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型新授课时25教材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涉及的知识背景十分广泛,本节有效地创设了学习情境,在丰富学生视野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情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学生而言并不是新的知识。本节课力求让学生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尝试、探究与交流等活动,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与笔算方法教学重点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难点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拟用学法探究、交流媒体资源或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1.口算。15×6=35×2=23×30=230×4=2.用竖式计算。42×26=56×7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乘法有哪些注意事项。情境导入,揭示课题。课件出示教材47页例1,提问:你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吗?试着列式。(2)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二、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5分钟)1.估算。引导学生估算,汇报结果。2.笔算。(1)引导学生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探究145×12的计算方法。(2)组织交流计算方法。(3)讨论,第二步计算得出的“145”的末位为什么要和十位对齐?3.引导验算。对于较大数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进行验算。三、比较探究,渗透迁移。(5分钟)1.引导总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小组内总结,再小组间交流。2.引导学生比较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巩固练习,及时反馈。(10分钟)1.估算。89×202≈111×89≈2.下面两题错在哪里?请改正过来。3.用竖式计算。236×43=178×46=544×13=185×21=森林是地球之肺,是大自然的清洁器。据科学测定,1公顷森林每年能吸收423吨二氧化碳,释放216吨氧气。一片林地占地24公顷,每年能吸收多少吨二氧化碳?每年能释放多少吨氧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收获。2.布置作业。教材49页1题。1.快速说出结果。2.动笔独立完成,汇报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3.(1)读题,思考如何列式。(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12小时行了12个145千米,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45×12)(2)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1.思考估算方法。方法一把12看作10,145×12≈145×10=1450。方法二把145看作150,12看作10,145×12≈150×10=1500。2.探究笔算方法。(1)独立计算145×12。(2)交流汇报计算方法。方法一用拆分法计算。①把12拆分成10+2,145×12=145×10+145×2=1740。②把145拆分成100+45,145×12=100×12+45×12=1740。方法二用竖式计算。(3)讨论笔算中积的数位对齐问题:这一步算的是145×10,积是1450,代表145个十,所以“145”的末位要和十位对齐。3.用计算器算出145×12=1740。1.小组内总结笔算方法,汇报交流: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位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体会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异同,并汇报交流。相同点:乘的顺序相同,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不同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用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时,多乘了一次百位上的数。1.独立完成,在小组内相互订正。2.班级内交流答案。第一题错在积的定位。第二题错在没有进位。3.尝试计算,交流答案。4.独立完成,汇报答案。1.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2.独立完成。1.口算。30×12=23×4=4×140=13×20=50×15=70×30=2.笔算。16×48=35×72=20×12=44×32=17×33=87×40=3.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362×25=56×128=34×635=321×15=改正下面各题中的错误。5.学校为文艺队的同学购买演出服装。每套42元,买132套这样的服装,一共要花多少钱?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例1145×12=1740(千米)答:该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教学后记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课型新授课时26教材分析计算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相对于其他知识而言,计算的内容最多,学习时间最长。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学重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难点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拟用学法媒体资源或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1.情境导学。(1)出示复习题:713×56=273×24=(2)屏幕出示例题:160×30=106×30=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与前两道复习题的区别。2.揭示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板书课题)二、运用知识迁移,自主构建新知。(20分钟)(1)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探究160×30的计算方法。(2)组织讨论:写竖式时,如何处理因数末尾有0和无0的数位对齐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3)小结算法。2.教学例2(2)。(1)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笔算106×30。(2)组织小组内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展示简便算法。(3)引导思考:①竖式计算时,3和几对齐最简便?②30十位上的3和106十位上的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吗?③3×0=0,积百位上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写0,为什么?(4)小结算法。三、巩固练习,及时反馈。(10分钟)1.笔算。350×60=305×60=2.判断。(1)计算85×106时,85十位上的8和106十位上的0相乘的积得0,所以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2)计算225×16时,积的末尾没有0。()(3)650×40=2600()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2.布置作业。教材49页7题。1.(1)独立完成,与同桌交流算法。(2)思考这两道算式与前两道复习题的区别: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2.读题,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1)尝试独立计算。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方法一口算。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两个0,160×30=4800。方法二笔算。(2)把0前面的数对齐,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3)小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写竖式时,要把0前面的数对齐。2.探究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1)独立思考,尝试自主解决。(2)小组内交流,选择最优方法,并展示。(3)小组交流:①3和6对齐最简便。②30十位上的3和106十位上的0相乘这一步不能省略。③积百位上不可以直接写0。要和进上来的1相加,否则将导致积变小。(4)回顾计算过程,总结计算方法。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第二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依次与第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相乘,与0相乘后,再加上进上来的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1.完成口算。2.用简便方法计算,叙述笔算的过程。3.