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1页
第二讲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2页
第二讲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3页
第二讲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4页
第二讲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一、两汉文学1、概述秦代虽然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因其国史甚短(仅15年),加之以法家思想治国,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因而在文化文学上成就甚微。传世的作品仅有极少数的诏令奏疏法律文书及刻石文等,尽管也有各自的风格特点,然总体上内容狭窄,无甚文采,较有成就的作家不过李斯一人。汉代是中国的封建盛世。武帝时汉帝国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外儒内法为实际统治思想。文化上,广开献书之路;制礼作乐,扩大乐府机关,搜集民歌;提倡辞赋,广揽文士。从文体看,汉代文学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分骚赋、大赋和小赋。汉初以骚赋创作为主,武帝到东汉中期为大赋的鼎盛期,东汉中期以后,小赋勃兴。汉赋以大赋最为代表,其创作模式和手法,对后世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汉代散文主要有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前者是由先秦诸子发展来的,以汉初最发达,以后各期也各有发展,但总体上成就不及汉初。后者主要是在先秦历史散文基础上发展来的,出现了《史记》、《汉书》这样的巨著,尤其是《史记》,开创了史传文学的先河,其叙事写人,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汉诗包括乐府民歌和文人诗,乐府民歌成就较高,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叙事为主,多用比兴铺陈,善于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朴素自然,对当时和后世诗歌创作均有深远影响。汉乐府代表作《陌上桑》.五、司马迁与《史记》(一)司马迁其人1、司马迁的家族司马迁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修史是家族的事业。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学识渊博,具有道家思想的学者,对于天文、历史、哲学都深有研究,所著《论六家要旨》一文,对先秦各家主要学说作了简要的而具有独特眼光的评论,对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意义重大。汉武帝原封元年(前110),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3、司马迁生平(1)读万卷书:司马迁(前145-约87)字子长,今陕西韩城县人。十岁时随就任太史公的父亲迁居长安,开始诵习“古文”,后师从董仲舒学习《春秋》,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进一步增进了他的学术文化修养,奠定了他的学问的基础。(2)行万里路:二十岁时,司马迁开始广泛的漫游。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一次游历到达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寻访了传说中大禹的遗迹和屈原、韩信、孔子等历史人物活动的旧址。后又奉使到过四川、云南一带,以后因侍从武帝巡狩封禅而游历了更多的地方。几次漫游,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漫游开拓了他的胸襟和眼界,使他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资料和传说,这一切,对他后来写作《史记》起了很大作用。(3)游历的影响这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同时,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表现力。(4)人生剧变A、李陵之祸司马迁22岁漫游回来之后充任郎中的小官职,38岁继承父亲太史令的职位,这时,开始《史记》的资料准备和撰写工作。公元前99年,司马迁47岁时,却惨遭李陵之祸。李陵被诛灭九族,司马迁则被定为死罪。事件过程中,司马迁尽到了史官直言的职责。B、“痛下蚕室”

因李陵之祸,司马迁惨遭宫刑,被关狱中三年,隐忍苟活,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坚持写作《史记》,可以说司马迁为《史记》而活着,为《史记》而奋斗。(5)司马迁之死汉武帝太始四年,即公元前93年11月,司马迁给朋友任安写了一封信,宣布《史记》一百三十篇完成了,此后司马迁事迹不可考。关于他的死因,历史记载留下的是一页空白。后人推测他的死因有四种可能:第一种,自杀身亡;第一种,被汉武帝腰斩于市;第三种,再次下狱,随同长安狱中的罪犯,无辜地被集体处死;第四种,寿终正寝。4、小结:一部文学史,就是文人的辛酸史,文人的不幸才给文学史留下了这么伟大的作品。不论司马迁的死因是什么,在《史记》完成之后,他悄然无声地离开了人世,他以生命的终结换来了《史记》的诞生,他的死留下一个历史之谜,他的著作却竖立起一块历史的丰碑。5、司马迁的思想司马迁是一位富于理想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出生前爆发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他所处的繁荣局面下潜伏着的社会危机的时代,他本人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年轻时代广泛的社会游历与后来极端不幸的生活遭遇,都给了他很大的影响,决定了他思想的独特性和进步性。6、司马迁的世界观

司马迁的世界观较为复杂,他很大程度接受了先秦儒家的“德政”思想,认为一个朝代的存亡兴衰在于是否实行“德政”。而对先秦和秦代法家思想多持批判态度。但他对以前的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不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比如他接受先秦儒家“仁政”思想,排斥其“不言利”的观点;汲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排斥其“小国寡民”的观点。(二)关于《史记》1、《史记》与之前史书的区别

