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精品课程唐代诗歌课件_第1页
北大精品课程唐代诗歌课件_第2页
北大精品课程唐代诗歌课件_第3页
北大精品课程唐代诗歌课件_第4页
北大精品课程唐代诗歌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2006年3月29日618—907唐诗创作的繁荣数量众多

清康熙年间所编纂的《全唐诗》,收录诗人2200余人,诗48900余首,共900卷。其中有别集者691家,这个收录并不完备,尚有不少遗逸。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在吸收近现代唐诗辑佚成果的基础上,续收唐五代逸诗6300多首。徐俊的《敦煌诗集残卷辑校》又新辑唐人逸诗近千首。三书共收唐五代诗歌约55000多首,如果再加上散佚不传的,数量应该更加可观的。所以,在有唐一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诗歌创作取得如此巨大的收获,不能不说是中国诗歌史上壮伟的奇观。艺术精湛

唐诗在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辉映千古的伟大诗人,还产生了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唐诗的整体水平也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体裁全面

据前人对于《全唐诗》中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所作统计,其中五、七言古诗7244首,五、七言绝句9210首,五、七言律诗15474首,排律2004首。这个统计占《全唐诗》的7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人诗歌体裁运用之多样。影响广泛

唐代是一个诗歌大普及的时代,上自帝王将相,王公大臣,下及缁流、羽客,童子妇人,都对诗歌十分爱好。胡应麟说:“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三)唐诗在当时就以种种方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白居易曾说他的诗被人“缮写模勒,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白氏长庆集序》),说明当时人们对诗歌的普遍喜爱。不仅如此,唐诗还流传到了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周边国家,产生深远的国际影响。唐诗繁荣诸因素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为唐代文学繁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

政治的开明,思想的活跃,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唐代文学的繁荣也与当时思想、文化环境的宽松、活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有利于文学风气的形成。唐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的创作也加以奖励、提倡。

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为唐代文学的繁荣作了准备。文学的发展,总是从幼稚到成熟,从朴质到完美的。南北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

文学本身的发展演进

唐以前,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题材、风格等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汉魏乐府的叙事抒情手法,都给唐代作家以丰富的营养。同时,六朝以后山水田园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的探索与运用,也为唐代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此外,四、五、七言、骚体、乐府、古诗、新体诗的发展,也在运用体裁形式方面为唐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唐代的作家正是在此基础上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吸取了前人的教训,而把唐代文学推向高峰的。

唐代皇帝的提倡与重视

唐代历朝皇帝都非常喜爱文艺,他们除了亲自创作诗歌外,对文人创作也时加倡导、褒奖。唐太宗为秦王时,于武德四年(621)打败王世充后,就开设文学馆,置文学学士。后又开设弘文馆,招延学士,编纂文书,唱和吟咏。高宗武后时期,诗坛上的文艺活动更加繁荣,在武后的倡导下,以上官婉儿为中心,在宫廷形成了一个“文艺沙龙”。计有功《唐诗纪事》载:“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代宗皇帝也非常重视文学,王维死后,他曾关心王维的诗集编纂工作。宣宗曾写诗悼念白居易,等等。另外,唐代皇帝,为了吸引人才,以科举取士,而科举制尤其重视进士科,这对于吸引士子研习诗文,促进诗歌创作繁荣,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胡震亨《唐音癸签》说:“唐试初重策,兼重经,后乃觭重诗赋。中叶后,人主至亲为披阅,翘足吟咏所撰,叹惜移时。或复微行谘访名誉,袖纳行卷,予阶缘,士益竞趋扬名,殚工韵律。诗之日盛,尤其大关键”。上官婉儿初唐大诗人上官仪的孙女,颇有诗才,深得武后赏识,为当时诗坛领袖,被后人称为巾帼首相第一人。政治的开明,思想的活跃

唐代统治者,虽然强调儒学为本,但并不象汉代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是具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因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儒、释、道等各种思想都得以流传。终唐一代,儒、释、道三家思想虽然在各个时期互有消长,但基本上都得到了自由发展,并且呈现出一种互相融合的趋势。由于思想界的自由,异域文化也开始进入中原。龟兹乐、胡旋舞、琉璃瓦、夜光杯、胡饼、胡药乃至于袒胸露臂甚至半裸的乐伎,都成为长安这个世界性的名都的奇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互相影响,为文学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手法。如山水诗与山水画、舞蹈与书法等的相互影响。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中则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贴,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

