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全用电学习目标为了遵循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方向: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本节课设计的不是“教学目标”而是“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而言,本节课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为:愿意经历课前学习的过程,了解安全用电的知识。能完成课前测试,并能在网站上提出自主探究时的未解决的问题。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能展示自己的观点,愿与同伴合作针对拓展思考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能在今后的生活中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对常见的触电事故能正确的处理。学情预测学生对电既爱又怕、谁都能说上两句,但都不准确、前导知识都不相同。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学习的快慢也不同,所以设计差异化、自主探究式教学,故本节课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这让学生能按自我节奏进阶式的学习,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先学后教,让课堂的提问与合作更有针对性,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附录中的学习任务单是学生在课前利用武汉教育云平台上发布的网站信息,在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需要完成课前学习任务中的课前测试题,并通过网站提交课前测试题。教师通过课前测试题的统计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本节是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九章第三节中的内容,安全用电是整个电学内容的结束部分,是学生“学会生存”教育内涵的具体表现。设计理念:课标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4、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5、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教学理念:采用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遵循学习与教学活动应围绕某一“锚”来设计,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问题研究或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讨论交流,应用与拓展。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以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学重点:安全用电的原则是学生今后生产、生活中保障自身安全的准则之一,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教学难点:对于常见的触电事故的发生,无论是高压触电还是低压触电都具有不可实验与体验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是本节的难点。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按照以下思路展开:课前导学答疑解惑交流互动知识应用环节一:课前导学同学们通过学习任务单,利用网站进行课前学习,完成了任务单中6个课前测试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完成的情况统计:1.人体发生触电的原因是()A.人体能导电B.人体带电太多了C.通过人体的电流超过了一定值D.人体接触了电池2.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要在电线上晒衣服,不要在晒衣服的铁丝上搭电线B.不准用剪刀或没有绝缘柄的钳子剪断电线C.人接触到火线不一定会触电D.用测电笔鉴别火线和零线时,手不能接触测电笔上的任何金属部分,以免发生触电3.在家庭电路里,下列哪种情况不会造成触电事故()A.人站在地上,一只手上接触火线B.人站在绝缘体上,两手同时接触同一火线C.人站在地上,两手同时接触同一火线
D.人站在绝缘体上,一只手接触火线,另一只手接触零线4.如果高压线断了,落在地上,那么不要靠近,更不能用手去捡,应该派人看守,并赶快找电工处理,这是因为()A.靠近会造成跨步电压触电B.高压线会把人吸过去C.靠近会造成高压电弧触电D.高压线会把人弹出去5.发现有人触电后,应采取的正确措施的()A.迅速把触电人拉离电源B.迅速去喊电工来处理C.迅速用剪刀剪断电线D.迅速用绝缘物使人脱离电源线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照明电路中,开关一定接在火线上B.有人说只有“高压”才有危险,“低压”没有危险C.当发生用电事故、火灾或有人触电时,都必须先断开电源,再进行抢救
D.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完成情况:(从情况看教学要按1、2、3、4展示问题来设计)完成情况123456A36.73%0%16.33%51.02%2.04%0%B8.06%0%57.14%2.04%2.04%91.84%C55.10%20.41%4.08%46.94%4.08%4.08%D0%79.59%22.45%0%91.84%4.08%课堂上视觉冲击:【创设情境】视频播放电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也因为无知酿成惨剧!视频对比请问在电气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因为无知而触电身亡,你的父母会如何?为了避免悲剧,你该做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讨论后在BBS上回答(目的在于考察情感态度价值观)环节二:答疑解惑答疑解惑1:【创设情境】第2题不正确有46.88%的同学选择D,而楼凯丽我在网站统计中发现你没有你没有选D,就是认为这是对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学生可以互相补充教师:那通过人体的电流到底要多大才会形成触电事故呢?(教师调用网站资源)好我们看看“人体对电流的感知”来分析。电流(mA)人体反应0.6~1.5手轻微颤抖2~3手指强烈颤抖5~7手部肌肉痉挛8~10手难摆脱带电体,但还能摆脱,手指尖到手腕剧痛20~25手迅速麻痹,不能自动摆脱电源,手剧痛,呼吸困难50~80呼吸麻痹,心房开始震颤90~100呼吸麻痹,延续3s就会造成心脏麻痹【学生讨论后回答】解决第一个问题。答疑解惑2:教师:下面请看甲乙丙丁戊四个人中谁会触电?发生触电的时候是属于双线触电,还是单线触电?请你说明理由【学生讨论后回答】请大家就谁会触电?在BBS上发表你的看法!(讨论后在BBS上回答2-3分钟,老师巡视,并点人发表他的看法)教师:请大家根据其他选项回顾一下甲、丙、丁、戊属于双线触电,还是单线触电?【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网站创设情境:当有人触电时,】追问:这样能救人吗??【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小结】:所以在碰到人触电时,千万不能犯糊涂,要保持冷静,用正确方法处理,首先要脱离电源。对于家庭电路这样的低压带电体我们如何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呢?学生插着答:不接触低压带电体。的确,但在一般情况下,要尽量减少接触火线的机会。那我们来看看选择题4,大家A、C的选择几乎参半,看来答案就在其中,但大家对于高压电弧触电,高压跨步电压触电分的不是很清楚,现在我们就这两个概念,来看看我们课前的微课资源!(播放视频,制作微课视频)好!大家再来看看这个题目应该中会造成跨步电压触电(学生齐答部分)。那请问高压线为什么都架的很高?魏灶旭答:为了防止高压电弧触电.环节三:交流互动为了检测大家的学习成果,下面请同学们将网站中“血的教训令人警醒”的4个触电事故进行分类:【学生讨论后回答】上台前演示,在白板上给出答案。教师:那对于这样的事故我们有应该如何防治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很好!下面我想再考考大家一个实际的问题2.当因为电线短路而发生火灾时,为什么千万不能用水去泼?【学生讨论后回答】(讨论后在BBS上回答)环节四:知识应用雷电伤人也是高压电弧触电中的一种,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云层之间,云层与大气之间的电压高达几百万伏至几亿伏,产生很强电流,可以达到几万安至几十万安,当雷电放电经过人体会怎样?好我们看看一个模拟实验,【演示实验1】尖端放电实验(导体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当我将电压加大达5万伏尖端附近的电场特别强,就会发生尖端放电)【演示实验2】雅各布天梯(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雅各布梦见天使上下天堂的梯子是闪闪发光的,后人便把这梦想中的梯子,称之为雅各布天梯。)【创设情境】在这里我将考察大家在家学习的效果,比比谁是预防雷电的小能手?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起立(文字创设情境)依次回答,回答错误的同学就坐下,失去比赛资格?
