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德格尔技术思想的解读,外国哲学论文摘要:海德格尔以为技术的本质不应被人类学和工具性所规定,而是属于解蔽的真理的领域。但是解蔽同样本身遮蔽,集置是在当代技术本质中起着支配作用的发生方式,一切在场者都被纳入集置的循环之中,世界与人都被摆置为碎片化的持存之物。面对危险,泰然任之与对于神秘的虚怀敞开是海德格尔的应对态度,而沉思与艺术则是其超越方式。由技术的本质而来的危机呼唤我们审视技术的边界,保持清醒的沉思,让技术回归到它本该有的位置。本文关键词语:海德格尔;技术;解蔽;集置;本质;Abstract:Heideggerthinksthattheessenceoftechnologyisnotdefinedbyanthropologyandinstrumentality,instead,itshouldbelongtothefieldofrevelationtruth.However,therevelationalsocoversitself.Enframing(Ge-stell)isadominantmodeofoccurrenceintheessenceofmoderntechnology.AlltheattendeesarebroughtintothecycleofEnframing,andtheworldandhumanbeingsareplacedintofragmentedstandingreserve.Infaceofdanger,Heideggersattitudeistoletitaloneandopentothemystery,whilemeditationandartwerehissolutions.Intheend,thecrisiscausedbytheessenceoftechnologycallsforpeopletoexaminetheboundaryoftechnology,keepsobermeditation,andlettechnologyreturntoitsoriginalposition.Keyword:Heidegger;technology;revelation;Enframing;essence;海德格尔在其具有代表性的晚期作品(源于思的经历体验〕中曾这样写道,世界的黑暗化从未到达存在之光[1]76。只要我们眼前有物并且心中有听语言之耳,思就成功了。少有人能足够地经历体验科学对象与思之物的区别。[1]77何为世界的黑暗化,何为聆听话语?成功的思是什么样呢?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有赖于我们对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进行重新考察。事实上,这是一个技术盛行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已经被技术所充斥。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技术呢?又该怎么去评价技术的效用呢?根据相关学者的分类,当前的技术哲学能够大致分为四个研究流派:即社会政治批判传统哲学现象学批判传统工程分析传统以及人类学文化批判传统[2]5。而海德格尔则是哲学现象学批判传统的代表性人物,他运用现象学的方式方法,摒弃了素朴的自然主义立场,通对技术的希腊词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讲等进行重新考察,转换了流行观点对于技术本质的理解,走出了工具性的实用主义理解范式,把技术放在了真理、存在的层面,并明确提出了作为当代技术本质的集置(Gestell)1概念,而这一概念后来成为哲学史上的经典术语。海德格尔是后世现象学家们讨论技术论题绕不过去的人物,其技术之思对后来的汉斯约那斯(HansJonas)、唐伊德(DonIhde)、阿尔伯特鲍尔格曼(AlbertBorgmann)、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Stiegler)等产生了深入的影响。本文将从原典出发,回到海德格尔的原初语境之中,倾听存在的真理,重构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并对相关思想进行尝试性的解读。一、技术与解蔽为什么要深切进入探究技术呢?海德格尔在(技术的追问〕一开始就给出了他自个的答案::我们要来追问技术,并且希望借此来准备一种与技术的自由关系。当这种关系把我们的此在向技术之本质开启出来时,它就是自由的。[3]5可见,其对技术追问的探究与其前期基础存在论中的此在(Dasein)思想息息相关。2除此之外,还能够将其放入其晚期语言思想的框架中来考虑。陈述的最后形态不是理解为形而上学的历史的判定,而是理解为技术现代的信息,此信息已不再可能道讲那不道讲。[4]107当代技术就是形而上学当今的完成形态,技术与陈述语言密切相关,这样一来我们就对海德格尔的技术之定位问题在其本身的理论框架之中有了初步的理解。海德格尔在接下来的文本中提醒我们要十分警觉常见的技术中立论,因其会导致两种后果:小讲(奇怪的邻居孩子〕中也有反映。因而,海德格尔讲:只要被许诺者才持续。原初地从早先而来的持续者乃是许诺者。