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111/11/绝密★启用前河北唐山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一测试题2考试范围:选必一;考试时间:100分钟;题号一二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16.0分)1.清朝前期,由科举功名之士和退休官员为主构成的士绅是特殊的社会阶层。从弥息争讼到襄赞公共设施,从教化百姓到组织当地防务,士绅在家乡本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表明清代()A.士绅成为官府与百姓联结的纽带 B.地方基层行政组织日趋完善C.政府对知识分子的羁縻成效显着 D.权力下移成为时代的新潮流2.《里耶秦简户籍薄》一段释文记载:“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其中:东成,里名;户人,户主;士五,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大、小,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由此推知,秦朝()A.官方档案统一用甲骨文书写 B.户籍是征伐赋役的重要依据C.基层组织由县制变为州县制 D.封建爵位制度已被完全废除3.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4.如表展示了不同时期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在西方国家()时期主要内容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的审判近代1835年,英国规定地方市级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美国建国后乡镇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卫生保健等,还参与地方政府的决策A.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实现了下移 B.以教会为中心进行基层自治C.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是基层自治 D.社区是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5.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元朝的相关记载。由此可知,元朝建立初期(???)记载出处“至元元年(1264年)……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宋濂《元史》至元十一年(1274年),在泽州有许多因为躲避战乱而没有回家的农民,当地长官主张将他们失去的土地归还之,认为“候业主至,当析而归之”宋濂《元史》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政府曾下令,“凡北方诸色人寓居者亦就籍之”吴松弟《中国人口史》A.流民问题有所缓解 B.政府严格限制土地买卖C.百姓负担十分沉重 D.社会统治秩序渐趋稳定6.万历十五年,京城爆发瘟疫,朝廷令周边五城惠民药局同时施药救人,清耗药料数万斤;雍正六年,西宁等地疫情流行,甘肃巡抚组织官员虔诚祈祷,分发太乙避械丹、祛烧丹茶,兵民三五日即皆痊愈。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A.中医主导疾疫防控 B.防疫充斥儒道迷信C.政府重视救济保障 D.疫情灾荒发生频繁7.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严格规范的“圣谕宣讲”制度,以儒家正统观念为核心,以皇帝颁发的“圣谕”为内容,在乡里定期对所有民众进行宣读与讲解。“圣谕”的内容也由明初的六条扩展到清代的十六条并有详细的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统治者()A.重视基层治理 B.开始独尊儒术 C.注重政令传达 D.压制宗族自治8.宋代,乡约以定礼仪教化的条规为核心;明代中后期,以王守仁《南赣乡约》为转折点,理学家以道德宣讲为中心传播乡约,以改变民众的价值观为主要目的,促使乡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宋明乡约发展的内在原因是()A.儒学学术的革新 B.政治环境的改变 C.教化方式的改进 D.民众素质的提高9.唐代不仅会将官员考核结果通知本人,还会公之于众,“悬于本司、本州之门三日”,并规定如果考核不实,考核官员要以渎职罪论处。唐代的这些措施()A.规范了科举制的流程 B.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C.利于推动吏治的清明 D.提升了官员治理水平10.洪武初年,在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明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A.“大索貌阅”后严防户籍不实 B.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C.户籍用于政府登记人口数量 D.户籍是封建国家征发赋役的依据11.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A.社会治理能力增强 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 D.礼法合流趋势加强12.现存有一份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户主名为郑恩的户籍资料。资料中列出了郑家老小每一口人的自然信息,并详细地标出了各人所受的田地面积、位置、东西南北界线所在;同时规定“户籍三年一造,正月上旬开始造籍,县司收集前簿之后三年内的土地情况报告,到州按规定格式编造”。这说明唐代()A.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 B.均田制巩固了封建统治C.政府注重对土地的管理 D.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13.据文献记载:“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材料所述的是()A.唐代里保制 B.宋代保甲制 C.明代里甲制 D.清代保甲制14.有学者指出,自秦以后的历代王都热衷于进行分区控制,最基本的分区往往被称为“里”“保”,分区之内又通过邻里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举发,实现政府对一家一户的监视与控制。这—举措()A.防止了地方叛乱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加强了基层治理 D.禁锢了人们思想15.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这段材料主要叙述的是,隋唐时期()A.社会经济繁荣 B.储备体系多元 C.防灾能力强大 D.崇尚民本思想16.英国现代哲学家怀特海认为,在欧洲文艺复兴前的数个世纪里,欧洲受教育的阶层在逻辑思维方面一直接受着一种严格的和精确的训练。“欧洲近代以理性和科学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绝不是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的”。材料说明()A.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B.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类的思想C.文艺复兴促进古典文化再生 D.中世纪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0分)17.制度变革与创新材料一: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依据材料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材料二:如图(2)分别指出材料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材料三: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中国历史上扳倒皇帝的例子有很多,但每次扳倒后,又有新的皇帝登上那个宝座。辛亥革命则不同,其目的不是拥立新皇帝,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被掀倒了,皇帝宝座被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观念,成立了共和国,即中华民国。