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资源学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1_第1页
景观资源学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1_第2页
景观资源学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1_第3页
景观资源学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1_第4页
景观资源学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海洋陆地和水第一节气候的形成一气候和天气系统(一)气候的概念1、定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气候和天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时间尺度上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天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2、当代气候:规定用刚刚过去的三个十年,共三十年的平均值作为准平均每过十年更新一次。目前应用1971-2000年准平均。

(二)气候系统一般说来,完整的气候系统由五个部分组成。1、大气圈是气候系统的主体,也是气候系统最易变化和最敏感的部分。2、海洋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0.8%,仅100m深的表层海水就占整个气候系统总热量的95.6%。因此,可以认为海洋是气候系统的热量储存库。

3、冰雪圈冰原体积和范围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对气候长期变化产生反馈,在地球热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陆面(岩石圈)陆地位置、高度和地形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中是最长的,在季节、年际以至十年尺度的气候变化中可以忽略。但是土壤作为大气颗粒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气候变化中有重要作用。5、生物圈

二气候的形成气候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一)辐射因子太阳辐射是气候系统的能源,又是一切大气物理过程和现象形成的基本动力,在气候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气候季节交替,主要是由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及其变化引起的。而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受纬度制约,故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是一种纬度因素。1·地球上的天文气候地球表面因辐射平衡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分布形成的简单气候模式,称为天文气候。天文气候能够反映地球气候的基本轮廓。研究天文气候既可以使问题简化,又能突出太阳辐射对气候形成的实质性作用。

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取决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和日照时间。在这些因子的作用下,同一纬度的天文辐射,日总量、季总量、年总量都相同。即太阳辐射总量具有与纬线圈平行呈带状分布的特点,这是形成气候带的主要原因。根据太阳天文辐射空间分布,通常可把地球上划分为7各纬度气候带即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寒带、寒带和极地带。地球气候带

(二)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地表太阳辐射能量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热量和水分的转移者,也是形成气团的基本原因。它促使不同性质气团发生移动,而气团的水平交换是不同地区气候形成及其变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不同纬度的环流形势下形成的气候类型也不同。1、大气环流与热量输送和水分循环350S~350N之间辐射热量收入大于支出,说明热带和副热带有热量盈余。高纬度地区有热量亏损。但热带并未持续增温,极地也没有持续降温,表明必然存在热量有低纬向高纬的输送。

上表表明大气环流在缓和赤道与极地温差上起着巨大作用。大气环流还调节海陆间的热量。冬半年大陆是冷源,海洋是热源,在盛行海洋气团的沿海地区,热量由海洋输送到大陆,故迎风海岸气温比同纬度内陆高;而在大陆冷风影响下,近陆海面气温比同纬度海洋表面气温低。夏半年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热量由大陆输送到海洋,但输送的热量远比冬季海洋向大陆的小。这种海陆热量交换是造成同纬度大陆东岸和大陆内部气温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冷风影响下,近陆海面气温比同纬度海洋表面气温低;夏半年大陆是热源,海洋是冷源,热量由大陆输送到海洋,但输送量比冬季海洋向大陆输送的少。在副热带,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在赤道和中高纬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因此要达到水分平衡必须经过大气运动,把水汽从盈余地区输送到亏损地区。大气环流具有明显的非周期性变化。纬圈环流减弱时,南北水平温度梯度加大,冷暖气团活跃,有利于锋面、气旋产生,多雨天气相应增多,某些地区将出现气候异常现象;反之,纬圈环流加强时,南北水平温度梯度减小,冷暖气团不活跃,某些地方往往受单一气团控制,不利于锋面、气旋的形成与发展,降水天气显著减少,因而出现特别热和干的气候异常现象。2·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海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年季振荡,最著名的事例,就是厄而尼诺现象。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

圖1998年1月當「厄爾尼諾」達成熟期時,熱帶太平洋暖水區(紅色部份)從秘魯西岸向西伸延至太平洋中部。圖中深紅色部份水溫比正常高4至5度。(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正常情况下赤道太平洋形成一个纬圈环流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海温的异常增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破坏了大气环流原来正常的热量、水汽等分布的动态平衡。这一海气变化往往伴随着出现全球范围的灾害性天气:该冷不冷、该热不热,该天晴的地方洪涝成灾,该下雨的地方却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来说,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三)气候形成的地理因子地理因子通过对辐射因子和环流因子的影响作用于气候。任何气候都与一定的地区相联系,即气候是结合所在的地理环境出现的。地理环境使得地球气候具有纬度地带性,由具有非地带性特征。因此,分析气候成因必须考虑地理环境。1·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海陆不同物理性质导致同纬度、同季节海洋和大陆的增温和冷却显著不同。海上和陆上气温也有明显差异,不仅破坏温度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而且还影响到气压分布、大气运动方向即水平分布,使同一纬度带出现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差异。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征可概括为: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比较

