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和业务调整_第1页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和业务调整_第2页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和业务调整_第3页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和业务调整_第4页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和业务调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格式和业务调整相关规定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李亚军二〇一四年五月一、地面气象要素上传长Z数据文件格式二、自动气象站逐分钟数据传输规定三、国家站气象辐射小时数据文件格式四、国家站日照和日数据文件格式五、业务调整补充规定主要内容一、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文件格式

(一)文件名(二)文件内容

(三)数据记录单位和说明

(四)天气报与数据文件的关系

(五)数据质量控制方法1.数据质量检查的内容2.数据质量检查流程及质量控制码的确定(一)文件名国家级站单站文件名:

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

质控后国家站单站文件名:

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_PQC[-CCx].txt其中:PQC:固定代码,省级质量控制标识,表示是省级对观测数据行质量控制后的文件。

说明:MDOS在对国家级站新长Z文件进行多次质控过程中,如果质控后不存在观测数据或者质控码的更正,则不应生成新的文件。区域站单站文件名:

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其中:REG是区域站资料标志,固定代码。质控后区域站小时数据文件单站文件名: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_PQC[-CCx].txt区域站自动雨量站观测数据单站文件名: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PRF_FTM[-CCx].txt质控后区域单雨量站单站观测数据文件名: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PRF_FTM_PQC[-CCx].txt

(二)国家站Z文件内容分为13段。具体如下:(1)测站基本信息(57B)(2)气压数据(46B)(3)气温和湿度数据(64B)(4)累计降水和蒸发数据(41B)(5)风观测数据(68B)(6)地温数据(97B)(7)自动观测能见度数据(25B)(8)人工观测能、云、天(67B)(9)其它重要天气(39B)(10)小时内每分钟降水量(123B)(11)人工连续天气现象(不定长)(12)数据质量控制码

(3行,每行158B)(13)文件结束符段序要素名单位长度Byte说明1测站基本信息段1.1区站号

55位数字或第1位为字母,第2-5位为数字

1.2观测时间

14年月日时分秒(国际时,yyyyMMddhhmmss),其中:秒固定为“00”,为正点观测资料时,分记录为“00”

1.3纬度

6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纬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1.4经度

7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

1.5观测场拔海高度0.1m5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若低于海平面,首位存入“-”

1.6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0.1m5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若低于海平面,首位存入“-”

1.7观测方式

1当器测项目为人工观测时存入1,器测项目为自动站观测时存入4

1.8质量控制标识

3依次标识台站级、省级、国家级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的情况。“1”为软件自动作过质量控制,“0”为由人机交互进一步作过质量控制,“9”为没有进行任何质量控制

1.9文件更正标识

3为非更正数据时,固定编“000”;为测站更正数据时,编码规则同文件名中的CCx2气压数据

段标识符:PP2.1本站气压0.1hPa5当前时刻的本站气压值2.2海平面气压0.1hPa5当前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2.33小时变压0.1hPa4正点本站气压与前3小时本站气压之差,非正点时记为缺测2.424小时变压0.1hPa4正点本站气压与前24小时本站气压之差,非正点时记为缺测2.5最高本站气压0.1hPa5每1小时内的最高本站气压值2.6最高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4每1小时内最高本站气压出现时间,时分各两位,下同2.7最低本站气压0.1hPa5每1小时内的最低本站气压值2.8最低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4每1小时内最低本站气压出现时间3温度和湿度数据段标识符:TH3.1气温0.1℃4当前时刻的空气温度3.2最高气温0.1℃4每1小时内的最高气温3.3最高气温出现时间

4每1小时内最高气温出现时间3.4最低气温0.1℃4每1小时内的最低气温3.5最低气温出现时间

4每1小时内最低气温出现时间3.624小时变温0.1℃4正点气温与前24小时气温之差,非正点时记为缺测,在业务软件中自动计算求得,非正点时记为缺测3.7过去24小时最高气温0.1℃4软件自动统计求得,在18、00时[加密]天气报中,为编报1SnTxTxTx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3.8过去24小时最低气温0.1℃4软件自动统计求得,00、06时[加密]天气报中,为编报2SnTnTnTn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3.9露点温度0.1℃4当前时刻的露点温度值3.10相对湿度1%3当前时刻的相对湿度3.11最小相对湿度1%3每1小时内的最小相对湿度值3.12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

