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全主任知识点_第1页
2023年安全主任知识点_第2页
2023年安全主任知识点_第3页
2023年安全主任知识点_第4页
2023年安全主任知识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全综合知识现代安全管理原理序言人类三大安全对策:安全工程技术对策,安全教育对策,安全管理对策生命权,健康权,安全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安全权是指员工免于职业危害(职业病和职业伤亡)的权利。第一章安全生产科学的发展和进步1.3近代安全生产工作四查活动:查思想,查纪律,查制度,查领导三定:定人员,定岗位,定职责我国已批准认可的安全卫生国际劳工公约有9个1956年5月25日,周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著名的“三大规程”:《工厂安全卫生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工人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规程》1963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公司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1979年1月20日,卫生部、第四机械工业部颁布了《微波辐射暂行卫生标准》规定。8小时连续辐射不超过38微瓦/厘米2,日累计不超过300微瓦/厘米2,一次不允许超过5毫瓦/厘米21979年8月31日,卫生部,国家劳动总局颁布《工业公司噪声标准》。规定:公司生产车间和工作场合噪声不得超过85分贝,最高不超过90分贝。(噪声每提高3分贝,工作时间缩短一半。)1988年国务院发布实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90年发布《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1993年确立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即四方体制)为:国家监察,行业管理,公司负责,群众监督六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正式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消防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章安全管理哲学事故直间损失系数:1:4-1:>100,安全投入产出比:1:6事故五种基本性质:1)因果性;2)随机性与偶尔性;3)潜在性;4)必然性;5)可防止性第三章安全系统科学理论3.1安全系统论原理1、安全系统按组成性质,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思维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3、系统具有六个特性:整体性、稳定性、有机联系性、目的性、动态性、结构决定功能的特性。4、事故系统四M要素:人---直接因素;机—直接因素;环境---重要因素;管理---间接因素3.2安全信息论原理1、安全信息概念:安全信息是安全活动所依赖的资源。2、安全信息类型分为:一次安全信息[指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人、机、环境客观安全性以及事故发生后的现场(即现场),二次安全信息涉及安全法规、条例、政策、标准、安全科学理论等(即数据)3、安全信息的功能:安全信息是公司编制安全管理方案的依据;安全信息具有间接防止事故的功能;安全信息具有间接控制事故的功能。4、安全信息从应用的角度可分为:生产安全状态信息,安全活动信息;安全指令性信息。3.3安全控制论1、管理活动由四个要素组成:一是控制者,二是控制对象,三是控制手段和工具,四是控制成果2、事故防止与控制的工程技术原理1)消除潜在危险的原理;2)减少潜在危险因素数值的原理;3)冗余性原理(又称备用原理);4)闭锁原理;5)能量屏障原理;6)距离防护原理;7)时间防护原理;8)薄弱环节原理;9)坚固性原理;10)个体防护原理;11)代替作业人员的原理;12)警告和严禁信息原理3.4安全协调学原理1、安全监督系统:该系统重要是由工会组成的安全防线。具体为:党组织抓党;行政抓长;工会抓网;共青团抓岗;妇女抓帮2、注册安全主任的职责:定期向公司法人或负责人提交安全生产书面意见,重要涉及针对本公司安全状况提出的防范措施、隐患整改方案以及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及经费的开支计划;参与制定防止伤亡事故、火灾事故和职业危害措施,以及本公司危险岗位、危险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并负责监督实行;经常进行现场安全检查,及时解决发现的事故隐患,重大问题应以书面形式及时上报组织、指导对员工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安全法学理论4.1安全生产法规的性质与作用1、我国的安全生产法规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宪法为依据,以安全生产法为主体的,由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有关行政规章,技术标准所组成的综合体系。4.2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1、《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生产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即三同时制度)2、《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九规定,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生产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3、《安全生产法》第三十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送工具,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专业生产单位生产,并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检测检查机构检测,检查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安全标志方可投入使用。4、《安全生产法》第三十四规定: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生产经营场合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规定,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严禁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合或员工宿舍的出口。5、《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6、〈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对也许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合,用人单位应当设立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的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7、未成年工是指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8、“三同时”是保证建设项目贯彻“安全第一,防止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最有力的措施。消防管理方针:防止为主,防消结合;职业病防治方针:防止为主,防治结合。4.3安全生产标准体系1、按标准的法律效力可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2、按标准对象特性分类可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3、安全生产国家标准大体可分为:1)设计管理类标准;2)安全生产设备、工具类标准;3)生产工艺安全卫生标准;4)防护用品类标准;职业危害限度分级: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冷水作业分级,低温作业分级,高温作业分级,高处作业分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险限度分级,毒作业分级,生产性粉尘危害限度分级特种作业人员经安全技术培训后,必须进行考核,经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证者方可独立操作。必须进行复审,每两年一次,不合格者可在2个月内提出申请。4.4我国重要的安全生产法规内容简介1、宪法第42条规定,发明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2、渎职罪的犯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职业病防治采用防止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4、安全生产法共七章九十七条。三大目的: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保护国家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5、五方运营机制:政府监管与指导;公司实行与保障;员工权益与自律;社会监督与参与,中介支持与服务6、四个责任对象(四方责任):政府责任方,生产经营单位责任方,从业人员责任方,中介机构责任方7、三套对策体系:事前防止对策体系,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事后解决对策系统8、从业人员八大权利:知情权(有权了解其作业场合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建议权、批准权、拒绝权、紧急避险权、依法向本单位提出补偿的权利;获得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9、三项义务:自律遵规,自觉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的义务,危险报告义务10、危险化学品是指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第五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5.1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与机构1)在职业健康管理体制方面,推行的是“三方原则”的管理体制,即国家—雇主—雇员三方利益协调的原则。