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西兰行政问责制概观,行政管理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第一章】【第二章】【3.1】【3.23.3】新西兰行政问责制概观【第四章】【第五章】【结论/以下为参考文献】3.2新西兰行政问责制概观责任型的构建需以有效的行政问责制作保障。为了构建高效、回应性的责任型,新西兰已经构建了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多元网络责任关系。新西兰当下的行政问责制基于西敏制传统和委托代理理论。新西兰行政问责制的发展深受公共管理学范式转向的影响,大致经历了从关注行政程序和行政原则到关注公共服务绩效。在政治和经济因素的驱动下,肇起于80年代中期的行政改革许可管理者管理的自由〔freedomtomanage〕以获得民众期望的结果,即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应,管理者对管理的结果做出解释,必要时会给其带来消极的影响效果。近十年,新西兰学者再次反思行政问责制的设计。学者JonathanBoston等指出,旨在消除新公共管理碎片化的整体性视阈则开场强调部门之间的协作。这一新行政的指导理念势必会令人质疑太多地依靠传统的等级制问责和项目绩效在保障责任时的有效性和适宜性,应该愈加关注整体性视域下行政人员责任的共同担当。由此可见,新西兰的公共部门行政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行政问责制构建中又一个需要讨论的课题行政问责制的动态性演变.3.2.1新西兰行政问责制演变正如Schick所讲认真对待问责是新西兰公共管理领域的真正胜利;很多国家只是口头上支持问责制度布置,而新西兰有着健全的问责机制[21],新西兰在保障责任的制度设计方面一直走在西方国家前列。同澳大利亚一样,新西兰的行政问责制植根于传统的西斯敏斯特体制。新西兰早期政治体制的发展主要通过宗主国英国的移植.1852年英国议会通过(新西兰宪法〔NewZealandConstitutionAct〕〕,在新西兰开场施行议会两院制,即当时的民选众议院〔HouseofRepresentatives〕和立法委员会〔LegislativeCouncil〕。1856年新西兰成为自治殖民地,开场独立管理内部事务。当时的就沿袭了英国的内阁制度,即获得众议院多数代表的支持。1947年新西兰成认威斯敏斯特法规〔StatuteofWestminster〕,完全获得独立,由此新西兰成为英联邦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英国君主成新西兰的虚位国家元首,国家权利机构实行三权分立,是单一制的集权国家。二战后前二十年经济的繁荣发展为新西兰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西兰有意构建系统的行政问责制始于对僵化、低效率行政官僚的批判。上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刺激了时隔九年之后再次中选的劳工开启全面的行政改革。中选的劳工当以为政治-行政二分原则下责任内阁中部长与高级政务官的角色和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高级政务官在选举周期内经常掠夺行政部门,高级政务官的行政权利不断扩大。再加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西兰剧烈的政治环境中不乏内阁部长〔包括非内阁部长〕之间推卸责任的博弈实例,这成为当时劳工将明确官员角色职责作为公共部门改革的催化剂。3.2.1.1传统公共行政范式下的行政问责践行这一时期行政问责制的实践为对传统公共行政范式下官僚制度的批判,基于行政原则和行政程序展开对失范性行政行为的制度关注,主要具体表现出加强议会、非议会机构对行为进行调查和通过立法完善公务信息公开。战后新西兰的议会改革有着深入的政治背景:即议会民主政体下的新西兰实际上一直由把握行政权的和政控制议会。