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单元评价】-【大单元教学】高一历史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单元评价】-【大单元教学】高一历史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单元评价】-【大单元教学】高一历史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单元评价】-【大单元教学】高一历史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新课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单元评价】-【大单元教学】高一历史系列(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目录:单元课标解读单元教材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单元学习目标单元情境任务设计单元课时安排(四课时)课时教案单元评价二、具体内容【单元课标解读】1、2020年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2、2020年课标解读:本专题进入世古时期,人类历史延续了古代世界的农本经济,各个地区基本独立发展,因此,不同地区产生了相当不同的文明。在日耳曼因素、基督教和罗马因素的基础之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在东欧,一方面,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古典文化的遗产,编订了《罗马民法大全》;另一方面,俄罗斯在反对蒙古的斗争中逐步兴起。到十七世纪末,已经形成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非洲和美洲活在外来影响下,或独立发展起自己的文明;东非沿海出现了一批国家;西非先后出现了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帝国;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分别建立了范围比较广大的国家,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题比较具体的展现了中古世界区域文明发展的多元面貌。中古时期(5-15世纪),欧亚文明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其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了各地区独立发展、多元并存的状态,陆续形成了天主教文化圈、东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印度教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圈,非洲和美洲的文明也创造出独特的文化成果。中古时代整个世界都形成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其中,西欧还孕育出了近代因素,开始逐步向近代化演进,早期殖民者对亚非拉的侵略,导致东西方文明开始错位发展,最终改变了世界整体面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主要内容:本专题属于世界中古史,即通常所说的中世纪史。其学习要点有两个:一是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二是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第一个要点同时也是本专题的重点,揭示了中古时期世界不同文明的发展和变化。在西欧,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罗马帝国生产力、基督教与日耳曼人传统的共同作用下,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成为西欧中古时代的基本景观。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行政、经济和司法等各种权利,造成了政治上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由封建主控制的庄园成为基本生产单位,庄园内的主要生产者是农奴,他们在耕种自己的份地的同时,还需要为领主服务。另外还有一些农民。10-11世纪城市的兴起,最初也处在领主的控制下,但通过斗争,城市大多赢得程度不等的自治权。东欧的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的遗产。查士丁尼主持编订的《民法大全》,系统整理了罗马法律的遗产,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对西欧和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后被蒙古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基础上兴起的莫斯科公国成为近代俄罗斯的前身,到17世纪后期已经形成地跨欧亚洲的大帝国。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基督教出现了分裂,西欧形成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东欧则形成东正教。阿拉伯帝国兴起于公元7世纪,到8世纪后期发展成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于小亚细亚,他们灭掉拜占庭帝国,再度建立起一统东部地中海地区的帝国。南亚次大陆上前后兴起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后,成为印度重要的信仰之一。东亚的日本从7世纪开始模仿隋唐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但随着班田制的瓦解和庄园制的形成,日本从以天皇为中心的公家政治进入了封建社会以幕府为中心的武家政治时期。在非洲大陆上,班图人发明了非洲的农业,并引进了部分外来农作物。东非的城市国家与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跃,西非控制了黄金资源和商路,先后兴起了马里、桑海等强国。美洲的印第安人在与旧大陆隔绝的状态的情况下,独立发明了农业。在使用木石工具的时代,那里九产生了玛雅人的城市国家,以及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帝国。第二个要点是中古世界各文明区的多元面貌。这是本专题的难点。中古时期的文明仍以农本经济为基础,它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了文明仍然呈现的是各个地区基本独立发展、多元并存的状态。即使在文明历史悠久、联系相对密切的亚欧大陆上,各个地区的文明仍保持着鲜明的地区特色。例如,西欧的封建制度明显不同于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阿拉伯帝国明显有别于印度的笈多帝国以及德里苏丹国;非洲虽受到与阿拉伯人贸易的影响,但其国家组织和宗教信仰仍主要源自当地;东非产生了城市国家,西非兴起了马里等帝国;美洲的印第安人在木石工具的基础上创造了文明,培育出新大陆特有的多种农作物,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通过扩张建立了疆域相对广大的帝国,并在15-16世纪进入鼎盛时期。注意概括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文明的不同特点,明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并不是世界的普遍现象,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整个世界形成的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理解各个不同的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理解今日世界的一些现象,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古时代。本单元教材体例(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5)设计相关史事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6)设计“学思之窗”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7)设计“史料阅读”培养学生研读材料的能力,活学活用;(8)设计“探究与拓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9)设计“学习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的不多,相关的知识储备比较少,有些知识不易理解;本课知识结构相对松散,知识点偏多,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体系统摄这一部分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能够借助图文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时尽量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碎片式地呈现知识。学生对新教材有很浓厚的期盼与热情,因为通史教材学生更喜欢接受,同时又弥补现有教材知识的漏缺,但是学生对新教材又相当陌生,古代历史的史籍文献材料、影视资料都很少,尤其高中生对中古时期的世界历史时空观念缺失,这是古代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一障碍。本课容量较大,时空性强,容易形成的和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归纳综合和艰涩的概念解析的课堂教学。