先尝试自己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1.学习了因数中间或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2.独立完成。1.口算。40×72=20×20=40×90=502×7=608×5=908×4=400×50=600×300=2.填空。(1)260×30,先算()×()=(),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个0,得()。(2)根据算式34×18=612,可以知道340×18=(),34×180=(),340×180=()。3.选择。(1)两位数与三位数相乘,最小的积是()。B.10000(2)5600乘50,积的末尾有()个0。B.4C.5(3)508×40积是()。B.203204.用竖式计算。390×13=305×50=240×22=208×30=5.解决问题。(1)公园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2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6吨食物。这些食物够这头大象吃20天吗?(2)如果一个城市有50万户家庭,每年从每户家庭回收60个易拉罐,这个城市一年能回收多少万个易拉罐?6.笔算。404×30=670×50=板书设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后记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课型新授课时27教材分析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这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础上,揭示积与因数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在“变与不变”中,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拟用学法媒体资源或教具图片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8×125=6×20=24×125=6×200=72×125=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8×4=25×160=40×4=25×40=20×4=25×10=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3)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2、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17×12=26×24=17×24=26×12=17×36=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3、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18×2)×(24÷2)=105×45(105÷5)×(45×5)=(105×3)×(45÷3)=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三、巩固新知1、书上练习九的1、2、3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第59页4、5观察算式。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全班汇报交流发现的规律,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说明写算式的理由学生讨论因数变化的规律汇报交流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学生填空并验证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完成计算,并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学生概括规律独立填写各题的商,再交流自己的想法。独立解答后交流汇报。讨论交流后说明思路。1、先算出每组第1题的积,再写出下面两题的得数。12×3=8×50=12×30=8×25=120×30=4×50=2、选择(1)两个数相乘,积是2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那么积是()。A.20B.5C.80(2)两个数相乘,积是42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A.4200B.42C.420(3)两个数相乘,积是6300,如果一个因数乘6,另一个因数除以6,那么积是()。A.6300B.1050C.37800(4)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4,另一个因数也乘4,那么积()。A.乘4B.乘16C.不变3、判断(1)在乘法算式里,两个因数都乘10,积也乘10。()(2)因为8×6=48,所以8×(6+1)=48+1。()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1)6×2=8×125=(2)8×4=25×160=6×224×125=40×4=25×40=6×200=72×125=20×4=25×10=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教学后记课题乘法估算(例5)课型新授课时28教材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是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拟用学法媒体资源或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出示图片: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5000元更好些。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三、巩固新知1.你是怎样估算的?《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人。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a1800米b1200米c1500米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4、第62页的5、6、7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找出信息和问题小组内学生交流计算。反馈学生估算结果:a.49元大约是50元,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大约是100人。50×100=5000元,老师准备5000元就够了。b.49元可以看作是50元,全年级的104人可以看作是110人。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可以利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数看作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再去相乘,计算出大约的数。学生独立估算,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方法。学生独立估算,全班汇报列出乘法算式,写出估算过程,汇报估算结果。独立找估计的方法,交流各自估计的结果。1.想一想,填一填。(1)超市一天的营业额是20312元,大约是()元。(2)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4701平方米,大约是()平方米。2.照样子,估算下面各题。62×98≈600059×101≈202×51≈197×29≈68×105≈列式计算。(1)一个因数是61,另一个因数是89,它们的积大约是多少?(2)101个567的和大约是多少?4.解决问题。(1)每筐西红柿的质量是29千克,一辆大货车最多可以装71筐,这辆货车大约能装西红柿多少千克?(2)某便利店一天的营业额是1021元,请你估算一下,这家便利店本月营业额大约是多少元?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单价、数量和总价课型新授课课时29教材分析教材第52页例4。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学情分析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认识。教学目标1.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三者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单价×数量=总价。教学难点运用单价×数量=总价解决实际问题。拟用学法合作学习,主动探索媒体资源或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前面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数量关系,比如说购物时会有买了多少件商品、付了多少钱之类的问题。下面的问题你会解答吗?(引出例4)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出示例4。点名口答,列式,板书:(1)80×3=240(元)(2)10×4=40(元)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小组探究,互相讨论、交流。3.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总结的共同点,然后说明单价、数量、总价。板书如下:每件商品的价钱→单价买了多少→数一共用的钱数→总价4.你知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吗?想一想,议一议。教师总结并板书:单价×数量=总价5.巩固练习:教材出示第52页“做一做”第1题。同学们现在知道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你能举例说明吗?小组内分别举例说明,组长和其他的组员进行评判。三、实践应用1.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2题。(1)小组内说一说。(2)选代表汇报。(3)集体订正。2.教材“练习九”第3题。