新西兰在1852年开场设立议会时就采用委员会建制,但议会委员会制度化进程缓慢;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议会的权利仍由执政领导的攫取,议会的立法菜单现出一种象征性的例行常规,JohnE.Martin的研究中提到,新西兰在二十世纪下半叶采取的一系列议会改革措施旨在使重新回归到议会的控制之下[22].公共部门改革前新西兰议会改革措施主要具体表现出在加强质询机制对的问责,如重新引入每日质询时间,必要时延长质询时间等;以及赋予特定的委员会就决定开展调查的权利。加强非议会机构对的监督问责具体表现出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完善审查决定的审查机制。新西兰议会于1972年通过(司法修正案〔JudicatureAmendmentAct〕〕对1908年(司法法〕不成文法的复杂程序进行修改,为新西兰高等法院对法定行为进行审查提供了法律根据。新西兰司法部通过司法裁决在线及时颁布司法审查的结果,以使公众尽快了解审查裁决的相关信息,为公众提供满意的司法服务。第二,协调地方部门间利益冲突。1968年公布并施行的(地方〔成员利益〕法〕取代了1954年施行的(地方机构〔成员合同〕法〕,旨在保障地方人员在公共决策中的正直性,以避免地方在公共决策中出现权利寻租现象。第三,建立行政监察专员制度。新西兰是世界上继瑞典、芬兰和丹麦后第四个实行监察专员制度的国家。新西兰第一个监察专员是根据1962年(议会专员〔监察专员〕法〕而获得任期,调查针对和机构的控告,随后监察公署的调查范围不断得到延伸。1975年的(监察专员法〕不仅规定能够任命额外的专员,还将监察专员的调查权限延伸到地方一级;后继与监察专员相关的法律中,监察专员的调查权限不断扩大。第四,立法以确保公务信息透明公开,保障公众有效介入公共事务,知足公民的合法诉求。1982年的(信息法〕规定了公众获取公务信息的合法渠道,以法律形式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为公众监督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这些法律的施行完善了新西兰行政法体系,为行政问责制的构建强化了司法气氛。这一时期,新西兰行政问责措施侧重于科层体制的制度考虑,行政问责制度的设计主要关注公共行政的经过和程序,其主要内容强调监督与控制,是一种采取命令与控制的方式,以确保和公共行政人员能够根据法定原则和程序行使行政行为。3.2.1.2新公共管理时期的行政问责改革1984年大选中获胜的工执政开启了新西兰的公共部门改革,以回应其在竞选期的承诺,即建造一个愈加开放和具有响应性的和议会.这一时期新西兰行政问责构建的显着特征具体表现出在公共部门改革中保障和实现和行政人员责任的制度考虑。问责改革的内容主要具体表现出:完善议会委员会制度以加强议会对责任的控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绩效问责。新西兰委员会制度的本质性发展可追溯到1984年新上台的工时期。工将其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改良议会对监督的设想通过1985年的议会改革转变为现实。1984年新西兰议会法规修订委员会〔StatutesRevisionCommittee〕审议通过于1985年成立领域十分委员会〔subjectselectcommittees〕。本次议会规则〔StandingOrders〕的修改赋予这些十分委员会对部门和被受权的非部门单独开展政策、行政和公共开支方面调查的权利,这次改革大大提升了议会权威,但仍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内阁控制立法机关的局面:博得议会多数席位的政仍然控制着十分委员会的多数席位,大多数委员会的主席由这些政的人员担任,这归根结底是FPP选举制度限制了议会挑战内阁的能力。1993年新西兰全民公投,采用MMP选制以消除大对的控制,真正地实现议会制衡。1995年的议会程序委员会对议会规则再次进行修改,委员会调查权利扩大到就其职能范围内的所有事项对开展调查[24],至此新西兰议会委员会制度趋向完善化,议会具备履行对问责的实际能力。绩效问责。新西兰新公共管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布置以责任与控制为目的,这一目的投射到行政问责制上衍生出绩效问责。