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资源学》大纲思考题第一章农业资源学概述1、解释名词:资源、资源学、农业资源。资源: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环境中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并带来物质财富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资源学:是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变、质量特征、时空分布及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科学。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一般指农业自然资源, 即一切可以用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对象。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可分为哪些类型自然资源:①按存在形态: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环境、海洋资源;②按地理环境:陆地、海洋、大气资源;③按位置:原位(空间位置不能移动) 、可提取资源;④按流通部门:农业、工业、交通、医药资源;⑤按可更新性: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社会资源: 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3、资源的属性、特点与合理利用的原则各有哪些属性:一切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用的物质和社会要素都是资源。 自然物及人的创造物是否为人类所用, 能否给人类带来财富, 取决于技术水平、 经济条件和人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以前不被人们认识或无价值的物质变成资源。特点:①自然资源的特点: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性②社会资源的特点:易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性、继承性合理利用的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保持生态平衡原则;综合利用原则;优化配置原则;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原则;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原则4、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各有哪些主要内容: ①阐明资源系统的发生、 演化及其时空分布规律; ②探索资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与平衡机理; ③揭示资源特征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同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 ④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⑤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⑥探讨新技术、 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基本原理: 能量转化与守恒原理、物质循环原理、地域分异规律原理、因地制宜原理、自然节律原理(自然节律是指自然地理现象、生物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主要是由水热对比变化引起的) 由水热对比变化引起的)5、农业资源一般包括有哪些类型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肥料资源和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另外还包括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业旅游资源等6、我国农业资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⑴光热资源较丰富,水资源不足;⑵耕地数量少,质量不高,后备资源不足;⑶有林地数量少, 宜林地数量较多, 质量较好; ⑷水域资源较丰富; ⑸草地数量多,质量较差;⑹生物种类资源多,品种资源丰富;⑺资源区域分布不匹配,大部分地区资源组合错位;⑻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力剩余状况严重,文化素质低;⑼大部分地区物质技术基础薄弱,装备水平还是以人畜动力和手工操作为主;⑩城市和工业发展水平低,交通运输条件差,对农业生产支持和辐射不够;(11)农村经济体制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但目前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7、试述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保护和利用的对策。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水、土资源紧缺 我国耕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一多三少” :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少 2、水土流失与土地荒漠化加剧 3、水体与农田污染 水污染已成为制约和困扰我国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污染程度不断加剧、 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已在一定程度上使水资源的质量比其数量更为重要。 4、农业废弃物的污染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杆等种养业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突出。 5、农产品的污染与健康质量。我国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保护认识及意识很重要 1、建立资源与环境的经济评价和成本核算制度。 2、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力度,为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政策法规环境。 3、从自然与经济规律结合的角度,协调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 4、鼓励发展和应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型技术。第二章 土地资源1、解释名词:土地、国土、土地资源、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的特定部分,即地球表面除海洋以外的陆地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 是由空气、 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为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而不断变化。