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司法考试刑法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对的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1.老板甲春节前转移资产,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劳动部门下达责令支付告知书后,甲故意失踪。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抽调警力,迅速将甲抓获。在侦查期间,甲积极支付了所欠工资。起诉后,法院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认定甲的行为,甲表达认罪。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A.《刑法修正案(八)》增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体现了立法服务大局、保护民生的理念B.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C.依据《刑法修正案(八)》对欠薪案的审理,体现了惩教并举,引导公民守法、社会向善的作用D.甲已支付所欠工资,可不再追究甲的刑事责任,以利于实现良好的社会效果※【考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详解】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刑法修正案(八)》增长的新罪名,立法背景是劳动者讨薪难,进而引发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为了加大对部分恶意欠薪、侵害劳动者权益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原有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途径以外,又增长了刑罚这一最严厉的处罚手段,这体现了立法服务大局、保护民生的理念,A项对的。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规定,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自觉践行执法为民理念的体现,这就规定执法机关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类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妥善、及时地解决和化解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矛盾,本案中,公安机关积极破案解决社会问题,发挥了保障民生的作用。B项对的。法具有指引作用和教育作用,通过对刑事案件的审理,一方面使犯罪的人受到了应有的处罚,同时,也可以对一般公民起到教育作用,可以引导大家遵守法律,依法行事。所以,C项对的。刑法第276条之一第3款规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导致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补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去处罚。”注意:不是“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减轻或者免去处罚”是以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为前提,而“不追究刑事责任”则意味着做无罪解决,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所以,D项说法错误。【点评】在2023年之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仅在卷一和卷四进行考察,从2023年开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均进行考察,对于刑法部分的试题,通常结合刑法总则的基本制度或者刑法分则的基本罪名而展开,试题难度不大,大家只要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同时,掌握刑法相关考点的具体内容,就可以比较轻松的选出对的答案。就本题而言,大家只要知道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中的从宽情节是“可以减轻或免去处罚”而不是“不追究刑事责任”,就可以直接判断出D项说法是错误的。ABC三个选项,属于“宣言型”“标语型”选项,即使不太清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具体内容,结合一般常识,也能判断出是对的的。2.甲与乙女恋爱。乙因甲伤残提出分手,甲不批准,拉住乙不许离开,遭乙痛骂拒绝。甲绝望大喊:“我得不到你,别人也休想”,连捅十几刀,致乙当场惨死。甲逃跑数日后,投案自首,有悔罪表现。关于本案的死刑合用,下列哪一说法符合法律实行中的公平正义理念?A.根据《刑法》规定,当甲的杀人行为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可判处甲死刑B.从维护《刑法》权威考虑,无论甲是否存在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刑C.甲轻率杀人,为严防效尤,即使甲自首悔罪,也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D.应当充足考虑并尊重网民呼声,以此决定是否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考点】死刑的合用与公平正义理念【详解】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规定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坚持不偏不倚、不枉不纵、秉公执法原则。而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正是公平正义理念在刑法中的体现。在刑法的实行中,要贯彻公平正义的理念,就要坚持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死刑是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处罚手段。刑法第48条规定,死刑只合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所以,当甲的杀人行为可以被评价为“罪行极其严重”时,对甲判处死刑,可以做到罚当其罪,体现了法律实行中公平正义的理念。A项应选。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规定是,刑罚既要与犯罪性质相适应,又要与犯罪情节相适应,还要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假如行为人具有从重情节,比如累犯等,则在量刑时就要考虑从重处罚;假如具有从轻情节,比如自首、立功等则要考虑从轻处罚。故,B项“无论甲是否具有从轻情节,均应判处甲死刑”、C项“即使甲自首悔罪,也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说法都过于绝对,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进而,也不符合公平正义的理念。B、C项不应选。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之一是据以定罪量刑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规定的成文法,不能依据习惯法和所谓的“民意”来定罪量刑。所以,D项中说的应根据网民呼声来决定是否判处甲死刑立即执行的说法,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不符合公平正义的理念。D项不应选。综上,本题答案为A项。【点评】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是公平正义理念在刑法中的体现,故,判断在刑事法律实行中的行为是否符合公平正义理念,可以以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为依据。本题将刑法的基本原则与公平正义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考察方式比较新奇,但整体难度不大。3.关于罪刑法定原则有以下观点:①罪刑法定只约束立法者,不约束司法者②罪刑法定只约束法官,不约束侦查人员③罪刑法定只严禁类推合用刑法,不严禁合用习惯法④罪刑法定只严禁不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不严禁有助于被告人的事后法下列哪一选项是对的的?A.第①句对的,第②③④句错误B.第①②句对的,第③④句错误C.第④句对的,第①②③句错误D.第①③句对的,第②④句错误※【考点】罪刑法定原则【详解】罪刑法定原则的经典表述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刑法第3条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罪刑法定原则不仅限制立法机关的制刑权,并且也限制司法机关的入罪权、施刑权,即罪刑法定原则不仅约束立法者,并且也约束司法者。同时,根据刑法第94条的规定,刑法中的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所以,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无论是侦查人员、检察人员还是审判人员、监管人员,都要受到罪刑法定原则的约束。故,第①句和第②句错误。罪刑法定原则规定在对刑法进行解释时,要进行严格解释,严禁类推解释,当然,更准确地说是严禁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同时,罪刑法定原则规定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必须是最高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法,不能是习惯法。故,第③句错误。罪刑法定原则严禁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严禁有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也就是我国刑法第12条规定的从旧兼从轻原则。故,第④句对的。综上,以上四句中,只有第④句是对的的,前三句均是错误的。故,选C项。【点评】罪刑法定原则是一个高频考点,在最近5年当中,2023年卷二第1题,2023年卷二第1题均进行了考察,今年再次进行了考察。同时,对于罪行法定原则,在卷四的论述题部分,也也许被考察。所以,大家在复习中,要对罪刑法定原则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罪刑法定原则,要重点理解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和具体规定。