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文化发展报告_第1页
平顶山市文化发展报告_第2页
平顶山市文化发展报告_第3页
平顶山市文化发展报告_第4页
平顶山市文化发展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顶山市文化发展报告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把建设“文化平顶山”作为今后五年的重要奋斗目标。一平顶山文化发展现状(一)文化资源概况平顶山市虽然是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但这里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物保护点55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分别是,鲁山望城岗汉代冶铁遗址、段店瓷窑遗址、元次山碑,市区的蒲城店遗址、应国墓地,郏县的三苏坟、文庙,叶县县衙、昆阳城,汝州的法行寺塔、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汝州学宫、风穴寺,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馆藏文物20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6000多件。全市有各类民间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100多个,其中像汝瓷、宝丰马街书会、郏县的铜器舞、鲁山和汝州的打铁舞、舞钢的水灯节、王忠富泥塑、李富财剪纸等在全省和全国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影响。宝丰马街书会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宝丰马街书会、宝丰酒酿造工艺、宝丰和汝州的汝瓷烧制技艺、鲁山李富财剪纸、郏县铜器舞、舞钢轧琴入选首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宝丰杨庄镇、宝丰赵庄乡、郏县安良镇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宝丰杨庄镇、赵庄乡,郏县安良镇、白庙乡、李口乡,叶县任店镇等10个乡镇为省民间艺术之乡;郏县临沣寨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宝丰赵庄乡周营村等3个村为全省文化特色村;另外还有丰富的名人、佛教、知青、温泉、红色、姓氏等文化资源。到2007年初,全市共有文化从业人员(国有单位)近20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96人,有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8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8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1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6人(白学义、刘晓燕、张伟、楚淑珍、宋建国、朱文立),其中白学义、朱文立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全市有700多个农村文化大院,200多支农村电影放映队,1800多个民间艺术班社,各类文化从业人员60000余人。近年来,汝州风穴寺、郏县三苏坟精品景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叶县县衙博物馆文化文物内涵不断丰富;郏县知青纪念馆、鲁山豫西革命纪念馆、佛泉寺建成开放;香山寺、汝州官窑址博物馆、临沣古寨保护利用规划已经制定,正在加紧实施;鲁山楚长城、应国文化园文化文物旅游项目已进入前期论证。为了发挥文化的亲和力作用,还利用刘姓、叶姓发源地和墨子文化、知青文化、“三苏”文化等文化优势,举办垦亲、寻根、祭祖、联谊、研讨和商贸洽谈活动,扩大文化影响,为经济发展助力。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洛平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鲁山、郏县为两翼,涵盖汝州、宝丰、叶县和市区的文化文物旅游网络。(二)文化事业现状全市有公共图书馆8个,群艺馆、文化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和开放性文博单位6个,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表演场馆8个,艺术教育机构3个,艺术研究机构1个,文化站93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75个,农村文化大院700多个。基本上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初步形成了以市直文化单位为龙头,以县直文化单位为骨干,以乡镇文化站或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农村文化大院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通过开展文化先进县、文化先进乡镇、文化示范单位等的创建,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文物保护单位等的申报,农村电影“2131”、送配书、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工程的实施和文化三下乡、为农民工送电影、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广场文化、民间艺术表演等文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公益性文化建设。现在全市有全国文化先进县1个(鲁山县)、省文化先进县区3个(汝州市、宝丰县、卫东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2个、国家民间艺术之乡3个、省文化先进乡镇16个、省民间艺术之乡10个、省文化先进示范单位22个。(三)文化产业现状据统计,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9.18亿元,占全市GDP的1.6%左右。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38568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率为1.3%。