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离骚》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_第1页
论文《离骚》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_第2页
论文《离骚》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_第3页
论文《离骚》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_第4页
论文《离骚》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离骚》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和龙市第一高级中学王燕摘要: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上起商末周初下至春秋中叶历史五百年的三百多篇的诗歌。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但并不是因其收录之广而名,究其主要原因是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正是基于对这种手法的创造性运用进而产生了诗歌创作的新标准!后世文学家也纷纷开始模仿学习,使之成为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诗歌表现手法。就在这众多的传承者当中,屈原以其《离骚》脱颖而出。《离骚》不仅完好地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并在此基础上融入楚国的地方特色;同时不再以四字句式为定格,出现了很多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赋予诗歌更多的情感与想象力,使之内容大为充实,实现了思想和艺术效果的双收!完美的做到了对赋比兴表现手法的继承与发展!关键词:诗经离骚赋比兴继承发展一、诗经中对赋比兴的运用1、浅析《诗经》中的赋比兴赋比兴实际上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表现手法,他与风雅颂并称为六艺。朱熹《诗集传》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叙事,直接写物,直接抒情。而在篇幅较长的诗歌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如《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这篇即包含了很多叠词与排比的句式,在不断的重叠排比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它其实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常常用于篇首或章首,又称为起兴。作者首先用巧妙的语言对一个物象进行描写,并以此来激发读者的想象,使意境更加鲜明,增添了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这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往往是交错使用,相互搭配,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一个艺术整体。2、《诗经》中赋比兴运用不足之处《诗经》虽开创了赋比兴手法的先河,但也有其局限性与不足之处。首先《诗经》主要展现的是我国黄河流域的文化特征,并且其中大部分诗歌都是从民间收录而来的,故其中要么描述的是下层人民的日常劳作生活,要么就是记录周室的祭祀活动,导致其作品的宗教色彩大于文学色彩。如《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仅仅是对人们的农忙生活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文学内涵较浅!再如《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有嗿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同样缺乏文学底蕴。再者《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在运用时,其篇幅相对较小,含义较单纯,尤其是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则显得更加不成熟。像《魏风·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这是比的一般手法。兴的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的雌雄和鸣来象征和烘托来象征君子淑女美好的爱情。这种比兴虽形象贴切,但是却显得比较单一。他们往往是用一个孤立的事物去比另一个孤立的事物,或是用一个孤立的事物去给另一个事物起兴,所以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未免稍显单调和狭小。同时《诗经》中的使用的意向范围相对较小,大多为日产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所涉及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川树木,日月星辰无不是司空见惯的事物。即使是一些神话动物也有着现实生活的印记,属于当时习以为常的联想。二、《离骚》中对赋比兴的运用1、屈原个人经历对《离骚》的影响《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比较传统的,朴素的。相较于屈原的《离骚》则显得有些相形见绌。究其原因,首先从屈原的个人经历上来看,他一直处于自身的政治生涯当中,整日为国事,天下事而忙碌。故其辞便带有一定的政治性,而且辞风不仅仅只局限于日常的生活,反而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像“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则表现出了屈原对楚王听信小人谗言的担忧。因此,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经历,给屈原带来了大量的素材,从而丰富了赋比兴的内容。2、《离骚》相比《诗经》取材范围的扩大《离骚》中的取材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含有鸟兽虫鱼,也有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活动和事理观念,甚至还有虚构的神话传说,极富象征性。例如“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以不与众鸟同群的“鸷鸟”自比,表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把“方”喻作君子正直端方,“圆”喻小人圆滑奸诈,以“方圆”不合,“异道”不相安为喻,表明与谗佞小人不相为伍的态度。又如以规矩或绳墨喻法度或知己,像“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而最典型的便是以香草美人进行的系统性设喻,比起诗经中的比兴有着实质性的进步。像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等。3、比兴手法趋于结合《诗经》里的比兴手法在运用时往往比较分散,而在离骚当中,屈原却趋向于把两者合二为一,通过想象,铺排等手法创造出富有象征意味的独特神奇的意象系统,使其比兴手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屈原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也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寄情于物”,托物寓情。旨在通过此种方式让读者产生联想,进而营造出一个委婉的意境。4、大量引用神话,营造浪漫主义感《离骚》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了一个于事无据,于理却通的想象世界。屈原巧妙的运用这些神话和传说作为他进行创作的原料,来塑造十分感人的形象,更完美的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坚持理想,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例如屈原在《离骚》中提到的鲧治洪水的故事,既揭露了天帝在洪水泛滥成灾面前不但不予拯救,反而把为民除害的鲧杀死的冷酷无情,又间接地抒发了自己同情人民,坚持真理,不同流世俗的思想情感。这种将神话传说与现实的主题相结合后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要比单纯的现实描写更具美学价值!三、《离骚》对赋比兴手法的继承与发展(结论)屈原一生在抒发他政治斗争中种种感受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赋比兴手法,极大的丰富了赋比兴的内容,提高了他们的艺术表现力,进而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在比兴手法的发展上,不仅同时运用了多种多样的物象,而且赋予了他们社会意义和社会内涵,使得众多的物象具有和谐统一的特征。从而使诗歌的艺术形象既具有感性的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在屈赋中,作者常以恶草臭物比喻奸佞小人,以香花芳草比喻贤臣贵良,而这些草本植物又都是楚国的特有植物,既体现出了屈原善以香草自居的风格,又融入了楚地的地方特色,形式十分新颖。并且屈原根据赋比兴各自的特征,充分发挥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