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宜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宜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宜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宜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图为利用奶牛乳腺生产血清白蛋白的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涉及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动物体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等技术B.将牛组织置于清水中并加入一定量的胰蛋白酶处理可得到单细胞C.选用未受精的卵细胞作为受体细胞是因为其具有让动物细胞全能性得到表达的环境D.若要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分割原肠胚时需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2.雌性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失活(部分基因不表达),从而造成某些性状的异化,玳瑁猫即是典型的例子,其毛色常表现为黄色和黑色(相关基因分别为B、b,在X染色体上)随机嵌合。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玳瑁猫一般是雌猫,雄猫很罕见B.玳瑁猫皮肤不同毛色的区域,毛色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C.玳瑁雌猫的子代雄猫中黄色和黑色两种毛色大约各占一半D.玳瑁雄猫(XBXbY)的产生都是由于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造成的3.桔小实蝇是热带和亚热带瓜果的主要害虫,某种群雌雄比例为1∶1,研究人员分别在2010年和2013年采用诱捕器诱捕桔小实蝇雄成虫的方法来调查该种群的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10年l-6月份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基本呈“S”型增长B.2013年1-6月份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基本呈“J”型增长C.2013年6月桔小实蝇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约为640头D.推测可知,温度对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化没有影响4.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时,准备了pH为1.0、2.0、3.0、4.0的四种缓冲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氧气释放量的多少B.本实验不必再设置空白对照组C.过氧化氢酶在动物肝脏细胞和红细胞中浓度均很高D.四组实验结果必定均不相同5.研究人员在家蚕中发现一种新的体态类型——短体蚕,用这种家蚕与正常体形家蚕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杂交组合F1短体蚕正常蚕实验一:短体蚕×正常蚕788810实验二:短体蚕×短体蚕1530790A.可以通过连续自交多代的方式获得纯种短体蚕B.短体蚕自交后代出现正常蚕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实验一中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短体蚕:正常蚕=2:3D.实验二中F1个体随机交配,F2中正常蚕占4/96.棉铃虫是严重危害棉花的一种害虫。科研工作者发现了苏云金芽孢杆菌中的毒蛋白基因B和豇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D,均可导致棉铃虫死亡。现将B和D基因同时导入棉花的一条染色体上获得抗虫棉。棉花的短果枝由基因A控制,研究者获得了多个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AaBD植株自交得到F1(不考虑减数分裂时的交叉互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F1表现型比例为9:3:3:1,则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若F1中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3:1,则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C.若F1中短果枝抗虫: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2:1:1,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和aBDD.若F1中长果枝不抗虫植株比例为1/16,则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B、AD、aB、aD7.下图为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示意图,图中1~8表示基因。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与2、3、4互为等位基因,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B.同一个体的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也应含有基因1~8C.1与3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分离,1与2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分离D.1分别与6、7、8组合都能形成重组型的配子8.(10分)丹顶鹤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科学家研究了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获得如下数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半B.2000年后,栖息地面积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D.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二、非选择题9.(10分)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无脊椎动物枪乌贼的星状神经节具有巨大的化学突触结构(巨突触),可用微电极来记录突触前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变化(如图1)。以下是关于递质释放机制的相关研究。(1)在图1中的突触结构中,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由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________,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2)河豚毒素(TTX)是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断剂。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min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推测TTX导致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上述实验过程中,研究者检测到,在使用TTX后突触前膜处的Ca2+内流逐渐减弱,由此推测“突触前动作电位通过提高突触小体内Ca2+浓度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研究者利用图1所示标本进行如下实验,获得了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实验材料:BAPTA——是一种Ca2+螯合剂,能够快速与钙离子发生结合,从而阻断钙离子与相应分子的结合“笼锁钙”——是一种缓冲液,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钙离子;强紫外线不影响正常神经纤维兴奋。实验过程及结果:第一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实验结果:先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之后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第二组:先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BAPTA,接着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过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10.(14分)如今,试管婴儿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在遗传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引进了PGD/PGS技术。PGD是胚胎植入前的基因诊断,可以确定胚胎是否携带可能导致特定疾病的基因;PGS是胚胎植入前的染色体检测,可以查看染色体的数目是否有缺失、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是否正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试管婴儿的培育需要经过精子的采集及_________、卵子的收集及培养、_________、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环节。(2)为了收集较多的卵细胞,需要用激素对母体进行_________处理;进行胚胎移植时,还需要对母体进行_________处理,从而为植入的胚胎提供发育所需的生理环境。(3)利用上述技术中的_________技术可以筛查21三体综合征。为了避免某些遗传病的发生,有时需要对胚胎进行性别鉴定,通常将胚胎培养至囊胚期时,取_________的细胞提取DNA,并利用_________扩增相应基因,然后用SRY特异性基因探针检测,出现阳性反应的胚胎为_________性。11.(14分)现有某湿地生态系统,图1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若A表示第二营养级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__。若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该系统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2)图1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______实现的。(3)若该生态系统存在如图2所示的食物网。若A能量的1/4直接提供给C,则要使C能量增加8kJ,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是___kJ。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________倍(精确到百分位)。12.真核生物基因中通常有内含子(位于编码蛋白质序列内的非编码DNA片段),而原核生物基因中没有,原核生物没有真核生物所具有的切除内含子对应的RNA序列的机制。有人利用RT-PCR技术(mRNA逆转录为cDNA再进行PCR扩增),获得了牛的G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出G蛋白(一种免疫蛋白)。请回答下列问题:(1)RT-PCR过程需要的酶有_____________;在进行PCR扩增时需要设计_________种引物。(2)RT-PCR的产物经过BamHⅠ、EcoRⅠ双酶切后,与经过同样双酶切得到的PBV载体连接,该操作程序属于_________,也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与单一酶切相比,双酶切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3)若要检测G基因是否翻译出G蛋白,可采用的分子水平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4)有人从牛的基因组文库中获得了G基因,同样以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却未得到G蛋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

