇万顷沙镇)共实现农村总产值1107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两税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28%。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中心镇的功能将得到不断完善,逐渐成为各具特色的拱卫中心城区的卫星城,在农村与中心城区之间构筑强大的枢纽,为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支持城市搭起新的平台。建设中心镇、壮大中心镇,是具有广州特色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广州中心镇的建设还存有不少问题:一是重硬件投资、轻建设管理。二是重外源型招商引资、轻内生型民营经济。三是建设资金不足、规划建设用地缺口大。四是城市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所有这些问题如果不尽早、尽快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中心镇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产业结构能否调整优化直接影响到中心镇产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广州中心镇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广州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水平及进程。二广州市中心镇产业结构分析广州中心镇主要分布在番禺区、花都区、白云区、从化市和增城市,这5个区(县级市)也是广州主要的农村地区。2000年,广州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8%、41%和55.2%,到2005年,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到2.4%、40.7%和56.9%,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增城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5.26亿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4.35∶58.24∶27.41发展为10.71∶59.2∶30.09,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降低了近4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则继续快速增长,其中,第二产业占GDP总值的近6成,成为增城经济的核心支柱。另外一个主要的农村区市——从化市,其产业结构也呈现出相似的发展态势,2005年,从化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0.97∶51.88∶37.15,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番禺区和花都区的数据也支持了这一结论,2005年,番禺区三次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6.1∶55.2∶38.7调整为5.7∶55.6∶38.7,工业增加值为271.84亿元,增长13.7%。花都区三次产业的比例为6.29∶65.28∶28.4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7.9亿元,较2004年增长27.0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6.2亿元,同比增长10.88%,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06亿元,同比略减。因此,从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状况分析,广州农村地区与广州市区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基本保持协调一致,第二产业是广州以及广州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但与广州市第三产业的比重相比,广州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比值偏低。表5给出了各个中心镇的产业结构基本情况。表52005年广州市中心镇产业结构基本情况根据对2005年广州市中心镇专项统计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第一产业比重降低,但在部分中心镇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如石滩、太平、良口、钟落潭等镇,第一产业的比重均在20%左右。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绝对优势。75%的中心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50%,新塘、狮岭、大岗、鳌头、沙湾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对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最显著,在产业总值中所占比重都超过80%。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三成中心镇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超过20%,其中,石滩镇为37%,良口镇为28%,炭步镇为23%,太和镇为22%。各镇第二产业比重普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亟须提高,尤其是产业集群发展较为明显的中心镇,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平衡。广州市两个省级专业镇新塘、狮岭,其产业结构分别为2∶84∶14和3∶88∶9,第二产业占据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过低。从产业结构的区域性分析,番禺区和花都区中心镇三次产业发展较为平衡,第一产业比重都保持在8%以内,而第三产业都在10%左右。在中心镇三次产业实现的增加值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1.28∶1,第三产业有较大增长空间。与稳健增长的第二产业相比,目前中心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总体仍然偏低。中心镇金融、保险业发展非常缓慢,实现增加值极为有限。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通农村资金和劳动力要素市场,发展交通、通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等行业,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健康发展。1.中心镇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的特点一是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建材业、皮革业、珠宝加工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在中心镇工业产值中占据优势。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镇有狮岭镇(皮具)、人和镇(食品)、石滩镇(鞋业、五金)、大岗镇(家具、珠宝)等;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镇有人和镇(自行车)、石滩镇(汽车)、新塘镇(摩托车)、花山镇(汽车)、炭步镇(汽车)等;以纺织业为主导产业的镇有新塘镇(牛仔服装)、大岗镇(服装)等。二是支柱产业发挥着重要引擎作用,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加速发展。在中心镇工业总产值中,支柱产业发挥着重要的引擎作用,以新塘为例,牛仔服装产业约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90%,牛仔服装及相关配套企业2600多家,占新塘工业企业总数的60%,成为镇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心镇在大力发展传统工业的同时,注重依靠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部分中心镇民营企业集中度相对较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民营企业数量在中心镇企业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增城市石滩镇现有上规模企业420家,其中民营企业290家,占了1/2强,番禺区大石镇有工业企业449家,其中镇属企业2家、个体私营企业404家,占工业企业总量的近90%。