从此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顷刻覆灭,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摘编自张海鹏《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3)材料说“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材料四:序号年份事件①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指出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④1978年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从表②-⑤中任选一件事,参照示例,说明制度变革如何推动了社会进步。【示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8-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一方面,声势浩大的圈地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渐渐地渗透到农村。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为农民改变命运提供了机遇。一些农民设法变成农场主并采用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经营,使用大机器进行耕种;一些农民可以利用农产品价格高涨的有利条件来获取更好的生活;贫苦农民则进入农场做雇佣农业工人。英国农民面对圈地运动带来的挑战,他们中除小部分退缩外,其他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挑战。他们有的离开家乡流入城市,有的移民海外。这些农民挑战的是传统的小农意识,挑战的是自己适应新环境的生存能力。——吴玄《18-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对农民的积极影响》材料二:在经历了多年的失误以后,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深切感受到人民公社这一农业经营制度“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病,农村改革也就必然会以分配问题作为突破口。1978年,许多地方自发地出现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做法,突破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把农业生产的基本核算单位缩小到了“作业组”和“农民家庭”。与“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同时出现的还有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搞的“包干到户”,即后来说的“大包干”。“大包干”与“包产到户”的区别在于农民完全摆脱了生产队的束缚,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和生产成果的支配权,从根本上突破了集体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农业经营制度。——胡小平、钟秋波《新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圈地运动下英国农民的出路。(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与英国的不同之处并分析我国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本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精神,“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将所有新征服疆域全部纳入一体化管理,视边疆同内地。西汉的统治者在实践中则采取“同服不同制”的务实性政治理念,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西域都护,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确立一种边疆部族和属国由边郡代管的新管理体制。唐代在所有边疆地区构建起规模庞大的羁縻体制,其基本政策就是“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同时,唐代还构建起三重环状结构的天下秩序:处于核心地位的是内环区,即以精耕细作农业为基础的中原州县地区,羁縻府州构成中环区,其外则是与唐朝保持宗藩朝贡关系的外环区。其后,元代的军民万户府制度、明代的都司卫所制度以及清代的盟旗制度、将军辖区。其后,元代的军民万户府制度、明代的都司卫所制度以及清代的盟旗制度、将军辖区等,均是历代统治者行之有效的治边政策和措施。——摘编自程妮娜《中国历代边疆治理研究》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将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作为边疆治理的核心。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不断提高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保障各族群众平等的经济发展权益;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立足更大的空间、以更长远的眼光谋划边疆发展的大格局;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形成面向国内和国际开放合作的新格局,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区域联动发展。——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边疆治理的措施,并说明其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人口调查始于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到公元初才留下全国性的户口统计数字。由于户口登记和统计的主要目的是征收赋税,所以登记和统计的重点只是人口中与征税对象有关的那一部分,其结果是户口统计数,通常不包括全部人口。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后,虽然户口登记与赋税征收已不再有直接的联系,但由于赋税制度的长期影响和户籍管理体系的不完备,户口数字与实际人口存在差距的状况仍未改变。--摘编自米红、蒋正华《民国人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研究评价》材料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迫切需要进行土地和人口调查,以此作为施政依据,并掀起了人口调查的热潮。提出调查目的是“对内是为了提兴国家事业,对外是为了抑制列强的压迫”,而且将调壶的质量与官员的官位挂钩,这在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全国性调查一般由内政部统一安排部署,然后通令各级办理,逐级上报。地方性调查除地方政府举办外,还有政府和民间学术团体及学者合作举办的。他们一般采取人口抽样调查,采用直接调查方法,调查样本虽然比较小,但所得结果颇有价值。但此次调查截至1930年底,调查完竣的有十三省,仅调查一部分的有三省,其余省份则依据过去资料估计。--摘编自任伟伟《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研究(1927-1937)》材料三如图是根据新中国多次人口普查所做的城镇人口和GDP增长率示意图--摘编自尹德挺《新中国七十年我国人口结构变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和近代人口调查的异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镇人口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分两个阶段说明)。