提出一个己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问题。(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内互相交流。(3)教师巡视。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1、同学们自由交流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1)自由读题都,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独立解答,听教师讲解。列式为:80×3=240(元)10×4=40(元)(2)观察交流自己的发现,了解每件商品的价格和买了多少,求一共用了多少钱。(3)倾听理解老师讲解的内容。(4)根据算式,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体会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2、进一步思考总价、单价和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检查、订正。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独立完成作业。1、口算12×6=100×30=34×200=45×100=28×70=900×30=60×80=36×240=2、填空。每件商品的价钱叫(),买多少叫(),一共用多少钱叫(),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妈妈买了六双袜子,每双袜子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列式解答。王莉到商店买圆珠笔,用12元买了6支,每支圆珠笔多少元?板书设计单价、数量和总价例4:80×3=24010×4=40单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总价答:买3个要240元。答:买4千克要40元。单价×数量=总价教学后记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课型新授课课时30教材分析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本科教材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变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这一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以教材素材为载体,以设疑激趣等方法引导学生科学探究。学情分析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过程、时间和速度,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奠定了基础,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为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教学目标1.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2.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拟用学法合作学习、主动探索媒体资源或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创设情境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2.投影出示例5。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交通工具有关的知识。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5。(1)指名读题。像这样的问题你会解答吗?写出算式。(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答共同点。(3)教师归纳后向学生说明:①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②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就是汽车的速度,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4)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速度×时间=路程。教师: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2.巩固练习:教材第53页“做一做”。小组中互相交流,说一说,写一写,集体订正。三、实践应用1.教材“练习九”第5题。(1)小组中说一说,议一议。(2)指名说一说,教师指正。2.教材“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练习,点名说一说你这样判断的理由。3.教材“练习九”第9题。(1)先指名读题,说一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解答“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2)议一议:怎样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使学生明确: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也就是求返回时的速度,根据“路程÷时间=速度”来解答。120÷2=60(千米/时)讨论:如果知道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怎样计算行驶的时间呢?引导学生得出:路程÷速度=时间。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新的本领?1、认真听取教师提出的问题,同学间自由交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1)汇报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70×4=280(千米)225×10=2250(米)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正确读出速度、书写速度。全班交流,汇报得出:速度×时间=路程进一步思考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讨论检查、订正。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独立完成作业。口算:80×5=12×7=31×30=110×4=300×30=22×5=50×31=90×50=填一填。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距离140千米的乙地,用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行35千米,则速度是(),时间是(),路程是()。判断。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为110千米/时,“110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小时行110千米。()时间÷路程=速度。()飞机飞行的速度为12千米/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80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比飞机快。()4、一辆客车的速度是36千米每小时,从甲城到乙城坐车用了6小时,甲城距乙城有多远?板书设计速度、时间和路程例5:70×4=280(千米)225×10=2250(米)速度时间路程速度时间路程答:4小时行280千米。答:10分钟行2250米。速度×时间=路程教学后记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复习课型复习课课时31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和因数中间。末尾没有0的乘法),积的变化规律,乘法应用顺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先从因数是三位数的笔算乘法入手,运用已有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概括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再通过对一组乘法算式的观察、比较,归纳出乘法算式中积的变化规律。最后运用乘法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轴象出常见的数量关系。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为多位数的乘法计算打下了基础,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方法掌握比较容易。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得数的结果应如何对位,使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在计算教学中,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乏味,教学中可将计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整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熟练的进行相关的计算。2、在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提高从系统概括的能力。3、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系统梳理知识要点,整体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教学难点系统梳理的方法拟用学法合作学习、主动探索媒体资源或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揭示内容,明确目标1、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整理复习课,要整理复习的是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大家也拿出笔来,在纸上和老师一起写,既要快,又要写工整。