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评估_第1页
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评估_第2页
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评估_第3页
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评估_第4页
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评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评估

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效率评估是评估报告中的一部分,评估的是在相关行政资源已经调配到各省区的情况下,各省区将相关资源按发挥三大功能和促进保护这些方面要求来看内部调配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可称之为事业发展效率。评估这一效率,有利于各省区在客观条件暂难改变(包括相关管理体制、对文化遗产事业的总体投入)的情况下提高这些行政资源的产出效率以更好地发挥事业功能、促进和谐社会构建。1效率评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1.1效率评估的意义和基本思路评估报告着重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进行比较分析。为避免绝对意义上的不可比性,我们通过计算方法将评判指标统一为相对量,而效率一向是评估事业管理状况广泛使用的一种相对量,并且具有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进行比较的良好性质。因此,从横向上我们可以比较在同一时期不同省份的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状况,即横向效率值是从与同一时期整体的事业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而获得的一种效率值。通过横向效率的比较,我们能够获得在特定时期不同省份文化遗产事业进一步完善的可能性大小,效率指标较小的省份能够找出工作的重点,通过与在某方面具有优势的相同规模的省份进行比较,能够借鉴经验,为以后的管理改革找到方向,能够使事业发展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同时,相同规模的省份可以互相比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在纵向上我们可以比较在不同时期同一省份的文化遗产事业的效率变化,即纵向效率值可以比较两个时期管理效率的一个变化状况,比较后一时期较前一时期事业生产率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即效率的变化情况。同时,通过纵向效率值获得的变化状况,还能够对横向效率结果进行弥补。例如,可能在一个时期内某省的横向效率较低,而纵向效率较高,那么说明该省虽然在整体上发展潜力还没有被挖掘出来,但是较上一期生产率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成绩同样是值得肯定的。不仅如此,在同一个两阶段比较中还可以找出生产率进步明显或退步较大的省份,通过两个时期管理工作的回顾,进一步发扬好的管理模式,舍弃效率较低的管理模式。由各省的纵向效率值还可以得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以比较全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整体状况在各年的变化情况。这个过程中的一个技术性难题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这需要解决若干问题。第一,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多个决策单元的多投入多产出问题,其中指标体系中含有三个投入及四个产出指标;第二,由于考察的四个产出指标中,无法通过函数形式得出一个综合的绝对指数来比较各地区的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因此只能通过获取相对效率来获得评估建议;第三,由于各个指标之间量纲不同,并且指标不具有可比性,因此评估方法必须忽略主观权重的判断问题。因此,一种综合的、客观的评估、动静结合的方法才能适合文化遗产事业的评估标准。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选择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1]该方法能够实现我们所关心的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效率结果,符合我们对评估报告所需结论的要求,有效指导文化遗产事业管理工作。评估技术路线可总结如图评3-1。图评3-1评估技术路线像本评估报告这样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公益性社会事业的评估在国内尚不多见。首先,不具备经验借鉴,评估思路主要源自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而整体的评估方法也是经过层层筛选、不断完善而获得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方面存在缺憾;其次,对指标的选择主观性较强,因为指标的有效性只能通过多次实践的结果才能较好地体现出来,而首次评估工作不具有指标的实际验证,因此对指标的有效性没有精确的把握;再次,评估工作很大一部分需要大量数据资料的支持,而数据资料的获取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①指标数据是否具有绝对的可获得性,并非我们评估过程中希望获得的一切指标体系都具有完全匹配的统计数据基础;②指标数据的全面性,是否能够较好地体现功能性,较好的指标能够独立地体现某项功能的全部特点,而某些功能特点可能分散到多个指标中,如何取舍及如何综合是个复杂且缺乏客观性的问题;③指标数据的可靠性,统计过程中的疏漏、错误,不同统计制度下的差异以及各省不同的统计计算方法获得的指标值,必然使评估的最终结果缺乏可信度。不过,相信随着本评估报告的面世,会有诸多有益的反馈意见。加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束后,指标的选取面有望扩大,可望解决针对性不强、以偏概全等问题,在数据资料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方面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完善。只是有一个缺憾非本评估报告可以解决:由于管理体制所囿,文化遗产事业的全部还难以涉及,因此今后几年的文化遗产蓝皮书中的文化遗产事业评估都只能以文物事业评估替代。1.2评估方法的筛选从指标体系的确立可以看出,评估各地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水平需要解决若干问题。首先,评估的基本内容是多个决策单元的多投入多产出问题,其中指标体系中含有三个投入及四个产出指标;其次,由于考察的四个产出指标中,无法通过函数形式得出一个综合的绝对指数来比较各地区的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因此只能通过比较相对效率来对各地区进行评估;最后,由于各个指标之间量纲不同,并且指标不具有可比性,因此评估方法必须忽略主观权重的判断问题。因此,一种综合的、客观的评估、动静结合的方法才能适合文化遗产事业的评估标准。对指标进行评估通常有多种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德尔斐法、模糊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等。为了适应评估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的要求,我们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层次分析法(AHP)是将总是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它并不涉及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因子分析法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根据不同因子还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但是无法得出一个综合的结果以进行相对排序;聚类分析法考察样本是否来自不同的总体即样本的异质性问题,其应用领域主要在数据采掘和社会分化,与所需要研究的问题不一致;德尔斐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的结果,然而其结果的确定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不灵活;模糊评价法即是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对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的那些模糊的、不确定的事物定量化,从而做出相对客观的、正确的、符合实际的评价,进而解决具有模糊性的实际问题,这类方法虽然在处理带有主观性判断的多方案评价问题中很有效,但由于其特点是对每一评价方案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权重分配,即设法确定出各指标的优先权重,然后利用各指标值的权重和作为各方案优先序的排列依据,因此这类方法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存在着权重较难确定、权重带有主观性及评价结果非公正性等缺陷。