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元素瓦当艺术形式与应用_第1页
中国古建筑元素瓦当艺术形式与应用_第2页
中国古建筑元素瓦当艺术形式与应用_第3页
中国古建筑元素瓦当艺术形式与应用_第4页
中国古建筑元素瓦当艺术形式与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建筑元素瓦当艺术形式研究与应用姓名:徐京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设计艺术学指导教师:王梦林20100401湖

文摘

要瓦当,我国古代建筑中用于顶檐上的一个小小的建筑装饰构件,即筒瓦顶端的下垂部分,其作用是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同时起到美化装饰建筑的作用。瓦当艺术是古代建筑设计与生产工艺相结合的装饰艺术。根据考古资料发现,瓦当使制于西周中晚期,开始为素面,发展有重环纹瓦当,当面逐渐出现花纹、动物图样,瓦当逐渐丰富。一些当面上精美的花纹,独特的文字也为许多收藏家所喜爱,使瓦当逐渐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收藏品。当然,瓦当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作为一种收藏品,作为古代建筑的一部分,瓦当的制作工艺、材质、以及当面上的花纹和文字都成为可以作为科学分析的依据。比如,可以根据出土瓦当的花纹和文字等进行分期排队,了解瓦当的发展谱系,以利于研究瓦当所属文化的特征;根据当面上的文字判断建筑物的性质和年代;根据当面上的花纹研究古代的图案艺术和美术技法;根据瓦当文字,研究古代文字的发展变迁等,总之,“瓦当在考古学、古建筑学、古文字学、美术史等学科方面,都占有一定的地位”[1]。要了解瓦当,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因为瓦当是建筑中的一种构件,使用在建筑物的檐前。中国古代建筑,是以土木结构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到后来的砖瓦使用,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作为宫殿建筑的主要用材瓦当的发明、使用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历史悠久,风格统一,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这些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结晶,也是古代历史文明的见证。然而作为建筑装饰元素的瓦当,见证了中国建筑的发展,瓦当当面装饰的内容因时因地以及建筑类型的差异而千变万化。中国古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作为宫殿、寺庙、房屋等建筑的主要使用材料,瓦当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其使用起源于何时,文献记载较少,难以稽查。据《考工记》和《韩非子》中记载,先商宫室还是“茅茨”、“土阶”,未见陶瓦的痕迹[2]。到西周时期,宫殿房屋等建筑已经使用瓦,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遗址出土的陶瓦有板瓦和筒瓦、瓦当等。瓦当的使用直到春秋时代才逐渐普遍,秦统一中国后,出现了全国各地造型风格的大融合时期,其风格主要继承了战国晚期图案的瓦当特色,以动物和云纹为主,变化无穷。汉代瓦当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繁荣景象,纹饰的图案也由具象到抽象、由写实到写意的形式上的转变。反映农牧生活的瓦当逐渐减少,四I湖

文神瓦当盛极一时,瓦当图案以云纹和几何变形纹为主,文字瓦当也繁盛起来,字数也有两字到多字不等,且词句丰富,章法布局多样,瓦当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东汉以后出现跌落之势,中国古代瓦当逐渐走向衰落,花纹单一。后来的元明清,则进入了瓦当发展的一个低谷。元代清一色的采用兽面为主的瓦当纹样,并无出新之处。明清则以琉璃瓦为皇室用瓦,图案采用云龙纹为主,瓦当的发展停滞了下来。在今天,我们需要去重新认识、创新,赋予它新时期的文化特色,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发扬光大。关键词:装饰构件,建筑元素、瓦当形态,发展历史II湖

文AbstractVatan

(eaves

tile)

was

used

as

a

small

architectural

components

attached

to

theeavesofancientChinesebuildings,thatis,thesaggingpartofthepantile.Itsrolewastoprotect

the

sally

of

the

eaves

from

the

erosion

of

wind

and

rain,

as

well

as

beautify

theconstruction.

Vatan

Art

is

a

kind

of

decorative

arts

that

combined

ancient

architecturaldesignandmanufacturingtechnique.Accordingtoarchaeologicaldata,Vatan

wasfirstlymade

in

middle

and

lat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the

beginning

it's

vacant,

with

nopattens,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the

re-ringed

Vatan.

When

flowers'

and

animals'drawings

emerged,

Vatan

was

gradually

enriched.

Some

of

the

beautiful

patterns

andunique

letterings

were

also

loved

by

many

collectors,

making

Vatan

a

kind

of

valuablecollection.

Of

course,

the

significance

of

Vatan

lies

not

only

as

a

kind

of

collection,butas

a

part

of

ancient

buildings,

its

production

process,

materials,

patterns

and

letteringson

the

surface

have

become

a

basis

for

scientific

analysis.

For

example,

accordingtothepatterns

and

letterings

on

the

unearthed

Vatan,

we

can

queue

the

phase,

understand

thedevelopment

of

roof

tiles,

so

as

to

study

the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lture

ofeach

time.

We

can

determine

the

nature

and

age

of

the

buildings

according

to

theletterings

and

study

the

designs

and

techniques

considering

the

patterns.

We

can

study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ancient

writings,

etc.

In

short,

"Vatan

occupiessignificantpositioninarcheology,

ancientarchitecture,ancientphilology,

arthistoryandotherdisciplines."To

learn

more

about

Vatan,

we

must

first

understand

the

ancient

Chinesearchitecture,

as

Vatan

is

one

of

the

constructional

components

used

on

eaves

ofbuildings

.

Ancient

Chinese

buildings

were

based

on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es

and

ittook

a

long

process

to

the

usage

of

bricks

and

tiles.

As

the

main

material

of

palacebuildings,

the

invention

and

usage

oftile

is

amilestone

in

thehistory

ofancient

Chinesearchitecture.Ancient

Chinese

culture

is

profound

and

has

a

long

history,

while

ancient

Chinesearchitecture,

which

is

unique

an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orld,

has

along

history,

constant

style

and

its

own

marked

characteristics.

These

ancient

buildings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art

cre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working

people,

as

well

asthe

witnes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

However,meanwhile,

Vatan,

as

elements

of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lso

witness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Thedecoration

on

the

surface

varied

greatly

with

time,

land

and

style

of

the

buildings.Ancient

Chinese

buildings

were

mainly

based

on

wooden

structures.

As

the

mainmaterial

of

palaces,

temples,

houses

and

other

buildings,the

creation

and

usage

of

Vatanis

really

a

pioneering

work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When

Vatan

wasfirstlyusedishardtoknowbecauseitwasrarelydocumented.Accordingto

therecordof

Kao

Gong

Ji

and

Han

Fei

Zi,

palaces

of

Shang

Dynasty

were

built

from

couch

grassand

earth,

with

no

sign

of

tiles.

To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the

palaces'

housingIII湖

文constructionhadbegantousetile,whichcanbeshownfromthefactthattiles,includingSlate,

Pantile,

Vatan

and

so

on,

were

unearthed

in

Shaanxi

Fufeng

Zhaochen

WesternZhou

Dynasty

Relics.