其他中心镇的企业状况都呈现出这一特点。(2)民营经济总量对工业生产总值贡献较大。如番禺区大石镇,全镇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有23家,民营企业年总产值达82亿元,占全镇企业年总产值的73%。还有7家企业参加了中国首届民营企业名优产品博览会。这些状况表明在产业集聚的中心镇中,民营企业集中度高、整体发展规模较强。四是外向型工业比重较大。近几年来,中心镇工业出口产品总值总体呈现上扬之势,外资实际利用率增长较快。番禺区在引进外资的总量和结构上较为突出。截至2005年底,共有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番禺设立了2944个外商投资项目,合同利用外资达49.1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4.56亿美元,投资总额超1000万美元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有283家。2005年,番禺外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外贸出口值占全区工农业总产值约为53%。全区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08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44%。其中出口值为63亿美元,同比增长11.79%,占广州地区出口总值的23.62%;进口值为45亿美元,同比增长13.37%。各项指标均列广州市各区县前茅。2.中心镇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现状及特点从广州农村各区县农业生产布局来看,粮食主要产区和主要加工区分布在增城、从化,尤其是增城的大米凭借其优良品质已驰名中外。蔬菜种植比较分散,但各地都有主攻的市场,如番禺主攻海外市场,增城蔬菜主要销往深圳,花都、白云区则主攻市区市场。以种植面积而论,石滩镇、万顷沙镇的蔬菜种植面积正形成规模化生产趋势,尤其是万顷沙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776公顷。花卉生产目前在番禺区沙湾镇等已形成种植优势和市场流通优势。水果生产以从化、增城两区县的优质荔枝产区为主。番禺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良好的水利设施,集中了全市61%的水产品生产。生猪生产主要在增城市和白云区,家禽主产区是白云区。从各中心镇来看,种植业在第一产业总值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大。但是,种植业尤其是特色种植业经过农业结构性调整,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统计表明,2005年,全市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畜牧五大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2.3%,不少中心镇即以这些特色种植为其支柱产业,如万顷沙镇,以香蕉为主的水果种植面积达到2867公顷,约占全镇种植面积的1/4,榄核镇蔬菜种植面积为349公顷,年产值达5263万元,几乎是该镇农业总产值的1/5。石滩镇现有耕地面积90665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38750亩,蔬菜种植包括轮种、复种等复合计算面积达501230亩,是水稻种植面积的近16倍。镇内还拥有10个大型蔬菜种植场和勤发、勤众、沙头等蔬菜批发市场,日均蔬菜交易量近20000担,销往港澳、深圳、广州等地。白云区的太和、人和、江高三镇蔬菜总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近40%,排在农业各产业之首,其中以叶菜类、瓜菜类和葱蒜类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占蔬菜种植面积的77%,目前,白云区内一批专业化、集约化的蔬菜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正日益做大做强。三科技创新推动中心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情况(一)全市及区、县级市的科技发展情况为推进科技兴市,广州市早在1998年就出台并开始实施《广州市科学技术经费投入条例》,为全市科技投入提供法制保障。随后,《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条例》、《广州市科学普及条例》、《关于深化市属独立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决定》、《广州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办法》等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对促进广州科技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2000年,广州市科技进步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份额占到48.10%,2002上升到49.6%,到2004年则达到50.30%。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06%上升到2005年的36.5%。科技进步为经济增长带来了直接的动力。2005年,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70%、52%和90%,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2003~2005年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见表6。表62003~2005年全市科技发展基本情况在全市科技工作的推动下,广州区、县级市科技进步成绩突出。表7对广州各区、县级市科技发展状况作了简单介绍。表72005年各区、县级市科技发展基本情况从各区、县级市情况分析,广州各区县均大力支持科技发展,不少高新技术项目得到引进,申请立项的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逐步增多,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不断增长。但目前各区县对区辖内街镇的科技扶持还不够,以科技三项经费为例,白云区、黄埔区、海珠区、越秀区、增城市的科技三项经费占GDP的比值分别是:0.8%、0.4%、1.5%、0.5%、0.9%(各区县2005年GDP详见图1),除海珠区以外,其他各区对科技的经费投入均未达到地区生产总值的1%。各区县对街镇尤其是中心镇的科技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图12005年各区、县级市GDP及其占全市比例(二)中心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状况实际调研表明,广州市各中心镇迄今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缺乏对科技情况的详细统计,本研究报告仅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心镇科技发展的总体情况加以简要介绍。1.都市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科技创新是中心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内容。广州市中心镇抓住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产品市场配套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外部优势,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体制创新,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都市型农业”,推动农业向优质、高效、安全的效益型农业,设施先进、管理科学的科技型农业,资源可循环利用的节约型农业,田园风光优美空气清新的生态型农业,服务功能多元化的服务型农业转型升级。2005年,全市共引进和培育600多个农业新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100多项。主要农产品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各中心镇在利用农业科技发展都市农业、特色农业上各有所长。从化市推进科技创新创立企业自主品牌,2005年带动建立集休闲、科普农业为一体的农庄20个,30个农副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出口值达8300万元。从化太平镇、鳌头镇依托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建设糯米荔枝生产示范基地、白榄生产基地,培育出红石白榄、钱岗糯米荔枝等名优水果,产品远销国内外。番禺区沙湾镇重点发展“三高”特色农业,目前项目包括有采用组培法大量繁殖优质花卉的古西艺峰农场、无公害蔬菜和绿化苗木的碧桂园农场、兰花移植基地新世园林花卉综合农场等。