2)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司:负责发布全国安全生产信息和伤亡事故记录的具体工作;分析和预测国家安全生产形势;监督管理安全技术措施经费;5.2安全生产监督理论与技术1、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扣押,并应当在15日内作出解决决定,监督检查不得影响被检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被审查单位可在有效期内申请延期,最长不超过45天)2、三大权利:现场调查取证权;现场解决权;查封、扣押行政强制措施权;3、五大义务:审查、验收严禁收取费用;严禁规定被审查单位购买指定产品;遵循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的执法原则;监督检查时须出示有效的监督执法证件;对检查单位的业务、技术秘密尽到保密义务4、安全生产监督程序:监察准备;听取报告;现场调查;提出意见或建议;发出《安全生产监察指令书》或《安全生产处罚决定书》5.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范畴1)三违行为: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不安全行为,要严厉纠正和解决三危行业:建筑、矿山、危险化学品公司2)特种设备:特种设备是指危险性较大、易导致人身和设备事故的机械设备。其监察的范围,涉及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压力机械,木工机械,厂内运送机械,防爆电器,厂内机动车辆等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设备设施,以及安全专用仪器,装置工具等特种设备。3)特种作业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容易发生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特别对别人和周边设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的作业,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称为特种作业人员。4)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涉及安全技术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以实际技能考核为主。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者,每两年复审一次。对事故监察要做到四不放过:事故因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解决不放过;公司负责人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贯彻防范措施不放过。5.4工会劳动保护监督工会群众安全监督作用通过十个渠道来实现:网络监督,双向监督;民主监督;参政监督;依法监督;科学监督;舆论监督;专题监督;信息监督;联合监督5.6矿山安全监督1)矿山安全监察有三种形式:国家监察,矿山内部监察,群众监督2)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从上至下实行垂直管理,分级负责的体制。3)煤矿一通三防:通风,防瓦斯,防火,防煤尘4)在施工中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第六章安全教育理论6.5公司安全教育的对象,目的与内容1)安全教育的对象重要涉及公司的决策层,生产的管理者,员工,安全专业管理人员,以及职工的家属2)决策层的安全教育重要有:安全教育的知识体系;安全教育的目的;安全教育方法(安全培训,持证上岗)其中安全教育目的涉及: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尊重人的情感观;安全就是效益的经济观;防止为主的科学观公司管理层重要是指公司中的中层和基层管理部门的领导及其干部公司管理层的安全教育目的:中层管理干部:有关心职工安全的仁爱之心;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有适应安全工作需要的能力班组长:强烈的班组安全需求;深刻的安全生产意识;自觉的遵章守纪习惯;勤奋的履行工作职责;机敏的处置异常的能力4)公司的安全专职管理人员是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技术实现的具体实行者,是公司安全生产的“正规军”5)通过对公司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除了具有安全知识的一系列知识体系外,还应当具有如下条件:广博的知识,敬业精神6)公司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方法:学校的学历教育;在职教育职工的安全教育涉及:一般安全生产技术知识教育涉及:1、公司内的危险设备和区域及其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有关电气设备的基本安全知识;超重机械和厂内运送有关的安全知识;生产中使用的有毒有害原材料或也许散发有毒物质的安全防护基本知识;公司中一般消防制度和规则;个人防护用品的对的使用;紧急救护和自救技术措施;7)公司普通员工教育:1、三级教育(厂级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2、转岗,变换工种和“四新”教育(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产品)3、复工教育(离岗三个月以上和工伤后上岗前)4、特殊工种教育;5、复训教育;6、全员安全教育;7、公司平常性教育及其他教育;8)公司职工家属教育涉及:工作性质,工作规律及相关的安全生产知识。第七章安全经济学理论安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1)安全经济学的宏观基本理论;2)事故和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规律;安全活动的效果规律;4)安全活动的效益规律;5)安全经济的科学管理安全投资结构:安全措施费用与个人防护用品费用的结构;安全技术投入与工业卫生投入的结构;防止性投入与事后整改投入的结构;硬件投入与软件投入的结构第八章安全文化建设理论安全文化发展脉络:17世纪前---古代安全文化---被动承受型17世纪后-20世纪初---近代安全文化---事后型,亡羊补牢20世纪初至50年代---现代安全文化---综合型,人机环对策20世纪50年代后至今---发展的安全文化---超前,防止型。详见P246表8-18.2安全文化的概念及定义1991年国际安全核安全征询组在INSAG-4报告中给出的定义是: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过一切之上的观念。广义的安全文化:是人类安全活动所发明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8.4安全文化的范畴,功能与作用1、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安全文化的范畴涉及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精神层,,行为文化和管理文化是制度层,物态文化是物质层。1)安全观念文化:重要是指决策者和大众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2))安全行为文化: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的表现。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层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和指挥、掌握必须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3)安全管理文化:其建设涉及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地执法行为。4)生产过程中的物态文化体现在:人类技术和生活方式与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自然相适应有前的安全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自身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8.5安全文化建设公司的安全文化建设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班组及职工;2)管理层及决策者;3)生产现场;4)公司人文环境第九章安全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9.1安全行为科学基本理论1、研究安全行为的方法:观测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9.2人的行为模式1、人的生理行为模式---自然属性模式:外部刺激—肌体感受---大脑判断—安全行为反映—安全目的达成2、人的心理行为模式---社会属性模式:安全需要—安全动机---安全目的实现---新的安全需要9.3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1、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个性心理因素:1)气质对安全行为的影响[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气质分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2)性格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性格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最重要的,最显著的心理特性,是对某一事物稳定的和习惯化的方式。性格有:理智型、意志型、情绪型。理智型用理智来衡量一切,并支配行动;情续型的情绪体验深刻,安全行为受情绪影响大;意志型有明确目的,行动积极,安全责任心强。