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教育制度_第1页
第六部分教育制度_第2页
第六部分教育制度_第3页
第六部分教育制度_第4页
第六部分教育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部分教育制度在现代社会,一个国家要有效地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就必须设立相应的教育机构,建立能够充分发挥所有教育机构整体功能的教育制度。而且,一个国家总是通过建立和不断改进教育制度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的,使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类型、数量和质量上全面满足社会的多方面需要,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一部分在对教育制度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重点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及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进行解读。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结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结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与要素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体制,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的要素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及其管理体制。各级学校,指学前教育机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各类学校,按学校任务分,有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等;按教育对象特点分,有为正常儿童开设的学校和为特殊儿童开设的学校;按学校组织形式分,有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函授和业余学校等。每一类学校都处在一定的级上。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是指这些学校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和比重,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教育已有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体制是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一般来说,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下,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二、学制教育确立的依据学制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的确立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与学校教育制度。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劳动力并不需要经过学校培养。学校教育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学校类型单一,学校教育结构与学制处于不完备的初级阶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各个部门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要求学校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学校类型日渐增多。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兴起,一方面要求工人普遍接受一定的学校教育,另一方面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促进了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结构中义务教育的基础地位,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比例增大,以及这种发展趋势在学制上的有关规定,都是由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制约教育结构与学制的重要因素。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学制的颁布与实施都是由国家政权机关控制的。国家的各项决策以适应本国政治、经济制度为根本准则,对于关系着培养人才的类别与水平的教育结构和学制问题,也必然是以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为依据。(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也制约着学校教育结构与学制。人在一生中经历着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从儿童到少年,从青年到壮年,在身心发展上各有其特点和规律。制定学制,规定入学年龄与修业年限,确定各类学校的分段与衔接,升级升学制度中某些弹性限度的规定,特殊学校、特殊班级的设立,调整教育结构,职业技术教育从哪个年龄阶段起始,某些职业技能适合于哪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等等,都必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说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调整教育结构和建立学制的依据之一。(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部分,借鉴外国学制中的有益经验。三、各级学校系统各级学校系统,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和高等院校。学前教育机构指对入小学前的幼儿进行教养和教育的设施,称为幼儿园或幼儿学校;初等学校指对学龄儿童和青年、成人进行读、写、算以及自然和社会常识等基础教育的机构,一般指小学;中等学校是介于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教育设施,包括中学(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农业中学等,还包括实施中等业余教育的学校;高等院校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机构,现代高等院校除教育工作外还承担科学研究的任务。现代的高等院校一般设有专修科、本科和研究生院(部)三个层次的教育。四、各类学校系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学校分为不同的类别。依据学校的培养任务,可以分为普通学校和专业学校;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可以分成为特殊儿童开设的学校和为一般儿童开设的学校;按照学校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函授学校和业余学校。五、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由于学制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会受到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学制会有所不同。1.1951年的学制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需要的大批人才,为了满足劳动人民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lO月1日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废止旧学制,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新学制的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包括小学、青年和成人初等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和研究部)及各级政治学校、政治训练班等。1951年学制的主要特点是:(l)保证工农大众有享受各级教育的机会。(2)确立了各类专业学校、技术学校和业余学校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地位。(3)设置各种学校、训练班和补习班,为人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4)没有提出义务教育,但是取消初等学校高低分级,以保证劳动人民子女能接受完全的初等教育。(5)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办学。1951年学制树立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1951年学制中职业教育占有重要地位,体现了重视培养各种建设人才和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表现了我国学制向分支型学制方向的发展;1951年学制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和工农群众的业余教育,坚持了面向工农和向工农开门的方向,初步表现了我国学制由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向包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机构系统的发展,显示出终身教育的萌芽。1951年学制反映了当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它奠定了我国新学制的基础,对发展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全国经济文化建设都起了重要作用。