4每1小时内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3.13水汽压0.1hPa3当前时刻的水汽压值4累计降水和蒸发量数据段标识符:RE

4.1小时降水量0.1mm4每1小时内的降水量累计量

4.2过去3小时降水量0.1mm5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4.3过去6小时降水量0.1mm5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4.4过去12小时降水量0.1mm5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4.524小时降水量0.1mm5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

4.6人工加密观测降水量描述时间周期

2任意时段累积降水量,人工设置,满足应急加密观测需要。无加密观测降水量时,记为缺测

4.7人工加密观测降水量0.1mm5在4.6中指定累积时段的降水量。无此内容时,记为缺测

4.8小时蒸发量0.1mm4每1小时内的蒸发累计量5风观测数据

段标识符:WI5.1

2分钟风向1°3当前时刻的2分钟平均风向5.22分钟平均风速0.1m/s3当前时刻的2分钟平均风速5.310分钟风向1°3当前时刻的10分钟平均风向5.410分钟平均风速0.1m/s3当前时刻的10分钟平均风速5.5最大风速的风向1°3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的风向5.6最大风速0.1m/s3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5.7最大风速出现时间

4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出现时间,时分各两位,下同5.8瞬时风向1°3当前时刻的瞬时风向5.9瞬时风速0.1m/s3当前时刻的瞬时风速5.10极大风速的风向1°3每1小时内的极大风速的风向5.11极大风速0.1m/s3每1小时内的极大风速5.12极大风速出现时间

4每1小时内极大风速出现时间5.13过去6小时极大风速0.1m/s3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或人工输入,在18、00、06、12时[加密]天气报中,为编报911fxfx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5.14过去6小时极大风向1°3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或人工输入,在18、00、06、12时[加密]天气报中,为编报915dd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5.15过去12小时极大风速0.1m/s3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非正点时记为缺测5.16过去12小时极大风向1°3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非正点时记为缺测6地温数据

段标识符:DT6.1地表温度0.1℃4当前时刻的地面温度值6.2地表最高温度0.1℃4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高温度6.3地表最高出现时间

4每1小时内地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6.4地面表最低温度0.1℃4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低温度6.5地表最低出现时间

4每1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出现时间6.6过去12小时最低地面温度0.1℃4在业务软件中自动计算求得,0时[加密]天气报中,为编报3SnTgTgTg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6.75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5厘米地温值6.810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10厘米地温值6.915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15厘米地温值6.1020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20厘米地温值6.1140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40厘米地温值6.1280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80厘米地温值6.13160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160厘米地温值6.14320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320厘米地温值6.15草面温度0.1℃4当前时刻的草面温度值6.16草面最高温度0.1℃4每1小时内的草面最高温度6.17草面最高出现时间

4每1小时内草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6.18草面最低温度0.1℃4每1小时内的草面最低温度6.19草面最低出现时间

4每1小时内草面最低温度出现时间7自动观测能见度数据

段标识符:VV7.1

1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1m5当前时刻的1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7.210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1m5当前时刻的10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7.3最小能见度1m5每1小时内的最小能见度7.4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

4每1小时内的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8人工观测能见度、云、天数据段标识符:CW8.1

能见度0.1km4正点的能见度,由人工输入8.2总云量1成3正点的总云量,由人工输入8.3低云量1成3正点的低云量,由人工输入8.4编报云量1成3正点的低云状或中云状云量,由人工输入,为编报Nh8.5云高1m5正点的低(中)云状云高,由人工输入,为编报iRiXhVV中的h;当无Nh的云时,若无云高值,均写入25008.6云状

24由人工输入,最多8种云,按简码编8.7云状编码(云码)

3按《GD-01Ⅲ》规定形成的云状编码(CLCMCH),由人工输入云状,软件自动形成编码8.8现在天气现象编码

2按《GD-01Ⅲ》规定形成的现在天气现象编码(ww),由人工输入,不能自动观测或人工输入时,固定编“//”8.9过去天气描述时间周期

2对于天气报为06,补充天气报为03;加密天气报的00时为12,其他加密天气报时次为06;非发天气(加密)报时次,固定编“//”8.10过去天气(1)

1按《GD-01Ⅲ》规定形成的过去天气编码(W1),由人工输入,不能自动观测或人工输入时,固定编“//”8.11过去天气(2)