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民主主义规定,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由人民群众决定,具体表现为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立法机关来决定;尊重人权主义规定,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必须使得公民可以事先预测自己行为的性质与后果,故什么是犯罪,对犯罪如何处罚,必须在事前明文规定。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规定是:(1)严禁溯及既往(事前的罪刑法定),是指犯罪及其处罚必须在行为前预先规定,刑法不得对在其公布、施行前的行为进行追溯合用。这一规定也被称为严禁事后法。罪刑法定原则严禁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允许有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2)排斥习惯法(成文的罪刑法定)。根据预测也许性原理,罪刑规范应当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刑事司法应当以成文法为准,排斥习惯法。(3)严禁类推解释(严格的罪刑法定)。类推解释,是指对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合用有类似规定的其他条文予以处罚。类推解释事实上是对事先在法律上没有规定要处罚的行为进行处罚,属于司法恣意地对国民的行动自由进行压制。刑罚是最严厉的制裁措施,因此,对刑法的合用应严格合用,而不能类推合用;对刑法的解释也应当严格解释,而不能类推解释。(4)刑罚法规的适当,包含刑法明确性、严禁不拟定刑和严禁处罚不妥罚的行为三项内容(拟定的罪刑法定)。刑法明确性,是指刑法条文应当清楚明确,使人可以了解什么是犯罪行为,让人具有判断也许性。严禁不拟定刑,是指刑罚应当规定得清楚拟定。刑罚越不拟定,越容易被滥用。严禁处罚不妥罚的行为,是指由于刑罚是最严厉的制裁措施,刑罚的合用应保持补充性、谦抑性,合用范围应当合理适当。上述这些内容表白,刑罚法规应当明确、拟定和适当。需要注意,刑法分则的罪状表述方式多种多样,部分条文对犯罪的状况不作具体描述,只是表述该罪的罪名的,也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4.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不作为犯罪?A.甲到湖中游泳,见武某也在游泳。武某忽然腿抽筋,向唯一在场的甲呼救。甲未予理睬,武某溺亡B.乙女拒绝周某求爱,周某说“如不答应,我就跳河自杀”。乙明知周某也许跳河,仍不批准。周某跳河后,乙未呼救,周某溺亡C.丙与贺某到水库游泳。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贺某忽然淹没,丙有点胆怯,忙游上岸,贺某溺亡D.丁邀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忽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丁未下河救人,秦某溺亡※【考点】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详解】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可以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成立不作为犯在客观上必须具有以下条件:第一,行为人负有实行特定积极行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义务。注意,不涉及道德义务。第二,行为人可以履行特定义务。第三,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导致或者也许导致危害结果。其中,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这种义务来源从形式上说,重要有:(1)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例如,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因此,拒不抚养、赡养的行为,也许构成不作为犯罪。(2)职务或者业务规定的义务。例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履行相应职责的义务,值勤的消防人员有消除火灾的义务,等等。(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例如,协议行为、自愿接受行为等也许导致行为人负有实行一定积极行为的义务。(4)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这是指由于行为人的某种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处在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的排除危险或者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特定积极义务。例如,成年人带着儿童游泳时,就负有保护儿童生命安全的义务。关于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是由于行为人的行为使法益处在危险状态时,行为人才有作为义务,假如危险不是由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的,则行为人没有排除危险或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作为义务。A项,武某在游泳时腿抽筋进而处在危险状态,不是由甲导致的,所以,甲没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B项,男女朋友之间,没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在周某的求爱被乙女拒绝后,其自己选择跳河,使自己的生命处在危险状态,乙女没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乙女不构成不作为犯罪。C项,丙为显示泳技,将不善游泳的贺某拉到深水区教其游泳。丙的这个先前行为使贺某处在危险之中,当贺某溺水时,丙具有排除危险的义务,丙在能救助而不救助的情况下,导致贺某溺亡,构成不作为犯罪。D项,丁只是邀请秦某到风景区漂流,在漂流筏转弯时,秦某的安全带忽然松开致其摔落河中,不是由丁导致的,所以,丁没有法律上的救助义务,丁不构成不作为犯罪。综上,本题答案为C。【点评】不作为犯罪同样是刑法总则中的高频考点之一,在近五年中,2023年卷二第52题,2023年卷二第52题均进行了考察,今年又一次进行了考察。不作为犯罪在历年的司法考试中,重点考察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特别是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同时,不作为犯罪的分类,以及不作为犯罪的主观罪过也进行过考察。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除了要从形式角度加以把握外,还要从实质角度加以理解和掌握,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特定的人基于对危险源的支配所产生的监督管理义务。(危险源涉及危险物、别人的危险行为、自己的先前行为引起的法益侵害危险)。比如,宠物饲养人在宠物撕咬儿童时故意不制止,导致儿童被咬死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2)特定的人基于法规范、职务业务行为、自愿行为所产生的对处在无助(脆弱)状态的法益的保护义务(基本就是形式义务来源中的前三项)(3)特定的人基于对法益的危险发生领域的支配产生的阻止义务。比如:出租车司机对车内乘客有安全保障义务。出租车司机对于男乘客强奸女乘客而不管不问的,成立强奸罪的帮助犯。由于此时危险发生在出租车司机支配的领域内,其有阻止的义务。5.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A.别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别人跳楼而亡B.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C.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D.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考点】结合刑法分则的具体罪名考察刑法总则故意犯罪相关内容,涉及的罪名有:故意杀人罪、交通肇事罪、强奸罪、容留别人吸毒罪【详解】成立故意犯罪,规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客观上具有犯罪行为。要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不仅要理解刑法总则故意犯罪的概念,还要熟悉刑法分则常见罪名的犯罪构成,只有这样,才干快速准确的做出判断。A项,考察教唆自杀是否成立故意杀人罪的问题。教唆自杀,是指行为人故意用引诱、怂恿、欺骗等方法,使别人产生自杀意图。虽然,教唆者主观上具有使别人死亡的意图,或者强化了别人自杀的意思,但在客观上别人毕竟是自杀而死。因此,教唆自杀不能直接等同于故意杀人。在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一般不宜作为故意杀人罪解决。A项中,围观者属于教唆别人自杀的行为,不成立故意杀人罪。在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教唆别人自杀的行为可以构成故意杀人罪,典型的情况涉及:(1)欺骗不能理解死亡意义的儿童或者精神病患者等人,使其自杀的,属于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2)凭借某种权势或运用某种特殊关系,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心理强制方法,使别人自杀身亡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例如,组织和运用邪教组织制造、散布迷信邪说,指使、胁迫其成员或者其别人实行自杀行为的。邪教组织成员组织、策划、煽动、教唆、帮助邪教组织人员自杀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3)行为人教唆自杀的行为使被害人对权益的有无、限度、情况等产生错误结识,其对死亡的批准无效时,也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例如,医生欺骗患者说:“你最多只能活三个月,并且一周后开始剧烈疼痛”,进而导致患者自杀的,患者对自杀的批准无效,对医生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B项,司机主观上没有犯罪故意,不成立故意犯罪。司机构成的是一个过失犯罪——交通肇事罪。C项,行为人误将熟睡的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由于主观上没有犯罪故意,不构成故意犯罪。D项,行为人明知朋友在其家中吸毒,而装作没看见,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客观上具有犯罪行为,构成容留别人吸毒罪。综上,本题中,成立故意犯罪的是D项。