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中讲评卷_第1页
高一期中讲评卷_第2页
高一期中讲评卷_第3页
高一期中讲评卷_第4页
高一期中讲评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一测试语文学科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人生当架几座桥——记桥梁专家茅以升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谈起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10岁那年,叔叔送我一本地图。在中国地图一页,我看见台湾地区用墨涂黑了。我问:‘为什么台湾要用墨涂黑呢?’叔叔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因为我国和日本打仗打输了,被日本人占了。’我当时很气愤,心想,中国的领土为什么被日本人抢占了呢?一定要把台湾夺回来!”从此,茅以升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知识,掌握本领,报效国家。茅以升从小天资聪慧,但他更得益于后天的勤奋刻苦。中学时,祖父教他读古文。祖父先将文章抄录一遍,要求他在第二天上课前背熟。没想到,祖父刚抄录完,茅以升已能背诵出来。茅以升锻炼记忆力的故事很多,最著名的是他背诵圆周率的故事。1940年,茅以升任职的唐山工程学院迁到贵州平越县。校庆那天举行游艺会,同学们欢迎茅院长表演个节目。茅以升不会唱歌、跳舞,就说:“我表演背圆周率吧。”他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同学们热烈鼓掌,赞叹不已。(1A)1933年春天,茅以升受命在钱塘江上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当时在杭州民间流传一句谚语,叫作“钱塘江上造桥”,意思是指不可能做成功的事。因为钱塘江的潮水和流沙都是别处罕见的。潮水来时,潮头壁立,毁坏力惊人。流沙是极细极轻的沙粒,一遇水流即被冲刷走。江底流沙覆盖,深达40多米。所以,杭州人说“钱塘江无底”,在钱塘江上造桥被认为是异想天开。而当时,中国所有的现代化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经过调查研究之后,茅以升认为在钱塘江上造桥是可以成功的。钱塘江大桥正式开工后,遇到的困难一个接一个。外面传着闲言碎语,说什么“这样干下去,哪里会成功?”银行也中断了贷款。茅以升的母亲听到这些事后对他说:“唐僧取经,八十一难;唐臣(茅以升的号)造桥,也有八十一难。只要有孙悟空,有他那如意金箍棒,你也同样能渡过难关。”(1B)那时的“孙悟空”就是造桥的全体员工,“如意金箍棒”就是科学里的一条法规:利用自然规律,克服自然界的一切障碍。茅以升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和建桥工人的智慧,先后攻克了80多个难题,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等施工方法,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钱塘江大桥既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又是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茅以升把工地办成学校,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我国一些重要桥梁工程,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一些负责人都曾经历过钱塘江大桥建设的洗礼。建国后,茅以升又参与修建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先后担任专家组组长、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总设计师,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顺利建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建桥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一座瘸腿、不平衡的桥梁,怎能让车辆行人平安到达彼岸?同样,人架设知识的桥梁也是如此(1D)。茅以升既通晓工程技术,在文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他写的《桥名谈往》《二十四桥》,博古通今,文笔极好。特别是他在《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更是难得的文学佳作。毛泽东曾对茅以升说:“你的《桥话》我看了,写得很好。你不仅是个科学家,而且也是个文学家哩!”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的日子,茅以升都始终如一地勤奋工作,即便到了晚年仍然壮心不已。他说:“我还有一桩心事,就是台湾问题。1945年,台湾光复后,我曾到台湾去参加过一次学术会议,看到了台湾的迷人景色,还看望了那里的老同学和朋友。1955年,我到日本访问,恰好住在下关(原名马关)的‘春帆楼’。当年,李鸿章签字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就是住在‘春帆楼’。看到李鸿章住过的房子,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架设连接海峡两岸人民的大桥。这是我在有生之年想要完成的一件大事。”(取材于《郭梅尼人物通讯选》)相关链接:①茅以升(1896-1989),中国桥梁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茅以升于30年代打破外国人的垄断,在自然条件比较复杂的钱塘江上主持修建了一座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铁两用桥。