思想文化的活跃促进了文学上各种风格流派的建立,对于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如变文、词)也有积极的影响。张旭草书欣赏

张旭(658-742),字伯高,苏州人,唐代书法家。他不仅楷书精妙,草书尤为见长。其书得东晋二王的精髓,又自创新意。纵情于酒,寓情于书,大醉辄呼叫狂走,下笔如有神助。其书奔放不羁,纵笔如兔起鹘落,气势如虹,有急雨旋风之势,被称为“狂草”,是当代今草新的表现形式。黄庭坚称其为“草书之冠冕”。张旭的传世书迹有草书《肚痛贴》、《心经》、《醉墨贴》、《千字文》、《自言贴》、《古诗四贴》等。唐代的异域文化唐王朝国家的版图唐诗史分期及其阶段性特征

唐代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政治的变迁,在唐代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段落,对此,前人早已有所认识。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总序》中将唐诗的发展分成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近百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约七十年。

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哀帝天祐四年(907)约七十年。隋末唐初山东士子的刚健之作

隋末唐初,许多文士尤其是山东士子(因为当时的战争主要是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因时乘势,纷纷希望在改朝换代、开国奠基的过程中建立功勋。他们的诗歌多表现经年征战生活和奔波求主的境遇,得志的慷慨、豪迈与失意的潦倒、怨愤并呈于诗中。如李密在起事反隋过程中,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捕,曾隐姓埋名,聚徒教授。经数月,郁郁不得志,作《淮阳感怀》诗: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诗成二泣下数行(《旧唐书·李密传》)。再如魏徴,于唐高祖武德元年随李密降唐,自请安辑山东,在出关时作《抒怀》(一作《出关》)诗: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然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抒发了他风云际会、君臣遇合后,为国请缨、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情,风骨凛然,气格高迈。

唐太宗及其诗歌创作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高祖李渊第二子,辅佐李渊建立了唐朝。又以雄才大略,经过七年征战,削平群雄,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登基,励精图治,从谏如流,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他深知“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旧唐书·音乐志》),十分重视文化事业。为秦王时,就开文学馆广揽学士,为房玄龄等“十八学士”画像题赞,后来又在弘文殿侧立弘文馆,临朝听政之暇,常与学士讨论学问典籍、礼乐制度,作诗唱和,吟咏情性,推动了诗歌创作乃至整个文化的繁荣。唐太宗步辇图

《全唐诗》录存唐太宗诗八十六题九十八首,数量居贞观宫廷诸人之冠。其诗题材丰富,其中纪行、咏怀之作,多是追忆昔年戎马征战的豪情胜慨。如《过旧宅二首》:“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抒写帝业告成,还乡之时,踌躇满志,意气洋洋的情怀。《还陕述怀》亦云:“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回忆自己创业艰辛,壮怀激烈,有雄视天下的气魄。

《帝京篇》十首是唐太宗写景抒情相结合的代表作,这组诗吸取前代京都赋的开阔视野和铺张写法,描叙他作为帝王日常的临朝、读书、阅武、听歌、观舞、游览、宴饮等生活场景,虽然旨在去奢戒盈,但仍有矜夸之意。其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用壮美山川烘托出巍峨帝居,气魄宏伟,工整富丽。虽然唐太宗集中也有一些染齐梁余习的咏物写景之作,但是“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全唐诗》卷一《李世民小传》)其创作活动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虞世南及其诗歌创作

贞观宫廷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是虞世南(558—638)。字伯玉,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他沉静寡欲,笃志勤学,诗文兼擅,少时曾获徐陵赞赏。历仕陈、隋,入唐后为李世民府属,“十八学士”之一。太宗即位后,为弘文馆学士,官至秘书监,冯永兴县公,人称“虞永兴”。他对太宗常有规讽,太宗尝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旧唐书·虞世南传》),诗歌力图摆脱齐梁浮艳之习,初露清新、刚健气息。