分析题图:荷斯坦奶牛组织处理分散培养需要用到胰蛋白酶处理和动物细胞培养,血清白蛋白基因是目的基因;据图可知图中采用了基因工程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核移植技术等,最后获得转基因牛(乳腺生物反应器)。【详解】A、图中把血清蛋白基因导入牛的细胞中,获得转基因的细胞,属于基因工程;取转基因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经过早期胚胎培养及胚胎移植获得转基因奶牛,这一过程中包括动物细胞的培养、核移植、早期胚胎培养及胚胎移植等技术,A正确;B、动物细胞需要在特定的培养液中培养而不是清水中,用胰蛋白酶处理是可以分离得到单细胞,B错误;C、未受精的卵细胞较大,营养物质丰富,且含有促进细胞核全能性表达的物质,所以一般选用未受精的卵细胞去核后作为受体细胞,C错误;D、想要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可以通过胚胎分割获得多个胚胎,分割时需要将囊胚期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D错误。故选A。2、D【解析】

A、根据题意,雌性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会有一条随机失活,A正确,B、毛色受基因控制,有不同毛色的区域说明毛色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B正确,C、控制毛色的基因B和b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雌性玳瑁猫的基因型是XBXb那么她的子代雄性XBY和XbY的比例是1:1,表现型分别是黄:黑=1:1,所以C正确,.D、玳瑁雄猫(XBXbY)的产生也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D错误。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3、B【解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与密度有关。【详解】A、2010年,5-6月份桔小实蝇种群数增长高于3、4月份,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A错误;B、2013年l-6月份,根据曲线图估读数据,雄虫种群诱捕数量呈“J”型,而雌雄数量比为1:1,故推测

桔小实蝇的种群数量基本符合“J”型曲线增长,B正确;C、640头只是2013年6月每诱捕器捕获的雄蝇数量,不代表种群总量,C错误;D、根据曲线图可知种群数量变化受季节影响,可能是温度变化引起的,D错误。故选B。4、B【解析】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很多,pH、温度和各种化合物等都能影响酶的作用,酶通常在一定pH范围内才起作用,而且在某一pH值下作用最强。【详解】A、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气泡的释放量,A错误;B、本实验可以通过实验组之间的相互对照来得出结论,不必再设置空白对照组,B正确;C、过氧化氢酶在动物肝脏细胞和血细胞中浓度都不高,因为酶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错误;D、由pH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可知:在不同的pH下酶活性可能相同,故四组实验结果可能出现两两相同的现象,D错误。故选B。5、C【解析】

A.由杂交组合二数据分析可知,体形为短体的是显性性状,且显性纯合致死,正常体形为隐性性状,A错误;B.短体蚕自交后代出现正常蚕是等位基因分离所致,B错误;C.实验一中F1的短体蚕基因型为Aa,正常蚕基因型为aa,故F1产生的配子中1/4A、3/4a,F1个体随机交配,由于显性纯合致死,后代中短体蚕:正常蚕=2:3,C正确;D.实验二中F1短体蚕基因型全为Aa,正常体形蚕基因型为aa,故F1产生的配子中1/3A、2/3a,F1个体随机交配,由于显性纯合致死,后代中短体蚕Aa:正常蚕aa=1:1,D错误;故选C。6、D【解析】

