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_第1页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_第2页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_第3页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提要

历史时期我国气候经历了冷暖相间的几度波动变化,对竹林的生长也发生了很大影响,西北地区竹林的分布范围也随气候的波动发生了变迁。竹林分布总体上来看是逐渐南移,汉唐时期其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元代以后其经济作物的地位已变得不十分重要。文章分仰韶和煦时期、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六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论述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影响。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

竹林分布

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按自然地理区域划分,除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半部与山西省[1]。自七十年代以来,探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动植物分布关系的着述很多,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根底上,对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西北地区竹林分布的关系进行探讨,敬请诸方家指教。

1.仰韶和煦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仰韶和煦时期是我国全新世气候最和煦时期,距今约8000——3000年之间。仰韶中期〔距今约5000年〕西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较现代高2—3ºC,正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ºC[2]。在黄河中游地区存在有大片竹林的分布。考古发现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有竹鼠的骨骼遗迹[3],竹鼠是专门栖息在热带、亚热带竹林中一种穴居性小型啮齿动物,主要以竹笋、竹根或竹林下的其它草木植物为食。现在在西安地区这种动物已经不存在了,仅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竹林中。甘肃天水市渭水支流藉河北岸的师赵村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第五期文化〔距今5400年——4700年〕出土可鉴定动物遗存1606件,其中就有竹鼠[4]。竹鼠生活在渭水上游,说明当时生长着茂密的竹林,供竹鼠等动物生活。陕西汉中地区新石器时代龙岗遗址中有不少野猪、野牛、富丽黑鹿、水牛及大量竹子残骸[5],表明距今7000—6500年间的汉中地区气候十分和煦,与西安半坡遗址的自然物候大致相当。从临近地区的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考古开掘[6]也表明,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黄河流域有大面积竹林的分布。

2.先秦时期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历史学常将秦朝建立以前的夏商周时期称为先秦时期。西北地区这时期气候较现在和煦,合适于竹类的生长。从陕西临近省份河南安阳地区的古代遗址——殷墟也可佐证。殷墟是殷代故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那里开掘出大量的古生物遗骸,其中有同西安半坡遗址相同的竹鼠等亚热带动物。殷商甲骨卜辞中有“箕〞、“筐〞、“笰〞、“箙〞、“簟〞等竹部文字。表明陕西地区有竹林的分布。

随着周朝的建立,国都设在镐京〔今西安附近〕,当时的官方文字先铭于青铜,后写于竹简。中国的许多方块文字,用会意象形来表示,在那时已形成。方块字中如衣服、帽子、器皿、书籍、家具、运动资料、建筑局部以及乐器等名称,都以“竹〞为头,表示这些东西最初都是用竹做成的。由此可以想象到当时竹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曾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测,在周朝初期气候和煦,可使竹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地区广泛生长。在周代成书的?诗经》中也有记述。如?诗•秦风•小戎》中云“竹闭绲縢〞,反映了渭河与千河上游,今天水、陇县一带有竹林分布。到西、东周之交有竹制弓箭的记载。?山海经••五藏山经•西次二经》载:“高山,其木多梭,其草多竹。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泾水源出六盘山东南,高山即是六盘山,表明六盘山区在当时有竹林分布。?诗•小雅•斯干》曰:“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足见当时镐京附近终南山〔今秦岭〕北坡一带,有不少竹林的分布。春秋时期董安修建晋阳城〔今山西太原南〕时,就使用了当地所产的大批竹材。从?诗•国风•秦风》诗句中“终南何有?有条有梅〞也可以看出,梅树和竹类当时在终南山分布的相当普遍。梅树是亚热带植物,现今仅分布于淮河以南地区,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气候之温和。

[1]

[2]

[3]

[4]