增城市新塘镇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不断推进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畜牧、水产等特色农业发展,相继建立了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等一批农业高科技示范基地。针对农业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如江高镇、钟落潭镇,广州市推行都市农业科技示范项目,通过科技项目的启动和引导,逐步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体系。目前,白云区科技局已完成针对流溪河沿岸街镇的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带发展规划。涉及中心镇的科技规划建设项目有:以钟落潭镇龙岗村万亩果园为核心的亚热带水果生产示范基地、人和镇民营科技园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太和与江高的蔬菜批发市场信息化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等。表8白云区主要都市农业型企业、基地、科研院所分布情况2.民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民营企业已成为不少中心镇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花都区民营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已成为全区企业进步和品牌创新的主体。2005年,新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20家,使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187家。2005年,花都民营企业实施的技改创新项目有8个获得省、市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占全区获得支持企业项目总数的2/3。全区新获得省名牌产品和省市著名商标14个,其中民营企业占了9个(省名牌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1个,市著名商标7个);有2家民营企业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民营工业同样是新塘的特色产业,也是新塘的支柱产业,约占全镇工业的90%。特别是牛仔服装已成为新塘民营经济的特色。目前新塘有牛仔服装及相关配套企业2600多家,占新塘工业企业的60%。有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各类服装纺织制衣设备6万多台套,拥有国际最先进的棉纱染色设备、牛仔面料织机以及制衣、水洗、漂染、防缩等最先进的后整理设备,形成了纺纱、染色、织布、整理、印花、制衣等完善的生产系统。在新塘,每天可加工生产250万件牛仔服装,年产牛仔服装超2亿件(条)。现拥有注册牛仔品牌1000多个,涌现出增致、凯蒂猫、米高、小魔鱼、康威等一批国内外较为知名的品牌,牢牢掌握着牛仔服装产品的潮流趋势,成为中国牛仔服装的风向标。3.农业龙头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计有5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8家,市级39家。2005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3.6亿元,带动农户21.9万户(约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3)。农业龙头企业还逐渐成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户适用技术培训的重要力量,成为发展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的主力军。如江高镇的江丰实业集团、太平镇的从玉菜业集团等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创新和推广农业技术上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江高镇的江丰实业公司,拥有国家良种鸡的育种基地,科研力量较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设施和技术的普及,还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的发展,增强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中心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标准化、品牌化全面发展。种植业尤其是蔬菜种植业的科技含量较高。广州市从1991年起正式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000亩,2005年,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的产地达到369个,无公害农产品185个;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分别达到111个和104个,创建省名牌产品30个和市名优农产品85个,获得省市级名优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总数达到82个,其中万顷沙香蕉、新垦莲藕、东升蔬菜、江丰黄鸡、顺昌源果酒等均畅销国内外。不少中心镇还吸引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引进了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项目,并得以广泛推广,农业保护性设施、反季节生产、养殖业防疫等方面的农业科学技术得到应用,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4.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加强在中心镇现有的产业结构中,工业所占比重最大,而要推动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则主要应考察工业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能力。花都区三个中心镇炭步、狮岭、花东以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皮具产业集群为主。针对这两个工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花都区制定了《花都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大力支持汽车零配件企业和狮岭皮革企业的技术创新,协助创名牌工作。新建省、市工程研究中心4家,其中,东风乘用车研发中心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广东省委、省政府把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作为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战略。省政府明确提出在5年内,扶持建设包括9大支柱产业在内的30个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打造50个区域名牌。目前,首批15家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经评选已经产生,广州市花都区汽车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名列其中。白云区太和镇的民营科技园作为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之一,2005年有26个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入园,目前,已有在孵企业33家,完成产品孵化的企业6家,园区内的公共创业服务平台863产业化促进中心2005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有12个国家863计划项目确定落户促进中心,集中了包括广东大华仁盛科技有限公司的“有色金属高频焊薄壁管材”等在内的国家863计划成果和其他高新技术成果。逐步形成以汽车零部件研发与产业化为主导,集电子信息、环保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研发和产业化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增城市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心镇产业集群,如新塘镇的汽车、摩托车、纺织服装,石滩镇的皮具,中新镇的塑料制品,新塘大墩村的牛仔服装等,成为带动当地各行业发展的龙头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一些企业逐步建立起研发中心,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如新塘豪进摩托车工业基地,兴建有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摩托车专业厂房、研发中心、信息中心。