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解释述评_第1页
司法解释述评_第2页
司法解释述评_第3页
司法解释述评_第4页
司法解释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法解释述评

2016年共出台了十三部与法治政府建设有关的司法解释及司法解释性质文件,主要集中在海事案件相关审理问题,信访、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方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适用问题,检察院行政诉讼监督、公益诉讼及法庭审理规则、裁判文书公布等事项。这些司法解释为实践中审理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法律适用标准,统一裁量标准和裁判尺度,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法律适用规范体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推进审判公开,促进司法公正,规范司法行政。其中信访等司法解释文件,是贯彻落实四中全会改革要求、加快推进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法院多元化解决纠纷,加强诉讼与非诉讼解决方式的有效衔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解决纠纷的需求。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6)(一)出台背景[1]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赔偿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完善国家赔偿法律适用规范体系,规范人民法院依法正确审理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在非刑事司法赔偿责任构成、赔偿范围、责任份额划分和损害赔偿等方面,为各级法院提供更充足、更精确和更具可操作性的裁判依据,在原有解释、司法政策基础上,2016年2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78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行政诉讼中司法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自2016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二)主要内容[2]《解释》主要对人民法院审理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规定,共22条。解释首先对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进行了界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先予执行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赔偿请求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赔偿”。[3]并对违法采取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先予执行措施和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的具体情形进行了明确的列举。有关具体赔偿问题,解释列举了国家不赔偿责任的具体情形,确定了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的赔偿数额计算方法以及精神损害的赔偿方式,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受害人有过错的,以及已在民事、行政诉讼过程中获得赔偿、补偿的部分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确定了停产停业期间必要的经常性费用开支的界定和银行同期存款利息。明确了特殊情况时赔偿请求人与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规定了诉讼程序、执行程序与赔偿程序的衔接问题,确定民事、行政诉讼程序或者执行程序与国家赔偿程序的衔接关系。还对法院赔偿委员会对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的审查要件进行了规定,即对人民法院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赔偿请求人主张的损害事实是否存在,以及该职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三)对法治政府建设意义“依法审理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是国家赔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解释》整合原有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的规范内容,对人民法院审理非刑事司法赔偿案件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进行了规定,列举了违法采取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先予执行措施和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的具体情形,以及免除国家赔偿责任的具体情况等内容,在非刑事司法赔偿责任构成、赔偿范围、责任份额划分和损害赔偿等方面,为各级法院提供更充足、更精确和更具可操作性的裁判依据。这是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救济权利的表现,是非刑事司法赔偿审判的实质正义的要求,规范了法院审理非刑事司法赔偿的行为,统一了裁量标准,完善了国家赔偿法律适用规范体系,对法律体系的完善及法治政府建设意义重大。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2016修订)(一)出台背景自裁判文书实行网络公开以来,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督促法官增强责任意识,促进审判公正。目前司法改革的新形势下,要求裁判文书公开工作继续深入进行,要求增加公开的力度等。2016年7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89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法释〔2016〕19号)(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二)主要内容1.