而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是用来评估各个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有效性,并且能够有效地解决多投入多产出问题,其最大的优点是通过已有的样本点数据模拟生产前沿面,通过求优化的过程内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能够妥善解决权重的客观性要求。经过权衡筛选,数据包络分析法能够符合多方面的要求,我们决定将其作为评估各地区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主要的基本方法。各种评估方法的适应性见表评3-1。表评3-1各种评估方法的比较1.3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简介在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对具有相同类型的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元)进行评价,其评价的依据是决策单元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输入数据是指决策单元在某种活动中需要消耗的某些量,例如投入的资金总额、投入的总劳动力数、占地面积等;输出数据是决策单元经过一定的输入之后,产生的表明该活动成效的某些信息量,例如不同类型的产品数量、产品的质量、经济效益等。再具体些说,譬如在评估某城市的高等学校时,输入可以是学校的全年的资金、教职员工的总人数、教学用房的总面积、各类职称的教师人数等;输出可以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人数、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大学生的人数、学生的质量(德、智、体)、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学校的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等。根据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来评价决策单元的优劣,即所谓评价部门(或单位)间的相对有效性。1.3.1DEA方法概述投入产出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分析的数量方法在经济系统的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方法本身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特别在投入产出效率测定方面,由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丰富了经济系统分析方法的内容。DEA是一种评价具有多个输入、多个输出的相同类型的决策单元DMU(DecisionMakingUnits)间相对有效性的方法,它是基于同类型决策单元集合中各元素间的比较。从投入产出看,此法是用来评价具有多个输入、特别是具有多个输出(生产函数的一种推广)的“生产部门”既为“规模有效”又为“技术有效”的有效方法,因此,DEA方法在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有效性(规模的和技术的)方面具有独特优势。1.3.2DEA方法的特点DEA主要用来评价相同类型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元)中各成员之间的相对有效性,因而这种方法也称为DEA有效。DEA作为一种有效性评价方法,20多年来,一直为广大理论和应用工作者所瞩目,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和完善,应用上已广泛深入到各个领域。DEA方法的优点:①DEA是由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的权重作为变量,模型采用最优化方法来内定权重,从而避免了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所带来的主观性;②假定每个输入都关联到一个或多个输出,而且输出输入之间确实存在某种关系,使用DEA方法不必确定这种关系的显示表达式;③在处理经济学生产函数与规模经济的问题上,DEA具有独特的优势。DEA有效性与相应的多目标规划问题的Pareto有效解(或非支配解)是等价的。数据包络分析(即DEA)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统计分析的新方法。它是根据一组关于输入—输出的观察值来估计有效生产前沿面的。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中,估计有效生产前沿面,通常使用统计回归以及其他的一些统计方法,这些方法估计出的生产函数并没有表现出实际的前沿面,得出的函数实际上是非有效的,因为这种估计是将有效决策单元与非有效决策单元混为一谈而得出来的。在有效性的评价方面,除了DEA方法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但是那些方法几乎仅限于单输出的情况。相比之下,DEA方法处理多输入特别是多输出的问题的能力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它无须主观上确定权重分配,在评价各DMU时选择最有利于该DMU的权重,得到的评价结果不受任何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客观性强的特点。并且,DEA方法不仅可以用线性规划来判断决策单元对应的点是否位于有效生产前沿面上,同时又可获得许多有用的管理信息。因此,它比其他的一些方法(包括采用统计的方法)优越,用处也更广泛。1.3.3DEA方法的缺陷就DEA方法应用而言,首先,DEA模型本身要求输入、输出指标能够反映该部门对“资源”的消耗以及消耗“资源”后的“成效”。但在实际评估过程中,由于统计数据的收集比较困难或为了分析个别指标对整体有效性的影响等原因使得评价过程仅选取了其中一部分主要指标作为分析的对象,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DEA模型的含义。其次,在应用DEA方法构造可能集时一些定性的认识不能有效地反映到定量模型中,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有必要推广DEA有效性的含义。再次,应用DEA方法对某些系统评价会遇到困难,例如一些指标在不同的视角和子目标下输入输出性质互相冲突,难以确定,而且DEA方法一般评价单元的相对效率,而没有将持续发展纳入考虑的范围。1.3.4动态DEA法在经济运行和管理决策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状态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人们不仅关注多个(同类)系统在同一时段运行状况的好坏和单个系统在不同时段运行状况的变化情况,也关注多个系统在不同时段的整体运行状态,它比前两种情形更复杂更具挑战性,这就是具有时序特征的系统动态综合评价问题。1985年,Charnes等提出时间窗分析(WindowAnalysis),把处于不同时段的决策单元DMU视作不同的DMUs(如一个企业四个季度的生产活动可看作四个同类型的DMUs),通过类似滑动平均法选定不同的参考集来评价一个DMU的相对效率,可以从横向(一个DMU处于不同时段)、纵向(同一时段的不同DMUs)、整体(处于不同时段的不同DMUs)上得出相对效率的变化情况,其中包括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并由此得到全要素生产率。1.3.5DEA方法解决的问题DEA方法属于非参数法,能够忽略各指标的权重,不需要设定具体的函数形式,避免了因函数设定带来的问题。我们将各省文化遗产事业拟定的各项投入、产出指标,代入多投入多产出的DEA分析模型,以各个省为相同类型的决策单元,测定其技术效率。技术效率为1,意味着该省的生产是相对有效率的,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技术效率小于1,则意味着其生产是非相对有效率的,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内部,可以通过增加产出或减少投入来改善管理效率。对于非相对有效率的决策单元而言,要么存在投入相对过多,要么存在产出相对过少的问题,因此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并且比较同类型单元的投入、产出的权重分析可以比较非相对有效的单元在哪项投入指标存在投入冗余,而哪项产出指标存在不足,从而给各决策单元的管理改革提供政策建议。在动态DEA分析中,我们还可以引入Malmquist指数。1953年,Malmquist在消费分析的过程中首次提出了新的量化指标,用于分析消费束在不同的差异曲线上的移动,随后Malmquist指数被应用于投入产出方面的分析,由于Malmquist指数具有不需要投入与产出的价格变量,不必事先对研究主体的行为模式进行假设,而且能够被分解为两个有意义的指数等诸多良好性质,因此在评价行业中决策单元效率的动态变化的研究领域被广泛采用。这个指数测度了在时期t的技术条件下,从时期t到t+1的技术效率的变化。Malmquist生产率变化指数可以被分解为相对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变化。其中相对效率变化指数是规模报酬不变且要素自由处置条件下,测度从时期t到t+1每一个决策单元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追赶程度;而技术进步指数测度技术边界在时期t到t+1之间的移动情况。其中Malmquist生产率变化指数又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通过各个动态效率数值能够直接发现一段时间内某个决策单元的各种效率变化情况,提供未来提高效率的管理侧重点,同时与其他单元进行比较,借鉴经验。DEA方法的应用特点及应用如图评3-2所示。