2、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社会知觉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二是人际知觉,三是自我知觉;人的社会知觉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产生偏差的因素有:第一印象作用;晕轮效应;优先效应与近因效应;定型作用;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3)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3、影响行为的重要社会因素:1)社会舆论对行为的影响;2)风俗与时尚对人个行为的影响9.5安全管理的行为激励1、激励理论:1)X-Y理论;2)双因素理论;3)强化理论其基本观点:a、人的行为受到正强化趋向于反复发生,受到负强化趋于减少发生;b、欲激励人按一定规定和方式去工作,奖励比处罚更有效;c、反馈是强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反馈就是使工作者知道;d、为了使某种行为得到加强,奖赏应在行为发生后尽快提供,考虑强化的时效性,延缓会减少效果;e对所希望发生的行为应当明确规定和表述。4)盼望理论;5)公平理论第十章事故致因论10.1事故致因理论(一、事故频发论,二、海因里希事故中心论,三、系统安全工程理论,四、多米诺骨牌理论,五、轨迹交叉论;六、能量转移理论)一、1、事故频发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工厂中少数工人具有事故频发倾向,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厂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海因里希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因素,公司事故防止工作的中心就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三、系统安全认为,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因素;危险性是指某种危险源导致事故,导致人员伤害,财物损坏或环境污染的也许性。所谓安全是没有超过允许限度的危险。系统安全的目的不是事故为零,而是最佳的安全限度。四、事故发生顺序:社会环境和管理欠缺---人为过失*---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意外事件--*伤亡五、轨迹交叉论认为,在一个系统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过程中,一旦发生时间和空间的运动轨迹交叉,就会导致事故。博德的事故因果连锁:管理失误---个人因素---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事故---伤亡北川彻三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从四个方面探讨事故发生的因素:1)技术因素;2)教育因素;3)身体因素;4)精神因素事故发生的三个因素:1)管理因素;2)学校教育因素;3)社会或历史因素;六、事故的定义:事故是能量的不正常转移能量在事故致因中的地位能量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人类运用各种形式的能量做功以实现预定的目的。人类在运用能量的时候必须采用措施控制能量,使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产生、转移和做功;假如由于某些因素失去对能量的控制,就会发生能量违反人的意愿的意外释放逸出,使进行中的活动中止而发生事故。假如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作用于人体或设备,且能量的作用超过他们的抵抗能力,则将导致人员伤害或设备损坏。防止能量转移的屏蔽措施用安全的能源代替不安全的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蓄积;4)缓慢转移能量;5)设立屏蔽设施;6)在时间或空间上把能量与人隔离;7)信息形式的屏蔽危险源辨识与控制理论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涉及场合和设施)危险源控制:是运用工程技术和管理手段消除、控制危险源,防止危险源导致事故、导致人员伤害和财物损失的工作。控制危险源重要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来实现。危险性评价危险性是指某种危险源导致事故,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失的也许能。危险源的危险性评价涉及对危险源自身危险性的评价和对危险源控制措施效果的评价10.3事故防止原理1、根据事故特性的研究分析,事故性质有:因果性,随机性,潜伏性,可防止性2、事故的防止对策:1)安全法制对策;2)工程技术对策;3)安全管理对策;4)安全教育对策3、设备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故障变化规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故障的初发期;故障的偶发期;故障的频发期4、安全系统的最基础要素:人---机---环---管5、时间导致事故的规律表现如下:1)失机的时间;2)异变的时间;3)延长的时间;4)非常时间均能导致事故6、运用时间导致事故的规律,要做好如下工作;1))限制加班、加点控制事故发生;2)抓好季节性事故的防止和控制(季节性事故如防雷等与气候相关的事故)3)做好异常劳动时间的安全管理控制事故发生。第十一章风险管理与评价11.1风险管理1、风险是某一有害事故发生的也许性及其后果的总和2、风险分为个体风险和整体风险。个体风险是一组观测人群中每一个体所承担的风险。总体风险是所观测的全体承担的风险。3、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公司通过辨认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从而有效控制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来综合解决风险,以实现最佳安全生产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4、风险的构成要素:1)风险因素;2)风险事件;3)风险损失[风险损失是由风险事件所导致的,非故意的和非预期的收益减少。风险损失涉及直接损失(财产和生命)和间接损失。5、风险管理内容涉及风险分析(风险辨认,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和风险的控制管理(风险规划、风险控制、风险监督)6、风险管理的程序分为四个阶段:1)风险的辨认;2)风险的衡量;3)风险管理对策的选择;4)执行与评估7、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1)闭环控制原则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信息反馈和控制措施;2)动态控制原则;3)分级控制原则;4)多层次控制原则8、风险控制的策略性方法1)减轻风险;2)防止风险;3)转移风险[其中保险是公司和个人转移事故风险损失的重要手段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补偿事故经济损失的重要方式]4)回避5)自留;6)后备措施11.2危险源的管理1、危险源的分类危险源的三个要素: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存在的,也许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约束,限制能量屏蔽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它涉及人、物、环境三方面的问题。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也许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也许能性越大。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坠落事故危险源划分为四级(一级2-5m,二级5-15m,三级是15-30m,特级30m以上)11.3安全评价1、安全评价也称危险度评价或风险评价。它以实现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工程系统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判断系统发生事故的也许性及其严重限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安全分析方法及特点1)故障树分析(FTA)2)事件树分析(ETA)3)预先危险性分析(PHA)4)安全检查表分析技术(SCL)5)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6)安全操作研究(OS)3、作业环境危险性评价三种因素:L---发生事故的也许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限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导致的损失后果4、危险分级:可分为四个级别1)第1级(1类)劫难性的,导致人员严重伤害或死亡,系统损坏2)第2级(2类)危险的导致暂时性重伤或轻伤,重要系统损坏3)第3级(3类)临界的轻微的可恢复性的伤害,较少系统损坏4)第4级(4类)安全的现代安全管理实务第一章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1.1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内容组成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消除和控制生产经营系统中的各种有害与危险因素,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发明安全舒适的劳动条件,保护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2、安全生产法第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有有关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有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安全生产法》作为安全生产方面的综合性法律,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体现保障生产经营安全的法律约束力。