【点评】罪过(涉及故意和过失)是司法考试中一个比较常考的内容,难度中档,对于这类题目,一方面要理解罪过的基本理论,比如故意、过失的概念以及不同罪过形式之间的界线、故意的结识内容等等,另一方面也要熟悉刑法分则常见罪名的构成要件,两个方面都学好了,这类题目比较容易选出对的答案。6.甲与素不相识的崔某发生口角,推了他肩部一下,踢了他屁股一脚。崔某忽觉胸部不适继而倒地,在医院就医时死亡。经鉴定,崔某因患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对的的?A.甲成立故意伤害罪,属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B.甲的行为既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也不能认定为意外事件C.甲的行为与崔某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客观事实D.甲主观上对崔某死亡具有预见也许性,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考点】特殊体质对因果关系的影响以及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详解】在行为导致有特殊体质的被害人伤亡的情况下,原则上行为与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由于对于具有特殊体质的被害人而言,在受到相应的外力打击的情况下,特殊体质、特殊病症比较容易复发,导致被害人伤亡的概率比较高,被害人因此而伤亡并不异常,所以,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未中断。比如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又如乙以杀人故意瞄准李某的头部开枪,但打中了李某的胸部(未打中心脏)。由于李某是血友病患者,最后流血不止而死亡。乙的行为与李某的死亡之间也存在因果关系。同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尚有两点:第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客观判断,和行为人的主观结识无关。行为人在行为时有没有结识到被害人具有特殊体质,只会影响到罪过的有无或者罪过的形式,但不影响因果关系的认定。第二,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不等于就要承担刑事责任。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还要看看行为人有没有刑事责任能力,主观上有没有故意、过失。在本题中,崔某患有心脏病,正是由于甲的行为才导致崔某心脏病复发,致急性心力衰竭而亡,甲的行为和崔某的死亡存在客观上的因果关系。此外,在案件当时的情况下,甲与崔某因发生口角,推了崔某“肩部”一下,踢了崔某“屁股”一脚,显然主观上没有伤害故意,不也许构成故意伤害罪,同时,由于甲与崔某素不相识,其不也许结识到崔某患有心脏病,对崔某的死亡也不存在过失,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在本题中,甲导致崔某死亡,纯属意外。故,ABD错误,C项对的。【点评】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几乎是每年必考的钻石考点,在近五年中,除了2023年没有直接考察外,其他年份均进行了考察。比如2023年卷二第52题,2023年卷二第2题,2023年卷二第3题。司法考试中对因果关系的考察重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因果关系的认定,其中重点考察介入因素对因果关系的影响,同时,也考察认定因果关系的其他情形,比如共同犯罪中因果关系的认定,二重的因果关系,重叠的因果关系,假定的因果关系等等。另一个是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所以,建议大家重点围绕这两个方面来学习因果关系。7.关于合法防卫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对的的?A.甲将罪犯顾某扭送派出所途中,在汽车后座上死死摁住剧烈反抗的顾某头部,到派出所时发现其已窒息死亡。甲成立合法防卫B.乙发现齐某驾驶摩托车抢劫财物即驾车追赶,2车并行时摩托车撞到护栏,弹回与乙车碰撞后侧翻,齐某死亡。乙不成立合法防卫C.丙发现邻居刘某(女)正在家中卖淫,即将刘家价值6000元的防盗门砸坏,阻止其卖淫。丙成立合法防卫D.丁开枪将正在偷越国(边)境的何某打成重伤。丁成立合法防卫※【考点】合法防卫的成立条件【详解】根据刑法第20条的规定,成立合法防卫需要具有五个条件:一、起因条件: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二、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三、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进行;四、意思条件:具有防卫意识;五、限度条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导致重大损害。A项,甲在扭送罪犯途中,罪犯剧烈反抗,说明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甲可以进行合法防卫,但甲的防卫行为导致罪犯窒息死亡,这与罪犯的不法侵害(剧烈反抗)相比显然已经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并且导致了重大损害,应属于防卫过当,不属于合法防卫。A项错误。B项,在财产性违法犯罪的情况下,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在现场还来得及挽回损失的,应当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可以实行合法防卫。但,由于此时抢劫行为已经得逞,不法侵害人已经取得财物后,不法侵害的高度紧迫性已经丧失,暴力犯罪对防卫人人身安全的威胁已经消除,所以,此时只能进行普通的合法防卫,不能进行特殊的合法防卫,防卫人为挽回财产损失而进行防卫,致使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仍然要负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周光权:《刑法总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第153页。周光权:《刑法总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第153页。C项,注意,并非对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可以进行合法防卫,只是对那些具有进攻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在采用合法防卫可以减轻或者避免法益侵害结果的情况下,才宜进行合法防卫。比如,假冒注册商标罪、重婚罪、贿赂犯罪等虽然是犯罪行为,却不能对之进行合法防卫。本项中,“卖淫”显然不属于违法行为,但其不属于具有进攻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故,不能对卖淫行为进行合法防卫。所以,丙不成立合法防卫。C项错误。D项,合法防卫中,不法侵害所针对的法益必须是特殊的,一般而言是个人法益,个人法益不以本人的个人法益为限,也涉及别人的个人法益。假如侵害国家、社会法益的行为同时也危及了个人法益的,公民可以进行合法防卫。反之,与个人法益无关联性的、单纯的国家法益、社会法益不应当属于合法防卫所要保护的范围。任何公民个人都不能为了保护国境安全而开枪射杀、伤害或者私自关押非法入境者、脱逃罪犯;任何个人都不能在发现非法经营行为时夺取经营者的财产。故,D项中,偷越国边境的行为,侵犯的法益是国境安全,和个人法益无关联,丁开枪将正在偷越国(边)境的何某打成重伤,不成立合法防卫。D项错误。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点评】合法防卫在历年的司法考试中,每年必考,重要考察合法防卫的成立条件。近两年,司法考试对合法防卫考察,越来越进一步,难度也越来越大,需要对合法防卫的相关理论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方能对的作答。本题难度较大,错误率较高。8.甲欲杀乙,将乙打倒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30分钟后,甲发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甲长叹“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遂将乙送医,乙得以保命。经查,第一刀已致乙重伤。关于甲犯罪形态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对的的?A.故意杀人罪的未遂犯B.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C.故意伤害罪的既遂犯D.故意杀人罪的不能犯※【考点】犯罪未完毕形态的判断,中止和未遂的区别,不能犯【详解】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是着手以后,由于意志以外的因素而未得逞,后者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简朴的说,“欲达目的而不能”是犯罪未遂,“能达目的而不欲”是犯罪中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能”与“不能”是一种主观判断,是行为人在行为时的主观结识。假如客观障碍并不存在,但行为人误认为存在,而停止犯罪的,是未遂。反之,客观障碍事实上存在,但行为人认为不存在而积极放弃犯罪的,是中止。本题中,甲发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甲长叹“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在命题者看来,是想告诉我们,甲此时主观上认为是由于乙的“命太大”,所以,“整不死”,属于欲达目的而不能,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未遂,而不是中止。故,A对的,B错误。其实,这种理解笔者看来,是值得商榷的。根据社会一般经验,在刀柄折断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继续实行犯罪,由于“刀”没有断,至于甲说的“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这句话,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一句戏言,或者说是一句调侃之词,假如甲在当时没有放弃犯罪,完全可以拿起刀,继续将乙杀死,但甲没有这样做,而是积极将乙送医,挽救了乙的生命,我们完全可以将乙的行为理解为“自动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认定为故意杀人罪的犯罪中止。故,本题甲的行为到底是未遂还是中止,题目中给的条件并不是很充足,依据现有条件进行判断,其实是存在争议的。甲主观上是杀人的故意,不是伤害的故意,故,虽然乙身受重伤,也不成立故意伤害罪的既遂。C错误。不能犯可以分为相对不能和绝对不能。相对不能犯,成立犯罪未遂,是指由于行为人所实行的行为自身就不也许达成既遂因而未得逞。绝对不能犯,也称为不可罚的不能犯,是指行为对刑法保护的任何法益均没有侵犯的危险,不也许发生任何危害后果,故,不成立犯罪。