2、明确目标。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理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看书,先看一看这一单元在第几页到第几页?二、系统整理,加深理解1、方法指导。我先问一下大家会看书吗?你说说怎样看书?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因此我们在看书的时候首先需要从整体的角度看一看一共有几个内容,再分别看各部分的内容,最后还需要整体观察比较。(1)这一单元一共几部分内容,从书上找。(板书:口算笔算)(2)刚才我们是从整体观察的,下面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口算。(3)举例复习算理。我们来举个例子。(板书:18×4=180×4=)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应注意什么?2、自主整理。(1)我们共同完成了口算内容的整理。笔算内容的整理需要大家自己完成。先自己快速完成,再在小组中汇报你的想法。(2)学生独立整理笔算。(3)汇报。例1,哪个小组来汇报?指名汇报。3、系统分析。我们整理了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并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了计算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例1和例2解决的主要是算法,例3解决的数量关系,例4解决的是规律,例5解决的是实际问题。(板书:算法数量关系规律实际问题)再仔细观察,你能发现这些知识间有什么联系吗?学生观察、汇报。(板书:用线连结有关系的内容)4、知识梳理。谁能来说说通过整理,你对这一单元知识的理解?指名汇报。三、练习提高。下面我们用这些知识来做一次比赛游戏:四、小结。通过今天的整理,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这一单元从第几页到第几页?说说你是怎样看书的?(整体—部分—整体)例1有两个小题,这两个小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概括一下。学生独立整理笔算内容:首先需要看看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举例说明计算中应注意什么?要求:小组同学一起来,一名同学汇报,一名同学写,其他同学可以随时补充。汇报完了准备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1、口算。17×3=150×4=3×16=180×5=210÷7=50×90=200×8=35×2=8×120=310×6=2、笔算:124×8=246×34=360×25=08×19=3、根据“26×3=7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260×3=26×300=260×30=4、解决问题。①一辆旅游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可以写作:。②这辆旅游车从县城到风景区用了3小时。县城到风景区的路程有多长?③风景区的门票是每人198元,一共有54名游客。大约准备多少钱买票?板书设计整理复习整理复习应用规律数量关系算法速度×时间=路程210×14=2940208×14=2912末尾有零中间有零218×14=3052180×4=72018×4=72估算积的变化规律速度因数中有零几百几十数应用规律数量关系算法速度×时间=路程210×14=2940208×14=2912末尾有零中间有零218×14=3052180×4=72018×4=72估算积的变化规律速度因数中有零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因数中没有零口算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后记课题平行与垂直课型新授课课时第32课时教材分析“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学情分析对直线、线段和直角的掌握情况。动手操作的能力,感知直线和角的存在。教学目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垂直现象,找几何图形中的平行线、垂线等活动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让学生体会了平行、垂直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了平行与垂直的重要性,更感受了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认识平行与垂直的特点。教学难点对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的描述。拟用学法合作学习、主动探索媒体资源或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1.指导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总结会有哪几种情况。2.小组内互相看一看,这几种情况有哪些不同。3.在同一张纸上,也就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课题)1.作品展示。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在黑板上。2.引导分类。(1)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把直线分类,并在小组内交流,确定分类的标准。(2)组织汇报分类结果。3.组织讨论分类结果。4.小结分类结果。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相交,另一类为不相交。5.教学平行。(1)概念:按照上面的分类方法,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要点:①在同一个平面内;②不相交。(3)表示方法:平行可以用符号“∥”表示。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6.教学垂直。(1)相交的两条直线,会产生角,有直角吗?你怎么知道相交成的角是不是直角呢?(2)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3)垂足: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4)表示方法: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垂足用字母“O”表示。7.小结。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平行与垂直。1.你能列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平行与垂直的例子吗?2.找一找,下列图形中各有几组平行线和垂线?1.引导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的收获。2.质疑:为什么在“互相垂直”时,不说“在同一个平面内”了呢?1.自由画一画。2.小组内互相观察。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2.小组内交流分类的标准和结果,并向全班汇报。方案①,分为两类:相交的为一类,不相交的为一类。方案②,分为三类:相交的为一类,快要相交的为一类,不相交的为一类。方案③,分为四类:相交的为一类,快要相交的为一类,不相交的为一类,相交成直角的为一类。3.讨论哪种分类方案最合理。(1)方案①合理。不重复也不遗漏。(2)方案②和方案③不合理。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快要相交”在“相交”这一类中;“相交成直角的”也在“相交”这一类中。4.明确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体会平行的概念、要点及表示方法。6.用分类的方法建立垂直的观念。(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确定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成直角。(2)重点体会“相交成直角”和“互相垂直”。(3)认识垂足。(4)明确垂直的表示方法。7.体会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1.填空。线段有()个端点,不能延伸;射线有()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端点,可以向()端无限延伸。2.判断。(1)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如果不垂直就一定平行。()(2)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3)篮球场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4)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相交成的四个角一定都是直角。()3.分一分。平行:()相交:()垂直:()4.在下面的图形中,已知四边形ABCD和BEFC都是长方形,AD∥BC,BC∥EF,AD和EF的关系是________,四边形AEFD是________形。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垂线的画法课型新授课课时第33课时教材分析用三角尺和量角器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几何作图技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有三点:一是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二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三是通过画垂线,发现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行与垂直这两种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主探究为主线,通过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等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画垂线的全过程。