1按《GD-01Ⅲ》规定形成的过去天气编码(W2),由人工输入,不能自动观测或人工输入时,固定编“//”

8.12地面状态

206时人工观测值,由人工输入,其他时次固定编“//”9其它重要天气数据段标识符:SP9.1积雪深度0.1cm400时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00时为编报925SS组,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9.2雪压0.1g/cm2300时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9.3冻土深度第1栏上限值1cm300时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9.4冻土深度第1栏下限值1cm300时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9.5冻土深度第2栏上限值1cm300时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9.6冻土深度第2栏下限值1cm300时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9.7龙卷、尘卷风距测站距离编码

1按《GD-01Ⅲ》规定输入的Mw码,在18、00、06、12时[加密]天气报中,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9.8龙卷、尘卷风距测站方位编码

1按《GD-01Ⅲ》规定输入的Da码,在18、00、06、12时[加密]天气报中,人工输入,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9.9电线积冰(雨凇)直径1mm3按《GD-01Ⅲ》规定在18、00、06、12时[加密]天气报中,人工输入,为编报934RR组,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9.10最大冰雹直径1mm3按《GD-01Ⅲ》规定在18、00、06、12时[加密]天气报中,人工输入,为编报939nn组,无人工观测值时,固定编“////”10.小时内每分钟降水量数据0.1mm120段标识符:MR。每分钟两位11.人工观测连续天气现象

不定段标识符:MW。不能自动观测或人工输入时,固定编“//,.”12.数据质量控制码

段标识符:QC12.1台站级

158各占1行。对应2~10段的各数据项。每行行首加记录分级标识符(Q1:台站级;Q2:省级;Q3:国家级),标识码与质量控制码之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12.2省级

15812.3国家级

15813.文件结束符

4NNNN有关存储说明如下:(1)除人工观测连续天气现象外,其它数据项均为定长(2)第2~11段,每段的段标识或分级标识位于该段观测数据的行首,与观测数据之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第12段的段标识符占1行(3)除数据质量控制码段中的台站级、省级和国家级质量控制码各为1行外,其他各段中,数据项之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数据质量控制码段的国家级码后面加上“=<CR><LF>”,表示单站数据结束,其他段尾用回车换行“<CR><LF>”结束,表示各为1行;文件结尾处加“NNNN<CR><LF>”,表示全部记录结束(4)在各段中,某时次不需要观测或编码的项目或要素缺测,相应记录或编码用相应位长的“/”填充(5)云状位数不足时,高位用“-”补足。风向为方位时,按照方位对应的中心角度记录,静风时,固定记为PPC。其他要素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6)各要素的最大(小)值是指前1小时正点至当前时刻内出现的最大(小)值(7)对于可能出现负值的要素,给出了基值的概念,基值即为大于该要素可能出现最大值的相对最小值,以此来表示要素的正、负号(气温、地温、变温、变压、露点温度)(8)小时内逐分钟降水量共120Byte,每分钟2Byte,即1~2位为第1分钟的记录,3~4位为第2分钟的记录……,如此类推,119~120位为第60分钟的记录;每分钟内无降水时存入“00”,微量存入“,,”,降水量≥10.0mm时,一律存入99,缺测存入“//”(9)没有出现积雪时,积雪深度存入“0000”,仅微量积雪,积雪深度存入“,,,,”。雪深<5cm无雪压,雪压一律补“000”,雪深≥5cm无雪压,雪压按缺测处理,存入“///”(10)冻土深度为微量者,上下限分别录入“,,,”。当地表略有融化,土壤下面仍有冻结时,上限为“,,,”,下限可以有数值(11)龙卷(尘卷风)、电线积冰和冰雹等没有出现时,相关数据组均用规定位长的“/”写入(12)人工观测连续天气现象按A文件格式规定存入当日20时(北京时)至当前时刻的全部天气现象。在每小时正点由人工输入,逐时追加,当需要记录起止的天气现象在小时正点没有终止时,记录至该时整时整分。以“.”表示结束。因缺测无记录时,存入“//,.”(13)数据质量控制码对应2~10段的各数据项,每个数据项对应1位的数据质量控制码,段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为此,数据质量控制码共10组,第1组为分级标识(Q1:台站级、Q2:省级、Q3:国家级),第2~10组的字节分别为8、13、8、16、19、4、12、10、60B,另加9位分隔符,共161B质量控制码描述0数据正确,未作过修改1数据可疑,未作过修改2数据错误,未作过修改3数据缺测,未作过修改4数据有订正值5原数据可疑,对数据进行过修改6原数据错误,对数据进行过修改8