本题中,如上所述,甲是自动放弃了犯罪,不成立犯罪未遂,当然也就不成立不能犯未遂。甲的行为具有侵犯乙生命的危险,更不也许是无罪。D项错。故,笔者认为本题对的答案应是B项。【点评】犯罪未完毕形态也是每年必考的考点。这部分题目,难度中档。犯罪未完毕形态,要重点掌握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之间的界线。9.甲(15周岁)求乙(16周岁)为其抢夺作接应,乙批准。某夜,甲抢夺被害人的手提包(内有1万元钞票),将包扔给乙,然后吸引被害人跑开。乙胆怯坐牢,将包扔在草丛中,独自拜别。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甲不满16周岁,不构成抢夺罪B.甲与乙构成抢夺罪的共犯C.乙不构成抢夺罪的间接正犯D.乙成立抢夺罪的中止犯※【考点】刑事责任年龄、共同犯罪、间接正犯、犯罪中止【详解】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八种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对抢夺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故,A对的。通常的共同犯罪,仍以具有犯罪构成为前提,即“二人以上”是符合犯罪主体要件的人;“共同故意”必须是某种犯罪的故意;“共同行为”必须是符合某种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但应注意的是,由于犯罪概念自身具有不同含义,所以,共同犯罪也也许仅指具有犯罪构成的客体与客观要件意义上的共同犯罪。本题中,甲虽然没有达成抢夺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但甲乙二人在客观上共同实行了抢夺行为,在客观上侵犯了被害人的财产权,可以成立具有犯罪客体与客观要件意义上的共同犯罪。B对的。达成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支配没有达成刑事责任年龄、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实行犯罪行为的,不构成共同犯罪,运用者被称为间接正犯。但是,本题所述情况,正好相反,没有达成刑事责任年龄的甲运用达成刑事责任年龄的乙实行犯罪,此时,乙是被运用者,其不成立间接正犯。C对的。抢夺罪属于取得型财产犯罪,以夺取财物为既遂。本题中,甲已经夺取了被害人的手提包交给了乙,乙已经构成抢夺罪的既遂,乙由于胆怯坐牢,抛弃赃物的行为,不影响既遂的认定。D错误。综上,本题答案为D项。【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考察仅仅符合犯罪客体和客观要件意义上的共同犯罪,2023来,还是第一次,假如复习时没有留意,本题很容易丢分。10.关于共同犯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对的的?A.甲为劫财将陶某打成重伤,陶某拼死反抗。张某路过,帮甲掏出陶某随身财物。2人构成共犯,均须对陶某的重伤结果负责B.乙明知黄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仍按黄某规定为其收取毒品原植物的种子。2人构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的共犯C.丙明知李某低价销售的汽车系盗窃所得,仍向李某购买该汽车。2人之间存在共犯关系D.丁系国家机关负责人,召集领导层开会,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私分给全体职工。丁和职工之间存在共犯关系※【考点】共同犯罪【详解】A项,考察承继的共犯。假如先行为人已实行一部分实行行为后,后行为人以共同犯罪的意思参与实行或者提供帮助,则为承继的共同犯罪。后行为人就其参与后的行为与先行为人构成共同犯罪,对于其参与之前的行为,假如和自己的行为没有因果关系,则后行为不负责。也就是说,承继的共犯人只能对与自己的行为具有因果关系的结果承担责任。A项中,张某与甲成立承继的共犯,没有疑问,但是,陶某的重伤结果是在张某加入之前,甲一人的行为导致的,与张某的行为没有因果关系,故,应由甲一人负责,张某对陶某的重伤结果不负责。A项错误。B项,乙明知黄某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仍按黄某规定为其收取毒品原植物的种子。说明二人有共同故意,共同行为,构成共同犯罪。B项对的。C项,根据刑法第312条的规定,明知是别人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假如事前有通谋的,才属于共犯。本题中,并没有交待丙和李某事前有通谋,故,二人不构成共犯,丙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C项错误。D项,根据刑法第396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公司、公司、事业单位、人民团队,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人,数额较大的,构成私分国有资产罪。本罪属于单位犯罪,仅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不处罚普通的参与者,因此,直接负责人和普通参与者之间也就不存在共犯问题。所以,D项中,丁作为直接负责人,构成私分国有资产罪,其他普通职工不构成犯罪,D项错误。【点评】共同犯罪也是每年必考的考点,关于共同犯罪,大家要重点掌握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特别是要注意部分犯罪共同说、承继的共犯;还要掌握共犯人的分类及刑事责任、共同犯罪的犯罪形态等问题。11.《刑法》第49条规定:()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合用死刑。()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合用死刑,但()的除外。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A.犯罪——审判——犯罪——故意犯罪致人死亡B.审判——审判——犯罪——故意犯罪致人死亡C.审判——审判——审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D.犯罪——审判——审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考点】不合用死刑的情形【详解】根据刑法第49条的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合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合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故D项为对的选项。【点评】本题是对法条的直接考察,考察对法条的准确记忆,非常简朴,几乎是送分题。12.甲因走私武器被判处2023有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5年;因组织别人偷越国境被判处2023有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3年;因骗取出口退税被判处2023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万元。关于数罪并罚,下列哪一选项符合《刑法》规定?A.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35年,没收财产2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B.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023,罚金25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C.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5年,没收财产5万元,罚金20万元,剥夺政治权利6年D.决定判处甲有期徒刑23年,没收财产5万元,罚金20万元,剥夺政治权利8年※【考点】数罪并罚【详解】根据刑法第69条的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本题中,甲被判处的主刑均为有期徒刑,刑期分别为2023、2023、2023,总和刑期为39年,属于35年以上的情况,故,应在2023以上25年以下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甲被判处的附加刑有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对于附加刑的并罚原则是,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甲因走私武器罪被剥夺政治权利5年,因组织别人偷越国境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3年,故,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合并后为8年。罚金和没收财产属于种类不同的附加刑,不能合并执行,只能分别执行,故没收财产5万元和罚金20万元应分别执行。综上,D项为对的答案。【点评】本题考数罪并罚制度,《刑法修正案(八)》对数罪并罚制度进行了修改,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于有期徒刑的并罚,区分了两种情况:总和刑期不满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总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过二十五年。第二,明确了附加刑的并罚规则: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需要特别强调一下,罚金和没收财产虽然都属于财产刑,但属于两种不同的附加刑,应分别执行,既不能简朴的相加,也不能采用吸取原则。13.犯罪分子没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但根据案件特殊情况,经()核准,可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人,如有特殊情况,经()核准,实际执行未达2023的,可以假释;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由()核准,执行死刑;犯罪已经通过2023,假如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核准。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A.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B.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C.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D.