教学目标1.掌握垂线的画法,会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2.认识距离,理解与两条平行线互相垂直的线段的长度都相等。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垂线的画法。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都相等。拟用学法合作学习、主动探索媒体资源或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引导学生自由画垂线。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平行与垂直”,引导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2.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说说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方法,引出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教学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1)自学教材58页例2第1小题。(2)组织学生讨论画垂线的方法。(3)重点强调。①边线重合;②平移到点;③画线标号。(4)课件演示标准画法。2.教学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1)课件出示教材58页例2第2小题,与上题的要求有什么不同?(2)引导学生画题目中要求的垂线。(3)展示交流。选代表展示作品,介绍画法,进行必要的指导。(4)小结画垂线的方法。3.探究点到直线的距离。(1)课件出示例3(1)。①画一画,想一想,过直线外一点A向这条直线画线段,你能画多少条?②这些线段中有没有最短的?哪一条最短呢?(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3)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4.探究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1)在平行线a和b之间,任意画出几条垂直线段。(2)量一量,它们之间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小结: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且与两条平行线互相垂直的所有线段的长度都相等。三、巩固练习。1.画一画,过点A画已知直线的垂线。(1)(2)2.小兔家前面有一条小河,小兔想在河上修一座桥,桥修在哪个位置离它家最近?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1.画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并回忆垂直、垂足等概念。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1)按教材提示,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2)在小组内交流画垂线的方法,并汇报。(3)注意三角尺的使用方法。(4)观看课件演示,反思自己的画法。2.(1)比较两种画垂线要求的异同。(2)边画边让同桌检查、纠正。(3)展示作品,交流画法。(4)回顾两种垂线的画法。3.(1)连接直线外一点A和直线上的任意一点,测量并比较,找出最短的线段。(2)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可以画无数条线段,在这些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3)理解“垂直线段最短”,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4.(1)自由画,注意要求。(2)量一量,比一比,得出:所有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3)倾听,并明确平行线间垂直线段的特点。1.先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2.先思考本题用到了今天学的什么知识,再解答。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1.填空。(1)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或()。(2)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2.判断。(1)过直线外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这条直线的垂线。()(2)在同一条直线上画两条垂线,这两条垂线互相垂直。()(3)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是指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线段的长。()3.选择。(1)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样的垂线可以画()条。B.2D.无数(2)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这样的垂线可以画()条。B.2D.无数4.按要求画一画。(1)过已知点向对边画垂线。下面的三角形内有一点O,请你过点O分别画出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线。5.解决问题。(1)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线段,能画多少条?(2)有没有最短的?(3)如果有,你是怎样画出来的?板书设计垂线的画法1.边线重合;2.平移到点;3.画线标号。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后记课题画长方形课型新授课课时34课时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基础。教材中的练习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整体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目标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教学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拟用学法讲授媒体资源或教具配套习题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1.提问:(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2.教师出示: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我们可不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板书课题:画长方形)二、自主探究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线段。(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1)(2)(3)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相互交流画正方形的方法。三、实践应用。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2.教材“练习十”第11题。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修路最近?为什么?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3.教材“练习十”第12题。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1)小组交流。(2)独立完成。4.教材“练习十”第13、14、15*题。(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2)由代表汇报。(3)教师归纳并订正。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画一条长10厘米的线段。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面两条与线段垂直的8厘米长的线段。把两条垂直线段的另两个端点连接起来。组内相互交流。教材第60页“做一做”。指名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再集体订正。教材63页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是如何画的。教师强调画图时需注意的问题。板书设计画长方形教学后记课题教材《练习十》练习题课型练习课课时35课时教材分析认识图形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基础。教材中的练习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1.精心设计问题,创设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上课伊始,创设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两组不同的算式,发现商的变化规律的两种情况。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目标1.掌握垂线的画法,能正确绘图。2.认识垂线的性质。3.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会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会利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释一些生活现象。4.