这些保障规范重要涉及:人员的安全保障、项目建设安全保障、设备与设施安全保障、安全生产管理保障。4、防止性管理就是以防止事故为中心所进行的管理活动。由于事故的直接因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防止性管理的核心是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5、事后性管理就是出了事故以后的管理,涉及事故管理和办理工伤保险理赔过程的管理。事故管理重要是事故报告,事故的调查,分析、解决、事故的记录分析与报表6、《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是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依据。7、危险分析方面:如危险预先分析法、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因素—后果分析法。1.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建立1、凡是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三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2、对于三百人以下的非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的,假如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有困难,可委托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3、根据有关行政规范的规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技术人员数量要达成员工总数的2-5‰。4、安全组织机构中的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重要职责是1)组织制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政策,目的以及年度安全工作计划,并督促各部门组织实行。2)协调,指导各部门开展监督、宣传教育等安全生产管理工作;3)研究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安全生产委员会实行定期会议议事制度,通过年初或年终的定期会议部署全年度的安全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会议。如遇重大问题或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可提请临时召开会议。1.3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贯彻1、“三同时”制度的实行规定从项目论证到设计、施工、竣工验收都应按“三同时”的规定进行审查验收。建设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必须进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论证。2、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指对生产经营单位各类人员,在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安全文化、安全技术、管理、技能等方面,有计划,有环节地组织教育培训,以全面提高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把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行为规范化,制度化即形成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是生产经营单位为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技术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而进行的工作,是一项经常性的基础工作。从业人员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对安全生产起决定性的作用。4、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重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的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5、“三新”培训的条件是:新入厂的从业人员;新调动工种的从业人员;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或使用新设备的情况6、特种作业人员是指其作业的场合、操作的设备、操作的内容具有较大危险性,容易发生伤亡事故,或者容易对操作者本人,以及对别人和周边设施的安全导致重大危害的作业人员称为特种作业人员。7、凡是对生产经营安全与从业人员安全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各种作业活动,如动火、设备检修、维修、吊装、爆破等危险性作业,需事先提出申请,经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审查批准,发放作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该项作业活动,这就是安全作业证制度。8、处罚是对安全生产不良行为导致事故的责任主体的惩戒。安全责任追究的主线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履行安全责任,增长责任主体的责任意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是“谁主管,谁负责”。1.4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与贯彻1、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的原则:1)“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2)充足体现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3)突出重点的原则2、“五同时”: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选生产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选事故防止工作。1.5安全生产检查制度的建立与实行1、安全生产检查可分为定期性、经常性、季节性、专业性、综合性和不定期的职工代表巡视安全检查。定期检查周期一般为:主管部门每年组织一次,生产经营单位每季或每月一次,车间每月或每周一次,班组,岗位按一定周期检查。季节性检查如冬季防冻保温,防火,防煤气中毒,夏季防雷等检查。专业性检查重要指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的安全专业检查(如锅炉,压力容器,防火,防爆、电气等专项检查。2、安全检查的内容:查思想,查管理,查制度,查现场,查隐患,查事故3、创建“三标”:标准化生产场地,岗位和班组4、安全检查的实行程序:遵循“上下结合,自检与抽检相结合,全面检查与重点突出相结合5、安全检查表类型:车间用安全检查表,专业性安全检查表(由专业机构或职能部门编制和使用,重要用于定期或专业性的安全检查)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方法2.1安全目的管理1、安全目的管理是目的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是生产经营单位拟定的,在一定期期内应当达成的安全生产总目的,通过度解展开、贯彻措施、严格考核,进行组织内部自我控制实现安全生产目的的一种安全管理方法。其核心是安全目的的制定、实行与考核。2、目的管理的对象是整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3、目的管理的具体做法是:第一阶段:生产经营单位领导订立总的经营目的;第二阶段:过程管理;第三阶段:管理人员和员工共同评议总结3、安全目的管理的理论依据:目的设立理论,根据目的设立理论,人的行为的重要特性是有目的的行为。目的管理强调个人目的,部门目的与整个生产经营单位目的的一致性4、安全目的管理的特点1)目的性;2)分权性;3)民主性5、安全目的管理的作用实行安全目的管理,将充足启发、激励、调动生产经营单位全体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感和发明力,有效地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现代安全管理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充足体现了“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使安全管理向全员发展;2)有助于提高员工安全技术素质;3)促进在生产经营单位内推行安全科学管理6、安全目的制定的原则:目的的重点性、先进性、可比性、综合性、与措施的相应性。目的所具有的特性:责任性,时间性,激励性,根据目的层层分解的原则,保证措施也要层层贯彻。PDCA循环就是按计划、实行,检查,解决2.2安全过程管理1、过程管理就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对过程要素(项目,活动,作业),对象要素(作业环境,设备,材料、人员),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的系统控制,消除生产经营活动中也许出现的危险与有害因素,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四全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员管理2、项目可行性研究安全保障应做到以下规定:综合规定;厂址选择;总平面布置;安全卫生防护设施;3、建设项目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1)建设项目安全卫生评价的重要依据和建设项目概况;2)建设项目的重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其定量或定性评价3)安全卫生对策措施;4)安全评价的结论和建议4、建设项目安全卫生评价报告的重要内容涉及:1)安全评价的重要依据;2)建设项目概况;3)重要职业危险,危害因素;4)安全评价范围、评价单元;5)安全评价方法;6)安全卫生对策措施;7)安全评价工作的进度安排5、标准化作业是安全规章制度的具体化6、《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应当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保证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贯彻。