The

usage

of

Vatan

wasn't

popular

until

Chun-Chiu

Period.

Afterthe

unification

of

China

in

Qin

Dynasty,

there

was

a

period

of

great

fusion

of

differentstylesalloverthecountry,leadingtoacommonstylewhichmostlysuccessedthepattenof

lat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ose

pattens

had

endless

variations,

but

are

mainlyanimals

and

wind.

Vatan

was

further

developed

in

Han

Dynasty

and

came

to

prosperity.the

decorational

style

of

Vatan

changed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realism

to

romance.Vatan

reflecting

the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life

gradually

reduced,

while

those

themedfour

Gods

became

very

popular.

The

design

payed

great

attention

on

wind

andgeometric

pattern,

in

the

mean

time

the

lettering

also

flourished.

The

writings

rangedfrom

two-word

to

multi-word,

with

abundant

vocabulary

and

layout.

Vatan

Art

reachedits

heyday.

There

was

a

falling

trend

fter

Eastern

Han

Dynasty,

Vatan

Art

graduallydeclined,

leaving

single

pattern.

Later

in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art

wastrapped

into

morass.

Without

any

innovation,

Yuan

exclusively

took

the

pattern

ofbeasts'faces.

When

it

came

to

Ming

and

Qing,

the

royal

adopted

tiles

of

colored

glaze,withpattensofcloudanddragons.

Thedevelopmentofrooftilesstagnateddown.Nowadays,

we

need

to

re-understand,

innovate,

and

endow

Vatan

Art

with

new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ra,

and

try

our

best

to

bring

the

architectural

cultureofChinesecharactertoagreatheightofdevelopment.Keywords:

Decorative

elements,

Architectural

elementsVatan

form,Roof

tiles

inscribedform,HistoryofDevelopmentIV湖

文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和动因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的追求,对历史的研究,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历史溯求。中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历史悠久,风格统一,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这些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艺术创造的结晶,也是古代历史文明的见证。然而作为建筑装饰元素的瓦当,见证了中国建筑的发展,瓦当当面装饰的内容因时因地以及建筑类型的差异而千变万化。中国古建筑主要是以木结构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作为宫殿、寺庙、房屋等建筑的主要使用材料,瓦当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开辟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史。我们通过对瓦当的研究,去追溯历史,研究先人的先进文明,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帮助。我们现代的建筑存在严重的文化缺失现象,不去认真思考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而是盲目的去模仿国外的建筑,生搬硬套,明明与我们自己的文化不符,还去大肆宣扬,我们自己有文化有特色的建筑,却遭到了人为的毁坏,看到我们优秀的古建筑在一天天的减少,我们大声疾呼,唤醒人们对古建筑的保护,希望通过对瓦当的研究,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古建筑文化,将中国元素赋予新时期的含义,在我们的建筑中去应用,使我们的建筑大放异彩。1.2研究现状和目的瓦当最早是在考古中发现,随着各地区的考古发现,瓦当才逐渐被人们去认识、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它的价值、历史文化。瓦当其使用起源于何时,文献记载较少,难以稽查。据《考工记》和《韩非子》中记载,先商宫室还是“茅茨”、“土阶”,未见陶瓦的痕迹[2]。到西周时期,宫殿房屋等建筑已经使用瓦,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遗址出土的陶瓦有板瓦和筒瓦、瓦当等。瓦当的使用直到春秋时代才逐渐普遍,秦统一中国后,出现了全国各地造型风格的大融合时期,其风格主要继承了战国晚期图案的瓦当特色,以动物和云纹为主,变化无穷。汉代瓦当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繁荣景象,纹饰的图案也由具象到抽象、由写实到写意的形式上的转变。反映农牧生活的瓦当逐渐减少,四神瓦当盛极一时,瓦当图案以云纹和几何变形纹为主,文字瓦当也繁盛起来,字数也有两字到多字不等,且1湖

文词句丰富,章法布局多样,瓦当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东汉以后出现跌落之势,中国古代瓦当逐渐走向衰落,花纹单一。后来的元明清,则进入了瓦当发展的一个低谷。元代清一色的采用兽面为主的瓦当纹样,并无出新之处。明清则以琉璃瓦为皇室用瓦,图案采用云龙纹为主,瓦当的发展停滞了下来。本文是想通过对瓦当这一装饰构件的研究,去探讨它的发展历史,从而对中国建筑文化发展史有一个了解,为我们今天的建设发展提供帮助。瓦当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它是一张历史演变的缩微图表,又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在今天我们应该将我们优秀的文明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我们的文明,学习我们的文化。1.3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的研究思路总体说来是对建筑装饰概述的基础上,去探讨瓦当构件在建筑中的运用,它的材质、形制、纹样分类等内容,然后再结合其他学科的理念形成自己研究内容的过程。首先要对中国建筑装饰进行概述,对它的屋顶形式,装饰构件,造型方式等进行介绍,然后引出建筑构件瓦当的使用。从西周时期产生,到春秋战国的发展,再到秦汉达到鼎盛时期,然后到隋唐以后的衰落,这一过程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历程,在整个的研究过程中,对瓦当文化进行提炼,演变,在我们今天的建设中去应用。本文的研究方法,总结起来分为以下几种:(1)以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对目前关于考古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与建筑有关的信息,总结出瓦当的发展过程,如何演变。(2)运用实证法进行分析,通过对古建筑的调查分析,去研究瓦当的运用,它存在的状态。(3)以归纳演绎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南北建筑的差异,存在的形式,对建筑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瓦当的发展变化。同时还结合考古发现,对瓦当有更多的认识。2湖

文第2章

中国古建筑屋顶装饰构件概述2.1中国古建筑装饰概述中国古建筑在历史的长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建筑本身的文化;另一方面,建筑体现了各种文化,是一种历史载体,它的文化体现都是在建筑空间中实现的,因此建筑又是各种文化的容器,反映着各种文化现象[4]。这也是建筑文化的特殊性,其历史价值的宝贵也在如此。建筑装饰是指,人们通过设计改变建筑物表面的形象,使其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又能美化建筑物表面,更具有装饰性、艺术性,达到更好的审美需求。建筑装饰本身就是一种美化对象,体现价值,反映人类的一种思想变化,一种审美价值,也是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宗教、不同伦理、不同习俗以及情态意象等等的体现,它的内容与含义具有多重性。比如瓦当,它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构件的一部分,是一种构件形式,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表现,更是艺术文化的表现。建筑装饰元素就像人肢体上的一部分,映射着人体的各个部位。瓦当历史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是全息的反映着中国建筑发展、中国建筑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演变。当然其他建筑装饰部件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要研究建筑文化,建筑历史,或者说整个中国文化的脉络,通过对建筑装饰构件的深入研究探讨,能小中见大,探求溯源,能见其一斑。中国建筑装饰的基本特征:第一,从实用出发。中国建筑装饰的任何形态,都是从实用出发,从功能出发,从而体现它的美感。比如建筑本身的各种元素,如斗拱、雀替、瓦当、棱柱等,它是建筑构件,装饰对象,它是在满足建筑物本身的功能基础加以演变,完善,达到形式与美的统一。中国建筑中窗格的演变也说明了这一点,由原来的大格子初建演变成细格子,除了满足实用的功能性以外,又有了美感。第二,建筑装饰与文化的结合。我们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仁义礼制,这种思想在建筑中都有体现。比如琉璃瓦当的应用,受等级观念的影响,只能在等级较高的宫室、寺庙建筑中应用,低品官邸或者民宅是不允许采用的。这里有严格的限制。还有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传说等可以在建筑装饰中体现出来,如历史故事“桃园结义”、“二十四孝”、“长乐未央”、“千秋万岁”等装饰。第三,中国建筑装饰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如一些考究的宅舍,仅门上就能做3湖

