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中基、经络腧穴学教案_第1页
初级中基、经络腧穴学教案_第2页
初级中基、经络腧穴学教案_第3页
初级中基、经络腧穴学教案_第4页
初级中基、经络腧穴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5中基、经络腧穴教案第一章绪 论Ⅰ课程内容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继《黄帝岐伯按摩十卷《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以及金元四大医学流派,直至温病学派等都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神形一体"、"疾病可知"、"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观点,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其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其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包括辨证与论治两个主要内容。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和论治有不同的含义,是统一的整体。-、教学要求: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掌握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课时数:4二、考核知识点(一)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二)1.《黄帝内经》2.《伤寒杂病论》四、考核要求(一)识忆: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二)理解:症、证、病的区别及其联系。(三)简单应用:说明"整体观念"的概念及其意义。第二章阴阳五行Ⅰ课程内容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方的概括。(二)(三)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二)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三)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包含有运动是绝对的、无休止的,运动形式是多样化的辩证思想。(四)阴阳的相互转化:这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话,阴阳转化则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如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如用以说明人体中功能与生命物质的关系。(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第二节五行学说-、五行的基本概念动不息之义。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是从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抽象出来的,如"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自然界自然界人五音时间平旦曰中曰西曰入体五五五五五五五行五六五形情五变味色化气方季 脏腑官体志声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癥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膀胱鼻皮毛悲哭咳羽夜半咸黑藏寒北东水肾耳骨恐呻栗(三)五行的相生、相克1.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有序的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的意思。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四)五行的相乘、相侮一行的过度克制,亦即相克太过。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一、教学要求(-)掌握阴阳的含义以及与阴阳属性的区别。(二)掌握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三)掌喔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四)二、考核知识点(-)阴阳学说1.阴阳(二)五行学说1.五行2.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三、考核要求(二)2.克与所胜与所不胜。(三)简单应用:1.说明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联系与不同。2.说明五行相生、相克和制化的规律。Ⅰ课程内容概说:-、藏象的含义和内容藏象: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究对象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以及与它们相联系的组织结构。观察;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逐步形成的。起来。第一节五脏·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一、心(-)心的解剖形态(略)(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作用。亦即心能运血于全身;脉由心所发,脉之功能赖心维持。2.主神志:心主持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君主之管"、"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神志的功能与主血的功能密切相关,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三)心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等。面部血脉极为丰富,全身气血皆可上注于面。3.心开窍于舌:舌能司味觉和表达语言,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志的功能。4.心在液为汗:心主血,血汗同源,血气化而为汗。5.心在体合脉: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通;脉中血液依靠心气推动。二、肺(-)肺的解剖形态(略)(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所。(2)身气机的调节作用。2.主宣发和肃降:(1)(三)肺与体、华、窍、液、忘的关系:方可毫毛光泽,皮肤致密,增强抗御外邪的能力。气,故"鼻为肺窍"。故沸为肺液。5.肺在志为忧:肺虚则易优,过优则伤肺。三、脾(-)脾的解剖形态(略)(二)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水湿两个方面。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且布散全身,营养脏腑,组织、经络、四肢百骸,同时水谷精微又是化生精、气、血、津液的养料,故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2)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输布的作用。即是脾能将多余的水分及废水及时转输至肺和肾化为汗与尿排出体外。是脾气上升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这种作用依靠气的固摄来实现。(三)脾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1.脾在体合肉:脾主运化水谷,以养肌肉四肢。化之源。能。涎或口干。5.脾在志为思,思发于脾,过思则伤脾。四、肝(一)肝的解剖形态(略)(二)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机的综合生理功能。具体表现有五个方面.(1)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3)维持气血运行,(4)协助水液代谢;(5)冲任二脉。脏腑内的血液量,维持女子月经的正常。(三)肝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持运动、保护内脏等功能。因肝藏血、血养筋,故筋为肝之体。2.肝其华在爪:"爪为筋之余"故为肝之华。肝之血营养。4.肝在液为泪:津液入肝化为泪以养目。亦易伤肝。五、肾(-)肾的解剖形态(略)(二)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御外邪侵袭等生理作用。(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物质。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正常交换。(三)肾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1.肾在体合骨: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第二节六腑六腑的共同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故有"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之说。一、胆(一)胆的解剖形态(略)(二)胆的生理功能:能力。二、胃(一)胃的解剖形态(略)(二)胃的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能接受、容纳饮食物及将饮食物磨碎、腐熟消化,进而2.主通降:胃之生理趋向为下降,即将其中之饮食下降于小肠而大肠,且助大三、小肠(-)小肠的解剖形态(略)(二)小肠的生理功能应该指出,中医学将小肠对饮食物消化吸收功能纳入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之中。