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 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 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 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 上空,还包括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土地资源: 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是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土地资源调查: 是指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利用状况、空间分布、生产潜力、适宜性及其它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土地资源评价 :是在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 评定土地在一定的用途下质量优劣或适宜性程度或生产能力大小或价值高低的过程。2、土地资源的特征、功能是什么土地资源的特征 :生产力;适宜性;限制性;有限性;可更新性;时空变异性功能:可分为资源性功能与资产性功能两个方面 1、土地的资源性功能:①生产性功能: 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活空间及通过绿色植物提供人类社会的食物供养功能。②生态性功能:通过土地生态系统提供人类生活环境的总体生态功能。③土宜性功能: 通过某些动植物对某些土地条件的特殊要求而生长一些特殊名优产品的生产功能以满足社会的特殊需要。 ④土地动态变异与更新功能: 人类社会可通过此功能来科学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和生产功能。 ⑤多用途性功能: 既可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也可用于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用地。⑥不可移动性和不可展延性的地学与区位稳定性功能。 2、土地资源的资产性功能: ①产权功能: 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增值性功能: 由于不可展延性和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的不断增长的土地需要 ,使土地形成稀缺资源而使土地具有自行增值特性;③不动产功能: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而成为社会经济的不动产资本。3、试述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土地是生产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1.活动基地:在农业生产中, 土地是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活动基地; 2.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直接参与产品的形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3.食物、工农业生产原料和能源产地。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交易、土地税收、土地补偿、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土地管理、估计土地利用、评判经营好坏4、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任务、基本方法和程序是什么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 :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资料 2.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 3.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程 4.为国民经济计划和农业生产规划提供基本资料任务:1、查清土地资源的家底; 2、调查分析土地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分析评价土地的利用状况与方向; 4、汇编调查成果基本方法和程序: 1、土地资源质量与分等定级 2、土地资源的适宜性、限制性等,土地资源的类型及其数量 3、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4、编写调查报告汇总土地面积土地登记土地系列制图(纵向系列-同一内容,不同比例尺。横向系列-同一比例尺,不同专题内 容。时间系列-同一比例尺,同一内容,但不同时间的图件。 )5、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各是如何划定的土地利用类型: 1耕地、2园地、 3林地、 4草地、5商服用地、 6工矿仓储用地7住宅用地 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9特殊用地 10交通运输用地 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2其他用地划定方法: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园地是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 >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育苗用地。 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草地 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商服用地 指用于商业、 服务业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 是用于工矿生产、 物资存放的土地。住宅用地是人们生活居住的房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的土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是指用于机关、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设施的土地。 特殊用地是用于军事、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的土地。 交通运输用地 是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路线、场站。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是陆地水域、海涂、沟渠、水工建筑物。不包括滞洪区、已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地。 其他用地指上述用地以外的用地6、试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开发利用和土地后备资源的现状。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1、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土地资源严重不足2、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综合利用 3、山地多、平地少,难以利用和质量低劣土地比重较大 4、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比重偏小,牧业用地面积较大,后备耕地资源缺乏 5、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域差异显著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由于地质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的不同, 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全国土地资源利用具备明显的地域特点。