文出精美无比的砖雕,这虽然是艺术品,但这些砖雕的内容,却与伦理道德和民俗文化紧紧相连。有“桃园结义”、“二十四孝”等教育意义的内容,也有诸如“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童子拜观音”、等吉祥语内容,在题材上有所不同。也有许多建筑装饰寄希望于家宅的繁荣昌盛,有的在房子或屋顶上还放置一个瓶,瓶中有三把戟(均为砖质),取谐音为“平升三级”,意为想升官发财。在这个基础上,再讲究艺术性。又如瓦当变化,最初为质地陶色灰青,形制为半圆形,逐渐发展为圆形,并且有了很多装饰性的图案、文字,从简单抽象的图案到反映现实物象,将树木、山峰、动物以及文字反映到瓦当上。第四,中国建筑装饰的一统性特点。时间上的一统性,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是一个整体,变而不变。建筑装饰也同样如此,它与历史文化是完全一致的。从整个空间上讲,各种各样的建筑装饰,形态不同,风格迥异。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虽然存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但从整体风格上看却是统一性的,春秋、战国、魏晋、隋唐、宋、辽、元、明、清,看起来似乎不相同,但实质上是统一性的。如辽代所建的山西应县木塔,无论在建筑上还是在建筑装饰上,与宋代所建的都是十分相近的。还有如元代所建的山西永乐宫三清殿,与宋代的《营造法式》中所绘的也是十分相近。2.2

中国古建筑屋顶概述屋顶是覆盖在建筑物最上层的外部维护结构,其功能主要是抵御自然界的风霜雨雪、太阳辐射和其他外界的不利因素影响,使室内有一个良好的使用环境。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多种多样,其建筑形象能传递历史和文化信息。无论是国内的古建筑群,还是国外的,如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等建筑风格,还是北欧、南美、西班牙等建筑风格,都以不同的屋顶形式表达着自身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7]。翻开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屋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独特。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屋顶,房屋的面积越大,屋顶也越高大,它蕴含着建筑等级、规模、尺度等诸多信息。中国建筑的屋顶,其基本造型是曲线形,无论是品味最高的庑殿顶(宋称四阿顶),还有歇山顶、攒尖顶等,莫不如此,其曲线及轮廓上部巍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无趣、笨拙的檐部部分成为建筑物美丽的冠冕,这也是中国建筑独特的风格。中国古建筑屋脊檐角上常有数目不等的小动物作为装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中国传统屋顶形式在单体建筑中占的比例很大,一般可达到立4湖

文面高度的一半左右。这种曲面屋顶体型硕大,四面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在屋檐转折的角上还有翘起的飞檐。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和一些装饰,不再是沉重、笨拙的覆盖物,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单体建筑极富情趣的一个部分。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增加华丽的吻兽和雕饰;屋瓦可以用灰色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形成图案丰富的瓦当艺术。曲线可以有陡有缓,出檐可以有短有长,更可以做出两层檐、三层檐;也可以运用穿插、勾连和披搭方式组合出许多种式样。建筑的等级、规格和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从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装饰、质地上表现出来的。1、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有三大特征:第一是举折高大,即屋顶高,以人字顶为基础,各块坡面向下凹曲成面,屋顶高度的确定与建筑进深的尺度相联系,不同时期的比例关系有所不同。《考工记》记载:“匠人为沟洫、茸屋三分、瓦屋四分”[6]。明说在战国时期,对屋顶的不同坡度处理已有一定的社会性规范。第二是出檐深远

,这是中国古建筑一个显著特征,在功能上亦有种种好处,既能遮挡雨雪,又能防止地基湿陷,保护夹泥墙或板墙不被雨水侵蚀。

古建筑上的出檐距离大于台基伸出屋身的距离,也就是所谓“上檐出大于下沿出”。第三种是翼角起翘,中国古建筑的檐部不仅向外挑出,而且还顺着屋面的凹曲线逆向翘起,屋顶四角更是高高翘起,形成“飞檐翼角”和“反宇”的典型特色。飞檐翼角并没有实际的功能性,而且很多传统建筑也没有这种形式,它仅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装饰,本来建筑物是静态存在,而这种反宇飞檐的匠心独创,化静态为动态,是古人在建筑造型上的一个造型手法。唐代以前的屋顶还未出现翼角起翘的手法,唐、宋时由于受梁柱构架“侧脚生起”的影响,故檐部从中间向两边缓缓翘起,连屋脊也从中间向两边缓缓起翘。明、清时屋脊与檐口均平直,檐部是从四个角柱部位向上起翘的,给人以突然起翘的感觉。2、古建筑的屋顶形式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以人字顶为基础,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屋顶形式,极大的丰富了建筑物的整体造型。其屋顶形式有: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等;另外还有盔顶、盝顶、屯顶、单坡等形式;其5湖

文组合形式分为:丁字脊、十字脊等[8]。屋面的坡面相交时会形成一条线,这些线称为屋脊,位于屋面最高处的称为正脊,自屋顶至屋口处脊,称为垂脊。两重或两重以上的屋面称为重檐顶,根据屋檐的层数分为“两滴水”(两重檐)或者“三滴水”(三重檐)。(1)、庑殿顶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俗称“五脊殿”,前后坡面两侧的坡面叫“撒头”(图2.1)。庑殿顶出现较早,在商代甲骨文、周代铜器、汉代画像石和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以见到。最早的建筑实物为汉阙和唐代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图2.1庑殿屋顶来自:刘淑婷《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艺术》庑殿顶分为单檐庑殿顶和重檐庑殿顶。单檐庑殿顶的外形与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分形同,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殿顶建筑中的最高等级,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北京故宫乾清宫(图2.2)、太和殿就是典型实例。6湖

