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2013_第1页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2013_第2页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2013_第3页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2013_第4页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20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散文小说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史传散文唐宋散文语言篇幅文言白话长篇短篇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我国文字和史官在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礼记·玉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①。《汉书·艺文志》谓:“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②】2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其次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实行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3《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尚书》:上古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春秋》: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记事详赡的编年体断代史。长于叙事、斗争和外交辞令描写。《国语》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4第一节散文的萌芽和发展一、甲骨卜辞: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2、甲骨卜辞可以看作是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3、商周时期,君王、公侯常把一些重大的事务记录在铜器之上,称为铜器铭文。

5商朝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6古代叙事散文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轨迹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尚书》《春秋》《左传》叙事散文的萌芽记言文之祖韵散结合的卜筮文字记事文之祖叙事之最7甲骨卜辞—叙事散文的萌芽是殷商时代为了占卜吉凶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记事文字。内容主要是关于祭祀、畋猎、畜牧、农业与斗争的占卜记录。特点:以记言、记行为主—8易卦爻辞—韵散结合的卜筮之书《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说明。六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被称为《易经》。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多是记述日影变更的特地符号。爻有阴阳两类,阳爻表示阳光,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个天体运行和气象变更,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一横叫二爻,上一横叫三爻。

9《太平御览》:“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以“—”为阳,以“--”为阴,组成八卦: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xùn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gèn为山,兑为泽10《易传》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和“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八卦最初是上古人们记事的符号,后被用为卜筮符号。古代常用八卦图作为除凶避灾的祥瑞图案。

11121314如何卜卦?15特点:记事完整,善用比兴、象征手法,语言古朴凝练,具有好用性。16

《尚书》—记言文之祖《尚书》之名:又名《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即上古,“书”是指书写于竹帛上的历史,“尚书”即“上古的史书”。《尚书》是中国记言文之祖。大部分是君主和大臣的讲话、誓词、政令的记录,也有少量记事。唐孔颖达将其分为十体:典、谟、训、诰、誓、命、贡、歌、征、范。“诰”-平常的号令“誓”-有关军事的话“命”-君告臣的话“谟”-臣告君的话《尚书》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书组成。《尚书》之文,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已具备记叙、描写、争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17

《春秋》—记事文之祖《春秋》记载了上自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下至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包括12个国君,合计242年的历史。内容记载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包括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会盟、朝聘等;也记载一些自然现象,如日蚀、月蚀、地震、山崩、星变、水灾、虫灾等;经济文化方面,记载一些祭祀、婚丧、城筑、宫室、搜狩、土田等。只是纲要记录,没有具体故事情节。

春秋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8指《春秋》的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表明其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精确,浅显平实,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们把文笔含蓄蕴籍,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作春秋笔法。“春秋笔法”19

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他想的倒也快.”

——红楼梦四十二回20纲目式叙述,按时间依次编排历史事务,“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文句简短,记事简略,几乎没有描写成分,但语言谨严精练。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地点人物事务都有,但事务因果过程人物行为性格等则无从知晓。又如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yì退飞过宋都”,译:十六年春季,在宋国上空坠落五块石头,当月,又有六只鹢鸟后退着飞,经过宋国国都。21《春秋》最突出的特点是寓褒贬于记事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杀有罪者为诛,杀无罪者为杀,下杀上曰“弑”;写斗争选用伐、征、侵、袭、克、灭、取、歼等不同词语表达以寓褒贬。又如“践土之盟”,晋文公通知周天子参与,孔子认为“以臣召君,不行以训”,因记曰:“天王狩于河阳”,这是为尊者讳。《春秋》被后人看作是包含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春秋》以道名分”,“《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史记》)22其次节《左传》(一)《左传》的名称《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具体完整的编年史,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先秦时期早有解经体文字产生,称为“解”或“传”,“传”是阐释经义的意思。相传《左传》为说明《春秋》而作,是“春秋三传”之一。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其作者为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终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23(二)“春秋三传”“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齐人公羊高著《春秋公羊传》鲁人榖梁赤著《春秋谷梁传》鲁人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今文经学著作,重在说明,阐发《春秋》经义,以争论为主。古文经学著作,以《春秋》记事为纲,增加大量历史事实与传闻,文学成就最高。24(三)《左传》与《春秋》的关系1.《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与传闻;2.《左传》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3.《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以个别字的褒贬体现思想倾向,擅长以生动的叙述和描写体现道德评价;4.《左传》创立了在叙事中或叙事后干脆引入争论。25《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具体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写人传神,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建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争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26(四)《左传》的思想内容1、反映春秋时期日益发展的民本思想。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太史嚚yín)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27在君民关系上,《左传》比较重视民的作用,认为政治的得失、斗争胜败都与民心向背有着亲密的关系。如:《卫懿公好鹤》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士大夫坐的车)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孔子)28许穆夫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记载的爱国女诗人)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292、揭露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及其残暴荒淫的本性。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ér熊蹯fān不孰,杀之,寘zhì诸畚běn