2、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是大洋中任一持续不断并主要呈水平流动的海水,它可以从低纬度向高纬度传输热量,又能从高纬地区向低纬输送海冰和冷水。据卫星观测,在200N洋流输送的热量占地-气系统总热量传输的74%,而在30~350N洋流传输的热量是总传输热量的47%,因此,洋流对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海拔高度、地表形态、方位(坡向和坡角)等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从而对气候产生影响。三气候带和气候型(一)低纬度气候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全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18℃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气流辐合带、沃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有的年份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由于上述环流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引起降水分布的明显异常,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0mm以上。本带可分为五个气候型:

1·赤道多雨气候位于赤道及其两侧,大约向南、向北伸展到5°—10°左右,各地宽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安岛一带。典型台站:秘鲁的伊基托斯。这里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都很大,因此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绝对最高气温很少超过38℃,绝对最低气温也极少在18℃以下;气温年较差一般小于3℃,日较差可达6℃—12℃,全年多雨,无干季,年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全年皆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以辐合上升气流为主,多雷阵雨,天气变化单调,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这与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动有关,例如新加坡平均年降水量为2282mm,最湿年(4031mm)相当于最干年(831mm)的近5倍。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降水量皆大于可能蒸散量,土壤储水量皆达最大值(300mm),适于赤道雨林生长。2·热带海洋性气候

出现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如加勒比海沿岸及诸岛、巴西高原东侧沿海、马达加斯加东岸、夏威夷群岛等。典型台站:哈瓦那。这里正当迎风海岸,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Tm),气候具有海洋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上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8℃—25℃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如哈瓦拉年较差仅5.6℃,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干季,除对流雨、热带气旋雨外,沿海迎风坡还多地形雨。

3、热带干湿季气候出现在纬度5°—15°左右,也有伸达25°左右的,主要分布在上述纬度的中美、南美和非洲。4、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出现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约在纬度15°—25°间。

(二)中纬度气候1、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该气候型位于热带,在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一侧,约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它也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

2、副热带季风气候位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30°N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它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秋间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3·副热带湿润气候位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副热带东岸。由于所处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这里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比季风区均匀。

4·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该带位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纬度30°—40°之间的地带,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南非和澳大利亚南端。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移动的影响,在夏季正位于副高中心范围之内或在其东缘,气流是下沉的,因此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冬季副高移向较低纬度,这里受极锋影响,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带来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左右。冬季气温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10℃左右。

5、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纬度约在40°—60°,包括欧洲西部,阿拉斯加南部、加拿大的哥伦比亚、美国华盛顿和俄勒冈两州、南美洲40°—60°S西岸、澳大利亚的东南角,包括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这些地区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洋流经过。冬暖夏凉,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

6、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亚欧大陆东岸纬度35°—55°地带,包括中国的华北和东北,朝鲜大部,日本北部及俄罗斯远东部分地区。冬季盛行偏北风,塞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盛行东南风,温暖湿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北温差小。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全年降水量集中于夏季,降水分布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冬季寒潮爆发时,气温在24h内可下降10余度甚至20余度。7、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海洋性气候区东侧和北美大陆1000W以东400~600N之间的地区。气温、降水和温带季风气候类似,但风向、风力季节变化不明显。冬季不太寒冷,冬季多雨;夏季有对流雨但不十分集中。8、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350~500N的亚洲和北美大陆中心地带,南美阿根廷和大西洋沿岸巴塔哥尼亚。(三)高纬度气候高纬度气候带分布在极圈附近,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低温无夏是该气候带的最显著特征。降水虽少,但蒸发较弱,冻土发育。1、副极地大陆性气候主要出现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约500N~650N呈连续带状分布。作为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终年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冬季漫长而严寒,至少有9个月;暖季短促。年降水量较少,并集中于夏季。2、极地冰原气候出现于格陵兰、南极大陆冰冻高原和北冰洋中靠近北极的岛屿上。3、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地带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上。那里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平均气温在0~100C之间。降水量一般在200~300mm。蒸发微弱。植被为苔藓、地衣和小灌木等,构成苔原景观。(四)高地气候高地气候主要出现在约550S~700N之间的大陆高山高原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各气候要素发生规律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带性。各气象要素的垂直变化导致不同高度上具有不同的水热组合,从而形成不同的高地气候。