文图2.2北京故宫乾清宫来自:作者自摄(2)、歇山顶歇山顶在建筑等级中仅次于庑殿顶。是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称为九脊殿。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歇山的两侧坡面也叫“撒头”,歇山的山尖部分称为“小红山”,歇山的山面有搏风板、悬鱼、惹草,是装饰的重点。歇山顶有尖山式和卷棚式两种形式;有单檐歇山顶和重檐歇山顶。山西省临汾广胜寺弥陀殿为单檐歇山顶,山西省临汾广胜寺水神殿、河南省开封铁塔接引殿、山西省临汾尧庙五凤楼为三重檐歇山顶(图

2.3)。图2.3山西临汾尧庙五凤楼来自:刘淑婷《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艺术》7湖

文(3)、硬山顶硬山顶是两坡顶的一种,屋面不悬出山墙,硬山的山墙上不露出木檩,即所谓“封山下檐”。硬山顶亦是五脊二坡的殿顶,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至上将檩头全部封住,皇宫中两庑殿房以此顶为多。山墙大多是砖石承重墙并且高出屋面,墙头有各种形式。硬山顶有尖山式和卷棚式两种,北方民居、徽派民居和岭南建筑大多为硬山顶。(4)、悬山顶悬山顶又叫“挑山”或者“厦两头”,在规格上仅次于四阿、九脊殿。其特点是木檩露出山墙外,即所谓“出梢”,悬山屋顶一直延伸到山墙外。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山墙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墙。(5)、攒尖顶攒尖顶的特点是无论几个坡面,最后“攒”在一起,四种屋面的坡面在顶部交汇于一处(图

2.4),宋称斗尖。主要在塔、亭、阁等建筑中出现。攒尖顶有多种形式,且易辨认,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攒尖顶平面有方、圆、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图

2.5)等。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北京故宫中和殿属于角式攒尖顶。攒尖顶一般以单檐的为多,二重檐的很少,但塔例外。图2.4

攒尖屋顶样式来自:刘淑婷《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艺术》8湖

文图2.5江苏苏州狮子林湖心亭来自:作者自摄2.3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演变中国传统的屋顶形式从产生、发展到形成基本的模式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奴隶时代的殿堂是直坡屋盖式;殷商时期的“茅茨土阶”顶也是斜的;西周发明了瓦,应用在建筑上,其防水性能远胜于稻草,同时解决了屋角的抬高悬挑问题,并且略微向上翘起,显得轻盈舒展;战国时期出现了梁柱上的侏儒柱,开始了向上抬屋架的过渡,从结构上为屋面曲线的上翘创造了条件。秦汉时期的屋顶古朴凝重,曲面坡度较为平缓。明清时期,为了加速排水,将屋顶曲面坡度加大,北京故宫建筑均采用这种方式。从秦汉、隋唐、再至明清,虽经历了漫长的朝代变迁、政权更迭,但是屋顶的基本形式仅有微小的变化,这种沿袭几千年几乎“一成不变”的屋顶现象在世界建筑中也是非常罕见的。1、远古时代远古时代的人不会造房屋,只能在树杈上避风雨,由于上下不便,又不可能扩大空间,也不能分居,后来从树上搬下来,寻找自然山洞,以作为栖息之地,也就是今天见到的大岩洞。在岩洞里面居住,环境阴冷而且潮湿,地势不平整,其恶劣的生活条件是难以忍受的,于是,人们从山洞里面走出来挖穴而居,上覆草盖,遮挡风雨,基本不图什么样式。9湖

文由于中国传统建筑大多数为木制结构,因此,早期的建筑几乎没有留下完整的遗物,可以见到的只有一些屋顶上的陶瓦和屋身上的金属、石制构件。2、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公元前

11

世纪—公元前8世纪)出现了陶制的板瓦和筒瓦,瓦的出现对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时候的建筑屋顶开始有了讲究。虽然瓦的应用数不多,仅用于茅草屋顶的脊部与天沟。瓦的出现是屋顶形式与建筑构造的一大进步,使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较为高级的发展阶段。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建筑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匠师已懂得油漆的保护性能和装饰性能,在建筑上得以运用,并予以充分的发挥。已经有用丹红柱子的祖庙,梁架、斗拱已有彩绘,历代文献和诗歌中对这些装饰的描绘或歌颂更是多不胜数。这时期的屋顶形态已经超出了原始的遮风避雨的基本作用,呈现出的是一种建筑艺术。3、秦汉时期秦朝(公元前

221~公元前

206)统一后,其政治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规模逐渐扩大。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大兴土木,使战国时期各国建筑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提供了条件。这时,屋顶的形态已经定型,大型的宫殿都采用了木制结构,确定了中国建筑的与木之缘。抬梁、穿斗、井干结构的使用,使建筑的形态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汉高祖定都长安,修建了庞大的汉宫室群,在中国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这时期屋顶已经注重装饰性,涂饰屋顶或者墙壁以配合相应的气氛,庑殿、歇山、悬山庑殿、悬山,这几种屋顶形式在大型宫殿群的建设中得到发展,屋顶颜色以采用正统的红色为主。民用建筑采用简单的斜坡式样屋顶,而宫殿则已经采用大屋顶的殿顶,歇山顶,使建筑显得稳重协调。屋顶直线和曲线巧妙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早期建筑在历史中虽然留存很少,但出土的随葬明器和画像砖上的建筑形象仍能为我们展示古代的建筑状况与建筑形象。甲骨文中也有表示重檐建筑的象形文字,文献上也有翚飞出檐翼翼的描写。东汉明器记载,四层楼居,上有望楼,下有院墙,木质斗拱,屋面瓦制,纹饰多样,色彩丰富。住宅建筑常用一斗三升或一斗二升的大斗拱,屋顶的重檐深远、宽大,多采用悬山形式,瓦垄间距很大。从建筑的总体形象来看,屋顶已有两面坡的悬山、四面坡的庑殿和攒尖以及单檐、重檐等诸多形式。4、魏晋南北朝时期10湖

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屋顶装饰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殿宇屋顶脊饰,这一类屋顶装饰受礼制限定并体现建筑物的等级;另一类是佛教建筑如佛塔顶部的装饰,通常起到特定的标志作用。汉代画像砖石与汉赋描述中比较常见的是在门阕、殿堂的屋脊上饰立朱雀,以为吉祥、礼仪之象征,另外,也有风向标的作用[9]。南北朝时期有关此类资料与文献记载较少。北朝石窟屋形龛或窟檐上所见的脊中正立面鸟饰,应为佛经中的迦楼罗鸟(金翅鸟),而非朱雀,但在垂脊上往往立有朱雀。位于正脊两端弯卷上翘的构件,称作“鸱尾”,通常用于宫殿、官署等规格较高的建筑物,这一做法在南北朝时期相当普遍,鸱宅之中也可使用。这时又将鸱尾与正脊相衔接的部分做成脊吻形状,即唐人记述中的“鸱吻”[10]。5、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屋顶技术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展与修改的过程,瓦当运用、斗拱、重檐形式的屋顶大量应用到宫殿等建筑上。多元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屋顶的形态发展,如受佛教建筑影响,建筑屋面出现尖顶式屋顶,梁柱大量应用,建筑追求房倒屋顶不倒的技术要求,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图2.6)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立面。唐代建筑中常在角脊断头装饰脊头瓦,其前又顺列翘头或折腰筒瓦。脊头瓦除用于角脊两端外,也用于侧鸱尾座下和垂脊下端。脊头瓦正面与屋脊断面相同,作上大下小的竖向梯形,表面一般装饰兽面或宝相花纹(图2.7)。图2.6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立面来自:梁思成谈建筑11湖