尽管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新问责形式在新西兰公共部门多领域变革的互相交织下凸显出实践方面的可操作性,进而展现出新西兰绩效问责制度布置的前瞻性。新西兰公共部门改革的设计者以为将公共管理人员从传统的财政控制体制中释放出来能够更有效地保障公共服务供应的效率和质量。为了保障执行长代理权限的有效行使,新西兰公共部门改革中的一系列的措施,如聘用协议、购买协议和基于产出的预算制度中都明确了针对保障执行长责任的问责机制。详细来讲这一问责形式的实现是基于公务员制度和公共财政管理领域的改革。1988年(国家部门法〕和1989年(公共财政法〕的出台开启新西兰公共部门改革。(国家部门法〕中提出重组部门构造,明确各部委机构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功能,这是绩效问责的制度基础。法案规定聘任执行长〔ChiefExecutive〕领导执行政策机构,执行长就本部门的日常运作向部长负责;将原先部长或机构的职能,如人事、机构设置、生产方式等权限授予执行长。执行长的任期为五年,任期内绩效评估表现较好,SSC可建议部长延长执行官任期;若表现不好,经内阁部长同意,公务员委员会有权以正当理由免除执行长的职务。(公共财政法〕中详细规定了这种问责形式的实现方式:作为部长代理人的执行长,与部委的负责部长〔responsibleminister〕签订绩效协议,SSC基于年度绩效结果评估执行长的绩效;公共财政改革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Accrualaccounting〕,实行基于产出预算,执行长对于本机构财政绩效负责。至此,基于绩效并提供必要的鼓励和惩罚措施纠正执行长行为以确保责任实现的问责制度布置成形。在这种制度布置中部长与执行长的关系具体表现出在两方面:一方面,部长向执行长购买协商一致的产出或服务;另一方面,部长向执行长配置资源以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获得最好的回报。前者与SSC进行评估有关;后者是与执行长的年度财政报告有关,这两种途径相结合确保了公共财政的绩效责任。1994年的(财政责任法〔FiscalResponsibilityAct〕〕规定了严格的财政报告机制,维持着新西兰公共部门财政高度透明。本阶段的问责改革获得了显着成效。在改革之前,公众不可能接触财政报表和预算文件方面的信息,也不可能监督公共财政状况;即便是能够获取公共财政信息的私人领域财政专家和会计人员也不能领会在这方面的做法,因而的绩效状况大部分是不透明的,但在公共财政和公共部门的一系列改革显着地改变了这一状况[25].但是基于绩效的问责制度布置也存在一些问题:注重事前规范,事后的措施较少牵涉;基于此种契约形式的绩效问责对政策执行输出的关注是以牺牲广泛意义上的政策执行效果为代价。同样,AllenSchick在其对新西兰的形式进行反思时提到,政策产出规格〔outputspecification〕源于新西兰明确公共开支的去向,对产出的严格规定会对整体绩效带来副作用.执行长只在其权限范围内,即绩效合同中规定的输出负责;而超出执行长权限的职权由部长保存,但绩效问责制度布置并没有规定部长对于政策执行效果的责任,基于合同的遵守导致国家战略规划的责任缺失[27-28].能够讲此种绩效问责制度的布置过分强调管理问责,而对政治问责则较少关注。为弥补这种问责制度布置的缺陷,专家学者们建议将政策执行的输出〔outputs〕与政策制定的效果〔outcome〕有效地结合起来,理顺作为政务官的部长与作为事务官的执行长的责任关系,这种设想固然得到部门的响应,也相应采取一些措施,但真正施行起来却具体表现出着一种渐进的经过。3.2.1.3后公共管理时期的行政问责改革的调整这一阶段的问责改革旨在调整基于管理主义的绩效问责制度布置。基于管理主义的绩效问责制度布置要求执行长关注绩效协议〔performanceagreement〕中公共服务产出的规定,并附上相应的绩效措施;这种强化的垂直问责〔verticalaccountability〕导致执行长偏囿于狭隘的部门主义之中,以本部门视阈去完成公共服务供应的任务,而不是通过部门间的协作来承当更大的责任[29]为保障问责制度布置发挥更大的作用,新西兰开场对基于管理主义的问责制度进行微调.