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1:旅游地理_第1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1:旅游地理_第2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1:旅游地理_第3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1:旅游地理_第4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21:旅游地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PAGE1-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地理2010届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二十一旅游地理【命题趋向】明确最后冲刺的针对性本专题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第二部分是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第三部分是旅游规划与活动设计;第四部分旅游与区域发展。最后冲刺的针对性:学习本专题,一要注意理解旅游资源及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二要注意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具体区域的旅游资源加以分析;三要注意旅游安全防范措施及。四要注意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分析高考重点,把握命题趋向高考重点:(1)从内容上,侧重考查旅游资源的分布、开发评价条件、特点,发展旅游的意义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2008年广东地理以国家新的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的实施为背景考查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对旅游业的影响。山东文综、海南地理考查了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及相关知识。由此可以看出,主要结合热点及我国著名旅游地考查旅游的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题目难度一般不大。(2)从形式上,多以图文、景观等方式呈现信息,要求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基本知识做出解答。题型多以综合题为主。(3)侧重考查信息的提取能力,对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等基本知识的掌握,旅游资源的评价、价值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的分析、论证能力。命题趋向:(1)以我国著名的旅游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作为切入点,考查旅游相关知识及相关所在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2)以图文材料为信息,分析比较旅游资源的开发及环境保护问题。【回归教材】回归书本,夯实基础!测试要点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2)我国的世界遗产: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分布及其重要价值测试要点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1)旅游景观的观赏: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旅漩区的景观特点及成因(2)旅游资源的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测试要点三:旅游规划与活动设计(1)旅游景区规划: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旅游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2)旅游活动设计:旅游信息的收集;旅游点的确定;旅游路线的选择(3)旅游安全:地形、气候、水文等与旅游安全防范措施测试要点四:旅游与区域发展(1)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2)旅游与环境: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思路清晰,提升能力!1.旅游资源的欣赏我们在旅游活动中,对景观的观赏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观赏位置:峰峦叠障、江河水景——远眺,亭、榭、廊、台——近看,渡江风光、一线天——置身其中(2)把握观赏时机:北方山水、泰山日出、黄山日落、青海湖鸟岛(3)抓住景观特点:主配、层次、框景、借景(4)领悟自然与人的和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风景最伟大的特色之一。(5)以情观景:综合感受,发挥想象,移情于景,登山涉水,求真求实。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优质、独特,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2)旅游消费市场的距离: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距离,经济距离(旅行所需的时间和费用)越长,吸引的游客越少。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直接影响游客的数量;交通便捷,来往耗时较少游客多,反之就少。(4)旅游区的接待能力: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关系到服务质量高低和盈利水平。(5)旅游区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容人量,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会造成资源浪费。3.旅游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影响(1)满足人的需求(2)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旅游的出,带动交通、服务等行业的发展(3)文化的交流:(4)污染环境,对景区动植物资源及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社会秩序的冲击。4.中国的十大旅游景点: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安徽黄山杭州西湖广西桂林山水陕西西安兵马俑江苏苏州园林长江三峡台湾日月潭【真题亮相】两年高考真题精彩无限1.(2008江苏地理,30C)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材料一图甲是“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出游比率指某地到某旅游目的地的市民占该地出游市民总数的百分比。