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地画出长方形,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画出垂线及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难点能正确画出垂线及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拟用学法合作探究媒体资源或教具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画有表格的纸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认识平行和垂直。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练习十第1题。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互相平行?哪两条线段互相垂直?(图见课本)分析:根据平行和垂直的定义来找符合条件的线段。二、垂线的画法。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练习十第11题。要从幸福镇修一条通往公路的水泥路。怎样修路最近?(图见课本)分析: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根据这一特点按照垂线的画法画出垂线段。三、画长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练习十第12题。下图是一个长方形的两条边,请把这个长方形画完整。(图见课本)分析:根据画长方形的方法画出长方形。四、课堂总结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熟练的地方。五、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第61~63页第4、9、13题。倾听教师的讲话,明确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经历画长方形的过程,体验类推的思想和方法。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根据这一特点按照垂线的画法画出垂线段。板书设计画长方形(练习课)教学后记课题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型新授课课时36课时教材分析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通过拉动四根吸管串成的长方形这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不稳定的特性等。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掌握长方形的基础上,通过变形来认识平行四边形,易掌握,但又有一点难度。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性。2.认识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的名称,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教学难点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拟用学法媒体资源或教具PPT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我们认识过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吗?2.点名回答后出示例1图。同学们说的都对,这三幅图中也都有平行四边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1)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板书: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2)认识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对照画图所示,分别讲解各部分的名称,并标出各名称。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板书:)(3)教材第64页“做一做”。2.教学例2。(1)用四根吸管串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2)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并归纳结论。(3)介绍平行四边形特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课件演示:伸缩门的开、关过程。(4)教材第65页“做一做”第1题。拿出准备好的四根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用两把三角尺研究一下。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三角尺、直尺等学具,展开讨论、交流和验证活动。请小组代表汇报,教师归纳说明。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再集体订正。组织学生用吸管和图钉动手做一做。引导学生归纳认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板书)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确定了,它的形状能确定吗?小组议一议,摆一摆。1.教材第65页“做一做”第2题。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再分别画出它们的高并量出来。教师先示范画图,学生再独自练习。2.教材“练习十一”第1题。图中那样画出来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小组内议一议,交流自己的看法,小组代表汇报。你想这样画平行四边形吗?试一试。3.教材“练习十一”第2题。你能用完全相同的两套三角尺拼出平行四边形吗?拼一拼,小组内合作完成。4.教材“练习十一”第3题。(1)动手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各个角,你能发现什么?(2)指名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梯形的认识课型新授课课时37课时教材分析梯形又是另一种特殊的四边形,通过多媒体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能力。学情分析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剪去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思考剩下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不平行,在建立梯形表象过程中,让学生不断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对比。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梯形的定义以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并学会画梯形的高。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梯形的定义以及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正确地画出梯形的高。拟用学法媒体资源或教具PPT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引入新课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这样的图形你见过吗?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3。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概括并板书: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今天我们学习梯形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梯形)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1)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2)教师说明:平行的两条边分别叫做梯形的上底和下底。(3)梯形的高在哪儿?(4)教师画高。教师边画高边讲解。通过上底一个顶点向对边(下底)引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3.认识两种特殊的梯形。边出示图边说明: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4.巩固练习:(1)教材第66页“做一做”。(2)教材“练习十一”第4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画高。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然后展示学生作品。先自己独立练习,小组内说一说,互相交流检查。学生独立完成,画在教材上。1.教材“练习十一”第5题。(1)小组内讨论交流,数一数,说一说。(2)集体订正。2.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1)小组内讨论交流,该怎样剪?(2)试着剪一剪,说一说。3.教材“练习十一”第7题。说出图中我们学过的图形,用字母表示,如梯形BCDF。(1)小组之间说一说,看谁说出的图形最多。(2)小组代表汇报,集体订正。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课型新授课课时38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会用集合圈表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位置关系、能理解集合圈中的交集与并集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学情分析学生在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的特征上,不能找到两个图形与其它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巩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探讨学过的几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拟用学法媒体资源或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创设情境1.