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丰区小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小练习一_第1页
江苏省大丰区小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小练习一_第2页
江苏省大丰区小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小练习一_第3页
江苏省大丰区小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小练习一_第4页
江苏省大丰区小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小练习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练习一典题温故典题温故一、(山东济南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孔子认为,修身是从政的前提,欲正人先正己,人君只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身作则,百姓才会效法学习,社会风气也才会随之改善,社会治理才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孔子说:“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教定是正矣。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孔子认为,“七教”是人君治国理民的根本,只有人君坚持德教,整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三至”则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为政理念。孔子认为,明王只有达到“至礼不让”“至赏不费”“至乐无声”这三种境界,才可以对外征伐。明王所征伐的对象必定是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罚罪,必然会得到所征伐之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孔子认为,明王所进行的征伐是战无不胜的,在他看来,征伐有时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孔子还在《大戴礼记·用兵》中把战争分为两种,即“圣人之用兵”和“后世贪者之用兵”,这两种战争的动机和后果是截然不同的。孔子还认为,明王要达到天下大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劳苦和耗费。所以《大戴礼记·主言》载:“孔子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主之道也。’”这里所提到的“不劳不费”是孔子“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具体化。文中还提到“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这也体现了早期儒家“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这与《论语》中的相关记载相契合,《论语·卫灵公》也载“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认为,“明德”不仅是“明王”“圣人”为政理民的重要前提,同时还是他们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保障。《大戴礼记·少间》就对“明德”与民族关系的处理有着详细的阐述。在孔子看来,虞舜、商汤、周文王因有“明德”而得天下,并得到四夷的归附;相反,夏桀、商纣因失“明德”而失天下。孔子认为,执政者要想倡导“德政”,就要首先“发厥明德”。他认为,舜、禹、汤、武丁、文王等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圣王,不仅是因为他们受命于天、修德砺能,得到本部族的拥护和支持,而且他们都有德化天下、四海一家的胸襟和气魄,使四夷能够自觉向中央政权归附和靠拢,在地理格局上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这样就使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有了和平的外部环境。相反,夏桀、商纣没有秉承、发扬先王的“明德”,连自身性命都没能保存,整个王朝也随之灭亡,所以更谈不上正确处理华夷关系了。(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改善社会风气,人中君子一定要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给百姓做出榜样。B.明王征讨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伐罪”,因此可能会受到百姓的拥护与支持。C.“不劳不费”而达到天下大治,实际上只是孔子“无为而治”的理想追求而已。D.人君坚持德教、德化天下,才能使国内社会和谐有序,四夷自觉归附和靠拢中央政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阐述人君明德的意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前一维度的意义。B.文章每个自然段都以中心句领起全段,然后紧承中心句展开分析、组织论证。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人君明德的重要性,表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D.文章善于运用举例与引用论证,其中三次列举《大戴礼记》并引用相关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人君能重视自身道德修养,坚持德教、德化天下,孔子的政治理想就可能实现。B.如果夏桀、商纣能像虞舜等一样,受命于天、修德砺能,就不会亡身亡国了。C.明王只有修炼到“三至”境界,才可以进行对外征伐并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D.明德至关重要,虞舜等因此得天下,还得四夷归附;而夏桀、商纣因不明德而亡国亡身。【答案】1.A2.B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明王征讨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伐罪’,因此可能会受到百姓的拥护与支持”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明王所征伐的对象必定是无道之君,是为了吊民罚罪,必然会得到所征伐之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此处把“必然会得到”变成了“因此可能会”,故错误。C项,“‘不劳不费’而达到天下大治,实际上只是孔子‘无为而治’的理想追求而已”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这里所提到的‘不劳不费’是孔子‘无为而治’政治理想的具体化”。此处把“政治理想的具体化”变为了“理想追求”,故错误。D项,“人君坚持德教、德化天下,才能使国内社会和谐有序,四夷自觉归附和靠拢中央政府”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他认为,舜、禹、汤、武丁、文王等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圣王,不仅是因为他们受命于天、修德砺能,得到本部族的拥护和支持,而且他们都有德化天下、四海一家的胸襟和气魄,使四夷能够自觉向中央政权归附和靠拢,在地理格局上形成众星拱月之势,这样就使自身的稳定和发展有了和平的外部环境”,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四夷能够自觉向中央政权归附和靠拢”的前提有很多,如“受命于天、修德砺能,得到本部族的拥护和支持,而且他们都有德化天下、四海一家的胸襟和气魄”,不仅仅是“人君坚持德教、德化天下”,故错误。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文章每个自然段都以中心句领起全段,然后紧承中心句展开分析、组织论证”表述错误,并不是每个自然段都以中心句领起全段,比如第一段。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如果夏桀、商纣能像虞舜等一样,受命于天、修德砺能,就不会亡身亡国了”与原文不符,原文是“相反,夏桀、商纣没有秉承、发扬先王的“明德”,连自身性命都没能保存,整个王朝也随之灭亡,所以更谈不上正确处理华夷关系了”,但并不能说反之成立。故选B。经典集训经典集训一、(辽宁沈阳城郊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1.