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现代中国_第1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现代中国_第2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现代中国_第3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现代中国_第4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现代中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中国一、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外交(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全国领土已经基本解放2.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9⑴中心议题: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⑵重大成果——《共同纲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的意义:体现了人民民主和新民主主义的原则;确立了新中国的基本框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⑶新政协的职能和意义: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和法律上的准备;②人民政协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1954年以前,人民政协具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是建国初期全国最高的权力机关。3.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4.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人民当家作主,独立、统一、民主、富强,向社会主义迈进;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⑴确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⑵指导思想:1956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⑶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⑷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⑸曲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干扰了政协工作的正常开展;“文革”期间,政协制度遭到破坏。⑹发展:1982年,中共提出了各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①条件: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新中国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②主要任务: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国家领导人。③意义:一届人大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⑵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54年宪法)①主要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意义: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极大的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⑶曲折: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文革”期间,人大制度遭到破坏。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⑴原因: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为争取民族的解放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和政治认同感。③建国后,党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⑵形成:1949年《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明确规定。5个民族区域自治区: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和西藏。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⑶意义:第一: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调动了各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二:可以加速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自治权;得到国家在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的帮助)第三: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和颠覆,保证国家的统一。(三)“文化大革命”1.原因:①最主要的原因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②民主法制不健全: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原则削弱和破坏。③我国长期以来的专制传统影响深远,人民缺乏民主意识。2.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①人大、政协制度遭到破坏,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被中断。②法律行同虚设。③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失去保障,被严重践踏;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④各级国家机关陷于瘫痪,党组织遭破坏。3.动乱中的国民经济由于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造成重大损失:①直接损失5000亿元;②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③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周恩来提出批极左思潮,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1975年,由于周恩来病重,毛泽东让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纠正文革错误。结果社会秩序趋于稳定,交通堵塞现象消失,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1.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2.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获得完善。④依法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选举和民主政权建设。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民主选举、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完善。村委会干部从任命到选举。⑤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②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九条方针。包含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③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个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两种社会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回归:1997年7月日。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香港和澳门为什么能回归祖国?1、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前提);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3、香港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群众基础);4、中英、中葡《联合声明》(法律依据);5、全国人民喜迎回归,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港澳回归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1.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2.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成功运用,是邓小平理论的成功;4.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⑴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败退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的支持下,与大陆对峙,造成了海峡两岸隔绝分裂的状态。⑵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⑶方针:一国两制,和平统一⑷结束隔绝状态:大陆: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真正停火。接着倡议三通。台湾:1987年开始,采取一些开放措施,两岸隔绝状态打破。⑸两岸交流:汪辜会谈的形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共谋统一大计(六)新中国的外交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⑴表现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在平等基础上重新建立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⑵建国初期我国外交的特点:一边倒原因:二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突出特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而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为了巩固新政权,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所以说,新中国提出“一的明智选择。2.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⑴同苏联等十七国建交(1949——1950)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意义:是新中国初期在外交领域最突出的成就。它对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起了重要的作用。⑵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⑶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⑷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圆满成功。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⑴提出: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有关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的谈判会议,周恩来首次提出⑵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⑶意义:国内: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国际: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⑴背景:①1945年联合国成立,中国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②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加强。③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④中国恢复在辽和国合法席位的斗争得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拥护。⑵恢复: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⑶意义:a、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突破),宣告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b、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B.中美关系正常化①原因:A.美国方面:霸权地位受到来自苏联的严峻挑战;陷入越战泥潭;长期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下去。B.中国方面: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C.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②进程: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③影响:结束了双方多年的对抗,走到了合作的起点,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中美关系的改善,促成了中日建交的实现;许多西方国家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C.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4.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外交活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⑴积极参加国家交流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2年决定成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⑵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改善和发展了同世界大国的关系——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等过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致力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二、现代中国的经济(一)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1953——1956年过度时期:⑴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①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帝国主义对我国封锁;苏联的榜样作用。②目的:把我国建成工业化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③内容: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④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⑤实质:使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成为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⑥影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⑵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①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主要项目集中在东北;交通事业成就突出;与军事国防相关;苏联的援助(与外交联系)②“一五”计划的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⑶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①目的:适应工业化的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②途径:农民——农业合作社。土地制度:农民私有—集体公有;经济性质:小农经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手工业者——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赎买政策,公私合营的方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我国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个体农业难于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⑶三大改造的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956——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⑴中共八大(1956年)①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②内容:主要矛盾:人民对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对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⑵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的探索⑶经济建设的严重失误——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①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总路线。接着,党中央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②影响:A.在经济建设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B.不但会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C.导致我国出现了连续三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⑷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59-1961⑸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①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到1962年经济形势好转。