图评3-2DEA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1.4DEA方法在评估文化遗产事业效率状况时可能忽略的问题1.4.1与政策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国家对文物事业的十六字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按照我们所定义的四个产出指标(经济、教育、科技、保护绩效),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可能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文化遗产在教育方面的功能,这是由文化遗产不可再生性及其应承担的主要责任所决定的。而对于某些地方政策而言,文化遗产旅游业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带动可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地方上将文化遗产在经济方面的功能放在第一位,导致某些功能上存在冲突。例如地方上不注重游客承载量,势必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绩效上造成低效率;再如文化遗产景点拒绝出售学生半价票及旅游旺季涨价等,造成文化遗产业在教育功能上的低效率。计算方法对此如何进行划分是观察不到的。1.4.2优化结果限制了样本的决策环境通过DEA方法计算出的结果有一个较好的应用渠道,这就是对于低效率的样本单元,可以得出在投入方面的冗余或者是产出方面的缺口,这样就能有效地指导决策单元提高自身的效率水平,也就是说,优化结果可以产生一个导向性的作用。然而,模型计算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与实际情况的环境不符合,尤其会与地方文化遗产管理环境相违背,即限制了地方文化遗产管理的决策环境。如计算结果从效率的角度考虑决定我们定义的三个(人、财、物)投入方面的指标,那么实际决策单元可能在某方面如资金方面有冗余,需要缩减财政支出,而实际中可能急需大批资金对文物进行抢修,换句话说,实际情况具有随机性,如果按照计算结果制定指标,地方文物管理保护决策将面临困难。1.4.3样本单元的禀赋问题样本单元的禀赋或者说其环境有可能达不到计算结果所要求的形式。如地处偏远的文物景区,其对经济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游览的青少年数量比不上地处市区的文物景点,那么在衡量文化遗产在教育功能方面的产出就会失去比较的意义,如西部的西藏、新疆等自然环境恶劣地区。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有许多著名的文物景区其旅游收入的很大比例可以作为下一期的投入,但是大部分的文物景点基本上入不敷出,完全依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支持。对于这一类禀赋问题,其投入与产出的指标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寻找公平化的方法。综合以上几点,DEA方法在评估文化遗产事业效率状况时可能忽略的问题可以由表评3-2所示。表评3-2DEA方法可能忽略的问题尽管DEA方法在评估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状况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一些问题,但仍然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方法。DEA方法客观性的特点虽然不能满足一定的主观需要,也无法兼顾一些特殊情况,但能够在一个相对性的环境使评估过程更具有一般性和公平性,展示相对普遍的结果。后面我们将应用该方法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对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进行评估。2计算所得各省相对评估结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1数据的获取为分析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效率值,首先要获取指标体系的数据。三个投入指标(财政资金、从业人数、固定资产增加值)及三个产出指标(文物业经济增加值、青少年参观人数、研究项目数),该数据可由各年度文物业统计年鉴获得。然而,在2004年文物统计制度改革之前,没有文物事业综合固定资产增加值的统计情况,而只有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固定资产增加值情况,且2004年以后该项统计指标仍然存在,衔接性很好,并且根据2004年、2005年统计资料情况,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固定资产增加占了综合固定资产增加值的绝大部分,为了使得各年度具有可比性且衔接性好,我们尽可能采用统一的指标,这样对整个“十五”期间进行评估可以将数据直接加总。而对于2004年往后所做的类似研究,可以在统一的统计制度下得到更好的完善,如采用综合固定资产增加值。另外研究项目分为两类,一类为科研项目,另一类为考古项目。其中“十五”期间科研项目数作为固定的统计指标,可以直接从统计资料中获取,而考古项目仅仅从2004年文物统计制度改革之后才进行统计,而2004年之前对于考古类项目并没有做出统计,因此我们采取考古发掘费作为替代性指标。[2]根据全国考古发掘总投资除以总项目数可以得到考古项目的平均发掘费用,用分省考古发掘费用除以平均费用可以粗略估计各省完成的考古项目数,显然,考古发掘费与考古项目数具有正的相关性。因此,科研贡献可以由科研项目及考古项目(或发掘费用)综合得出。由于统计制度变革所带来的统计指标的增减,给统计指标的选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为了使指标的意义及绝对数据具有良好的衔接性,以上处理是目前所能做到的最好的处理办法,往后类似的评估工作能够在统一的指标下进行。第四个产出指标(保护绩效)无法获得直接的评定数据,因此我们采用了间接计算法。由国家文物所提供各省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情况,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属性表,由分省的各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项指标(保存状况、保护价值、安全保卫)的状况分为完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并赋予相应得分值(5分、4分、3分、2分、1分),计算各省的最终得分,再赋予各省的所有单元5分,从而计算出完美状况下的总分,求出最终得分与总分的比值,作为各省的文物平均保护率,如表评3-3所示。表评3-3各省平均保护效率得分表该保护效果不仅体现出文物资源量不同的各省的差异,其平均值还能反映出整体保护率的大小。然而在计算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效果要依据各省的不同状况,我们得到的是各省的平均保护率的估计,于是将平均保护率乘以各省的文物保护机构数可得到各省文物保护的总效果。因此,投入和产出共七个指标均可以量化处理,将投入及产出指标带入DEA方法进行计算。2.2基本模型DEA方法最基本的模型是C2R模型,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以及s种类型的“输出”,分别表示该单元“耗费的资源”和“工作的成效”。它们可由图评3-3给出。图评3-3DEA基本模型示意图其中,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投入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r种类型输出的产出量;vi为第i种类型输入的一种度量(“权”);ur为对r种类型输出的一种度量(“权”);而且xij>0,yrj>0,vi≥0,ur≥0,i=1,2,…,s;j=1,2,…,n。记Xj=(x1j,…,xmj)T,Yj=(y1j,…,ysj)T,j=1,…,n。则可用(Xj,Yj)表示第j格决策单元DMUj(DecisionMakingUnit)。对应于权系数v=(v1,…vm)T,u=(u1,…us)T,每个决策单元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数:我们总可以适当地选择权系数v和u,使其满足hi≤1,j=1,2,…n。现在对第j0个决策单元进行效率评价。简记DMUj0为DMU0,(Xj0,Yj0)为(X0,Y0),hj0为h0,1≤j0≤n0。在各决策单元的效率评价指标均不超过1的条件下,选择权系数u及v,使h0最大。于是构成如下的最优化模型。由于各省市文物资源量基本不变,而且我们评估的时间段较狭窄,在此仅考虑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效率,即上述基本模型。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不仅能够解决多投入多产出指标的有效性问题,还能在计算过程中忽略由于主观确定权重带来的分歧,它根据观测值来估计有效生产前沿面,从而可以避免构造生产函数。然而传统的DEA方法无法解决投入变量或产出变量的相关性问题,所有的指标数值仅仅是作为生产前沿面空间某个维度的位置,无法考虑指标值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另外,DEA模型的构造通过客观确定权系数的方法,在计算效率时往往给决策单元某项突出的指标赋予较高的权系数,使得评价的侧重性较强,使得某一项指标突出而其他指标很差时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效率值,这样导致在对各个指标进行评价时脱离人们的偏好,也即是说,与实际问题结合考虑某项指标的重要性较强,而计算中赋予的权重却很小,这样得到的结果并不能令人满意。例如,我们将DEA方法应用于评价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时,其产出指标分为四类,而现有政策(如文物工作方针)和主要的政策执行部门(如文物行政部门)及多数作为非利益相关者的大众一般均认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放在较重要的地位,保护绩效直接影响了后期的事业发展水平。