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总结_第1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总结_第2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总结_第3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总结_第4页
古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

一、文学史研究有三个层面:1最外围的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第

2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第3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是文学史的核心内

容,前两个层面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来进行的。

二、中国文学的演进有两个因素:

一是外部因素: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矛盾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春秋战

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给文化带来的百家争鸣、汉代大一统和汉武帝独尊儒术,

对汉赋和汉代散文直接的影响,还有建安文学南北文风隋唐文化宋代理学元杂剧

明小说等等;

二是内部因素。首先是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是文体发展的不平衡,包括两

个方面的意思,1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如商周诗文,唐代成

熟的小说,宋金戏曲的形成;2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有

不同。二是朝代的不平衡,每个朝代也有其相对发达的文体,如汉赋唐诗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三是地域的不平衡,包括两个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

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

的文体孕育生长,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如《楚辞》带有楚文化

特点。其次,在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中,有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他们的互动作

用值得注意,如俗与雅之间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雅俗互动使文学保持着长清;

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如苏轼以诗为词、周邦彦以赋为词、辛弃疾以文为

词,文体之间相互吸收其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这是中国文学演进的一条重要

途径。

三、中国文学史的分期,分为三古七段双视角。

(一)上古期:先秦两汉,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

(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

(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第七段鸦片

战争至五四运动。

一、上古期:首先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其次中国文学

的思想基础也孕育于上古时期,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与

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维持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

期也已经形成;第四,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触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

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也在这个时期奠定的。

第一段:先秦文学

特点:1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诗经》是群体的歌唱,

之后则出现了第一位诗人屈原,士的兴起对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2这一阶段

的文学形态一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第二段:秦汉

特点:1创作主体的处境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游说于列国的士变为言语侍从

之臣,出现了歌功颂德,铺张扬厉的汉大赋。2风格上来说,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

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呆板的风格。3诗歌上来汉代是一

个特别重要的时代,打破了《诗经》四言僵化的躯壳,汉代乐府民歌却以新的姿

态新的活力登上了诗歌舞台,孕育了五七言体诗歌。

二、中古期:理由是:1这时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

自觉的过程;2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为浅近;3这是诗词曲三

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他们分别在中古期内的唐宋元时期达到高峰;4文言小

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

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在宋元明也已出现了;5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

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6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式、士林、乡村、市

井等各个方面。总之中国文学所有的各种因素都在这个时期具备了,而且成熟了。

第三段:魏晋到唐中叶

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鼎盛的阶段,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

鼎盛的阶段,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存在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两个诗歌的范

式,同时儒家提倡的政治教化、玄学学家提倡的真和自然、佛教思想共同促进了

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第四段:唐中叶到南宋亡

特点:一是韩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运动引起了文学语言和文体的革新,宋代

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革新。二是就诗歌来说,1中晚唐开始,

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到了宋代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而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

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忧患意识,到晚唐一度减弱,到了宋代又

普遍得到加强;2就出现的新趋势而言,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讨论成分增加,以

及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也值得注意。三是唐中期以后传奇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小说

进入成熟的阶段。

第五段:元初到明中叶

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文学的对象更多从案头的读者转

向勾栏瓦肆里的听众和观众。文学传媒还包括说唱扮演等艺术形式。元代的文学

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明代流行的传奇,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

两部长篇白话小说,预示着长篇小说的时代到来了。

三、近古期: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文人的市

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一种趋势。同时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

据了重要的地位,如《金瓶梅》;二在王学左派的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并

在作品中以更加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

描写,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三诗文等传统的文体虽然有发展,但

也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样,而通俗的文体显得生机勃勃,其中又以小说最富于生命

力,且渗入社会的各个阶层。从以上各方面看来,明代中叶的确是一个文学新时

代的开端。

第六段: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

特点:文学集团和派别大量涌现并产生论争,白话长篇小说到了丰收期。

第七段:鸦片战争以后

特点:社会急剧变化,文学创造也发生了变化:一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

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二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被视为社会改良的工

具,在国民中最易产生影响的小说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三随着外国翻译作

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了。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文学的源头是神话传说和歌谣,可以上溯到文字

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

1.神话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但由

于时间久远,记载零散,后人讹造,中国神话的原始形态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

直到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

2.中国最早的诗歌是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也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最主

要特征,大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

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二)历史散文和哲学散文具有很

高的文学价值;(三)先秦文学作者和作品难以确定。原因:1这一时期的作品创作

要经历很长的时间,师说后学之说可能混杂在一起,师徒间代代传受,难免有增

删的情况;2先秦典籍经秦火以后,大多为汉人重新编订,这就难免有讹误;3汉

代传授先秦典籍的学派,除了有古文经文的分别外,师承也很多,因此产生了很

多异说。

三、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巫(夏商)〜史(西周)〜贵族(春秋)〜士(战

国)

