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14.故乡教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14.故乡教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14.故乡教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14.故乡教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14.故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7第四单元14.故乡一、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2.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题的。3.初步掌握运用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4.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二、教学重点: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三、教学难点:1.品味内涵丰富的语句。2.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一、导入新课

对于漂泊天涯的游子,故乡永远是一首动听的歌,一个美丽的梦,那么恬静,那么温暖,那么亲切。诵读下边抒发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一想它们与已经读过的《故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达何处,归雁洛阳边。《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背景资料: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3.题目解说:

作者以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我”记忆中的故乡到现实中所见故乡发生巨大变化为基本内容,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思想。二、教学新课环节一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把握内容)一、小组交流预习成果,互批互改,自主订正;二、整体感知:1.听录音,了解文章内容结构,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3.结合预习情况,教师归纳: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笔名,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6本,65篇,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检查预习(一)读读写写萧索xiāo鄙夷bǐ阴晦huì恣睢zìsuī祭祀sì颧quán骨愕然è嗤笑chī寒噤jìn惘然wǎng隔膜mó瑟索sè折本shé潮汛xùn秕谷bǐ黛色dài瓦楞léng獾猪huān鹁鸪bógū五行xíng(二)词语解释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鄙夷:轻视,看不起。恣睢:任意胡为。阴晦:阴沉、昏暗。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潮汛:一年中定期上涨的潮水。愕然:吃惊的样子。嗤笑:讥笑。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抖动。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内容归纳文章结构: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我”回故乡(开端)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这是小说的主体。(发展、高潮)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结局)环节二合作探究(深入文本,合作探究)朗读课文,以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在学习本文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方式:小组讨论,记录员做好记录,每小组推一名代表上讲台发言,教师适时点拔归纳研读第二部分(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1.比环境;2.比人物;3.比心情。)阅读要求:1.比环境(20年前,20年后的故乡各是怎样的?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2.比人物(20年前的闰土、杨二嫂跟20年后的闰土、杨二嫂各是怎样的?)问题讨论:1.跳读全文,找出闰土的相关语句,说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讨论明确外貌:十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动作:手捏刚刀……向猹尽力刺去,很高心,……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活泼机智。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色……说话吞吞吐吐……苦不堪言,迟钝麻木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克和很好看的羽毛。建立了淳朴的友情。态度恭敬,称“我”“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少年闰土是一个天真、朴实、活泼、聪明、见多识广,富有鲜活生命力的少年。闰土是一个苍老、凄苦、木呐、迷信、失去鲜活生命力的“老人”。2.“我”对闰土的感受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讨论明确思念——兴奋、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寒噤——可悲3.“我”为什么会觉得可悲?讨论明确童年的好友称自己“老爷”,彼此间产生的厚重的隔阂;闰土对自己的悲惨处境麻木不仁,同时也无法改变,只能求助于神灵;为辛亥革命后以闰土为代表的无助的农民感到可悲。讨论明确(1)闰土——是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劳苦民众的代表。(2)杨二嫂——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闰土代表辛亥革命以后破产的农民阶级,杨二嫂则代表了辛亥革命后濒临破产的城市工商业者,作者写这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旨在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改变社会现实的使命,反而加重的人民的苦难,所以作者很失望但在失望之中强烈的希望实现社会变革。于是就有了小说最后……4.闰土变成了木偶人一般,杨二嫂成了一庸俗贪婪的泼妇,造成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讨论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反动统治的剥削与压迫。5.通过对全文的分析,用一句话概括出“我”是怎样一个形象?讨论明确故事的叙述者,有作者的影子但不等同于作者。“我”是一个对现实不满,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曾使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一下子就显露出了它的丑陋;为使它美丽,只有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来。环节三品读语言(品读文本,语言研习)学习方式:学生自读课文,四人小组研讨、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不断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环节六课堂小结(课文小结,教后反思)1.关于主题。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1)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了;(2)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3)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4)渴望理想的人与人关系。2.结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3.写作特点。(1)对比(2)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小说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交代故事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