1951年的新学制只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过渡性质的学制。2.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6年我国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要求教育和学制也做相应的变革。195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和妥当地加以改革的。”改革要点包括:(l)提出了“党的教育工作的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即采取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这也就是两条腿走路、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3)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1964年,中央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提议,强调推行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即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农)半读学校同时存在,以利于在城乡普及教育。1958年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发布之后,在具体执行中发生了不少偏差,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中央为了遏制教育质量下滑,从1961年到1963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对策,到1963年前后,中国教育又开始步入正轨,教育质量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3.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十分重视教育发展,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至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1)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8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但从总体上看,教育事业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尤其是面对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和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显得更加突出了。主要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薄弱,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活力,高等教育内部的科系之间、层次之间的比例失调。因此,继1984年以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也出台了,明确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教育体制人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是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改革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一环。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除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由中央决定外,具体政策、制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以及对学校的领导、管理和检查,责任和权力都交给地方。②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学,一部分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③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革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改革大学招生的计划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变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分配的办法,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以及国家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不论哪类学生,都必须经过国家考试合格,由学校录取。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计划的前提下,高等学校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委托培养学生和招收自费生;有权调整专业的服务方向,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和选用教材;有权接受委托或与外单位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有权提名任免副校长和其他各级干部;有权具体安排国家拨发的基建投资和经费;有权利用自筹资金,开展国际的教育和学术交流,等等。④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掌握教育的大致方针,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必须加强教育立法工作。改革教育体制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要动员和教育全党、全社会和全国人民关心和支持教育体制改革,发展教育事业。鼓励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离退休干部和知识分子、集体经济单位和个人,遵照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和办法,积极地、自愿地为发展教育贡献力量。(2)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了指导90年代乃至2l世纪初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了教育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主要内容包括:①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②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实行统筹和管理。③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行高等教育{本制改革主要是解决政府与高等学校、中央与地方、国家教委与中央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④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变全部按国家统一计划招生的体制,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改革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⑤完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制度。⑥改革对高等学校的财政拨款机制,充分发挥拨款手段的宏观调控作用。对于不同层次和科类的学校,拨款标准和拨款方法应有所区别。改革按学生人数拨款的办法,逐步实行基金制。在国家和地方预算下达的教育经费之外,学校可依法筹集资金。⑦参照高等学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精神,加快改革中专、技校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⑧积极推进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⑨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同教育体制改革相配套。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考核录用制度;改革高等学校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制度;运用劳动工资等政策杠杆,推动教育体制改革。⑩加快教育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系统,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3)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世纪末,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这种认识促成了1999年6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上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跨世纪教育目标,并从“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三个方面确定了新世纪教育工作的思路、方法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①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②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③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④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省级人民政府发展和管理本地区教育的权力以及统筹力度,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⑤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⑥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⑦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⑧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⑨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促进教育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为此,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努力造就能够带领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以及管理干部队伍。