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微课程的心得感想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通过制作微课程,教师们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多媒体的呈现方式、___分钟的学习享受让更多的教师爱上了微课程。制作微课程也让教师在培训中从消费者变成了生产者,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老师们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李玉平:刘校长的“四化”总结得非常好,微课程正改变着许多学校和地区的教师成长方式。学校一般都有固定的写作任务,但写的过程中有几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论文与故事:不论书写还是阅读,教师都更喜欢故事,但现实似乎在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要求教师写论文,背景、意义、价值、理论依据……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是用对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来要求教师,是不是不太现实?数量与质量:笔记、心得、论文、故事……类别不少,但质量关注不够,缺少引领、点评,更缺少课程化开发,所以故事写了不少,但究竟发挥了多少作用?成果与传播:教师的文章中不乏优秀作品,但因为缺少再开发的意识,最终成果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经验背后的策略、策略中的风险、经验推广的关键元素,研究得不够,所以最终“典型经验可以打动人,但很难复制”。所以,我们鼓励教师基于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尝试进行精细化加工:文章中发现经验——阅读文章,寻找出最有价值的经验;将经验变为成果——对经验进行深度追问,抽出策略、方法等;对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将成果进行“课程化”开发和“可视化”开发,变成微课程。上面的三步表面上是对文章的精细加工,事实上是对成果的深度反思、梳理,是一种更具价值的研究。以湖北宜昌天问学校的教师为例,他们每周写一篇文章,几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文章。今年假期,他们开始对自己过去的“每周一得”进行梳理,结果发现寻找真正的成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教师们经过一个假期的思考和开发,最终形成了“班级文化微课程系列”“学校管理微课程系列”,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微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师成长方式的变革。再举一个读书的例子:吉林希望小学以前鼓励教师读书、写心得体会,后来要求教师研发微课程,将书中作者的策略或好故事用微课程的方式梳理出来。这样一来,教师阅读的数量少了,但是深度却不一样了。比如他们把《第___号教室的奇迹》中雷夫的策略开发成《阅读的策略》《教学的策略》等10集微课程,将雷夫的故事转化为策略,这样大家学起来就简单多了。这也实现了“教师由学习者到开发者、创造者”的转变。学习微课程的心得感想(二)通过这次培训,特别是学习了《微课程的运用》,增长了不少知识。微课是展示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这种短时间内的视频教学,能有效地观察自己上课时的过程,包括上课时的表现,对于自己的教学展示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能通过自己看到自己上课时的语言,姿势,动作形态,课堂讲授等获得较大的自我认识。。然而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微课时间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在___分钟以内。微课内容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资源容量小。“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微课程”起点很低,基于PPT(幻灯片)技术,后期转为视频文件,人人可做,简单易学。微课程每一集内容相对独立,它可独立使用,也可嵌入学校任何课题,还可以独立成系统,综合使用。"微课程"利用了网络传送的便捷与录影重复利用成本低的特性,使用方便,除了网上学习,还可利用手机、微博等方式学习,也可以用于学校例会、研讨会观看或讨论。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学习微课程的心得感想(三)“微课程”这个新生事物从国外到国内仅几年间发展十分迅速,为何它如此受欢迎,通过多天的微课学习,体会颇深,也多了份见解,“微课程”,简而言之就是以内容短小的多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给我们呈现的形式是“小课堂大教学”。以下是我对微课程的几点理解。1、“微”,就是内容小: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小教学;研究过程短:微问题微研究;制作脚本简单,教师都会,做成视频后,用时少,课程时间3—___分钟为宜,一般都在___分钟左右。2、"微课程"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策略",主题突出,一课一事,层层剖析,有深度,能启发有思考。它是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课余学习和辅导的一种课程。3、微课程的课程形态体现特定的价值主张和教育教学策略,贴近社会,联系生活,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4、一集"微课"的教学长度大约___分钟左右,字数在300之间左右,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现在社会信息量大,人们工作繁忙,时间长的学习大多不愿意关注,只喜欢短小高效的内容,微课可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时间学习。5、”微课“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