文图2.7陕西西安长安西明寺遗址出土饰面来自:刘淑婷《中国传统建筑屋顶装饰艺术》6、宋辽金时期这一时期殿阁多用庑殿顶与歇山顶,面阔达十一间,如有副阶则成重檐,斗拱出挑多至八铺作。屋面瓦当尺寸较大,多采用琉璃瓦与青绲瓦,正脊垒瓦可达37层。厅堂屋顶一般只用“厦两头造”和“出际”(又称“屋废”,即悬山顶),屋面采用筒瓦、或用板瓦铺盖(如板瓦作盖则檐口用重唇板瓦和垂尖花头板瓦),正脊用兽而不用鸱尾。宋代建筑可认为是柔和化的唐代建筑,体制较小,外形趋于秀丽俊挺,柔美典雅,延续至元、明、清。辽的建筑风格延续了唐的雄健爽朗、钢骨劲挺之风格,此时出现斜袱,木结构内部空间及塑造形式极其精炼,为创造力的高度发挥。此时的瓦当运用已经非常成熟,在各种建筑中被广泛应用,形制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此外宋代建筑屋顶坡度加大,大胆使用减柱法,房屋组合更加灵活。瓦饰多种多样,由于琉璃瓦制作工艺的进步,高档建筑多用琉璃瓦和青瓦组成剪边屋顶,富丽辉煌。此时屋顶形式与建筑等第、身份之间尚未确立统一的标准:如比善化寺在建筑群中出现中轴线上的殿宇采用清一色的庑殿顶,两侧建筑用歇山顶。也有像独乐寺这样的建筑群,主要建筑观音阁使用歇山顶,而山门却使用庑殿顶。由此可见当时选择何种形式的屋顶,尚无明确等第含义。7、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古建筑屋顶装饰得到不断的完善与修改,形成了成熟的模式。元代蒙古族统治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对建筑的重视,使建筑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流建筑脱离华丽的庑殿或重檐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和攒尖顶这

5

种基12湖

文本形式,圆顶式建筑地位开始提升,而明清的建筑又回到了传统的高贵之中。元明两代建筑屋顶的不断发展,这一时期屋顶广泛使用琉璃装饰,屋面装饰构件有筒瓦、板瓦、滴水、勾头、当沟、正脊、垂脊、角脊、正吻、垂兽、仙人走兽等。屋面的形式变化多样,正脊中有立牌、吉庆楼和吞脊吻,脊上往往有骑马武士和力士,角脊端有角神,角梁上有套兽;歇山面上有琉璃山花、悬鱼和博风等。这些构件和清代的造型不尽相同,单是正吻的形式就很多,官式的正吻从宋代的鸱吻演变而来,在元末明初定型,比例瘦长,以后背上又出现了剑把,形状扁平。明清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特征。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不再采用生起、侧脚、卷杀,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符号性增强,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民间则有《营造法式》、《园治》(图

2.8、2.9

山西平遥民居)。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砖房屋增多,城墙基本都以砖砌,大型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斗拱也在简化中逐渐变成装饰,瓦当作为屋面装饰地位逐渐降低。2.4

中国古建筑屋顶装饰瓦当分布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所以瓦当在时期、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有记载的历史,瓦当在西周就已经出现,直到春秋时期以前应用都较少,主要可见于陕西扶风和岐山的西周中、晚期建筑遗址,此外在洛阳东周王城、临淄齐故城、江陵楚都纪南城等遗址中发现了春秋时期的瓦当[11]。战国以后,各地大兴土木,在宫室建筑上使用的瓦当蔚为壮观。其分布特点如下。陕西地区陕西扶风、西安阎良武屯镇、咸阳市窑店镇曾先后是战国时期秦国都城所在地。这里的战国建筑遗址中出土了数量颇多的瓦当。此外,在西安洪庆堡秦芷阳城遗址和临潼秦东陵陵区建筑遗址中也出土了战国瓦当。而渭河南岸阿房宫遗址和临潼秦始皇陵区的秦代建筑遗址所出土的瓦当,可谓秦代瓦当的标型(图2.10)。13湖

文图2.8山西平遥古城来自:作者自摄图2.9山西平遥古城来自:作者自摄14湖

文图2.10秦葵纹瓦当当心为一小乳凸,乳凸外有一周绳索纹来自:邵磊沈利华《瓦当收藏知识》关中地区分布有秦汉时期离宫与其他重要建筑遗址,这里出土的大量瓦当极大的丰富了秦汉瓦当的内容。此外,蓝田焦岱镇鼎胡遗址、韩城芷川镇扶荔宫遗址和凤翔附近的汉代宫殿遗址中也出土了不少汉代瓦当。河南地区洛阳是东周王城所在地,西汉时期的重要城市汉南县城就在此。新郑郑韩故城是春秋战国的重要都成,登封阳城也发现过战国瓦当。东汉时期,洛阳取代长安成为京都。今年来,文博部门对洛阳附近的战国两汉遗址看站了大规模的考察和发掘,出土了不少瓦当。河南新郑、南阳、巩县、安阳、杞县等地的汉代遗址中也出土了一些汉代瓦当。山东地区临淄曾是春秋和战国时代的齐国都城所在地,一度非常繁华。西汉时代的临淄,“富比京华、宫馆林立”,建筑十分考究。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对临淄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在这里发现的战国秦汉瓦当之多,仅次于西安和洛阳,其中战国时期的齐国瓦当多为半瓦当,当面纹饰以树木纹为主体,两侧再配置动物纹或几何符号(图2.11)。15湖

文图2.11战国齐树木双蜥纹半瓦当来自:邵磊沈利华《瓦当收藏知识》河北地区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都城故址分别位于易县和邯郸。二地均曾进行过多次考古和发掘,出土了不少战国及秦汉瓦当。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临漳邺城为曹魏五都之一,十六国中的后赵、冉魏、前燕也曾建都于邺北城,北朝后期的东魏、北齐建都于邺南城,邺北城仍继续使用。作为