问责制度布置的微调是在新西兰公共部门第二代改革中进行,以整体性治理理论在行政改革中的应用为导向,重点关注协同治理体系多方合作中问责关系的整合与管理。问责制度的微调从一定程度上促进第一代公共部门改革所带来的问题,如碎片化的缓解。这一阶段问责改革的措施主要具体表现出在调整绩效问责制度布置和加强公共行政人员价值观和职业精神的培养。1999年大选中获胜的工联合〔Labor-Alliancegovernment〕以为新西兰当下的公共部门体制改革,十分是关于问责制度设计方面,需要进行调整。在施行调整之前新西兰公务员委员会对部门进行一系列的调研,最终以报告〔ReviewoftheCentre〕的形式阐述了调研结果。新西兰国家公务员委员会2001年发布的报告ReviewoftheCentre中提到自80年代以来公共领域的改革中责任保障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报告中指出问责改革方面需要关注下面两方面:第一,为效果而管理〔managingforoutcome〕。问责制度布置中采用整体性视阈来关注绩效管理。基于此的问责体制强调实现公共服务效果〔outcomes〕中多元行动者的责任,尤为值得关切的是这将会引起机构在公共服务外包中重新审视服务外包中服务供应的效果并具体表现出公共服务私有化的公共性。第二,营造良好的公共部门文化。公共部门改革中嵌入对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感召力的考虑,强调公共行政人员良好价值观的培养,尤其关注公共组织决策中的集体介入。这一调研报告中提及了问责制度布置的调整,即基于output/outcome分离的绩效问责存在众多弊端,损害了公共服务整体性的效果。该报告提议设计一种基于管理效果的问责体制〔managing-for-outcomesaccountabilityregime〕。该种问责制度布置基于下面设计思路,即内阁成员在主动承当所辖部委的所有责任并向议会负责的前提下,执行长就其权限范围内的事务向部长负责.此处需要十分指出为效果管理指导委员会于2003年9月份发布(各部委为效果管理指导手册〔ManagingforOutcomesGuidanceforDepartments〕〕中明确界定执行长的6大职责并明确了执行长因客观原因没有实现预期服务效果而不承当责任[32].而社会发展部在2003年6月发布的(综合性服务供应:地区协同〔IntegratedServiceDelivery:RegionalCoordination〕〕中指出机构与地方利益相关者在加强协定伙伴关系中应致力于开发双方之间的分享式问责机制〔jointaccountabilitymechanisms〕,以最大限度知足地方利益相关者对服务的需要、为支持公共部门间协同,机构部门需要完善包括问责机制在内的相应配套机制等[33].基于上述设计思路,新西兰后公共管理范式下的问责体制以服务效果为导向,注重责任关系中多方不同期望的整合,既可使公共部门内部的垂直问责机制得到加强,也会鼓励执行长有效地寻求与其他部门合作以实现政策目的。新西兰后公共管理范式下的问责体制摒弃了新公共管理改革时期的一些做法,最为主要的是终结了事前的大多数规定,如中翼评估报告中提出用明确部委战略规划的意向书〔StatementsofIntent〕取代年度购买协议〔purchaseagreements〕。详细来讲,表3-1展示了适调后承载新西兰绩效问责制度运行的详细问责和报告机制。当然,正如Anna-LuisCook所讲营造一种行政文化以有助于就公共服务供应效果、实现服务效果的服务产出向部长和执行长课责[34],新西兰在这里阶段的公共部门改革中也注重公共责任的培养,尤其是关注公共事务责任的承当。2004年新西兰公务员委员会被受权建立公务员行为准则,这些准则针对公务员行为提出一些基本的标准,到2007年新西兰正式出台公务员行为准则(StandardsofIntegrityandConduct〕明确规定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准则并且具体阐述了公共行政人员在公共事务中的责任,旨在提升公共行政人员的服务精神〔spiritofservice〕。基于管理效果的问责体制摒弃了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分离的设计思路,强调公共政策经过中保障理想政策执行效果的协作。