《史记》之前的《尚书》、《国语》、《战国策》等史书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春秋》和《左传》是记事的史,但《春秋》太简短,《左传》跟着《春秋》编年的系统,太散碎。《史记》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它开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即汉武帝之时,首尾三千多年。

2、《史记》的地位《史记》正史的源头《汉书》文学的古典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史书这一新体例,同时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它以人物为中心,一篇写一个或几个人物,把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是对先秦历史散文的巨大发展。3、《史记》的思想内容

不以贵贱论人(1)进步的历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以《陈涉世家》、《项羽本纪》为例

表彰善美(2)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态度鲜明贬斥丑恶以《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为例(3)无所畏惧的批判精神A、采善贬恶B、忠于史实,进行实录C、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以《高祖本纪》、《酷吏列传》为例。小结:也许是人生宦旅中的命乖运蹇,也许是早年游历人间颇知民生疾苦,司马迁的历史观和文学观带有一种跟主流文化拧着来的逆反色彩,他有一种拂之不去的江湖心结,对草根社会特别关注。通观《史记》七十篇列传,不光是庙堂上一班文武重臣,更有策士、刺客、游侠乃至星相医卜,几乎囊括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司马迁眼里小人物也能撬动历史杠杆。处于风云际会的变动时刻,他们各有自己的位置。(四)《史记》的艺术成就1、突出人物形象(总论思想性格-剪裁取舍史料-安置穿插事件-完整的形象)举例:如写蔺相如,突出他“智勇兼之”的特点,抓住完璧归赵、渑池之会、退让廉颇这三个事件来表现。再如写项羽,抓住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霸王特点,通过杀守起事、杀宋救赵、鸿门宴、垓下之围等史实,着重表现他气盖一世、率直重义而又轻信寡谋的直朴性格。(1)细节描写-生动精彩韩信忍胯下之辱、张良忍小忿而终成大谋等。(2)场面描写-展示鲜明的人物个性刘邦:虚伪奸诈项羽:直率轻信张良:善谋机智“鸿门宴”:范增:远虑急躁樊哙:暴烈刚猛精细项伯:善良愚朴

(3)语言描写-极富个性化陈涉:“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出身微贱,语言表现了他要求改变社会地位的愿望)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流露出对奢侈生活的垂涎之情,表现了他贪财货、好美姬的流氓气质)项羽:“彼可取而代也!”(语言粗暴、果断、干脆,表现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气质)2、善于结构篇章,注意组织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陈涉世家》,先用顺叙方式,突出陈涉首揭义旗到最后失败的全过程,然后再补叙出错斩故人和用人不当两件事。这样写,既表现了作者对陈涉反抗暴政的热情赞扬态度,又分析了陈涉失败的原因。再如《项羽本纪》,以项羽为中心来组织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项羽的活动以分封诸侯为界,形成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由起义到自立为王,是项羽事业的上升时期;由楚汉战争到乌江自刎,是项羽事业的下降时期。其间详细描写了巨鹿之战、鸿门宴、广武对峙、垓下之围几件大事。这样结构作品,就把项羽乘势起陇亩之间到最后失败的全过程、关键性事件以及他的悲剧性格清晰地展示了出来,表现了司马迁对项羽为人既有肯定又有否定的复杂感情。(五)体例1、本纪:十二篇,编年记载历代帝王的活动和重要政事。2、世家:三十篇,记载历代侯王事迹。3、列传:七十篇,记载历代上自王侯将相,下至游侠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事迹。4、表:十篇,是各历史时期的大事记。5、书:八篇,记载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六)《史记》的影响: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个评价既说明了司马迁的思想高度,也评定了《史记》的史学、文学价值。1、叙事过程中体现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影响了后世小说家。2、《史记》中的许多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为后世戏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内容。3、司马迁创制的散文体式,在唐宋以后被奉为模范的散文,即古文家所推为正统的散文。二、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