,使妇人载以过朝。

【译】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卫灵公(好男宠)陈灵公(与臣子聚乱)郑灵公(戏言丧命)公子宋染指于鼎303、表彰了一些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鲍叔牙管鲍之交);晏婴(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良臣死社稷,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子产(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清王源

推崇为“春秋第一人”)31五、《左传》的艺术特色1、长于叙事,精于剪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2、擅长描写斗争,同中见异,各具面目;3、擅长运用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法;4、语言简练,含蕴曲折,人物对话、外交辞令极富表现力。32

1、长于叙事,精于剪裁《左传》叙述了218年间各诸侯国之间的朝会聘问,征战狩猎,篡轼出王等历史事务,有主有次,详略得当。擅长描绘错综困难的社会冲突和历史事务,遵循严格的时空观念,每一件事的记录必定以极简明的文字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参与的任务,叙述依据自然的依次进行;重视时事务发展的全过程,记叙每一件事必详其发生(起因)、发展(冲突)和结局,尤其留意前因后果。332、描写斗争,同中见异;擅长描写斗争起因、性质、双方力气对比,战略战术的运用,写重大战役同中见异,各具面目。《左传》具体记述的十三次重大战役:儒葛之战、邲bì之战、长勺之战、鞍之战、鄢陵之战、韩之战、平阴之战、崤xiáo之战、河曲之战、柏举之战、艾陵之战。343、擅长运用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法“盖其为法则有以顺叙者,以递叙者,以类叙者,以次叙者,以牵连而叙者,断续叙者,错综叙者,假争论而叙者,夹争论而叙者,先叙的断,先断的叙,且叙且断,以叙作断。预提于前,补缀于后,两事合一,一事分两,对叙插叙,明叙暗叙,颠倒叙、四环叙。离合变更,奇正相生,如孙吴用兵,扁仓用药,神妙不测。几于化工,其法莫备于左氏。”——章学诚《文史通义》354、语言简练,含蕴曲折,人物对话、外交辞令极富表现力。36“弦高犒师”(选自秦晋崤之战)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这段外交辞令,语意双关,谦恭有礼,却软中带硬。热情周到,但又不卑不亢,弦外有音。译:经过滑国时,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您将要行军到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有,(但)您的部下要停留,住一天就供应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马上去郑国报信。37“孟明谢赐”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léi臣釁xìn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这段外交辞令,口善心毒,绵里藏针,话中有刺,处变不惊,从容对答,辞藏机锋,辛辣嘲笑。公:晋襄公。及:到,释:解下,累:罪,囚犯。釁:血假如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遗忘(这次的失败)。假如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之内必定回卷土重来以报今日的耻辱!”