3

世纪到

6

世纪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邺城遗址出土了丰富的云纹瓦当、莲花纹瓦当以及文字瓦当[12]。吉林以辽东地区吉林集安市区的国内城遗址和集安西北的丸都一直是高句丽王朝早、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出土了大量涡纹瓦当、兽面纹瓦当、莲花纹瓦当和忍冬草瓦当。此外,还见有一种带纪年铭文的文字瓦当,装饰风格与汉末魏晋的兽首纹铜镜相似,最具特色。江苏地区江苏南京为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六朝古都,南唐、明初和太平天国政权也曾在此建都。近年来随着城市考古的开展,出土了大量六朝时期的瓦当,包括云纹瓦当、人面纹瓦当、兽面纹瓦当和莲花纹瓦当。毗邻的镇江也出土了类似风格的瓦当。扬州出土了大量唐代莲花纹瓦当。南京在明代还烧制了大量琉璃瓦当,用于宫殿和陵墓及其皇室建筑的建设。16湖

文第3章

建筑构件瓦当的发展瓦当的发展是伴随着建筑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时期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由最初的遮雨庇护功能,逐渐发展为具有炫耀经济实力和标榜等级地位的意识形态。随着历史发展与宫殿制度的完善,皇宫贵族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王权统治力量的彰显,便在瓦当上出现了某种“礼制”、“崇仰”等含义。接着出现了丰富的纹饰图案,有反映日常劳作的场景,有动植物图案,有图腾等等,继而又出现了文字瓦当,这时期的瓦当除具有保护作用外,还具有美化建筑物的作用,更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以至于影响到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史、绘画史、书法史、雕塑史等多个学术领域,瓦当已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3.1

西周时期瓦当探索据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西周时期的重要建筑物上,瓦已经被作为建筑材料应用在建筑物上。直到西周中晚期,才有了瓦当的使用。经过考古发掘,在陕西扶风召陈宫殿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瓦当实物,其时代为中晚期。这个时期的瓦当,形状均为半圆形,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当面平整,无边轮,分素面和纹饰两类[2]。此时的素面瓦当一般形体较小,当面平整,所附筒瓦背上常饰以绳纹、雷纹、黼黻纹等。纹饰瓦当大小不一,直径在17.7~20.5厘米之间。纹饰多以重环纹为主,(图

3.1)也有一些简单的弦纹图案,其图案与流行于西周青铜器上的重环纹极为相似,间饰以弦纹、篦纹、同心圆纹等,布局略有差别,有些在边缘处饰三道弦纹,再置一周或两周重环纹。西周瓦当自然含蓄,古朴稚拙,体现了一种原始的朴素美,具有明显的装饰作用,西周瓦当的出现,揭开了中国古瓦当艺术的序幕。图3.1重环纹瓦当来自:吴磬军《燕下都瓦当文化考论》17湖

文3.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纷争的时期,这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群雄割据,诸侯争霸”,都市崛起,宫殿矗立。社会意识形态的空前变化以及学术的空前活跃,也必然折射和凝结在瓦当上。由于各诸侯国独特的自然地里和人文环境,使得瓦当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各具突出的地域特色。春秋时期的瓦当,以陕西凤翔秦都雍城遗址出土的数量最为丰富和具有代表性。质地陶色灰青,形制为半圆形,直径多在

15~17

厘米之间,当面规整平齐,饰两周同心圆弦纹,有的在弦纹之间夹杂一组细密的绳纹;有的在外周弦纹上部也装饰有一组绳纹。另外在河南洛阳东周王城、山东淄博齐临淄故城等地,也出土了一些春秋时期的瓦当,均为半圆形,直径大致为

13~15

厘米之间,以素面瓦当为主。东周王城出土的瓦当,纹饰样式与商周青铜器上饕餮纹相似,图案简单抽象,近似云纹图。在侯马遗址中还发现一种鸟纹瓦当,为单线阴刻,手法十分简练,颇具特色。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春秋早期就有素面瓦当使用,春秋中期出现了“卷云饕餮纹”和“双龙饕餮纹”瓦当[12]。春秋时期瓦当的纹饰题材较西周有所扩大,地域性初见端倪,纹饰增多(图3.2)。图3.2战国树木双鸟双猴双羊纹瓦当来自:邵磊沈利华《瓦当收藏知识》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生产工艺进步,各国的重要城市进一步发展,城市建筑也较多使用了瓦材,瓦当造型与题材出现了质的飞跃。这一时期,素面瓦当仍被广泛应用,但饰有各种纹饰的图案瓦当已经成为主流。其瓦当形制上,半圆瓦当依然流行,也出现了圆形瓦当,东周王城主要以素面和云纹瓦当为主;赵18湖

文国以素面圆瓦当较多,也有部分兽纹和云纹瓦当;楚国以素面为主,线条纤细、精心刻画的云纹、凤云纹瓦当最有特色。瓦当纹饰丰富多样,造型日臻完美,地域风格各具特色,形成了繁荣发展的格局。齐国文化,崇尚自然之美,注重现实。纹饰多以树木、山峰、云朵、鸟兽等,或以表示养殖、耕种的马以及表示国家经济实力的骑士等多种多样的题材。瓦当图案,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尤其是在其他地域瓦当上很少出现的人物图像,在齐国瓦当上则是司空见惯。从图像瓦当纹饰构图看,基本采取中轴对称形式,树木居当面正中为轴;树枝或繁或简、或直或曲、或翘或垂。有的树叶间有鸟,有的在树的两侧配以双兽、双鸟、双骑、双马等,有的配以旋云纹、乳钉纹等,在对称中也有丰富的变化,生动传神。燕国瓦当,虽然在战国时期的整个燕国疆域,即今天河北北部、北京地区和辽宁西南部战国遗存多有出土,但仍以今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与齐、秦诸国瓦当相比,更为典型。燕下都从春秋早期始见瓦当使用到战国晚期结束,所见瓦当皆为半圆形。当面内容多为饕餮纹和含有饕餮纹意义的纹饰。它直接承袭了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根据当面半圆规制进行纹饰设计,当面繁缛饱满,纹饰凸凹强烈,有浮雕之效果。饕餮纹形象凝重而醒目,以其狞厉的面目充满了原始崇拜的神秘色彩。其他动物纹饰瓦当如双龙、双凤、双兽纹构图,多采用中轴对称,相向而对,巧妙地利用半圆空间,动感突出。另外,一些与自然景象有关的山云纹、窗棂纹、树木卷云纹瓦当也受商周青铜器影响,有抹之不去的神秘色彩。楚国瓦当以寿春城遗址发现较多,圆形与半圆形皆有,素面居多,纹饰瓦当者多以云纹为主题,或者配饰以三角纹,或者配饰以乳钉纹,线条流畅,简洁明快。凤云纹则抽象夸张,矫健传神。洛阳东周王城瓦当多兽面纹,虽受商周青铜器纹饰影响,但与燕国瓦当相比,缺少繁缛狞厉,纹饰简单而呈图案化。3.3