应当公开的裁判文书范围扩大人民法院作出的下列裁判文书应当在互联网公布:“刑事、民事、行政判决书;刑事、民事、行政、执行裁定书、支付令;刑事、民事、行政、执行驳回申诉通知书;国家赔偿决定书;强制医疗决定书或者驳回强制医疗申请的决定书;刑罚执行与变更决定书;对妨害诉讼行为、执行行为作出的拘留、罚款决定书,提前解除拘留决定书,因对不服拘留、罚款等制裁决定申请复议而作出的复议决定书;行政调解书、民事公益诉讼调解书;其他有中止、终结诉讼程序作用或者对当事人实体权益有影响、对当事人程序权益有重大影响的裁判文书”。[4]第10条还规定了涉及隐私信息的裁判文书也应当在删除相关隐私信息后公开。2.明确列举了裁判文书不公开的情形除涉及国家秘密、未成年人犯罪信息的不公开外,以调解方式结案或者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除非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确有必要公开外)和离婚诉讼或者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监护的不进行公开。“不在互联网公布的裁判文书,应当公布案号、审理法院、裁判日期及不公开理由,但公布上述信息可能泄露国家秘密的除外。”[5]3.裁判文书公开工作机制更健全“各级人民法院应当依托信息技术将裁判文书公开纳入审判流程管理,减轻裁判文书公开的工作量,实现裁判文书及时、全面、便捷公布”;[6]“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或者承担审判管理职能的其他机构负责本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管理工作”,履行组织、指导、监督、考核、协调和技术保障等职责。(三)对法治政府建设意义本次有关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修订是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建立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制度”的落实,有利于保证司法公正和审判公平、公开,维护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裁判文书在互联网上的公布,是审判管理方式的创新,可以增强社会各界对司法的监督,保证司法公正,也是公众参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体现司法为民。本次修订使得司法裁判文书的网上公开依据更明确,对诉讼当事人及代理人、辩护人也具有约束作用,也利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和法治政府的建设。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发生在我国管辖海域相关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发生在我国管辖海域相关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二)》(一)出台背景我国是海洋大国,法院对我国管辖海域行使司法管辖权。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战略,更凸显我国海洋治理的重要性。近来,涉海案件不断增多,法院在行使海上司法管辖具体适用有关法律时遇到很多新问题,而且海上执法规范化问题和证据审查认定标准等也需要通过司法解释进行明确。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发生在我国管辖海域相关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和(二)》分别于2015年12月28日、2016年5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74次会议、第1682次会议通过,皆在2016年8月1日公布,自2016年8月2日起施行。(二)主要内容本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有关涉海案件的第一部综合性司法解释。解释(一)主要明确了我国司法管辖与法律适用问题。明确界定了我国管辖海域,本解释的适用对象和范围,规定了我国管辖海域实施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或者非法捕捞水产品等犯罪的中国公民或者外国人应承担刑事责任,外国人非法进入我国内水从事渔业生产或者渔业资源调查不服行政强制措施或行政处罚决定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还明确了在我国管辖海域内、外发生海损事故及提起污染损害赔偿的海事法院管辖权的问题。解释(二)主要是我国管辖海域相关案件的具体审理规定。明确对“违反我国国(边)境管理法规,非法进入我国领海”、“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海洋水域,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海洋水域,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非法采捕珊瑚、砗磲或者其他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珊瑚、砗磲或者其他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情节严重”的情形进行了列举。还规定了对“案件涉及的珍贵、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种属难以确定的,由司法鉴定机构出具鉴定意见,或者由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出具报告”等的特殊处理方式。对法院就“行政相对人未依法取得捕捞许可证擅自进行捕捞”综合审查的范围、定案依据等具体海事案件的审理作出了明确的司法解释。(三)对法治政府建设意义[7]该涉海司法解释“进一步彰显我国海上司法主权,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坚决维护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提供制度支撑;为我国涉海行政管理部门对我国管辖海域实行综合管理,依法维护我国海上秩序、海洋安全和海洋权益提供明确法律依据”。“涉海司法解释的颁布实施,有助于人民法院继续依法积极行使海上司法管辖权,准确理解与适用有关法律;有助于人民法院为我国行政管理部门开展海上渔业综合整治等各项管理提供司法保障,满足海上执法的实际需要;有助于明确法律适用标准,统一涉海案件裁判尺度,规范司法、执法行为,为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制度性保障。”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的规定》(一)出台背景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扩大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等司法文件中都对特邀调解制度有所规定,而且实施效果上都起到了化解矛盾、整合资源的作用。但特邀调解仍存在职责模糊、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改革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背景下,为规范和完善特邀调解制度,2016年6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解释自2016年7月1日起施行。