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考点】刑法中需要经最高司法机关核准的事项【详解】刑法第63条第2款规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刑法第81条第1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一半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假如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假如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刑法第50条第1款规定: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假如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刑法第87条规定:假如2023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故,本题答案选D。【点评】本题全面总结了刑法总则中,需要经最高司法机关核准的事项,一共有四件事,其中前三件需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后一件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由于人民检察院属于追诉机关。希望大家可以纯熟记忆。14.甲系海关工作人员,被派往某国考察。甲紧张自己放纵走私被查处,拒不归国。为获得庇护,甲向某国难民署提供我国从未对外公布且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海关数据。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甲构成叛逃罪B.甲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C.对甲不应数罪并罚D.即使《刑法》分则对叛逃罪未规定剥夺政治权利,也应对甲附加剥夺1年以上5年以下政治权利※【考点】叛逃罪、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罪数、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的情形【详解】根据刑法第109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构成叛逃罪。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的,以叛逃罪从重处罚。据此,甲构成叛逃罪,A项对的。根据刑法第111条的规定,为境外的机构、组织或者个人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构成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题目中“我国从未对外公布且影响我国经济安全的海关数据”属于国家秘密、情报。“某国难民署”,属于境外机构,故,甲构成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B项对的。甲的前后两个行为之间没有牵连关系,对甲应以叛逃罪和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数罪并罚,C项错误。根据刑法第56条的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同时,根据刑法第55条的规定,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除刑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外,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所以,即使《刑法》分则对叛逃罪为规定剥夺政治权利,也应根据刑法总则,对甲附加剥夺1年以上5年以下政治权利。D项对的。综上,本题选C。【点评】需要稍微说明一下的是,其实D项说法并不是特别严谨。由于,假如甲被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了,则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就再是1年以上5年以下了,而应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假如甲被判处管制,则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而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两年以下。所以,在甲被判处管制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也有也许不是1年以上。但是,作为单选题,C项错误最明显,C项应为最佳答案。15.下列哪一行为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A.甲驾车在公路转弯处高速行驶,撞翻相向行驶车辆,致2人死亡B.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撞翻数辆别人所驾汽车,致2人死亡C.丙醉酒后驾车,刚开出10米就撞死2人D.丁在繁华路段飙车,2名老妇受到惊吓致心脏病发作死亡※【考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及其相关犯罪(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详解】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故意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本罪是故意犯罪,假如行为人主观上是过失,不构成本罪。第二,本罪是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并列的个罪,而不是类罪。假如行为人构成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就不能认定为本罪。第三,要认定为本罪,行为人的行为具有的危险性要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危险性相称。常见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涉及:(1)破坏矿井通风设备;(2)户外私拉电网;(3)在火灾现场破坏消防设施或者器材;(4)开车撞冲人群;(5)醉驾肇事后继续驾车肇事的;(6)醉酒后驾车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7)开枪射击以及暴力袭击驾驶车辆的司机。等等A项,甲违反交通运送管理法规,在转弯处高速行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主观上是过失,构成交通肇事罪,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B项,乙驾驶越野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主观上是故意,属于以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之外的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C项,根据刑法第133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构成危险驾驶罪,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据此,丙构成危险驾驶罪,同时构成交通肇事罪,应从一重罪论处。D项,丁属于在道路上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情况,构成危险驾驶罪,不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点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属于一个比较容易考察的罪名,其经常结合其他易混罪名进行综合考察。经常和此罪放在一起考察的罪名有: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危险物品肇事罪、重大责任事故罪、污染环境罪等。16.下列哪一行为不应以故意伤害罪论处?A.监狱监管人员吊打被监管人,致其骨折B.非法拘禁被害人,大力反扭被害人胳膊,致其胳膊折断C.经本人批准,摘取17周岁少年的肾脏1只,支付少年5万元补偿费D.黑社会成员因违反帮规,在其批准之下,被截断1截小指头※【考点】故意伤害罪(含转化犯)、非法拘禁罪、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被害人承诺【详解】A项,根据刑法第248条的规定,监管人员殴打虐待被监管人,致人伤残、死亡的,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故,A项构成故意伤害罪。B项,根据刑法第238条的规定,非法拘禁别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属于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合用升格的法定刑。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需要注意的是,前者是指非法拘禁行为自身致人重伤、死亡,后者是使用超过非法拘禁范围之外的暴力,致人伤残、死亡。B项中,行为人大力反扭被害人胳膊,致其胳膊折断,显然属于超过非法拘禁范围之外的暴力,应转化为故意伤害罪。C项,根据刑法第234条之一的规定,摘取不满18周岁的人的器官的,构成故意伤害罪。由于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具有承诺别人摘取自己器官的能力,其承诺是无效的。故,C项构成故意伤害罪。当然,假如对方已满18周岁,则行为人可以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D项,经被害人有效承诺的法益侵害行为,可以排除犯罪。一般认为,被害人可以对轻伤以下作出承诺,对重伤和死亡不能承诺,否则无效。黑社会成员因违反帮规,在其批准之下,被截断1截小指头。截断一截小指头,不构成重伤害,该承诺有效,行为人不构成故意伤害罪。【点评】本题综合考察了故意伤害罪的认定,对于故意伤害罪,要重点掌握刑法分则规定的几种转化犯:①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238-2);②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致人伤残死亡的(247);③虐待被监管人致人伤残死亡的(248);④聚众“打砸抢”致人伤残死亡的(289);⑤聚众斗殴致人伤残死亡的(292);⑥非法组织卖血、逼迫卖血,对别人导致伤害的(333-2)。同时,还要注意被害人承诺问题。17.关于侵犯人身权利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强行与卖淫幼女发生性关系,事后给幼女500元的,构成强奸罪B.使用暴力逼迫单位职工以外的其别人员在采石场劳动的,构成逼迫劳动罪C.雇用16周岁未成年人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构成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D.收留流浪儿童后,因儿童不听话将其出卖的,构成拐卖儿童罪※【考点】侵犯人身权利相关犯罪【详解】A项,根据刑法第236条的规定,强奸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违反妇女意志,强行与其发生性交或奸淫幼女的行为。强行与卖淫幼女发生性关系,当然构成强奸罪。A项对的。