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从弥息争讼到襄赞公共设施,从教化百姓到组织当地防务,士绅在家乡本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看出由科举功名之士和退休官员为主构成士绅在地方公共设施、教化百姓、组织当地防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说明士绅成为官府与百姓联结的纽带,是国家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A项正确;士绅不是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而且“完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士绅对基层治理起了积极作用,不能体现“政府对知识分子的羁縻成效显着”,排除C项;清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权力下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基础组织和社会治理,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基础组织和社会治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里耶秦简户籍薄》记录着户主人家的家庭住址、户主姓名和身份、家中人口及课役标准等情况,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为了征伐赋役的需要,说明户籍是征伐赋役的重要依据,故B项正确;秦朝官方档案统一用小篆书写,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故A项错误;秦朝的基层组织是乡、里,故C项错误;“完全被废除”的说法绝对化,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里耶秦简户籍薄》的记载内容,结合秦朝户籍制度的内容和目的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户籍制度,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蠲免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B.根据题干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故B项正确。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故A项错误。C.题干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故C项错误。D.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但是不能说明能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故D项错误。??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基层治理依靠村社进行”“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等信息可知,古希腊时期依靠村社进行基层管理,西欧封建时期依靠庄园对基层管理,近代美国主要依靠乡镇进行基层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通过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说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主要特点是基层自治,C项正确;ABD说法都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西方基层治理,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西方基层治理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西方基层治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5.【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元朝的统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根据题干可知,元代建立之初,屯田开荒、制定户籍制度、归还逃亡农民的土地,这些措施有利于缓解流民问题,故A正确。BC.题干没有体现政府限制土地买卖、百姓负担沉重,故排除BC。D.题干只体现了元初统治者的治国措施,并未显示社会秩序渐趋稳定的过程,故排除D。??6.【答案】C【解析】A.明朝万历年间和清朝雍正时期,中国的医学只有中医,材料并不是强调中医主导疾疫防控;B.材料中只有雍正时期“甘肃巡抚组织官员虔诚祈祷”能够体现出迷信色彩,并不能反映出整个明清时期防疫充斥儒道迷信;C.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时期出现瘟疫,朝廷有相应的政策,清朝时期地方官员也积极采取措施,可以看出政府非常重视救济保障;D.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疫情灾荒发生频繁。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和社会救济防疫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明清时期疫病防治的特点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明清时期我国应对瘟疫的措施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7.【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了明清时期统治者构建了以儒家正统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圣谕宣讲“制度,并不断丰富其内容并重视在乡里宣讲,这说明了国家对基层治理的重视,强化对基层民众的教化,故选A。汉武帝时期开始尊崇儒术,故B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圣谕”、乡约在基层宣讲,而不是政令的传达,故排除C。题干无法体现统治者对于宗族自治的态度,故排除D。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教化和基层治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明清时期的教化,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理学家以道德宣讲为中心传播乡约,以改变民众的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可知,宋明时期,理学发展较快,且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理学世俗化导致乡约发展迅速,A项正确;这一时期政治环境没有大的改变,排除B项;教化方式与乡约发展关系不大,排除C项;D项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项。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要求学生结合宋朝时期社会治理的特征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嗯,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9.【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唐代不仅会将考核结果通知本人及公之于众,而且还会追究考官的责任,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做法有利于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推动吏治的清明,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官员的考核,并没有反映科举制,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未明确其是对地方官员的考核还是对中央官员的考核,且材料反映的也不是监察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官员的考核制度,并不能提升官员治理水平,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结合唐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官员考核制度,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0.