原数据缺测,对数据进行过修改9未作数据质量控制(三)数据记录单位和说明要素名记录单位存储规定气压0.1hPa原值扩大10倍变压0.1hPa定义基值为1000,以基值减原值扩大10倍存入温度、变温0.1℃定义基值为1000,以基值减原值扩大10倍存入相对湿度1%原值水汽压0.1hPa原值扩大10倍露点温度0.1℃定义基值为1000,以基值减原值扩大10倍存入降水量0.1mm原值扩大10倍。微量降水时,存入相应位数的“,”风向1°原值风速0.1m/s原值扩大10倍蒸发量0.1mm原值扩大10倍自动观测能见度1m原值人工观测能见度0.1km原值扩大10倍云量1成0表示微量或无云(根据有无记录云状判断),10-表示云满布全天,但有云隙云高1m原值,为0时表示无低(中)云状云积雪深度0.1cm原值扩大10倍雪压0.1g/cm2原值扩大10倍冻土深度1cm原值地面状态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编码电线积冰直径1mm原值冰雹直径1mm原值(四)数据质量控制方法1.数据质量检查的内容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文件的各要素值的质量控制以实时检查为主,检查内容包括气候学界限值检查、气候极值检查、数据内部一致性检查和数据时间一致性检查。(1)气候学界限值检查:指从气候学的角度不可能发生的要素值,观测记录应在气候学界限值之内的检查(2)气候极值检查:指气象记录是否是超气候极值的检查。气候极值是指在固定地点的气象台站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出现概率很小的气象记录(3)内部一致性检查:指同一时间观测的气象要素记录之间的关系必须符合一定规律的检查(4)时间一致性检查:指对气象记录变化是否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变化具有特定的规律的检查要素名允许范围值气压870~1100hPa(海平面高度上)温度-80~+60℃相对湿度0~100%水汽压0~55hPa露点温度-80~+35℃风向0~360°风速(2min或10min平均)0~75m/s风速(瞬时)0~150m/s草面温度-80~+60℃地面温度-80~+80℃5cm地温-50~+50℃10cm地温-50~+50℃15cm地温-50~+50℃20cm地温-50~+50℃40cm地温-30~+40℃深层(0.8m1.6m3.2m)地温-30~+40℃分钟雨量0~40mm小时降水量0~600mm小时蒸发量0~2mm云量0~10成最大积雪深度300cm最大积雪雪压100g/cm2最大冻土深度600cm电线积冰最大直径900mm时间0≤小时≤23,0≤分钟≤59或为24时00分内容说明内容说明本站气压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40CM地温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本站气压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40CM地温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气温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0.8米地温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气温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0.8米地温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水汽压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1.6米地温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露点温度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1.6米地温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露点温度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3.2米地温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地面温度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3.2米地温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地面温度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时蒸发量气候极限最高值

5CM地温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1小时降水量气候极限最大值分月数据5CM地温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最大风速的气候极限

10CM地温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瞬时风速的气候极限

10CM地温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2分钟风速的气候极限

15CM地温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草面温度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15CM地温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草面温度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20CM地温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

20CM地温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

要素名相邻分钟最大变化值相邻小时最大变化值气压2hPa8hPa(有热带气旋和强雷暴时除外)温度3℃6℃(突降强降水时除外)相对湿度10%40%2、10分钟平均风速5m/s30m/s地面温度5℃30℃草面温度5℃30℃5厘米地温2℃8℃10厘米地温1℃3℃15厘米地温1℃3℃20厘米地温1℃3℃40厘米地温0.5℃1℃80、160、320厘米地温0.3℃0.5℃能见度2000m