在初中历史中尚未涉及,对学生而言内容陌生,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阅读与教师的充分讲授,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引入相关史料供学生探究,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做好知识铺垫。【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2.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单元情境任务设计】情境1、罗马人与日耳曼人这幅图反映的是2世纪时罗马人与日耳曼人冲突的情景。罗马帝国在2世纪尚能抵御周边部落和领国入侵。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渐衰败,日耳曼人逐渐渗入。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情境2、《一千零一夜》中文版书影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以王后给国王讲故事为线索,把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这些故事分别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等地,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情境3、《沙漠商队》(绘画作品)描绘了一支商队即将到达古城廷巴克图的情景。【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中古时期的欧洲第2课时:中古时期的亚洲第3课时:古代非洲与美洲第4课时:单元复习【课时教案】第3课一、课前须知须备【课程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核心素养明示】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中古时期的欧洲》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和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帝国衰亡的原因与对外战争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教材信息说明】教材结构探究:三个子目的内在关联:第一子目”西欧封建社会”和第二子目“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分别叙述了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和中后期的主要特征。西欧早期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经济上存在庄园和农奴制度,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基督教长期统治;中后期政治上封建王权加强、经济上城市兴起并实行自治,思想文化领域基督教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三子目“拜占庭与俄罗斯”主要叙述了东欧封建社会重要国家拜占庭和俄罗斯的主要特征。拜占庭与西欧文明同出一源,却迥然不同;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影响并发展出独特文明。这都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多样性。【重难疑点确认】1.重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城市的兴起、《查士丁尼法典》2.难点: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特征【教学方式指导】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等【相关准备提醒】《中外历史纲要》下地图册二、常规教案设计【导入新课】【精彩教学】圣彼得教堂是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是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也是今天梵蒂冈罗马教皇的教廷,是以耶稣的门徒之长圣彼得命名的,彼得的含义是“磐石”,意思是它将成为教会的基石。它是中古欧洲典型的标志性的建筑物。这一全世界第一大教堂,可以被看作中古欧洲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利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下面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了解学习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历史文物——中古欧洲的标志性建筑物圣彼得教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西欧封建社会1.西欧封建社会(1)产生背景: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2)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思考封君封臣制度的组成以及封君与封臣之间享有的权利与义务。2.封君封臣制度(1)产生背景: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2)权利和义务:封君授予封臣土地,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权力;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设问】依据材料说明封君与封臣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并分析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及影响。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落,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匪横行。国王和贵族为维护宗教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这些武装扈(hù)从(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这种以服兵役为条件终身领有的土地称为“采邑”。(2)特点:以土地为纽带;双向权利义务,层级间互相独立;契约意识;国王控制力有限。【学思之窗】那么,中古西欧封君与封臣间的关系有何特点,这对西欧政治有怎样的影响?请看材料:材料一“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上卷材料二“一块封土典型意义上就是从领主处持有的地产,作为一种特别服役、尤其是军事服役的回报。”?——【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可以看出中古西欧封君与封臣之间存在双向权利义务;有一定契约意识;层级间相对独立。封君封臣制度下,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王权有限,地方封建主权力更大,这样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3)影响:统治阶级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势力扩大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局面。一方面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材料:一个领主单独管辖的特别区域的农业种植园叫作庄园,有时乡村和庄园是相当一致的,也就是说,一个农民的村落形成一个领主特有的庄园;但是,有时一个庄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乡村,而有时一个大乡村可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庄园。——《西欧中世纪史》【美】布菜恩·蒂尔尼西尼·佩因特【师】封君在分封土地时,往往会把士地上的农民一块儿授予封建主。这些封地就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庄园。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回答什么是庄园。3.西欧庄园制度(1)概念: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大小不一,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分地组成。(2)产生背景: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找出庄园的组成部分。(3)主要组成①领主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②农民分地:是农民从领主那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分地和自由份地,自耕自收。土地类型经营管理者权利及义务领主自营地领主1.提供农民土地2.?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3.领主及其管家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4.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领主分配)自由农份地自由农1.交纳地租,服劳役;2.法律上自由农奴份地农奴1.?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耕种自己的份地,向领主交租税2.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3.?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师】农奴和自由农民他们有何区别?