1夏商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巫见,出于祭

祀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鬼神地位下降,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从原始宗教中脱离

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春秋左氏传把史家散文推向了巅峰。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文学的

主要创作者,当然,也有平民的歌谣,如国风。

4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瓦解,随着上层贵族地位的下降和下层庶民地位的上

升,士阶层成为了文化知识创造和传播的主要力量,如诸子百家。

四、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1夏商:巫文化最具有代表性,表现为诗歌和萌芽状态的散文。

2西周春秋:自周公制礼做乐到孔子克己复礼,礼乐文化成为了主流,进入了

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乐是从前代原始巫祭文化,尤其是巫祭仪式中

发展而来的,这一阶段史官文化比较发达。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

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3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文化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1)他们立足现实、着眼于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期流行

的天命思想。(2)由于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

种既定的秩序,他们的自觉创造精神大为增强,时常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激情。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

一、上古歌谣:

(-)概念: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

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

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

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

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二)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

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

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

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

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

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

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

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

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三)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

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

手法。

二、上古神话

(-)神话的概念: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

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

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

库。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二)神话产生的原因: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

的意义和合理性,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由于生产力

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

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集聚了相当多且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可以使难以

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从而宣泄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三)《山海经》简介: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

的巫和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

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黄帝杀蚩尤、鳏禹治水等,具有非常高的神话学价值,全书共分为山经五卷、海

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外还包括地理、历

史、民族、生物、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三、上古神话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一)神话分类: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2始祖神话女婿的故事;3洪水

神话鲸禹治水;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5发明创造神话,6个人英雄神话如夸父、

刑天等。

(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及特征: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厚的忧患意

识,神话中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

们的反抗意识。

(三)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

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的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

征,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表现得最为突出。2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思维。由于

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

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3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总体来说,

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二神话创作还不是文学的自觉创作,这是因为:文学创作中的象征和情感表达

更加主观化,个性化,抒发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怀,而神话的情感和象征植根于集

体意识之中,并带有更多的神秘意味。

四、神话的基本特色是什么?

(一)在思想内容方面,第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

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

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第二,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

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

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

(二)在艺术方面,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

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其次,我国上古神话对

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

实。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

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再次,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

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其四,我国上古神话体

现了悲剧美与崇高美的统一。

五、上古神话的散失和演化

(-)上古神话的散失有多种原因:一是年代久远,流传丢失;二是没有受到

古代文人的重视;三是儒家文化的排斥,1在正统的史家和儒家典籍中,将半人半

兽形的神性形象抹杀殆尽;二是将触犯理性化原则的神话进行了删削。四是改造:1

儒家在典籍中将神话进行歪曲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2道教将神话进行改

造,成为了仙话的一个来源。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后世神话入诗、神话

入小说比比皆是;2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神

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远比神话作为素材的意义对文学的影响更大。

第二章《诗经》

一、基本定义: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

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

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

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

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

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

40篇。

3.四家诗:诗经在流传中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

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师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装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

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在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

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二、《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

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

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

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兼葭》、《柏舟》等。

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

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

广大、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

面,如《周南•米饮》;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

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

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

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邮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四是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

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

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

如《鹿鸣》、《南有嘉鱼》等。

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

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

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硬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

《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

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

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

台》、《南山》、《黄鸟》。

六是周民族的史诗。《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

《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

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其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

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

望。这些诗歌,不仅主题和题材广泛多样、真实深刻,同时还以惊人的艺术概括

力,把握和揭示出当时社会生活中一些本质矛盾。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如

《七月》由春至冬记述了农奴一年的劳动过程。比,即比喻或比拟。《诗经》中用

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这些比喻,都

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

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兴句多在一首诗的开头,或起协调韵

律的作用,或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或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诗

经》常常将三种手法结合运用。

其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

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

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

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如《王风•采葛》。《诗经》的句式虽然也有二言、

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但用四言最多,占全诗的90%以上。

其四,丰富、生动、简练、形象的语言。《诗经》大约使用了近三千单字,其

中有名词、动词,也有形容词,丰富多采、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事物及其变化

特征。如表示动植物的名词有373种,读之可使人博物多识。此外,《诗经》中还

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及双声字、重叠字、叠韵字,写景状物,拟形传声,细

致传神,使诗歌富于形象美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语言的艺术魅力。

四、《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其一,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

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

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其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

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

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

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

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

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

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其三,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

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

路。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

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其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如

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了世界的四言句式。

其五、诗经最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此以后,我国

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叙事散文)

一、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

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

记事,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

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

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

别体,吸取《左传》、《国语》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二、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一)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

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

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

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畸所献《古文

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尚书》内容: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虞书