内部一致性内部一致性对地面观测数据而言,即为要素间一致性,它是基于一个观测点内同一时刻所测得的要素之间或多或少有点相关的事实,对某些有物理特征关联的气象要素间是否一致进行检测。例如:水汽压、露点温度与气温和相对湿度的一致性,海平面气压与本站气压和气温的一致性,小时内极值出现时间只能是在本小时内时间一致性大多数气象要素(除风、降水量和蒸发量外)都是连续变化的,它们随时间的变化应该是连续的,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同一要素的前后波动应是在一定范围内。建立各要素的每分钟和每小时的最大变化值表2.数据质量检查流程及质量控制码的确定数据质量检查的顺序是:气候学界限值检查、气候极值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1)与气候学界限值比较,观测记录不在气候学界限值范围内的,其数据定性为错误,数据作缺测处理,质量控制码为6(2)与该月累年极端值比较,观测记录不在气候极值范围内的,其数据定性为“可疑”,质量控制码为1(3)用气温、相对湿度计算水汽压、露点温度,用本站气压计算海平面气压,计算值应与观测记录一致,若不一致时,用计算值代替观测值。代替后的观测值按正确对待,相应质量控制码为6,若原数据为缺测,相应质量控制码为8(4)小时内极值出现时间不在本小时内时,出现时间按缺测处理,质量控制码为6(5)当前小时值与前一小时值比较,超过小时最大变化值的,该当前值定性为“可疑”,质量控制码为1,此值参与下一小时的比较(6)本站气压、气温、相对湿度、最大风速、极大风速、地面温度、草面温度的小时极值与该小时内的极值出现时间的分钟值应该一致。出现极值与分钟值矛盾时,该时极值定性为“可疑”,质量控制码为1。出现时间与记录时间矛盾时,出现时间按缺测处理,质量控制码为6(7)小时降水量与小时内分钟降水量之和不相等时,在没有人工干预时,将分钟降水量全部定性为“可疑”,质量控制码为1;若进行人工干预,能够确定正确值,则用正确值代替小时降水量或分钟降水量,质量控制码为6,小时值正确但不能给出正确的分钟值时,可将分钟值改为缺测,相应质量控制码为6,小时值和分钟值均不能给出正确值时,则均按缺测处理,相应质量控制码为6。某时段的累积降水量(非小时降水量统计而得)与该时段的各小时降水量之和不相等时,将该时的小时降水量定性为“可疑”,质量控制码为1(8)小时内极大风速一般大于最大风速,除非最大风速出现在正点后10分钟以内,因滑动平均的原因,在正点前1~9分钟较大,使得最大风速超过极大风速的情况。当出现不可能的极大风速小于最大风速时,给出风速数据可疑,相应质量控制码为1二、逐分钟数据传输规定