他们的义务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义务①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向领主纳税。②自由农民: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向领主纳税。【师】同学们庄园里生活着领主和农民,他们之间如果产生矛盾和纠纷,有谁处理?生:庄园法庭【师】庄园法庭有谁主持?法庭的主要职责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得出。庄园法庭①主持者:领主或其管家②特点: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没有固定的开庭地点。③职责:审理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审理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审理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④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⑤惩罚手段:通常处以罚金。⑥作用:维护庄园秩序;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拓展提升】欧洲中世纪庄园与古代中国田庄的区别(1)从存在的时间上看,中世纪欧洲庄园的起源要晚于中国,持续时间短于中国。(2)从大地产形成的途径上看,欧洲庄园土地是以封地为基础,加以兼并农民的土地;而中国古代的田庄土地则主要是靠兼并买卖而获得的。(3)从庄园私有权程度上看,很长一段时间内,欧洲庄园主对其大地产不具备完全的土地所有权;而中国古代的田庄主对其地产相对而言则具有完全的私有权。(4)从地租形态上看,虽然都存在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及货币地租三种形态,但西欧庄园对于劳动者的剥削以劳役地租为主,实物地租为辅;中国则以实物地租为主,劳役地租为辅。【师】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王权的强化(1)背景: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2)表现:到15世纪晚期,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国王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15世纪末,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形成。2.西欧城市的兴起(1)兴起背景: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2)城市自治①城市居民构成: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②争取自治的原因: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材料:琅城是法国北部一个比较富裕的工商业城市,它建立在主教高德理的领地上,高德理非常贪得无厌。为了摆脱高德理的统治,12世纪初,琅城的居民凑了一大笔赎金,向主教高德理和国王路易六世买回了城市的自治权。但是,高德理背信弃义,得到钱后不久,他又要重新统治琅城。琅城居民闻讯十分愤怒,1112年,琅城居民发动起义,成立“公社”,坚持斗争,直到1128年路易六世不得不向琅城颁发特许状。【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以琅城为例分析城市争取自治的方式有哪些?③争取自治的方式: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④结果: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⑤影响: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大学的兴办;城市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师】基督教在中古修占有重要地位,他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向教徒征收什一税,他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学习基督教的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方便的表现及影响。3.基督教会的统治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体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它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和王权,即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中古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一方面,王权希望依靠基督教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而教会也希望依靠强大的蛮族国王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在最高权力的拥有问题上,教皇与封建君主不断发生碰撞和摩擦,明争暗斗。(1)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2)政治: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3)文化: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4)影响: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17页下插图:中古西欧的“三种人”?“在中古西欧社会,僧侣是祈祷的人,骑士是作战的人,农民是劳作的人。它体现了中古西欧的社会分工理想。商人的地位不被承认,没有被纳入这个序列中。”解读:中古西欧社会结构呈现明显的等级化特征。僧侣是第一等级,他们关心人们的灵魂;国王及封建主掌握国家权力;农民、农奴是劳动者;手工业者和商人还未纳入等级体系,妇女也未纳入等级,被称为第四等级。【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查士丁尼大帝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因首都在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的旧址——君士坦丁堡,又称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在位期间东征西讨,拜占庭一度成为强大的帝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拜占庭帝国发展历程,取得了哪些成就,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拜占庭与俄罗斯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西欧封建社会分裂割据的局面时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罗马帝国的文化将由东罗马帝国继续发扬光大,那么拜占庭帝国的文化、经济等内容,我们在初中曾学过。我们今天将从土地或领土的视角,来看拜占庭帝国。(2)扩张:公元前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一年,在这一年,东罗马帝国的领地主要集中在爱琴海地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公元前564年,他的帝国变大了,意大利地区、伊比利亚半岛的一部分以及北非的一部分地区,拜占庭帝国的土地再次横跨欧亚非三个大洲,几乎看到了罗马帝国中兴的希望。那么,如此庞大的帝国,依靠什么来统治和治理是有效的?(3)法律:有句话曾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查士丁尼大帝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他在位时东征西讨,打败波斯帝国,击溃汪达尔族、从哥特人手中收复了意大利、北非和西班牙的一部分,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的内海。查士丁尼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贡献则是系统梳理并发行了《罗马民法大全》。为加强统治,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们系统整理罗马法,先后完成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总称为《罗马民法大全》。法典宣扬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肯定奴隶制的存在,有许多落后过时的内容,但它们系统整理了罗马法,给后世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获得广泛认可,具有积极意义,给西欧和世界历史发展以重要影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被誉为欧洲民法的基础。①经济:工商业发达,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②法律:《查士丁尼法典》的编订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师】观察图片对比6世纪中期的和15世纪中期拜占庭帝国疆界的范围,结合教材学习拜占庭帝国灭亡的过程。2.走向灭亡①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②7世纪中后期,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此后帝国一度复兴,但再也未能恢复鼎盛时期的疆域。