秦代时期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者大兴土木,广筑宫室,京畿百里之内宫观相连,殿阁林立,堪称我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时代。作为建筑材料的瓦当,由于大规模建筑的需要,被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因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秦瓦当数量较多。秦瓦当制作精良,当面纹饰异彩纷呈,所以在中国古代瓦当发展史上占有极其突出的位置。19湖

文秦瓦当就其形状而言,有圆瓦当和半瓦当,以及为数甚少的大半圆瓦当,均为泥质灰陶,模制,陶色多呈铁灰色,质地细密坚硬,当面直径躲在

13

厘米~16厘米之间,边轮较窄,背面切痕较为明显。素面瓦当仍有一定数量,但是形象生动、造型舒展、主题鲜明的纹饰瓦当已成为瓦当艺术发展的主潮流。秦瓦当突破了西周、春秋时期严格拘谨的几何纹样,取材于自然风景和生活形态,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勃然生机,纹饰布局因形施艺,不拘风格,随形定样而自然统一。秦瓦当纹饰有动物纹、植物纹、漩涡纹、葵纹、云纹、夔纹等,还有少数受其周边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山云纹、树木双兽纹以及树木纹等等[15]。大半圆瓦当流行于秦代,多用于皇室大型宫殿或礼制建筑。此类瓦当当面饰夔凤纹,面径52

厘米~61

厘米,主要应用于屋脊两端和各组建筑间关键部位的门旁。瓦当边轮出平沿,当面饰高浮雕夔凤纹,纹饰蜷曲盘旋,形如山峦,左右对称,其形体巨大,故被誉为“瓦当王”。秦圆瓦当有素面瓦当和图案瓦当两大类,图案瓦当主要有动物纹瓦当、植物纹瓦当、漩曲纹瓦当和云纹瓦当。秦动物纹瓦当有鹿纹、獾纹、鸟纹、蟾蜍纹等(图3.3),在写实的手法基础上融入了艺术夸张的成分,更加形象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秦国动物图案瓦当,造型生动活泼、自由奔放、不拘一格,追求均衡但不强求对称的布局方式极具生动感,韵味十足,虽有写实却不失浪漫,古拙中见生机。图3.3鹿纹瓦当来自:吴磬军《燕下都瓦当文化考论》秦动物纹圆瓦当分为当面无界格和当面有界格线分四区间两种,前者稍早,20湖

文约为战国早中期,后者出现在中晚期。秦植物纹圆瓦当有连花纹、四叶纹和花苞纹之分,布局上亦有当面无界格或当面以双线分划为四区间两种。葵纹瓦当是有漩涡纹瓦当发展而来的,堪称最具特色的秦瓦当,它随着秦统一全国,迅速传布到全国各地,称为秦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瓦当。直至魏晋以降,随着佛教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云纹瓦当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当面有界格线分为四部分,在界格线靠近边轮一端饰一朵云纹。当面没有界格,云纹末端相连的瓦当应为这一时期较早的遗物(图3.4)。图3.4

葵纹瓦当来自:吴磬军《燕下都瓦当文化考论》3.4

汉代时期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建筑规模巨大宏伟,瓦当的使用更普遍性、多样性。汉代瓦当数量多,分布广泛,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出土,而尤以西安、咸阳一带发现最多。西汉瓦当在形制上有半圆形和圆形两种,半圆形瓦当主要流行于汉初,后逐渐被圆形瓦当所替代。素面瓦当几乎灭迹,所见者多为纹饰、文字以及纹饰兼文字组成的图案。图像瓦当有麟凤、狻猊、蟾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等数十种,构图巧妙,独具匠心。这些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而又经过高度艺术加工、夸张,从而又超脱于现实生活,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想,凝练的线条,勾勒出质朴浑厚、自由奔放、气宇轩昂的艺术造型,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西汉早期,图案瓦当纹饰多以夔纹、方格纹、涡纹、云纹等,以云纹、涡纹最为盛行。中期素面瓦当数量较少,瓦当上基本上都有装饰,图案种类丰富。这一时期文字瓦当非常流行,涡纹瓦当较以前大为减少,图案以云纹为主,当心纹饰变化丰富,曲尺纹非常盛行。文字瓦当的出现是西汉时期的一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瓦当艺21湖

文术走向鼎盛和巅峰。如果说此前的瓦当是借助特定的图像、图案表达思想意识和主观愿望,让观者去品味、去思考的话,那么文字瓦当的出现,就是直白地表达了特定的思想观念,让观者去思考、理解、去接受。文字瓦当字数多少不等,少则一字,多则十二字,最为常见的多以四字瓦当。读法上或直读,或横读,或环读,或对称读,不拘一格。其字体丰富多样,篆书最多,隶书较为少见。篆书又有鸟虫书、繆篆、芝英体、龟蛇体、飞白体以及蝌蚪书[2]。文字多用阳文范压,文字点画曲伸得体,以线造型,虚实结合,形式完美。文字形体、布白随当面格局形式而变化,别具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西汉文字瓦当初期紧密严谨,一丝不苟,中期字体宽博,气势磅礴,后期则趋于流利圆转,清整疏朗。有些瓦当的文字内容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成为历史演变的佐证。东汉瓦当均为圆形,形制不规整,边轮宽窄不一,中心圆钮变小。此时半圆和素面瓦当已经绝迹。单纯的图像瓦当较为少见。图案瓦当以云纹为主,与西汉云纹瓦当相比,不仅数量减少,种类贫乏,而且制作草率,纹样单调。文字瓦当也大为减少,内容单一,多为吉瑞颂祹之辞。字体篆、隶兼有(图3.5),点画和布局多欠精细规整。这表明中国瓦当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图3.5单于天降四夷尽服来自:赵力光《中国古代瓦当图典》3.5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出现南北分治,在文化上出现了差异。以瓦当的发展而言,早期皆流行使用云纹瓦当,晚期流行使用莲花纹瓦当。与汉代文字瓦当惯以当面作四个扇形等分布局不同,十六国文字瓦当是在凸起的瓦当中心乳钉两侧设纵线,然后在纵线间瓦当乳钉山下各书一字,再在两纵线外乳钉左右各书一字,22湖

文同时在两侧上下角各做出一个凸出的小乳钉为装饰,在河北临漳邺北城和邺南城遗址采集到的“大赵万岁”瓦当和“富贵万岁”瓦当都属于此种模式。两种文字瓦当边轮宽平,均为隶属体。“大赵万岁”瓦当,文字为横势,宽绰开张,意态舒缓,从字面上看,此瓦当应该是前、后赵之物。北魏时期,仍然沿用十六国文字瓦当的模式,变化之处在于乳钉两侧置纵线外,还在乳钉上下设二横线,从而围绕当面中心的乳钉形成“井”字形的隔栏,乳钉周围皆有铭文,而在“井”字四角各饰凸起的小乳钉作装饰。北魏文字瓦当的内容有“传祚无穷”、“富贵万岁”等(图