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东部高、西部低 2.土地利用结构地域差异明显3.人口增加需要更多耕地 4.农用地人均占有量东少西多,南少北多 5.耕地减少东部最多,西部最少。7、试述我国土地资源的严峻态势、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中国土地资源的严峻态势 :1.耕地整体质量下降,后备资源不足 2.土地资源退化和破坏严重 其一,水土流失面积仍在增加;其二,土地沙漠化有扩大的趋势;其三,土地盐渍化,潜育化现象严重;其四,草地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其五,资源配置不十分协调,自然灾害频繁,经济损失重大。 (北旱南涝);其六,土地污染在加剧。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1、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土地的承载压力。 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强化土地生态化管理。 3、加强农地划定工作,有效保护农用土地,尤其是切实保护耕地的数量、质量。 4、高效与集约用地。 5、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6.做好土地资源的调研、评价和规划工作,强化土地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 7.培育和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健全土地信息系统,依法管理土地。8、我国的基本农田是如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004年)》第三十四条 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下列耕地应当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严格管理:(一)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 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 (二)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 (三)蔬菜生产基地; (四)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五)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 (镇)为单位进行划区定界, 由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第三章 气候资源1、解释名词:气候资源、日照长度(可照时数) 、临界日照长度、光照强度、光能利用率、有效积温、无霜冻期、干燥度(干燥指数) 、气候生产力。气候资源: 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和物质的气候要素称为气候资源 .包括:光、热、水、空气、风、雷电等。日照长度(可照时数) :是指白昼的持续时数或太阳的可照时数临界日照长度: 指昼夜周期中诱导短日植物开花所必需的最长日照或诱导长日植物开花所必需的最短日照。光照强度: 指一定时间内太阳辐射投射到单位面积的能量。光能利用率: 将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光合作用产物与同时期投入该面积太阳辐射能之比。有效积温: 作物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与下限温度的差值 (有效温度)之和。一般用学10c积温。无霜冻期: 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之间的天数。干燥度(干燥指数) :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气候生产力: 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于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 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 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单位是t-hm-2。气候生产力是农业气候资源的一种综合性度量指标2、试述农业气候资源的内容、特点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内容包括: 太阳辐射、热量、水分和风等气候资源。具体是指:生长期的长短、热量和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辐射强度、日照时数、光质成分以及 CO给量等。特点: 1、可更新性; 2、时空变异性; 3、相对性和可塑性; 4、整体性和匹配性; 5、非商品性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对农业生产影响大( 1)气候资源影响农业生物的地理分布 (2)提供农业生物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环境条件 (3)决定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种植制度、栽培耕作措施以及农机作业等3、简述日照长度的影响因素、三基点温度、霜冻温度指标和估算气候生产力的方法。日照长度决定于季节、 所处纬度和海拔高度, 与天气无关。三基点温度: 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霜冻温度指标: 霜冻的温度指标一般认为是气温在 1摄氏度或者地温在 0摄氏度以下。估算气候生产力的方法: ①按辐射量估算 (光合生产潜力 );②按辐射量与气温估算(光温生产潜力);③按辐射量和气温及作物叶面积估算(修正的光温生产潜力)4、我国气候资源有何特点根据干燥度可把我国气候划分为哪五个大区气候资源的特点: 季风性和大陆性 全国大部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 夏季盛行东南风或西南风 .冬季风干燥寒冷, 夏季风温暖湿热, 气温与降水随之变化,表现出很强的季风性。 我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 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使得我国的气候除东南沿海狭窄地带外,其余地区均具有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征,越向西北越突出。五个大区: 湿润(森林) 、半湿润(森林草原) 、半干旱(草原) 、干旱(半荒漠)、极干旱(荒漠)5、试述我国三大农业气候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规律及特点。