③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后,逐步蚕食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地区。④1453年,拜占庭首都被攻陷,帝国灭亡。【师】下图分别是俄罗斯帝国的国徽和圣巴索大教堂,俄罗斯最着名的东正教场所。【师】俄罗斯曾被蒙古统治,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建立统一国家,并不断向外扩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俄罗斯帝国建立的过程。2.俄罗斯帝国(1)概况: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师】俄罗斯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内进行改革,上图为伊凡四世的图像,伊凡四世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2)伊凡四世改革: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深化探究】欧洲中世纪自治城市的兴起开启了现代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与城市外的居民相比,城市市民在经济活动上有很多的经济优势和优先权。因此,中世纪西欧城市特许状的内容是纷繁芜杂的。在早期国王和封建领主颁发给城市的特许状中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是最基本的内容。——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材料二在地中海世界,特别是在欧洲的中西部,商品经济的复苏与发展需要更灵活、更都市化的法律,也需要一种比地方习惯法的适用范围更广、普适程度更高的法律。系统而有缜密的罗马法恰逢其时,不仅具有详细的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权法和诉讼法,而且对社会各种组织的地位亦有较为明确的法律界定。而且,在中世纪一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上帝关心每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摘编自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材料三因为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得它成为了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大量的人口、资金从四面八方涌入到了城市。中世纪时,万人规模的城市已经很多,比较着名的如14世纪时伦敦和科隆人口约有4万人,被认为是大城市;巴黎的人口约有8万,意大利的威尼斯、米兰、那不勒斯等人口超过5万。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使城市的经济更为繁荣。而在广大农村,不可能提供大学所需的经济需求。因此,中世纪西欧的大学一般都位于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的城市中。——摘编自魏丽:《论西欧中世纪大学与城市的关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古西欧城市市民享有的自由及意义。(2)概括材料二,概括中古西欧个人“自由”产生的历史渊源。(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古西欧的自治城市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答案:(1)自由:身份自由或个人自由、司法自由、处置财产的自由、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等;意义:市民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了法律上的保证和认可,可以更好地从事商业活动。(2)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基督教的上帝选民观。(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摆脱了封建主的控制,冲击了农奴制度;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打破了教会垄断教育的局面;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本课学习了中古时期欧洲封建社会的状况,5-15世纪被称为中古时期,时间跨度较大,因此时空线索非常重要,需要同学们学习教材的同时结合地图,梳理中古时期欧洲社会发展的时间脉络,掌握拜占庭和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历程。同时运用史料结合教材帮助同学们理解中古世界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特征和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认识到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以及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板书设计】中古世界的欧洲一、西欧封建社会1.封君封臣制度2.庄园与农奴制度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教会利用经济和精神力量,地位显赫2.城市自治、大学兴办三、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与《查士丁尼法典》2.俄罗斯帝国与伊凡四世改革【核心总结】从封建等级制度到等级君主制,从割据征战到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从庄园经济到城市的兴起的这些变化中、人们从封建人身附庸的羁绊中、从土地的束缚中、从封建城堡中走了出来,进入城镇和工商业中心,投入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于中古欧洲的再认识,使我们看到了“黑中有光暗中有明”。不管是中古西欧,还是东欧,都是在融合其他文明基础上产生的,延续上古灿烂文明,奠定近代文明基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长盛不衰,也必定要拥有包罗万象的情怀、开放尊重的心态。要能将世界的多元文明容在眼里,历史长河中累积的文化成就必定会随着时间的过往而日久弥新,成为新时代的风尚。同源殊途:多元文明的西欧与一元文明的东欧。中世纪的欧洲文明实为地域性封建文明,它源于罗马古典文明,并因基督教的传播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西欧封建文明传承了拉丁文化和天主教传统,并与日耳曼蛮族传统结合,构建了封君封臣制、庄园农奴制,稳定了早期的社会,催生了中期的城市、强化了后期的王权,推动了多元文明的形成。东欧封建文明根植于拜占庭希腊文化和东正教传统,形成了君主独尊、中央集权的一元文明体制,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和其他地区的历史。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课前须知须备【课程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核心素养明示】通过地图、史料等,了解阿拉伯帝国建立、扩张、由盛转衰的历程,知道阿拉伯文化的成果,理解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通过地图,知道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过程,理解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树立多元文明和谐共处的理念。通过史料,了解中古时期南亚和东亚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教材信息说明】三个子目的内在关联:第一子目”阿拉伯帝国”主要介绍了7世纪初期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促进阿拉伯半岛统一,以及中期之后的对外扩张,展现了中古时期伊斯兰文化圈中阿拉伯帝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影响(西亚政教合一)。第二子目“奥斯曼帝国的兴起”承接第一子目,主要介绍了13-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征服与扩张,展现了伊斯兰文化圈中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双重作用。第三子目“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主要介绍了南亚地区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的发展状况,展现了伊斯兰教、印度教文化圈双重影响下的印度历史风貌,介绍了封建时代的日本、朝鲜,展现了中国儒家文化圈在东亚的影响。【重难疑点确认】重点: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角色及重大的历史影响。难点:奥斯曼帝国对欧洲、亚洲乃至世界历史的深刻影响。【教学方式指导】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等【相关准备提醒】《中外历史纲要》下地图册常规教案设计【导入新课】世界因多彩而美丽,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亚洲是诸多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千百年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特色鲜明的各个文明绵延传承,相互融通,共同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彩亚洲,风情万种。亚洲先人们早就开始了文明交流互鉴。