(一)文件名(二)文件内容

(三)有关存储规定

(四)数据单位及说明

(五)文件形成和上传规定(一)文件名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MM_FTM[-CCx].txt在文件名中: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SURF: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IIiii:测站区站号;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国际时);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MM:固定代码,表示逐分钟观测资料;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CCx为资料更正标识,A~X取值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二)文件内容(1)测站基本信息(60Byte);(2)气压数据(303Byte);(3)气温数据(243Byte);(4)相对湿度数据(183Byte);(5)风观测数据(363Byte);(6)降水量数据(123Byte);(7)草面温度数据(243Byte);(8)地面温度数据(243Byte);(9)5cm地温数据(243Byte);(10)10cm地温数据(243Byte);(11)15cm地温数据(243Byte);(12)20cm地温数据(243Byte);(13)40cm地温数据(243Byte);(14)文件结束符。段序要素名单位长度Byte说明1测站基本信息段1.1区站号55位数字或第1位为字母,第2-5位为数字1.2观测结束时间14年月日时分秒(国际时,yyyyMMddhhmmss),其中:秒固定为“00”,为正点观测资料时,分记录为“00”1.3纬度6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纬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1.4经度7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1.5观测场拔海高度5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若低于海平面,首位存入“-”1.6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5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若低于海平面,首位存入“-”1.7要素观测方式索引12分别对应第2~13段各要素,当自动站观测时存入1,人工观测量存入0,无此观测要素时存入92气压数据43段标识符:PP2.1第01分钟的本站气压0.1hPa52.2~2.59第02~59分钟的本站气压每分钟5Byte2.60第60分钟的本站气压0.1hPa53气温数据段标识符:TT3.1第01分钟的气温43.2~3.59第02~59分钟的气温每分钟4Byte3.60第60分钟的气温44相对湿度数据段标识符:RH4.1第01分钟的相对湿度1%34.2~4.59第02~59分钟的相对湿度每分钟3Byte4.60第60分钟的相对湿度1%35风观测数据(1分钟平均)段标识符:WI5.1第01分钟的风向风速风向:1°风速:0.1m/s6每分钟的风向风速6Byte,前三位为风向,后三位为风速5.2~5.59第02~59分钟的风向风速5.60第60分钟的风向风速风向:1°风速:0.1m/s66降水量数据段标识符:RR6.1第01分钟的降水量26.2~6.59第02~59分钟的降水量6.60第60分钟的降水量27草面温度数据段标识符:GT7.1第01分钟的草面温度47.2~7.59第02~59分钟的草面温度每分钟4Byte7.60第60分钟的草面温度48地面温度数据段标识符:DT8.1第01分钟的地面温度48.2~8.59第02~59分钟的地面温度每分钟4Byte8.60第60分钟的地面温度49地温数据段标识符:D19.1第01分钟的地温49.2~9.59第02~59分钟的地温每分钟4Byte9.60第60分钟的地温410地温数据段标识符:D210.1第01分钟的地温410.2~10.59第02~59分钟的地温每分钟4Byte10.60第60分钟的地温411地温数据段标识符:D311.1第01分钟的地温411.2~11.59第02~59分钟的地温每分钟4Byte11.60第60分钟的地温412地温数据段标识符:D412.1第01分钟的地温412.2~12.59第02~59分钟的地温每分钟4Byte12.60第60分钟的地温413地温数据段标识符:D513.1第01分钟的地温413.2~13.59第02~59分钟的地温每分钟4Byte13.60第60分钟的地温414.文件结束符4NNNN(三)有关存储规定1.各数据项均为定长。静风时,固定记为PPC。其他要素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2.第2~13段,各段的段标识位于该段观测数据的行首,与观测数据之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3.第1段的各数据项之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第2~13段的各数据项顺序排列,之间不加分隔符,第13段数据尾部加上“=<CR><LF>”,表示单站数据结束,其他段尾用回车换行“<CR><LF>”结束,表示各为1行;文件结尾处加“NNNN<CR><LF>”,表示全部记录结束。4.在各段中,某时次不需要观测或编码的项目或要素缺测,相应记录或编码用相应位长的“/”填充。5.对于可能出现负值的要素,给出了基值的概念,基值即为大于该要素可能出现最大值的相对最小值,以此来表示要素的正、负号。6.小时内逐分钟降水量共120Byte,每分钟2Byte,即1~2位为第1分钟的记录,3~4位为第2分钟的记录……,如此类推,119~120位为第60分钟的记录;每分钟内无降水时存入“00”,微量存入“,,”,降水量≥10.0mm时,一律存入99,缺测存入“//”。(四)数据单位及说明要素名记录单位存储规定气压0.1hPa原值扩大10倍温度0.1℃定义基值为1000,以基值减原值扩大10倍存入相对湿度1%原值风向1°原值风速0.1m/s原值扩大10倍降水量0.1mm原值扩大10倍

各要素遵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存储各要素值不含小数点,具体规定如下表:(五)文件形成和上传规定文件形成:该文件由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自动形成,形成时间为每小时正点数据采集完成,数据写入分钟数据文件(P、T、U、R、W文件)后,由软件自动从采集分钟数据文件读取数据,对于草温、地温分钟数据从AWS_IIiii_YYYYMMDD.RTD文件中读取,该文件默认位置为OSSMO2004\Restore\Data\,文件完成写入的时间约为正点后00分20秒至01分,文件生成不需人工干预。逐分钟上传数据文件存放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安装目录的下级文件夹\AwsNet\下。上传时间和方式:逐分钟数据文件由CNIS软件每小时正点后随其他自动气象站上传数据文件一并自动上传。省级中心站的服务器及路径、用户名和口令应与其他上传的自动气象站数据文件相一致。三、国家站气象辐射小时数据文件格式

文件名国家级站单站文件:Z_RADI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RS_FTM[-CCx].txt国家级站打包文件:Z_RADI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RS_FTM.txt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

RADI:固定代码,表示气象辐射资料;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C: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编报中心代码;IIiii:测站区站号;CCCC:编报中心代码;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AR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站气象辐射资料;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文件内容