②建设成就: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等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严重破坏(见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严重失误原因、教训:原因: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党和毛泽东在什么是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和科学的认识;对国情认识不清,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教训: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④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从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⑴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的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却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⑵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⑶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③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④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⑷意义:①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②开始全面拨乱反正,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③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2.经济体制改革——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国有企业改革⑴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①原因: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人民公社的旧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改革。另外,一些地区的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②措施:A.经营方式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初步实行: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普遍实行: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B.行政机构的改变: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③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庞大人口的温饱问题。随着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不断推出(如: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使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⑵城市①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②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③内容(采取的措施)a.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b.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已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和好市场经济的要求。④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⑴必要性:①清朝前期的闭关自守造成中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近代局面;②建国后由于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封闭政策造成我国远远落后世界发展的潮流;③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全球化的推动⑵开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做出决策,1980年在广东、福建省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哪里?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原因:南方对外交通的要道(海陆);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⑶内容:多种形式吸引外资,学习外来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进程: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海南。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并逐步形成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发上海浦东的决定的,成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⑷原则:平等互利⑸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⑹开放的格局:形成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⑺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⑴背景:①必要性: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A.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B.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②可能性:①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基础);②邓小平南巡讲话,冲破思想束缚(思想基础)。⑵过程②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邓小平在关键时刻,排除阻力,把握方向。先后到南方几个改革开放较成功的省份视察,围绕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市场经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整个改革开放指明了新的方向。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③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⑶意义:①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③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三、现代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一)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1.内容:⑴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三大改造的过程中,采用了逐步过渡的形式与和平改造的方法,实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⑵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①《论十大关系》发表说明中国早期就注意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②1956年9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共八大,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奋斗纲领。③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作为国家的政治生活主题。对社会主义的矛盾作了理论上的探索。2.精髓:事实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长期革命和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4.评价:①毛泽东开创的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指引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②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引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成为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③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座光辉的里程碑。对毛泽东的评价:①毛泽东是伟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②领导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领导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④晚年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⑤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二)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1.形成历史背景⑴社会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⑵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⑶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⑷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⑸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2.过程:⑴1978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形成建国以来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⑶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崭新的命题。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⑷邓小平于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使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南巡讲话⑸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⑹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正式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3.主要内容:⑴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⑵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⑶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⑷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⑸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⑹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三步走”的步骤。⑻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⑼关于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科学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重要问题。4.评价:⑴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⑵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1、性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邓小平的评价:①邓小平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②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③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成功地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④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成功地解决港、澳问题,逐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⑴背景:①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②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⑵2000年2月,江泽民第一次做出完整阐述。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⑶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的文化前进发展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⑷地位: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较思想体系创立者解决问题思想精髓历史作用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四、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活与科技文教(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物质生活⑴旧中国①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由传统到中西合璧(主要表现)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推动了中国的服装改良。社会风气逐渐开放。。②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在沿海大城市出现,以花园洋房为主。吸收西方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上海出现西式建筑的原因:西方利用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并利用特权建立租界,伴随着西方的侵略,物质文明传入中国。③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70、80年代西餐成为一种时尚。西式的烟、酒、糖、饮料也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鸦片战争后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了西餐馆,⑵新中国①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着装从单调。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改革开放后,走向五彩缤纷和款式多样化。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②人们的观念由吃饱向吃好转变。生活必需品有较为匮乏、凭票证计划供应到丰富、进入市场。③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住房状况改善。高楼、宽敞、舒适、优美。2.社会习俗⑴“断发易服”与不缠足运动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②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颁布法令推行剪辫放足,但农村陋习难改。体现了反清的革命精神。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不缠足运动发展起来。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⑵礼仪:由跪拜到鞠躬握手、体现平等,自由的文明精神。婚丧嫁娶;自由恋爱和简葬等。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外界因素: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入,中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松动,西方的生活方式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内部因素:政治: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倡导文明、进步和民主,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新中国的成立社会制度的变革。经济: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⑴铁路事业的发展:70年代,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是由外商擅自修建的;1881年,清政府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但90%是由外国修筑、控制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905年清政府任命他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设计和修筑。1909年全线通车。这是完全由中国自己主持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⑵航运业:1872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成立,打破了列强垄断水运局面。⑶航空:1910年,冯如研制成功第一架飞机。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原因有哪些?①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②政府的大力提倡。③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④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⑤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2.通讯工具中国第一条电报线:福建巡抚在台湾于70年代架设,是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此后遍及各省。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三)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刊,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维新派、革命派创办的报刊起到了什么作用?宣传政治主张,是开展政治斗争的思想武器。2.电影:1905年,第一步电影《定军山》;1913年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收获国际大奖。《风云儿女》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现在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报刊、电影的影响:报刊、电影因其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扩了人们的视野。3.互联网:⑴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⑵出现: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⑶影响:①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②互联网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