钱塘江桥的建成,成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茅以升内心有一种预感。他下令在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对于这个原设计中没有的重大改变,茅以升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持续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11月16日,南京政府决定炸桥以阻断敌人,深明大义的茅以升心情沉重地点了点头:“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一语未竟,热泪夺眶而出。原来在桥下预留的大洞,就是为这一天预备的。12月23日,茅以升正式接到炸桥的密令。当晚,他来到书桌前,奋笔写下8个大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这一愿望终于在抗战胜利后得以实现,在茅以升的亲自主持下,钱塘江大桥又得以成功修复。(1C)(摘自“百度百科”)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因为天资聪慧,茅以升从小就过目成诵,记忆力惊人。他协助祖父抄录古文,不待祖父抄完,他就能全文背诵;多年以后,他背诵圆周率,能一口气背到小数点后一百位。B.茅以升的母亲是一位知书达理、颇具识见的老人,她对茅以升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在建造钱塘江大桥的困难时刻,唯有母亲的鼓励和点拨,才使得茅以升能够坚持下去。C.钱塘江大桥“建成一炸毁一修复”的经历,说明大桥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茅以升虽然不是政治家,但他对当时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有着清醒的认识,并提前做好了应对的准备。D.茅以升的一生,就像桥梁一样,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他不仅在桥梁科学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都勤奋工作,并始终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答案】C(A项,“他协助祖父抄录古文”“不待祖父抄完,他就能全文背诵”说法错误B项“点拨”一词欠妥,茅以升母亲的一番话是激励,没有点拨之意。还有,对母亲的鼓励有些夸大。D项,“就像桥梁一样,讲究处处平衡与和谐”说法错误。“而且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并始终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于文中无根据,文末茅以升说的话只是问了证明他“到了晚年仍然壮心不已”。)2.下列对原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人生当架几座桥》为主标题,精练传神,内涵丰富。既高度概括了茅以升一生的追求,隐喻了作为科学家的茅以升是一座雄伟的大桥,又写出了读者了解认识科学家的沟通之桥。B.这篇人物通讯不以描写茅以升修桥的技术过程为重点,而是以大桥喻人,用精神励志,着重描写茅老先生在人生中架的三座桥一-知识的大桥、奋斗的大桥、人格的大桥,反映了一位老科学家的人生追求和奉献精神。C.开头写茅以升关注台湾,是为了点明少年茅以开立下报效国家誓愿的思想基础,结尾写晚年的茅以升回忆与台湾有关的往事说明台湾问题为其一生的牵挂,进一步揭示了人物的品格。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更加完整。D.本文抓住茅以升一生中几件正面的典型事例,通过传神的细节深入人物的心灵深处。为了突出人物的先进性,从而传递正能量,可以对人物事迹进行主观剪接和适度夸张,比如夸大建造钱塘江桥的难度,不写炸毁钱塘江桥等。【答案】D(人物通讯属于新闻的范畴,首先要讲究真实性)茅以升是一位著名的桥梁工程专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归纳。(4分)【答案】①主持钱塘江大桥的建造和修复,树立了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②通过钱塘江大桥的建造,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③参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④一生学桥、造桥、写桥,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一点一分)【一线反馈】第3题大多数学生能分条列举。未能做到的一律给1分。语言表述上,则不少同学对于事实的表达忽视了题干中“桥梁工程专家”这个限制条件。如称其“文笔好”之类,或赞其自小记忆力超人,或誉其造桥不忘预留炸桥之孔洞!当然,也有津津乐道其采用的技术手段,而忽视概括的。4.你认为可以从茅以升身上获得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从茅以升身上,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有益的人生启示:①要热爱祖国,报效国家。茅以升从小立下报效国家的志愿,并为之发奋学习;他自觉服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亲手炸毁历经千辛万苦建成的钱塘江大桥;祖国的统一问题成为他一生的牵挂,到晚年还念念不忘这件大事。②在青少年时期要勤奋努力,为终身发展打牢基础。茅以升从小天资聪颖,博闻强记。但他不满足于此,仍然刻苦求学,掌握了过硬的本领。③要不畏困难,勇于创新。修建钱塘江大桥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茅以升迎难而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④要有团队意识,注意激发集体的智慧。在修建钱塘江大桥的过程中,茅以升注意发挥团队的力量,和工程技术人员和建桥工人一起解决了大量的施工难题。