[3]35这是一种崭新的理解方式,持续是源于许诺,实则是让持续,让存在,本质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抽象的共相,而是指持续之物的活的动态的现身方式,许诺使得持续生成得以可能,而持续生成又使得存在者的在场得以可能,这是纵向的有先后次序的奠基序列。除此之外,假如我们以动态化的方式去解读本质的话,那么本质不仅存在于纵向的运动,而且有横向的展开。本质在历史进程中把本身表现为非本质,而这种非本质则将人们带入反本质的迷途中。事实上,在(论真理的本质〕中海德格尔就曾把真理比作林中空地(Lichtung),而林中空地就是无蔽,正如林中空地中光与影的游戏一样,解蔽也本身遮蔽,而这构成了本质的动态横向展开途径。这种双重的动态发展也被有关学者解读为本质的横向意义机制与纵向意义机制,并称之为元本质主义。[7]需要十分指出的是,在本质的展开之中,促逼与许诺有着基本的区别,解蔽的命运从许诺而来并且作为许诺而发生,正如学者张祥龙所看到的那样,从柏拉图的持续不变(Fortwhrende)到海德格尔讲的允让(Gewhrende)是一种对待持存(Whrende)者的基本态度的转变,即从索要挑战立法的技术理性的态度转变为允许听凭(Gelassenheit)、让渡的技艺理性的态度;或从形式规范的刚性态度转为引发本身的柔性态度。[8]296这显然是一处重大的态度的转变,海德格尔的这种处理方式和态度清楚地表示清楚了人的有限性,人凭借着本身就企图完全把握和控制持存者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自西方近代笛卡尔以来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也是继承了前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会逐步把人的知性、理性推向无限膨胀的地步,乃至推向神的位置,这也是当代性的一种显着的特征。而海德格尔则与此不同,他不是随波逐流地推崇以技术为代表的当代性,他为包括技术本质在内的众多显现者进行了划界的处理,这是一种谦虚的态度,而这也与现象学的让显现者本身显现本身的原则相一致,由此,海德格尔拒绝盲目乐观地推动技术,但是,他也反对一味地对抗技术,把技术当作恶魔来诅咒。海德格尔对之同时持是与不的态度。我们能够对技术对象的必要利用讲是我们同时可以以讲不,由于我们拒斥其对我们的独断的要求,以及对我们的生命本质的压迫、扰乱和荒芜。[5]183技术世界的意义显示本身的同时又遮蔽本身,这在普通知性、计算性思维看来是晦涩的乃至不可思议的,这也被称之为神秘,而对于这种神秘我们需要做的即是虚怀敞开。海德格尔区分了计算性思维和沉思的思维,前者与陈述性的语言相关,后者则与指引性的语言相关。思想要听命于存在,而命运是存在的命运,命运德语词为Geschick,而动词shicken有派送之意,而其过去分词geschickt则为被派送之意,命运就是存在本身的发生和派送,如若拒绝了派送,就拒绝了本身。而技术作为集置则是现代人类的命运。我们需要聆听指引性的语言,接受存在真理的规定。当代技术的无限制的统治使我们陷入无根的境地,我们借助于当代技术甚至脱离了已经生活于华而不实千年的大地和天空而进入到外太空探寻求索,当代技术使人类踏入了宏大的陌生的领域。但是,将来哲学不应该仅仅仅是属于技术的哲学,海德格尔呼唤拯救人的本己的沉思的生命本质,而不是彻底被计算性思维方式所束缚。进一步,海德格尔指出了可能的出路,他重新强调了希腊语ε的另一本来含义,即除了技术之外的艺术的ο(产出、创作),技术与艺术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而如今,我们不仅没有经历体验技术的本质现身,又没能守护艺术的本质现身,正是这样的双重危险让我们重新审视技术与艺术本来的位置。相应的,对技术的根本性沉思必须在艺术领域进行,由于一方面,艺术与技术本质有亲缘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技术本质有根本区别。至于艺术怎样详细拯救危险则是另一项宏大繁琐的课题,等待我们进一步的讨论。四、批评与反思技术哲学家芬伯格(AndrewFeenberg)对海德格尔的相关技术思想进行了质疑。他以为海德格尔的方式方法有明显的模糊性,在海德格尔那里,技术的本质不能通过其实用性来理解,而是要通过我们与世界的技术的介入来理解,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这种介入仅仅仅是一种态度,还是根植于当代技术设施的实际设计中呢?[9]186由此,他区分了两种情况:第一,我们无需改变当代设施而到达与技术之间的自由关系;第二,我们改变实际的设施设计。对于前者,这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解决方案,况且一代人的行为会反驳之;对于后者,与技术思维的决裂是怎样现实地影响设施设计呢?海德格尔并未给出明显答案:。由此,其明确指出了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的重大缺陷,即海德格尔通过呼吁恢复与存在的更深层关系来超越技术的集置,但是由于海德格尔拒绝技术倒退,同时也没有为更好的技术将来留下任何空间,因而很难看出除了态度的改变之外,这种关系还包括什么。