第1条记录文件内容

第2条记录文件内容

第2条记录文件内容

第2条记录数据存储要求曝辐量记录单位为MJ·M-2(取两位小数),扩大100倍后存入,不含小数点;日照记录单位位0.1h,扩大10倍,不含小数点。

若要素缺测或无记录,均应按约定的字长,每个字节位均存入一个“/”字符。各辐射的曝辐量为前一小时正点至当前时刻的曝辐量。各辐射的最大(小)值是指前一小时正点至当前时刻内出现的最达(小)辐照度。最大出现时间中的时、分两位,高位不足补“0”。要素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四、国家站日照、日数据文件格式日照数据文件文件名国家级站日照日数据文件单站文件名: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SS_DAY[-CCx].txt国家级站质控后日照日数据文件单站文件名: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SS_DAY_PQC[-CCx].txt日照数据文件文件内容第1条记录日照数据文件文件内容第2条记录

该行共26组,每组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共90个字节。第1组为观测时间,年月日时分秒(地平时或真太阳时,yyyyMMddhhmmss,其中hhmmss固定为“000000”);第2至25组为0~1、1~2、……、23~24时时日照时数,每组2个字节;第26组为日合计,每组3个字节。

日照时数的记录单位为小时,取1位小数,数据扩大10倍写入,不含小数点,要素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若要素缺测或无记录,均应按规定的字长,每个字节位存入一个“/”字符。日数据文件文件名国家级站日数据文件单站文件名: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DAY[-CCx].txt国家级站日数据文件打包文件名: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WS_DAY.txt国家级站质控后日数据文件单站文件名: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DAY_PQC[-CCx].txt国家级站质控后日数据文件打包文件名: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WS_DAY_PQC.txt日数据文件文件内容第1条记录日数据文件文件内容第2条记录五、业务调整补充规定业务调整值班业务流程业务调整值班业务流程

业务调整原自动站(使用OSSMO2004业务软件)

业务调整守班时间建议交接班时间定为7时。守班时段为8—20时。夜间观测、保障岗位必须留人值班,值班不守班(可以休息),仅在仪器设备或网络传输故障时及时排除故障,恢复设备、网络正常运行。业务调整夜间天气现象降水现象根据遥测雨量传感器、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等判断大风现象根据查询“大风记录”来记载。未实现自动判别视程障碍类现象的台站7时后依据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等相关记录判断记载视程障碍类现象。视程障碍类现象实现自动编发的台站需查看7时前能见度、相对湿度等记录,配合自动记录的天气现象进行检查,原则上不进行人工干预。(目前有32个能见度传感器站)

