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2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学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1页
新课标2022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学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2页
新课标2022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学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3页
新课标2022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学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4页
新课标2022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学案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18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历史时期采猎文明时期采猎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不严重环境遭到破坏,地理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从局部扩展到全球特点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人类对环境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认识人类恐惧环境、依赖环境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有了科学萌芽人类试图成为环境的主宰核心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核心点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地区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①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使其环境大为好转核心点三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项目含义循环经济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工业—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它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农业—生态农业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类型1主要的环境问题及防治

河西走廊在过去50年中种植的沙枣林至今已有近一半死亡。目前,河西走廊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实施再造工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沙枣林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双选)()

A.其不适合在当地种植

B.病虫害严重

C.林带种植得过大过密,林水矛盾加剧

D.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加剧(2)“再造河西”反映了西部大开发中需首要注意的问题是()

A.大力开荒B.大力开发资源

C.大力发展交通D.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3)完成“人为原因导致河西走廊绿洲区土地荒漠化的因果关系图”。解析

沙枣林死亡的原因之一是气候干旱;林带种植得过大过密,林水矛盾加剧是沙枣林死亡的另一个原因。对西部地区开发和改造时首先要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答案(1)CD(2)D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滥垦草地,非农业用地的不断扩大等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对野生动物滥捕滥猎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废弃物处理不当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遭到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而丧失良田,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等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许多动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土壤次生盐碱化矿产资源浪费甚至枯竭,污染环境变式练习1

读“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不同植被下土层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示意图”,完成(1)~(2)题。(1)如果水分条件相同,下列植被分布区中土层最易被溶蚀的是()A.无植被耕地B.人工草坡C.柏树林D.天然草坡(2)如果当地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或自然灾害,但不会引起()A.水土流失B.荒漠化

C.滑坡、泥石流D.土壤盐碱化

解析由图中判断,人工草坡植被下土层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也就最容易在石灰岩地貌区遭受侵蚀。由于石灰岩地貌渗水,地表不易蓄水,因而盐分不易在地表富集,故不会引起土壤盐碱化。答案

(1)B(2)D类型2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安徽省某镇是“蓝田花猪”的产地,当地政府积极推广使用“日光温室、猪圈、厕所和沼气池”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读图回答(1)~(3)题。(1)大量污水不进沼气池而排入河流,日久以后,发现鱼类大量死亡,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藻类大量繁殖,鱼类缺氧死亡

B.污水有毒,鱼类中毒死亡

C.污水较脏,鱼类得病死亡

D.污水成分复杂,鱼类一时难以适应而死亡(2)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有利于提高蔬菜产量。其主要原因是()

A.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虽然不利于蔬菜有机质的积累,但能够提高蔬菜产量

B.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蔬菜产量

C.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能保持日光温室的温度,有利于蔬菜的生长

D.二氧化碳进入日光温室能够大量吸收太阳辐射(3)“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的需求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④开展综合利用,既发展了经济,又有效地保护了环境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生态农业。(1)大量含氮、磷的污水排入河流,使藻类物质大量繁殖,集中于水体表面,使水中溶解氧减少,导致水中的鱼类等动物大量窒息死亡。(2)CO2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有利于蔬菜有机质的积累,提高蔬菜产量;CO2还具有保温作用,能保持日光温室的温度,有利于蔬菜的生长。(3)回忆教材中留民营生态农业的意义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1)A(2)C(3)D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项目传统经济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利用集约利用资源利用率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多次利用,利用率高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废弃物再生资源化物质流动物质单向流动物质循环流动结果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变式练习2

作为我国最大的糖业生产基地,目前广西的10

多家大型制糖企业中,已有三分之一企业全面引入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下图为“制糖生产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甘蔗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下列省区中是我国甘蔗重要产区的是()

A.湖南B.江西C.浙江D.四川(2)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哪项活动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

A.北方的退耕还草

B.湖区的混合放养

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

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3)实施循环经济可以减少废弃物排放,为减少垃圾排放,要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的含义是()

A.在洁净的环境下进行工业生产

B.利用清洁的能源和清洁的生产过程生产清洁的产品

C.一种将污染预防扩展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产方式

D.不产生任何污染的生产过程解析(1)甘蔗适宜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两广、福建、台湾等省区,四川虽然纬度较湖南、江西高,与浙江相当,但因为盆地地形的影响,热量条件较好,也是我国重要的甘蔗产区。(2)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的单向式流程经济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这一闭环式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达到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的模式,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而A、B、C项尽管也符合保护生态、充分利用资源的生产原则,但就其整个生产过程来看,只符合循环经济的某一方面。(3)清洁生产主要体现在改革生产工艺、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上,它是从生产的全过程减少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答案(1)D(2)D(3)C