从文化产业内部构成及分布看,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文化产业部分实现增加值4.94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的53.8%,其他相关文化产业即文化用品设备及产品的生产、销售实现增加值4.24亿元。近年来,平顶山市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全面带动和改革国有文化产业、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引导社会文化产业。初步形成了电影、图书销售、文物、艺术品、艺术培训、文艺演出、网吧、电子出版物、印刷复制、美术等十多类专业文化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近2000个,其中,音像制品经营场所187家,娱乐场所41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307家;各类演出团体1400多家,图书、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226个,报刊印刷业单位247个;文化文物旅游单位10个;公开发行报刊、内部资料单位26家。共有从业人员6万多人,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总值达到48.6亿元(2005年)。(四)文化体制改革进展情况一是成立平顶山艺术剧院。在原有豫剧团、曲剧团的基础上,组建歌舞团,成立平顶山艺术剧院,形成“一院三团”的艺术表演格局。此项改革已于2006年8月正式启动,目前正在组织实施,预计年内完成改组并正常运转。二是组建平顶山市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在原市电影公司、平声影剧院、人民电影院、平顶山剧院和市演出公司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组建国有独资的平顶山市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目前,此计划正在组织实施。三是成立平顶山市汝瓷研发有限公司。整合汝州、宝丰汝瓷复仿制资源,建设以汝瓷研发和生产销售为主的研发公司。共享资源,统一市场价格和销售渠道,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该公司经过市文改办协调运作,已于2006年底正式挂牌成立。四是成立宝丰民间演艺集团公司。整合宝丰现有的1400多家民间表演团体,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演出集团,培养高端人才,打造精品剧目,扩大规模,提升档次。2006年10月10日,宝丰民间演艺集团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目前运行状况良好。二平顶山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一)“宝丰现象”影响不断扩大李长春、刘云山、回良玉、徐光春、王全书、孔玉芳、王菊梅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先后作出批示,特别是徐光春书记先后9次对“宝丰现象”作出重要批示,刘云山、徐光春、王全书、孔玉芳等还亲赴宝丰进行了实地调研。2006年,市委、市政府与中杂协、省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了“中国·宝丰第三届魔术文化节”;整合当地民间演出团体成立了宝丰民间演艺集团;开工建设了赵庄魔术大观园和魔术文化产品销售一条街;马街书会进一步创新发展,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央电视台制作了反映马街书会盛况的专题节目,现已累计播出达1500分钟,其他各级媒体也对宝丰文化作了大量报道,“宝丰现象”迅速走出河南,走向全国。(二)优秀文艺作品硕果累累《珠帘秀》、《明月芳魂》分获省十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和“文华新剧目奖”及19个单项奖,《珠帘秀》还荣获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市曲剧团应邀赴台湾参加了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电影《摊牌》获全国电视电影“百合奖”,填补了河南省在此奖项上的空白;电视连续剧《心结》先后在省市电视台播出,并被改编为电影在中央六套播出;反映霍新泰生平事迹的电影《远山》在舞钢开机,现已拍摄完毕,正在进行后期制作。近年来,本市平均每年出版各类文学图书20余部,相当于2000年前出书的总和。本市排演的小品《安排》、《无名小卒》、《霸王合同》、《高效率的爱》、《村姑戏乾隆》连续五届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一等奖”,《高效率的爱》还获得了“第五届CCTV小品大赛非职业组一等奖”,少儿小品《小兄妹》获“全国少儿曲艺大赛金奖”。在2006年全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本市共有戏剧《明月芳魂》、电影《摊牌》、图书《长天秋水》、歌曲《正气歌》等四项作品获奖,总成绩居全省第二名。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本市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在省以上文艺赛事活动中共获得一等奖60多个,其他奖项300多个。(三)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市直宣传文化单位为龙头,以县区文化单位为主体,以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阵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节庆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蓬勃发展。