记载了尧舜禹等人的传说,是后人的追述不是当事人的记录。《商书・盘庚》是可

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

骨卜辞和青铜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

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二)《春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

的鲁国的编年史,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14年(前722年至前481年)的

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做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

特点为:1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

系时、以时系年,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其记事都很简单,

长的不过40多字,短的仅有一字,其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

散文。2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

主要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表现于议论性文字,而是在史事的简略

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3春秋还“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

憎,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被

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三、《左传》

(一)《左传》的叙事特征:(战争和人物)

1《左传》以春秋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

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

的叙事散文。《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

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言行举止

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2《左传》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

子日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的表达出作者的立场

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实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

叙事散文的成熟。

3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同时还兼有插叙和补叙。

4《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

出的成就在于描写战争,《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

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后果;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

点。在叙述历史事件时,作者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

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

代特色。同时,有的叙事语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

虚构。

5《左传》叙事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人物的描写。(1)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

因为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

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件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

完整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

在某一时刻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某一片段,反映的是其性格中

的某一面。(2)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的个性鲜明,有些描

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如晋文公和楚

灵王。(3)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缺少对人

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

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

6《左传》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

战争的一些具体情况,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

过程中大量描写细节。作为历史著作这些描写完全可以忽略,但作者却大量的描

写了这些琐事细节,使得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二)《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

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揭露和

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3)宣扬民本思

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

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三)举例说明《左传》的文学成就。

首先体现在善于叙事上。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

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

倒叙、补叙等二十余种,奇正变化,神妙难测。如僖公二十三年,写重耳出亡。

其叙事最突出的是写战争,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

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

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

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

出。如著名的“蜡之战”、“城濮之战”、“廊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抵如此。其

次,是《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所写人物众多,既有王侯将相,也有商贾、

倡优、役人、盗贼、侠勇等,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对同一类人,

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政治家,子产果敢明

断,晏婴幽默机警。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公子

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在刻划人物方面,作者

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或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或通过补

叙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或以对比设法刻划人物,或以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最

常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政治远

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划。再次,《左传》的语言,简炼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

折尽情,极富表现力。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大都能如此。尤其人物语言中

的外交辞令,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对齐侯、展喜犒秦师、烛之武退秦

师、王孙满论鼎、吕相绝秦等,或委曲婉转、陈述利害,或辞令激切、语挟风霜,

均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

四、《国语》:

(一)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国语》是真正能够代表西周春秋散文成就的唯一

典籍,它代表了《尚书》之后《左传》之前西周春秋历史散文的真实发展水平。

作为一部记言散文,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政的依据。

(二)《国语》的文学成就:(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1《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宴飨、讽刺、辩诘、应对之辞,《国

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

生动活泼而富有形象性。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素材来源不一,编者

未做统一润色,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

2《国语》虽然记言多于记事,但《国语》也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

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

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总的来说《国语》不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而是把

重点放在了大段的议论文字上。

3由于国别史的特点,《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篇幅写

某个人的言行,这种集中篇幅写一个人的方式,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五、《战国策》

(-)《战国策》成书:《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

国军政大事。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

辩论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最后由西汉刘向编

辑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与《春秋》等书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

《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

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选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尔,王者不贵”。

(二)《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勾勒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

象塑造中。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

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显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如苏秦、张仪。由于作

者对这些人物心仪已久颇为倾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

描述,但这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2战国策还有波

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心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者不满足于平

铺直叙,有意追求奇特惊人。如荆轲刺秦等;3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国语》

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

迹又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先例。如《冯轩客孟

尝君。》

'(2)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1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

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

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点;2《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

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语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

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了极强的艺术

力量;3《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

排比有关;4与其游说之词一样,《战国策》的叙述语言也长于铺张渲染,写的都

是琐屑细节,却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荆轲刺秦王的场面,描写人物动

作神情极为细致。

总支,《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瞻的文采是当时纵横裨阖时代特征

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六、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一是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

启发,《史记》的体例是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汉书》、

《资治通鉴》则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先秦叙事散文记述历

史事件时直书其事、褒贬鲜明的特点、《左传》《战国策》高超的写作艺术对后世

史传文学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是先秦叙事在散文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如《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

散文写作的楷模。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唐宋以来

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宋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并论

同作为文学范本,清代桐城派散文作家也推崇。

三是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

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褒

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左传》《国语》

书中出现的“君子曰”被后世小说直接借用;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

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我国古代小说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特别

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结果的完整描写,并以倒叙插叙补叙的方式,追溯事件的

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这些都是《左传》等散文都已形成的叙事

传统。再次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规模,我国古

代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言行,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

人物性格,较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而这正是《左传》《国语》等写人的

共同特点。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

文的启发。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一、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