(二)主要内容《规定》共30条,主要是促进调解在多元化纠纷解决和争议化解中发挥作用。《规定》首先明确了“特邀调解是指人民法院吸纳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等调解组织或者个人成为特邀调解组织或者特邀调解员,接受人民法院立案前委派或者立案后委托依法进行调解,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调解活动”。[8]其次对调解的原则、法院在特邀调解中承担的责任、特邀调解组织和调解组织名册的建立和管理、专业调解委员会、调解业绩档案等进行了规定。《规定》对特邀调解程序作出了明确规范。法院根据自愿调解原则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特邀调解一般由一名调解员进行,特殊情况两名以上。对有关调解员的更换、调解地点选择、调解开始前权利义务规则效力等事项的告知、回避、调解书的内容与制作、生效、与审判程序的衔接、调解中止和终止的情形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且对有关调解期限和调解员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三)对法治政府建设意义《规定》的出台,起到了规范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工作的作用,填补了调解制度的空白,使得特邀调解制度有了明确的司法解释依据,明确了特邀调解的法律定位,有利于调解制度体系的改革完善。本解释是对四中全会提出的对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进行顶层设计要求的落实,可促进人民法院多元化解决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与争议,也为进一步健全其他方式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提供指导,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有效衔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解纷需求,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法治政府的建设。五《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2016修正)(一)出台背景197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试行)》和1993年11月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对规范庭审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司法体制改革对公平正义等的最新要求,《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的决定》已于2015年12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73次会议通过,自2016年5月1日起施行。(二)主要内容本次修改规定法庭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审判各类案件的专门场所,法庭正面上方应当悬挂国徽。明确了着装要求,除法律规定情况,出庭履行职务的人员,按照职业着装规定着装,旁听人员应文明着装。明确规定了司法礼仪的要求和旁听人员及旁听秩序管理。对于违反法庭纪律的人员,应当适时采取警告、训诫、责令退出法庭或强行将其带出法庭,以及暂扣其使用的设备及存储媒介,删除相关内容。对实施非法携带枪支、侮辱司法工作人员等危及法庭安全等行为,可以实行拘留、罚款甚至刑事责任。还规范了司法警察的职责和权能。法庭分设审判活动区和旁听区,两区以栏杆等进行隔离。注重对未成年人权利保障,“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法庭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区域和席位”。[9]“刑事法庭可以配置同步视频作证室,供依法应当保护或其他确有保护必要的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在庭审作证时使用。”[10]注重保障法庭安全,加强法庭安全检查。除经人民法院许可,需要在法庭上出示的证据外,下列物品不得携带枪支、弹药等危险品进入法庭。注重审理公开,法院应当对庭审活动进行全程录像或录音。依法公开进行的庭审活动,符合规定情形的,法院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或其他公共媒体进行图文、音频、视频直播或录播。[11](三)对法治政府建设意义本次对有关法庭规则的修改更加注重诉讼参与人的权益保障,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注重对证人的安全保护、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和对残疾人的关爱。也促进了庭审规则的公平性,保障庭审安全,规范庭审秩序,加强司法礼仪,公开庭审活动。这无疑对接受社会媒体、公众的监督,保证和维护公平正义,最大程度消除不公具有重要意义,维护司法权威和公信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有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的进程。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诉讼管辖问题的规定》(一)出台背景在“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及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下,加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快,海事纠纷不断出现新类型,海事审判实际工作中出现很多新情况。为完善海事诉讼管辖,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司法保障,推进海事司法改革,依法审理海事行政案件,优化海上法治环境,特制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诉讼管辖问题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已在2015年12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74次会议通过,2016年2月24日公布,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一)主要内容1.关于管辖区域调整“根据航运经济发展和海事审判工作的需要,对大连、武汉海事法院的管辖区域作出调整,其他各海事法院依据此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决定或通知确定的管辖区域对海事案件行使管辖权。”2.