我们认识了哪些四边形?2.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3.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板书课题: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二、自主探究1.出示例4。根据学生前面的回答,出示几个不同的四边形。2.探讨图形之间的关系。师:同学们,每一个图形都有自己的特点,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几个图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教师演示: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手拿它的两个对角拉动它,边拉边问是什么图形,继续拉到四个角变为直角的位置。问学生:现在是什么形状?师:有同学说是长方形,有同学说是平行四边形,那我们一起来看: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现在这个图形的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吗?师:它符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它就是平行四边形,只不过它比起刚才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了一点,你知道它特殊在哪儿吗?师:这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现在你知道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吗?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理解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我们能不能用一种形式清楚地表示出来呢?请大家想一想。师:大家一起来看(点击课件),我们就可以把四边形看成是一个大家庭,但其中不仅仅包括这四种图形,还有任意四边形。教师用集合图的形式表示这些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你有什么问题吗?用语言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教材“练习十一”第9题。学生动手摆一摆,小组内互相说一说,重叠的部分是什么图形?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多摆几次,验证一下。教材“练习十一”第10题。先说说各是什么图形,再量出各图形中每个角的度数,并填表,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动手测量,小组内合作完成,检查交流测量结果,再议一议:发现了什么?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结论相同吗?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和是360°。教材“练习十一”第14题。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看谁最细心,数得又准又快。小组合作交流,再数数看。学生回答出角的特点,四个角都是直角。学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共同之处。学生用各种形式表示:语言叙述、画图表示……教材“练习十一”第11、12、13题。板书设计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教学后记课题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课型练习课课时39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四边形之后的练习补充。加强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四边形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练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特征的掌握。教学目标1.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易变形。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的特征。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逻辑观念。3.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拟用学法媒体资源或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练习十一第1题。照下面这样画两组平行线,涂色部分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图见课本)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来判断是否是平行四边形。二、认识梯形。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练习十一第5题。下图中有几个梯形?把它们指出来。(图见课本)分析:根据梯形的特征找出所有的梯形。三、课堂总结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做出判断学生回答梯形的特征合作交流,找出所有梯形完成教材第67~68页第4、8题。板书设计练习十一平行四边形特征练习一二、梯形的特征练习二教学后记课题口算除法课型新授课课时40课时教材分析计算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相对于其他知识而言,计算的内容最多,学习时间最长。教材中的练习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整体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目标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技巧,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估算,培养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拟用学法讲授媒体资源或教具配套习题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创设情境1.口算。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分别指名口算。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口算呢?(板书课题:口算除法)二、指导练习11.教学例1。投影出示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1)弄清题意,分析条件和问题。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就是求80里面有几个20。(2)指名列算式:80÷20=(板书)(3)你能口算出这道题吗?你是怎样想的呢?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2=4B.()个20是80…80÷20=480÷20=()教师完成解答。想一想:83÷20≈80÷19≈(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指名汇报。(2)以上这2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都可以依据80÷20来计算)3.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1题。注意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交流检查。4.教学例2。让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解答在教材上,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算的。5.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练习,全班集体订正。三、课堂练习四、课堂小结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口算。20×3=60÷3=30×9=270÷3=39÷4≈84÷6=31÷3≈72÷4=26÷5≈54÷3=43÷6≈75÷5=1.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2.教材“练习十二”第2题。指名说一说解答的方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和第5题。要求先读懂题意,再列式解答。“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表示一次最多只能载客40人。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4.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6题。指3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5.教材“练习十二”第7题。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商是一位数的除法(1)课型新授课课时41课时教材分析计算是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相对于其他知识而言,计算的内容最多,学习时间最长。教材中的练习从生活实际出发,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整体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目标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点掌握试商的方法。