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助推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从黄河长江到两河流域,从茫茫戈壁到高山峡谷,从季风雨林到丰饶平原,亚洲这片迷人而广阔的区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四大文明古国,亚洲有其三;亚洲的数学家发明了“零”的概念与代数学,亚洲的天文学家发明了领航用的星盘,亚洲的文学经典至今仍撩人心弦……亚洲文明和其他文明一起,共同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璀璨华章。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多彩的古代亚洲,去感受文明的魅力。【精彩教学】一.阿拉伯帝国1.兴起背景(1)宗教信息: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统一的民族力量。(2)政治基础:7世纪前期,穆罕默德基本统一了阿拉伯半岛。(3)军事因素:阿拉伯人主张军队在保持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2.建立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3.统治特征阅读教材,完成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及文化成就等相关史实:政治上:①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②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物,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经济上:①国内:经济繁杂,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②对外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③城市: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文化上:①文化吸收与融合: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一千零一夜》反映了阿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阿拉伯文化对古代世界文化的继承。)②文化交流与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4.影响: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将原本已经相互联系的地区置于统一的帝国统治之下,强化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东西方生产技术、商业贸易的发展及文化交流。〖学思之窗〗教材第23页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产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皮毛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美)菲利浦希提着,马坚译《阿拉伯通史》《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帝国境内有很多城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结合上面的地图和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1)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凸显了其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桥梁作用。(2)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区域内推动商品交流和贸易往来。(3)阿拉伯商人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开辟和疏通了连通三洲的陆上和海上商路,便利了广大区域的商贸交流。〖思考点〗教材第23页: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物质基础阿拉伯帝国农业、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和繁荣为其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包容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数千年的文明,自身文化具有包容性。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吸收其文化精髓并加以融合创新。地理优势阿拉伯帝国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对东西方文化广泛吸收借鉴。阿拉伯帝国与唐宋时期的中国、拜占庭帝国以及中古印度等文化繁荣地区有着广泛交流。【探究】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特点及其在中西方交流中的贡献特点:包容性、融合创新性、先进性。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地区的文化,而且还对其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多领城在当时世界领先。贡献:对西方①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文化和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②阿拉伯文版本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被翻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③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世界阿拉伯人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思考点】P23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文化传承、帝国政治经济状况、统治者政策等角度分析①征服地区都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地区,文化积淀深厚。②统治者重视并广泛吸收文化,对待文化包容开放。③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城市发达,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重要条件。②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四大发明西传、阿拉伯数字等)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过程: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西亚奥斯曼帝国发展的相关史实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人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上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统治特征——对阿拉伯帝国制度的继承: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政治与经济文化制度的继承政治①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②在奥斯曼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经济①15-16世纪,奥斯曼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②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评价:此时西方的商品经济已有很大发展,处于世界市场形成前夕,奥斯曼帝国的做法实际上是逆潮流而为之)【探究】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①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②海外贸易:西欧与东汉的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的海上航道。③地区局势: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国际关系紧张,成为一战爆发的火药桶。④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知识拓展】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影响①文艺复兴: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大量拜占庭帝国的学者逃到意大利,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②新航路的开辟: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丝绸之路的咽喉,对过往商人征收重税,推动了欧洲开辟新的商路,揭开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序幕。③欧洲社会的进步:在对抗奥斯曼帝国进攻的过程中,欧洲很多国家走上了民族国家的道路,君主专制强化。火器和火药得到广泛应用,推动欧洲进入火器时代。④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使该地区的民族宗教成分更加复杂,逐渐演化成欧洲的火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南亚——印度(1)笈多帝国①建立:4世纪初,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阅读教材,概括南亚印度发展的相关史实,体现印度历史变化及连续性。