38

殽之战《僖公三十三年·左传》例文讲解:39斗争背景:秦、晋这两个大国的关系在春秋时代是颇为特殊的。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结成联盟,又用“联姻”的形式来巩固这个联盟。秦穆公的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晋文公(名重耳)晋惠公(名夷吾)的姐姐,秦穆公后来又把自己的女儿先是嫁给晋惠公的太子围(晋怀公),后又嫁给晋文公。晋献公晚年因为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杀,当时尚是“公子”的晋文公、晋惠公也被迫流亡国外。晋献公死后,晋国局势混乱,晋惠公和晋文公都先后依靠秦国的力气回国为君。秦穆公这样做,表面上是出于姻亲关系,事实上是要建立自己在中原的霸主地位。40晋惠公由于背信弃义,没有处理好跟秦国的关系,联盟曾一度裂开。晋怀公是在秦国以太子身份为“质”时,抛弃秦穆公的女儿,逃回晋国继位为君的,双方关系更坏。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在外流亡了19年的晋文公重耳才得以借助秦国的力气回国争夺君位。晋文公因为强调不忘秦国的恩惠,跟秦国的关系处理得相当好。但随着他打出尊王拥周的旗号,在城濮之战中战胜南方的强楚,使晋国一跃而成为中原霸主,秦晋双方争夺中原霸权的冲突就逐步激化起来。41在“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的时候,秦穆公竟背着晋国,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郑防守,以应付晋国。由于晋文公强调不要遗忘秦穆公对他的恩惠,双方当时才未发生斗争。随着晋文公的去世,这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斗争就不行避开地爆发了。春秋无义战

4243阅读原文(见作品选p88)44本文描写了哪些场面?(1)蹇叔论战(全文的“纲”)(2-3)蹇叔哭师(开端)(4)王孙满观师(5)弦高犒师

(6-7)皇武子逐师(8)原轸论战(9)晋败秦师(10)文嬴释帅(11)原轸问朝(12)阳处父追师(13)秦伯哭师(尾声)(发展)战前(高潮)(战中)(结局)(战后)45写作特点:1、描写斗争,意在“论战”,不在“述战”。重在揭示斗争输赢的缘由,略写斗争场面。462、叙事艺术——围绕中心选材组材,行文严谨,反复照应。

以蹇叔论战为纲以秦军东进为经(线索)以秦、晋、郑三方几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为纬(以印证蹇叔对斗争的推断和分析的预见性)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473、写人艺术—通过特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48第一、二、三段:蹇叔谏师过程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蹇叔劝谏穆公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不行乎?”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确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违反斗争规律。既然郑国会知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确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反纪不服约束的心情。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留意;“谁”虽为泛指,事实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殽"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49蹇叔哭师1、蹇叔哭孟明等人。

"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这三段话表现出他忠贞坚毅、稳健持重、才智过人、富有远见卓识的思想性格。2、蹇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必死是间,余收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殽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50蹇叔这三段话的目的何在?其语气有何不同?干脆、间接地谏劝穆公,阻挡秦军这次错误的军事行动。但以不同的说话对象,其语气有别:

(1)谏穆公:冷静分析、用语委婉。

(2)孟明:感叹语气。

(3)子:语气更重,一片亲情,溢于言表。

51秦穆公又表现了怎样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看法:访--辞--使出师--诅咒思想性格: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刚愎自用。52蹇叔的道理说得那么透彻,为什么秦穆公硬是拒不接受?

秦晋联合伐郑,秦穆公单独与郑结盟,解围而去后,晋文公曾逼郑倒戈,迫使郑文公立了亲晋的公子兰为太子,才撤兵而去。晋文公去世时,郑文公也刚刚去世,公子兰继位为郑君,是为郑穆公。面对这一情势,秦穆公担忧郑穆公的亲晋势必危及秦国在郑国的利益,杞子等人不行能长期戍守郑国都城的北门,加上错误的估计了晋国新值国丧,确定无暇外顾的局势,就认为应抓紧时机袭郑,错过了机会,就会恒久丢失争霸中原的机会。这种担忧,就使秦穆公利令智昏,听不进蹇叔的看法,作出悍然出兵袭郑的错误决策。因为担忧失去时机,从而利令智昏,作出错误的推断、决断、决策的状况,是无论古今,都会常常发生的。53第四段:这一段写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写王孙满对秦军的看法有何作用?秦军必败。理由:(1)从主观上看,“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2)从客观上看,“入险地”。与蹇叔的看法不谋而合,可作为“蹇叔论战”的旁证;与年老却因被野心驱使而失去推断力的秦穆公形成显明比照。视察敏锐、聪颖过人。