(09·江苏地理)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据此回答1~2题。1.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提高能源利用率2.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A.缓解土地荒漠化

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解析

第1题,正确理解新能源车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新能源车减少燃油量,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第

2题,清洁能源乙醇需要以粮食为原料,大量推广乙醇燃料会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答案

1.B2.B

2008年7月1日是长江禁渔开禁的第一天,江苏省长熟市碧溪镇浒浦港55艘渔船同时出海捕捞作业。国家在每年的4月1日到6月30日实施长江禁渔。据此回答3~4题。3.长江流域自葛洲坝至河口段实行三个月的春季休渔政策,其主要原因是()①春季长江水质污染严重,鱼类体质差,休渔可以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②春季是鱼类的产卵期,休渔可以有效保护长江的渔业资源③春季长江水位较低,捕鱼影响过往船只安全,休渔可以保持长江航运畅通④春季休渔可防止过渡捕捞,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4.与长江泥沙含量随流程变化无关的因素是()

A.下游汇入支流少B.地形变化

C.中上游水利工程D.植被状况变化

解析第3题,春季休渔可有效保护渔业资源,防止过渡捕捞,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第4题,长江下游汇入支流少,与长江泥沙含量随流量变化无关。

答案

3.D4.A

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和要求。回答5~6题。5.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节能减排目标的原因是()①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②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③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全面枯竭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均资源短缺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解析③错在资源全面枯竭,④错在人口自然增长率高。6.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应采取的措施是()A.压缩生产规模B.倡导循环经济

C.减少资源开发D.控制人口数量

解析AC项会阻碍经济发展,D项对节能减排没有直接影响。AB

读下图,回答7~10题。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主要是地广人稀,水热充足

B.在乙地进行农业活动,容易引发水土流失问题

C.丙地适合发展河谷农业

D.乙地比甲地降水丰富,更有利于农业生产8.恢复和保护宁夏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做到实际用水与生态用水一致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节水型社会的特点有()①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形成以政治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②促进水资源的高效率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地区承载能力③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④全民资源价值观念普遍确立,节水活动普遍参与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下列农业生产属于可持续发展范畴的是()①将草地都开垦为耕地②加大科技投入,改造盐碱地③在陡坡上修梯田,扩大耕地面积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生物技术

A.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第7题,甲地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主要是光照充足;在乙地进行农业活动时,容易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丙地是湟水谷地,适合发展河谷农业;乙地位于黄河岸边的宁夏平原,灌溉水源充足,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第8题,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明显错误。第9题,节水不能以政治手段为主,①错误。第10题,农业生产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草原区就要退耕还林还草;在缓坡上修梯田,既能保持水土,又能增加农民收入,陡坡上不适宜修梯田;②④都属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范畴。答案7.C8.A9.C10.A

读“某区域部分地理信息图”,回答11~12题。11.近年来许多欧美游客把旅游目标锁定在他们认为即将会消失的地方,热衷于“末日旅游”,图中M地即是其中之一。你认为“末日旅游”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A.厄尔尼诺B.生态失衡

C.全球变暖D.臭氧层破坏12.N河泛滥给下游地区带来了富饶,也造就了灿烂的古文明,其河水泛滥的原因是()

A.11月到次年4月受西风带影响

B.5月~10月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C.6月~9月吹西南季风

D.10月到次年5月吹东北季风解析第11题,本题考查地球环境变化,难度适中。“末日旅游”是将即将消失的景观向世人展示,给世人以警示或留下记忆。“厄尔尼诺”“臭气层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具有地方性,影响范围较小;“全球变暖”影响范围是整个地球,导致地球的一些景观消失,所以本题选C。第12题,本题考查世界地理和气候知识,难度适中。图中N河是尼罗河,主要水量源自东非高原上的支流,在5~10月间赤道低气压带北移,降水多形成尼罗河的汛期和泛滥。答案11.C12.B

(09·江苏地理)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3~15题。13.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14.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15.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解析

第13题,从图中看出,废水经过a供给区内水体和供水系统,说明a表示污水处理;供水系统的水经过利用后通过b指向废水,说明b表示污水收集。第14题,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其数量是有限的,因此要增大供水量的重要措施就是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第15题,针对水体富营养化,要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题目所给选项,主要是从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方面考虑的,故A选项是正确的。答案13.A14.C15.A16.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正确选项的代码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解析(1)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是由于氟氯烃过量排放所致,全球变暖是因为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导致大气保温效应加强;酸雨是酸性气体(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与水汽结合而成的,森林锐减是由于人类滥伐森林导致的。(2)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一般从三个方面着手:①人口问题,②资源问题,③发展(经济)问题。(3)措施应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答案(1)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A、C、B、D。(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南省汤阴县地理位置示意图材料二

河南省汤阴县有30多万亩玉米,玉米芯资源丰富。近年来,当地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