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假如经卖淫幼女批准,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构成嫖宿幼女罪。假如幼女不是卖淫女,则无论是否通过其批准,行为人原则上均构成强奸罪。例外情形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导致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B项,根据刑法第244条的规定,逼迫劳动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逼迫别人劳动,或者明知别人以暴力、威胁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逼迫别人劳动,而为其招募、运送人员或者有其他协助逼迫别人劳动行为的行为。注意:通过刑法修正案八的修改,逼迫劳动罪的对象不再限于本单位的职工。所以,B项使用暴力逼迫单位职工以外的其别人员在采石场劳动的,构成逼迫劳动罪。该选项对的。C项,根据刑法第244条之一的规定,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是指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的,或者从事高空、井下作业的,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情节严重的行为。注意: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假如已满16周岁,则不属于童工。所以,C项说法错误。D项,根据刑法第240条的规定,拐卖妇女、儿童是指以出卖为目的,有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的。收留流浪儿童后,因儿童不听话将其出卖的,构成拐卖儿童罪。D项说法对的。本题答案为C项。【点评】本题集中考察了四个比较重要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既涉及到传统的重点罪名强奸罪、拐卖妇女儿童罪,又涉及到《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逼迫劳动罪,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在之前的司法考试中很少考察,可以认为是一个比较偏的罪名,但是,在本题中,考的很简朴,只涉及对童工年龄的判断。本题综合难度中档。18.不计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构成侵占罪?A.甲是个体干洗店老板,洗衣时发现衣袋内有钱,将钱藏匿B.乙受公司委托外出收取货款,隐匿收取的部分货款C.丙下飞机时发现乘客钱包掉在座位底下,捡起钱包拜别D.丁是宾馆前台服务员,客人将礼品存于前台让朋友自取。丁见久无人取,私吞礼品※【考点】侵占罪(占有的判断)【详解】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别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或者将别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侵占罪分为普通侵占与侵占脱离占有物两种类型。财物普通侵占只能是侵占自己占有的别人财物,侵占脱离占有物只能是侵占遗忘物或者埋藏物。所以,无论是普通侵占还是侵占脱离占有物,行为的对象均不是别人占有的财物,假如行为的对象是别人占有的财物,则肯定不构成侵占罪。所以,判断行为人行为时,财物由谁占有、是否脱离占有,是区分侵占罪与盗窃罪等相关犯罪的关键。占有分为事实上的占有和社会观念上的占有。在历年的司法考试中,重要考察以下情形参考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第874~877页。参考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第874~877页。第一,只要是在别人的事实支配领域内的财物,无论别人在与不在,无论别人是否意识到财物的存在,都是属于别人占有,即使别人没有现实地握有或者监视,也不影响别人占有的认定。例如,别人住宅内、车内的财物,即使别人完全忘掉其存在,也属于别人占有的财物。再如,游人向公园水池内投掷的硬币,属于公园管理者占有的财物。第二,虽然表面上处在别人支配领域之外,但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财物属于由别人支配的状态时,也属于别人占有的财物。例如,别人门前停放的自行车,即使没有上锁,也应认为由别人占有。再如,挂在别人门上、窗户上的任何财物,都由别人占有。第三,明显属于别人支配、管理的财物,即使别人短暂离开,但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只要财物处在别人支配力所能涉及的范围,也应认定为别人占有。例如,甲在餐馆就餐时,将提包放在座位上,付款时忘掉拿提包,或者离店时忘了拿提包,但只要时间短暂,就仍应认定甲仍然占有着自己的提包。但是,乘客下车后,车已开走时,其遗忘在公共汽车、地铁上的财物,不再由乘客占有;由于是公共场合,也不能认定由司机占有。顾客遗忘在大型商店的财物,假如通过了一定期间,也不再占有。第四,占有的转化(占有的交替)。当主人将财物遗忘(遗失)在某个场合,主人失去了对财物的占有时,其别人拿走该财物的,如何定性,关键看该场合是否属于人员流动性强的公共场合。假如属于人来人往的公共场合,比如地铁,公交车,麦当劳等,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推定财物属于遗忘物(遗失物),脱离占有物,其别人拿走的,属于侵占。否则,假如该场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空间,不是人来人往的公共空间,比如宾馆房间、长途大巴的后备箱,则一般认为财物转为为场合的管理者占有,其别人拿走的,构成盗窃罪。第五,在特定场合,所有人、占有人在场的,原则上应认定为所有人、占有人占有,而不是由场合的管理者占有。比如,飞机上的乘客的手提行李,不管其放在何处,都由乘客占有。又如,乙提着自己的包去甲家做客时,应当认定该包由乙占有,而不是甲占有;即使乙与甲一起到户外散步聊天、短暂离开甲家,乙放置在甲家的包也由乙占有。第六,主占有和辅助占有。当数人共同管理某种财物,并且存在上下主从关系时,下位者是否也占有该财物?一般认为,刑法上的占有通常属于上位者,而不属于下位者,上位者属于占有人,下位者属于占有辅助人。例如:店主和店员,雇主和保姆。(除非上位者与下位者具有高度的信赖关系,下位者被明确授予相应的处分权)第七,当自己的财物处在别人占有之下时,未经批准取回的,成立盗窃罪。第八,死者占有问题。无关的第三者从死者身上取得财物时,构成盗窃还是侵占?存在两种学说,死者肯定说认为构成盗窃;死者占有否认说认为构成侵占。司法考试中的观点是,出于其他目的杀人后,从死者身上立即取走财物的,是盗窃。但是隔一段时间取财的,是侵占。第九,封缄物。行为人受别人委托占有某种封缄的包装物,并将该物据为己有的,如何认定?一般认为,封缄物整理由受托人占有,内容物有委托人占有。总之,对于占有,结合一般人的社会生活观念进行判断即可。假如一般人均认为这个财物不能随便“捡”,那该财物通常就属于别人占有之物,行为人不法取得的,不构成侵占罪。在本题中,A项,甲是干洗店老板,衣服是受客人委托,在甲的合法占有之下,衣服口袋内的钱也是客人送交衣服时遗忘在口袋中的,属于脱离占有物,甲在收客人衣服时,并不知道客人衣服的口袋中有钱,是在洗衣服时才发现的,此时,可以认为,甲并不是基于明显违法的事由而取得衣服口袋内的钱,客人衣服口袋中的钱可以视为甲代为保管的财物,甲将钱藏匿的,构成侵占罪。B项,乙受公司委托外出收取货款,货款是公司的财物,根据社会的一般观念,货款在公司的占有之下,不在乙的占有之下,乙只但是是一个占有辅助人而已,乙作为公司的工作人员,运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司的财物隐匿据为己有,构成职务侵占罪,而不构成侵占罪。C项,飞机的客舱不同于公交车,它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乘客下飞机时,掉在飞机上的钱包,转移为空乘人员管理,丙捡走的,构成盗窃罪。D项,客人存在宾馆前台的财物,属于宾馆代为保管的别人财物,财物在宾馆的占有之下,而不在服务员的占有之下,服务员私吞财物的,不构成侵占罪,可以构成职务侵占罪。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补充一点:部分同学区分不开职务侵占罪和侵占罪。一定要注意职务侵占罪,是公司、公司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运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职务侵占罪,行为人针对的是单位占有的财物,而不是自己占有的财物。而侵占罪,行为人针对的是自己占有的别人财物或者脱离占有物,不是别人占有的财物。【点评】财产犯罪中,占有的判断,每年必考,大家务必进一步、细致的加以理解和掌握。19.甲路过偏僻路段,看到其友乙强奸丙的犯罪事实。甲的下列哪一行为构成包庇罪?A.用手机向乙通报公安机关抓捕乙的消息B.对侦查人员的询问沉默不语C.对侦查人员声称乙、丙系恋人,因乙另有新欢遭丙报案诬陷D.经法院告知,无合法理由,拒绝出庭作证※【考点】包庇罪、窝藏罪【详解】根据刑法第310条的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构成窝藏、包庇罪。窝藏、包庇罪虽然是一个选择罪名,但是,大家要可以区分窝藏行为和包庇行为,由于考试中会让你具体判断是窝藏还是包庇。窝藏行为重要表现为,为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需要注意的是“为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与“帮助其逃匿”不是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的关系,而是并列关系。窝藏行为的特点是妨害公安、司法机关发现犯罪的人,或者说使公安司法机关不能或难以发现犯罪的人,因此,可以将“窝藏”理解为一切帮助犯罪分子逃匿的行为。所以,A项中,甲用手机向乙通报公安机关抓捕乙的消息,属于窝藏行为,构成窝藏罪,不构成包庇罪。包庇,是指向公安、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掩盖犯罪的人。需要注意的是,单纯知情不举的行为不成立窝藏、包庇罪。知道犯罪事实,在公安、司法机关调查取证时,单纯不提供证言的,也不成立窝藏、包庇罪;但是假如提供虚假证明包庇犯罪人,则成立包庇罪或伪证罪;假如拒不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的,则成立刑法第311条规定的拒绝提供间谍犯罪证据罪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第964~965页。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23年版,第964~965页。故,本题答案为C项。【点评】窝藏、包庇罪属于刑法分则第六章中的常考罪名,关于窝藏、包庇罪,第一,要理解窝藏、包庇的概念,第二,要掌握窝藏、包庇罪和其他特殊的具有窝藏、包庇性质的犯罪之间的界线,比如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包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伪证罪、徇私枉法罪、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徇私枉法罪等等。20.