54第五段:郑商人弦高遇秦军实行了怎样的对策?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这段描述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对策:(1)犒师。示意郑国有备。(2)“使遽告于郑”。思想性格:忠心爱国、镇静机灵、擅长辞令。作用:印证了蹇叔“师之所为,郑必知之”的论述表现郑国内部团结一样、上下齐心,说明秦军偷袭郑国不会取得成功。

谦词、婉语:寡君、敝邑、敢,不腆。55精彩的外交辞令

语意宛转,言外之意,外柔内刚,暗藏杀机。弦高犒师

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以犒师为名,看法殷勤、谦恭(谦称、敬称),显示郑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示意郑国已经知道秦国偷袭的企图,作好了长久作战的准备。谦逊中带着自信,礼遇中含着威历。56第六、七段:郑国实行坚决措施,皇武子的致辞,事实上是向杞子等人下的逐客令秦师的企图已昭然若揭了。秦强郑弱,并且大军即将压境。对郑国来说,最好的方法是设法促秦退兵,消弭战祸。皇武子就是在这种状况下秦命前往客馆。表面爱护、关切,实为委婉逐客,幽默中寓肃穆,谦恭、客气中暗寓锋芒。杞子等人听到阴谋败露,不得不仓皇出逃。成功驱除,瓦解阴谋。消退了作为秦军内应的隐患57皇武子致辞后,产生了怎样的结果?(1)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2)孟明不再攻郑,“灭滑而还”。孟明的话与第一段蹇叔“远主备之”的论述相印证。事实证明蹇叔富有远见,料事如神。58第八、九段:原轸和栾luán枝各自的主见和理由是什么?从“原轸论战”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原轸: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讲明此次斗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表明必伐秦师的决心。栾枝:不战。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原轸(1)驳栾枝所说的“秦施”。栾枝说的是过去的秦晋关系,原轸说的是现在的秦晋关系。

(2)说明伏击秦军并不违反“死君”的意愿。

思想性格:耿直忠诚,擅长论辩。59第十、十一段:围围着“晋释三帅”写了哪几件事?又反映出什么问题?从原轸反对“纵囚”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三件事:(1)文嬴请三帅。(2)原轸怒斥。(3)阳处父追捕。反映出晋虽获成功,但内部冲突重重,君臣不齐心,示意秦晋争霸的斗争远远未结束。原轸思想性格:忠直刚烈、鲁莽粗暴。敬词、尊称:君、辱。60孟明答谢

孟明回答阳处父的一段话,则是绵里藏针,话中带刺。孟明一口一个“君之患”、“从君惠”,还说“三年将拜君赐”,貌似为这次未遭杀戮而感恩戴德,事实上,一方面点破了阳处父诱捕的阴谋,讪笑晋君放虎归山的愚蠢;另一方面发下雪耻报仇的誓言。果真,不到三年,他最终统兵攻晋,以报殽地惨败之仇,晋人把这次秦的出师称为“拜赐之师”。

谦卑中藏杀机。61第十三段:这一段写了秦穆公哪些言行,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行:“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不替孟明”。言:“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思想性格:不饰非掩过,能引咎自责,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这一段在全篇中有何作用?内容:末段秦穆公最终悔悟,相识到蹇叔的推断和分析是正确的,这就点明白秦国失败的缘由,从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结构:“秦伯哭师”与首段“蹇叔哭师”遥相呼应,使全文浑为一体。62鲜活的人物性格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知过能改。蹇叔的老成持重、远见卓识(老臣的忠诚、慈父的哀痛、智者的执着

,正侧面描写)。原轸的忠直多谋、勇武暴烈。弦高的忠心爱国,机警英勇。王孙满的视察敏锐、聪颖过人。......