【答案】D【解析】A.“大索貌阅”是东汉时期的措施;B.材料中的户籍册“黄册”并不是继承元朝的制度;C.户籍登记的是人口数量,还有田亩的数量;D.“黄册”是明朝时期人口登记的户籍底册,是用来征收赋税的依据,所以会得到政府的特别重视。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初期户籍管理制度的特征来进行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明朝户籍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可知,政府对家族管理存在较大影响和控制力,反映了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增强,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增强,未体现“宗法社会逐步消解”“儒家伦理得到重塑”,故B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礼法合流”,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的主旨,结合明清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和表现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2.【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政府编制的户籍资料,其中详细地标出了各人所受的田地面积、位置、东西南北界线所在;同时规定“户籍三年一造,正月上旬开始造籍,县司收集前簿之后三年内的土地情况报告,到州按规定格式编造”,可见政府注重对土地的管理,故选C项;在我国古代封建时代,由于土地私有占主导地位,不可能有效的遏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均田制巩固了国家政权,也无法体现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故BD两项错误。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考生可结合材料“户籍三年一造,正月上旬开始造籍,县司收集前簿之后三年内的土地情况报告,到州按规定格式编造”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1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明代里甲制,C项正确;ABD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基层组织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分区治理,使得百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举发,政府实现了对一家一户的控制和监视,加强了对基层的治理,C正确;A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5.【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隋朝粮食储备为中央政府储备、地方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唐朝中央储备包括太仓,转运仓,地方储备包括正仓、常平仓,民间储备的主体是义仓,诸仓的粮储来源与用途各有不同”可以看出隋唐时期储备体系的多元化特点,B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排除A;材料只能看出储备体系的多元化,并不能说明防灾能力一定非常强大,排除C;材料信息并没有突出强调崇尚民本的思想,排除D。故选:B。16.【答案】D【解析】根据“在欧洲文艺复兴前的数个世纪里,欧洲受教育的阶层在逻辑思维方面一直接受着一种严格的和精确的训练”“欧洲近代以理性和科学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绝不是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欧洲近代文化和中世纪有密切关联,欧洲的近代文化是在中世纪的母腹中逐渐孕育成熟的,故选D项;A项和材料观点相反,排除;材料没有强调文艺复兴的影响,B、C项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考生可结合材料“在欧洲文艺复兴前的数个世纪里,欧洲受教育的阶层在逻辑思维方面一直接受着一种严格的和精确的训练”“欧洲近代以理性和科学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绝不是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的”进行分析。本题考查西方各国的基层治理,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17.【答案】【小题1】举措: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行“上计”制度,考核官员;县以下设乡、里两级基层组织。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小题2】①:文献史料;②实物史料。特点: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地位高;公开公正;读书考试。【小题3】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王朝所沿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因此,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小题4】如③: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由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辛亥革命、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问结合“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分析;第二问结合“杜佑《通典》”总结;第三问结合“辛亥革命则不同,其目的不是拥立新皇帝,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被掀倒了,皇帝宝座被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观念,成立了共和国,即中华民国。从此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归纳;第四问结合制度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关系归纳。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辛亥革命、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六年级道法课堂评价教学计划
- 四年级农耕劳动教学计划
- 中国煤炭上市公司财务可持续增长与现金股利政策的关联性剖析与实证研究
- 健康企业采购管理办法
- 儿童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 公司税务制度管理办法
- 健身机构运营管理办法
- 公司终端传播管理办法
- 共享储存配送管理办法
- 2025届株洲市重点中学物理高二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患者转运意外护理流程
- 鼻出血的课件
- 工程入伙合同协议书
- 线性代数教案设计全(同济大学第六版)
- 玻璃定做安装合同协议
- DB50╱T 337-2009 城市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 四川省资阳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学月检测考试物 理试卷(含答案)
- 肺心病疾病模型构建与应用-深度研究
- 广东电力市场现货结算机制介绍
- 《儿童静脉输液治疗临床实践循证指南》2024版解读概要课件
- 甲状腺癌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