2006年以来,我们组织了“春节民间文艺表演赛”、“河南省首届曲剧艺术节”、“第三届中国·宝丰魔术文化节”、“全市职工文艺汇演”,以及“春节晚会”、“创优晚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合唱音乐会”、“庆祝建市50周年文艺演出”等一系列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平煤集团的企业文化,卫东区、新华区的广场文化,湛河区的“农村业余剧团调演”,鲁山的“民间曲艺一条街”,宝丰的“魔术文化节”,郏县的“铜器舞大赛”,舞钢的“水灯节”,汝州的“曲剧艺术节”,叶县的“农民书画展”,石龙区的“戏曲擂台赛”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7年7月至9月全市举办了“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10月举办了“平顶山特色文化展演周”。近年来,全市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0多场,送文化下乡1500多场,受益群众200万人次以上。(四)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宝丰民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文化产业总收入达到4.02亿元;汝瓷的开发利用初见成效,目前有生产企业近30家,从业人员3000余人,年产值5000多万元。以绢花为代表的手工艺品产销两旺,绢花企业发展到25家,从业人员3万人,年产值2亿多元。旅游已成为本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鲁山县2006年接待游客达156万人次,直接收入5100多万元,汝州、舞钢、叶县、郏县旅游收入也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6年,本市成功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报纸出版发行、广播影视业发展迅速,整体实力位居全省前列。(五)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平顶山日报社印刷厂在全省报社印刷业中率先实行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报仁达印刷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几年发展已成为河南报业印刷界一颗新星,在地市报界印刷业务上仅次于郑州日报,列全省第二位。市广电局有线传输和广告业务已经与新闻主业成功分离。市文化局启动了戏剧表演系统和电影系统改革,现已拿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近期将组织实施。同时,市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平顶山市汝瓷研发集团,宝丰县成立了宝丰演艺集团,在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规范化服务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三平顶山文化发展的三大亮点(一)“宝丰现象”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在宝丰赵庄就有部分农民,利用魔术艺术形式组成演出团体,在农闲季节,到外地巡回演出,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总量的不断增长,这种演出团体数量不断增加,从业人员不断增多,市场不断扩大。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抓管理、抓规范、抓引导、抓服务、抓宣传、抓推介,逐步形成了以魔术为主、歌舞为翼、武术为辅的多元化独特民间艺术演出格局。目前,宝丰县有民间演出团体1400多个、从业人员60000多人,分别占全国民间演出团体数和从业人员数的一半,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2005年演出收入达到3.2亿元,占当地农民纯收入的70%以上。专家称赞其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用非物质生产的方式分流农村富余人口的创举,已成为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演出业的繁荣带动了服装、道具、音像、大棚和广告设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每年创造产值近千万元。宝丰以魔术为主的民间演艺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活跃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繁荣发展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为重要的是闯出了一条以文化促经济、以经济促文化的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方向的新途径,创造了“农民创造文化、文化造福人民”的独特的宝丰经验。宝丰这种文化发展模式被中宣部、文化部称为“宝丰现象”。省委书记徐光春明确提出“应研究宝丰现象,总结宝丰经验,扶持宝丰文化”。省委、省政府,以及省人大、省政协有关领导也对研究和推广“宝丰现象”提出明确要求。为落实各级领导的要求,树立宝丰民间演出团体的正面形象,总结宝丰经验,扩大宝丰文化的影响,打造本市文化品牌,推广本市在宝丰现象形成过程中的成功做法,2004年,文化部在宝丰县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民间演出团体团长培训班暨第一届河南·宝丰民间艺术发展论坛”。2006年10月,省委宣传部、平顶山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了“中国·宝丰第三届魔术文化节”,宝丰现象的影响不断扩大。(二)汝瓷产业的发展汝瓷是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瓷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曾有“汝窑为魁”之称。汝州市是汝瓷的故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着手汝瓷的开发研制,历经五十余年,汝瓷研制已取得重大突破,工艺日趋成熟,汝瓷产业基本形成。目前,全市汝瓷相关企业已发展到120余家,拥有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从业人员3000余人,技术人员500人。其中省级汝瓷工艺美术大师15人,年产仿古瓷10万件,各类彩陶工艺品350万件,年产值5000万元,利税600万元,逐步形成了汝瓷原材料供应新产品研制,仿古汝瓷生产,陶类工艺的开发及生活用品生产销售和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强劲势头。