A、已知B、D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如果短果枝基因A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自交,子代中短果枝(A_)∶长果枝(aa)=3∶1,抗虫(BD_)∶不抗虫=3∶1,因此F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短果枝抗虫∶长果枝抗虫∶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不抗虫=9∶3∶3∶1,A正确;B、如果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D∶a=1∶1,其自交所得F1中短果枝抗虫∶长果枝不抗虫=3∶1,B正确;C、如果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BD∶A=1∶1,其自交所得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D∶AA∶aaBBDD=2∶1∶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短果枝抗虫∶短果枝不抗虫∶长果枝抗虫=2∶1∶1,C正确;D、由于B、D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则不会产生基因型为AB、AD、aB、aD的四种类型的配子,D错误。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如果不考虑减数分裂时的交叉互换,则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基因会随着这条染色体一起遗传。据此以题意“B和D基因同时导入棉花的一条染色体上获得抗虫棉”为切入点,依据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知识并围绕如下图所示的基因A和a与BD在染色体上的可能的三种位置情况,明辨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再依据雌性配子的随机结合,推知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进而确定表现型及其比例并与各选项进行对比分析。7、B【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为一对同源染色体,1与2、5与6、3与4、7与8为相同基因,1(或2)与3或4可能是等位基因,5(或6)与7或8可能是等位基因。【详解】1与2是相同基因,1与3、4可能互为等位基因,1与6、7、8互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与其进行减数分裂时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基因种类、数目均相同,故均含有基因1~8,B正确;若不考虑交叉互换,1与3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1与2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若考虑交叉互换,则1与2可能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1与3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1与5在同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上,5与6是相同的基因,因此1与6的组合不能形成重组配子,D错误。故选B。8、D【解析】

A、据图分析,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半,A正确;

B、2000年后,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小或增加,导致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随之发生变化,B正确;

C、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C正确;

D、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9、神经递质受体由于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能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不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笼锁钙”,然后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检测不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解析】

1、突触的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神经冲动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1)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2)由于TTX作用于钠离子通道,阻断了Na+内流,导致突触前动作电位变化明显减弱,进而导致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不能释放,使得突触后膜难以兴奋。(3)第二组中,BAPTA能够快速与钙离子发生结合,从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注射BAPTA,接着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能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但是由于神经递质无法释放,不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第三组中,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笼锁钙”,然后用强紫外线照射标本,由于没有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因此检测不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笼锁钙”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钙离子,促进神经递质释放,故能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中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机理,该内容是高考中常考知识点,考查通过对题干和图片信息的分析,建立与教材知识的联系,来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10、获能体外受精超数排卵同期发情PGS滋养层PCR技术男(雄)【解析】

体外受精主要包括卵母细胞的采集、精子的获取和受精等几个主要步骤。囊胚时期的内细胞团将来发育形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所以胚胎移植前常取滋养层的部分细胞进行性别鉴定。【详解】(1)试管婴儿的培育需要在体外受精,并在体外进行早期胚胎培养后将其移至母体内继续发育,所以试管婴儿的培育需要经过精子的采集及获能、卵子的收集及培养、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环节。(2)为了收集较多的卵细胞,需要用促性腺激素对母体进行超数排卵处理;进行胚胎移植时,还需要对母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供体和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从而为植入的胚胎提供发育所需的生理环境。(3)PGS是胚胎植入前的染色体检测,可以查看染色体的数目是否有缺失、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是否正常等。所以利用上述技术中的PGS技术可以筛查21三体综合征。对胚胎进行性别鉴定时,通常将胚胎培养至囊胚期时,取滋养层的细胞提取DNA,并利用PCR技术在体外大量扩增相应基因,SRY基因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雄性的性别决定基因,所以用SRY特异性基因进行探针检测时,出现阳性反应的胚胎为雄性。【点睛】本题考查试管婴儿的形成过程中的相关生物技术,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11、第二营养级所同化固定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y×111%分解者的分解(或呼吸)作用1111.79【解析】

图1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A表示该营养级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其同化量,能量值可用b(或d+e)表示;D表示其呼吸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表示粪便量,F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量。【详解】(1)图1中,若A表示第二营养级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第二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C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该系统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b/y×111%。(2)图1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D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E是粪便量,粪便中的能量是通过分解者的分解(或呼吸)作用散失。(3)若该生态系统存在如图2所示的食物网,食物链有2条:A→C、A→B→C。若A能量的1/4直接提供给C,假设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为y,其中有y/4的能量直接提供给C,有3y/4的能量间接提供给C;要使消耗A最少则用21%的能量传递率,即y/4×21%+3y/4×21%×21%=8,则计算可得y=111kJ,故至少需要消耗A的能量是111kJ。若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为11%,解题时应该从C出发,设当食物由A:B为1:1时,C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x/2÷11%+x/2÷11%÷11%=55x;设当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