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为此,必须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四的目标;改革用人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党的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投身素质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4)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与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农村基础教育面对税费改革的推进正面临新的挑战,为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中的新老问题,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均衡发展,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基础教育的作用,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要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具体内容如下:①确立了今后基础教育要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规定了不同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同时也提出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以及重视和发展学前教育。②《决定》对农村基础教育给予了特别关注。农村义务教育量大面广、基础薄弱、任务重、难度大,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提出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④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师范教育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调整优化教师队伍;依法完善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管理体制;改革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基础教育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基础教育的捐赠,捐赠者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加强对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的领导和管理;加强和完善教育督导制度。第三章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一、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1619年诞生于德意志魏玛邦的义务教育,到19世纪70年代后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已普遍实行,其后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目前义务教育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普遍实行的教育制度,年限一般在5年到12年之间,可见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义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年限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已经成为世界基础教育的普遍事实。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世界教育报告》,在有数据可查的169个国家中,义务教育平均年限为7-8年,一般是从非洲的6年到北美、欧洲和前苏联的10年,其中义务教育延长至第二级教育第一阶段(初中)的国家比义务教育只包括第一级教育的国家更多。1998年的《世界教育报告》则显示,在有数据可查的171个国家中,义务教育的平均年限为8年,非洲的平均年限已达7.2年,北美、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年限为10-12年。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两会上,都有代表呼吁国家将“12年义务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新目标;在《义务教育法》修订征求意见时,也有人提出类似的建议。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12年的提议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反对的观点主要认为,目前主要的问题应当是解决9年义务教育的投入问题,中国现有的财力也难以支撑并非国际主流的l2年义务教育;同时个别地区实行12年义务教育也与整个国家的立法权冲突,并妨碍公民其他权利的实现。但是,也有人对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表示支持,并进行了相关论证。对于义务教育的适宜年限这一问题,目前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在实际层面,各国的情况也不尽相同。目前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对不能超前实施12年义务教育已基本达成共识。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制度,两种教育相互隔离。这种“双轨制”的主要弊端是,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普通中学中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往往不能适应社会生活,但自美国诞生“综合中学”,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公民需求,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偏重于专业技术的培养,忽视基础学科的学习,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狭义的职业教育已无法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显不足。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相互综合。1991年,瑞典把大多数二年制职业高中统一延长到三年,目的是增大职业教育中普通教育的比重,增强学生的基本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法国1985年、英国1986年、荷兰1981年、韩国近几年开始尝试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的渗透。鼓励普通高中开设更多的职业训练课,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机会,以为将来就业做好基本技能准备。日本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设立了综合高中,消除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严格界限,把普通教育内容置于职业教育中,并达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两轨一体化”。职教与普教课程体系上的综合化问题成为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一大课题。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并在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1992年9月,英国便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学术性课程“高级水平的普通教育证书”与职业性课程“国家职业资格”课程之间推出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课程“普通国家职业资格”(CNVQ)课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倡导并实施一种职业教育观:AOI,亦即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有机结合(AcademicandOccupationalIntegration)。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是,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从职业中学对口招生来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薄弱,特别是对于数学、化学、英语等学科,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慢,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因此,为了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瑞典的经验,设立综合高中。