⑤要有长远的眼光,做到未雨绸缪。茅以升在建造钱塘江大桥的过程中,注意吸收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工程实践,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的后备人才;他对当时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提前做好了炸桥的准备。⑥要文理均衡,全面发展。茅以升既通晓工程技术,在文史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写的很多文章,科学性和文学性俱佳。(答出三条,言之成理即可)【一线反馈】绝大多数考生对人生启示的理解,方向基本正确,表述较为合理,各点没有交叉。问题主要集中在:1.答题欠缺条理,表述啰嗦繁琐,不能结合文本有效概述。2.答中三点6分,部分学生只答两点。3.只有启示,没有结合内容作答,只有概括没有分析。4.个别考生,表述的人生启示生拉硬扯,没有关联。【术语辨析】阐述——简析——归纳——概括:由繁至简,层级不断上升(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5.对下面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偶成戴望舒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5B)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5A)——这些迢遥的梦(5C)。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1945年5月(5A)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C.“偶成”相当于“无题”。如果从揭示中心的角度换一个标题的话,“迢遥的梦”比“春天重到”更合适。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E.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答案】C、D(《偶成》不仅仅是那个时候的一首表达革命乐观精神的诗,它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沙海的绿荫朱春雨18号甲,是导弹某部队的一个研究所。偌大一个师级编制,女的只有三员。不记得是哪个休息日,欧阳美怡换上了那条有水仙花图案的旧裙子(6A),从第二研究室小院门口经过,去她负责的放射线病理研究室拍小动物实验的照片。欧阳美怡不管穿什么衣服,看上去都那么端庄得体,加上她举止文静,谈吐大方,显得有见识,有风度。咣!一盆仙人掌从二楼阳台上摔下来,阳台上站着18号甲的老姑娘沈巧,她看着门口,爽声笑了,笑得站在门口的唐天虚心慌意乱。沈巧一声轻笑:“如果你真想谈恋爱,我看欧阳美怡这位凌波仙子对你不一定合适……”(6A)唐天虚愤愤然瞪着眼睛。“沈大姐——”不远处传来一句甜丝丝的声音,“你还是管管你自己的事吧,少说几句伤人的话。”“哟,这个小妹妹也恼我了。”沈巧顺着声音,在山溪跟前的马兰草丛里找见了一个娇小的身影。唐天虚此时此刻真是有点厌恶沈巧了。他扶扶近视眼镜,看见了植物苗圃的管理员黄金桃正挑着一对老大的箩筐走来,竹扁担在肩上咯吱咯吱响,一走身子一颤。她把这些花枝从苗圃里剪来,要压植到18号甲本部的每一条路边,让鲜花打扮我们的道路。“你看她,”沈巧指指黄金桃,喃喃地说,“为了用绿荫和花朵去给别人装点生活,这个含羞草一样的小姑娘总是这样默默工作,好像她生到世上,就是为了别人……”唐天虚烦躁地甩手进了第二研究室的小院门。从二楼阳台摔下来的那盆仙人掌在晒得滚烫的水泥地面上依然生机盎然,满身棘刺。他真奇怪:沈巧为什么独独喜欢这种生命力强悍的植物,既无芳香,又不华美?想想,沈巧这人,倒多少有点像仙人掌。父母早亡,使她过早地接触了人生;生相平庸,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固然是一种悲哀,同时又是一个难得的长处:她不会被千奇百怪的媚眼耗去金子一般的青春。优异的学习成绩像条闪光的金线,贯穿在沈巧的小学、中学、大学和留学苏联的漫长时日里。她穿上了军装,军人的天职很自然地渗进了她单纯而诚朴的灵魂。她懂得命令和服从,也懂得忠诚和牺牲(6B),但她仍然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私生活:“没有对心的,我就当一辈子女光棍儿!什么孤独呀,寂寞呀,笑话!我有我的追求,我有我的爱好,我有我的做不完的工作。荡去那些世俗的迷雾吧!(6D)”第二天,沈巧拿着核查出来的一处运算错误,走到唐天虚面前:“唐天虚同志,你似乎不应该忘记,这里有一个∑系数的。”唐天虚伸手重新运算一番,果然错了。他说:“你作为助手,本来就有修正错误的责任。”“可惜我这个助手,无法排除你心灵上的故障。”沈巧狡黠地眨了眨她的眼睛。唐天虚压着火儿说:“沈巧同志,你最好能把精力集中到研究工作上,那会有助于你出成就。而我,也不需要你这么提醒。”“感谢你的警告。只是我并没有损人的念头,也没在利己上花心思。有了看法,我还是要说。”沈巧把一本两个月合刊的《学术通报》丢到了唐天虚面前。《学术通报》的目录是印在封皮上的,头题便是沈巧的文章:《∑系数在AR综合使用程序研究中不可忽视》。唐天虚怔住了。他的助手沈巧,竟然在∑系数上持截然不同的见解。“你干嘛用这样的眼光看我?”沈巧毫不胆怯地迎着唐天虚谴责的视线。“起码,你写这篇论文时,不该不让我知道。”唐天虚在咬着牙。“你在学术上的门户之见,足可以当一个严格管教孩子的家长。”沈巧回了一句。“你赞同顾雨时的观点,你可以申请调到他所在的一室去,我绝不挽留。那样,你可以全力以赴地搞你的∑系数。”唐天虚很是激动。沈巧强忍着不快,说:“申不申请到一室去,是我的事。但是,我还是要请你注意这个∑系数!我的文章,完全依赖事实。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我还是要把∑系数搞下去的。”“那——悉听尊便!”唐天虚把《学术通报》丢到嵌着三排仪表的实验控制台上。沈巧拿着还要继续核算的计算草稿,转身走了,边走还丢下两句话来:“荡去世俗的迷雾吧,让你的太阳闪光!”(6D)他从来没发觉在自己的信念沉积中还夹杂着“门户之见”。果真如此吗?唐天虚从控制台上拿起沈巧留下的《学术通报》读起来。