传统的DEA方法在计算中如果对于保护绩效较低的省份赋予的权系数较小,得到的评估结果将失去现实意义。2.3解决偏好问题国家的相关大政方针反映了文化遗产事业在某个历史时期的主导功能,就是说教育、科研、经济三大功能及保护相互之间的地位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这种侧重暂时还只能通过业内资深人士的主观认识(通过德尔斐调查法或层次分析法)反映。而只有这种反映后的评估,才能体现各省文化遗产事业是否在这段时间内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所要求的优先序发展。不过,一般DEA软件无法解决代入决策者偏好后的计算问题,我们只能设法将相关投入产出偏好“模拟”为权重。在DEA计算模型中引入权重因素有两种现成的方法:(1)复合标度法在德尔斐调查结果符合专家思维一致性的条件下,给出一致性判断矩阵,将一致性判断矩阵通过求最大特征值转化成运算矩阵,代入DEA模型作为一系列约束条件,再计算得到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该方法通常直接确定了指标权重。如果将所有指标的权重按完整的自由度进行限制,那么将得到所有指标的权重,可直接计算效率,但这样DEA方法将失去应用意义。如果只对一些指标进行限制,而另一些指标权重又由DEA模型决定,则有失科学性,并且专家判断矩阵一般不可能完全一致。(2)客观限制法该方法首先给出投入和产出指标权重的各种排列,并将投入和产出权重的各种排列进行组合,然后将每一个排列用相同的不等号连接,并在所有权重限制下应用模型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得到有关权重信息。这一方法将投入与产出指标分别进行简单排序,带入模型中进行计算,无法反映出专家思维的具体形式和各指标相互比较的特点。在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的情况下,课题组设计了由两个步骤构成的以下方法以将偏好合理反映到DEA法的效率评估中。(1)改进德尔斐法获得偏好通过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共同决定各指标的相对偏好,从而能更好地解决传统DEA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可避免出现某项指标过大即使其他指标很小时仍可能效率为1这样脱离现实的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应用matlab软件编程,利用已有的线性规划模型求最优解(即我们所关心的效率大小问题)。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通过德尔斐法,利用专家评估结果,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其次,我们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偏好矩阵,从而将各指标的对应关系建立起来;再次,将各指标的对应关系两两进行比较,在所有的专家评定结果中去掉比较的最大值及最小值,由其余的排序确定两个指标的比较范围;最后,将所有两两比较的结果,加入到DEA模型程序的线型规划约束条件中作为附加的约束条件,计算获得体现决策者偏好区间的各省相对效率值。由于我们建立了权系数比较范围,并应用于所有的决策单元,因此DEA方法求最优解得到的权重不会超出限定的比较范围。根据在国家文物局系统通过德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得到的专家评定结果[3],分别舍去指标两两比较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取中间段作为权重范围,得到权重比较区间结果如下:财政拨款/从业人数:[1/5,3]财政拨款/固定资产增加值:[1/7,1]从业人数/固定资产增加值:[1/3,3]经济增加值/青少年参观人数:[3/7,5/3]经济增加值/科研成果:[5/7,7/5]经济增加值/保护效率:[1/5,1]青少年参观人数/科研成果:[1/3,3]青少年参观人数/保护效率:[1/5,1]科研成果/保护效率[1/5,1](2)无量纲化反映相对效率变化由于各个指标是不同类型的数值,其量纲不具有可比性,如果单纯地按照得出的偏好大小计算总体价值的话,那么在数量值上相对较小的指标就将被忽略,我们采用无量纲化方法进行处理,得到每个指标内部的各决策单元相对值大小。无量纲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考虑到比较简单并且利于实际操作的两种:①为便于比较,在计算过程中采用取每一项产出指标的最大值,然后各个样本的对应指标除以这个最大值,从而得到一组0~1之间的每项指标相对大小的量度,这样各个指标之间的数值关系比较接近,能够在计算过程中较好地体现出来,但是,如果各年度之间某个指标的最大值变化较大,那么每年数据无量纲化后的结果差异就很大,因此我们可以考虑第二种方法;②将各项指标进行加总,然后各省的数值除以总值,得出各省占全国总值的大小比例,也是一组0~1之间的数,各指标具有可比性,并且每年全国总体水平随着各省的水平一同增长,从而可以避免年度最大值差异较大的问题。由于投入的三个指标和产出的三个指标数据可以直接获取,因此可以直接求和再作除法,但是保护效率的指标无法实现。我们可以查出分省文物管理保护单位的个数,乘以保护效率得到分省的保护总成绩,再按照类似其他指标的无量纲法求出体现相对保护效果大小的比值。基本方法如下:某省保护效果总值=该省的保护率×该省的文物保护管理单位数某省保护效果比率=该省保护效果总值÷全国各省保护效果总值之和某省保护效果比率即为无量纲化的数值,可带入模型进行计算。另外,生产函数各项投入的和产出的相关性在DEA方法中无法得到解决,否则就违背了该方法的基本理念,因此我们在选择评估指标时已经尽可能地避免了该问题。在评估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上,就产出指标而言,每一项的量纲差异很大,并且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投入指标上,某一项投入的变化可能带来其他投入的变化,传统的DEA赋予最小的投入以较高的权重,而当加入偏好关系后,该权重将受到一定的限制,仍然能够体现出DEA方法客观评估的特点。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能够在加入偏好限制的情况下较好地将不同量纲的指标进行比较并代入计算,无需进一步将各个指标按照主观判断实现为同一比较级;对于具有高相关性的指标能够直接替换,例如可以用考古发掘费直接代替考古项目数(考古发掘费/项目平均所需费用);无量纲化还可以得到与总体情况比较的结果,如某省一项指标数据在绝对数值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与总体情况比较,其相对大小几乎不变,更加符合我们对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的评估要求:即得出各省的相对效率,而不是绝对效率的大小;由于“十五”期间对文化遗产事业的投入状况变化较大,单单这些指标的绝对值难以反映投入产出的相关效率变化情况,无量纲化以后可以明显看出各省各指标对于总体情况的历年变化状况。另外,在DEA方法的应用中已有这样的定论:无量纲化并不影响效率的计算结果,因此无量纲化符合科学计算的要求。但是,无量纲化也有一个缺点:无法得出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规模效益变化状况。该结果仍然必须由绝对数据比较才能得出,无量纲化仅能看出相对于总体规模效益变化一个相对规模效益变化的大小,从而仅能够判断其规模效益的变化是超前还是落后于总体规模效益的变化,因此不能够抛开全局的事业发展状况进行单独分析。2.4动态DEA模型在进一步解决动态效率过程中如果同样要求考虑偏好问题,那么我们仍然需要通过matlab编程方法来解决,在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是通过距离函数来实现的,即某样本的数值与基期的生产前沿面的相对距离。定义全要素生产率公式为:该生产率可以分解为:其中d0代表的是距离函数,上标是数据参考的基期,括号中x和y是数据计算点。上式中代表技术效率的变化,而代表的是技术进步。计算每一个距离函数的线性规划如下:[dt0(yt,xt)]-1=maxφ,λφ,-φyit+Ytλ≥0,xit-Xtλ≥0,λ≥0.[dt+10(yt+1,xt+1)]-1=maxφ,λφ,-φyi(t+1)+Yt+1λ≥0,xi(t+1)-Xt+1λ≥0,λ≥0.[dt0(yt+1,xt+1)]-1=maxφ,λφ,-φyi(t+1)+Ytλ≥0,xi(t+1)-Xtλ≥0,λ≥0.[dt+10(yt,xt)]-1=maxφ,λφ,-φyit+Yt+1λ≥0,xit-Xt+1λ≥0,λ≥0.首先我们针对已有程序将上述规划化为对偶规划,令θ=-φ,那么模型变为求θ的最小值,与静态的DEA模型进行对比,得到对偶模型如下:2.5评估分析步骤根据DEA方法的特点可以依据以下步骤对指标进行评估。(1)获取各个指标数据首先获取2001~2005年我们计算所需的三投入四产出的指标数据,并对相应替代、转换的指标进行处理,建立数据库。(2)获得指标评估偏好采用德尔斐法,向专家发放问卷,分别对投入和产出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回收问卷并进行综合处理,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偏好矩阵,进一步计算得到指标的两两比较范围。(3)编程计算分省效率值,并进行年度分析运用matlab软件编写线性规划程序,将投入产出数据矩阵和指标偏好矩阵带入,运行得到分省的效率数值及赋权状况。找出同一年度效率较低(即潜力较大)的省区,依据赋权状况,与同类型的效率较高的省区进行比较,给出政策建议。(4)综合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我们还发现,文化遗产事业的投入和产出并非与企业生产销售那样一期产出得到一期结果,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是一种长期积累的过程,某一期的投入并不一定在当期得到明显的产出,当期的产出也很可能是前几期的投入产生的效果。因此,为了评估更具有实际意义,将“十五期间”五年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求和,即将整个“十五”期间当作一个比较阶段,求出综合效率值。