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汁划》中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其中15%的提出则源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准。在“科教兴国”作为中国政府重要战略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纳入政府日程,正确理解和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显得十分重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法,最早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马丁·特罗(MatinTrow)在OECD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发表的题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发展和质的变化》的学术论文。在论文中,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以18-21岁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比例为标准,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英才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乃至社会特权;二是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三是普及化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已成为一般国民的义务。这一划分,现在通常被作为国际通行指数,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大众化教育阶段与英才教育阶段相比,具有四方面的特征:一是高等教育数量增多,规模扩大,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相当程度;二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办学层次、办学形式呈多样化;三是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四是办学经费不再仅靠国家,经费来源呈现多样化。大众化的内涵包括了量的增长与质的变化,不能只顾量的增长而不顾质的变化,质的变化按照马丁·特罗的观点包含财政和管理、学生入学和选拔、课程和教学形式、教师的职能与培养和社会化、标准的制定与保持、考试方式与授予资格的性质、学生的住宿和工作安排、学习动机和学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以及与成人教育的关系等11个方面。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使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可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前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必要条件;中等教育发展水平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的基本条件。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建构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是应对2l世纪知识经济挑战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措施。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是其前提,建设学习型社会组织是其基础,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是其途径。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际上首先就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一场革命,必然要求转变传统的狭隘教育理念,树立起崭新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的一种重要的国际教育思潮。郎格朗首次系统地阐述了终身教育问题,他出版的《终身教育导论》一书,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想的诞生。后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倡导下,终身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上系统地论述了终身教育。它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这四种学习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当然也是终身教育赖以进行的基础:学会认知(leamingtoknow)、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会共同生活(leamingtolivetogether)、学会生存(leamingtobe)。建设学习型社会组织是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坚实基础。学习型社会最先由赫钦斯(R.B.Hutchins)在《学习社会》中提出。所谓学习型社会,是指社会的各个细胞都必须建成学习型组织,如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学校等等。美国的彼得·圣吉(PeterSerge)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五项修炼法来建设学习型组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是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途径。在终身教育理论看来,“在人生的纵向方面,它要实现使人的一生(从幼儿、青少年、成年以及老年)都受教育,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阶段;在人生的横向方面,家庭、社区、工作场所以及大众媒体对人生的每一个时期都发生教育的作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这一种场所”。因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必须改革传统的学校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协调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我国《教育法》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也应作为教育制度统辖各级各类教育,形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这正是现代教育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建立现代教育制度,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除实施上述的学校教育制度外,还应实施一系列非正规教育。为此,学校教育就为实施终身教育或使社会公民从事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这其中包括属于认识能力的智力因素条件与属于志趣、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条件,特别是应具有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否则,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就是一句空话,无法得以实现。学校教育的课程内容、教育方法,要相应地进行调整,重点是突出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创造性、教学的双向交流等。仅此还不够,各级各类学校都应向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开放,学校的设施如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等可为成人提供服务,还应开讲座、搞培训、办函授,采取多种形式发挥终身教育机构的作用。终身教育体系,大致来说,包括作为准备教育的学校教育与成人教育两大部分。学校教育是相对稳定的,而成人教育是灵活多样的。但从整个终身教育体系来说,它是个灵活性的教育体系,实施终身教育要考虑教育设施和教育机构,但更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教学的模式、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要求管理机构通过联络、组织、协调、咨询、中介等全方位的服务,使得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充分发挥教育与培训的职能。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习题1.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A.基础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义务教育制度D.终身教育制度2.12世纪在欧洲很多国家都产生了中世纪大学,不包括下面()国家。A.意大利B.德国C.法国D.英国3.()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味着中等学校向现代学校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A.文法学校B.文科中学C.公学D.实科中学4.单轨制最早产生于()。A.英国B.美国C.德国D.日本5.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戊戌学制D.寅子学制6.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戊戌学制D.