从沈巧的文章里看不到盛气凌人的架势,寻不见强词夺理的词句,感觉不出发难于人的私欲;她用苦心的求证,来说明∑系数是个客观存在,她还苦于目前无法推导出∑系数的具体数值。她的论据不能说服唐天虚,起码目前不能。不过,唐天虚认真读完她的文章之后,对沈巧却由衷地刮目相看了。“荡去世俗的迷雾吧,让你的太阳闪光!”又是沈巧的声音,可是沈巧并不在跟前。(节选自《中篇小说选刊》,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巧讽刺欧阳美怡为凌波仙子,赞美黄金桃给别人装点生活,说明她赞赏勤劳无私的人,表现出她鲜明的爱憎取向。B.小说中间插叙交代沈巧的相貌经历,其中“优异的学习成绩”一句为后文她指出唐天虚的一处运算错误埋下了伏笔。C.小说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塑造了唐天虚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三位女性人物的形象个性鲜明。D.小说人物语言含义丰富,例如“荡去世俗的迷雾”,其中“迷雾”既指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又指学术上的门户之见。【答案】A(“沈巧讽刺欧阳美怡为凌波仙子”理解错误)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三位女性军人形象的特点。(5分)【答案】欧阳美怡:端庄得体、文静大方,有见识,有风度(1分);黄金桃:声音甜美,与人为善,默默奉献(2分);沈巧:心直口快,单纯诚朴,执着钻研,没有世俗观念(2分)。(简要概括即可,不需要举例分析)【一线反馈】三个人的形象特点,欧阳(水仙花)的最简单,直接摘抄即可。黄金桃(含羞草)的无私奉献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概。沈巧(仙人掌)的形象特点概括差别较大。很多学生强调她长相平庸,家庭凄惨,认为她专心科研是因为她不会处理个人情感,也有很多学生受选择题影响,认为她爱憎分明,人物定位不准确。其他挑战权威,不畏强权,努力抗争……另外,题目要求概括,太多学生答题审题不准确,啰嗦拖沓,进行各种举例分析。这篇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突破了过去“战斗文学”的老框框,更注重表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本文展现了哪两个方面的矛盾冲突?作用如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案】矛盾冲突:(1)学术上的矛盾冲突,沈巧与唐天虚关于系数有不同见解,产生了激烈的冲突;(2)感情上的矛盾冲突。唐天虚对欧阳美怡暗生爱慕,沈巧对唐天虚的感情直言不讳,他们在爱情的看法上产生了冲突。(4分,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作用:在冲突中展现了军人对事业的认真执着,同时也有利于丰富人物形象,塑造真实可信的军人形象。(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一线反馈】1.审题不清晰:部分学生只概括,不分析,有学生分析,不概括,有的将概括混在分析里。有学生将感情矛盾理解为三个女人的矛盾。2.作用部分生搬硬套,将能想到的都往上写,不能结合题干要求作答。3.答题不规范,没分层答,没序号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节选自《旧唐书•李商隐传》,有删改)(蓝色黑体字均为古文化常识,古文化常识可不熟读乎?)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B.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C.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D.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答案】D(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礼部举办的会试考试者。(P238)B.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P236)C.博士,在这里是古代学官名。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唐设太学博士等。(P233)D.左迁,迁,一般是指升官。因为汉代贵右贱左,所以将贬官称为左迁。(P235)【答案】A(通过最高级别的殿试的贡士者)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B.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C.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答案】C(李商隐在令狐楚麾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是朝廷命官。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3分)【答案】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对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一线反馈】1、词义不清:主要是“本”“素““遇”2、“秉政”翻成掌权,执政等意思对都给分3、省略句“()用()为河阳帅”不能准确补出。4、总结:传记类文章①要捋清人物关系;②不能大概翻译意思,要尽量字字落实去直译;③翻译完要整句检查,以避免病句或者逻辑不通顺的现象。(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3分)【答案】但(他们)都没有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一线反馈】1.特殊句式:“()俱无持操”主语没有正确补出。被动句式“为……所”未用“被”表现出来2.重点实词“薄”可翻译为厌恶,轻视3.