(一)、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 特点:1、季风活跃,构成了我国季节性农业生产特征 2、光温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3、雨热同季,适合扩大高产作物栽培 4、农业气候类型多样,适宜发展名优特产农产品 5、气候复杂,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二)、西北干旱农业大区 特点: 1、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2、降水少、变率大,季节分布不均 3、积温有效性高 4、风能资源丰富,沙化严重(三)、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 特点:1、太阳总辐射能多 2、年平均气温低,暖季温凉,最热月平均气温不高,积温少 3、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 4、水湿状况差异悬殊 5、农业利用独具特色 以畜牧业和林业为主,很少有农业,农业主要集中在水利条件较好的雅鲁藏布江, 拉萨河和黄湟河谷地, 主要种植小麦、青稞、蚕豆、马铃薯等第四章 水资源1、解释名词:水资源、地下水补给模数。水资源:①从广义上讲: 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地球上的各种水体。 ②从狭义上讲: 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地下水补给模数: 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能够 产生的地下水补给量2、简述水资源的特性和类型。水资源的特性:①循环性(可不断更新、往复利用);②量的有限性与质的不可替代性;③分布的不均匀性:地区之间、季节之间差异明显;④多用性:利用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类型:极地冰川、海洋、深层地下水、湖泊、沼泽、土壤水、江河水、大气水、生物水3、根据降水量,我国可划分为那几个带,各带的年平均降水量是多少十分湿润带 :年平均降水量 1600mm以上的地区。 湿润带:年平均降水量1600-800mm的地区。过渡带(半干旱、半湿润带):年平均降水量800-400mm勺地区。干旱带:年平均降水量400-200mm的地区。十分干旱带:年平均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4、我国的水资源有何特点我国水资源总量、年用水量、人均水资源量、人均用水量和黄河年平均输沙量各为多少我国水资源特点:(一)、水资源总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人均水资源量2230m3年用水量5189亿m3,人均用水量433m3(二)、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1、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人均地均拥有水量少; 2、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分布不匹配; 4.水资源与经济发展不匹配;(三)河流含沙量大,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 16亿t5、世界上最缺水的十个国家分别是哪些国家马耳他、科威特、利比亚、巴林、新加坡、巴巴多斯、沙特阿拉伯、约旦、也门、以色列6、我国淡水、咸水湖主要有哪些其中最大分别是什么湖淡水湖:鄱阳湖(江西) 、洞庭湖(湘鄂 )、太湖(苏上浙皖) 、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兴凯湖(黑龙江) 咸水湖:青海湖、纳木湖(西藏) 、呼伦湖(内蒙)7、试述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我国水资源面临的挑战。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洪涝灾害频繁,防洪安全仍缺乏保障; 2、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3、水资源浪费; 4、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地下水开采过量、污染严重。未来我国水资源面临的挑战: 1、水资源日趋短缺, 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2、用水浪费与用水效益低下; 3、局部地区水环境进一步恶化; 4、水利工程老化失修; 5、水污染日趋严重; 6、粮食增加与农业供水不足; 7、水管理与水科技落后; 8、建立水市场举步维艰第五章 肥料资源与农药资源1、土壤养分来源有哪些1.母质:矿物岩石风化产物 2.肥料:化肥为主( 68%)3.大气沉降 4.土壤调节剂(石灰、石膏)5.生物固氮(占土壤总N65%豆科、花生、三叶草、杨梅6.灌水2、试述我国有机肥资源、化学肥料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和利用率。(一)有机肥资源 :种类: 1、人粪尿 2、家畜粪尿与厩肥 3、堆肥、沤肥与秸秆还田 4、绿肥 5、饼肥 6、商品化有机肥 7、污泥 数量:每年大约 40亿吨结构:粪尿类约占 l/3;厩肥约占 l/3;堆沤肥 (含秸秆)约占l/3;绿肥占 4%左右。有机肥料资源利用率: 不足40%。提高肥料利用率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二)化学肥料资源 :种类: 1、氮肥 2、磷肥 3、钾肥 4、微量元素肥料 5、复合肥料 6、其它化学肥料 数量:近年来,中国的化肥使用量在 3000万t以上,2004年中国化肥用量 4万t结构:50年代之前几乎全部是有机肥,化肥很少;50年代有机肥和氮素化肥配合,氮化肥少; 60年代有机肥和氮、磷化肥配合,化肥少;70年代后是有机肥和氮、磷、钾肥配合; 20世纪80年代,化肥的总投入量开始超过有机肥,但化肥钾素的投入比例较低。 肥料利用率: 氮的利用率:30%-35%;磷的利用率: 10%-20%;钾的利用率: 35%-50%3、简述微生物肥料种类和作用固氮微生物肥料,微生物钾肥,微生物磷肥; “5406”:放线菌菌种“ 5406”,EM®等微生物肥料:EM有效微生物群4、试述我国的肥料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利用的对策。问题:随着施肥化肥量的大幅提高,各地曾出现过“三偏” (即偏施氮肥,用量偏多,施肥偏迟)现象,出现了多施肥得不到增产,甚至造成减产。由于施肥结构和方法不合理,我国肥料利用率偏低。对策:加强科学施肥技术普及、肥料资源优化配制、配方施肥、新型肥料研制、无机-有机肥配合、加强田间管理。5、什么是农药资源怎样进行分类的农药资源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 (害虫、害螨、杂草及鼠类)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 分类:农药按主用途不同分:杀虫剂、杀螨剂、杀鼠剂、杀软体动物剂、杀菌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按来源不同分三大类:矿物源农药(无机化合物如砷化物、硫化物) 、生物源农药(天然有机物、抗生素、微生物:除虫菊素、楝素、苏云金杆菌)化学合成农药:磷、氯、汞等合成农药。6、我国农药的生产和使用情况如何按照国家“十五”规划,哪 5个高毒品种在未来几年要逐渐停止生产生产和使用情况 :我国是高毒农药生产大国,低毒的植物及生物农药生产相对不足。 6个高毒有机磷杀虫剂 (甲胺磷、 久效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氧化乐果、敌敌畏)的产量占全国农药总产量的 1/3以上。按照国家“十五”规划,5个高毒品种 (甲胺磷、久效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氧化乐果) 的总产量在未来几年要逐渐停止生产。第六章 生物资源1、解释名词: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森林资源、草地资源、中药材资源。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是指能为人类生活直接或间接地提供原料, 食品及其他效益的生物的总称。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森林资源: 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草地资源: 是指草类和其着生的土地构成的综合自然体。 