甲恳求国有公司财务主管乙,从单位挪用10万元供他炒股,并将一块名表送给乙。乙做假账将10万元交与甲,甲表达尽快归还。20日后,乙用个人财产归还单位10万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A.甲、乙勾结私自动用公款,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B.乙虽20日后积极归还10万元,甲、乙仍属于挪用公款罪既遂C.乙非法收受名表,构成受贿罪D.对乙不能以挪用公款罪与受贿罪进行数罪并罚※【考点】挪用公款罪的类型及共犯问题、受贿罪的认定、罪数问题【详解】根据刑法第384条的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运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对挪用公款罪,应区分三种不同情况予以认定:(一)超期未还型: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二)营利活动型: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挪用时间和是否归还的限制。(三)非法活动型: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赌博、走私等非法活动的,构成挪用公款罪,不受“数额较大”和挪用时间的限制。此外,司法解释规定,挪用公款给别人使用,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因挪用公款索取、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本题中,使用人甲指使国家工作人员乙挪用本单位公款供自己炒股,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A项对的。乙挪用公款供甲炒股,二人属于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只要数额较大即可,不受挪用时间和是否归还的限制,故,即使乙20日便归还了这笔公款,甲乙仍构成挪用公款罪既遂,B项对的。乙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运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财物,为别人谋取利益,构成受贿罪。C项对的。乙因挪用公款而受贿的,应数罪并罚,D项错误。【点评】挪用公款罪属于几乎每年必考的罪名之一,重要考察角度涉及: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的界线,挪用公款罪的不同类型及既遂标准,挪用公款又有其他犯罪时的罪数问题,共犯问题等。在历年的司法考试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的内容,备受命题老师的青睐,建议大家在复习时,要认真研读一下该司法解释的具体内容。21.下列哪一行为应以玩忽职守罪论处?A.法官执行判决时严重不负责任,因未履行法定执行职责,致当事人利益遭受重大损失B.检察官讯问犯罪嫌疑人甲,甲规定上厕所,因检察官违规打开械具后未跟随,致甲在厕所翻窗逃跑C.值班警察与女友电话聊天时接到杀人报警,又闲聊10分钟后才赶往现场,因延迟出警,致被害人被杀、歹徒逃走D.市政府基建负责人因听信朋友介绍,未经审查便与对方签订建楼协议,致被骗300万元※【考点】玩忽职守罪与特殊的玩忽职守犯罪的关系【详解】刑法分则第九章第397条规定的玩忽职守罪与该章其他玩忽职守犯罪之间是法条竞合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当一个行为既符合玩忽职守罪又符合其他特殊玩忽职守犯罪时,优先合用特殊规定。A项,根据刑法第399条第3款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法定执行职责,致使当事人或者其别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据此,A项法官的行为构成执行判决失职罪,不以玩忽职守罪论处。B项,根据刑法第400条第2款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导致严重后果的,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据此,B项检察官的行为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不以玩忽职守罪论处。C项,根据刑法第397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玩忽职守罪。C项中值班警察的行为符合普通的玩忽职守罪的规定,也不构成其他特殊玩忽职守犯罪,故应以玩忽职守罪论处。D项,根据刑法第406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签订、履行协议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协议失职被骗罪。据此,D项市政府基建负责人的行为构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协议失职被骗罪,不另认定为玩忽职守罪。综上,本题答案选C。【点评】刑法分则第九章的犯罪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滥用职权犯罪和玩忽职守犯罪。其中,第397条规定的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属于一般罪名,其他滥用职权犯罪和玩忽职守犯罪属于特殊罪名,前后发生法条竞合时,应按照特殊优于一般的原则来解决。本题难度一般,考察的罪名都是比较常见的罪名。建议大家在复习时,对于常见的滥用职权犯罪和玩忽职守犯罪要多熟悉把握,做到可以准确辨认。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至少有两个对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本部分含51—85题,每题2分,共70分。51.《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欺侮别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别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关于本条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对的的?A.“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属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B.“别人”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C.“欺侮”、“诽谤”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D.“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属于相对拟定的法定刑※【考点】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法定刑的分类【详解】犯罪构成由犯罪客体要件、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与犯罪主观要件有机统一而组成。同样,各个要件也是由不同要素所组成,组成要件的要素,就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对构成要件要素可以进行不同分类。(一)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说明行为外部的、客观方面的要素即为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如行为、结果、行为对象等;表白行为人内心的、主观方面的要素即为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如故意、过失、目的等。(二)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按照刑法理论,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时,假如只需要法官的结识活动即可拟定,这种构成要件要素便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假如需要法官规范的、评价的价值判断才干认定,这种构成要件要素就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例如,刑法第320条所规定的提供伪造、变造的出入境证件罪的客观要件为“为别人提供伪造、变造的护照、签证等出入境证件”。对这里的“提供”、“伪造、变造”、“护照、签证等出入境证件”的理解,以及对客观事实是否符合这些要素,都只需要一般的结识活动与基本的对比判断就可以得出结论,因而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反之,刑法第237条规定的强制猥亵、欺侮妇女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的“猥亵”、“欺侮”,则需要司法人员的规范评价和价值判断,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三)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悲观的构成要件要素通常的构成要件要素,是积极地、正面地表白成立犯罪必须具有的要素,这种要素就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但例外地也存在否认犯罪性的构成要件要素,这便是悲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例如,刑法第389条第3款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合法利益的,不是行贿。”这便是行贿罪的客观要件中的悲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四)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与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犯罪构成共同要件中为任何犯罪的成立所必须具有的要素。例如,行为是客观要件的要素,也是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有的要素。非共同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部分犯罪的成立所必须具有的要素。例如,身份与目的只是部分犯罪的成立必须具有的要素。(五)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刑法明文规定的构成要件要素。绝大多数构成要件要素都是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是指刑法条文表面上没有明文规定,但根据刑法条文之间的互相关系、刑法条文对相关要素的描述所拟定的,成立犯罪所必须具有的要素。就一些具体犯罪而言,由于众所周知的理由或者其他因素,刑法并没有将所有的构成要件要素完整地规定下来,而是需要法官在合用过程中进行补充。例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就是盗窃罪中不成文的主观构成要件要素。