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国中期为第二

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

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

无惮。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

象。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

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

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止匕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

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二、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

(-)《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

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

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

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

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有不少警句成

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

夫不可夺志”等等。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

(二)《孟子》的文学成就:(1)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先

秦诸子共同的特征。1《孟子》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同时得心应手

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愈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

结论中。2《孟子》在论辩中善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

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缘木求鱼;(2)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因此内在精神

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

叠句的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孟子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3)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继承《论语》《左传》等开创

的新的书面语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

治了我国2000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三)《庄子》的艺术特色:《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

(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

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即虚拟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

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言衍的把道理传播

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三言之中以寓言为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庄

子大量运用寓言,使其章法散漫断续续,变化无穷,难以琢磨。

(2)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庄子》中大量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

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同时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

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

虚构的形象来象征和暗示,同时从道德立场来看待万物等齐一体,物与物之间可

以互相转化。而且庄子认识到了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

个人的立场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间万物,因而庄子的想象虚

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诙诡濡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3)《庄子》作为哲理散文其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

的辩论风格,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

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

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辩论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

作者独特的思辨能力,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些命题,如齐是非、

等寿天、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

但其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依然征服了读者。

(4)富有诗意的语言。《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

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庄子的局势错综复杂,富于变化,使

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清新奇特,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四)《荀子》散文的艺术特点:《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

1严谨详密的论证。荀子的说理文擅长论辩,其说理的清晰,论辩的透辟,逻

辑的周密,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其思想深邃丰富,理论系统严整,使

其不仅单篇行文缜密,而且全书各章相互照应,论证严谨周详。为说明观点,层

层论述,反复推详,一篇中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整体理论系统严密,各篇之间颇

有照应,过而绵密严谨,恢弘博大,风格浑厚。

2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

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篇几乎都是引类譬

喻重叠构成。

3荀子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用韵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协调了音

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从此

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五)《韩非子》的艺术特点:

1韩非子的说理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如《说难》中列举谏说的

种种困难,提出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种种不同的经验方法,对社会和人君心理进

行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缜密透彻,入木三分。《韩非子》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

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2根治现实的寓言。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的寓言故事。韩非子有意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揖为各种形式的

寓言故事集。其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实际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

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他也像庄子一样去参与历史,

让历史人物说话,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他的寓

言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

艺术效果

(六;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源泉,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

意蕴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作品的审美风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之一。

一是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而成熟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更

是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先秦说理文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

关注了强烈的感情,运用生动的感性形象,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使先秦说理散文

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大量的寓言由

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了文学样式,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以对话的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二是先秦说理散文大多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风

格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如孟子之文深得唐宋古文家的推崇,

庄子的文风影响了李白苏轼等人,柳宗元、王安石推崇韩非子。

三是孔孟庄荀韩非等先秦诸子都是语言大师,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技术上的

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凡后世

常用的语言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在先秦说理散文中都已经成熟,而

后世文学中或平实质朴或华丽雕琢或婉约隽永或放纵恣肆的语言风格在先秦说理

散文中都已见端倪,还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语。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

一、什么是“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

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

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

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

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

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二、《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

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

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

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

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

鬼的只有《国残》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

质朴。

三、《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

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

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

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

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四、“楚辞”的文化渊源。

第一,《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

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

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

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

诗中“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

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

先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渊源甚古,相沿不断,其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

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

其二,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

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

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

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

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五、《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思想内容:《离骚》是屈原充满爱国激情的抒忧发愤之作。全诗的思想

内容主要有三点:一是表达了诗人政治革新的要求和对“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的美政理想的追求;二是表达了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三

是展示了诗人坚持正义、反对奸邪的高尚情操和九死未悔的斗争精神。

(二)艺术成就:1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屈原的自我形象;2继承发展了

《诗经》的比、兴手法,将喻体和本体水乳交融,创造出了优美、奇丽、新颖、

灿烂的艺术境界,甚至出现了由一系列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组成的象征体系;3大

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4

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

族特色;5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

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

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迭

句扩大为长篇巨制,幻想与现实交织,抒情与叙事结合,大气磅礴,完美生动地

反映了丰富复杂地社会生活。

六、两类意象:美人和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屈原常常自拟弃妇而

抒情,全诗在情感上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

情景,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夫君和臣妇的思维习惯。

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

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

歌蕴藉而且生动。

七、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

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的真正到来。(一)人格力量的垂范。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那砥砺前行、特

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

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屈原

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的对现实进行批判的

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的处事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

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

对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二)屈赋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对中国文学产

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1《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

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

有效的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

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

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对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2楚辞突出的表现了浪

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一方面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

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想象的奇幻,另一方面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

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3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

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

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有艺术魅力,同时香草美人意象又结合着屈原

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