3.6),从内容来看,主要应用在皇宫或者行宫别馆之类的建筑之中。与北朝莲花纹不同的是,北朝的莲花纹瓦当尤以复瓣的宝装莲瓣瓦当为居多,而且时代较早,单瓣莲花纹瓦当出现较晚。图3.6

富贵万岁瓦当出自:邵磊沈利华《瓦当收藏知识》3.6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各地建筑出现繁荣景象。全国范围内出土的隋唐瓦当纹饰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绝大部分瓦当都饰以莲花纹,边远地区出土的莲花纹瓦当与唐代两京地区出土的莲花纹瓦当纹样基本一致。隋唐时期的兽面纹瓦当也较魏晋南北朝有所增加,琉璃瓦当为这一时期新出现的瓦当品类,五彩缤纷的琉璃瓦当不仅是美丽的屋顶装饰,而且具有优良的性能。由于隋代统治时间不长,瓦当资料相对较少,从出土的资料中看隋代瓦当边轮较宽,边轮内与主题纹饰间多饰联珠纹一周。纹饰以莲花纹为主,莲瓣有复瓣也有单瓣的,莲瓣饱满鼓凸。除莲花纹瓦当外,隋代还有兽面纹瓦当和佛教纹瓦23湖

文当。兽面纹瓦当边轮很宽,边轮内与兽面之间有联珠纹一周,兽面鼓出。唐代瓦当均为圆形,纹饰仍以莲花纹为主,也有饰兽面纹、龙纹、佛教纹等。全国各地出土瓦当纹饰有很大的相似性,如四川、广东、江苏等地区出土的莲花纹瓦当与唐代两京地区出土的莲花纹瓦当基本一致,这正是封建大统一的产物。唐代莲花纹瓦当纹样丰富,边轮与主体莲花纹间饰以联珠纹,有的饰以凸弦纹,莲瓣有的作复瓣,有的为单瓣,有的饱满肥硕,有的瘦长清秀(如图)。当心有的做乳钉状,有的做莲蓬状,有的为花瓣状,还有的同心圆形或者空白当心者。初唐时期瓦当以泥质灰陶为主,烧制火候一般,莲花纹以宝装复瓣居多,当心变化丰富,莲瓣浑圆饱满,凸起较高。盛唐时期瓦当以泥质灰陶为主,还有少量红褐陶等。宝装莲瓣所占比例减少,单瓣居多,还有一些变形莲瓣纹瓦当。盛唐以后莲花纹瓦当有减少趋势,莲瓣基本上都是单瓣,有一些莲瓣细长近似菊花瓣。无论是莲花纹还是兽面纹瓦当,纹饰均较为平整。3.7

元明清时期宋代以后,建筑装饰更加注重“小木作”方面,普遍追求门窗、栏杆及室内隔扇、天花的装修艺术之精美,瓦当装饰功能逐渐退化。瓦当的使用虽然很普遍,但当面的面积缩小,基本上都是圆形,多为纹饰瓦当,文字瓦当已出现较少。宋辽金元时期瓦当纹饰各地差别不大,一般都是兽面纹、莲花纹或其他花卉纹等,北方地区有龙纹、凤鸟纹,南方地区有飞燕纹等。大致长江以北兽面纹瓦当非常盛行,南方基本上以花卉纹为主,莲花纹瓦当与唐代的差别不大。北宋兽面纹瓦当纹饰与唐代的相似,未发现口内衔环的。宋代龙纹瓦当龙身周围一般没有云朵或水纹等装饰,花卉纹瓦当通常作荷花纹和菊花纹,也有作牡丹纹。金代瓦当亦以兽面纹为主,明代宫苑官署建筑多用琉璃瓦当,有黄、绿、黑、白诸色,纹饰则以龙纹、凤纹以及西番莲等植物纹。明朝承接宋朝的规制,明代琉璃瓦当、滴水的式样、纹样皆来自《营造法式》。24湖

文第4章

中国古建筑屋顶装饰构件瓦当概述4.1

建筑屋顶装饰构件瓦当概述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自产生、发展到基本定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建筑屋顶形式的演变犹如反映着建筑水平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瓦当的产生又是伴随建筑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奴隶时代的殿堂直坡屋盖式到殷商时期的“茅茨土阶”阶段的简陋建筑,再到逐渐完善的建筑体系,瓦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周时期发明了瓦,其防水性能远胜于稻草,同时也解决了建筑屋顶的抬高悬挑问题,并且略微向上翘起,显得轻盈舒展;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建筑的发展,瓦当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图案纹样,这时候的瓦当除了具有防护作用外,人们已经更加注重它的装饰效果。一些反映日常生活,自然界动植物的图案进行艺术加工,抽象化反映在瓦当上面。秦汉时期的瓦当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的屋顶古朴凝重,曲面坡度较为平缓;隋唐时期以后,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各地建筑极为繁荣。这一时期的瓦当应用广泛,兽面纹瓦当增多,出现了琉璃瓦当这一新品类,五彩缤纷的琉璃瓦当,使屋顶装饰更加富丽堂皇,更具有优良的性能。4.2

建筑屋顶装饰构件瓦当形态瓦当的发展应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演变形式。最初的屋面材料有:瓦、草、灰泥、毡布、木板、树皮等,但是最为常用的是瓦。据《考工记》和《韩非子》中记载,先商宫室还是“茅茨”、“土阶”,未见陶瓦的痕迹。西周时期,宫殿房屋等建筑已经大量的使用了瓦,陕西扶风召陈西周建筑遗址出土的陶瓦有板瓦和筒瓦、瓦当等。这是中国古建筑发展的的一个重要进步,不过瓦和瓦当的使用直到春秋时期才逐渐普遍使用。4.2.1瓦当材质分类可以分为灰陶瓦当、琉璃瓦当和金属瓦当1、灰陶瓦当瓦当产生之初都是灰陶材质,它的应用最早,也最普遍。它又包括板瓦、筒瓦、半圆瓦当和脊瓦等,从西周到明清建筑中都作为主要的建筑装饰构件。25湖

文陶土瓦当的制作用泥土为原料,泥条盘筑法烧制,先制作成筒形的陶坯,然后从中间剖开筒,入窑烧制,对剖为筒瓦,四剖或六剖为板瓦[7]。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土质有所差别,导致烧制的陶土瓦颜色不同。各种不同颜色的瓦当,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形成了自然美丽的景象。陶土瓦在建筑屋面的应用上各不相同。筒瓦屋面的铺设是用弧形片状的板瓦作底瓦,半圆形的筒瓦作盖瓦。筒瓦主要应用于宫殿、庙宇、王府等级高的建筑中,以及牌楼、亭子等,小式建筑不得使用三号以上的筒瓦。合瓦在北方地区称为阴阳瓦,南方又称蝴蝶瓦。合瓦屋面也是采用板瓦作底,底、盖瓦一反一正为“一阴一阳”排列。合瓦主要应用于小式建筑中,在北京、河北的一些民宅中被广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