包括天然草地和栽培草地。中药材资源: 是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 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2、试述生物资源的特点和类型(一)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 ;(二)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三)生物资源的整体性:相互联系、影响、依存 ;(四)生物资源的周期性 :生物量积累、干物质成分、种群密度、生态幅、系统稳定性等都呈现一定的日变化、年变化和年际变化 ;(五)生物资源的不均衡性 ;(六)生物资源的相互依存性3、我国有高等植物多少种,居世界第几位我国珍稀植物物种、动物物种主要有哪些起源于中国或在中国栽培种植的作物一千年以上的有多少种中国有高等植物 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 我国珍稀植物物种: 福建柏、红桧、金钱松、陆均松、三尖杉、水杉、水松、苏铁、银杏、银杉、珙桐;我国珍稀动物物种:朱鹦、丹顶鹤、麋鹿、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赞)豚、白唇鹿、羚牛、褐马鸡、扬子鳄、藏羚、台湾猴;起源于中国或在中国种植一千年以上的就有 289种4、我国种植业由哪三大类作物组成试述我国四大主粮作物种类、栽培面积、分布、产量等状况。我国种植业由三大类作物组成:一类是 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甘薯、马铃薯 )、豆类(大豆、蚕豆)及其他杂粮(荞麦、燕麦 、小米、高粱);五谷杂粮:稻谷、麦子、高粱、大豆、玉米,习惯上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二类是 经济作物 :包括棉花、油料作物、麻类作物、糖类作物、烟草、桑、茶、果等;三类是 其他作物 :包括蔬菜、饲料作物及绿肥等。水稻、玉米、小麦、甘薯 为我国四大主粮作物;水稻:根据稻谷的分类方法分为三类: 籼米、粳米和糯米 面积:2900万公顷,占世界的 20%,总产量为世界的 34%,居世界第一; 分布:很广,北至黑龙江漠河,南至海南岛,西至新疆,东至台湾,海拔 2600的云贵高原都有水稻栽培。主产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 90%以上;我国的平均产量达到吨/公顷(470公斤/亩)玉米:面积: 2700万公顷,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 2位;分布:南自的海南岛, 北至黑龙江省, 东起台湾和沿海省份, 西到新疆及青藏高原。 主产区: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 产量:一般550公斤每亩小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 面积2300万公顷,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约占世界小麦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我国小麦栽培遍及全国,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区域 :(1)春小麦区: 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 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冬季严寒,冬小麦不能安全越冬,故种植春小麦; (2)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2/3左右。(3)南方冬小麦区:在秦岭淮河以南,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30%左右。 产量:平均亩产 450公斤甘薯:面积: 620万公顷左右,面积、产量分别占全世界的 70%和 80%。分布:很广,南起南海诸岛,北至内蒙古,西北新疆一带,东北到黑龙江南部,西南抵藏南和云贵高原。 主产区:四川盆地、 黄淮海、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产量:平均鲜薯单产 吨/公顷(1600公斤每亩) ,高的可达 2000公斤 。5、试述我国种植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种植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和商品率不高。(2)主要经济作物的布局还需进一步调整。 (3)种植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低产田和旱作农业面积大。 (4)部分地区农田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用地和养地脱节,地力衰退,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合理开发种植业资源的措施: 1)稳定粮食作物,合理粮经作物比例; 2)改善种植业的生产条件; 3)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 4)发展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6、森林资源的功能和意义是什么森林是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1)、从狭义:森林资源指的是树木资源,尤其是乔木资源。 2)、从广义:包括林地以及林区内野生植物和动物。7、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是多少居世界第几位简述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TOC\o"1-5"\h\z森林覆盖率: 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 %,居世界第 130位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 1、森林类型多样,树种资源丰富; 2.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低; 3.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 4.森林资源结构不理想: 用材林比重过大,防护林和经济林比重偏低, 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提高总体经济益; 5.林地生产力低,另外,我国林业用地的利用率也较低我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1、森林过伐; 2.计划外消耗量大; 3.更新造林成活率低,森林质量低; 4.木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严重;8、草地资源的属性、基本功能和类型有哪些简述草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草地资源的类型: 1草原草地(1)草甸草原( 2)干旱草原( 3)荒漠草原(4)高寒草原 2草山草坡(1)南方草山草坡( 2)北方草山草坡 3滩涂草地 4农田草地草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草地资源的粗放经营, 靠天养畜, 生产水平低,产品利用率和商品率相对较低。 (二)大面积超载过牧,草地退化严重。(三)区域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异大。 (四)盲目开垦草地,引起草地生态系统失衡。 (五)人工草场建设投入不足,发展缓慢。