东魏→北齐汉魏北方十六国→北魏末蜀西晋西魏→北周建吴隋安南方东晋→宋→齐→梁→陈↓↓

(196)………(约400年)……(589)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对应于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从东汉末年的党祸大屠杀,到西晋初司马氏政权的高压政策,许多文人都朝不保夕,惨遭杀害,如嵇康等。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玄学的核心是与儒学相对立的老庄学说。(三)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其内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人生短暂的哀叹。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4、浓郁的悲剧色彩。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最著名的作品是《洛神赋》,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洛神的美丽姿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风格: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1、曹操的诗歌创作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东临碣石:东上碣石山。东:方位名词,这里作临的状语,表示向东、朝东。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碣石:古代山名,原在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滦河入海口的东面,今已沉入渤海中。以:连词,连接“东临碣石”和“观沧海”两个短语,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沧海:东海,这里是泛称。以叙事发端,起调平稳。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sǒng)峙(zhì)。水:指海水。何:副词,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译为“怎么这样”“多么”“那么”等。澹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同“耸”,高起,高耸。峙:直立。接着描绘登山观海所见壮丽景色。这两句写大海雄浑开阔的气象,是远景,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指山岛(即作者所登的碣石山)上的树木。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这里是说林密。丰:茂密,茂盛。这两句写山岛,突出其林密草丰的特点,是近景,是局部。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秋风声。洪波:巨大的波涛。洪:大的意思。涌:形容大波掀动的样子。这两句写大海波涛汹涌的动态。以上六句描写,有静有动,有远有近,有主有从,都是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太阳和月亮。之:结构助词,可不译。行:运行。若:像,好像。出其中:从大海中出来。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即天河,银河。灿烂:光彩耀眼。里:义同“中”,里面。这四句是说日月星辰都好像在大海的胸中运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是虚拟之景,想象之词。沈德潜评论说这四句有“吞吐宇宙气象”。其实正是诗人气概和襟怀的写照。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哉: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歌:动词,歌唱。以:连词,同“而”,连接“歌”和“咏志”两个动词。咏:用诗歌来抒发。志:心愿,胸怀。两句本来是配乐时用的套语,一般与正文意义无关。但在这首诗里却天然浑成,融为一体。小结

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2、曹丕: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典论》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篇。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二)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小结

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3、曹植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不仅诗作得好,赋和散文也写得漂亮,具有极高的文才,所以后人称赞他:“天下才共一石(十斗),子建(曹植)独得八斗。”才高八斗:才,文学,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尽管曹植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但他始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这样就招致皇帝的猜忌和迫害,因此曹植的生活充满曲折。他在作品中表达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却又不能写得太直白,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曹植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美丽的女性形象,象《美女篇》、《南国有佳人》等诗歌,其中的女性不仅漂亮,有才华,而且品行高洁,富有理想。作者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这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洛神赋》。洛水是魏国首都洛阳附近的一条河,曹植以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以及因神人殊途不能交流的惆怅。尽管是虚拟的主人公,但作者以高超的手法,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洛神的美丽姿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篇文章上千年来一直为人称颂。天才诗人曹植仅活了41岁,但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现在,“七步成诗”作为一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文学才能很高。二、陶渊明这是典籍中的陶渊明像,眉宇中更多让人看到他的智者形象。

这是写意画法中的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梁钟嵘说:"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由此可见,陶诗在我国诗史上是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的。1、作者生平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仕途上“四起四落”的非凡经历尤其引人注目:一起一落:29岁,任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的污浊而辞职。后被召江州主薄,不就。二起二落:36岁,到江陵,任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当时桓玄正阴谋篡夺晋室政权,陶渊明感到失望,第二年母亲逝世,他便趁机丁忧(旧称遭父母之丧为“丁忧”)回家,在家闲居三年,躬耕田野,写了一些田园诗。三起三落:39岁,做了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不久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宜的参军,由于时局动荡,官场险恶,他又离开了官场。四起四落:40岁时,他又求为彭泽令,“于时风波未定,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归去来兮辞序》)。但这一次只做了八十多天县令,因“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职”(《宋书·陶渊明传》)。从此不再出仕。陶渊明最后一次归隐后的22年间,亲自躬耕,开始几年可能生活还可以过得去,44岁时,家中遭火灾,生活境况急剧下降,有时还得向别人借贷或乞讨(读《乞食》)方能养活一家7口人。元嘉四年深秋(427),他预感到将离开人世,写了三首《挽歌诗》和一篇《自祭文》,两个月后,便与世长辞。陶渊明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之美,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就可以看出陶诗的影子,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一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就是他刻意模仿陶诗的杰作,及至后代许多大诗人词人如白居易、苏轼等,无不受到陶渊明诗风的影响。2、陶渊明诗歌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诗题材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CrystalGraphicsPowerPlugsTransitionsI3、陶诗赏析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在于有两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即"菊"和"南山".菊花在晋代,不仅被认为有药物功效,同时具有君子之风、傲霜之气、纯洁之性、高尚之节.而"南山"则象征着昌盛、长寿、崇高,更主要的是它代表着归隐之意.这两句的意象各有侧重,但又息息相通,互为表里,表现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4、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主体风格。浑融完整,意境高远。情景事理的融合。语言自然而精工。陶诗用语质朴无华,而又精炼传神。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倾耳希无声,在目皓已白。”(《癸卯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风格多样。陶诗以自然冲淡的风格为主,但有时也显得抑郁悲戚。如《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其五(忆我少壮时)等;而《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作品,则又露出如鲁迅所言的“金刚怒目式”的雄豪悲慨之气。5、《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