下一步,汝瓷要做好技术工人的培训工作;组织专家顾问团,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釉料配制、汝瓷烧制等技术服务;成立汝瓷研究所,建立汝瓷中心化验检测室;做好汝瓷的宣传推广工作,让汝瓷产业像“宝丰现象”一样也叫响全国。(三)马街书会一年一度闻名遐迩的马街书会,是我国珍贵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十大民俗之一。马街虽小,却是艺人心中的圣地,是中国曲艺界的行当会和曲艺行业的传统节日。几百年来,无论朝代更迭、战乱频发、天灾人祸,书会却生生不息,顽强地延续发展至今。每年有来自全国17个省、市100多个县(市)的上千名民间艺人到马街赶书会,30多个曲艺种类同场竞艺,十几万的群众到会听书。马街书会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奇葩。为保护和传承马街书会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宝丰县委、县政府决定“十一五”期间,投资1.5亿元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民俗文化景观——“马街书会民俗文化园区”,打造马街书会曲艺圣地。该项目被列入“河南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省委书记徐光春还亲自为马街书会牌楼题名。四平顶山文化发展展望(一)继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1.继续引导、扶持宝丰民间演艺业健康快速发展①进一步打造“中国·宝丰魔术文化节”和马街书会这两个文化品牌。建议“中国·宝丰魔术文化节”作为本市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固定下来,每三年举办一次,下届主会场设在平顶山市区,以后逐步升格,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使本市的魔术文化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马街书会要进一步延长会期,丰富内容,加强与中国曲协联系,吸引全国各地曲艺名家赴会交流献艺,逐步把马街书会打造成中国北方最大的曲艺产品交易市场。②进一步加快以赵庄魔术大观园和清凉寺汝瓷文化园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争取赵庄魔术大观园和魔术演艺产品交易广场在年内开业,同时,加大招商和宣传推介力度,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魔术演艺产品交易市场。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目前已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100处文物大遗址重点保护扶持项目之一,争取尽快开工建设汝瓷博物馆,并有望在接下来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出现震动全国乃至世界的重大发现。③壮大宝丰民间演艺集团,不断提高演出水平。逐步把宝丰一千多家民间演艺团体纳入演艺集团,有计划地邀请徐秋、傅腾龙、焦晓军等省内外著名魔术家和编导进行指导交流,重点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演艺人才送出去培训,进一步提高宝丰民间团体的演艺水平,带动宝丰乃至全市民间文化产业迅速发展。④举办宝丰民间演艺团体节目会演,努力打造精品剧目。选拔、整合优秀节目资源,聘请国内知名导演、专家,进行重点加工和包装,打造一台代表“宝丰现象”最高水平的专题晚会节目。⑤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适时推出大红鹰艺术团和丁德龙、刘顺等一批发展民间演艺产业的先进典型。着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民间演艺名团体、名节目和名演员。2.加大汝瓷产业整合开发力度①成立平顶山市陶瓷研究会和汝瓷行业协会,打造平台,扩大交流,丰富产品内容,提高生产水平,减少内耗,促进合作。②转变经营观念。召开全市汝瓷生产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交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组织参观考察,提高经营水平,开阔经营思路。③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组织各级新闻媒体,集中刊发一批宣传汝瓷文化、介绍汝瓷企业和产品的新闻稿件和理论文章,提高汝瓷知名度;组织参加一些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博览会和产品展销会,进一步打响汝瓷品牌。④加强政策扶持。汝州市、宝丰县作为汝瓷原产地,要把汝瓷产业的发展作为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尽快出台扶持发展汝瓷产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其尽快形成产业优势。3.以各地特色文化产品为基础,扶持开发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平顶山市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许多可以作为文化产业去发展,如汝州的汝石、汝帖,舞钢的铸剑、响石,鲁山的绢花、泥塑、剪纸,郏县的金镶玉等都享有较高知名度,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下一步要加强引导、扶持、推介力度,出台优惠政策,进行市场化运作,力争使其作为产业做强、做大。4.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平顶山市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要大力发展山水文化游、历史文化游、名人文化游、姓氏文化游、红色文化游、知青文化游、佛教文化游、温泉文化游。特别是郑石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和伏牛山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为本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通过科学规划、强力开发、大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