四、我国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各个区气候特征的定性描述:《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以累年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气温,七月平均相对湿度作为主要指标,以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5℃和≥25℃的天数作为辅助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七个一级区Ⅰ、Ⅱ、Ⅲ、Ⅳ、Ⅴ、Ⅵ、Ⅶ区,又以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冻土性质、最大风速、年降水量等指标,划分成若个二级区。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和建筑气候区划(一级区划)的划分主要指标是一致的。四、我国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各个区气候特征的定性描述:《建筑气候区划标准》:主要指标:累年一月和七月的平均气温,七月平均相对湿度,辅助指标: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5℃和≥25℃的天数。划分为:1、七个一级区Ⅰ、Ⅱ、Ⅲ、Ⅳ、Ⅴ、Ⅵ、Ⅶ区

2、若个二级区。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冻土性质、最大风速、年降水量等指标,民用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设计要求GB50176-93)分区名称分区指标设计要求主要指标辅助指标严寒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10℃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145d必须充分满足冬季保温要求,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寒冷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0

-10℃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90-145d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部分地区兼顾夏季防热夏热冬冷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0

10℃,最热月平均温度25

30℃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0-90d,日平均气温≥25℃的天数为49-110d必须满足夏季放热要求,适当兼顾冬季保温夏热冬暖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10℃,最热月平均温度25

29℃日平均气温≥25℃的天数为100-200d必须充分满足夏季放热要求,一般可不考虑冬季保温温和地区最冷月平均温度0

13℃,最热月平均温度18-25℃日平均温度≤5℃的天数0-90d部分地区应考虑冬季保温,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I区II区III区IV区V区VII区VI区建筑气候区划标准的分区法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大,冻土期长,冻土深,积雪厚,日照较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Ⅱ区: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降水量相对集中。春秋季短促,气温变化剧烈。春季雨雪稀少,多大风风沙天气,夏季多冰雹和雷暴。气温年较差较大、日照丰富。Ⅲ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日较差小。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春末夏初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多阴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天气出现。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及台风袭击,易有暴雨天气。Ⅳ区:夏季炎热,冬季温暖,湿度大,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降雨量大,大陆沿海及台湾、海南诸岛多热带风暴及台风袭击,常伴有狂风暴雨。太阳辐射强,日照丰富。Ⅴ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冬湿夏凉、干湿季节分明,常年有雷暴雨,多雾,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偏大,日照较强烈,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Ⅵ区:常年气温偏低,气候寒冷干燥,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较大,空气稀薄,透明度高,日照丰富强烈。冬季多西南大风,冻土深,积雪厚,雨量多集中在夏季。Ⅶ区: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而严寒,南疆盆地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区夏季干热,吐鲁番盆地酷热。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雨量稀少,气候干燥,冻土较深,积雪较厚。日照丰富,强烈,风沙大。Ⅲ夏热冬冷区Ⅴ夏热冬暖区Ⅳ温和地区Ⅱ寒冷地区Ⅰ严寒地区Ⅰ严寒地区Ⅰ严寒地区Ⅱ寒冷地区Ⅱ寒冷地区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全国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图亚热带高原气候区暖温带暖温带中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热带

第二节气候变化与气候资源一、气候变化简史

气候一直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交替。气候变化可以是周期性的,也可以是非周期性的。(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地质时期地球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地质时期的气候距今22亿~1万年,以冰期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温度振幅为10~150C。(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大约1.8万年前末次冰期达到最盛。1.4万年前冰盖开始迅速融化,从而进入冰后期,即全新世。此期气候回暖,冰盖消融,大陆冰川后退。(三)近代气候变化通常指近一二百年间发生的气候变化。这段时期始于小冰期末的冷期中,以后气温上升,在20世纪20~40年代变暖达到高峰。以后气温略有下降。80年代以来再次回暖,故有时候统称为20世纪变暖。二、气候变化的原因(一)天文方面的原因

