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古诗词赏析(含答案)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古诗词赏析(含答案)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古诗词赏析(含答案)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古诗词赏析(含答案)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古诗词赏析(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古诗词赏析(一)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明]顾炎武①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②已无家。【注】①顾炎武(1613~1682年),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②逐客:这里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象被放逐一样。1.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丰富的情感?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作简要分析。(二)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①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②然。莫道桑榆③晚,为霞尚满天。【注】①灸: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②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③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B.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喜的一面。C.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觉得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D.本诗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感变化相同。2.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请简要分析。(三)阅读唐代诗人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①宿别》,完成题目。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注】①韩绅,诗人的朋友。②翻:同“反”,反而。③共传:互相举杯。1.这是首惜别诗,却从上次的分别说起,首联中的“_______”(时间)、“_______”(空间),两个词突出二人分别之久、相见之难。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颔联两句,尤其是“疑”字最为传神,请你结合诗句揣摩“疑”字的妙处。3.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猎罢夜饮示独孤生①[南宋]陆游白袍如雪宝刀横,醉上银鞍身更轻。帖②草角鹰掀兔窟,凭风羽箭作鸱③鸣。关河④可使成南北?豪杰谁堪共□□。欲疏万言投魏阙⑤,灯前揽笔涕先倾。【注释】①独孤生:陆游在蜀中结识的一位年轻奇伟之士。②“帖”通“贴”,紧贴着。③鸱[chī]:鸱鹰。④关河:犹言山河,这里指代国家。⑤魏阙:古代宫殿前巍然高耸的楼阙,代指朝廷。1.颈联空白处填“生死”还是“死生”,请选择并说出理由。2.作者借这首出猎之作,表达了哪些情感?(五)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定林所居【宋】王安石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的特点。2.最后一句诗“溪鸟山花共我闲”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万巨①卢纶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注】①万巨:人名。1.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诗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2.诗人的“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七)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鹧鸪天①苏轼林断山明②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③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②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③红蕖(qú):荷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阕首句采用了镜头推移法,“林断山明”是远景,“竹隐墙”是近景。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同时也流露诗人百无聊赖的无可奈何。C.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欣赏夏末秋初之景的惬意。D.“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又”字也别有一番情味。2.从用词的角度,赏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的妙处。(八)阅读上面的宋词,回答问题。鹊桥仙·夜闻杜鹃①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这首词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所作。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1.说说第一句“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在整首词中的作用。2.这首诗引发了作者哪些情感?(九)阅读古诗,,回答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①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①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暂开颜”的原因。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十)阅读古诗,,回答问题。过山农家顾况①板桥②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③焙茶④烟暗,却喜晒谷天晴。[注释]①顾况(727-815),唐代诗人,他提倡质朴淳厚的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②板桥: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③嗔:责怪,埋怨。④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1.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等镜头。B.“莫嗔”二字,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表现了山农的爽直性格。C.“却喜”二字,道出了山农对雨后天晴,能翻晒谷子的喜悦。D.作者写出了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2.抖音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抖音脚本(部分)画面内容画面声音预期表达效果板桥人渡泉声山溪、木板桥、诗人①_________山间的幽静和诗人的心旷神怡茅檐日午鸡鸣茅屋、阳光、人、鸡悠长的鸡鸣声②_____________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古诗词赏析(一)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明]顾炎武①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②已无家。【注】①顾炎武(1613~1682年),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②逐客:这里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象被放逐一样。1.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丰富的情感?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作简要分析。【答案】1.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2.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解析】1.本题考查诗人的情感的分析。这是一首赠诗。此诗写出了作者和好友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中“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2.本题考查诗歌的风格特征。作答此题,先回忆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或者说沉郁悲怆、深沉凝重等。然后分析本诗这一方面的风格特征。