请分类:雷雨天气时“应该”还是“不应该”?注意规则,带入读完。【室内篇】例如:
门窗()关好
电器的电源()切断
带有外接天线的收音机和电视机()切断()接打电话()接触天线、煤气管道、铁丝网、金属窗、建筑物外墙等()赤脚站在泥地和水泥地上。
雷电交加时()用喷头洗澡()远离专门的避雷针引下线。【户外篇】()选择钢架或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等处避雷场若找不到合适的避雷场所,()蹲下,两脚并拢,双手抱膝。()待在露天游泳池、开阔的水域或小船上或停留在树林的边缘。()停留在铁轨、水管、煤气管、电力设备、拖拉机、摩托车等外露金属物体旁边。()靠近孤立的大树或烟囱。()躲进空旷地带孤零零的棚屋、岗亭里。()在旷野中打雨伞、高举高尔夫球杆、锄头等。()开摩托车、骑自行车,快速行驶狂奔去避雨多人一起在野外时,()挤在一起。完成后需对错点分析:教师:今天同学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并在课堂进行了内化,从各组的表现,你看看谁能成为安全用电的小能手?课下交流:对于本节课的疑问在课下到武汉教育云平台继续交流。教学反思1、多媒体应用极大丰富了物理学习的情境,解决了物理教学创设情境难题。但网站上超连接的信息组织形式,使得知识碎片化,学习的逻辑思维跳跃化,是我在教学网站设计中知识信息的组织设计上要注意规避的问题。2、在教学中应用建构的理念,帮助学生建立清醒概念。但需要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应用,而非流于形式是我今后教学中不断探究的方面。3、媒体互动教学能实现及时反馈,有的放矢,极大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这点让教学真正具有时效性,但不是每节课都能方便应用时是我的困惑。如果能提供这样相应的模块便于大家平时使用就好了。4、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突出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先学后教,让提问与合作更有针对性。这个模式在学生理解层次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学科同时进行翻转课堂的问题还是我的现在思考的。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直观效果显著,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增浓,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为物理教学增添新的魅力。让我体会到以下几点:1、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演示工具教师可以利用白板、Powerpoint或者一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课件,形象地演示教学当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视频、动画等展示一些物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白板的使用将PPT的程序枷锁打破了,大大提高课堂的互动性。2、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只需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分组讨论、BBS、聊天室等工具,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实现师生互动交流。3、信息技术可以作为个别辅导工具学生有和优秀软件相接触的机会,对学习有较高的积极性,当学习遇到问题时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学生请教,教师也可以及时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帮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自我评价1、本节课设计顺应当今学生信息获取的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2、学生自学为主,小组讨论和互评机制,激发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3、海量的信息、声像并举的优势,弥补触电事故无法实验的不足。4、在教学工作中我愿意尝试新的方式,也有一定成效。在2010年与华师大合作进行基于Clicke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动合同参考模板
- 优化保奖服务合作合同书2025
- 12 我们小点儿声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
- 标准电工合同模板大全
- 市政道路工程合同范本
- 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合同:出资与权益分配
- 7 扇形统计图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采购合同协议书合同范本
- 全球贸易合同签订创新高
- JJF-1356-2012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释文
- Unit 1 Lesson 1语法-过去完成时态-高中英语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
- (完整)PICC导管堵塞的预防及处理ppt
- 小学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神话中的“偷窃者”》
-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表现
- 一例烫伤病人伤口护理个案分享
- 钢栈桥设计计算书
- 贸易术语案例讨论题汇总
- 建筑工地紧急事件处理流程图
- 中山市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导向目录(2011-2012年)
- 小学三年级下册开学语文老师家长会发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