“当涂者”涂为途字的通假字,译为当权者。“名宦不进”翻译为“进入不了有名的宦官”大有人在,学生贯通上下文语义的能力欠缺。翻译出来的译文,有病句存在的情况。【参考译文】李商隐,字义山,是怀州河内人。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狐楚出镇河阳,李商隐用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年龄才到二十岁。令狐楚认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汴州,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楚)每年供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开成二年,(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县尉。王茂元镇守河阳,征召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王茂元虽然读书成为儒者,然而原本是武将的后代,李德裕平时待他很好,那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恨积怨很深。李商隐成为王茂元的僚属以后,李宗闵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绹担任员外郎,他认为李商隐忘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没有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到京城访游,但朝廷久久不给他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年,白敏中执掌朝政,令狐绹在内署供职,两人共同排挤李德裕,并把他逐出京城。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也跟随郑亚,在岭南呆了多年。大中三年,李商隐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他为掾曹,让他掌管拟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多次上书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不予理会。卢弘正镇守徐州,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来,李商隐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又通过文章来求见令狐绹,这才补为太学博士。正遇上河南府尹柳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被罢免,回到郑州,没多久就病死了。李商隐擅长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擅长写章奏,于是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开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李商隐知识渊博记忆力强,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文和奠文。他和太原的温庭筠、南郡的段成式同时齐名,在当时称为“三十六”。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方岳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寥寥两句,就把江南秋日雨天和晴天的特色呈现于读者眼前。以“碧”形容秋雨,这是词人的独创,一则写出江南的秋日依然一片青绿,连下的雨都映成碧绿的颜色,二则写出秋雨过后,山色、田野都变得更绿,仿佛为碧绿的雨丝染过似的,这就自然引出“山色倚晴空”这样的晴昼景色。)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南国的秋并不如北国那样凄凉萧索,但词人的愁情却弥漫在“江南江北”,这就表明他的愁不是由自然景色引起的一般性的悲秋,而是另有原因。“江南江北愁思”两句,意思是说平生行遍江南江北,积累起来的许多愁思,都付之一醉,暂时忘却吧。\t"/item/%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5%B9%B3%E5%B1%B1%E5%A0%82%E7%94%A8%E4%B8%9C%E5%9D%A1%E9%9F%B5/_blank"借酒消愁本来是人之常情,尤以文人为甚。作者的愁来自自伤飘泊无定和慨叹中原未复。这就是有点有染的写法,即先说明性质,然后再表现内容。)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芦叶蓬舟千里”三句,写词人长年飘泊在外,不能回乡。“\t"/item/%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5%B9%B3%E5%B1%B1%E5%A0%82%E7%94%A8%E4%B8%9C%E5%9D%A1%E9%9F%B5/_blank"芦叶”句展示“蓬舟”(盖有蓬顶的小舟)在长满芦叶的岸边行驶之状。“千里”极言行程之长,飘泊地域之广阔。“\t"/item/%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5%B9%B3%E5%B1%B1%E5%A0%82%E7%94%A8%E4%B8%9C%E5%9D%A1%E9%9F%B5/_blank"菰菜\t"/item/%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5%B9%B3%E5%B1%B1%E5%A0%82%E7%94%A8%E4%B8%9C%E5%9D%A1%E9%9F%B5/_blank"莼羹”用的是\t"/item/%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5%B9%B3%E5%B1%B1%E5%A0%82%E7%94%A8%E4%B8%9C%E5%9D%A1%E9%9F%B5/_blank"张翰的典故:\t"/item/%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5%B9%B3%E5%B1%B1%E5%A0%82%E7%94%A8%E4%B8%9C%E5%9D%A1%E9%9F%B5/_blank"鲈鱼脍,就命驾而归。