材料二图乙为“某旅游目的地1994—2004年接待游客人次数年内变化图”。(1)距离上海市500公里范围内的世界遗产有、等。(2分)(2)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是。(2分)(3)上海市民到北京的出游比率达20%以上,高于距上海同距离的其他地区,这主要与北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和两方面的特征有关。(2分)(4)图乙所示的旅游目的地是(填选项字母)。(2分)A.深圳锦绣中华B.北京颐和园C.苏州周庄D.阿坝州九寨沟(5)图乙所示目的地游客接待高峰分别在“五一”、“暑假”和“”。2008年我国调整“五一”假日,新增“清明”、“端午”两假日,休假制度调整对该目的地游客接待数量年内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2分)2.(2008山东文综,30)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以其神秘色彩令人神往。右图是罗布泊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指出该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及主要不利条件。(6分:(2)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到该地区旅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4分)3.(2008广东地理,36)2008年国家新的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正式实施。调整内容包括:①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0天增加到11天。②春节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③“五一”国际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一(4)题。(共10分)资料一资料二(1)该景点旅游旺季为,淡季为(填左图中的数字代码)。(2分)(2)自1999年实施的黄金周制度给游客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填正确项字母)。(3分)A.景点人满为患,旅游感受差B.交通拥堵,安全隐患增多C.增加了旅游方式选择的多样性D.服务质量下降E.增加了长线旅游机会(3)2005年该景点客源地的分布特点是。分析原因。(3分)(4)分析2008年国家新法定节假日制度调整方案的积极意义。(2分)4.(2008海南地理,25)黄山市是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右图为黄山市主要旅游景区的分布。下表列出了某年外省市游客构成的调查结果。完成下列要求。(10分)(1)归纳黄山市旅游国内客源地的主要特点。(4分)(2)与黄山区相比,屯溪区离黄山景区较远,为什么大多数来游览黄山的游客把屯溪区作为住宿地?(6分)5.(2008山东文综,30,10分)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青藏高原已成为世人瞩目的旅游新热区。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颢.(1)青藏地区主要的特色旅游资源是什么?(2分)(2)旅游者进入青藏地区有多条线路。试比较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沿途自然景观和旅游观赏视角的主要差异,完成下表。(4分)川藏线青藏线地貌景观①起伏和缓的雪山、高原寒漠等水域景观以湍急的江水景观为主②植被景观③以高寒草原、草甸、荒漠景观为主观赏视角以仰、俯为主④(3)你认为青藏地区发展旅游业对本区地方文化有哪些促进作用?(4分)三年名校模拟图文并茂1.(江苏苏锡常镇)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位于珠江三角洲的珠海市旅游产业集群基本形成。2004年,珠海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作为珠海市的特色产业来大力发展。材料二珠海旅游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示意图。(1)右图中的核心层和要素供应层分别代表了旅游活动的和要素。在旅游资源相关辅助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2)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珠海市旅游产业开发的有利条件并提出开发建议。2.(江苏南通)读右图和相关材料,回答问题。云南省依据本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情况,将旅游业确定为四大支柱性产业之一,为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营造优越的大环境。近年来该省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现已雄居中西部省区之首,并逼近沿海发达地区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1)图中A处为什么能看到低纬雪山和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动植物景观,而B城却是“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景象?(2)图中D处可以看到因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在E处旅游者则观赏到了火山地热景观,为什么?(3)云南省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对其经济发展有何重大意义?【社会热点】命题专家对热点预测现代旅游生态旅游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寨沟是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是中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项国际桂冠的旅游胜地。九寨沟“水光浮翠,倒影林岚”,翠海、叠瀑、彩林、银峰以及特异的藏族风情,相互交融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神话世界”、“人间仙境”。九寨沟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为生态旅游区,旅游者蜂拥而至,2000年以来,每年游客量都超过100万人次。“黄金周”里游客塞满九寨沟,车队排成了长龙;沟内平地起新楼,客栈、宾馆林立,城市化的设施遍布九寨沟;旅游业的兴旺使大量的饭店、商场、宾馆、旅行社等涌进沟内,污水垃圾遍地,九寨沟管理局的监测结果表明九寨沟的水体已经有富营养化的趋势,湖泊有沼泽化倾向。材料二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1)九寨沟发展旅游的条件有哪些?(2)旅游旺季时,九寨沟景区人满为患,大大超过了其环境承载量。