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加强天然草地的合理利用和建设; (二)积极建设人工草地,改善天然草地的生产条件第七章 废物资源和农村能源1、解释名词:废物、生物质能源。废物:废物一般是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及生活过程中,提取了所需成分之后弃之不用的剩余物和已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质。生物质能源: 指由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于地球上的太阳能, 通过生物链转化为地球生物物质形态,经过加工为社会生活提供原料的能源。2、试述废物的基本特性、废物农用资源化的意义。基本特性: 客观性、资源性、价值性、污染性、再生性、多用性、整体性。意义:废物的农业利用对于协调我国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缓解人口、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其次,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3、自然资源与废物资源有何不同自然资源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 被输入生产过程, 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 或能给人以舒适感, 从而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废物资源是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 从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4、试述主要农用废物的基本性质和农业利用技术。1)、粉煤灰:基本性质: 是一种松散的粉末状固体集合物。一般为微碱性,含多种元素。 利用:(1)直接施用于土壤; (2)制作粉煤灰肥料; (3)覆土造田;(4)其它农用方式:与有机废弃物及添加剂相配合制成改土剂、人造营养土等系列产品、作垫圈材料、覆盖冬小麦或水稻育秧田作保温材料、生产粉煤灰砖、粉煤灰水泥2)、钢渣:基本性质:含有P、Si、CaMg等有利用价值的元素。利用:(1)作钢渣磷肥 (2)作硅肥(3)作酸性土壤改良剂( 4)生产钢渣砖、路面垫料 3)、煤矸石:基本性质: 煤伴生废石, 是碳质、泥质和砂质页岩的混合物 利用:生产矸石水泥、 混凝土、耐火砖、透气砖、煤与矸石混烧发电, 结晶氯化铝、水玻璃、提取贵重稀有金属,可作肥料。 4)、有机废渣液:基本性质: 酿造、造纸等产生的废液 利用:加工生产各种有机肥料,施于土壤,再次进入农业良性循环系统具有很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5)、污泥:基本性质 :含水率高、颗粒很细,富含有机物质,一般含有较高量的重金属。 利用:肥料、改土剂、制砖,主要包括用于农田、林地、园艺、废弃矿场等场地的改良和制成有机复合肥料施用等。 6)、垃圾:基本性质: 垃圾,又名废物,废料,是不需要、无用的固TOC\o"1-5"\h\z体、流体物质。 利用:肥料、燃料、造沼气、填埋、垫坑 、回收再利用 7)、禽畜粪便:基本性质: 工厂化禽畜场产生大量的粪便废物,富含有机质、氮、磷、钾及部分微量元素,但存在恶臭、虫卵病菌等问题 利用:可采取发酵、膨化、化学等方法除臭,做作肥料、饲料以及生产沼气等。 8)、秸秆: (1)秸杆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秸秆间接还田、利用生化腐熟快速还田; (2)秸秆饲料:干饲料、青饲料; (3)作为工农业生产原料,应用于造纸和编织行业、食用菌等生产的原料,秸秆制炭、纸质地膜、纤维密度板和秸秆发电技术等; 9)、废水:工业、农业、生活排除的水。 利用:(1).废水灌溉:经过二级处理后的污水来灌溉; (2)放养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可分为挺水植物、 漂浮植物、 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四类。(3)利用废水养殖鱼类和家禽5、简述我国北方“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模式。“四位一体” :日光温室-沼气池-猪舍-厕所;它的主要形式是在一个150mM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m3勺地下沼气池,具上建一个约20m2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6、简述农村能源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1.我国农村地区生活能源的消耗结构: 2007年,秸秆占 %,薪柴占 %,煤占 %,电力占 %,沼气占 %,液化石油气占 %2.加快实施能源生态工程:广泛推广的生态模式:(1)北方的“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2)南方的“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 3.积极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4.坚持推进秸秆能源化和开发能源 5.商品能源消费城乡差距较大 6.地域差异显著:秸秆:主要在农区;牲畜粪便:西北牧区;薪柴:山地和林区;农村户用沼气: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养殖场沼气: 主要在华东区、 华中区,约占全国总量的 80%;太阳能热水器:主要在经济发达的华东区和华北区; 太阳房:集中在冬季取暖的东北区、 华北区和西北区;太阳灶:集中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西北区。第八章 农业旅游资源与农业劳动力资源1、解释名词:农业旅游、农业劳动力。农业旅游: 是指以农业生产过程、 农村风貌、 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农业劳动力: 乡村人口中年龄在 16岁以上,能够参加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和2、试述农业旅游的特点、发展农业旅游的意义。农业旅游的特点 :(1)农业特性:优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农业生产。 (2)生态特性: 人和自然和谐、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统一。 (3)娱乐特性: 现在观光、农业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富有农村农业和自然风光特色的游乐活动中,而人工游乐设施则适可而止。 发展农业旅游的意义: 1、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3、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4、有利于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 5、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农业旅游的市场潜力极大。 大力发展农业旅游,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架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也是实现把我国建成世界一流旅游强国目标的重大举措。3、目前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有哪几种存在什么问题发展模式: (1)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 (2)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即都市农业),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 (3)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存在的问题: 1、缺乏资金 2、普遍缺乏中长期的发展规划。 