63文本探究1、本文着重记叙殽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缘由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文章通过殽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知人们:贪暴轻狂,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64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看法?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样,并坚决地实行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殽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殽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冲突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怜悯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65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一)《国语》的成书及体制:《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因以记言为主,故名《国语》。《国语》的作者,司马迁认为是左丘明,今人都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作,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录,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66(二)《国语》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儒家重民、尚礼、崇德的思想。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宣之使言”原文:“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67(三)《国语》的艺术成就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

《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活活泼而富于形象性。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富于形象性。“《国语》一书,深厚浑朴,《周语》、《鲁语》尚矣。《周语》辞胜事,《晋语》事胜辞。《齐语》单记桓公霸业,大略与《管子》同。如其妙理玮辞,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还须以《越语》压卷。”

——明·陶望龄《经义考》卷二百九68第四节《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初无定名,曾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脩xiu书》等名称。《国策》成书于战国后期,西汉末刘向对这部书进行了考订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击秦始皇,约12万字。69《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事实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化,合纵连横,斗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言辞美丽,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灵,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70战国形势示意图战国起先,主要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71何谓“纵横”所谓“横”,乃“连横”之简称,即以秦国为中心,分别联合山东任何一国,东西连成一条横线,攻击其他各国。所谓“从”,乃“合纵”之简称,即山东六国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直线,联合抗秦,在强秦虎视眈眈之下,图谋自存。

72战国的士(策士义士侠士隐士)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曾将战国的士分为五派:1、劳作(墨家),如许行、陈仲子,主见“不恃人而食”;2、不仕(齐国稷下学者,如淳于髡kūn、田骈pián,安享富贵生活,寄生于贵族羽翼下,盛唱不仕之高论——滑头的学士派);3、退隐(长沮、桀jié溺nì、庄子。彻底反对政治事业);4、义仕;5、禄仕。73(二)《战国策》的思想倾向1、崇尚谋略的政治思想。崇尚计谋策略,尊奉机巧权变。(以智服人)“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2、举贤使能的用人主见。冯谖客孟尝君3、争利求名的人生哲学。苏秦得意还乡之时的一番感慨:“嗟乎!贫困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盍可忽乎哉!”张仪也亮出了“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的观点。4、审时度势的处事方针。触龙说赵太后74(三)《战国策》的艺术成就:1、刻画了一批活敏捷现的人物形象,留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触龙邹忌荆轲冯谖苏秦2、叙事生动曲折,擅长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调。3、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4、擅长运用比方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5、机灵敏捷的论说方法。75留意通过人物外貌描写和心理活动剖析表现人物性格、刻划人物形象(苏秦.去秦而归。羸léi縢téng履蹻júe,负书担橐náng,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留意运用环境、氛围的描写来烘托人物,极富感染力.(冯谖客孟尝君)通过人物之间关系的变更来塑造人物形象(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通过戏剧性的对话艺术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与《左传》相比,《战国策》更多地将笔墨集中在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身上,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的故事,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河。1、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762、长于叙事有如小说近人胡怀琛云:“《战国策》原为史类之一书,由今观之,吾人可云,其书大半是小说。”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困难细微环节描写更加具体入微更加留意故事性和传奇色调773、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战国策》说辞包括策士廷说诸侯的论辩之辞,臣讽君主的讽谏之辞,具有“辩丽横肆”,敷张扬厉,纵横驰骋,善用铺陈,长于夸张渲染,善用骈辞俪句,气概足够的特点。

(2)纵横恣肆的文风、富丽华赡的文采,体现了战国时代的特征,标记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78唐·刘知几《史通·言语》:“战国虎争,驰说云涌。人持弄丸之辩,家挟飞钳之术。剧谈者以谲诳为宗,利口者以寓言为主。”寓言是一种象征的艺术。黑格尔在《美学》中将其称为“比方的艺术,自觉的象征。”可以简洁理解为一种高级的比方寓言是《战国策》的重要艺术手法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