对综合效率进行具体分析,并将各省分为文物资源大省、文物资源一般省、文物资源稀缺省,进行分类比较。(5)不同社会偏好分别列出各指标(主要是产出指标)分别占主导地位时的社会偏好权重比例,并计算各种情况下的静态分省效率值,以满足对文化遗产事业产出状况不同偏好群体的需要,比较同一省区在不同偏好下的效率能够看出该省区的产出优势。(6)动态DEA在已有的程序基础上我们将相邻两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按照动态公式逐一带入程序,并采用与静态一致的偏好矩阵,得到距离空间指标值,分别计算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析变化较为突出的情况。3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十五”期间年度静态效率及综合静态效率我们建立了2001~2005年文化遗产事业发展三投入四产出的相关数据库,并将每个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代入编制好的DEA方法计算程序,并引入专家评估得到的偏好矩阵限制条件,分别计算得到各年度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静态效率指数,并记录赋权状况。3.12001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静态效率状况表评3-4展示了2001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的静态效率值,后面7列为三产出四投入各项指标在专家偏好限制区间下的赋权状况,可以通过与专家附权区间比较得出投入状况和产出状况。其中有7个省市的静态效率值达到1,分别为:上海、江苏、福建、江西、重庆、贵州、云南。效率状况达到1说明该省区在特定投入下的产出已经达到饱和,不太具有提升的潜力或者说难以通过行政资源的重新调配提高发展效率,从赋权状况中看出,上海、江苏、福建、江西、重庆5个省市在投入指标的固定资产增加值上相对[4]节约,而贵州、云南两省文物系统从业人员投入方面相对较少,导致效率值较高。表评3-42001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静态效率及指标赋权状况表中有些省静态效率值较低(这里取小于0.5的省:天津、河北、安徽、西藏、宁夏),说明这些省易于通过改进行政资源利用方式和完善管理方法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并提高特定投入下的产出。因此,合理配置投入或者提高行政资源利用率以增加产出应该成为未来工作重点,例如:天津市的从业人员相对过多,而河北、安徽、西藏三省区在财政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上相对较多,宁夏三个投入指标相对平均,整体产出相对不足。在产出方面,天津、西藏在发挥教育及科研功能方面易于进一步增长,河北、宁夏两省区在教育上、安徽省在提高经济产出方面仍具有较大潜力。其他各省区也可以通过权重的比较结果分析在各个指标上的优势及不足。为了使问题显得更加直观,作出分省效率直方图,如图评3-4所示。图评3-42001年分省静态效率直方图3.22002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静态效率状况表评3-5展示了2002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的静态效率值,其中福建、河南、重庆、贵州、青海、新疆6省区的效率值达到1,产出基本饱和。从赋权状况中可以看出,在投入方面福建、重庆、青海3省市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相对具有节约优势,同时青海、贵州、新疆3省区在人员投入上较少,而河南省该年度在经济、科研方面的产出较为突出,新疆在该年对科研的贡献也有较大发挥。表评3-52002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静态效率及指标赋权状况另外,表中还有4个静态效率值低于0.5的省区,为天津、河北、辽宁、西藏。从投入方面看,天津、河北、辽宁、西藏提高发展效率的重点不在于增加财政投入,同时辽宁、河北、西藏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相对较多,或者在同样的投入状况下加大力度增加产出。其他各省也可以通过权重的比较结果分析在各个指标上的优势及不足。为了使问题显得更加直观,作出分省效率直方图,如图评3-5所示。图评3-52002年分省静态效率直方图3.32003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静态效率状况表评3-6展示了2003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的静态效率值,其中上海、江苏、福建、江西、河南、广东、重庆、贵州、新疆9省市的静态效率值达到1。说明该年度有较多的省实现了特定投入下产出最大化的意愿,一些省份在投入方面相对具有优势,如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江西5省市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较少,某些省份在某项产出上较为突出或者发展较为均匀,例如上海市在经济产出方面比较突出。另外还有5省的效率值低于0.5,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宁夏、西藏,说明这些省的产出实际上应该能够获得更大的增长。从投入方面看,以上5省区均在财政投入方面相对较大,同时河北省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也较大,导致计算效率时分母较大,而效率下降。文物资源角度而言的大省出现了较明显的边际递减现象,因此将行政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提高使用效率是工作重点,例如北京市与河北省,而文物小省可以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高产出,发挥最大潜力。其他各省也可以通过权重的比较结果分析在各个指标上的优势及不足。为了使问题显得更加直观,作出分省效率直方图,如图评3-6所示。表评3-62003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静态效率及指标赋权状况图评3-62003年分省静态效率直方图3.42004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静态效率状况表评3-7展示了2004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的静态效率值,其中天津、江西、贵州、陕西、青海5省市静态效率值达到1。除陕西外,其余各省市均为文物较稀少的地区,主要特点是投入小,产出容易达到饱和。在产出方面,天津市在经济产出方面相对出众,陕西省在科研产出方面突出,而江西省在教育功能上成绩突出。其中还有5个省的效率值低于0.5,分别为:北京、河北、吉林、浙江、西藏。文物资源量相对较大的省的特点如前文所述,边际递减现象明显且某项投入指标数值巨大,例如北京、河北、浙江可以更加有效地使用财政投入和固定资产增值,而像吉林省这样文物较少的省份工作重点仍然放在增大产出,尽可能达到产出极限。其他各省也可以通过权重的比较结果分析在各个指标上的优势及不足。为了使问题显得更加直观,作出分省效率直方图,如图评3-7所示。表评3-72004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静态效率及指标赋权状况图评3-72004年分省静态效率直方图3.52005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静态效率状况表评3-8展示了2005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的静态效率值,其中江西省静态效率值达到1。不仅只有该省的静态效率值达到1,其他省的效率值普遍较低,原因在于统计年鉴上显示该省在2005年具有非常突出的科研产出,科研项目数为15项,达到了全国总项目数57项的26%。因此,江西省的投入产出特点推动生产前沿面向前扩张较大,使得其他省的效率普遍较低。另外,效率最低的5个省分别为:北京、河北、辽宁、吉林、西藏。数据显示北京、河北在近两年的固定资产投入和财政投入相对较大,尽管也取得了可观的产出,但是效率仍然低下,未来工作重点不在于增加投入,也可能产出存在时间滞后的问题。辽宁省也出现财政投入较大的现象。其他各省也可以通过权重的比较结果分析在各个指标上的优势及不足。为了使问题显得更加直观,我们作出分省效率直方图,如图评3-8所示。3.6分年度各省效率变化比较由于效率值的大小不具有绝对的意义,各年度的效率值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然而年度之间某些省的效率发生了较大的起伏变化却是值得研究的,为了比较“十五”期间分年度各省效率的变化情况,我们将2001~2005年各省文化遗产事业静态效率状况综合起来,如表评3-9所示。表评3-82005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静态效率及指标赋权状况图评3-82005年分省静态效率直方图另外,根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将31个省从高到低排序,结果是:山西(118)、河南(97)、陕西(88)、河北(85)、浙江(72)、四川(61)、北京(59)、江苏(53)、湖北(52)、山东(50)、广东(48)、福建(45)、甘肃(43)、新疆(41)、安徽(36)、内蒙古(34)、辽宁(34)、湖南(34)、云南(32)、西藏(27)、江西(24)、广西(22)、贵州(19)、吉林(18)、上海(16)、黑龙江(14)、重庆(13)、青海(11)、宁夏(9)、天津(8)、海南(7)。该结果用来粗略描述各省的文物资源量状况。如果按照文物资源量大小对各省进行排序,并加上各省的效率值,可以适当进行分类比较。第一类,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不少于50个的标准,划分出文物资源大省,分别是山西、河南、陕西、河北、浙江、四川、北京、江苏、湖北、山东共10省市,作出该10省市效率的5年变化折线图,如图评3-9所示。