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环境的问题。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槽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2.不属于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槽糕的发明”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B.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C.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D.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3.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二、(黑龙江哈尔滨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陆地边疆治理结构的调整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实现了由王朝国家到民族国家的根本性转变,国家的边疆构架也随之而进行了调整。但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传统并未根本性地改变,“族际主义”的取向仍然在延续甚至得到强化。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陆地边疆,族际关系中的矛盾仍然是突出而典型的边疆问题,本身就十分复杂,同时还与其他的边疆问题纠缠在一起,并影响着其他边疆问题的解决。于是,处理族际关系问题成为了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21世纪以来,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国家发展形势和目标的改变,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超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而且还在继续增强。在这样的形势下,对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的忽视会影响到国家发展和国家治理战略的定位。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已经从传统的边缘地带凸显成为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其支撑国家的对外战略、地缘政治战略和“一带一路”构想的作用日渐突出。因此,必须抛弃陆地边疆治理中的“族际主义”取向,确立“区域主义”取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把陆地边疆界定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的思维和定位,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在陆地边疆治理中,改变传统的以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为主要内容的做法,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在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群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不仅会继续存在,而且会在陆地边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族际关系问题也必须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谋划,在促进边疆巩固和发展的进程中来谋求族际关系问题的解决。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陆地边疆的治理需要聚焦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稳定问题,尤其是这些问题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应该把处理这些问题作为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陆地边疆治理还必须注重发展问题、文化问题等,尤其是是要注重解决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反贫困问题、建设问题、交通问题、基础设施问题、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问题等。与此相适应,寻求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和方式,应该成为陆地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内容。(选自《新华文摘》,作者周平,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逐渐形成的中国边疆概念,是泛指地域并不确定的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之地。B.“华夷之辨”的观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依然很深,该观念还与其他边疆问题相纠缠。C.随着国家发展形势等的改变,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陆地边疆治理开始与其不适应。D.“区域主义”取向不是主要解决族际关系问题,而是着重解决边缘性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条理清晰地论证了陆地边疆治理必须从“族际主义”取向过渡到“区域主义”取向的中心论点。B.“有的学者”的言论表达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C.文章第二段通过分析“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族际关系中的矛盾突出,论证了“族际主义”得到强化的原因。D.文章第三段从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和“一带一路”政策两方面论证“族际主义”取向与国家发展不适应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世纪的边疆治理应抛弃“族际主义”取向,要去寻求妥善解决民族、发展、文化等问题的路径和方式。B.国家的边疆构架随着时代而调整,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是解决族际关系问题的需要。C.族际关系问题将长期存在,欲巩固和发展边疆,须将之纳入到区域治理的框架中来谋划并谋求问题的解决。D.陆地边疆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处理突出的区域和时间发生的民族、宗教和稳定问题,也要注重发展和文化等问题。三、(福建五校2019-2020学年高一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郭国昌古人云:“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优美的诗篇。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诗人要在真善美的表达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个人的生存感受就没有价值。相反,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不但是一个情感的把握过程,而且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说的就是诗歌创作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也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却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节选自《人民日报》)1.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分)()A.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B.