下一页

3.秦汉魏晋六朝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秦汉时期实现了中国的完全统一,经济文化到达了繁荣。这时期气候较今和煦湿润,竺可桢先生认为“到了秦朝和前汉〔公元前221—公元23年〕气候继续温和〞,平均气温较今大约高1.5ºC左右[7]。西汉时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描写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时说:“蜀汉江陵千树橘〞、“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内中“渭川千亩竹〞正是西汉时期关中地区自然景观的一大特色。也反映出当时这一地区气候较今和煦湿润,有类亚热带型[8]。因此,西汉时期陕西的关中地区有大面积竹林分布。?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以“有秔稻、粱粟、桑麻、竹箭之饶〞,称关中为“天下陆海之地〞。?汉书•地理志》中称“秦地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号陆海〞,为“九州膏腴〞之地。?史记》中司马相如称宜春宫〔今西安市南〕是“览竹林之榛榛〞。?汉书•扬雄传》中扬雄曰:“望平乐,径竹林〞。张衡?西京赋》称长安一带的竹林分布是“篠簜敷衍,编町成篁,山谷原隰,泱漭无疆〞。等等,均表明当时关中地区的竹林分布之广。以至于西汉王朝在今周至和户县一带的竹林,建立官竹园“竹圃〞,并设官管理,称司竹长丞。西汉末年,义军首领霍鸿曾以该园为根据地,说明其竹林面积之大。由上所述,秦汉时期的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推向北方。?后汉书•郭伋传》载:“伋为并州牧……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美稷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北纬39.6º〕西北,长城以北,当时是否有竹那么难以肯定,需要进一步考证。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如?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乙酉,“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成枯〞。表明陕西渭河平原及函谷关以东地区的竹林大面积被冻死。到东汉后期,随着寒冷程度的继续加剧,竹子的生存和生长受到很大的威胁,竹子被冻死是很正常的。?后汉书•郎凯襄楷列传》载,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冬大寒,城旁竹柏之叶有伤枯者〞。?汉书•五行志》那么载,延熹九年,天气寒冷,使洛阳城“竹柏叶有伤者〞。这种寒冷气候直到公元第四世纪前半期到达顶点。徐中舒先生曾经指出汉晋气候不同,那时年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低2—4ºC[9]。使竹类失去了合适生长的条件,关中地区大面积分布的竹林已经不复存在。

南北朝时期,气候仍持续寒冷,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ºC以上。竹子因不适于严寒的天气,从关中地区及临近地区逐渐消失。北魏郦道元着?水经注•渭水》称渭水流域的官竹园“竹圃〞已废置,原有的竹林已尽成“田墟〞,仅留有竹圃一地名了。?水经注•淇水》说到“寇恂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余万以输军资〞后指出:“今通望淇川,无复此物〞。说明气候的极度变化,使竹林在关中和中原地区已不能大面积分布。

4.隋唐五代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重要的开展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中国气候在第七世纪的中期变得和暖,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10]。第八世纪初期,梅树生长于皇宫,到第九世纪初西安南郊还种有梅花,柑桔也种植于长安。由于气候转暖,竹林的分布范围再度北移。陕甘地区有大面积的竹林分布。?太平寰宇记》载,唐朝在京兆府〔今陕西户县〕、歧州〔今陕西周至〕和凤翔〔今陕西凤翔〕设有管理竹园的机构——“司竹监〞。表明唐代关中有大面积竹林的经营。?新唐书•平阳公主传》载隋末平阳公主起兵之初曾招降据有司竹园的何潘仁。司竹园中能屯驻兵马,可见其范围之大。?大唐六典•司农寺》载:“司竹监,今在京兆、鄠〔今户县〕、盩厔〔今周至〕〞,上引宋之问文谓长安城南有“千亩竹林〞,可知产竹地区的广泛。唐王维描述其蓝田辋川别业中竹景点“斤竹岭〞、“竹里馆〞。“斤竹岭〞因山岭所种高大竹子而称,“竹里馆〞是因在溪边竹林中修建的建筑,表明蓝田也有竹林的分布。渭水上游的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杜甫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该地所作的诗中有五首提到当地之竹。其中?石龛》、?铁堂峡》、?秦州杂诗》等明确描述当时秦州山地及其东的铁堂峡、东南的东柯谷等地多竹,是供朝廷制弓箭、箭竿等用的竹林。唐?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甘州•张掖县》提到兰州西北祁连山东段,“多材木箭竿〞,这种“箭竿〞之竹可能就是高山竹种箭竹类、巴山木竹类。反映当时从兰州向西北经乌鞘岭沿祁连山到张掖一带有竹林分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持续的天气干旱对竹林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玉堂闲话》载,唐天复四年〔公元904年〕陇〔指陇州〕、褒〔今分归汉中市和勉县〕、梁〔梁州〕之境,数千里内大旱,这些地区山中的竹林皆开花结子,饥民采之舂米而食。反映了当地竹林颇多,面积较大。同时也表明了天气持续干旱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5.宋元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北宋时期气候开始转寒,到十一世纪初,陕西关中地区已无梅树。驰名诗人苏轼在他的诗中哀叹梅在关中消失〔“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杏》〕;王安石曾讥笑北方人常将梅误认为杏〔?红梅》诗有“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由此可见,宋代气候已开始转寒。但这种逐渐变冷的天气对竹林分布影响不大。关中地区竹林仍很普遍,范围益广,从北宋苏轼诗可看出,当时竹林分布由盩厔、鄠县,经武功县,直到凤翔原上;宝鸡阳平以南也有竹林的大量分布。[11]北宋驰名理学家程颢在游鄠县草堂寺作?咏草堂》诗注:“寺在竹之心,其竹盖将十顷〞[12]。?太平寰宇记•凤翔府•司竹监》载:“皇朝唯有鄠、盩厔一监,属凤翔。〞可见其地仍有官办的竹林园,苏轼称“官竹园十数里不绝〞。据?孝肃包公奏议》称,北宋司竹园一次供澶州〔今河南濮阳〕、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治河与修架浮桥用竹就达150万竿以上[13]。可以想见该园面积之大,产竹之多。山西中条山虞乡〔今运城〕和芮城间的王官谷当时水源充足,是当时产竹区之一,宋代有“绿玉峡中喷白云,溉田浇竹满平川〞〔清乾隆?蒲州府志·艺文》〕诗句称道。北宋时商洛山区的山间竹林也颇众多,驰名诗人王禹偁在?竹Liu》诗描述了商州一带的竹林盛况:“商山多修篁,苍翠连山谷〞。