本题中,A项,“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属于客观的外在行为,故属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故,A对的。B项,行为对象是否属于“别人”,只需要法官的结识活动即可拟定,无需进行价值判断,故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故,B对的。C项,“欺侮”、“诽谤”需要司法人员的规范评价和价值判断,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故,C对的。D项考察法定刑的种类。法定刑可以分为三类:绝对拟定的法定、相对拟定的法定刑、浮动法定刑。绝对拟定的法定刑,是指在条文中只规定单一的刑种与固定的刑度。例如,刑法第239条规定“绑架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就属于绝对拟定的法定刑。相对拟定的法定刑,是指在条文中规定一定的刑种与刑度,并明确规定最高刑与最低刑。我国刑法分则通常规定的是相对拟定的法定刑,比如,刑法第118条规定:“破坏电力、燃气或者其他易燃易爆设备,危害公共安全,尚未导致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3.浮动法定刑,也称机动刑,是指法定刑的具体期限或具体数量并非拟定,而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升降不居,处在一种相对不拟定的游移状态。如刑法第227条规定,对犯倒卖车票、船票罪的,并处或单处票证价额l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浮动法定刑具有以下特点:(1)只见之于罚金刑,这显然是由于罚金刑的数额可以根据刑法规定的某种事实标准予以拟定的缘故。(2)只合用于经济犯罪、财产犯罪,对其他犯罪难以甚至不也许规定浮动法定刑。(3)刑罚(罚金)的具体幅度(数量)要根据案件的一定事实拟定。这是浮动法定刑与相对拟定法定刑的区别。在刑法规定相对拟定的法定刑时,不管案件发生与否,人们可以事先得知刑罚的具体幅度;而刑法规定浮动法定刑时,只有查清了刑法规定的特定事实,才干得知刑罚的具体幅度。所以,浮动法定刑不同于相对拟定的法定刑。所以,D项中,“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属于相对拟定的法定刑。D对的。综上,本题答案为ABCD。【点评】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在之前的司法考试中考过,但考的不是特别频繁,对于这个考点,规定大家可以准确判断构成要件要素的具体类别。法定刑的种类,以前历来没有考察过,今年是第一次考察。此考点难度不大,此后再次考察的也许性也不大,大家简朴了解即可。52.下列哪些案件不构成过失犯罪?A.老师因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将其赶出教室,学生跳楼自杀B.汽车修理工恶作剧,将高压气泵塞入同事肛门充气,致其肠道、内脏严重破损C.路人见义勇为追赶小偷,小偷跳河游往对岸,路人见状拜别,小偷忽然抽筋溺毙D.邻居看见6楼儿童立即要从阳台摔下,遂伸手去接,因未能接牢,儿童摔成重伤※【考点】过失犯罪的认定及其与故意犯罪、意外事件的区别【详解】根据刑法第15条第l款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也许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与明知故犯的犯罪故意相比,犯罪过失这一主观心理态度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实际结识与结识能力相分离,即行为人有能力、有条件结识到自己的行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也许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行为人事实上没有结识到,或者虽然结识到,但错误地认为可以避免这种危害结果发生;二是主观愿望与实际结果相分离,即行为人主观上并不希望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但由于其错误结识而导致了偏离其主观愿望的危害结果的发生。根据刑法的规定,过失可以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1)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也许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应当预见的前提是行为人可以预见。在判断行为人能否预见自己的行为也许发生危害结果时,应当把行为人的知能水平与行为自身的危险限度以及行为时的客观环境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应当预见的内容是法定的危害结果。过失犯罪以发生危害结果为构成要件,构成要件是由刑法规定的,所以,行为人应当预见的结果不是一般意义的结果,也不是任何危害结果,而是刑法分则明文规定的危害结果。例如,在过失致人死亡时,行为人所应当预见的是自己的行为也许发生别人死亡的危害结果。(2)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也许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有结识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也许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可以避免危害结果,这就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结识因素。行为人之所以在已经预见危害结果的情况下还实行该行为,是由于他轻信自己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这表白行为人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轻信可以避免,是指在预见到结果也许发生的同时,又凭借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相信自己可以防止结果的发生,但所凭借的主客观条件并不可靠,并不充足。轻信可以避免重要表现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主观能力,或者不本地估计了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对避免危害结果的作用,或者误认为结果发生的也许性小,因而可以避免结果发生。在考试中,经常考察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的区别以及疏忽大意的过失和意外事件的区别: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具有相似之处,如两者均结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也许性,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反了行为人的意志;间接故意的行为人是为了实现其他意图而实行行为,主观上主线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用避免结果发生的措施,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行其行为,是由于考虑到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疏忽大意的过失和意外事件的共同点都是对危害结果没有预见,关键区别在于:疏忽大意的过失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也许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行为人主观上是有预见义务,并且可以预见的。而意外事件则是不能预见。在本题中,A项,一方面,老师在将学生赶出教室时,显然没有预见到学生会跳楼自杀,排除过于自信的过失;另一方面,在通常情况下,老师将学生赶出教室的行为也局限性以发生学生跳楼自杀的危险,老师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不也许预见到学生会跳楼自杀,故,既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也不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而属于意外事件。A项应选。B项,汽车修理工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主观上应明知高压气泵塞入同事肛门充气,也许导致同事受到伤害,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定西市通渭县事业单位招考考试(121名)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安徽黄山区红十字阳光救援队队员招募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招聘编外聘用人员2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2030年中国医用压敏胶带行业运行状况及投资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专家点评:中国绿色建筑小镇建设行业发展环境及投资策略报告
- 2024-2030年涂胶设备搬迁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数字视频接口(DVI)搬迁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耳声发射检测仪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调研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PSS藻酸双酯钠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调研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国家甲级资质:中国环境生物技术融资商业计划书
- 增强指数策略
- 能源中国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SMT工程师工作简历
-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宁夏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申请审批表
- 2023湖南省永州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 昌建明源销售系统上线培训
- 小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
- 资产损失鉴证报告(范本)
- 广州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估算编制指引
- 隧道贯通方案贯通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