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来源于生活,因此,诗人的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的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C.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D.诗人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真正的诗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B.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人所具有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C.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和情绪升华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D.诗人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只有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他们的诗歌才能能够感动读者。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要表达真善美,必须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情绪体验。B.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还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因此诗歌创作中的语言运用十分重要。C.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日常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的。D.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要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而且是诗意化的,卞之琳的《断章》就是用诗化的口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四、(甘肃兰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因各种物象和事象而引起的感动。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作品产生的感动。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D.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五、(广西南宁三中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有人说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就是《史记》的“刺客列传”,而刺客的流行,与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有关,他们解决身份焦虑的方法之一,是当一名刺客。《史记》中的五位刺客并不以刺杀谋生,而且明明知道刺杀后自己多半也活不了,为什么还愿意做刺客?《史记》中对此的交代是,公子光“善客待之”。这种“你对我好,我以死相报”的模式,成为后世刺客的行业标杆。春秋末期,“士”的阶层正在兴起,这个新兴阶层很独特,自我认同也很矛盾,“我到底出于社会阶层的哪一层?”“我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士很焦虑。而刺杀,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让士看到了实现身份认同和价值的路径。在“刺客列传”中,司马迁浓墨重彩描写的是后面三位,春秋时期的豫让,战国时期的聂政、荆轲,他们都凭借刺杀而青史留名。豫让为历史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名言,他十分强调自己士的身份,非常希望通过士的职业来自我实现。雇主对士的认同,一方面是认同其技能和能力,另一方面是认同其在社会中的身份价值。雇主的认同对士来说很重要,重要到可以以死相报,这种报答显然已经超越了职业行为,达到一种社会道义的层次。魏国人聂政的表现就更加明显。聂政为什么要替一个陌生人报仇,连人家给的黄金都没收?能解释得通的原因只有一个,报答知遇之恩。聂政和豫让不同,他没有固定老板,而是一个游士。他在街头卖狗肉的时候,严忡子以礼相待,尽管在我们看来,这更像一场交易,我想你帮我做事所以才对你好。但聂政不这么想,他自觉地用知己来解释这个过程。对无根的游士来说,他需要从与自己交往的上层人士身上,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就像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公子光对他说,你死了之后,你的家庭我来照顾,我给你母亲做儿子,等等。公子光的话很有水平,他等于在告诉专诸,你替我行刺,你就会成为和我同阶层的人,这让专诸一下子看到了人生的意义。荆轲作为刺客这一行的明星,雇主燕太子丹的地位很显赫,行刺对象更是无比尊贵的秦王,堪称那个时代最高层次的一次刺杀。和前面四位刺客不同的是,荆轲不只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而到了一个更高的社会价值,毕竟,他是为了六国和苍生,一不小心就要改变历史走向的。在刺杀前,樊於期和田光就主动献出了生命,为刺杀增加筹码,这让独来独往的刺客这次成了团体作战。再加上临行前,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一个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就有了多感官的塑造。司马迁力图把荆轲的刺杀行为纳入到历史和美学的逻辑框架当中,从而使荆轲能超越作为职业的刺客群体,成为历史的英雄。司马迁对刺客的描述充满了赞美,可以看出他对这一职业心向往之。或许他心里想过千百次刺杀汉武帝,但作为历史学家,他又担心极端行为和价值观会对社会带来冲击,所以,无论如何,荆轲可以被欣赏,但注定是悲剧。这些载入历史的刺客,慷慨当歌,已经一去不返。(蒋肖斌《〈史记〉中的刺客:新兴士人阶层的身份焦虑》,有删减)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期刺客的流行,与士人阶层的兴起有关,当刺客是士人解决身份焦虑的一种方法。B.《史记》认为刺客明知刺杀后自己多半也活不了还愿意做刺客的理由是公子光能“善客待之”。C.新兴的“士”自我认同很矛盾,而刺杀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让士看到了实现身份认同和个人价值的路径。D.雇主的认同对士来说很重要,而士“以死相报”已经超越了职业行为,达到一种社会道义的层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从始至终围绕《史记》“刺客列传”进行探讨论述,其中例举的刺客事例都属于“你对我好,我以死相报”的范畴。B.文章中列举专诸、豫让、聂政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刺客欲以刺杀的极端方式实现身份认同,个人价值,甚至群体价值。C.文章从士人阶层的兴起,士人阶层自我认同的矛盾以及刺客用极端方式实现个人价值等不同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丰富的印象。D.司马迁欣赏的荆轲在《史记》中注定被塑造成悲剧英雄形象,这体现了司马迁对刺客现象持辩证的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荆轲能超越一般的刺客,在于他的行为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群体价值,更是为了六国百姓,甚至想要改变历史的走向。B.荆轲、樊於期、田光和高渐离让本来独来独往的刺客成了团体作战,让完整的悲剧英雄形象有了多感官的塑造。C.司马迁竭力把荆轲的刺杀行为纳入到历史和美学的逻辑框架当中,从而使荆轲超越作为职业的刺客群体,成为历史的英雄。D.司马迁对刺客的描述充满了赞美,可以看出他心里想过千百次刺杀汉武帝,但他又担心极端行为和价值观会对社会带来冲击。六、(江苏省南通市2019-2020学年高一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四书第七“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有了简称,可见这些书是用得很熟的。