关于海事行政案件管辖“海事法院审理第一审海事行政案件。海事法院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海事行政上诉案件,由行政审判庭负责审理。海事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海事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由复议机关所在地海事法院管辖。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海事法院管辖。行政机关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不在海事法院管辖区域内的,由行政执法行为实施地海事法院管辖。”3.关于海事海商纠纷管辖权异议案件的审理“当事人不服管辖权异议裁定的上诉案件由海事法院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负责海事海商案件的审判庭审理。发生法律效力的管辖权异议裁定违反海事案件专门管辖确需纠正的,人民法院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98条规定再审。”(三)对法治政府建设意义海事行政诉讼案件的审理比一般类型的案件审理更专业、更具有技术性。本解释对海事管辖区域作出调整,明确了海事行政案件管辖和海事海商纠纷管辖权异议案件审理的很多专业技术问题,完善了海事诉讼管辖,可提高海事法院审理案件的质量,促进法院依法审理海事行政案件,推进海事司法改革;也可规范海洋执法活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创造良好的海上法治环境。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规定》(2016)(一)出台背景海事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根据形势发展和实践需要已先后于1989年、2001年进行过两次修改,现在“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下,为规范统一全国海事案件受理标准和海事审判实际工作需要,2015年12月2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74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该解释于2016年2月24日公布,2016年3月1日起施行。(二)主要内容《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结合我国海事审判实际,主要是增加与细化了海事案件类型,将海事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围修改规定为:海事侵权纠纷案件、海商合同纠纷案件、海洋及通海可航水域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关纠纷案件、其他海事海商纠纷案件、海事行政案件、海事特别程序案件和其他规定,并对每种案件的具体情形进行了列举。与之前的受案范围相比,将海洋及通海可航水域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关纠纷案件和海事行政案件从原规定中单列了出来,将原“海事执行案件”中第59、61、62、63项内容调整至第六部分“海事特别程序案件”,增加了45项新出现的程序性、细化后的海事行政等方面的案件类型。(三)对法治政府建设意义海事法院受理案件范围的规定是开展海事专门审判、充分发挥海事审判职能作用的重要基础和必要依据。《规定》是海事审判实际工作需要,是“海洋强国”战略的要求,对全国海事案件受理案件的范围和受理标准进行了正式、明确的规范和统一,不仅有助于法院正确受理、审判案件,充分发挥海事法院的职能,也有利于积极行使国家海洋司法管辖权,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和法治海洋。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巡回法庭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16修正)(一)出台背景201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和第二巡回法庭成立以来,为依法及时公正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等案件,推动审判工作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取得良好成效。为此,“最高人民法院在综合考虑各省区市地理位置、区域面积、交通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以及我国传统地理区域划分和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类型、数量等因素,决定在南京、郑州、重庆、西安增设四个巡回法庭”[1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巡回法庭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决定》已于2016年12月1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704次会议通过,自2016年12月28日起施行。(三)主要内容修改后的司法解释主要为最高人民法院六个巡回法庭的布局和巡回区提供明确的依据。将第1条第1款修改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受理巡回区内相关案件。第一巡回法庭设在广东省深圳市,巡回区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四省区。第二巡回法庭设在辽宁省沈阳市,巡回区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第三巡回法庭设在江苏省南京市,巡回区为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江西五省市。第四巡回法庭设在河南省郑州市,巡回区为河南、山西、湖北、安徽四省。第五巡回法庭设在重庆市,巡回区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五省区。第六巡回法庭设在陕西省西安市,巡回区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新增了四个巡回区,第一巡回法庭的巡回区增加了湖南省,第二巡回法庭巡回区保持不变,最高人民法院本部直接受理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五省区市有关案件。(三)对法治政府建设意义在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建设背景下,本解释对继续“全面深化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依法及时公正审理跨区划重大行政和民商事等案件,加大巡回审判力度,在推动审判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保障跨区划案件裁判公正具有重要意义。