其中山西、河北、浙江、四川、湖北、山东各省的效率变化相对较小,说明该5省在“十五”期间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较为稳定[5],其他各省在某年度的效率变化较大。如河南省2002~2003年效率值增加到1,而后效率急剧下滑,从原始数据看出,河南省2002~2003年在科学研究领域具有突出贡献,而后两年该项功能产出占全国的比例比前3年减少了3~10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完成项目数大量减少。又如陕西省前4年的效率值较高(前几年效率值达到1的省份较多),而最后一年效率大幅降低,从原始数据看出,陕西省在2005年科学研究产出大幅减少,主要在考古发掘项目上,比上一年减少了约80个,因此2005年效率值大幅减少。北京市各年的财政投入增加较大,但是产出效果没有及时体现出来,因此2003年的效率大幅下降,2004年北京市经济产出大幅增加,因此效率略有上升,2005年仍然继续增加,然而该年固定资产投资巨大,因此效率值反而降低。江苏省2002年科研产出下降,效率降低,而2003年经济产出大幅增加,效率达到1,2003年以后效率逐渐降低,原因在于该省财政投入增长较快,而教育及科研功能的产出没有及时体现。表评3-92001~2005年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图评3-9文物资源大省5年效率变化折线图第二类,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少于50个但不少于20个的标准,划分出文物资源中等省,分别是广东、福建、甘肃、新疆、安徽、内蒙古、辽宁、湖南、云南、西藏、江西、广西共12省区,作出12省区效率的5年变化折线图,如图评3-10所示。图评3-10文物资源中等省5年效率变化折线图其中福建、湖南、内蒙古、西藏、江西、广西各省区5年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较为平稳,效率变化不大。广东省2003财政投入和固定资产投入相对较少,效率增加为1,而后两年财政投入相对增加、经济产出相对减少,导致效率降低。甘肃省5年效率波动复杂,2002年由于三项投入增加较大,尤其固定资产增值,而产出没有明显增长,因此2002年效率大幅降低,而2004年科研产出显著,完成科研项目6个,考古项目12个,效率上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2年及2003年科研产出迅速增加,分别完成科研项目5个、6个,效率值达到1,而后两年科研项目数为0,效率迅速降低。安徽省从2002年开始科研产出增加,效率迅速上升,而后几年投入也增加,效率略有下降。辽宁省2004年效率大幅上升,原因在于2004~2005年的科研产出十分显著,而2005年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导致效率下降。云南省2002~2004年效率较低,因为从2002年开始,云南省科研产出降低,效率下降,而2005年由于其固定资产投入相对减少,因此效率相对于其他各省有所上升。第三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少于20个的划分为文物资源小省,分别是贵州、吉林、上海、黑龙江、重庆、青海、宁夏、天津、海南9个省,作出该9省效率的5年变化折线图,如图评3-11所示。图评3-11文物资源小省5年效率变化折线图其中,贵州、黑龙江、重庆、宁夏4省区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较为平稳,效率变化不大。吉林省2002年效率迅速上升,而后又迅速下降,因为吉林省2002年完成科研项目数6个,占总数92个的6.5%,而后科研产出迅速减少,效率急剧下降。上海市2002年教育产出相对大幅减少,效率迅速下降,而后2003年有所增加,并伴随着科研产出的增加,效率又达到1,后两年完成科研及考古项目几乎为0,使效率再次下降。青海省2001年财政投入相对较大,效率不高,而后财政投入合理化,后4年的效率相对稳定。天津市2004年开始在经济产出方面迅速增加,效率值一度达到1,随后2005年财政投入也大幅增加,经济产出相对减少,使得效率又迅速下降。海南省从2001年开始固定资产增值相对较大,效率较低,而后4年该投入相对减少,并且科研产出增加,效率有所上升。3.7“十五”期间各省文化遗产事业综合静态效率状况及排名由于在分年度相对效率中,许多省份年度效率变化状况较大,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文化遗产事业的投入产出具有时间滞后的性质,即某年巨大的投入没有及时获得显著的产出。另外,个别指标各年度不具有稳定性,例如科研产出,可能某年的科研产出量非常大,而下一年的科研产出量迅速缩减。因此,讨论整个“十五”期间的总体情况,更具有比较意义。我们将2001~2005年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比较,因此,在指标数值方面,将各项统计指标2001~2005年的所有数值进行求和,那么各项指标的含义如下。投入1:2001~2005年财政拨款总和投入2:2001~2005年各年从事文物事业人员总和投入3:2001~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增加值产出1:2001~2005年经济增加值总额产出2:2001~2005年青少年参观总人次产出3:该项指标具有两项数据,一项为科研项目状况,一项为考古发掘状况。其中科研项目数量可以将5年的数据全部加总,由于2004年统计制度改革,只有后两年才有考古发掘项目数,而前三年仅能用考古发掘费来代替。我们将考古发掘项目数按照后两年求和,考古发掘费按照前3年求和,并分别进行无量纲化,然后按照项目数2年、发掘费3年对该两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求出平均无量纲化数值,再与科研项目数无量纲化数值综合求出科研产出最终的相对量。产出4:“十五”期间的保护效果只有综合数据,没有年度数据,直接使用第一部分的结果。将各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后代入计算程序,得到“十五”期间分省综合效率、排名及赋权状况,如表评3-10所示。表评3-10给出了“十五”期间的分省效率及排名,排名是效率值的相对大小,并不代表事业发展水平的优良顺序,重点是各项指标的赋权状况,使得各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提高工作效率。综合效率中有6个省市效率值达到1,分别是福建、江西、重庆、贵州、云南、青海。这些省市最显著的特点是文物资源量小,各年度的投入量较小且比较稳定,由于技术进步能够在较稳定的投入中逐渐提高产出,因此比较容易达到产出能力的饱和状态。例如,福建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仅仅占全国总额的0.32%,青海省也是典型的微小投入省。而文物大省由于投入变化明显,尤其投入增长快,边际递减现象明显,短期内无法立刻实现产出饱和的意愿,因此效率值难以达到1,而评估结果的赋权状况就能够为这些目的和意愿提供未来管理工作的依据。其他文物资源量较少的省份则需要进一步在稳定的投入中有针对性地增加产出。进一步列举效率较低的5个省市,北京市由于2004~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巨大,该项投入占到了全国总额的14.67%,而产出可能将延续到2005年以后才能体现,因此导致效率比较低,显著的投入增大了分母,而该投入的饱和产出不易达到。河北省年度效率一直比较靠后,原因在于人员投入及固定资产投入过大,该两项指标分别占到全国总额的8.79%和14.40%,而产出增长并不明显。表评3-10“十五”期间分省综合效率及赋权状况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巨大,占全国水平的11.42%,对于该文物资源大省,科研产出相对于投入来说略显不足。西藏自治区由于环境原因,尽管经济产出比较可观,但是教育、科研、保护等各项产出相对较少,因此效率长期较低。宁夏回族自治区各项产出相对投入均显不足。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平均效率值为0.7526,说明“十五”期间全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状况处于中上水平。为了更直观地显示出文物资源分布状况下的效率水平,我们将各省区按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大小排列,按文物资源数量等级分别用不同颜色表示,作出各省的效率直方图,如图评3-12所示。图评3-12“十五”期间分省综合效率直方图(按国家级文物单位数排列)从图评3-12中看出,“十五”期间综合效率较高的省份多集中于文物资源中等及偏少地区,这是资源产出边际递减最直接的体现。而文物资源最稀缺的省如海南、天津、宁夏,效率值较低,主要因为文物资源稀缺地区科研产出相对较少且不稳定,而且一旦有一定产出,即便是较小的变动,都可能对效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文物资源中等地区中,西藏自治区效率最低,其原因在前文已经分析过。内蒙古、安徽二省区的经济产出不足,辽宁省在科研产出上略显不足,3省区效率较低。在文物资源大省中,有半数省市效率较低,说明投入显著但是产出仍然不足,其中河北、北京、山东3省市效率最低,均因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大。而山西省从业人员投入相对较大,浙江省财政投入相对较大,该省财政资金所占份额达到全国总水平的14.37%,湖北省在经济产出上略显不足,因此该3省效率值较低。进一步,我们按照省市的地域分布,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用不同颜色表示,作出直方图,即图评3-13。图评3-13“十五”期间分省综合效率直方图(按地区分布)从图评3-13中看出,效率值较高的省区多集中于西部地区,除西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外,其余各省效率值均超过0.78,其中还有4个省市效率值达到1。然而在中部8省中,仅有3省效率值超过0.8,其余5省效率值在0.6左右,而东部地区过半数省份效率值较低,尤其有3个省市效率值低于0.5。