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做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朱子认为,《大学》这部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既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子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在朱子看来,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后来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原也根据这番意思。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1.下列对于“四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二程看来,《大学》分明易懂,而《中庸》含蓄深刻,须细加玩赏。B.在朱子看来,《论》《孟》只是应机接物的微言,抑扬不明,较难领会。C.朱子认为,有了《大学》提纲挈领,便可领会《论》《孟》的精深微妙。D.朱子认为,《大学》循序渐进,为天下后世立说,堪称垂世立教的大典。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与单行的《论语》《孟子》同属诸子书,后都升为经书,宋代的“十三经”包含了《礼记》《论语》《孟子》。B.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了“四书”,后来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C.二程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初学者入德的门径,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从这部书入手不会走错路。D.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融贯《论》《孟》旨趣,领会《中庸》心法,故举其为初学者第一部书。3.关于朱子提出的研读“四书”的目的和方法,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研读“四书”,目的在于提升修养,入德治学,建功立业。B.研读“四书”,目的在于修养道心,克制人心,领会心法。C.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D.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答案与解析答案与解析一、【答案】1.B2.D3.C【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可知“臭”是因为它造成了环境污染。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题干要求找出“不属于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槽糕的发明’的原因”。D项答非所问,“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是塑料袋普遍熟人欢迎使用广泛的原因。故选D。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A项,“完全取代”“所有”不合原意,也太绝对;B项,与文中的“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表述自相矛盾;D项,“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表述错误,太武断。故选C。二、【答案】1.D2.D3.B【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范围不清,“泛指地域并不确定的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之地”不正确,根据原文可知,“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B项,张冠李戴,“与其他边疆问题相纠缠”的不是“华夷之辨”的观念,而是“族际关系中的矛盾”。C项,曲解原文,原文是指“以‘族际主义’为基本取向的传统的陆地边疆治理,与国家发展形势和要求之间的不适应性更加突出”。可见之前就有不适应,只是现在更突出。故此题答案为D项。2.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D项,“从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和‘一带一路’政策两方面”不正确,原文说“一方面,……边疆的地理空间属性已经远远超越于传统的文化属性……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明显上升……”,而“一带一路”构想只是陆地边疆地位突出的一个方面。故此题答案为D项。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曲解文意,“是解决族际关系问题的需要”不正确。由原文可知,“把陆地边疆明确界定为国家陆地疆域的边缘性区域”是国家发展形势和目标的需要,是“区域主义”取向的需要。故此题答案为B项。三、【答案】1.C2.B3.A【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并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C项,“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表述不确切,原文是说“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故选C。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B项中“诗人所具有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错误,原文说的是“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并不是“诗人所具有的情感”。故选B。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A项,“诗人要表达真善美,必须……产生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情绪体验”错误。原文说的是“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故选A。四、【答案】1.B2.D3.D【解析】1.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B项,“‘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③段,“兴”指的是诗歌作品对读者的兴发感动,而没有诗歌作品的作者对读者的感动。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⑤段“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可知,东方文学理论中的“诗可以兴”与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读者反映论”是并举关系,并没有形成对比。故选D。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⑤段“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可知,能够背离作者的本意,从作品中生发出无穷的理解和感受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越是能背离作者的本意,就越具有生命感悟的能力。B项,“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⑤段“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可知,三个层次的读者之间是层层深入的关系,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也可以进行第一层次的理解,但他们并不是第一层次的读者。C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④段“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可知,孔子说“诗可以兴”是说不仅能够感受诗的本意,还能从本意中领悟到无穷的含义。故选D。五、C.文章从士人阶层的兴起,士人阶层自我认同的矛盾以及刺客用极端方式实现个人价值【答案】1.B2.C3.C【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