②概况:政治政局稳定,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2)德里苏丹国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统治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合作探究: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统治时期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统治呢?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时间4—6世纪13—16世纪,突厥人建立宗教印度教、保留了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伊斯兰教政治中央:国王直接控制恒河中下游地区地方:保留藩王,政令不统一中央:政教合一,君主集权的国家地方:行省制度疆域印度北部2.东亚——日本通过表格形式,学生概括东亚日本发展的相关史实,让学生认识到日本的发展受中国影响,但同时具有自己的特点——幕府统治。(1)大化改新背景①国际: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②国内: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继位标志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内容①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国有制:实行租庸调制,提高生产积极性。②政治方面: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各级国家官吏均由中央任命。意义①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②大化改新解放了部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2)幕府统治概念①日本封建武土通过幕府实行的政治统治。幕府是古代日本一种权力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掌握最高权力者为征夷大将军,亦称幕府将军。②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背景①经济基础: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②社会结构: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土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建立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锁国体制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评价: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有利于日本文化的传承,但也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课堂探究】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原因是什么,为日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1633年,德川幕府第一次发布锁国令,规定:“一、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二、除特许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如有偷渡者,应处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六、外国船到来,应即呈报江户。并应按照往例……派遣监视舰船。……九、禁止官吏在长崎码头直接购买外国船之货物。”——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它们(指东亚国家)都是以农业为基础、具有内向性的社会。它们的变化速度缓慢,且局限在较早时代承袭下来的基本结构内。自相矛盾的是,正是这种富足和高度发达的水平使得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因而不能适应变化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国际环境:新航路的开辟,西欧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殖民者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殖民侵略。外因:抵制西方列强的的殖民侵略扩张。国内因素:日本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是封建制度最稳定牢固的时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为主体对外界事物需求很低,因此寻求对外经济交流的欲望也很低,经济基础。德川幕府实力非常强大,为其统治提供了足够的控制力。德川家康实施理学治国的政策,并儒家思想成为当时日本社会行为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宗教的传入。)评价:积极:德川幕府锁国政策保护了封建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西方殖民势力的渗透,维护了日本的独立;政治上,加强和巩固幕府封建统治,保持国内和平;在经济方面,国内产业得到发展;在文化方面,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等等。消极:德川幕府锁国政策几乎隔绝了日本经济同世界市场的联系,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也失去了利用工业革命等海外优势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造成了日本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的内外危机留下了隐患。东亚——朝鲜阅读教材概括东亚中古朝鲜发展的相关史实,完成表格。新罗统一朝鲜半岛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朝鲜王朝①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②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经过7年的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板书设计】政教合一政教合一多种宗教中央集权东亚西亚南亚【核心总结】中古时期的亚洲,文明多元。伊斯兰文明在西亚的兴起,形成了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阿拉伯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多元,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奥斯曼帝国是最后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深刻影响欧亚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印度的芨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家体现了印度历史的连续性与新因素;受中国儒家文明影响下的日本和朝鲜逐渐形成了各自制度的国家。多元共生:伊斯兰世界与儒家世界。中古时期,亚洲各国封建文明各美其美,多元共生。同为游牧民族的阿拉伯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虽然立国时间较晚,却各自建立起一个以伊斯兰为国教,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军事封建帝国,前者沟通东西,创造文化辉煌,后者双重用力,无形提供机遇,都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辐射扩散,深刻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形成了恢弘壮阔的东亚文化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文化交互作用,铸就了南亚文化圈的斑斓多彩。第5课一、课前须知须备【课程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多元面貌。一、课前须知须备【核心素养明示】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在史料研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时空的定位发展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的解读提升史料实证能力。史料引入,解释有关文明概况出现的原因与联系,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通过一个个预设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中古非洲与洲文明的状况,勾勒时间线索、强化时空观念,形成宏观认识,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学习中古时期非洲、美洲文明的特点、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强化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教材信息说明】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上承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下启近代走向整体的世界。