虞世南诗歌中的佳构主要是拟乐府诗,边塞诗和游侠诗写得尤其英爽精工。如《从军行》二首,描写边塞征战的艰辛,其中“剑寒花不落,弓晓月愈明。凛凛严霜节,冰壮黄河绝。蔽日卷征蓬,浮天散飞雪”等句,刻画塞外严寒景色,苍莽荒凉,流露出对手便将士的关注之情。清人沈德潜谓此诗“犹存陈隋体格,而追琢精警,渐开唐风”(《唐诗别裁集》卷一)。再如《结客少年场行》将重义轻生的少年侠客从军报国的壮志,也写得生气勃勃,豪气逼人。“焰焰戈霜动,耿耿剑虹浮”一联,描绘侠客戈上霜花如白色焰火,剑气浮动似虹彩闪熠,意象新奇壮丽。《出塞》诗中“凛凛边风急,萧萧征马烦。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等句,极力烘染边塞奇寒,诗思新颖,想象独到。后来盛唐诗人王昌龄的“大漠风尘日色昏”(《从军行》),岑参的“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显然都脱胎于虞世南此诗。虞世南的写景诗,也能在藻饰中显出清新、明丽、活泼的风致。如《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然。绿野明斜日,青山淡晚烟。”已经洗尽了宫廷脂粉气,曲尽物象之妙,“天然秀颖,不烦绳削。”(徐献忠《唐诗品》)其咏物小诗,每有兴寄感慨,如《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状物形神毕肖,寓意巧妙自然,格调清隽高远。与后来骆宾王、李商隐同题之作,被后人推为唐人咏蝉诗“三绝”。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云:“虞永兴师资野王,嗜慕徐庾,而意存砥柱,拟浣宫艳之旧。故其诗洗濯浮夸,兴寄独远,虽藻彩萦纡,不乏雅道。”虞世南作为当时第一文宗,此评洵非虚誉。初唐诗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

“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王杨卢骆,因加美丽,刘希夷有闱帷之作,上官仪有婉媚之体,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龙以还,洎开元初,陈子昂古风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宋之新声,苏张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高棅《唐诗品汇·总叙》)

初唐约百年,诗人大约270人,诗歌2757首,其中心任务是要批判地继承六朝文学,融合南北文风,为诗歌发展开辟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初唐百年诗歌的演进,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初唐的前五十年,是宫廷诗的时代。从作家来讲,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为代表,包括李百药、虞世南、马周、许敬宗、杨师道、长孙无忌、魏征、上官仪、褚亮等人在内的宫廷作家群,而“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的“上官体”为这一时期的诗风代表。在野诗人王绩“以真率浅疏之格”(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特立于初唐诗坛,惠及初唐四杰。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旧的诗风,建立唐诗风范的时期。这一时期,文坛上比较热闹,改革诗风的呼声与创作实践同样强烈,先是高宗武后时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诗坛,把诗歌的题材从宫廷移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感情基调也清新健康起来,继之有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律诗这种新形式。最后是陈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展健康地发展道路。总之,初唐诗歌虽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诗歌的现实性和思想性尚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气息。中唐诗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

“盖一代之诗,有盛必有衰。其始也,由衰而返乎盛,盛极而衰即伏其中。于是能者又出奇以求其盛,而变之上者则中兴,变之下者则愈降。古人所谓‘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是也。……大历以降,风调渐佳,气格渐损。故昌谷(按指李贺,疑当为昌黎)以雄奇胜,元、白以平易胜,温、李以博丽胜,郊、岛以幽峭胜,虽品格不一,皆能自成局面,亦皆力求其变者也。”(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

中唐诗人大约五百七十人,诗歌数量最多,约一万九千余首,诗歌流派也最多,所以高棅称之为“中唐之再盛”(《唐诗品汇·总叙》)

与安史之乱期间相比,虽然时局得到相对的稳定,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盛唐那积极浪漫的热情和理想退潮了,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所以诗歌表现的内容转向了现实和社会。而盛唐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为中唐诗人在诗歌艺术的创新与开拓上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中唐诗歌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出现了竟相创新的局面,诗人及流派的创作“如危峰绝壑,深涧流泉,并自成趣,不相沿袭”(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市民化、通俗化倾向也明显加强。晚唐诗

文宗开成元年(836)――哀帝天祐四年(907)