典型的原因就是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因此投入增长较快,而产出增长相对较慢。为了更直观地比较各省情况,我们将“十五”期间各省综合效率值用不同深浅的颜色表示到中国地图上,形成图评3-14。图评3-14“十五”期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静态效率分布图从以上效率值分析看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属于长期过程,在计量投入产出上仅考虑短期内的效果必然有失科学性,即便我们考虑了“十五”期间5年的情况,也很难计量投入对产出的具体效果,例如北京、河北在2004~2005年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巨大,该投入带来的产出效应可能延续到“十一五”期间,因此单纯考虑“十五”期间的产出效果必然使得该地区的效率值大大降低,同时文化遗产事业同样可能具有规模效益递减规律,因此文物资源大省不仅在投入产出上具有时间滞后性,并且规模效益可能降低,造成效率下降。另外,某些省份由于地理位置或环境的原因,造成某些产出效果明显不足,例如,西藏自治区地理环境恶劣,保护效果欠佳,并且教育方面的产出显然不足,造成效率值极低。再就是评估报告第一章3.2节也提到过,文物统计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有失准确性,如吉林省2004年缺乏多项指标数据,我们采取了拟合法,取2003年及2005年数据的平均值作为2004年的数据值。还有,其他数据统计过程中的失误,必然造成计算结果不准确。4社会各类偏好下“十五”期间各省文化遗产事业静态效率上一节讨论了德尔斐法专家偏好区间限制下“十五”期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静态效率值,包括各年度静态效率值以及整个“十五”期间综合情况下静态效率值。然而,专家偏好下具有一定的主观意愿,不一定符合各类社会偏好。因此,我们进一步讨论几类特殊偏好下的静态效率值,为便于分析,我们仅将四个产出按照某单一项强偏好分为四种情况,即经济强偏好(经济/教育/科研/保护=3/1/1/1)、教育强偏好(经济/教育/科研/保护=1/3/1/1)、科研强偏好(经济/教育/科研/保护=1/1/3/1)、保护强偏好(经济/教育/科研/保护=1/1/1/3),分别计算“十五”期间综合效率,而三个产出指标不做权重限制,否则将失去DEA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另外再考虑无偏好下基本模型计算所得效率值。4.1经济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表评3-11展示了“十五”期间经济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后7列展示了赋权状况,其中产出权重按照经济/教育/科研/保护=3/1/1/1,投入为自由权重。其中有6个省市的效率值达到1,分别为天津、上海、浙江、江西、重庆、陕西。结合存在专家偏好的静态效率结果可知,天津、上海、浙江、陕西是真正将经济产出实力发挥出来的,而江西和重庆仅仅因为投入较少的优势。而效率较低的省区中内蒙古、安徽、海南等可以进一步提高经济方面的产出。由于三项投入指标为自由偏好,因此许多省份的某项投入指标赋权为0,这也是最初需要考虑偏好问题的原因,对某项投入赋权为0缺乏说服力,而且赋权为0的指标往往是投入最大的指标,同时意味着该项投入在未来工作中不应当继续加大。也可能出现某项投入指标在某一两年突然大幅增加,而其产出效果可能要平均到许多年限,在目前有限的统计结果中我们无法细致考察这些问题。如表评3-11中所示,北京、河北、山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的赋权为0,而且浙江省该项权重也很小,说明这些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占据了投入指标的绝大部分。而安徽、宁夏、新疆3省区的财政投资赋权也几乎为0,表明财政投资占据了这几个省份的主要投入部分。从全国状况来看,平均效率值为0.6891,这说明单就经济强偏好而言,全国总体情况属于中等水平。4.2教育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表评3-12展示了“十五”期间教育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后7列展示了赋权状况,其中产出状况权重按照经济/教育/科研/保护=1/3/1/1,投入为自由权重。其中有4个省市的效率值达到1,分别为上海、江苏、江西、重庆。同样,上海市和江苏省在教育产出上有较大发挥,因为在专家偏好结果中二者并未达到1的效率。而效率较低的省区中山西、西藏、宁夏应当进一步提高该项指标产出,其中赋权为0的投入指标对于教育产出而言相对较大。整体上看,全国平均效率值为0.6057,属于中等偏下水平。表评3-11经济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表评3-12教育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4.3科研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表评3-13展示了“十五”期间科研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后7列展示了赋权状况,其中产出状况权重按照经济/教育/科研/保护=1/1/3/1,投入为自由权重。其中有7个省市的效率值达到1,分别为上海、江苏、江西、河南、广东、云南、陕西。其中上海、江苏、河南、广东、陕西5省市的科研产出是显著的。而效率较低的省区中黑龙江、西藏、宁夏等省区可以进一步提高科研产出。其中赋权为0的投入指标在科研产出上可以适当减少。整体上看,全国平均效率值为0.6547,属中等略偏下水平。表评3-13科研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4.4保护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表评3-14展示了“十五”期间保护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后7列展示了了赋权状况,其中产出状况权重按照经济/教育/科研/保护=1/1/1/3,投入为自由权重。其中有7个省市的效率值达到1,分别为上海、福建、江西、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其中上海市和陕西省的保护效果发挥明显,这里的保护效果主要取决于平均保护率及管理保护机构数。因此,平均保护率高的省份可能是由于保护管理机构较多,保护绩效突出。保护强偏好下全国平均效率值为0.732,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表评3-14保护强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4.5自由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表评3-15展示了“十五”期间自由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后7列展示了赋权状况,其中产出与投入均为自由权重。有16个省市的效率值达到1,分别为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广东、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完全自由偏好下出现了多数省市效率值达到1的现象,其原因是自由偏好可以放大某项优势产出,缩小劣势产出,同时给予低投入以较高的权重,高投入以较低的权重甚至零权重。在产出偏好自由的条件下,某些产出指标也赋权为0,以突出其他显著性高的产出。因此,在前面四个小结分析的四种强偏好中效率值为1的省市,在自由偏好下仍然能够保持效率值为1,其突出的产出指标往往正是该省某项产出强偏好效率为1的产出指标。另外还存在任何强偏好下效率值均小于1但自由偏好下效率值为1的情况,如北京市和吉林省,其中北京市在经济强偏好下效率值超出0.9,因此在自由偏好下,北京市的经济产出进一步放大,而投入较大的两项(财政资金及固定资产增值)则赋予很小的权重,因此效率值也达到1。而吉林省放大了在科研产出项上的权重,同时放大投入较小的固定资产投资项,使得效率值达到1。由于自由偏好的这种权重自由性,静态效率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实际意义。4.6各种偏好下的效率状况比较我们将各省在各类偏好下的效率状况统计在表评3-16中,以体现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水平的分项特点,效率较高的指标说明这是该省发挥较好的方面,效率较低的指标为该省具有较大改善空间的方面。由于前5列均为在投入自由偏好下获得的效率值,可能与专家偏好下的情况有所出入。因此,某项产出强偏好下的效率只能说明该项产出相对于其他产出项的好坏,并不代表整体情况的好坏。例如上海市各项产出指标的强偏好下效率值均为1,说明上海市各项产出均显著,但是专家偏好下的效率值仅为0.8178,说明上海市在资源配置上存在一些低效率。还有某些省份投入量很小,各项产出又比较均匀,效率值总能达到1,如江西省在所有偏好下的效率值均为1。表评3-15自由偏好下分省效率状况表评3-16各种偏好下的效率状况比较5动态DEA方法计算效率变化情况我们不仅关注各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状况在同一时段运行状况的好坏和某个省市在不同时段效率状况的变化情况,也关注多个省市在不同时段的整体运行状态,因此我们采用动态DEA方法计算一定时段的多种效率变化情况。根据动态DEA方法,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得到3个指标值,包括技术效率(TE)变化、技术进步(TC)以及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技术效率(TE)是指企业在既定的技术和环境条件下,用特定的投入生产最大可能产出的能力和意愿,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企业在既定投入的条件下能够实现最大的潜在生产力,它就具有技术效率,因此技术效率变化衡量了这种潜在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当技术效率变化大于1,说明这种潜在生产力提高;反之,当技术效率变化小于1,潜在生产力降低;等于1则不变。