“菰菜莼羹”后面加上“一梦”两字,就否定了此事的现实性。因而只好“无语寄归鸿”,默默无言地目送征鸿南归。方岳是南宋后期著名的\t"/item/%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5%B9%B3%E5%B1%B1%E5%A0%82%E7%94%A8%E4%B8%9C%E5%9D%A1%E9%9F%B5/_blank"江湖派诗人之一,他少年飘荡江湖,中年以后,虽中了进士而宦游各地,还不免有“\t"/item/%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5%B9%B3%E5%B1%B1%E5%A0%82%E7%94%A8%E4%B8%9C%E5%9D%A1%E9%9F%B5/_blank"游宦成\t"/item/%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5%B9%B3%E5%B1%B1%E5%A0%82%E7%94%A8%E4%B8%9C%E5%9D%A1%E9%9F%B5/_blank"羁旅”之感。思归而不得,发为愁思,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一句,意思是醉酒后的词人双眼朦胧,河洛一带渺不可及,而遗恨于夕阳之中,这不是其字面意思,实质上它抒发的是词人为中原沦落,未能收复而遗恨。)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苹洲外”三句,写远山在黄昏中的姿态。苹洲之外,远山在暮色中敛下了它的眉峰,这是将愁苦的感情移入于物,写的是带情之景。这种写法,一方面增加了状物的形象性,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人间俯仰陈迹”至“磨灭几英雄”五句,转入怀古。作者遥想当年与\t"/item/%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5%B9%B3%E5%B1%B1%E5%A0%82%E7%94%A8%E4%B8%9C%E5%9D%A1%E9%9F%B5/_blank"平山堂有密切关系的欧阳修和苏东坡两位“仙翁”已经逝去,黯然神伤扼腕叹息。)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杨柳”和“烟雨”是\t"/item/%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5%B9%B3%E5%B1%B1%E5%A0%82%E7%94%A8%E4%B8%9C%E5%9D%A1%E9%9F%B5/_blank"欧阳修和苏东坡词中描写的平山堂景色,作者巧妙地引用这两个词,除了表示对欧\t"/item/%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5%B9%B3%E5%B1%B1%E5%A0%82%E7%94%A8%E4%B8%9C%E5%9D%A1%E9%9F%B5/_blank"苏二公无限景仰外,还寄托了沧桑之感。“杨柳”已非,“烟雨”依旧,而几许英雄,已磨灭于此变化之中。这几乎是文人登临怀古的一个永恒主题,骨子里是感到人生虚幻,蒙上了一层虚无的感伤色彩,这是失意者常有的感情。)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最后两句,从怀古议论\t"/item/%E6%B0%B4%E8%B0%83%E6%AD%8C%E5%A4%B4%C2%B7%E5%B9%B3%E5%B1%B1%E5%A0%82%E7%94%A8%E4%B8%9C%E5%9D%A1%E9%9F%B5/_blank"回到现实,写自己又将匹马登程,在西风凄烈的天地之间,怅然孤啸。其情其景,是够令人感伤的。这一结尾,又回到了飘泊的愁思,与上片遥相呼应。)【注】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河洛:泛指为金兵所占的广大中原地区。13.在这首词中,词人写了哪几种愁?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①孤独漂泊,思念家乡;②中原未复,山河破碎;③时光易逝,世事无常;④怀才不遇,功业难成。(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一线反馈】得分点有:①加:羁旅漂泊,孤独寂寞

③加:时代变迁,物是人非,人世沧桑④加: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无人赏识(拆开来答的总共给1分)2.出现的问题:

①认为眼前之景是萧瑟凄凉的,故大部分学生第一点答的都是“对萧瑟秋景的哀愁”

②不能理解“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中所表现出的人世无常的感伤,仅仅答成“对英雄的凭吊”、“感叹英雄难觅”等。

③部分学生引申太多:”王朝腐败无能“”统治者昏庸无道“