教学难点确定商的位置。拟用学法合作探究媒体资源或教具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创设情境1.口算。32÷10≈40÷20=90÷30=152÷30≈78÷20≈150÷50=241÷30≈360÷60=教师用卡片出示计算题,学生开火车练习。2.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怎样笔算呢?(板书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1。(1)投影出示例1题目,读题理解题意。(2)说一说怎样列式。(板书)92÷30=(3)你准备怎样计算?说一说。A.口算:92≈90,92÷30≈3。可以分给3个班。B.摆小棒,可以看出来:92里面有()个30,所以商()。C.笔算:笔算时,余下的2表示什么?2.教材第73页“做一做”第1题。指四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再集体订正。3.教学例2。(1)(板书)178÷30=(2)你会笔算吗?试一试。指一名学生板演试算,余者试算练习。(3)讨论:①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30小,该怎么办?②为什么商是5?因为30×5接近178且小于178,所以商是5。③商应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④余下的数能比30大吗?学生汇报后,师强调: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要看前三位。余下的数要比除数小。4.比一比:例1和例2两题竖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汇报后,教师概括说明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方法。5.教材第73页“做一做”第2题。指三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再集体订正。三、实践应用学生独立练习。四、课堂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注意些什么?32÷10≈40÷20=90÷30=152÷30≈78÷20≈150÷50=241÷30≈360÷60=1.按照教师的要求独立计算出结果。1.教材“练习十三”第1题。应该怎么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2.教材“练习十三”第2题。指名说说后,学生独立练习,填在教材上。3.教材“练习十三”第3、4题。1.小组内交流,独立完成各题,得出答案。2.独立完成各题,全班订正。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1.算一算。90÷5=90÷10=90÷15=400÷4=200÷4=100÷4=板书设计教学后记课题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总第42课时教材分析笔算之前安排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与前面学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调商的方法。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口算除法,对笔算除法的基本过程已经有所了解,但需要见识丰富类型的除法,以提高灵活笔算的能力。教学目标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拟用学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媒体资源或教具PPT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习效果与检测一、复习(6分钟):1.口算。40÷20=180÷90=720÷90=450÷90=2.计算下面各题。200÷5=350÷7=160÷4=46÷5=65÷8=150÷67=1.口算,并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2.独立完成计算,并汇报。1.()里最大能填几?20×()<4930×()<9130×()<20040×()<330二、探究新知(20分钟)1.探究整十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1)出示教材73页例1,组织学生读题。(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组织学生进行估算。你估计可以分给几个班?你是怎么想的?(4)尝试用竖式计算。①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尝试用竖式计算。②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板书竖式并适时提问,明确算理。2.探究整十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1)出示教材73页例2,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与教材73页例1的异同。(2)组织学生试做,并提出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并汇报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的做法。(4)引导学生想一想:178÷30应该商几?3.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1.(1)认真读题,并交流获得的信息。(2)交流对题意的理解,并列出算式92÷30。(3)先独立估算,再在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生1:30×3=90,92≈90,可以分给3个班。生2:92≈90,92÷3≈3(个),可以分给3个班。(4)①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用竖式计算。②小组汇报各自的算法,交流后明确商3写在个位上的算理:92里面有3个30,所以商3应该写在个位上。2.(1)独立比较教材73页例2与例1的异同:例1是整十数除两位数,例2是整十数除三位数。(2)试着用竖式计算,并提出在试商时遇到的问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比30小,该怎么办?(3)讨论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时的做法: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4)讨论后明确:30×5接近178且小于178,所以应该商5。3.师生共同总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2.用竖式计算。60÷20=90÷30=62÷30=98÷40=3.妈妈带了85元去超市买大米,每袋大米40元,她带的钱最多可以买几袋大米?还剩多少钱?4.四(2)班的同学们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做了76朵小红花,如果每个班分20朵,这些小红花够4个班分吗?如果够分,还剩几朵?如果不够分,还缺几朵?三、巩固练习,解决问题(10分钟):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80÷20=60÷20=72÷30=92÷40=322÷60=640÷70=540÷90=650÷80=2.完成教材74页4题。1.独立完成计算,并汇报。2.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5.王老师带460元去体育用品商店买篮球,每个篮球8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4分钟)1.说说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92÷30=3(个)……2(本)178÷30=5……28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教学后记课题练习十三课型练习课课时1课时总第43课时教材分析练习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试商技巧,提高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等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情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大国开《法理学》试卷及答案(2套)
- 2024年本溪道路运输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4年东营2024年道路旅客运输从业资格证模拟试题
- 2024年山西客运员考试题库答案
- 甘肃省玉门市玉门一中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云南省勐海县第三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资金托管补充协议
-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镇原中学2025届数学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武汉市重点中学生物高一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河北省博野县2025届数学高一上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第五单元 15.“杂技小演员”岭南版美术二年级上册
- 肝病健康宣教内容课件
- 智能合约在房地产交易中的应用研究
- 新生儿肺炎课件
- 高 IgE 综合征疾病演示课件
- 物理前沿和基础科学问题
- 护士在儿童早期发育干预中的早期评估与早期干预
- 汽修部应急预案
- 办学许可证续期申请书
- 【月考】数学六年级(上)全优好卷第二次月考卷a-北师大版(含答案)
-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信息化项目大数据平台设计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