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共46张PPT)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共46张PPT)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共46张PPT)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共46张PPT)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课件(共46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28陶行知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创造宣言

泰国曼谷有一家新秀酒吧,为扩大酒店的知名度,营销策划人员在门口放置了一只巨型木制啤酒桶,桶上写着醒目的几个大字:“不许偷看”,由于人们的猎奇心理,凡路过行人无不止步“犯禁”。当透过木桶缝隙看过之后不禁捧腹大笑,原来桶内精心设计一款广告语:“我店啤酒与众不同,请品尝!”,随之一股清醇酒香扑鼻而来。虽然顾客对此有被捉弄的滑稽感,但终经不住诱惑而走进店堂。这种新、奇、特的促销策略,创意十足,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可以有效诱导消费动机。新课引入

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带来意外的惊喜,带来崭新的面貌,带来丰收的硕果。法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波诺说:“创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没有创造力,就没有进步,我们就会永远重复同样的模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从此敢于创造,勇于创造。新课引入1、学习运用事例及道理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3、品味本文逻辑严谨,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4、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5、“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鼓舞学生做富有创造之人。学习目标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作者简介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惊讶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写作背景(1)议论文的三要素指什么?论点、论据、论证。(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类型。(3)主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4)议论文有哪几类?立论文和驳论文。(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直接批驳(论点、论据、论证),间接批驳。文体知识樵(qiáo)夫豢(huàn)养陡(dǒu)然烟囱(cōng)中(zhòng)伤走投(tóu)无路玄奘(zàng)懦(nuò)夫塑(sù)像遁(dùn)词鲁钝(dùn)哑(yǎ)口无言检查预习字音字形(1)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2)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3)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4)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检查预习词语释义(5)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6)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7)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检查预习词语释义看完整篇文章后的你的感觉是什么?

文章旁征博引,写了大量的人和事,还有很多经典的句子。整体把握这些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本文属于哪一种议论文?驳论文。整体把握本文批驳的论点是什么?

五种借口: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作者的论点是什么?是怎么得出的?

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整体把握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整体把握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4):提出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第二部分(5-15):批评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进一步指出创造要从点滴做起,尤其不能因循守旧,要让创造永驻。第三部分(16):借用罗丹之语,呼唤创造,表达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整体把握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1-4)“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这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列举罗丹造石像的事例,论证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合作探究“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比喻论证。“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比喻论证,生动形象,使道理浅显易懂。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

举例论证,用八大山人白纸上的挥毫,创造出名贵的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在平凡的石头上创造出不朽的雕塑的事例,具体有力地批驳了“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合作探究

第二部分(5-15)作者是如反驳“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的?

举例论证,用众多的事实,从多角度进行反驳。作者把单调分为三种情形,三种情形中均有伟大的创造性成果:一是坐牢,但在监牢中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二是沙漠,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三是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具体有力地批驳了“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反驳“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举例论证,作者用莫扎尔特、爱迪生、帕斯加尔在幼年就有创造成果的例子进行反驳,具体有力地批驳了“年纪太小、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反驳“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作者先用不识字的慧能是禅宗南宗创始人,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的事例来加以反驳,然后通过引用慧能的话,具体有力地批驳了“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反驳“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的?

举例论证,作者用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写出了安魂曲的事实,然后通过分析说理,具体有力地批驳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合作探究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引用歌德的话,作为道理论证,强调了勇气的重要性,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合作探究“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比喻论证。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比喻论证,生动形象,使道理浅显易懂。合作探究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古语说明要走出绝境就要“变”,这里的“变”就是创造,而创造需要智慧、勇敢和坚定的信念。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合作探究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作者叙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作者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合作探究第16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以排比的手法点明创造宣言是什么。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16)

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合作探究主旨

首先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是创造,然后通过事例分别批驳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中心论点。再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合作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1)第⑤⑥⑧⑨⑩段的段首排比。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排比,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增强了语言气势。语言品析找出文中的排比修辞,体会其作用?(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⑩

排比,强调在单调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增强了语言气势。(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⑩

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就可取得巨大成就。,增强了语言气势。语言品析(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⑥

排比,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增强了语言气势。(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⑪

排比,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增强了语言气势。语言品析(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⑮

排比,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增强了语言气势。(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⑯

排比,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增强了语言气势。语言品析运用了反问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犀利的反问,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强调我们不能自暴自弃,要能创造,要有贡献。第9段中“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语言品析(1)叙议结合,以议为主。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写作特点(2)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文章在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例如,第5段中,列举八大山人作画和飞帝亚斯、米开朗基制作塑像的例子,反驳了“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观点;第9段中引用慧能的名言、第10段中引用歌德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相应的观点。写作特点(1)运用排比,增强文章说理的气势。

本文作为一篇演讲稿,为增强语言的气势,增强论证的效果,运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或肯定人物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或赞叹人物经历的非凡,从不同角度反驳错误观点,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写作特点陶行知名言。拓展延伸(1)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2)教育是立国之本。(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4)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5)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6)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寻找当代或身边现实生活中与课文有关的实例。拓展延伸

刘伟10岁时,因为触电意外失去双臂,但他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凭着顽强的毅力,伤愈半年后,他学会了用脚刷牙、吃饭、写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2012年2月3日,刘伟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及“隐形翅膀”的称号

本文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本文叙议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