十二世纪初期,中国气候加剧转寒,金人侵入华北地区,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这时期,南方的太湖、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在冬天经常结冰、遍地皆雪。杭州在南宋时期〔十二世纪〕,四月份的平均温度比现在要冷1—2ºC[14]。北方地区势必更加寒冷,竹林的分布区自然南移。据?太平寰宇记》载,南宋初期只凤翔府的司竹监依然保存,河内〔今河南博爱、沁阳一带〕和西安的司竹监因无竹生产而被取消。十二世纪刚结束,气候又开始变暖,继续到十三世纪的后半叶〔元朝初期〕。元朝在西安和河内又重新设立管理官办竹园的“司竹监〞,但到十三世纪末又被停止了。这些都表明了气候变化使陕甘地区的竹林分布面积在不断地减少,竹林已失去了汉唐时代经济作物的地位。

6.明清时期的气候变化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从十四世纪初的元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我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寒冷期,历经500余年。在这个期间的最和煦时期,气候也没有到达汉唐期间的和煦。汉唐时期梅树生长遍布于黄河流域,已退至淮河流域。竹林在陕甘地区的分布也受到很大影响,十四世纪以后即明初以后,竹子在黄河以北不再作为经济林木而培植了[15]。历代朝廷设立的官竹园亦被取消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由于水湿条件较好,耐寒的刚竹类刚竹、斑竹、淡竹有零星分布。周至东的筠溪亭,康熙年间“茂林修竹〞,县东斑竹园之竹“其大如椽,其密如箦〞[16],生长良好。清乾隆?鄠县新志》载户县草堂寺一带在北宋为千亩竹林,明正德十五年却“根株尽矣〞。明隆庆?华州志》称州内“唐村地瘠民贫,率习为竹器之艺,已数百家〞,想必其竹林不小。清康熙?续华州志》载州内刘氏园“多竹,竹岁入可数十千〞。?华州乡土志》载:“傍山〔秦岭〕东西峪口多竹园,总计有二千亩。〞又载:“太平河,州东郊,其源出太平峪五眼泉,北流经城内,其地竹园甚多。〞反映出竹林分布与水源关系密切。清?重修辋川志》记载蓝田辋川龙口竹园是:“西园流泉灌中,波折北出,门前置小桥,园中修竹万个,绿阴合围。东园竹亦森列,泉低不可引溉。〞清康熙?凤翔府志》载:“明末张应福于凤翔东湖,植竹万竿。〞这些竹林的规模已远远不及汉唐时代,且是长期进行引水灌溉、高度集约经营的结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山西中条山永济的明代栖岩寺一带是“竹声清杂水声寒〞,至清代已是“竹千亩〞;万固寺一带是“直排峰万笋,况有竹千竿〞[17]。上文中提及的中条山虞乡〔今运城〕王官谷在清代仍是多竹之地,号称“修篁茂密,溪水暗流,拨竿寻径,宛然陶公结庐处。〞〔清乾隆?虞乡县志》〕表明水源是影响该地竹林分布的主要原因。

西北泾渭上游和北洛河上游也有竹林分布,明清文献中有记载。清道光?兰州府志》称道光十二年〔1832年〕兰州仍有竹生长。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平凉府部汇考》载六盘山西的静宁县和六盘山东的华亭县有竹,?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西安府部汇考》载邠州〔今彬县〕也有竹。可见陇东、六盘山一带在明清时期仍有竹林分布。志载北洛河上游的陕北佳县箭括坞,从明弘治到清嘉庆间“多产竹箭〞[18]。由于道光年间的极度严寒,该地竹林消失了。这些分布的竹林都是耐严寒的高山竹种,如箭竹类、箬竹类,而它们的经济价值不大。

7.结束语

现代西北地区的竹林分布大致是起自甘肃东南部渭河上游的天水一带,经六盘山南麓和千河上游,到渭河平原南部。主要有甘肃的天水,宁夏的隆德、泾源,陕西的陇县、眉县、周至、户县、蓝田、华县等地。竹林在沟谷、小平原等背风向阳、水源丰盛处散布,呈不连续的斑点状分布。

建国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了南竹北移活动。陕西秦岭北麓的周至引种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