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钰丰工程地质实习第一次_第1页
安钰丰工程地质实习第一次_第2页
安钰丰工程地质实习第一次_第3页
安钰丰工程地质实习第一次_第4页
安钰丰工程地质实习第一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次地质实习报告结62安钰丰20060101342008年5月24日,我们土木建管系六字班在四位工程地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北京郊区的门头沟进行地质实习。此次实习的地点位于北京西山,我们沿着109国道公路一路走过上苇甸和下苇甸,历经震旦纪、寒武纪,最后走到奥陶纪面前,了解了不同地层年代的不同岩石特征、地质构造、地质作用等,看到了很多常见的地质现象,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边走边记:笔记整理与素描图时间:2008年5月24日地点:上苇甸至下苇甸,沿109国道天气:晴我们早上八点从十食堂准时出发,10点左右,我们来到了地质实习的第一站——上苇甸和下苇甸之间的半山上。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花岗闪长岩。这里是一处椭圆形侵入体,从地下侵入,向上顶起,使得岩层向四周倾斜,形成穹隆构造。这里的岩浆岩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属于深入侵入岩,为块状构造,显晶质,解理比较发育,易发生典型的球状风化,使得岩石表面圆滑,片麻岩,闪长岩均已发生此类风化,风化后颜色为黄褐色。从上到下,风化程度依次降低。顶部树旁的砂土即由坚硬的花岗闪长岩风化而成,表面剥离,为全风化;中部有岩石发生强风化,呈现斑点状;中下部呈黑色为弱风化;再往下为微风化,岩石易被敲下,内部有微裂纹。岩体易受到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作用,沿解理发生风化作用:北京地区由于环境污染,酸雨会对岩体造成化学破坏;风、冰劈作用等会对岩体造成物理破坏;而植物的根劈作用会对岩体造成生物破坏。另外,植物作用除了根劈外,植物酸还会对岩体产生化学风化破坏。因此工程中宜使用坚硬的新鲜岩石,其识别特点为敲打时声音清脆。花岗闪长岩的特征描述:属于深成侵入岩,未风化颜色为灰白色,风化后为黄褐色,显晶质,有可分辨的矿物颗粒,颗粒大小为2-3mm;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无分层;主要矿物有石英,黑色长柱状角闪石结晶体,白色、灰白色和肉红色长石;次要矿物有白云母,黄铁矿等。继续前行,路上我们看到一处X行岩体,可以看出很明显的错位现象,因此可推断此处有断层。再往前我们看到了一处约1米厚的暗红色侵入岩脉,发生断层,由观察知上盘下降,下盘上升,为一正断层。此处解理十分发育,层层风化,形成球状风化。图示如下:沿着山路我们看到了黑色的围岩,这里是花岗闪长岩的边缘地带。这里的围岩形成弯曲的岩体,因受到挤压而有成层现象,越远离围岩的部分岩石越完整。继续前行我们看到了下马岭组页岩,新鲜的为灰黑色,风化后为黄褐色,由泥质和炭质组成,泥质结构,层理构造,因含有石英而硬度很大。组成岩石的颗粒很细,夹缝中表面发红,且由于被铁质侵入而显红褐色。层理清晰,解理十分发育,成“X”形。前行一小段距离,发现一处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断层。且由于页岩质地较软,受到挤压,在滑动的过程中外快内慢而发生牵引现象,先发生褶皱而后产生断层。示意图如下:继续前行,我们来到506厂东一处碎石坡。这里的岩石的表面有碎石和土壤,为坡积物。坡积物石头多棱角,且无分选性,无胶结,一般由山坡上移动滑落的土壤和废石形成,另一部分则原地风化。这一带主要是震旦纪的黑色页岩,上部为冲积物,石头较圆且大,由河水搬运而来,且可看出搬运路线长,含有砂类的细小颗粒;下部则为积岩。