此种顶层设计思路下的问责制度并没有陷入作为一种严格控制手段的问责制度〔hard-edgedaccountabilitysystem〕所导致的目的替代〔targetdisplacement〕,即仅以中间性的文件为基础而强调服务产出而忽视服务公共性的象征性标识--服务效果。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此种基于强调政策执行效果的问责制度顶层设计虽凸显进步,却仍然只关注事前的规定,而对公共服务效果实现的事后评定仍不予于重墨,揭露出此种制度设计存在的遗憾。另外,后新公共管理时代的新西兰,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在公共治理体系中重视多行动者的协作,这给行政务实者在实践问责机制时带来了难题,即怎样界定被课责者〔accountabilityholdee〕、课责的内容。很多西方学者在其研究成果中提及此种挑战,[35-37]该挑战增加了问责机制施行的交易成本。3.2.2新西兰行政问责制度设计由公共部门变革主导的一系列问责改革,加上其他相关配套制度的整合,完好的新西兰行政问责制度呈如今世人面前。3.2.2.1议会问责新西兰在1852年开场设立议会时就采用委员会,但议会委员会的制度化进程缓慢。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议会的权利由执政领导的攫取,议会的立法菜单成为一种象征性的例行常规,议会功能的实现取决于的随心所欲。议会对开展调查的权利几乎不存在。工推动了新西兰议会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工就有改善新西兰议会监督功能的设想。这一设想直到工再次执政才得以施行。大选前工的竞选纲领中提到建造一个愈加开放和具有响应性的和议会,中选后工就着手推动议会改革。1985年议会程序的改变赋予议会委员会对部门和被受权的非部门单独开展政策、行政和公共开支方面的调查.但1985年的议会改革本质上并没有扭转议会与之间的权利关系。博得大选的政〔在1999以前的近半个世纪中,新西兰都是由工和国家轮流执政〕仍然在议会中占据多数席位,议会委员会的主席大多由执政的人员担任,削减了议会对的问责权威。1993年的选举制度变革完善了议会对问责的机制,联合执政的政在议会中的制衡角色开场遭到重视。到1996年的议会程序委员会建立委员会的调查权利扩大到允许委员会就其责任范围内的所有事项开展调查.一系列的变更逐步完善新西兰议会委员会制度,将提升议会对的问责能力并加以制度化,加强了议会委员会监督的有效力。上述提到的这些委员会不仅处理与立法有关的事项,它们履行多种功能,开场处理民众的请愿、就公共事务开展对就行调查并监督公共机构。新西兰众议院开发了一系列的问责形式以确保行政行为,保障公共利益。新西兰议会问责机制主要具体表现出在:民众请愿、委员会调查和质询以及辩论。议会在公共财政监管方面拥有强大的权利。议会不仅就提出的新年度预算计划进行讨论,而且还对公共财政支出进行审核。新西兰议会设立以来一直采用西敏制形式下的议会所设立的公共账户委员会〔PublicAccountsCommittee〕来监管和审核公共财政的使用。1962年公共支出委员会取代〔PublicExpenditureCommittee〕公共账户委员会开启了议会加大公共财政审核的权威。1985年的议会委员会改革设立了财政与支出委员会并赋予其他委员会对所管辖领域的公共支出进行预算和评估的权利,财政与支出委员会协调其他委员会在这里方面的工作。1989年议会允许购买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而不只是受权公共支出,目的是在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的效果之间建立联络。1994年规定政策受制于负责任的财政管理原则约束。委员会审核公共开支、审查公共财政开支的效果,财政与支出委员会审计财政和公共收入。〔1〕质询在新西兰,议会的质询能够通过口头回答和书面回答。口头回答的问题又包括一般的口头问题和紧急问题;书面回答是以电子政务的方式颁布于众。质询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根据其不同的类型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问题提出的时间限定、公告、内容、程序等[38].