“论者谓晚唐之诗,其音衰飒。然衰飒之论,晚唐不辞‘若以衰飒为贬,晚唐不受也。……晚唐之诗,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篱边之丛菊,极幽艳晚香之韵,可不为美乎!”(叶燮《原诗》外编下)“晚唐之诗分为二派,一派学张籍,则朱庆余、陈标、任蕃、章孝标、司空图、项斯其人也;一派学贾岛,则李洞、姚合、方干、喻凫、周贺‘九僧’其人也。其间虽多,不越此二派,学乎其中,日趋其下。其诗不过五言律,更无古体。”

(杨愼《升庵诗话》卷十一)

晚唐七十年,是唐诗的晚秋时节,但并非一片萧瑟。总的看来,由于晚唐政治形势的恶化,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反映现实的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李商隐、杜牧两位诗人为晚唐之翘楚。他们都有过济世报国之志,诗中也或显或隐地陈世事、刺时弊,表达他们伤世之情。但时乱世衰,他们不复有元白韩柳当年的改革锐气和信心,所以在仕途淹蹇后,都不同程度地追求声色感官的刺激。他们的诗歌,渐从江山社稷移到歌楼舞榭,写男女之情乃至狎妓游冶者增多,追求感情表达的深细幽曲、意境的朦胧凄迷,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都具有杰出的成就。许浑、温庭筠、韦庄、司空图、韩偓、郑谷等诗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鹤、聂夷中等人,继承了中唐元白新乐府的传统,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晚唐时局如西风残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他们在反映政局动乱、民生凋敝的同时,或隐逸山林,或寄情声色,以寻找慰藉解脱。因而他们的诗中都笼罩着衰飒悲凉凄冷的情调和气氛,这是晚唐诗风委靡,以纤巧为美的主要原因。“上官仪”、“上官体”

上官仪(616?-664),字游韶。贞观初进士,太宗时曾任秘书郎,高宗时官至东西台三品。因建议高宗废武后,得罪武则天,被诬构参与梁王李忠谋反,下狱死。太宗对其文才颇欣赏,《旧唐书·本传》云:“太宗雅好属文,每遣仪视草,又多令继和,凡有宴集,仪尝预焉。”他的诗今存二十首,大都是奉和应诏之作。他的诗以绮靡婉媚著称,时人多效仿,称为“上官体”。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诗的对偶进行了整理与归纳,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李淑《诗苑类格》,所谓六对是:一是正名对。如天地对日月;二是同类对,花叶对草芽;三是连珠对,萧萧对赫赫;四是双声对,如黄槐对绿柳;五是叠韵对,如彷徨对放旷;六是双拟对,如春树对秋池。

所谓八对:一曰的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五曰连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声花;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王绩诗歌艺术成就

王绩诗歌具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首先,他作诗不事雕琢,发自肺腑。他说:“题歌赋诗,以会意为功,不必与夫悠悠闲人相唱和也。”(《答处士冯子华书》)所以他的诗作皆有感而发,淳朴、自然。如《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以家园琐事接连发问,明人钟惺评之曰“只是家书”(《唐诗归》),句句真情实意,语言简朴动人。其次,王绩诗歌题材新颖,不落窠臼。如《未婚山中叙志》将己之条件、志趣和对娶妻之要求一一列出,有学者认为是颇似现代征婚启事。在结构上,他除了《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中用单方面提问的方式谋篇,还在《春桂问答》中以三、五言通俗口语自问自答,别出心裁。第三,王绩诗歌风格萧疏真率,野趣横生,寓精致于浑朴之中。翁方纲说:“王无功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鸾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石洲诗话》卷二)其实,王绩诗歌很注意裁剪锻炼,无论对偶、音律都是很讲究的。他的诗歌合律程度很高。如《野望》已是一首比较标准的五言律诗了。沈德潜说:“《野望》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唐诗别裁集》卷九)无论从思想或艺术来说,王绩都是唐初最为重要的诗人,后来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的诗歌革新和盛唐山水田园诗创作都受到他很大的影响。杨慎即云:“王无功,隋人入唐,隐节既高,诗律又盛,盖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也。”(《升庵诗话》卷二)对王绩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作出了很高的评价。王绩《野望》诗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