此处应由地壳抬升和古河床阶地遗留而形成,是我们一路向前来到了下苇甸村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垂直的基性岩墙,还有横向的基性岩床、岩墙导致这里的岩体不连续。岩墙和岩脉的区别在于岩脉多不规则而岩墙多为规则的。侵入体主要成分为辉石和斜长石,为浅成岩,呈短柱状或斑状。岩床为夹在岩层中的侵入沉积岩,呈块状,厚度稳定,解理方向为垂直侵入方向,是很好的地基。在旁边我们还看到了一处很明显的褶皱群,由弯曲的岩床组成。这是小范围的紧凑褶皱,直立,倾斜相交,另外还有明显的断层现象,既有背斜,又有向斜,另外还有一个平底的背斜,即箱形背斜。紧密褶皱的形式如下:继续前行我们看到了石英砂岩,呈灰黑色,砂状结构,层理构造,颗粒大小1mm左右,由于层厚在50cm以上,因此为厚层状,解理不发达。大多为斜层理,交错层明显,且层间有滑动。上下盘有相对位移,下盘上移、上盘下移而形成正断层。岩石泛油质光泽,含有石英颗粒,由硅质胶结而成。由于坚硬而被看成是很好的建筑材料,不过质脆也是其弊端所在。除了石英砂岩,岩石中还含有砾砂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燧石,质地坚硬。由于此处页岩和砂岩的同时存在,质软的页岩和坚硬的砂岩就会在阶部产生擦痕,发生渐变,使得产状不连续,出现断层。产状的变化即体现了构造的运动。上午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下苇甸村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白云岩。白云岩的主要成分为白云石,还含有少量的方解石,新鲜的为灰白色,风化的为黄褐色,易发生溶蚀现象,化学结构,薄层理构造,结构致密,解理发育,表面含有铁质、黄铁矿立方体颗粒。另外此处还有明显的基性岩脉和断层现象,素描图如下:中午在永定河畔“京西第一漂”野餐加休整,大家打水漂不亦乐乎:)休息之后我们继续出发,下午的第一站我们看到了蠕动变形现象,这是由于顶部的薄层白云岩在重力的作用下破碎、弯曲、翻卷一系列的变化而形成的。风化的剥蚀作用会使山坡越来越矮,而破碎的岩石和坡积物在水流的作用下会形成泥石流。没过多久我们来到了上苇甸永定十三弯处,这里的石壁上部是震旦纪的白云岩,呈灰黑色;下部是寒武纪的灰岩,呈黄褐色。这两种岩石的分界处平行不整合,并且不连续,中间大约五十公分的岩带并不明确。这里新老产状连续,时间、物质连续,间断无沉积,产状平行或斜交。沿着山路一路往下,我们到了下苇甸东的河湾处。这里属于早寒武世。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紫红色的粘土岩,主要成分为粘土和铁质的胶结物,泥质结构,薄层理构造,局部块状构造,层理并不清晰,解理十分发育。这里一条侵入的岩床,被一条沟断开,即我们常说的“逢沟必断”。且有组合断层(一处正断层、一处逆断层),如图所示:继续前行一路上仍然多是粘土岩,与前的区别是这里的泥质颜色分离,层理清晰,都是薄层理。这些是条带状和鲕状的灰岩,比紫色的粘土岩更年轻,属于中寒武世,是由海上的沉积风化产生的。继续向前多是条带状和竹叶状的灰岩,且存在差异分化现象,是由于泥质、钙质、硅质等的风化分解的程度和速度不一样而导致的分层现象,其中钙质方解石首先分解,剩下了其他两部分。这里已经到了晚寒武世。下午3点左右我们终于来到了最后一站,看到了奥陶纪和寒武纪分界处的新时代灰岩,也就是我们下一次工程地质实习的起点。四点半左右,我们安全返回:)虽然感觉有些累,但是学到了很多知识,收获多多总结:工程地质实习是将理论付诸实际的过程,通过实地的观察,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作为结构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设计或实地施工过程中,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是很重要的。实习的过程虽然艰苦,也算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