7、危险作业的特点:1)作业时间,地点不固定;2)临时组织作业人员,往往彼此不熟悉,难以做到默契配合;3)作业程序不固定,不熟悉,甚至是完全生疏的;4)使用的设备、工具不固定,甚至不适合,缺少安全保障;5)一般都较复杂,困难,技术规定高,危险性大。8、危险作业程序涉及申请、审批、作业、监督、总结等过程,整个程序要严格、规范。需要进行危险作业的部门应一方面提出申请,说明规定作业的理由,时间、地点、规模和作业内容。申请一般应逐级进行。9、作业中使用的设备与工具应严格按施工设计规定配备,并严格进行检查。10、施工组织设计是整个施工或作业中的指导性文献。也是危险性作业开工前必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11、两个系统交接的位置即为交叉结合处,可划分为硬交叉和软交叉两种。硬交叉重要是指由于空间位置,工艺、作业区等引起的交叉结合。软交叉也称为工作交叉,重要指由于时间,工作职责,管理职责而引起的交叉结合。12、安全生产法第四十条规定,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许危及对方生产安全的,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用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13、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合,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有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14、过程确认制:过程确认制是根据人们故意识行为中常用的“判断、拟定、行动”的思维方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过程管理方法。过程确认制规定人们把“判断、拟定、行动”作为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15、过程确认制的实行方法:1)被确认对象的划定;2)指定确认者;3)规定确认的内容和时间4)确认方法与程序的制定5)制度文献制定16、计算机辅助安全管理的基础是安全信息管理。在教育培训教学表现方式方法方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集声音、文字、图象、视频为一体,能直观形象地表现学习的知识,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效果。第三章从业人员选用与配置的安全管理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占80%以上,因此,要保证生产安全必须提高人的行为安全性,一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二要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可从两个途径入手:1)严把人员的选用与配置关;二是加强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3.1人员安全管理概述1、构成事故的桥梁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不善搭成的,所以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3.2人员安全素质的构成与规定1、人的素质涉及遗传的先天素质和由实践经验积累而成的后天性素质两类。素质涉及的要素有以下几点:1)生理内涵指有机体以遗传为基础的解剖生理特点(具有如下特点:不可改变性;个体差异性;2)品德内涵指人的思想品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内容。3)心理内涵指个体所具有的个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爱好,追求,情绪等个体差异。4)智能内涵重要指从后天环境中习得的知识,文化,技术,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的特点5)工作绩效内涵指各类人员通过努力所取得的工作成效。2、安全意识、法制观念是安全文化素质的基础,安全技能知识,文化知识结构是安全文献素质的重要条件,心理应变,承受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规范约束力是安全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3、人的感觉:1)视觉:通过视觉可以感知物体的明暗,颜色,形状,大小,运动等。人眼视力正常标准规定为:最小视角为1分时,视力等于1.02)听觉;3)触觉(皮肤感觉是由物体的温度或机械作用到皮肤表面而引起的);4)味觉和嗅觉。4、人的心理素质取决于人的心理特性。人的心理特性结构重要涉及心理过程特性和个性心理特性。人的心理过程特性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具体分为结识过程和意向过程。结识过程是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过程。意向过程是指人的情感,情绪,意志。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毕一定任务的本领。影响能力的因素有:1)感觉、知觉和观测力;2)注意力;3)记忆力;4)思维;5)操作能力6、性格重要表现形式可归纳为冷静型、活泼型、急燥型、轻浮型和迟钝型等五种,前两种为安全型。7、情绪和情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感情这种复杂心理现象的。情绪是由肌体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属于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则是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属于人类特有。在生产中出现的两种不安全情绪:急燥情绪和烦燥情绪8、意志:意志就是人自觉地拟定目的,并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9、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一般泛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负有一定安全责任,拥有一定管理权限的生产经营单位各级领导者,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10、安全管理人员应具有的安全文化素质;1)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真抓实干的作风;2)较强的业务能力素质和雷厉风行的作风;3)较高的安全管理水平的素质和求真务实的作风。11、厂内机动车辆驾驶员的生理条件规定为:年满18周岁,身高1.5米以上(大型车辆1.6米以上),双目视力均0.7以上(涉及矫正视力),无色盲,色弱,左右耳距音叉0.5米能辨清声音方向,心,肺,血压正常,无癫痫,精神病突发性昏厥及其它妨碍驾驶机动车辆的病症或生理缺陷。3.3岗位分析1、人和岗位互相匹配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人适其职(即一个人有能力,有条件从事或者做好某一岗位的工作)二是职选其人(即根据特定岗位的规定去选择适合从事该岗位的人)2、岗位分析的方法:1)观测法;2)现场访谈法;3)问卷调查法;4)计算机辅助岗位分析系统;3、岗位分析的一般程序:1)拟定岗位类型并审查现有文献资料;2)向领导和员工说明岗位分析过程;3)进行岗位分析;4)岗位规定细则及岗位说明书编制3.4职业适应性测试1、心理素质测查的方法重要有:调查法、观测法、实验法和测验法。2、目的指标体系研究大都采用德尔菲法。3、电工初步筛选出测试指标为:安全态度,眼手协调性,对灯光,声音信号危险情况的反映速度,注意的集中能力,视力,听力,注意的连续能力,注意的分派能力,外界刺激反映能力,智力,对颜色的分辨能力,明暗视觉适应能力,指尖灵敏度,手腕灵活性,血压,视野共16项指标。第四章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4.1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特点、任务与作业流程1、安全教育培训是生产经营单位为了提高职工安全技术水平和防范事故能力而进行的工作,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2、安全意识就是安全生产重要性在人脑中反映的限度。3、安全教育的特点:1)长期性和艰巨性;2)广泛性和实践性;3)专业性和科学性;4)时间性和有效性4、作为生产经营单位的重要负责人必须结识到,安全教育培训是生产经营单位工作的先行官,是实现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的主线保证。4.2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分析1、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的程序1)发现问题[涉及个人层面和组织层面,个人层面重要体现在:工作效率低下,员工情绪,违章操作,技能方面的问题;组织层面的问题:生产任务变化需要新的安全技能;新设备,新工艺等需要新的安全技能;人员调整需要新的安全技能;制度不健全等]2)问题预先分析;3)资料收集;4)需求分析2、员工工作状况分类,共四类:第一类:安全态度好,岗位安全知识和技能符合规定;第二类:安全态度好,岗位安全知识和技能不符合规定;第三类:安全态度不好,岗位安全知识和技能不符合规定;第四类:安全态度不好,岗位安全知识和技能符合规定3、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监管人字[2023])123号文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教育培训对象涉及:生产经营单位重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四类。1)生产经营单位重要负责人是指对本单位生产经营负全面责任,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的人员,具体指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其它生产经营单位的厂长,经理,矿长,投资人等。