质询时间为60分钟,众议院一共能够提问12个与内阁事务相关的口头问题并由成员进行回答。质询经过中所有的问题和回答都能够通过进行查询。〔2〕辩论辩论本质上具体表现出的是在野对执政〔联合〕的一种监督问责形式。辩论由议长主持,辩论的开启主要是在野对执政的议案提出质疑。在新西兰,辩论分为例行辩论、紧急辩论和特殊辩论。例行辩论一般在每周三下午,时间为一小时。紧急辩论和特殊辩论经过议会议长同意,根据议会议事规则进行。内阁除与公共财政拨款相关的问题之外,该种问责机制还适用于下面方面:议员能够就自个关系的问题向内阁提问;牵涉内阁的有关公共利益方面的紧急事务,任何议员能够向议长提问,议长决定该问题能否需要众议院的立即关注。假如议长的决定是肯定的,那么就会进入一个半小时的辩论议程中。另外,议会还设有固定的两种争辩布置,一种是就其公共政策为自个辩论。〔3〕调查调查,顾名思义是指就某事开展详细的勘察以复原事实本来面目。新西兰议会的调查机制主要通过十分委员会来实现。辩论与调查的区别在于,前者限定于议会成员表示出对某提案的观点,而后者是就某一问题收集信息,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非议会成员的当事人,以影响后续的辩论。十分委员会调查通过传唤当事人或公共部门负责人和官员参加公众听证会或以非正式的方式回答相关政策、绩效问题。这种问责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的开展以及警示公共组织向公众负责提供一种契机。十分委员会还对特定问题开展调查:委员会被受权就某事独立开展调查并收集与该问题相关的材料和信息。委员会的调查发现对的后续行政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调查结束之后委员会会为改良工作提供建议。〔4〕请愿请愿是一种传统的公民权利,公众通过诉诸议会求助解决一系列的公共事务,如申请赔偿、调整公共政策等。这种问责机制能够将公共行政活动纳入公众的视野中,以更好监督其行事。请愿的运行机理是:公众向相关委员会就某事提起请愿,委员会进过调查之后,向议会提交调查报告,需要时,报告中还会附上对行为的建议。一般来讲,新西兰议会很少采用请愿的方式问责于,原因在于,规定中设定的回应委员会建议的期限为60天,时间太长。在新西兰,社会公民或团体向议会请愿有严格的规定,如请愿是以书面的形式提出、议会议事规定中明确请愿的形式和内容。另外,请愿还需要知足一定的条件:请愿必须是在诉诸法律救济后才能选择一种途径;若请愿所牵涉的事务在议会监察办公室的权限范围内,那么优先接受并办理议会管辖范围内的请愿;一些特定的类型的请愿不在议会的受理范围内。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信任投票也是新西兰议会问责的一种机制。但是随着共鸣民主的发展,这种问责机制逐步成为一种形式并没有真正施行过。3.2.2.2监察专员制度监察专员公署是新西兰议会下一个独立运行的机构。该机构设立的背景是福利国家的兴起,管理的公共事务逐步增加并趋向复杂,再加上议会被掠夺,设置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势在必行。监察专员由议会提名,总督任命。监察专员公署由两名监察专员负责,是一个独立审核行政权利的议会机构,人员招聘由公署自行决定、运行资金直接由议会划拨。经过五十多年地发展,新西兰监察专员制度不断完善,监察公署的管辖范围逐步扩大。监察公署的主要职能是审查行政部门的决定和行为,调查公民对行政部门的抱怨和不满,其宗旨是保卫每个公民的公平、正义。与法院相比,监察公署的诉讼效率更高层次,程序简单,代表了一种新的法律救济范例[39].公署的这些优势以及其高度的独立性、回应性和透明度对我们国家公共部门问责的实践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3.2.2.3审计问责新西兰审计署是议会的一个独立机构,由审计长领导并对议会负责。审计署由两部分组成:审计办公室,负责设定审计标准、监管审计服务、向议会报告并提供咨询;新西兰审计〔AuditNewZealand〕,审计署的执行机构,根据政策指定机构的指令从事审计或评估性工作。