④学生难以理解”怀才不遇“,此点答出的学生较少14.上下阕都以景物描写开头,各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6分)【答案】“秋雨一何碧”两句以乐景村哀情(1分),通过描写雨后秋山美景,反村词人心中思乡念国的忧愁(2分);“苹洲外”三句运用拟人手法(1分),描绘了远山暮色(1分),引出对人世沧桑的感叹(1分)。【一线反馈】因为题目问的是“景物描写有什么手法”,所以很多同学没有往“景情关系”上想。有许多同学看到“山色倚晴空”,就答动静结合、拟人。还有很多人关注了色彩。学生可能不知道“酒螺红”是红色的螺杯,他们就认为“碧”“红”写景色彩很绚丽。还有同学实在看不出景物描写有何手法,就答白描。然后,有不少同学看到,“秋雨”,就觉得营造的是凄冷悲伤的氛围。下片“拟人”手法作答情况相对好一些。但有学生觉得“山峰如眉”,是比喻。还是要向学生强调,景与情密不可分,景语即情语。至少要答一个“借景抒情”。2.凡有注释,必要细看,只要关注了注释,答出“思念家乡”,“感叹国家山河破碎”并非难事。3.“思乡念国”之情其实学生还相对熟悉的,而“对人世沧桑的感叹”这一答案则极少有学生答出,且“沧桑”两字还写不对。学生如能答感慨世事变迁、感慨历史兴衰、怀古伤今、感叹英雄无觅等,我也给分了。【附】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宋]欧阳修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西江月平山堂[宋]苏轼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注释】1、德洪《石门题跋》:东坡登平山堂,怀醉翁,作此词。张嘉父谓余曰:“时红妆成轮,名士堵立,看其落笔、置笔,目送万里,殆欲仙去尔。”2、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时所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四月,苏轼自徐州调知湖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这时距苏轼和其恩师欧阳修最后一次见面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适逢自己政治处境艰难,苏轼为重游故地、缅怀恩师而作的这首词,自然会有抚今追昔的万千感慨。词的上片写瞻仰欧词手迹而生的感慨。作者对他的恩师欧阳修怀有深挚的情谊,此刻置身于欧公所建的平山堂,自然思绪万千。“三过平生堂下”,是说自己此番已是第三次登临此堂了。此前,熙宁四年(1071)他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由杭州移知密州,都曾途经杨州,来平山堂凭吊恩师。“半生弹指声中”,是作者抚今追昔,感慨岁月蹉跎、遭遇坎坷、人生如梦。“十年不见老翁”,是说十年前作者曾与欧阳公欢聚,不料此次聚会竟成永诀,次年恩师就仙逝了。“壁上龙蛇飞动”,是说欧公虽早已仙去,但平山堂壁上仍刻有他亲书手迹,瞻仰壁间欧公遗草,只觉龙蛇飞动,令人发扬蹈厉。此句以景衬情,睹物思人,令人为人生无常而感慨万千,低徊不已。词的下片写听唱欧词而生感慨。作者由过平山堂睹物思人,想及欧阳恩师的某些事迹,感念他的恩德;又由自己的坎坷经历想到恩师的某些遭遇,因此,当他凭吊逝者,目睹平山堂前恩师手植的“欧公柳”,耳闻歌女演唱欧词,自然会生发万千感慨。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则比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欧公仙逝了,固然一切皆空,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梦中,终归一切空无。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苏词中传达的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其作品的关键所在。(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15.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0分)(1)中国的文人骚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梦中“月”来烘托出一种虚灵的意境,才有了“,”这样的句子;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三次以“月”来烘托情思,其中“,”以听者的沉醉之状侧写琵琶女技艺之高;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写词人借酒抒怀,寄情江月,排解心中的无限苦闷。(2)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登高》中,“,”两句表现了诗人杜甫心忧国事、朴素深沉的爱国情怀;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描写“,”来表达对沦陷区人民已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答案】15.(1)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6-18题。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门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悠闲自得平分秋色另眼相看晨钟暮鼓B.自得其乐平起平坐另当别论一朝一夕C.悠闲自得平起平坐另眼相看晨钟暮鼓D.自得其乐平分秋色另当别论一朝一夕【答案】B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心无牵挂,随意而满足。形容心情安逸,不在乎。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彼此地位或权力平等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原来的看法或结论不能成立而应当另外加以评论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B.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C.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D.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答案】C演变而产生;培养使有成就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你想到的,他也想到了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要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