生产经营单位重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三危公司安全资格培训不得少于48学时,每年再培训不得少于16学时。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指在生产经营单位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人员。重要指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以及未设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时间同重要负责人同样。(24/8,48/16)3)生产经营单位其它从业人员是指除重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以外,该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人员,涉及其它负责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各岗位的人员及临时聘用的人员。新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危险性较大的行业和岗位,不得少于48学时。从业人员调整工作岗位或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时,应进行相应的车间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生产经营单位使用“四新”时应对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四懂三会:懂工艺流程,懂设备结构,懂设备原理,懂设备性能;会操作,会维修保养,会排除故障。四过硬:生产操作,机器设备使用,安全技术,在复杂情况面前过硬4.3安全教育培训计划的制订1、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制订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2)阶段性原则(分三个阶段: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的教育)3)完整性原则4.4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与方式的选定1、安全教育培训遵循的原则:1)科学性与系统完整性;2)教育性;3)普及性;4)通俗性;5)直观性;6)理论联系实际;7)按需施教;8)培训方式和方法多样性2、安全知识技术教育培训内容1)生产技术知识教育培训,具体内容: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生产概况,生产特点,生产过程,作业方法,工艺流程,各种机具的性能,生产操作技能和经验,产品的构造;2)基本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危险区域和设备的基本知识及注意事项;生产中使用的有毒有害原材料的安全防护知识;电气安全知识;起重机械安全知识;高处作业安全知识;厂内运送安全知识;防火防爆安全知识;个个防护用品的构造,性能和对的使用方法,发生事故时的紧急救护和自救技术;3)专业安全技术知识培训;4)职业病防治知识教育培训;重要内容有工业防毒技术,工业防尘技术,噪音控制技术;振动控制技术;射频控制技术;高温作业技术;激光保护技术5)安全管理知识教育;6)安全生产经验教训教育3、安全技能是人为了安全地完毕操作任务,通过训练而获得的完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由于安全技能是通过训练获得的,所以经常把安全技能叫做安全技能训练。技能的形成的特性:1)先快后慢;2)高原现象;3)起伏现象;4、安全态度教育是通过安全思想教育,安全法纪教育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教育5、安全教育的方法重要有讲授、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参观、讨论、宣传。6、安全教育培训常用的组织方式:1)基本安全培训班;2)从业人员培训中心;3)实践中培训(重要形式有:师带徒、巡回教学、技艺传授活动、技术讲座和示范表演、岗位练兵、安全技术表演赛)4)安全技术教育室4.5安全教育培训的实行与管理1、培训准备工作内容:1)培训教师的选定:培训教师的素质,能力,经验,教学方法等都关系到培训效果的好坏与质量的高低。应考核如下条件:a、专业条件:规定培训教师应在培训主师领域有丰富的知识与阅历b、有丰富的培训教学经验;c、有较高的敬业精神2)培训教材及资料的选定(购买现成的教材,改编教材和自编教材)3)培训教学条件的选定(培训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硬件涉及教室、教学场合、教学设备都应拟定妥当)2、安全培训单位资质的评审为贯彻实行《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了一、二、三、四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资格的评估标准。一、二级由国家安监局评审,并于2023年4月公布了首批90个单位的一、二级安全生产培训资格;三、四级由省级安监局评审。第五章人员作业的安全管理5.1人员作业的行为控制管理1、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2、不安全的心理状态:1)骄傲自大,争强好胜;2)情绪波动,思相不集中;3)技术不纯熟,遇险惊恐;4)盲目自信,思想麻痹;5)盲目从众,逆反心理;6)侥幸心理;7)惰性心理;8)无所谓心理;9)好奇心理;10)工作枯燥,厌倦心理;11)错觉,下意识心理;12)心理幻觉,近似差错;13)环境干扰,判断失误3、情绪的控制与调节:1)语言调节法;2)注意转移法;3)精神宣泄法;4)角色转换法;5)辩证思考法4、安全行为是指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保护自身和保护设备、工具等物资的一切动作。5、人员安全行为激励的原则:1)目的结合原则;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3)正激与负激相结合4)按需激励;5)民主公正6、人员安全行为的激励方法:1)物质激励;2)精神激励(涉及:目的、形象、荣誉、爱好、参与、楷模6种激励)7、纪律处分的实行办法:按国家《公司职工奖惩条例》的规定执行。处分要注意时限性问题,根据条例第20条规定,审批从业人员处分的时间,从证实从业人员犯错误之日起,开除处分不得超过5个月,其他处分不得超3个月。8、对人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方式可分为:防止性控制,更正性控制,过程控制,事后控制。9、根据管理控制作用不同,可选用以下管理控制方法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1)政策与规则控制是实行控制的重要方式,其重要特性有: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可预测性)安全生产控制内容涉及:建立权力结构、信息沟通渠道以及合适的控制跨度。控制跨度就是管理者所控制的人员数量,即向同一个人报告的人员数量。10、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在一种超过一切之上的观念。安全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或器物层)11、安全文化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其基本功能有: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激励功能;4)约束功能;5)规范行为功能5.2人员作业过程的安全管理1、人员作业过程安全管理的内容重要涉及:1)建立合理的劳动组织;2)采用合理的作业方法;3)采用合理的作业动作;4)以班组为依托,建立旨在减少工伤事故的现场作业安全活动制度2、一个合理的作业人员组织应具有以下3个基本条件:1)有明确的目的;2)有协作的意愿;3)有良好的沟通3、劳动组织要素涉及人、物、环境、时间、作业性质、作业过程等。4、工作时间是指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者应当从事生产或工作的时间,涉及每日工作的时数和每周工作时数、正常工作时间、延长和不得延长的工作时间。我国法定实行日工作时间8小时,周工作时间5天,共40小时的工作制,并且劳动者享有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休息的权利。必须严格限制加班加点。5、缩短工作日,是指劳动者每个工作日的时间少于标准工作日长度的工作日制度,《劳动法》规定每日不超过8小时就意味着8小时以内用人单位可以自行缩短工作时间,重要有两种情况:1)用人单位可以根据生产实际拟定工作时间;2)对一些特殊条件下从事劳动和有特殊情况的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实行缩短,有以下四种情况:a、夜班工作;b、矿山井下、高处、严重有毒有害、特别繁重和特别紧张的作业;c、哺乳未满一周岁婴儿的女从业人员;d、未成年工。工间操的时间以安排在下午为好。实行工间操制度,其休息时间一般不可少于15分钟。6、作业方法分析研究的内容有两部分,一是作业过程分析,二是动作分析。7、“六何提问法”是一种考察,分析研究方法。它是对所研究的每一项活动,都要从因素、对象、地点、时间、人员、方法六个方面依次进行系统地提问,来进行考察。8、动作研究:是一种以细微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分析方法。它是把某项作业的动作,分解为最小的分析单位(动素),来对作业进行定性分析,以找出最合理的动作,使作业达成标准化的一种方法。(人体动作要素详见P230表5-3)9、危险预知活动:是各行业针对自己的生产特点和工艺过程,以其危险源为对象,以生产班组为基本形式而开展的一项安全教育和训练活动。5.3特殊从业人员的管理特殊从业人员涉及:女从业人员,未成年工,患有有害作业禁忌症(可诱发职业病)的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5.3.1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与管理1、女职工禁忌从事的劳动范围:矿山井下作业;森林业伐木,归楞及流放作业;《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中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作业;建筑业的脚手架拆装作业及以电力,电信作业的高处架线作业;连续负重(指每小时负重次数在6次以上,每次负重超过20公斤,间断负重每次负重超过25公斤的作业。