业务调整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

能见度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并且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由软件自动判别的观测站,取消该类天气现象人工观测,原则上以业务软件自动判别记录为准,以自动观测能见度10分钟平均值为编发依据。当自动判别出现明显错误时,仅对定时时次的现在和过去天气现象记录进行人工订正,能见度记录仍以自动观测为准,允许自动能见度记录与该类天气现象不匹配。若自动观测能见度与人工判断观测的差别较大,能够判定自动观测能见度数据不正常时,定时观测时次仍需进行人工观测,并将自动挑取的定时观测能见度值改为人工观测值。业务调整观测时次的调整基准站、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时次调整为每日5次(08、11、14、17、20时)。天气现象白天(08-20时)保持连续观测,夜间(20-08时)按照一般站规定执行。一般站仍执行3次定时观测(08、14、20时)。业务调整云、能见度的观测基准站、基本站保留云高、云量观测,取消云状观测。云高记录前不再加记云状。一般站取消云的观测。云高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云高人工观测。没有实现能见度自动观测的观测站,继续保留人工观测。能见度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能见度人工观测,其他站保留人工观测。业务调整天气现象的观测所有观测站在气簿-1天气现象栏只记录调整后的雨、阵雨、毛毛雨、雪、阵雪、雨夹雪、阵性雨夹雪、冰雹、露、霜、雾凇、雨凇、雾、轻雾、霾、沙尘暴、扬沙、浮尘、大风、积雪、结冰等21种天气现象。取消雷暴、闪电、飑、龙卷、烟幕、尘卷风、极光、霰、米雪、冰粒、吹雪、雪暴、冰针等13种天气现象的记录。取消04、08、13、17、18、19、29、38、39、76、77、79、87、88、91-99等现在天气现象电码,取消过去天气现象电码9。出现雪暴、霰、米雪时,记为雪。这4种天气现象与雨同时出现时,记为雨夹雪。冰雹的观测和记录降雹时应测定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以毫米(mm)为单位,取整数。当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大于10mm时,应同时测量冰雹的最大平均重量,以克(g)为单位,取整数。每次降雹均要测定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如:3日11:05-11:20降冰雹,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5毫米。16:06-17:20降冰雹,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3毫米。在气簿(月数据文件)纪要栏记载为:3日(05/03/)11:05-11:20降冰雹,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5毫米。16:06-17:20降冰雹,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3毫米。如:2日雷暴记录为13:20-20:00W-Z-SE,15:36-15:42降冰雹,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6毫米,16:40-16:58降冰雹,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4毫米,17:30-17:44降冰雹,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4毫米,判断三次降雹为一个过程。在气簿纪要栏记载为:2日15:36-15:42降冰雹,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6毫米。16:40-16:58降冰雹,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4毫米。17:30-17:44降冰雹,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4毫米。在月数据文件中记载为:05/02/15:36-15:42、16:40-16:58、17:30-17:44降冰雹,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6毫米。冰雹的观测和记录若一次降雹由前一天持续到第二天,只算一次降雹。最大直径和最大平均重量在前一天测得,记入前一天;在第二天测得,记入第二天,不重复记录。如:2日19:52-3日20:03分降冰雹,最大直径在2日测得为4毫米,则在纪要栏记载为:2日19:52-20:00分降冰雹,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4毫米。如在3日测得直径为3毫米,则记录为:3日夜降冰雹,最大冰雹的最大直径为3毫米。龙卷和冰雹以同次过程为界,若一次过程持续时间正好跨越日界时,第二天不必再发重要报,同次过程是指同一次对流天气过程,由观测员具体掌握判断。业务调整月数据A文件一般站取消云和蒸发相关记录的录入。云量的方式位,基准站仍采用原24次定时观测方式X=A;基本站采用3次定时观测的方式X=9。非自动观测的实测云高,实测云高记录仍保留,云高前的云属按缺测处理。自动观测的实测云高,自动云高记录暂不录入。自动观测能见度的方式位,采用自动观测方式X=B。降水量的方式位,仍采用X=6。有自动观测记录时,第1段定时降水量用自动观测数据代替,第2段自动降水量不变,第3段降水上下连接值以自动降水量为准。自动观测积雪的方式位,仍采用X=0。雪深记录以08时或补测时次的自动观测记录代替。业务调整月数据A文件基准站附加信息中“观测时间”的内容记录为:10/05/08;11;14;17;2010/24/24小时连续观测基本站附加信息中“观测时间”的内容记录为:10/03/08;14;2010/24/24小时连续观测业务调整重要天气报保留大风、雷暴、龙卷、冰雹和视程障碍现象(雾、霾、浮尘、沙尘暴)的编发,取消降水、雨凇、积雪的编发。大风、雷暴、龙卷、冰雹、省定补充段重要天气报的编发,保持原业务规定不变。雷暴、龙卷出现时,记录在值班日记“需要交代的事项”中,作为编发的依据。视程障碍类天气现象实现自动判别的观测站,该类重要天气现象由业务软件自动编发。基准站、基本站夜间(20-08时)时段重要天气报告的编发按照一般站规定执行。业务调整编发重要天气报注意事项所有台站在08、14、20时正点前半小时(30~00分)内观测到的大风、冰雹等现象达到发报标准时,其相关内容合并在正点新长Z文件中,不再另发重要天气报。(视程障碍现象、雷暴、龙卷除外)20时00分至次日07时00分出现的重要天气现象,如果能判断时间的就要编发。重要天气现象由20时前持续到20时后,必须编发。重要天气现象出现在07时00分至08时00分的,以出现该重要天气现象的实际时间编发重要报。大风、雷暴、龙卷、冰雹、雾、霾、浮尘、沙尘暴现象编发重要天气报时,需要在值班日记“需要交代的事项”中记录现象出现时间,雷暴、龙卷需加记方位;大风需加记风向、风速;冰雹需加记直径;雾、霾、浮尘、沙尘暴现象未实现自动编发的台站需加记能见度。业务调整降水类天气现象降水类天气现象自动观测已正式业务运行的观测站,取消该类天气现象人工观测,以自动观测记录为准。其他观测站仍保留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