3、人才的匮乏和培训制度的不完善 4、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4、农业旅游的规划布局应遵循哪些原则怎样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遵循的规则: 1、市场导向原则 2、突出特色性原则 3、优势比较原则 4、综合效益原则 5、多样性原则 6、参与性原则:健身康体参与型、农宴品赏参与型、民间手工艺和民间娱乐艺术习作参与型、 乡村民俗参与型、 青年学生农业夏令营参与型、农副产品购物型等 7、科学性原则 8、整体开发原则:首先,外部应与当地实际情况符合;其次,在内部整个运作要协调;第三,应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9.因地制宜原则:生产与旅游兼顾发展原则、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性原则合理开发利用: 1、政府主导:指导、信息、宣传、优惠; 2、规范运作:协会、注册、安全、质量; 3、提高产品档次“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参与性、科学性、综合性、留住人; 4、改善环境与接待质量5、简述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合理开发措施。人力资源的现状:一、数量现状: 1.总数量:2011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为亿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亿; 2.农村人力资源在产业中的分配: 中国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 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 我国从事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比重过高,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的比重依然很低; 3.男女比例: 从1980年到2005年中,女性劳动力的绝对数量、占农村劳动力比例是逐年递增 4.农村潜在人力资源群体大 ,就业年龄结构轻,所谓潜在人力资源 ,在农村主要指剩余劳动力; 5.农民个人教育投资力度小 ,主动性差; 6.农业人力资本浪费严重。二、质量现状 :1.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有提高,但还很低; 2.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严重阻碍发展; 3.多数劳动者为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基本技术能力低;4.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缺乏,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 三、农民外出务工: 截止2003年底,我国进城的各类农民工共有亿人,在我国二、三产业中所占比例已高达%,且农民工的数量还在继续增加合理开发措施: 1.确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优先”发展战略;2.成立专门机构,统一部署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3.完善各项制度 ,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4完善农村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制度; 5健全医疗保健制度; 6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7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8改革完善户籍制度; 9制定完善农业支持制度; 10制定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统计评估制度; 11.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激励制度第九、十章 农业资源区划、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解释名词:农业资源区划、农业资源区域开发、农业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区划: 从整体观点出发, 根据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将特定的空间划分成不同功能的资源单元;农业资源区域开发 :是指以一定的区域为对象,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 以社会经济生态相统一的观点, 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而进行的统筹运作的系统工程;农业资源的管理: 是指管理者在资源承载力的允许下, 以资源科学理论为基础,对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的人类活动所进行的组织、 指挥、监督和协调等一系列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态经济与医疗健康产业在崇明的协同发展
- 科技在传染病防治教育中的应用与展望
- 数学在医疗技术进步中的贡献
- 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政治试题(解析版)
- 绿色农业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
- 环保家纺产品的市场前景与挑战分析
- 珠海广东珠海市公安局金湾分局招聘船艇驾驶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潍坊2025年山东潍坊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招聘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漯河2024年河南漯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所属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温州浙江温州市司法局招聘行政复议辅助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水利云播五大员考试题库(含答案)
-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基础预防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中药饮片验收培训
- 手术室专科护士工作总结汇报
- 2025届高三听力技巧指导-预读、预测
- DB34T 1831-2013 油菜收获与秸秆粉碎机械化联合作业技术规范
- 苏州市2025届高三期初阳光调研(零模)政治试卷(含答案)
- 创伤处理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正式版)HG∕T 21633-2024 玻璃钢管和管件选用规定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测试题+答案
- 残疾军人新退休政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