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七-三大古代文明区域讲解_第1页
主题七-三大古代文明区域讲解_第2页
主题七-三大古代文明区域讲解_第3页
主题七-三大古代文明区域讲解_第4页
主题七-三大古代文明区域讲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儒家文明第1课儒家演化一、基本记忆史实儒家学说的发展1、春秋儒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后成为显学;政治思想——仁、礼;教化成就——开办私学;孔子编订古籍(《诗》《书》《春秋》)2、儒家思想的特点:3、战国儒家——孟子政治思想:继承了“仁”学说;人性本善;仁政,民贵君轻一、基本记忆史实5、秦汉治国方略的变更秦的暴政和焚书坑儒,法家严刑峻法汉初,养精蓄锐;黄老之术,无为之治汉武帝,有为,从“黄老”到“独尊儒术”6、西汉儒学——董仲舒(官方哲学)(《举贤良对策》)a、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说背景:顺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地位: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二、基本理解要求

1、春秋战国的背景(经济和阶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起先出现和发展;政治制度:封建地主阶级专政;思想文化:百家争鸣。)2、如何评价孔子?3、百家争鸣出现的缘由(文化旺盛的因素)“百家争鸣”局面结束的标记是什么?“百家争鸣”到此结束的缘由。5、为什么儒学成为战国显学?6、思想与政治的关系7、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文化现象?8、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接受了“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地位不同的缘由。并指出儒学地位变更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三、实力拓展要求荀子思想:a、唯物主义,人定胜天b、人性恶孟子与荀子的思想是否冲突?儒家中心思想始终还是一个“人道思想”如何看待“焚书坑儒”政策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文化现象?综合各家学说;(成功的重要缘由)教化考试选官的结合,使儒家思想渗透社会各方面;政治与儒学的结合,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持续了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皇权(政治)干预思想学术。 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接受了“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地位不同的缘由。并指出儒学地位变更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

孟子在政治上主见实行“仁政”,强调“民为贵”“君为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疼惜农业生产。这些主见虽有确定的进步性,但战功纷争的局面下,靠仁政不能实现统一。儒学被冷落是因为其政治主见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秦朝时,儒生们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的对立面,因此遭到镇压,儒学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董仲舒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心集权政治的须要,为儒家学说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内容,使儒家学说发生了很大变更,不仅为封建专制集权政治供应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提出了思想统一的方案,因此才获得独尊的地位。特征:思想文化必需为专制主义服务才能生存发展。第2课国家政治一、基本记忆史实1、政治(1)中心政府的组织形式:西周分封制:诸侯世袭,各行其政,臣属周王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确立的朝代,特点(皇帝专权/地方听命与中心),措施(皇帝制、中心官制(三公九卿)、郡县制)(具体内容需记忆)隋唐时期,中心政府的组织形式为三省六部制(具体内容)

元:行政中枢转到中书省明:废中书,设内阁清:军机处一、基本记忆史实(2)、地方行政制度:秦;汉;唐;元,明清(3)、监察机构:西汉刺史;唐:御史和节度使(4)、官吏选拔制度: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到清科举制,1905年废除2、经济:分散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国家管理----以户籍征收租、赋、税经济政策——以农为本(具体内容)3、法律(复习法系)二、理解和拓展要求1、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沟通、融合,促进华夏族的发展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我国古代中心和地方官制演化的基本趋势:不断减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心集权;不断分散臣权,加强皇权;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限制和监视;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3、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4、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与评价5、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及重农抑商政策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进步(早中期)①有利于维护封建制度,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②创建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民族融合。③它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聚集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的作用,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袤的范围内传播。消极(晚期)①经济上,明朝中期以后实行闭关锁国、对商业收重税,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②政治上,统治者用自上而下的一整套国家机构统治人民、镇压人民,明清中后期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言论自由,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上,明清中后期八股取士、文字狱的专制统治使读书人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去钻研有关国计民生的真才实学,严峻阻碍了科学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阻滞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表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日趋反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与评价利在于: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门阀;扩大官吏来源(庶族地主参政);把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提高官员素养;把选才和任官的权利集中到中心,加强中心集权,利于政局稳定;利于唐诗发展,促进文学旺盛。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峻束缚应考者,使很多学问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学问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峻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缘由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学问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育。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及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始终奉行的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政策。它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的典范。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是维护封建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主动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照旧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初期的进步性。第4课儒家文明的传播一、基本记忆史实1、主要地区:朝鲜、日本2、主要内容:A、文化上:传播途径重要途径:汉字教化、儒学教化具体内容:儒学教化机构,尊孔、社会基本伦理道德、科举(朝鲜儒学选官)、官学(日本)一、基本记忆史实B、政治上:集权政治朝鲜:7世纪,新罗仿唐建立中心集权体制;15世纪,仿大明律编成《经国大典》日本:7—9世纪的遣唐使;7世纪中圣德太子建立中心集权政治制度;大化改新C、经济上:农业经济3、儒家文明与现代化(考点)日本:仿照——形成本国特色文化——近现代将儒家文化与西方科技、新式学校教化的结合二、基本理解要求

1、儒家文明传播的历史缘由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中华文明的成熟与先进(文明的辐射);农业文明的共同特征(经济、政治制度)2、以国家为主题整理这一课3、今日我们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呈现代文化之间找寻结合点?(考点)三、实力拓展要求1、唐朝文化圈形成的社会缘由、影响、给我们的启示2、唐朝时中日文化沟通的史实。唐朝文化圈形成的社会缘由、影响、给我们的启示缘由: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旺盛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对亚洲、世界的经济、文化的重大贡献。启示:唐朝时中日文化沟通的史实。遣唐史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贸易往来;出现一批中日友好往来的使者(鉴真、晁衡)第5课基督教会一、基本记忆史实1、基督教产生的时间,地点(产生和中心),典籍2、罗马帝国时的基督宗教(1)初期被镇压(2)313年,君士坦丁一世颁布《米兰敕令》,初步奠定基督宗教的合法地位(基督教史上的转折点)(3)392年,狄奥多西一世承认基督宗教为国教2、法兰克王国时基督宗教496年,克洛维接受洗礼。511年,法兰克王国居民,信仰基督宗教3、查理曼帝国时基督宗教:查理大帝4、基督宗教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

5、基督教的两次大分裂(高一内容)二、基本理解要求

1、基督宗教地位变更的缘由:A、镇压无效,基督教仍得到广泛传播;B、一些富人、官吏也纷纷加入教会,并且渐渐占据了教会的主要职位;C、基督教教义中提倡驯服、忍耐和阶级调和,具有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2、比较基督宗教的传播与中国儒学的发展有什么相同点,从中总结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第6课西欧中世纪社会一、基本记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