鳌头、太平工业集聚基地,大力打造摩托车、汽车及零部件、珠宝钻饰、医药化妆品和电子信息集聚发展基地,大力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5.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在企业技术创新上,中心镇已有部分企业开始创建自主研发机构。据番禺区科技局业务科的负责人介绍,全区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注重新产品的开发研究,提倡科技创新。典型的如沙湾镇的珠江实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建立了博士后工作分站,用优厚的待遇吸引顶尖科技人才为己所用,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业绩。(三)中心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问题广州中心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第一,政府对中心镇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从我们调查掌握的情况看,中心镇建设目前主要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中心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注度则相对较低。据市中心镇建设办公室反映,目前开始加强中心镇教育、卫生方面的协调和监督工作,但专门针对中心镇的科技扶持工作尚未纳入日程。市里1500万元的扶持资金几乎都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专项扶持资金还未在镇这一层级发挥作用。第二,中心镇科技管理工作缺失。目前,广州市中心镇专司科技规划、管理工作的机构严重缺位,如新塘镇现今已取消镇科技管理科室,将农村科技工作归口到农业经济办公室,而农经办的科技服务工作仅仅是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江高镇同样没有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相关的科技活动交由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运作,而该中心的业务主要着力于农产品的病虫害防治、禽类养殖技术推广等领域。目前各中心镇致力于镇区科技工作整体规划、管理、协调的机构尚不到位。第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很不完备。广州市的科技中介企业大多分别隶属于政府职能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所、国有企业等,条块分割,缺乏协作交流。运作方式主要是单体操作、独立完成。由于缺乏组织,智力群没有集中调动起来。中心镇科技中介机构更是面临这些问题。与市区中介机构相比,镇区科技中介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缺少创新、技术滞后、企业信息化水平低,还没有能够有力支撑企业发展的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和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没有可带动和促进行业进步的行业性技术研发中心。第四,企业创新能力总体较低。中心镇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不少障碍。镇办企业由于自主创新体制不健全、创新激励机制不强造成创新动力不足;个体私营企业员工素质不高、融资渠道狭窄、自身研发力量弱,以机会和低廉劳动力成本为发展战略,热衷眼前利益,忽视自主创新的基础工作,造成创新资源不够;外企的技术外溢程度很低,中心镇谋求“以市场换技术”,但没有换来核心技术。正因为存在这些障碍,致使不少中心镇企业不愿意投入研发,创建自主品牌意识也不强。据狮岭镇不少从业的中小企业主反映,他们很多人虽然明知贴牌生产的利润日益稀薄,但由于自主创新的成本太高,回报周期太长,品牌生命力不强等诸多因素,中小企业均不愿意投入资金搞创新。第五,企业技术人才缺乏。中心镇除个别规模企业和外资企业(如亨氏美味源广州公司、佳口食品有限公司、港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拥有研发设计人才外,大多数企业技术人才偏少,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核心研发人才紧缺,研发力量明显不足,从而导致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很多企业没有开发新技术和专利产品。第六,中心镇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较为薄弱。中心镇绝大部分企业是“有制造没有创造,有产权没知识”,这也是国内企业共同存在的问题。统计显示,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我国个人和企业申请最集中的领域第一位是中药、第二位是软饮料、第三位是食品、第四位是汉字输入法。而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第一位是无线电传输、第二位是移动通讯、第三位是电视系统。广东也有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企业,重视自主创新,重视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如专门制造通讯产品的深圳华为公司,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46%,申请发明专利量在国内所有企业中是最多的,累计申请国内专利3500件,同时向国外申请了400多件专利,拥有注册商标600多件。但这样的企业在广州尤其是广州中心镇还没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四科技创新推动广州中心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发展战略(一)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广州中心镇科技创新的指导方针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目标,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保证,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有选择地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在中心镇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实现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技术保证。中心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吸收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但对企业来说要求高、难度大、风险大、周期长,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中心镇企业。而现有中心镇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短期内也只能依靠引进,然后在引进的基础上致力于技术创新。为此,要将自主创新与风险小、见效快的引进吸收相结合,强调引进创新,依靠引进各种创新要素,如先进技术设备、先进管理经验等,提高产业竞争力。2.科技创新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由于广州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实力不同、资源优势不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要客观认识各个地区的发展现状,制订发展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坚持创新和特色相结合。3.产业优势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各中心镇产业比较优势各有不同,政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中心镇现有的产业优势,合理引导,有效配置资源,避免中心镇之间的重复投入、重复建设而造成资源的浪费。4.传统产业升级与现代产业创新相结合对加工制造业、纺织业等传统产业,要学会利用其他现代产业业已发展成熟的技术加以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5.