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3)从旅游规划、环境容量及游客承载量两方面分析九寨沟怎样开展生态旅游?实战演练,金榜题名!1.读“某高原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是一幅________的景观图。这里地表形态的特征是、,造成这种景观的主要原因是。(2)这里的民居形式是__________,而图中的民居形式则是_______,只在_______高原上常常能见到,故此图的_______与_________是不一致的。(3)图中所示高原位于我国_______(大自然区)的_______(经济地带),所处的温度带主要是__________,跨__________________等干湿区。2.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选自《徐霞客游记导读》(1)徐霞客为_____________朝代人,著名的地理学家。(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和北魏郦道元的《》等。(3)岩溶地貌形成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4)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5)文中“壅流成海”的“海”是指_____________;“流多浑浊”的原因是________。(6)文中“穿穴之流是指_。专题二十二旅游地理(选修)参考答案及解析两年高考真题1.【答案】(1)黄山苏州古典园林(或皖南古村落、南京明孝陵)(2)自上海向外逐渐降低(离上海越远,出游市民越少)(3)品质高多样性(4)D(5)国庆节增加新的游客高峰【解析】第(1)小题解答此题应先阅读本题图,找出距离上海市500公里范围内的省区(省区内某区域),看哪些世界遗产在此范围之内即可(注意:世界遗产既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也包括世界文化遗产,或双重遗产)。第(2)小题,阅读图,分析出游比率以上海为中心的空间变化特点:距上海越近出游比率越大,距上海越远出游比率越小,即由上海向外出游比率逐渐降低。第(3)小题,上海市民到某地出游比率高低与该地到上海的距离、出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游览价值高低、丰富程度等因素有关。与距上海同距离的其他地区相比,北京最突出的优势在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的品质高、多样性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第(4)小题.深圳锦绣中华、北京颐和园,苏州周庄均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旅游景观的欣赏时间性不强。因此,A、B、c三项可以排除,正确答案为D(自然旅游资源,其欣赏以夏半年风光最优美时欣赏为宜)。第(5)小题,阅读图可以看出,该地一年内游客接待高峰有三个:“五一”国际劳动节、暑期长假期间、“十一”国庆节。新增假日后,游客可选择的出行时间增多,会出现新的旅游高峰,一年内旅游高峰次数增多。2.【答案】(1)优势: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独特性强)、科考价值高。主要不利条件:自然条件恶劣。通达性差;远离客源市场。(2)饮用水和食物短缺,防风沙、防晒防暑,保暖;防迷路。【解析】(1)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的评价要从以下几方面:旅游资源的位置、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的通达度等方面。(2)罗布泊旅游资源所在地沙漠广布.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多大风天气;昼夜温差大。从以上方面的特征来采取相应措施。3.【答案】(1)②①③(2)ABD(3)距离北京近人数多,距离北京远人数少(客源地人数随距北京的远近而变化)。原因:距离北京越近,旅游成本越低(距离北京越近,旅游费用越低。时间花费越少)。(4)积极意义:①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②减轻了节假日期间交通压力;③减少了对日常工作、生活的不利影响;④平衡游客量的季节分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运用相关知识描述、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1)直接读图15—4可知,北京景点4~10月份为旅游旺季,注意填空要求。(2)审清题意,要求填出“不利影响”。(3)本题要求填出“分布”特点,直接读图15—5即可。注意语言描述;注意教材中“旅游经济距离”的应用。(4)本题要求“分析”,注意答案要全面。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不难得出答案。4.【解析】(1)从表中可以看出,距离黄山市越近的省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游客所占比重大。(2)黄山区位于黄山附近,海拔高,交通不便,环境承载量小,且服务设施不完善。而电溪区正好相反,交通方便,服务齐全,接待量大。5.【答案】(1)原始的高原雪域风光;独特的藏族文化(藏传佛教、民族风情)。(2)①高山深谷;②湖泊、河源风光;③以原始森林景观为主(森林、草原垂直分带景观);④以平视为主。(3)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解析】(1)本题属识记题,考查学生对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认知情况。(2)图示显示,川藏线穿越横断山区,跨越中国第一和第二级阶梯,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森林茂密,植被垂直分异明显;青藏线南北纵贯青藏高原,沿途地势起伏较小,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显然高原景观的观赏以平视为主。(3)青藏高原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促进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解答本题注意审清题干要求。三年名校模拟1.【答案】(1)旅游资源旅游业政府(2)有利方面:区位条件优越(位于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客源条件好(地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毗邻港澳和东南亚);交通通达度高(水陆交通便利);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高。合理建议: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政府指导下的珠海旅游业开发过程中的作用,鼓励旅游产业创新;开发与节事活动相关的旅游其他产品;加强旅游产业对客源地市场开发。(答案合理即可给分)【解析】本题读图的要求较高,主要是关注图中关联程度的线条,尤其是图中的虚线含义。2.【答案】(1)A处纬度较低,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很大,垂直地带性明显,在山顶因海拔较高而出现永久性冰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