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教师用卷_第1页
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教师用卷_第2页
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教师用卷_第3页
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教师用卷_第4页
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教师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湖县弥陀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秦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最基本的措施是()A.建立皇帝制度B.实行三公九卿制C.修筑万里长城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秦朝巩固中央集权措施”应该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重点是“最基本”的是对于地方的治理是实行郡县制,故选D项;皇帝制度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的调整侧重于中枢权力机构的改革,排除B项;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是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入侵,排除C项。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废分封行县制B.实行盐铁专营C.废旧俗兴汉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C【解析】为了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首先迁都洛阳,然后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故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废旧俗兴汉化方面。3.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居世界先进行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A.国力强盛,经济发达B.吸取了各族的优秀文化C.国家政府高度重视D.先秦文化基础雄厚【答案】A【解析】秦汉统治者都进行思想控制,虽然可以形成统一的文化,但对文化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所以明显看出C项错误。然而,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是无法阻挡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要随之进步,科学技术和思想也必然要发展。其余选项不同程度地符合题意,但是B.D两项都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问题,并不能完全起决定作用。故选A项。4.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是()A.黄巾起义B.州牧割据C.宦官专权D.光武中兴【答案】A【解析】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A项正确。5.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却也因此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有()①刺史②宦官③丞相④外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D【解析】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6.东汉后期,皇权逐渐失去了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礼乐制度破坏B.外戚宦官相互勾结C.以“柔道”治天下D.地方豪强势力膨胀【答案】D【解析】略7.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也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是()A.宰相与御史大夫B.刺史与郡守C.外戚与宦官D.三公与台阁【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亲近者”“侵夺皇帝权柄”,据此可知为外戚与宦官,故选C。8.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A.皇帝幼龄即位B.宦官外戚专权C.黄巾军大起义D.地方军阀割据【答案】B【解析】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故选B项。9.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这个时期被称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答案】B【解析】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因此,答案为B。10.东汉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这一改变意在()A.减少决策失误B.建立强有力的监察系统C.加强君主权力D.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答案】C【解析】东汉政府把地位较高的御史大夫改为司空,而以地位较低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更便于皇帝控制监察机构,加强君主权力,故选C项。11.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根本目的是()A.推行法家思想B.加强中央集权C.实行“无为而治”D.提倡“百家争鸣”【答案】B【解析】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12.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B.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C.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D.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答案】A【解析】刺史在初设时是为了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其特征是位卑权重,代表中央行使监察职责,A项正确;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应该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郡守或县令,B项错误;推荐地方人才属于选官制度,也是由地方行政长官推举,C项错误;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是通过“推恩令”而实现,D项错误。13.汉初统治者“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所采取的措施是()A.废分封,设郡县B.郡国并行C.平定七国之乱D.北击匈奴【答案】B【解析】“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意为借鉴秦朝孤立无援而导致灭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为此大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项正确;A项是秦朝的政治制度,排除;C.D两项与“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无关,排除。1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高祖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始皇的政治制度相比,最大的差别是()A.皇帝的权力B.中央机构的设置C.地方制度D.根本目的【答案】C【解析】最大的区别在于地方制度不同,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15.我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很多繁荣景象,其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是()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开皇之治D.开元盛世【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开皇之治是隋文帝统治时期;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所以属于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的是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故选A项。16.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A.道家学说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D.儒家学说【答案】A【解析】西汉初年,为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黄老无为思想一直是立国的基础。17.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经济状况,汉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思想()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道家学说D.儒家学说【答案】C【解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主要是说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此时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18.古人对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分析,最接近史实的是()A.“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百姓)”B.“四维(指礼义廉耻)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C.“所以殄灭而降辱者,六王之后也”D.“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答案】D【解析】D项指的是赋税沉重,徭役繁多,体现了秦的暴政,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19.《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的原因不包括()A.战乱频繁B.徭役繁重C.刑罚残酷D.赋税沉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天下苦秦久矣”意思是天下的老百姓苦于忍受秦朝的暴政太久了,暗示是该结束的时候了。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表现为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和刑罚残酷,故选A项。20.“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第一次“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A.陈胜、吴广B.尧、舜C.刘邦、项羽D.大禹【答案】A【解析】陈胜、吴广领导了古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21.随着有关秦始皇的影视剧增多,某校高一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产生了研究兴趣。围绕他巩固统一措施展开了积极讨论,其中,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C.焚书坑儒D.统一度量衡【答案】C【解析】注意题目要求回答的是“思想上”,符合条件的只有C项。22.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有()A.建立了秦朝君主专制统治B.导致秦朝的统治暴虐而亡C.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D.便利了分封制度的推行【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所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注意审题,强调的是对以后历史的影响)。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巩固了”秦朝的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建立了”秦朝的君主专制统治,并且不是对以后历史产生的影响,故A项错误。统一措施并不会导致秦朝暴政,故B项错误。秦朝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D项与史实不符。2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相继修筑驰道、直道的主要目的是()A.传达政令,调遣军队B.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C.促进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D.改善落后的交通状况【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相继修筑驰道、直道,便于政令的传达和军队的调遣,以加强对全国的控制,B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目的;C.D两项均是产生的客观效果。24.对下图所示措施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于汉初经济恢复B.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C.为秦国增强实力统一全国创造条件D.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答案】D【解析】上图是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统一货币政策,故A错误;统一货币与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无关,故B错误;此时是秦朝而非秦国且已经实现统一,故C错误;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秦统一货币的意义,故D正确。25.古代监察体制的建立,主要用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下图所示中,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答案】B【解析】略26.秦汉时的中央官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任命郡守和县令C.管理全国军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答案】A【解析】郡守和县令由皇帝任命,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B.C.D三项错误。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7.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C.御史制度D.郡县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中央官制之先河”可知“这一制度”为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属于秦朝开创的中央官制,故B项正确;A.C.D三项皆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2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A.统一度量衡和货币B.焚书坑儒C.修筑长城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军事上,修筑长城;思想上,焚书坑儒。因此,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本题答案为D。29.“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A.完成了国家统一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修筑了万里长城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答案】B【解析】秦朝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后世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和完善,故选B项。A.D两项并非秦朝的特例,故排除;修筑万里长城是秦暴政的表现,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深刻且持久的印记”的内涵,故排除C项。30.“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而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A.夏启B.秦始皇C.大禹D.秦二世【答案】B【解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31.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建立于()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答案】D【解析】公元前221年,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纪年转换为世纪与公元后相反,在公元前纪年中,年份数字大,表明是早期,数字小,表明是晚期,故本题选D。32.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答案】D【解析】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与题意相符。秦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D。33.战国时,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他主张()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要依法治国C.由圣人掌握国家权力D.以德治民,取信于民【答案】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体现了法家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主张。34.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答案】A【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题目考查的是对宗法制的理解和运用,在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中对等级制度观念要求比较强烈的是儒家学派,故本题选择A项。35.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都可以从哪里找到最初的萌芽()A.原始社会B.夏商时期C.学术下移D.百家争鸣【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都可以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找到源头。二、材料阅读36.下面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依据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