产业结构调整与各项配套改革相结合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医疗改革等,都要与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要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社会救济等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带来的大量劳动力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二)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发展中心镇的总体目标,我们提出中心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1.总体目标力争到2010年,通过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使中心镇产业结构得到充分调整和优化。中心镇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接近或达到相关行业国际先进水平;传统产业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基本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的生产工艺;重点领域组建若干个科技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大型农业企业和企业集团,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科技促进中心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得以显现,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格局。2.具体目标(1)区、镇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各区科技三项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5%,带动镇一级资金配套;同时增加科技贷款规模,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和国外资金对中心镇科技的投入。(2)中心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专利申请量增多。(3)科技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建立若干个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标准技术测试中心,科技中介机构成为中心镇重要的知识和技术服务基地,培养和造就一支与平台建设、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4)中心镇高新技术及产业进一步发展。继续做大做强优势领域,开拓培育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发展重点(1)工业领域。工业领域发展重点包括以下产业:①汽车产业:以先进汽车制造技术为支撑,整车与零部件生产同步发展。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开发汽车电子类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通用零部件、功能性零部件等新产品;重点发展高效发动机技术、轿车车身开发技术、汽车排放控制技术、轿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以及多轴重载汽车。②轻纺产业:重点发展多功能复合纤维、高仿真纤维、功能化纤维等差别化纤维,提高纺织和印染后整理技术水平;积极发展高档面料、高质量服装;掌握牛仔布开发技术。③机械制造业:重点发展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网络制造技术、快速资源重组技术;通过实施若干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应用工程,攻克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技术装备所需要的专有技术,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制造技术。④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软件、微电子元器件、信息通信、计算机及零部件、家用视听设备5大类产品和技术。(2)农业领域。农业领域发展重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农产品加工技术产业:优先发展大宗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加工、包装技术,重点开展水产品加工、花卉新品种选育的技术研究。②智能化农业信息系统:建立实用、标准、快捷的智能化农业信息网络,重点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平台、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业应用技术信息系统的建设。(3)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现代物流: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仓储、装卸等标准化专用设备;建设公共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快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优化供应链管理。②旅游业:重点建设中心镇旅游信息系统,优先发展观光农业。(三)基本思路中心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思路是:立足广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发挥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推进中心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增强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体制创新,推动农业向优质高效和科技、节约、生态、服务型农业转型升级;按照各中心镇的农业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有选择、有重点地发掘和培育新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科技扶持力度,建立起一批高起点、带动力强、功能全、辐射面广、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要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商业流通、资金融通、邮电交通,扶持和培育旅游业、咨询业、中介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统一规划、资源整合,变各中心镇的分散优势为集中优势、集单一优势为群体优势、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四)基本战略1.集群发展战略引导分散的企业向中心镇集中,促进企业集群发展。为促进小城镇企业集群有序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政府在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同时,要积极调整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要加强产业配套建设,通过兴建专业市场推动产业集中,并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努力构建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具有生产、加工、销售、运输到科技研发、信息交流、数码交易等功能的配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集群经济的持续竞争优势。2.优先发展战略一要优先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广州地区农业总体来看基础较好,但需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实施精品农业发展战略,积极推广农产品质量标准化技术,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利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细加工、高附加值转变,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二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根据中心镇的实际情况,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通过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改造,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优化升级。