顾炎武的这首《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惊觉秋老,满眼黄花,萧索的色调充溢字里行间;故人天涯,离怀浊酒,悲怆的感慨触手可接;两鬓斑白,逐客无家,苍凉的情绪弥漫不散;天地变色,神州易主,郁结的哀愁直透骨髓;但肝胆犹存,江山作证,坚贞的心志更催人泪下。诗人将满腔块垒,诉诸这些交织的形象,熔铸成一首节奏铿锵的五言律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二)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①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②然。莫道桑榆③晚,为霞尚满天。【注】①灸: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②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③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B.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喜的一面。C.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觉得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D.本诗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情感变化相同。2.诗的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颇有哲理,请简要分析。【答案】1.C2.①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即使暮年也可以有美丽人生,蕴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C项,“诗人将老年与青年对比”错误,“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写作者觉得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但是没有“与青年对比”。故选C。2.本题考查鉴赏诗句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诗句中的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最后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说,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桑榆,喻日暮,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这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三)阅读唐代诗人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①宿别》,完成题目。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注】①韩绅,诗人的朋友。②翻:同“反”,反而。③共传:互相举杯。1.这是首惜别诗,却从上次的分别说起,首联中的“_______”(时间)、“_______”(空间),两个词突出二人分别之久、相见之难。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颔联两句,尤其是“疑”字最为传神,请你结合诗句揣摩“疑”字的妙处。3.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答案】1.几度江海/山川2.“疑”字表达出诗人与友人久别相逢后,感觉不真实,反而怀疑是梦境心理状态,说明思念心切,此次相会不易。3.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由眼前的相聚,想象到明朝的离别,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恋恋不舍之情。【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意思是自从和老友在江海分别,隔山隔水已度过多少年。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几度:几次,此处犹言几年。2.考查对诗歌炼字的赏析。“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意思是突然相见反而怀疑是梦,悲伤叹息互相询问年龄。一个“疑”字,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表达了作者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心情神态。3.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意思是明朝更有一种离愁别恨,难得今夜聚会传杯痛饮。结处表面上是劝饮离怀,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用一“更”字,就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离杯惜共传”,在惨淡的灯光下,两位友人举杯劝饮,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四)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小题。猎罢夜饮示独孤生①[南宋]陆游白袍如雪宝刀横,醉上银鞍身更轻。帖②草角鹰掀兔窟,凭风羽箭作鸱③鸣。关河④可使成南北?豪杰谁堪共□□。欲疏万言投魏阙⑤,灯前揽笔涕先倾。【注释】①独孤生:陆游在蜀中结识的一位年轻奇伟之士。②“帖”通“贴”,紧贴着。③鸱[chī]:鸱鹰。④关河:犹言山河,这里指代国家。⑤魏阙:古代宫殿前巍然高耸的楼阙,代指朝廷。1.颈联空白处填“生死”还是“死生”,请选择并说出理由。2.作者借这首出猎之作,表达了哪些情感?【答案】1.填“死生”,原因一:这首诗是律诗,要求偶句(二、四、六、八句)押韵。“生”与“轻”“鸣”“倾”四个韵脚押相似的韵(或“生”的韵母“eng”与“轻”“鸣”“倾”的韵母“ing”相似),而“死”则不押韵;原因二:律诗颈联要求对仗工整,仄起平收,“北”为仄声,“生”为平声。2.①充满信心(自我肯定、意气风发);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③对南宋时局的深深忧虑;④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答题思路:本题问字词顺序,古诗有自己的格律要求,首先要从格律角度考虑。示例1: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一般而言律诗的第二、四、六、八句押韵。第二句的“轻”、第四句的“鸣”、第八句的“倾”的押的是韵母“ing”,“生”和“死”的韵母分别是“eng”和“i”,在写作时会尽量让律诗的偶数句尾字韵母相同、相似,故从律诗押韵角度看,第六句的尾字应该是“生”,故顺序是“死生”。示例2: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通俗地说,平声就是一声或二声,而仄声是三声和四声。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一般情况下是仄起平收,即上句的尾字是仄声,下句的尾字是平声。颈联尾字“北”是三声,即是仄声,那么颈联下句的尾字应该是平声,即应该是一声或二声,“生”是一声,是平声,“死”是三声,是仄声,故“生”放在尾字位置,顺序是“死生”。2.本题考查主题情感。(1)结合首联“白袍如雪宝刀横,醉上银鞍身更轻”可知,这里写作者穿着白色的袍子,身前横着宝刀,喝醉了坐在银色的马鞍上身子感觉更轻快了,具体描写了作者骑马的英伟身姿,表现出一种英姿飒爽,看出作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和自我肯定,整个人意气风发。(2)结合第二联“帖草角鹰掀兔窟,凭风羽箭作鸱鸣”可知,这一联诗的意思是紧贴着草丛的角鹰掀开兔子的洞窟,羽箭凭依着风发出鸱鹰的鸣叫,“羽箭”是人射出的,显然这里写作者的羽箭射出如同鸱鹰一般,快速有力,羽箭训练的目的是为了上战场,这里写出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3)结合第三联“关河可使成南北?豪杰谁堪共死生”可知,这一联诗的意思是山河怎么能够让它分为南北呢?哪位英雄豪杰可以同生共死。结合背景可知,陆游是南宋人,他一生的抱负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这里作者对当时国家被侵占、没有人和他一起并肩作战感到忧虑,故表达了对南宋时局的深深忧虑。(4)结合“欲疏万言投魏阙,灯前揽笔涕先倾”可知,这一联的意思是作者想要写万言奏章进奏给帝王,但是在灯下写之前先已经泪流满面了,为何流泪满面,因为他知道他的进言不会被听取,体现出他不被重用(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五)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定林所居【宋】王安石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注释:①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②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的特点。2.最后一句诗“溪鸟山花共我闲”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蜿蜒曲折(弯曲)、高峻。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闲”字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恬静、闲适自得之情。【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屋绕湾溪竹绕山”的意思是:房屋被溪水环绕着,竹林环绕着青山,写出了溪水的曲折;“溪山却在白云间”的意思是:溪水和高山又直插白云间,写出了山的高。考点:识记诗歌的基本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溪水、鸟儿、献花和我一起悠闲。