女职工月经期间严禁从事:高处、低温、冷水、野外作业和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已婚待孕的女职工工严禁从事:铅、汞、苯、镉等作业场合属于有毒作业分级标准中的第三、四级作业。2、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的内容:1)在招用时,应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合格者方可录用,录用后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2)不得安排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及分级中第四级劳动强度的劳动和法律法规禁忌从事的其它劳动3)对未成年工实行缩短工作时间制度;4)安排适当的学习文化,业务技术的时间,对其职业培训给予照顾和保证,使其在劳动过程中也能不断提高文化和业务技术水平。3、特种作业:是指容易发作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别人及周边设施的安全也许导致重大危害的作业,涉及:1)电工作业;2)金属焊接,切割作业;3)起重机械(含电梯)作业;4)公司内机动车辆驾驶;5)登高架设作业(含2米以上登高架设);6)锅炉作业(含水质化验);7)压力容器作业;8)制冷;9)爆破;10)矿山通风;11)矿山排水;12)矿山安全检查;13)矿山提高运送;14)采掘(剥);15)矿山救护;16)危险物品;17)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其它作业。4、申报特种作业人员具有的条件:1)年满18周岁;2)身体健康,无妨碍从事相应工作的疾病和生理缺陷;3)初中(含初中)以上文化限度,具有相应工种的安全技术知识,参与国家规定的安全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并成绩合格;4)符合相应工种作业特点需要的其它条件。5、特种作业操作证每2年由原考核发证部门复审一次,连续从事本工种十年以上的,经用人单位进行知识更新后,复审时间可延长至每4年一次。复审内容涉及:健康检查;违章作业记录检查;安全生产新知识和事故案例教育;本工种安全技术知识考试。6、对于未按规定接受复审或复审不合格,或违章操作导致严重后果或2年内违章操作记录达3次以上,或弄虚作假取得操作证的将被发证单位吊销其特种作业操作证。7、确诊为职业病者,必须按卫生部发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解决办法》的规定,两个月内调离工作岗位,特殊情况(技术骨干)不得超过半年。第十一章事故特性与事故解决11.1事故与事故特性1、事故:一般是指生产和工作中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社祸。2、伤亡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或生产经营有关的活动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3、重伤或死亡事故:轻伤或微伤事故:无伤害事故=1:29:3004、人身伤害三要素即:1)伤害部位(头、脸、上肢等),2)伤害种类(创伤、骨伤、电伤等)3)伤害限度(轻伤、重伤、死亡)轻伤:是指职工负伤后休一个工作日以上,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的失能伤害,构不成重伤的重伤:损失工作日等于或大于105日的失能伤害,重要有以下情况:a、经医生诊断为残废或也许成为残废的;b、伤势严重,需要进行较大手术才干挽救的;c、人体要害部位严重灼伤烫伤或非要害部位,但灼伤,烫伤面积占全身面积三分之一以上的;d、手部伤害:大拇指扎断一节的;食指,中指,小指,无名指任何一只扎断两节或任何两只扎断一节的;局部肌腱受伤甚剧,引起机能障碍,不能自由伸曲;e、脚趾扎断3只以上的[其余见P568页]死亡:当场死亡或负伤一个月内治疗无效死亡5、事故分类:按事故伤害限度分类如下:1)轻伤事故:只有轻伤但没有重伤和死亡的事故2)重伤事故:有重伤但没有死亡的事故3)一般伤亡事故:一次死亡1至2人的事故;4)重大伤亡事故:一次死亡3至9人的事故;6)特别重大伤亡事故: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事故;按事故致因分类,依GB6441-86《公司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可分为20类6、事故发生的因素可分为:1)直接因素:在时间上最接近事故发生的因素,又称为一次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的因素、环境的因素、人的因素、2)间接因素:引起事故因素的因素,重要有:技术因素、教育因素、身体因素、精神因素、管理因素3)重要因素:在导致某次事故的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中,对事故发生起了重要作用的因素即为重要因素。重要因素既可认为直接因素,也可认为间接因素。7、事故发生过程的连锁关系:事故起因—事故爆发---事故补救---事故后果图表见P57411.2事故解决1、事故解决工作程序:事故发生后的报告、事故的应急救援、事故的现场保护、事故调查(涉及事故过程、伤亡情况、经济损失情况等)、事故分析(事故因素、事故责任、事故防止措施)、人员方面的解决、事故报告书的撰写、事故材料归档等2、事故报告规定:1)对生产经营单位: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用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2)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规定:应当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延不报3)对地方政府的规定:要如实报告,对事故情况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延不报;3、事故调查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4、事故责任分析解决详见P5915、根据事故解决四不放过的原则,对事故责任者要严厉解决,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追究法律责任的原则:1)因果原则;2)责任法定原则;3)公正原则4)及时、违法必究原则6、行政责任制裁方式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种行政处分对国家工作人员可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种对生产经营单位职工可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开除七种,并可给予一定的罚款行政处罚的种类涉及警告、通报批评,限期改正等申诫罚;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停建、关闭,吊销营业执照,取消资格,降名等行为罚;罚款,没收财产等财产罚。7、事故防止措施可从管理、法规执行、技术、教育等方面分析应采用的措施。8、事故调查报告书的内容规定详见P60011.3事故建档、记录分析与报表1、常用伤亡事故相对记录指标:1)千人死亡率:死亡人数/平均职工人数*1032)千人重伤率:重伤人数/平均职工人数*1033)百万工时伤害率:伤害人次数/实际总工时*106第十二章工伤保险202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第375号令《工伤保险条例》,该条例于202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12.1工伤保险的概念、原则与工伤认定1、工伤保险:指国家或政府通过建立社会保险机构向生产经营单位(雇主)强制征收工伤保险费形成工伤保险基金,在员工意外遭遇工伤事故或职业病而丧失劳动能力、中断经济收时,由工伤保险基金在物质和经济上予以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含义:1)工伤保险必须有工伤保险基金,它是工伤保险的物质基础;2)接受工伤保险的员工必须是遭遇法定范围内的工伤事故或职业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员工3)对于工伤员工,应由工伤保险基金按照工伤保险法律,根据丧失劳动能力限度,在物质和经济上向工伤员工提供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待遇一般涉及:长期抚恤金、一次性补偿金、医疗费报销、丧葬费及提供假肢、轮椅等。2、工伤保险的基本原则:1)无责任补偿;2)风险分担、互助互济(最基本的原则);3)个人不缴费;4)区别因工和非因工;5)补偿与防止、康复相结合;6)集中管理;7)一次性补偿与长期补偿相结合;8)拟定伤残和职业病等级;9)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相区别;10)工伤争议举证倒置3、工伤保险认定的实质是要明确三个问题:一是要明的确施保险的员工范围;二是要明保证险的伤害范围;三是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对职工伤亡事故应承担的责任;4、《工伤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公司、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与工伤保险,为本单位所有职工或者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5、《深圳市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参与保险的员工范围为: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员工;机关、团队、事业单位中除公务员及参照享受公务员待遇的人员以外的员工;个体工商户,专业户招用的人员。6、工伤认定的前提条件是职工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建立可根据以下特性来鉴定:1)协议式劳动关系;2)事实上劳动关系7、我国职业清单为10类115种。8、工伤认定的条件重要采用列举的方法,被认定为工伤的十种情形详见P6529、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导致的伤害,按无过错原则实行补偿。12.2工伤保险基金费率与工伤保险待遇1、工伤保险费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拟定费率。