四、大肠(一)大肠的解剖形态;(略)(二)大肠的生理功能:大肠具有传导糟粕和主津的功能。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的水分,化为槽粕(粪便)定时排出体外。大肠的传导功能与胃气下降、肺气肃降有密切关系,亦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五、膀胱(-)膀胱的解剖形态:(略)(二)膀胱的生理功能,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这种功能有赖于肾的气化功能。六、三焦(一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二)三焦的生理功能;的道路。3.上、中、下三焦部位划分及生理特点:上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头面和心、肺两脏。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但亦主气之降。上焦具有布散水津之气和宗气的功能,故曰"上焦如雾"。中焦:为膈至脐的上腹部,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中焦的功能特点为"泌糟粕、蒸津液",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故曰"中焦如沤"。下焦:脐以下之部位属下焦,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等脏腑。下焦功能特点第三节奇恒之府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它们多属于中空之脏器与腑相似,但又不是饮食物消化排泄的通道;能贮藏精气又与脏之功能相似,它们没有脏腑表里配合关系,也没有五行相属,故曰"奇恒之府"。-、教学要求(-)掌握藏象的含义,了解藏象学说的内容、形成和特点。(二)掌握脏、腑、奇恒之腑的含义及其区别。(三)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四)掌握五脏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五)了解肺、脾、肝、肾的生理特性,以及六腑的生理特点。(九)面授时数:8三、考核知识点(-)概说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形成。(二)五脏2.五脏各自与体、华、窍、液、志之间的关系。3.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三)六腑2.胃与三焦的生理特性。3.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四)奇恒之腑四、考核要求(2)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含义与区别。2.理解:(1)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体、华、窍、液、志的关系。(2)五脏各自的生理特点。(3)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五脏之间阴阳表里关系。第四章 气血津液Ⅰ课程内容概说:形成与发展密不可分。器宫所产生的,依赖于脏腑组织器宵而生理活动和进行代谢的。第一节气-、气的基本概念: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另外,气还可以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如"肺气"、"肝气"等脏腑之气。二、气的生成气由以下三部分构成(一)先天的精气(来源于父母,由肾所化生)。(二)水谷之精气(主要来源于脾胃)。(三)大自然之清气(主要来源于肺)三、气的生理功能(一发作用。(二)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涌,能维持备脏腑组织的恒温。(三止外邪的侵犯,亦使人体内部阴阳协调,内邪不能产生。(四)固摄作用: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和腹腔脏器等有固护统摄,控制作用。如气能统血,气可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精液等,防止其流失。(五)气化作用;气化、是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备种变化。即是精、气、血、津液的备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六结合而成为血液,经血脉运往全身而发挥营养作用,故称之为营气。四、气的分布与分类(一)元气:元气赖肾中精气化生及后天水谷之气培育,藏于肾中,通过三焦布(二积于胸中,具有走息道以行呼吸、发声音;贯心脉以行气血的功能。(三)营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行于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血脉沉注全身具有营养脏腑组织的作用。(四)机表,温养脏腑组织,抵御外邪、调节腠理开合的作用。第二节血一、血的概念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血的生成血是由脾胃所化生的营气与津液组合而成。另外,血也是由精、髓所化,与肾及肝密切相关。除此,血的生成过程中心与肺也起了重要作用。三、血的功能(一)营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二)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第三节 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的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内的液体,如肺津、肾水等以及各脏腑器官所分泌的液体、如胃液、肠液、涕、泪、涎等;还有水液代谢的各类产物,如汗、尿等。但二者可分不可离,-般不予严格区分。二、津液的功能:津液具有滋润、濡养作用;同时又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节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气和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三、血和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一、教学要求2.了解气的生成、功能。3.了解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与分布及其主要生理功能。了解血液的生成、功能。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课时数:2三、考核知识点(一)气2.气的生理功能。3.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及其功能;(二)血(三)津液(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四、考核要求1.识忆:(1)气、血、津液各自概念。(2)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与功能。(3)血液的组成。(4)津液的生理功能。2.理解.(1)与气生成的相关脏腑。3.简单应用.(1)第五章经络Ⅰ课程内容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 系 统 简表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以外的另一些重要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晓脉、阳骁脉、阴维脉、阳维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络脉、孙络 细小的络脉浮络 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十二经筋 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昔的体系,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第二节 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前线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上肢后线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下肢前线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下肢中线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下肢后线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一(二)分布规律:厥阴、少阳在中线;少阴、太阳在后缘。2.头面部:阳经上头,阴经(除肝经外)均不上头。阳明经行于面、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3.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阳明经行于前;太阳经行于背面;少阳(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三)表里关系:交接。详见下表。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及表里关系表内侧(里)外侧(表)手前太阴经(肺)阳明经(大肠)中厥阴经(心包)少阳经(三焦)后少阴经(心)太阳经(小肠)足前太阴经(脾)阳明经(胃)中厥阴经(肝)少阳经(胆)后少阴经(肾)太阳经(膀胱)(四)流注次序:(详见下表)即始于手太阴肺经,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如下表: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