从“闲”可以看出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万巨①卢纶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寻。【注】①万巨:人名。1.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诗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2.诗人的“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答案】1.无风、不雨2.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或“对友人的留恋”)之情;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时的愁苦之情;诗人对友人此去路途艰险的担忧之情;诗人期待与友人再次相聚之情(或“不知何时何地能再次相聚的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首联“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意思是:举起酒杯留下您和我一起听琴,在这岁末的傍晚我们即将分别,真是让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直接表现作者送别友人,诗人的内心是伤感、无奈的;接下来诗人用“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霜叶没有风起却自己飘落,秋天的云彩没有雨淋,却空自阴沉沉的)”借景抒情,用“无风”“不雨”的天气状况却阴沉的环境衬托作者送别友人时内心的不平静。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具体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逐一分析各联就可全面概括出“离别之情”。首联“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意思是:举起酒杯留下您和我一起听琴,在这岁末的傍晚我们即将分别,真是让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直接表现作者与友人分别时,内心苦涩,依依惜别;颔联“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意思是:霜叶没有风起却自己飘落,秋天的云彩没有雨淋,却空自阴沉沉的;诗人借景抒情,借自落的霜叶、空阴的秋云,表现自己与友人即将分别时,内心愁苦,难以疏解愁绪;颈联“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意思是:荒凉的村落、狭窄的道路最让行路之人忧伤,寒冷的小溪,深深的河水也让马儿心生怯意;通过对路途环境的萧瑟凄凉,表现对友人未来路途艰险坎坷的担忧;尾联“望断青山独立,更知何处相子”意思是:独自站立望断远处的青山,不知什么时候在哪里和你能再次相聚;友人刚刚离开,诗人却表现期待与友人再次相聚,现实却是“何处相寻”,表现了作者不知何时相逢的怅惘。(七)阅读古诗词,完成小题。鹧鸪天①苏轼林断山明②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③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②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③红蕖(qú):荷花。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阕首句采用了镜头推移法,“林断山明”是远景,“竹隐墙”是近景。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同时也流露诗人百无聊赖的无可奈何。C.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欣赏夏末秋初之景的惬意。D.“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又”字也别有一番情味。2.从用词的角度,赏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的妙处。【答案】1.C2.示例1:运用叠词,富有韵律。“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1分,答不出通感,只答出香气特点也可)示例2:运用动词,生动形象“翻”写出了白鸟翻飞之迅疾,身姿之灵动。“照”写出红蕖倒映在水中的样子,姿态优美。【解析】1.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的理解。C.“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意思是: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可见在作者漫步时正是夕阳西下,细雨是昨夜下的;“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表述有误;故选C。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本题已给出赏析角度(用词),从事物特点,内容,情感方面去分析。示例一:“时时”“细细”属于叠词,运用叠词使语句福有韵律;联系“林断山明竹隐墙”意思是: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时时”形容白色小鸟在竹林池塘边幽静环境中不时飞过的灵动之态,动作迅即之姿;联系“乱蝉衰草小池塘”意思是: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细细”用看到的阳光照射池水景象形容衰草池塘中的荷花散发香气,将嗅觉转化为视觉,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写出荷花香气弥漫之细腻。示例二:“翻”“照”为动词;“翻空白鸟时时见”意思是: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形容小鸟在天空中上下翻飞,凸显小鸟飞行速度迅疾,身姿灵动;“照水红蕖细细香”意思是: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荷花在池塘中倒映姿态优美,表现作者游览乡村心情愉悦。(八)阅读上面的宋词,回答问题。鹊桥仙·夜闻杜鹃①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①这首词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所作。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1.说说第一句“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在整首词中的作用。2.这首诗引发了作者哪些情感?【答案】1.描绘了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孤寂、凄惨的氛围,烘托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和愁苦,奠定了全词悲凉的感情基调。2.抒发了作者感慨岁月蹉跎、时光流逝,自己壮志未酬、功名失意,表达对时局的忧念以及思乡之情,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作用。“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意思是: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描绘了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交代了“夜闻杜鹃”的环境;在这样的寓所里,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这就渲染了孤寂、凄惨的氛围,烘托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和愁苦。结合“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可知,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因此,开篇便奠定了全词悲凉的感情基调。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意思是: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结合【注】①“这首词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所作”可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意;“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意思是: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岁月蹉跎、时光流逝。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包含着壮志未酬、功名失意的深深遗憾。(九)阅读古诗,,回答问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①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①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暂开颜”的原因。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2..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诗人通过主人院中的碧松,联想到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并想象到了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表达闲适愉悦的心情。【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