技术进步(TC)是指生产前沿面的向前移动,它意味着由于某项工具、技能、技术的发明使得整个生产能力的增加,即科学技术对生产能力的提高。因此,该项指标大于1则说明技术增长,如果小于1则说明技术下降,等于1则不变。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在动态DEA方法中,全要素生产率等于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乘积。该指标大于1,则生产率提高;小于1,则生产率下降;等于1则不变。以下我们分别计算2001~2005年每两年各省各类效率的变化状况。5.12001~2002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变化2001~2002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状况如表评3-17所示。表评3-17中显示了2001~2002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2个省份的技术效率变化处于增长阶段,不到总数的40%,其中以安徽、西藏、新疆的增长率最高,高出50%,而技术效率降低的省市中上海、四川、湖北、甘肃的减幅超过25%。另外,技术处于进步阶段的省份有17个,只有2个地区的技术进步相对显著,为上海市与重庆市,分别达到26%和32%,而其他各省的技术进步不超过20%,在技术下降的省份中福建省减幅最大,减少将近18%。在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中,有15个省份处于增长阶段,接近总数的50%,其中以西藏自治区增幅最大,达到105.5%,另外安徽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增幅也超过了50%。而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的省市中,上海市的降幅最大,接近30%,另外,江西、湖北、云南、四川、甘肃5省的降幅也超过20%。31个省市中,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不一致的省市有19个,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上,有13个省市的技术效率占主导地位,其余6个省市的技术进步占主导地位。再看全国的平均水平,2001~2002年全国平均技术效率增加了3.5%,而技术进步增加了3.1%,全国平均文化遗产事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5.9%。表评3-172001~2002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各类效率变化情况5.22002~2003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变化2002~2003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状况如表评3-18所示。表评3-182002~2003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各类效率变化情况表评3-18显示了2002~2003年间,全国31个省市有13个省市技术效率处于增长阶段,其中增幅最高的是上海市,增长率接近80%,其余各省市不足20%,另有13个技术效率降低的省,其中北京市和西藏自治区降幅最大,超过40%,吉林省降幅也达到26.2%。而在技术进步变化中,有18个省处于技术进步阶段,其中技术进步最高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到近28%,另外13个省处于技术下降阶段,其中江苏省下降达20.4%。31个省市中有19个省市全要素生产率上升,上升最多的3省为上海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西省,分别达到49.4%、27.9%和25.3%。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最多的是北京市、吉林省和西藏自治区,降幅达到47.1%、33.7%和41.5%。31个省市中,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不一致的省市有19个,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上,有12个省市的技术效率占主导地位,其余7个省市的技术进步占主导地位。再看全国的平均水平,2002~2003年全国平均技术效率下降0.9%,而技术进步增加了1.3%,全国平均文化遗产事业全要素生产率下降0.4%。5.32003~2004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变化2003~2004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状况如表评3-19所示。表评3-19中显示了2003~2004年间,全国31个省有13个省技术效率处于增长阶段,其中增幅最高的是天津市,增长率高达135%,另外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的增幅也超过50%,甘肃省增幅也达到45.2%。另有16个技术效率降低的省,其中吉林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降幅最大,超过40%,河南省降幅也达到32.6%。而在技术进步变化中,有26个省技术处于进步阶段,其中技术进步最高的是青海省,达到58%,另外还有16个省增幅超过20%。其余5个省市处于技术下降阶段,下降最多的是重庆市,降幅为11.5%。31个省中有21个省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多的2省市是天津市和辽宁省,分别达到232%和118.5%,还有5个省市增幅超过50%,另外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最多的省区为浙江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降幅分别为32.8%、45.4%、39.2%。31个省中,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不一致的省有15个,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上,有9个省的技术效率占主导地位,其余6个省的技术进步占主导地位。再看全国的平均水平,2003~2004年全国平均技术效率增长4.5%,而技术进步增加了19.8%,全国平均文化遗产事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6.8%。表评3-192003~2004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各类效率变化情况5.42004~2005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变化2004~2005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状况如表评3-20所示。表评3-202004~2005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各类效率变化情况表评3-20中显示了2004~2005年间,全国31个省仅有2个省技术效率处于增长阶段,分别为安徽省和云南省,增幅仅为6.1%和0.9%,除江西省不变以外,其余28个技术效率降低的省市中,多数降幅超出30%,北京、天津、辽宁、山西、上海、陕西6省市技术效率降幅超过50%,其中北京、辽宁降幅最大,分别为63.3%和66.6%。而在技术进步变化中,全部31个省都处于技术进步阶段,其中有8个省市技术进步超过100%。31个省中有23个省全要素生产率上升,上升最多的是江西省,达到143%,重庆市和四川省增幅也高达91.1%和69%,另外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最多的省市为北京市和辽宁省,降幅分别为24.3%、36.9%。31个省市中,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不一致的省市有28个,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上,有8个省市的技术效率占主导地位,其余20个省市的技术进步占主导地位。再看全国的平均水平,2004~2005年全国平均技术效率下降31.9%,而技术进步增加了80%,全国平均文化遗产事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0.2%。6“十五”期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效率变化前面4小节分别讨论了每两个年度各类效率变化情况,各期间变动比较大,我们将“十五”期间的总体效率变化相乘,得到5年的总体各类效率变化情况。2001~2005年分省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总体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状况如表评3-21所示。表评3-21显示了2001~2005年整个5年的总体各类效率变化情况,由于2004~2005两年间技术效率大幅下降,因此各省总体技术效率大多呈现下降趋势。除江西省技术效率保持不变以外,仅有天津市和安徽省技术效率呈现增长趋势,分别增长10.1%和29.1%,其余各省市技术效率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北京市技术效率下降最大,仅有2001年的29.4%,另外上海市、河南省、西藏自治区降幅也超过60%。随着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