寅子学制7,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是()。A.中学为体B.中学为用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西学为体,中学为用8.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是以()学制为蓝本。A.德国B.英国C.美国D.日本9.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不具有下面()特点。A.谋求个性发展B.注重生活教育C.发扬平民教育精神D.以实验主义教育为指导10.我国当前的学制属于()。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C.分支型学制D.单轨双轨并行学制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年颁布。A.1949B.1951C.1978D.199512.建国以后我国第一个义务教育法是在()年颁发的。A.1949B.1951C.1986D.199513.新义务教育法在()开始实施。A.2001年1月1日B.2005年9月1日C.2006年9月1日D.2006年1月1日14.()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A.基础教育B.义务教育C.职业教育D.高等教育15.学制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A.校长B.教师队伍C.学生人数D.入学条件16.我国的学制包括()个层次的教育。A.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B.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C.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D.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五17.下面()不属于教育制度。A.教育法律B.教育政策C.校规D.教师18.基础教育应以()政府办学为主。A.中央B.省级C.地方D.中央、省两级19.下面()不属于“三个增长”。A.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B.在校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C.转移支付逐年增长D.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0.下面()不属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的三种办法。A.高校完全自主招生B.国家计划招生,分配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本人选择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C.用人单位委托招生D.学校可以在国家计划外招少数自费生2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提法最早源于()。A.布鲁纳B.布卢姆C.马丁·特罗D.巴班斯基22.终身教育最早由()系统阐述。A.马丁‘特罗B.郎格朗C.赫钦斯D.彼得,圣吉23.学习型社会最先由()提出。A.马丁‘‘特罗B.郎格朗C.赫钦斯D.彼得﹒圣吉二、辨析题1.教育制度就是规范教育的原则。2.教育制度化是任何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双轨学制是资产阶级学制,不适合社会主义国家。4.终身教育不包括非正规教育。5.1951年学制奠定了我国新学制的基础。三、简答题1.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学制?我国现行学制是怎样的?3.现代学制的类型以及各类型的特点。4.现代学制变革的趋势是什么?5.《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教育制度改革的内容是什么?6.简述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方法是什么?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学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有哪些?8.新《义务教育法》是如何规定义务教育性质的?9.简要说明校长负责制在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10.你如何看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四、分析论述题1.试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对我国现行学制进行审视,指出不足与完善的策略。2.联系实际分析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3.联系实际分析当前我国中等教育结构问题及对策建议。4.结合实际谈谈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5.试论述教育制度建设与社会其他制度建设的联系。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D4.B5.A6.B7.C8.C9.DIO.CIl.D12.C13.C14.B15.D16.C17.D18.C19.C20.A21.C22.B23.C二、辨析题1.由于制度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规范、规则,因此便推理得出教育制度就是规范教育的原则的观点缩小了教育制度的内涵。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结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结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因此,题目中的观点是片面的。2.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教育制度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是人类与自然、社会相互合作、相互发展的规律使然。人在不断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制度化是人类必经的历史阶段,通过人类理智化的成果——制度,实现有序社会的理想。但制度不是万能的,人类通过制度改造社会的同时,也陷入了制度化的囚笼,并带来了人自身的制度化,从而感受到自由的危机。,因此,对于教育制度化应该历史地看待。虽然制度化不可避免,但要在制度化的过程中解决人类自身的危机。3.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僵化认识导致一些人认为一国的学制必然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因此,资本主义采纳的学制会带来社会的不平等,造成阶级的分化,不适合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接受教育,人们的教育需求越来越成为学制变化的依据,无论单轨学制、双轨学制还是混合学制,都是基于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现代社会,各国学制更为复杂的原因即在于此。因此,题目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4.终身教育的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对于人受教育的时空限制,把教育与人生完整地结合在一起。从一个人的一生来看,他可以选择最恰当的时间、最恰当的地方接受自己希望的教育形式。因此,无论是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根本不矛盾。因为终身教育不是一种教育形式,而是教育的基本理念。5.正确。1951年学制吸收了原来解放区的经验、1922年学制和苏联学制的合理因素,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使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1951年学制反映了当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继承了解放区教育的优良传统,批判地吸取了旧学制中某些可资利用的东西,它奠定了我国新学制的基础,对发展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和全国经济文化建设都起了重要作用。三、简答题1.答:参见前文第109-110页。2.答: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体制,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学制已经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机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等各级学校,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特殊儿童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函授和业余学校等各类学校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但当前我国学制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特别是中等教育结构调整问题,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问题都迫切需要改革和完善。3.答: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介于二者之间的叫分支型学制。双轨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人为地阻碍了人们的教育选择权;单轨制自上而下的结构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分支型兼具二者的优势,更灵活,但并没有避免二者的弊端。4.答:现代学制处于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过程中,不论从纵向学校系统,还是从横向学校阶段都表现出共同的趋势。