本课包括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两个子目。讲述古代东非、西非和南非几个主要古国以及美洲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情况,书本涉及内容较多,介绍相对简略,但国名和地名较多,且学生相对陌生,有一定的识记难度。学生全面了解古代非洲、美洲文明,需要提供相关史料给予帮助。同时,需要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进一步认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两个子目的内在关联:第一子目“古代非洲文明”主要介绍古代非洲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文明发展表现及其特点。重点是要学生了解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黑人族群,多数停留于原始公社阶段,而北非、西非和南非内陆也都出现过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并在各方面创造了自己的文明。第二子目“古代美洲文明”主要介绍以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为代表的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高度繁荣的农业文明,他们培育出的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对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上述两个文明都是在世界尚未连成一个整体的背景下(15世纪西欧殖民者入侵以前),各自独立发展的,但是也都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明,有的甚至延续至今,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重难疑点确认】重点:古代非洲与美洲主要文明中心的区域范围及其文明成果。难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发展缓慢原因;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教学方式指导】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等【相关准备提醒】《中外历史纲要》下地图册二、常规教案设计【导入新课】导入语:如何看待西方中心论视野下的非洲文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一书中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从来就“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并将非洲分成三部分:非洲本土、欧洲的非洲、亚洲的非洲。(“非洲本土”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的非洲”指被视为“欧洲的延伸”的大陆北缘;“亚洲的非洲”指尼罗河流域。)“非洲人来就没有发展过自己的文明”。黑格尔关于非洲历史的命题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被西方学者奉为金科玉律。虽然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古代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发展的速度比较缓慢,在物质文明方面,长期停滞在锄耕农业,甚至没有发展犁耕农业,在精神文明方面,非洲黑人传统文明没有留下众多的思辨性的哲学和文论着作。但是,当地人还是创造出了极富色彩的独特文明。非洲文明的存在是一个事实问题,而不是一个思辨的问题,只要不存种族偏见的人,都会承认世界上有一个独特的非洲黑人文明存在。黑格尔的观点带有明显的近代西方人的西方中心论和种族歧视色彩。非洲黑人传统文明发展滞后的原因,用种族主义理论来解释是站不住脚,而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条件,黑人社会的内部机制和外界交往不发达共同作用所使然。【精彩教学】【师】在非洲国家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扮演了重要角色。尽管有沙漠的阻隔,西非与北非之间仍有活跃的贸易,主要使用驴和骆驼驮运货物。这幅图描绘了一支商队即将到达古城廷巴克图的情景。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导读部分内容并结合图片,了解非洲文明的发展概况。古代非洲文明【师】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发生地,在这片土地上班图人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教材我们学习版图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班图人的贡献: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师】随着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非洲出现了一系列国家。2.古代非洲文明(1)东北非: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2)东非: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的一系列国家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阿拉伯商人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3)西非①加纳:被马里征服。②马里: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师】请同学们结合史料进一步体会马里的文明成就。材料:这一年,马里历史最着名的国王曼萨·穆萨开始了前往麦加的朝圣之行。“从廷巴克图来的马里国王”让马里世界闻名,大批商人、学者跟随穆萨返回马里,其中包括一位建筑师,这位建筑师在廷巴克图设计建造城墙、王宫和清真寺。穆萨还在廷巴克图建造了人类历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桑科尔大学。——摘编自李安山《非洲古代王国》③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16世纪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南非: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思维拓展】东非和西非国家各有哪些主要特点?东非:城市国家,园艺业和环印度洋贸易发达,贸易品主要是手工业品;受伊斯兰教影响;西非:多为内陆帝国,交替兴衰;政治上注重扩张征服、实行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对外贸易——北非埃及贸易,贸易品主要是黄金;文化上受伊斯兰教影响。【合作探究】东非与西非曾经出现过文明的一度繁荣,但后来为什么却落伍了?①地理环境相对隔绝;②差异过大的非洲的自然环境影响非洲古人类的挑战(一种是热带雨林,植物果实丰富,人们就没有动力发展生产;一种是气候干旱、植被稀少,难以支撑更多的人口)③社会管理、文化艺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远远落后于其他民族。总结:落后、封闭就要被淘汰,懒惰、缺乏发展的动力就要被动挨打;文明在交流中发展,文明在闭塞中衰亡。【师】我们吃的马铃薯、玉米、番茄来自哪里?生:美洲【师】古代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找出。材料:美洲印第安人是富于创造性的勤劳的人民,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驯化了多种野生动物,培育出大量的农作物,当今世界广泛生产的玉米、马铃薯、番茄、可可、咖啡、向日葵、辣椒、花生、烟草、橡胶等几十种农作物都来自是美洲印第安人创造性的劳动。……美洲印第安人很早就懂得了养蜂和驯化野生动物。他们培育出了火、鸽和鹅等家禽。此外还培育出了像愈疮木那样可以健身治病的药草和植物1200多种,丰富了人类医药宝库。——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古代美洲文明1.概况(1)培育作物: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2)文明代表: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师】中美洲、南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学习。2.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1)玛雅文明①经济: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制造出精美的陶器。②政治: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③建筑: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④文化:发明了独特的文字;采用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⑤衰落:15世纪中期,玛雅文明衰落。【师】结合地图找出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分布的区域。完成下列表格内容。阿兹特克文明兴起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表现政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经济农业是经济基础;发明“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都城(1)位置:特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2)布局特点:有三条堤道与陆地相连,并有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为方便交通,渠上架设了多座桥梁。