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复习提纲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巩固政权恢复经济,中心任务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进行,中心任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一)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GB3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GB3②措施:人民政府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3\*GB3③结果(概括):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斗,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jic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4\*GB3④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二)指导: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1956年)=1\*GB3①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2\*GB3②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3\*GB3③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GB3④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三)实施:(1)“一五计划”=1\*GB3①时间:1953—1957年=2\*GB3②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3\*GB3③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GB3④具体措施:优先发展重工业,先后建成鞍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企业=5\*GB3⑤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6\*GB3⑥成果及意义: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开始改变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化全面展开。(2)三大改造1.背景: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2.改造概况(措施)=1\*GB3①农业: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2\*GB3②手工业:手工业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GB3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3.结果及意义: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4.存在问题:改造后期,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一)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1\*GB3①主要矛盾:人们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状况的矛盾=2\*GB3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依据:=1\*GB3①理论:社义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GB3②现实: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义制度基本确立(3)评价: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是中共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4)意义: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二)主要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指导思想: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1.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2.表现:=1\*GB3①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2\*GB3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3\*GB3③评价: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2)原因: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有急于求成。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3)表现:1.“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工业方面要求在几年内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或美国。农业方面对粮食产量的估计越来越高,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反映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经济规律。=1\*GB3①中心:大炼钢铁=>破坏生态;浪费资源;影响农业和手工业发展;②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③教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2.人民公社:根据中央政治局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基本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全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①目的:试图以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②特点:一大二公;③评价:A.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B.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④教训:违反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这一马义原理(4)特点: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5)影响:.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混乱。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是1959—1961年出现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三)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三年困难(左倾、自然灾害、苏联撕毁协议);(2)方针:1960冬,“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重点是调整,调整比例和速度;(3)目的: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4)措施: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中“左”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重点是调整,调整比例和速度;(5)结果:1962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6)1956—1966成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成就)1.先后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初步建成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2.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的建成,我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这一时期,石油已经实现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时代宣告结束。”3.铁路发展迅速,新秀铁路八千米,全国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中共“左”倾思想内容“一化三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特点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系并举,生产力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重点发展重工业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影响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力推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左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四)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时期(1966—1976)对经济的破坏(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这场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左倾错误恶性膨胀,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3)调整:1.周恩来的调整: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2.邓小平的调整:1975年,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3.评价:全面整顿使社会秩序逐步稳定,国民经济迅速回升,为“文革“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提供了经验,也使1978年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周恩来和邓小平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反映他们对左倾错误抵制和斗争,是十年文革中经济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4)影响:①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②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③十年损失约5000亿元④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五)经验教训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2.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3.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4.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时间措施背景内容影响启示正确的探索1956中共八大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分析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其路线未能坚持抓住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1960八字方针三年经济困难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5年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及时纠正错误,调整生产关系1975全面整顿文革时期工农业生产遭破坏1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出现文革时期最好的局面勇于面对,迎难而上探索中的重大失误1958大跃进社会主义总路线制定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强调高指标、高速度导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1983人民公社运动小社并大社,统一经营、分配,平均主义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1966--1976文化大革命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废除有效的管理制度,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损失严重稳定压倒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GB3①=2\*GB3②=3\*GB3③=4\*GB3④1.背景:=1\*GB3①“文革”结束后的前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2\*GB3②通过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思想解放=3\*GB3③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2.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方针政策:=1\*GB3①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2\*GB3②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3\*GB3③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GB3④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一次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2.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4.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定义: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稳定是整个政局稳定的前提。(2)措施:=1\*GB3①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一些农村进行试点。=2\*GB3②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3\*GB3③作用: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GB3④推广: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5\*GB3⑤配套改革:1983年,中央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2、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6\*GB3⑥影响:A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巨变。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C.促进农业发展。D.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E.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业改革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方向发展)(3)发展乡镇企业(1984——)①定义:农村集体或者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②作用:A.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B.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C.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调整时间主要原因核心内容结果土地改革1950—1952年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道路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1958年当时一些领导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的规模严重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1\*GB3①农村改革的推动;=2\*GB3②为了增强企业活力
(2)过程:=1\*GB3①1978—1984试点时期;=2\*GB3②1984年以后,十二届三中全会,增强企业活力,社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GB3③1992十四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3)内容:=1\*GB3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2\*GB3②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GB3③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产权制度:中共十四大以后,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4)作用:跳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推动了国民经济高速发展。6.存在问题: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生活困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定义:公有制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2.背景:=1\*GB3①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GB3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3.原因:=1\*GB3①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束缚,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GB3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3\*GB3③改革开放后的多年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4\*GB3④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使人们摆脱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4.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过程:1)1992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3第一次写入宪法3)1997十五大,创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21C初,初步建立起社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6.理论完善:=1\*GB3①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GB3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7.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8.作用:1)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快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市场经济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2)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3)有利于全球化。4)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衡运行。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表现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党中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收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这种体制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增强企业活力,解放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这次调整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目的加快现代化建设含义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吸收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扩大对外贸易举措经济特区的创办建立1980年,在深圳、汕头、珠海、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特点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表现=1\*GB3①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2\*GB3②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约占全国出口宗旨的七分之一;涌现出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意义=1\*GB3①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GB3②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GB3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过程=1\*GB3①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GB3②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3\*GB3③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4\*GB3④在开放城市中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意义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时间1990年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优势=1\*GB3①上海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2\*GB3②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3\*GB3③国家的优惠政策意义经过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础,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点)---沿海开放城市(线)---沿海经济开放区(面)---内地(全方位)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开领域注:近代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温泉度假区文明使者管理办法
- 节能减排工程建造师聘任合同
- 汽车制造安全质量留样检测制度
- 用户反馈与用户画像构建
- 家居建材采购专员聘用合同
- 电商平台技术部门主管聘用书
- 生态旅游区土地保护规定
- 客户索赔管理办法跨部门协作
- 2025年拔罐器合作协议书
- 游泳池卫生管理保洁员聘用协议
- 什么叫重丧日
- “双主体”协同育人背景下职业院校康复人才培养模式进展的研究获奖科研报告
- 总公司与子公司管理授权明细表
- 人教版道法七年级教材解读讲座
- 2023年建筑继续教育考试:安全员继续教育真题模拟汇编(共830题)
- 催收服务公司招聘管理制度
-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考试真题
- 外科科主任工作计划
- 【个人简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10篇
- 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
- YS/T 1149.2-2016锌精矿焙砂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酸溶锌量的测定Na2EDTA滴定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