首先,从纵向学校系统来看,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即双轨学制有并轨的趋势,表现为:(1)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学制就要并轨到哪里,单轨学制是机会均等的普及教育的好形式。(2)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成为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其次,从横向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1)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2)小学已不是结业教育,成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3)义务教育延长到初中阶段。(4)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多样化。(5)职业教育层次、类型也趋于多样化。(6)高等教育也趋于多层次、多样化。5.答:参见前文第113-114页。6.答:为了适应青少年的方向选择和满足社会的需要,义务教育后的中等教育结构应进行调整。首先,中等教育学制应多样化,即应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供学生选择;其次,应当扩大普通高中在高中阶段所占的比例,以满足我国近年来高等学校不断扩大招生的需要。高中阶段学校类型多样化是解决青年选择未来方向问题的办法之一,即分支型学制的办法。此外,综合中学这一单轨制的方法也有可取之处。7.答:参见前文第112-113页。8.答:新法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这三个基本性质。所谓公益性,就是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在新法中,统一性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理念。这个统一包括要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强制性又叫义务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这个义务,谁就要受到法律的规范。家长不送学生上学,家长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接受适龄儿童、少年上学,学校要承担责任;学校不提供相应的条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规范。9.答:校长负责制是当前我国学校内部普遍采用的领导体制,是学校管理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校长负责制在我国几经修改,体现了校长负责制在实践中的积极性和有限性。其积极的方面表现在:校长负责制明确了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赋予校长以学校法人的身份,对外代表学校,对内负责管理学校,从而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校长负责制也存在诸多问题:(1)法律上对校长负责制的概念未予以明确界定,除了教学以外哪些属于其他行政管理,校长是全面负责还是部分负责;其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如何?如何进行民主管理?如何监督?再次,未提及校务委员会这个审议机构。(2)校长负责制的概念难以涵盖所有的学校;校长负责制是中小学学校管理的基本制度,而事实上这一制度的权力结构描述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不同办学模式。(3)校长负责制内部关系尚未理顺:校长与教师、校长与书记的关系都存在问题。因此,校长负责制度并不健全,所发挥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1O.答:一直以来,我国中等教育阶段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行的二元结构体制。这与人们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性质的定位具有密切联系,普通高中注重学科的理论知识,忽视职业技能的训练,而职业教育普遍带有实用主义性质,侧重于职业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文化基础知识的提高。从而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视为相互排斥、不能融合的存在,这种现状已远不能适应科技时代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复合型人才,单纯地依靠传统的普通教育或是职业教育都无法满足人才的需求。而且,从个体发展的角度,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不仅仅是占据丰富的理论知识,或是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个体潜能的开发有待于学校的统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要缩小这两类教育的差距,综合高中是一种理想的形式,进行普、职教一体化改革的探讨,在我国目前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四、分析论述题1.答:首先,阐述终身教育的基本内涵。第一个层次,从个人一生的角度看待教育,教育成为关乎人一生的过程;第二个层次,从个体教育与社会教育统一综合的角度。其次,分析当前我国现行学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学制衔接方面;学校层次类型方面;各级教育内部关系问题。重点是: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内部改革。第三,根据终身教育要求,阐述学制改革的方向。(1)幼儿教育学制不宜改动,发展也应量力而行。(2)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我国的义务教育已规定为9年,把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即确定了义务教育管理上的地方分权性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规定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分期实现。这就意味着义务教育分段应该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的不同需要,条件是每个相应年级教学内容应该基本统一。当全国普及义务教育达到同一年限后,可根据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等原则,适当减少分段的种类。(3)中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义务教育后的学制应该多样化,即应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学校供学生选择,这是一个层次。另外,应当使普通高中在高中阶段保持相当的比例,以满足高等学校从中选择出优秀生来培养未来的高级专家。而对没有考取高等学校的学生,则应给予或长或短的职业培训,以使他们能顺利地走向社会。中等教育的多样化和普通教育后的职业教育,保证了不继续升学的学生可以接受就业前的职业培训,这样就弥补了我国过去学制在这个方面的缺陷,从而使我国学制在这样一个重要环节上更加完善。尽管实现这一点还有很多困难,但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和巨大的进步。(4)高等教育走向开放——多层次、多类型。高等教育走向开放:第一,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如果说过去的大学主要是本科一个层次的话,那么现在则有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多个层次;第二,高等教育的多类型,如果过去的高等教育就是综合性大学少数科系的话,那么现在则是理、工、农、医、师、文法、财经、军事、管理等多种院校、科系和专业;第三,高等教育向在职人员开放,为他们提供了方便。主要表现是大办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夜大学,等等,使在职人员有机会进修高等学校的学位和课程。(5)发展成人教育。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是走向终身教育,这既是现代生产、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人个性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为不同文化层次和职业的各类成年人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和场所,即发展各级各类在业余时间学习的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发展各种制度化的和非制度化的教育机构以及老年人学校,等等。成人教育在我国也将是最具有发展潜力和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一项教育事业。学校教育机构系统、幼儿教育机构系统、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系统和成人教育机构系统将形成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新格局。这将为未来的终身教育制度奠定基础。2.答: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计划,规定将分地区逐步实现“普九”,到2000年,占全国人口85%的地区能够完成“普九”。这一目标基本按期实现。但从义务教育的现状来看,完成“普九”预期目标的过程也为当前义务教育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主要表现为:(1)义务教育普及与提高关系的问题。“普九”最初以完成义务教育的普及性为目标,因此关注的教育发展指标是入学率,但却忽视了教育的巩固率以及辍学率等衡量教育质量的指标。因此,“普九”的规模与质量之间具有不对等性。这也是国家当前制定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原因所在。(2)义务教育普及与免费义务教育的问题。1986年《义务教育法》虽然提出免费义务教育一说,但将免费的范围指定为免杂费,不免学费。这与义务教育免费的属性具有分歧,因此,新《义务教育法》将实现免费的义务教育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