2、工伤保险基金重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1)工伤保险费及其利息收入;2)工伤保险费滞纳金;3)工伤保险基金经营收益。3、工伤保险待遇可分为:工伤医疗待遇、伤残待遇、职业病待遇、职业康复待遇和因工死亡待遇。职业病待遇重要有:1)调换工种待遇;2)休养待遇;3)职业病职工调动工作的待遇解决因工死亡待遇重要有:1)丧葬费;2)供养直系亲属抚恤费,根据供养人口按月发给;3)没有供养直系亲属的,可发给直系亲属一次性抚恤费。4、一级至四级伤残的工伤保险待遇及计算方法详见P661。安全专业知识现代安全管理实务第六章设备、设施安全管理概述6.1设备、设施安全管理的重要性1、设备不安全状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型态:1)物理型态设备在静止状态下所显理的危险性和有害性,以物理作用方式为主而引发事故。(如设备外观有尖角锐边等对人体的割伤等,高温设备表面等)2)化学型态设备所显现的危险性和有害性,以化学作用方式为主而引发事故。化学型态又可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两种。原生型是指设备所散发的物质自身就具有危险性和有害性,可直接引发中毒、伤害,燃烧、爆炸等事故次生型设备所散发物质自身并没有直接引发事故的危险性和有害性,而是通过与其它物质发生反映后形成新的,具有危险性和有害性的物质,所形成的新物质可引发事故。3)行为型态设备在运动过程或在与其它物体互相作用的过程所显现的危险和有害特性。根据其表现方式可分为参数超限型、交叉碰撞型、失控型、挤压型、咬合型、接触型。4)能量型态根据释放能量类型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能型、热能型、电能型,电离辐射型,化学能型和声能型;根据释放能量大小可分为高能,中能,低能;按释放速度分为高速,中速,低速,破坏最大的是高能-高速型,最小是低能-低速型。2、危险因素是指对人导致伤亡或能对物导致突发性损坏的因素。而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导致疾病(含职业病)的,或能对物导致慢性损坏的因素。根据机械类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性质不同,可分为机械性危险、有害因素和非机械性危险、有害因素两大类。机械性危险与有害因素表现形式详见表6-3P2503、电击伤:指采用电气设备作为动力的机械以及机械自身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静电引起的危险。4、机械引起的噪声涉及:机械性噪声,液体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5、化学物危害;涉及工业毒物的危害;酸、碱等化学物质的腐蚀性危害;易燃易爆物质的灼伤火灾和爆炸危险6.2实现设备、设施安全的途径实现设备安全的途径重要有:设备的本质安全化;采用安全防护装置;采用控制技术加以控制;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1、本质安全是指操作失误时,设备能自动保证安全;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发现并自动消除,能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为使设备达成本质安全而进行的研究、设计、改造和采用各种措施的最佳组合称为本质安全化。本质安全化是建立在以物为中心的事故防止技术的理念之上,从设备的设计,使用过程分析,要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可从三个方面入手:1)设备阶段;2)操作阶段;3)管理措施2、为了实现设备本质安全化而给主体设备装置的各种附加装置都统称为安全装置。其作用表现如下:1)防止设备因超限运营而发生事故;2)自动排除或避免因设备故障而引起的危险;3)防止因人为的误操作而引起的事故;4)防止人误入危险区发生的事故。3、安全装置作为设备本质安全的技术措施,须满足以下基本规定:1)安全装置自身及其保护性能必须安全可靠;2)安全装置不应产生新的危险和有害因素;3)安全装置应结构简朴,布局合理,使用方便。4、安全装置按使用功能可分为两大类:安全保护装置和安全控制装置。安全控制装置可分为安全防护控制装置和安全监测控制装置。5、防护罩:其作用一是使人体不能进入危险区,二是阻挡高速飞向人体的外来物,因此,防护罩要满足如下规定:1)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结构和布局合理,并且应牢固地固定在设备或基础上;2)防护罩与运转零部件之间应留有足够的间隙,以免互相接触,3)防护罩不能给生产场合带来新的危险。4)不能影响操作者的视线和正常作业。6、超压安全装置的作用是,当设备内部的流体介质压力超过规定限值时进行泄压。超压安全装置重要有安全阀,防爆膜,卸压膜等。7、防触电安全装置,常用方法:1)断电保险装置;2)电容器放电装置;3)接地;8、消除生产设备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消除潜在危险的原则;2)减弱原则;3)距离防护原则;4)防止接近原则;5)时间防护原则;6)屏蔽和隔离原则;7)坚固原则;8)设立薄弱环节原则;9)闭锁原则;10)取代操作人员的原则;11)严禁、警告和报警原则。9、《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严禁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10、安全生产法第三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送工具,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专业生产单位生产,并经取得安全使用证或安全标志,方可投入使用。11、特种设备五证:设计许可证;生产许可证;检测资质证;安装许可证;安全使用证。第七章面向设备使用过程的安全管理7.1设备选购与安装调试的安全管理1、设备选购重要由设备技术部门负责,安所有门重要负责对设备安全性能的审查与把关。重要审核内容有:1)具有完备的安全卫生技术措施;2)具有良好的适应性;3)设备使用材料具有良好的安全卫生性能;4)设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5)设备的操纵器,信号和显示器应满足安全规定并符合人类工效学原则;6)安全防护装置与设备配套(以操作人员的操作位置所在平面为基准,凡高度在2米之内的所有传动带等外露零部件及危险部位都必须设立安全防护装置。2、设备试运转一般可分为空转实验,负荷实验,精度实验(精度实验一般在设备投入使用两个月后进行。3、紧急开关用于:1)发生事故或出现设备功能紊乱时,不能迅速通过停止开关来终止危险的运营;2)不能通过一个开关迅速中断若干个能导致危险的运动单元;3)由于切断某个单元会导致其它危险;4)在操纵台处不能看到所控制的全貌。4、紧急开关必须有足够的数量,应在所有控制点和给料点都能迅速而无危险地触及到。其形状应有别于一般开关,其颜色应为红色或有鲜明的红色标记。5、操作位置高度在距地面20米以上的生产设备,宜配置安全可靠的载人升降附属设备,其操纵室应满足以下规定:1)保证人员操作的安全,方便和舒适;2)应采用防火材料制造,其门窗透光部分应采用透明易清洗的安全材料制造;3)操纵室应具有防御外界有害作用(操纵室工作环境温度为-5℃--35℃)4)应保证操作人员在事故状态下能安全撤出(应设立有能从里面打开的紧急安全出口)6、对于危险性大,事故危害严重的设备,应做好以下申报工作:1)购置申报;2)安装申报(设备安装前,须将设备平面布置图及标明与有关建筑距离的图纸等资料,送交本地安全监察机构审查批准,方可施工。)3)使用审批登记;7.2设备使用的安全管理1、设备使用前的准备工作:1)编制设备管理制度文献;2)培训操作工作;3)清点随机附件,配备各种检查维修工具、办理交接手续;4)全面检查设备的安装、精度、性能及安全装置。2、在安排生产计划时,必须安排维修时间,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防止为主”的方针,在使用与维修发生矛盾时,应坚持“先维修,后使用”的原则,防止拼装设备。3、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1)岗位责任制;2)操作证制度;3)安全检查、检查制度;4)维修保养制度;5)交接班制度(接班人员必须提前10-15分钟到达现场,了解设备情况,认真接班并检查记录填写情况。假如确认设备情况正常,记录填写无误,即可签字接班);6)设备使用守则(规定操作人员做到“三好”、“四会”、“四项基本规定”、“五项纪律”和“润滑五定”。)a、“三好”:管好、用好、养好;b、“四会”:会使用、会维护、会检查、会排除故障;c、“四项规定”:整齐、清洁、润滑、安全;d、“五项纪律”:凭操作证使用设备,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持设备整洁,润滑良好;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随机附件、工具、文献齐全;发生故障,立即排除或报告。e、“润滑五定”:定点、定期、定质、定量、定人。4、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的环节:1)调查、收集资料信息;2)撰写规程;3)征求意见与修改完善;4)审批实行;行车、龙门吊安全操作规程(详见P289表7-1)1)吊运的物件离地不得超过1.5米高;2)露天行车遇有暴风、雷雨或六级以上大风应停止工作,切断电源。车轮应后应垫块卡牢。3)行车操作工严格遵守“十不吊”:①超过额定负荷;②信号、重量不明,光线暗淡;③吊物和附件捆绑不牢,不符合安全规定;④行车吊重物直接进行加工;⑤歪拉、斜吊;⑥工件上站人或浮有活动物;⑦带棱角缺口未垫好;⑧埋在地下的物件;⑨氧气瓶、乙炔发生器等具有爆炸性物品;⑩怕受撞击、易燃、易爆品或铸液过满等。7.3设备运营的安全检查、监测与故障诊断1、按点检时间间隔和检查内容不同,点检可分为平常点检、定期点检和专项点检。2、精度检查的目的是为设备的调整、修理、验收和报废更新提供依据。3、不同时间的点检,检查点也不尽相同。但每次点检的检查点一经拟定,就不应随意改变。4、设备的安全检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获取设备某时刻数据的过程;二是指对设备进行较长时间连续测试过程。5、检查重要是指运用人的经验、感官的感觉以及简朴的工具所进行的查证过程。只是在某个时间作检查、测定、则通常称为检测。检测或监测不影响系统的状态。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加上控制系统,就成了监控。监控可对系统进行调节、调整、纠偏、控制,使系统回到人们所设定的运营状态。6、安全监测与监控系统采用的警报装置类型有视觉报警、听觉报警、嗅觉报警和触觉报警。其中听觉报警效果最佳。7、设备缺陷的无损检测:是在不损害或基本不损害材料或构件的情况下,探测被检对象内部和表面的各种缺陷及某些物理性能的一种检测技术。常用的无损检测方法有:渗透检测、磁粉检测、电位检测、涡流检测、射线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