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应诉若干问题的通知》(一)出台背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为使法院更好地受理和审理行政案件,保障《行政诉讼法》正确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行政诉讼法》修改后,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范了行政机关出庭应诉、答辩等内容。为落实《意见》规定,进一步规范和促进行政应诉工作,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起草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应诉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于2016年7月28日发布并实施。(二)主要内容“1.依法做好行政案件受理和审理工作。《通知》要求严格执行《行政诉讼法》,进一步强化行政诉讼中的诉权保护,不得违法限缩受案范围、违法增设起诉条件,严禁以反复要求起诉人补正起诉材料的方式变相拖延、拒绝立案。对于不接收起诉状、接收起诉状后不出具书面凭证,以及不一次性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起诉状内容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作出处理。坚决抵制干扰、阻碍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审理行政案件的各种违法行为。”“2.依法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明确出庭应诉的行政机关负责人,既包括正职负责人,也包括副职负责人以及其他参与分管的负责人。行政机关负责人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不得仅委托律师出庭。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会高度关注或者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等案件以及人民法院书面建议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的案件,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还定义了‘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的范围及不出庭的法律后果。”“3.为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职责提供必要条件。《通知》提出法院要加强与政府法制部门和行政执法机关的联系,探索建立行政审判和行政应诉联络工作机制,为行政机关负责人等出庭应诉提供必要保障和便利。”“4.支持行政机关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考核体系。法院要支持当地党委政府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考核体系,可通过司法建议、白皮书等适当形式、适当公开方式作出反馈和评价。”(三)对法治政府建设意义《通知》明确提出“法院要做好案件的受理和审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行政机关要支持人民法院受理和审理行政案件,“认真做好答辩举证工作,依法履行出庭应诉职责,配合人民法院做好开庭审理工作”。《通知》“充分落实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和《意见》的精神,确保行政诉讼法得到正确实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行政应诉工作”,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进程的重要措施。其中“推动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是贯彻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的重要举措”,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亮点。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一)出台背景“深入推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是人民法院深化司法改革、实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就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于2016年6月28日发布并实施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二)主要内容1.加强平台建设。《意见》在加强平台建设方面做出很多规定,“完善平台设置,明确平台职责,完善与综治组织的对接,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对接,加强与人民调解组织的对接,加强与商事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的对接,加强与仲裁机构的对接,加强与公证机构的对接,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法学会等组织参与纠纷解决,注重发挥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强‘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建设,创新在线纠纷解决方式,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国际化发展”。2.健全制度建设。《意见》提出“健全特邀调解制度,建立法院专职调解员制度,推动律师调解制度建设,完善刑事诉讼中的和解、调解制度,促进完善行政调解、行政和解、行政裁决等制度。探索民商事纠纷中立评估机制,探索无争议事实记载机制,探索无异议调解方案认可机制”。3.完善程序安排。“建立纠纷解决告知程序,鼓励当事人先行协商和解,探索建立调解前置程序,健全委派、委托调解程序,完善繁简分流机制,推动调解与裁判适当分离,完善司法确认程序,加强调解与督促程序的衔接。”除此之外,还规定了加强组织领导、指导监督、完善管理机制等工作保障内容。