三要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3.协调发展战略要引导中心镇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发挥各中心镇的主导产业比较优势,避免什么都抓、什么都抓不好的左右摇摆政策,避免出现地区特色产业结构的趋同。要推进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继续巩固和发挥外源型经济的优势,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尤其是总部经济进入广州的机会,通过与国外资本和企业的合作,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中心镇传统产业。同时,要充分发挥中心镇的综合优势,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4.创新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珠三角科技资源的优势,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大幅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有效组织产学研的多角度、全方位融合;促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取得具有国内领先乃至国际一流水平的系列科技研发成果,提高广州中心镇“卫星城”的科技能级。同时,要创新发展思维,推动制度创新、体制创新、观念创新和管理创新。五对策与建议(一)加大对中心镇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动力。哪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越活跃、对创新成果的吸收和融合能力越强、创造能力越强、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速度越快、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越强,那么,这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就越快、规模就越大、效果就越明显、影响就越广泛。为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科技的推动作用,增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战略意识,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中心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来抓,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健全组织和领导,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加强中心镇科技工作的统一规划、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积极落实省、市政府支持中心镇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中心镇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完善中心镇科技统计体系,为中心镇科技创新提供重要决策依据。进一步发挥市中心镇建设办公室的“跟踪、督促、指导、协调”作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起好牵头作用,研究和协调解决中心镇发展中的科技创新问题,加强对中心镇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各中心镇要强化对科技工作的统一规划、管理、协调和实施工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能够更好地发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二)加大对中心镇的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投入是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只有快速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支柱产业的转型和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中心镇的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从资金投入上保证中心镇的科技创新。一是逐步建立财政科技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目前各个中心镇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建立,投向科技创新的资金几乎没有。因此,应在逐步建立独立镇级财政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分税制明确并保证镇级财政收入来源,保证镇财政对中心镇科技资金投入的一定比例,并逐渐接近区(县级市)的投入水平。二是各级政府扶持中心镇建设的专项资金,要适当地向中心镇科技创新倾斜。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期的引导性资金,加大对中心镇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加大对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各部门所安排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和科技经费及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也要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三是面向专业园区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建立各种专项资金。针对中心镇现有和正在规划的产业集群专业园区,如江高镇规划建设的“广州大厨房”农产品加工流通园等,设立专项科技扶持资金,重点用于这些专业园区的信息化工程建设,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实现中心镇产业集群专业园区的新突破。四是进一步拓宽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充分发挥现有风险投资机构的作用,使其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要积极协助金融和证券等监管部门加强对中心镇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的支持和指导,推荐有实力、成长性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募集资金,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进入高新技术产业的渠道,逐渐形成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各种社会保障基金、外资及个人投资在内的多元投资主体。(三)完善中心镇科技创新平台以中心镇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依托,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缺乏等现状,由政府出面,吸引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共同创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排忧解难,解决其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要立足现有的资源优势,整合省、市及区县有关科研资源,加紧规划建设农业高科技园区,打造集农业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孵化、示范科普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中心镇科技进步。