新西兰审计署除从事其本职工作外,还竭力推动问责改革的发展。审计署屡次在报告或公开场合宣称基于产出的绩效审计是实现绩效管理目的的一种途径,并不是绩效管理追求的最终结果,并提出应当构建基于服务效果的绩效管理形式,以为这种形式才能具体表现出出向公众负责的民主性。审计署大力倡导推动公共治理视阈下的问责改革而不是偏囿于公共管理的视角,公共治理中公共服务〔产品〕的供应〔生产〕由多部门共同合作完成。2001年新西兰(公共审计法〔PublicAuditAct〕〕的出台标志着议会内部关于审计署的角色定位达成一致,同时也验证了RichardMulgan教授的言论:审计部门已成为公共问责多元化中的重要砥柱,其本身的多种问责渠道成为传统部长负责制下的重要补充[41].(公共审计法〕中将审计署的功能定位为下面三方面:控制和监管公共开支;协助议会对部长、执行长以及公共实体课责;地方和其他公共实体的审计者,华而不实法案十分规定了审计署布置高级专员作为参谋协助议会对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人员进行问责。法案中详细规定的审计机构公共问责渠道为绩效审计、财政报告审计、独立调查,这些渠道加强了审计署作为一种公共问责工具的角色。3.2.2.4信息公开制度2018年新西兰内阁通过的(开放和透明宣言〔TheDeclarationonOpenandTransparentGovernment〕〕标志着新西兰信息公开制度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该宣言中提到的致力于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数据将以公众为驱动力的信息公开建议转向主导信息公开的做法,凸显出新西兰在保障公共信息公开、透明的决心和战略愿景。这也从侧面暗示了新西兰深谙信息公开为在提升公信力,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新西兰信息公开制度的开启源于1982年的(信息法〔OfficialInformationAct〕〕和1987年的(地方信息修正法〕,正是这两部法律为新西兰信息公开奠定基石,颁布了公开公务信息的原则,为公众获取信息创始合法性渠道。但与澳大利亚专门设立信息专员不同的是,新西兰的信息法案由监察专员执行施行,监察专员接受公众提起的诉讼中牵涉到很多有关信息公开的案例。近些年新西兰的高廉洁度离不开信息公开制度的设立。新西兰信息公开制度推动了政策决策程序的公开化程度,为公众申请获取信息提供完好的法律框架,成为完善责任机制,逐步实现善治的重要推手。3.2.2.5内部的监督问责作为次生民主的君主立宪政体,新西兰是单一制国家。由总理和内阁成员组成的行政会议是新西兰最高的行政机关。内阁就行政事务集体向议会负责,同时各部委中的执行长主持部委的实际工作并向相应的部长负责。在新西兰,国家公务员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城市更新项目合作框架
- 2024年国际货运代理服务采购合同
- 2024年化工产品道路运输保险合同
- 2024年娄桂与配偶之间的和解协议
- 2024年工程设计与技术咨询服务合同
- 2024年企业重组与并购合同
- 2023年南阳市卧龙区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2023年延安志丹县事业单位定向招聘大学生考试真题
- 2024年工厂设备租赁合同
- 2023年韶关市乐昌市秀水镇招聘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操作员考试真题
- 铁道车辆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
- 《新生儿窒息复苏》PPT课件课件
- 汉语拼音四线格(空白)A4纸直接打印版
- 车身喷漆部件用量参考标准表
- 食品安全管理员任命书范文
- 完整版中华医学会疟疾诊疗规范
-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 防腐油漆施工工艺
- 南方S82T操作手册
- 设备采购安装工程结算书
- [精品]台湾地区零售药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