[9]187托马斯西恩(ThomasSheehan)也指出,根据海德格尔的思路,如若我们要把自个从技术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似乎只能采取一种内在化的抵抗,一种哲学上的无为主义(quietism),在这种方式中,我们与技术思想和技术行为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介入使得我们获得自由感,即便历史与技术的毁坏还在继续着。[10]290本文以为这些质疑是基于对于海德格尔解决方案的实际可操作性来考虑的,这有其合理性,但是同样存在偏颇之处。合理性在于其看到了海德格尔解决方案的局限性,并提示我们去考虑:海德格尔对于危险的应对方式真的足够吗?海德格尔从存在的层面来思考技术的本质及其危险性,但是泰然任之与对于神秘的虚怀敞开这样的态度确实很难被所有人所接受。事实上,每个人的思想都是有限度的,海德格尔也不例外,沉思与艺术的解决思路略显薄弱,且更为倾向于一种个体式的救赎方案,并没有打开交互主体性的空间,他也并没有穷尽应对集置危险的方式。比方,学者张祥龙就曾指出海德格尔没有明确看到个体主义对于集置的促成作用,并且海德格尔对于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太过刻板,进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以交互主体为特点的社团、实际家庭的重要性,[11]而就这点而言,我们完全能够从中国哲学中去找寻资源。芬伯格、西恩的反驳思路的偏颇之处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此种质疑触及到一个极为困难的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的割裂问题,知与行之间并不总是一致的,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宏大的张力,比方,一张满分的思想道德试卷并不能保证答卷人相对应的道德行为,用知与行之间无法同一这一缺陷去攻击任何一种理论哲学都是可行的,但是,这种反驳也将变得没有针对性而削减其本身的效力。其次,海德格尔也并非只是态度的转变,其强调了技术与艺术的本源关系,而从事艺术相关行为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比方,其本身就非常喜欢农夫的田园生活,而且时常创作诗歌,其本身就是其理论观点的实践者。最后,芬伯格与西恩的质疑都并没有能理解海德格尔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的意义。时代的规定性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规定性,拉长时间轴我们能够看到,艺术是古希腊的规定性,上帝是中世纪的规定性,而技术则是当今时代的最高的规定性。需要警觉的是,任由一种因素统治世界都是危险的,我们需要某些异质的东西去加以平衡,否则世界将会丧失多样性和丰富性,陷入一种没有活力的僵死境地。人文学科之不同于自然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由于其超越性和理想性,海德格尔作为从人文主义道路出发考虑技术问题的哲学家,看到了技术本质深处的某种不可控性以及随之而来的风险性,其对于技术的使用采取一种审慎的态度,还揭示出来了不同于计算性思维、量化思维的另一种沉思的方式,使我们意识到技术的边界和人类本身的限度,是对于当今技术时代主流思潮的一种平衡和补充,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种深入的反思和热切的呼唤不会产生任何现实效力。以下为参考文献[1]HEIDEGGERM.AusderErfahrungdesDenkens(1910-1976)[M].FrankfurtamMain:VerlagVittorioKlostermann,1983.[2]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3]马丁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海德格尔文集.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4]彭富春.论海德格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马丁海德格尔.存在的天命: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文选[M].孙周兴,编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1.[6]IHDED.Postphenomenology:EssaysinthePostmodernContext[M].Evanston,Illinois:NorthwesternUniversityPress,1993.[7]朱海斌.海德格尔是技术本质论者吗?[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2,41(11):25-29.[8]张祥龙.海德格尔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