鼓励在中心镇建立研发机构,促进中心镇与国内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开放式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优化社会科技资源配置,发挥整合优势,规范和发挥技术中介机构的作用,在完善现有技术推广机构和继续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基础上,在各区中心镇和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建立面向社会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逐步形成区域性、网络式、开放式的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快广州中心镇科技中介业发展,整合、组织广州科技中介机构面向中心镇服务。鼓励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面向中心镇拓展服务业务,增强其为中心镇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对这些重点扶持的科技中介机构实行不干预管理、不妨碍运作的政策,在项目上实行倾斜、工作上予以指导,在人员培训、形象宣传、交流协作等方面提供条件,帮助其发展,在带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为中心镇科技创新提供更全面、更完善、更高质量的服务。鼓励知识产权、信息、法律、管理、资信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发展,鼓励各中心镇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结构调整、合资合作等提供服务。对于中心镇科技型企业提供的各类咨询、培训、孵化服务,可由专项基金给予一定的支持。吸引境外著名中介机构和广州市龙头科技中介机构在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为民营和中小企业提供各项专业化服务。在广州科技网上开辟“中心镇”专栏,重点介绍各个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产业发展情况、自主创新信息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向社会各界宣传中心镇的形象,吸引社会各界对中心镇的关注,搭建向中心镇投资的通道和为中心镇服务的桥梁。加快专业性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指导和行业自律作用,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行业利益。(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依托、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研、开发、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的新型科技创新体系,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政府要继续推进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四大高新技术优势产业的发展,通过定期公布优先支持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和研究开发项目指南,引导社会资源的投向,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和引进创新项目,扶持一批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产品,并调整和优化高新技术产品结构,扩大优势产业规模,提高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引导企业重视技术选择,有的放矢地确定适合中心镇企业发展的先进技术和适宜技术。不同行业的企业技术进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处于不同技术水平上的企业的技术进步要区别对待,要注意不同规模企业的技术进步的特点;要注意企业发展阶段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要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的关系,改变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状况。另外,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政府要由笼统地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扶持,转向对高新技术产业中某些确需政府扶持的战略性产业、关键产品和产业化关键环节的扶持,由侧重扶持生产经营能力,转向侧重扶持开发能力;由侧重财力、物力等资源的配置,转向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鼓励中心镇企业加强同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联合兴办各类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区(县级市)各类科研项目。有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促进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或科技型企业。鼓励中心镇企业加强同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立战略联盟。目前,中心镇外向型企业较多,企业要积极实施国际技术战略,有清晰的国际技术发展目标,抓紧研究实施国际技术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际技术市场,想方设法寻找和引进适用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国外那些已过了专利保护期或暂时搁置还没有用起来的、适合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的专利技术,也可以加强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合资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共同开发国际国内市场。重点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联合的道路,组建集团,提升发展水平;引导民营科技企业通过相互参股、嫁接外资和参与国有及集体企业改革等形式,建立多元化开放的产权结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面临的资金和人才问题。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缓解资金紧缺状况,提供金融、信息和人才中介服务平台。(五)强化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创新的载体作用目前,中心镇主导产业的发展主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而工业园区在技术研发、产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功能,对带动中心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主体地位。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的科技创新载体作用,鼓励高校、科研机构进入工业园区,加快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中心镇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源泉。从中心镇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科技园区和创业基地,提高园区和创业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税区买卖合同的利润分配3篇
- 动画导演合作协议3篇
- 产品质量监督协议3篇
- 加油站授权委托协议3篇
- 冷藏医药运输协议3篇
- 发型设计比赛合作协议3篇
- 医药用品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 委托维修服务协议3篇
- 挑战杯课程设计
- 沟通方式课程设计
- DZ∕T 0336-2020 固体矿产勘查概略研究规范(正式版)
- 供应商QPA稽核点检表(外发SMT)
-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本必修1复习与提高AB组解析
- 东方航空《内部异地调动人员管理规定》
- 标准节流装置计算
- 三管轮主管设备的维护周期(全)解读
- 钢结构罩棚施工组织设计(共26页)
- 电力变压器计算单
- 清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 菜么么收银系统使用说明PPT课件
- 钢轨超声波探伤知识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