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师】15世界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形成疆域叨叨10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00万的帝国,那么同学们思考印加人怎样统治他们庞大的帝国?(3)印加文明兴起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13世纪,逐渐崛起。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表现政治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由贵族充任。政区之下,按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其他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史料一:哥伦布命令海地的印第安人凡年龄在14岁以上者,不论男女,每人每3个月就得交纳装满一个鹰脚铃那么多的金砂作为贡品,否则一概处死。海地印第安人不堪忍受西班牙人的虐待,纷纷自尽,并杀死子女,以免长大后受虐待。在哥伦布到达美洲的第4年,海地印第安人饿死、累死、病死、自杀和遭到屠杀的占全岛人口的1/3。——《世界古代史辅助读本》史料二:关于秘鲁和中美洲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从形成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全球通史》史料三: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镇区(索科特兰)中位于庙宇附近的那块地方。这里十分整齐地堆放着许多人的头颅——可以肯定有10万多个。同样,在这个广场的另一角落,你还能看到整齐地堆放着许多残存的人的尸骨,这些尸骨是数不清的。……在这个国家内地的任何镇区,我们都能看到同样可怕的情景。——《全球通史》【师】通过史料分析印第安文明衰落的原因。生:西方殖民者侵略;疾病、瘟疫等灾害的影响;缺少与外界沟通和交往;内部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老师总结:1.西方殖民者侵略。新航路开辟之后,西班牙人占领美洲,进行了残酷的殖民侵略,极大破坏了印第安文明。2.疾病瘟疫等灾害。欧洲大陆的疾病和瘟疫伴随着殖民者入侵传入美洲,这导致印第安人几近灭绝。3.缺少与外界沟通和交往。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的状态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亚大陆缺乏交流。4.内部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美洲三大文明中心多处于热带雨林、热带高原气候的高原、峡谷、盆地地带,三大文明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因此印第安文明发展相对缓慢。【学思之窗】许多民族独立地“发明”了不同动植物的驯化。事实上,不同地区独立地“发明”了农业,这些地区远至公元前5000年的中国黄河流域和公元前300年的中美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美]希林顿着,赵俊译《非洲史》阅读教材P29“学思之窗”:如何理解古代文明的多源特点?参考答案:材料显示许多民族独立地驯化了不同的动植物;非洲人独立发明了冶铁技术。这说明人类在面对相同问题时,如农业需要铁制工具时,会发明类似的解决办法。既然不同地区的人类能够独立地发明技术,那为什么不能同样创造文明?考古证据使我们相信,不同地区的人类有可能独立发明文明。但因为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不同,文明在出现的时间和特点上会存在重要的差别。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及各民族之间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自然条件的阻隔、地理知识的匮乏等缺少接触和交流。通过考古发掘、文献研究,非洲、亚洲、欧洲、美洲等地都有人类文明独立起源的迹象。古代文明都有各自不同之处,都是一种独特的类型。这表明古代世界文明起源有多个中心,体现出多源的特点。【深化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代时期的图像、殖民时期的文献以及一个多世纪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使我们了解到玉米神在玛雅神话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志资料不断提及这位神袛及其在其他中美洲社会群体中的对应体……那些看起来平常世俗的玉米播种、耕作和制作食物的准备工作亦是玉米神话的重要方面。——摘编自迈克尔·D.卡拉斯科《玛雅农业神话:玉米和人的生命轮回》材料二宗教信仰在玛雅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透过铭文释读与雕刻装饰的综合解读,研究者发现山丘是玛雅人的重要崇拜之一。山丘一词广泛地出现在地名、文献、雕刻装饰之中。同时,玛雅人将金字塔神庙看作是山丘。这些建筑物被设计成山丘,并且复制了神圣性地理景观到城市之中。借由山丘崇拜,统治者增强了统治权威,塑造自己作为人间世界与超自然世界中介者的形象。——摘编自蔡佾霖《地理景观与宗教:古典玛雅人的山丘崇拜》(1)根据材料一,分析玛雅人的哪些方面可以成为研究其社会生活的着手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方面在玛雅文明中产生了哪些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山丘”在玛雅文明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玛雅城邦的统治者采用哪种统治方式。(3)综合上述材料,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玛雅文明的成就,并探索玛雅文明的未解之谜,应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答案:(1)着手点:玉米、宗教。影响:玉米是玛雅文明的物质基石;宗教是玛雅文明的精神基石(宗教的极端发展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玛雅文明的创造力)。(2)角色:宗教信仰、建筑模仿、城市规划的对象。方式:政教合一。(3)方法:多学科、多领域综合研究。【板书设计】古代非洲与美洲古代非洲文明1.西非:马里、桑海一度强大2.东非:出现了城市国家3.东北非:阿克苏姆王国4.南非:大津巴布韦文明二、古代美洲文明1.玛雅文明2.阿兹特克文明3.印加文明【核心总结】遗世独立:古代非洲文明与美洲文明古代非洲与美洲在近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独立发展。非洲是人类的发祥地,也最早迈入了文明的门槛,东非、西非、南非都衍生出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印第安人在数万年前由亚洲辗转迁徙至美洲,给这块西半球的亘古荒陆注入了盎然生机,玛雅、阿兹特克、印加文明虽然只剩下文化遗址,其文明成就却依然引人遐思。两大洲的文明最终稀碎于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甚至陷入百年孤独。这段历史启示我们:文明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只有在开放交流中才能涅盘重生。【单元评价】水平1:能够知道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东欧拜占庭帝国与俄罗斯帝国发展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所处地理环境有关;能够说出欧洲中古时代起止时间、城市复兴、王权强大、拜占庭帝国兴亡、俄罗斯崛起等历史事件的重大时间节点,通过地图辨别西欧、东欧(拜占庭、俄罗斯)所在位置;能够根据教材史料说明中世纪后期王权的加强,城市复兴的原因、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情况,说明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历史中的作用;说明拜占庭帝国的兴亡和俄罗斯的崛起简要情况。能够理解并尊重中古时期欧洲各国所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能够结合教材及相关地图,简要说出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德里苏丹、日本及朝鲜等国的发展概况。能够知道阿拉伯帝国的世界文化影响与其宗教信仰、民族构成、文化特色和地理环境有关。能够尝试从多渠道获取史料,并提取有关的历史信息,分析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等。能够辨别教材中对中古时期亚洲社会发展的历史解释,如伊斯兰教在西亚兴起和传播、阿拉伯和奥斯曼帝国一度繁荣稳定、文化传播更加有力的同时东西方商贸也受到阻碍、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南亚发展、日本和朝鲜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等。能够将这些历史解释与自己的课前认识相比较,对亚洲各国文明的地域特色加以区分。能够整体把握亚洲各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体会不同文明的多元面貌。能够有条理地概述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基本状况,知道古代非洲和美洲历史发展存在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