(三)对法治政府建设意义[13]《意见》是“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精神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四中全会改革要求,对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为推动人民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意见》“致力于整合社会解纷资源,通过诉前导诉、案件分流、程序衔接,把纠纷有序分流至诉讼和非诉讼解纷渠道,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意见》充分发挥了司法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功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纠纷解决的多元化需求,符合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信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一)出台背景自2009年清理执行积案活动以来,执行信访归口管理以及交办督办、排名通报等,我国信访制度逐步建立,信访制度在化解纠纷、解决信访积案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执行信访交办督办制度尚需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执行信访诉访不分问题突出,执行信访终结制度尚未建立健全等。[14]2016年6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并实施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信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二)主要内容1.基本要求执行信访案件是指“信访当事人向法院申诉信访,请求督促执行或者纠正执行错误的案件”,分为执行实施类信访案件和执行审查类信访案件。各级法院应当设立执行信访专门机构,建立健全执行信访案件办理机制,应当建立执行信访互联网申诉、远程视频接待等网络系统,以及应当建立和落实执行信访案件交办督办制度。2.关于执行实施类信访案件的要求执行实施类信访案件是指“申请执行人申诉信访,反映执行法院消极执行,请求督促执行的案件”。此类案件的办理,“应当遵循‘执行到位、有效化解’原则。”“如果被执行人具有可供执行财产,应当穷尽各类执行措施,尽快执行到位。如果被执行确无财产可供执行,应当尽最大努力解释说明,争取息诉罢访,有效化解信访矛盾;经解释说明,仍然反复申诉、缠访闹访,可以依法终结信访。”并对“可以认定为有效化解”、“不再作为执行信访案件交办督办”具体情形、执行异议的情况作出具体规定。3.关于执行审查类信访案件的要求执行审查类信访案件,是“指信访当事人申诉信访,反映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或对执行标的主张实体权利,请求纠正执行错误的案件”。此类案件的办理,“遵照‘诉访分离’的原则。如果能够通过《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予以救济,必须通过法律程序审查;如果已经穷尽法律救济程序以及本意见所规定的执行监督程序,仍然反复申诉、缠访闹访,可以依法终结信访。如果属于审判程序、国家赔偿程序处理范畴,告知通过相应程序寻求救济”。“信访当事人向执行法院请求纠正执行错误,如果符合执行异议、案外人异议受理条件,应当严格按照立案登记制要求,正式立案审查。”4.执行信访案件的依法终结规定了执行信访案件依法终结的具体情形,定期查询被执行人财产,恢复执行,终结备案及书面告知当事人等内容。(三)对法治政府建设的意义《意见》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信访案件所指定的首个专门规范性文件。它完善了执行信访案件的接待处理、交办督办以及信访终结的复查、报请、决定及备案等各项内容,意在将涉诉信访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上来解决,有效化解信访矛盾,保障各方人员的合法利益,落实中央关于信访终结的指导精神,建立健全符合执行案件特点的信访终结制度。十二《人民检察院行政诉讼监督规则(试行)》(一)出台背景检察院监督行政诉讼工作,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要部分,对监督行政诉讼相关工作、保证行政诉讼公平、公正进行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随着行政诉讼的案件受理数量不断增长,行政诉讼监督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规定了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生效的行政判决有权进行法律监督,但检察院行政诉讼监督一直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统一规范的执法标准。[15]2016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四十九次会议通过并公布实施《人民检察院行政诉讼监督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二)主要内容《规则》共7章,37条,分为总则、受理、审查、对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监督、对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与对执行活动的监督、其他规定和附则。“人民检察院对行政诉讼实行监督,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合法性审查,监督和支持人民法院、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16]1.受理和审查《规则》第2章列举了当事人向检察院申请监督的四种情形、6个月的诉讼时限和检察院不受理的八种具体情况,明确当事人向同级检察院提出申请监督,同级检察院不受理,可向上一级检察院提出,列举了三种人民检察院应当依职权进行监督的情况。第3章规定,“人民检察院行政检察部门负责对受理后的行政诉讼监督案件进行审查”,[17]且一般“应当在三个月内审查终结并作出决定,但调卷、鉴定、评估、审计期间不计入审查期限”,[18]可“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况”。[19]“检察院对审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区分情况作出再审检察建议、提请抗诉、抗诉、检察建议、不支持监督申请、终结审查决定。”[20]2.对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监督第4章主要列举了“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及检察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提请抗诉和抗诉的具体情形。3.对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的监督与对执行活动的监督第5章主要规定了检察院应当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的几类具体情形,如“检察院发现法院审判活动中、执行裁定决定中存在规定的情形,应当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发现人民法院在执行活动中违反规定采取调查、查封、扣押、冻结、评估、拍卖、变卖、保管、发还财产等执行实施措施的,发现法院有不履行或者怠于履行执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