1、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太阳辐射可能在10~109年范围内变化。可见光辐射变化范围一般在0.05%~1.0%之间,最大不超过2.0%~2.5%。太阳辐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紫外线到X射线以及无线电波辐射部分,当太阳活动激烈时,这部分辐射发生强烈扰动。如果太阳辐射变化1%,气温将变化0.65~2.00C。2、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研究表明,太阳活动的准周期变化与气候振动有密切关系。3、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地球轨道要素(地球公转轨道椭圆偏心率、自转轴对黄道面的倾斜度、岁差)的变化使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接受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通常用以解释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地球古气候史地质年代表(二)地文学方面的原因地质时期中,下垫面的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以地极移动(纬度变化)、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和火山活动影响最大。(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近百年来世界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按其重要程度排序为:CO2浓度变化、城市化、海温变化、森林破坏、气溶胶、荒漠化、太阳活动、O3、火山爆发及人为加热。由此可见,大气中CO2的含量的变化以被当作近代气候变化的首要原因。三、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

目前正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一个相对温暖的副间冰期后期。国际上关于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未来将会变冷,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将要变暖。四、气候资源特征自然特征:年度、季节和日间温度的变化,随纬度、经度、海拔、日照强度、植被条件以及海湾气流、水体、积冰和沙漠等这些气候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可按照露、雨、霜等季节性的变化、阳光的日照变化、地质结构、土壤类型、现有植被等综合考虑社会特征:气候直接影响人们的生理健康和精神状态,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影响教育水平、娱乐方式和文化追求四、气候资源特征自然特征:随年度、季节和日间温度的变化1、随纬度、经度、海拔、日照强度、植被条件变化2、随海湾气流、水体、积冰和沙漠等因素变化社会特征:1、影响人们的生理健康和精神状态2、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3、影响教育水平、娱乐方式和文化追求2、社会特征:气候直接影响人们的生理健康和精神状态,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影响教育水平、娱乐方式和文化追求。在研究气候区时,标明在区域气候和天气下形成的社区特定的行为反应和形式,反应在特殊的食物、菜肴、衣着、习俗及喜爱的娱乐方式、教育水平和文化追求上。(一)寒带气候特征:冬季极寒冷,积雪较深,强风,冬季长,矮灌丛植被1、建筑形体巨大,朴素,绝热性能良好,墙和屋顶面尽可能暴露于太阳,尽一切可能防风,包括通过限制窗户的面积减少热量损失2、保护建筑入口以防止雪埋,提高入口平台。3、利用挑台抬高步行路和活动地面,以防止厚霜4、在较长的道路上设置遮蔽物,设置挡风或使风侧滑的结构,保护和种植风障,5、尽可能利用日光,建筑设计朝向阳光充足的区域,以便看到天空和阳光照射的山丘景色6、将出口设置在建筑物的下风向,设置较短的通道以减少暴露时间(一)寒带气候特征:1、冬季极寒冷,积雪较深,2、强风,冬季长,生长矮灌丛植被资源利用要点:1、建筑形体简单,绝热性能良好,防风、保持热量2、提高入口平台——防止雪埋3、抬高步行路和活动地面——高挑台,以防止厚霜4、道路设置遮蔽物,保护和种植障,5、尽可能利用日光——设计朝向阳光充足的区域6、出口——设置在建筑物的下风向,缩短通道以减少暴露时间(二)寒温带气候特征:1、温度变化多样,夏季暖热冬季寒冷,春秋季温和,四季变化分明,风向风速变化2、水分供应充足,多河流和淡水湖3、地表覆盖多样化,从开阔地到有丰富植物种类的森林4、地貌景致多样,包括海滨、平原、高原和山地资源利用要点:1、将大风、洪水和偶有发生的暴风雪作为重要的设计因素考虑2、提供广阔的公园和开放的空间体系3、设计能抵御最大的暴风雨4、充分利用天然景色的潜力(二)寒温带气候特征:1、温度变化多样,夏暖热冬寒冷,2、春秋温和,四季变化分明3、水分供应充足,多河流和淡水湖4、地表覆盖多样化,植物种类丰富5、地貌景致多样:海滨、平原、高原和山地6、多河流和淡水湖7、有干旱期,降雨小或大,有霜和雪5、对季节性变化灵活处理,考虑春夏秋冬的活动空间6、充分利用天然景色的潜力7、考虑各个季节的特殊设计需要和可能性,考虑各种天气状况下的持久性和维护8、结构设计应满足最严酷的暴风雨条件9、考虑收缩、膨胀、凝结、冰冻和雪的存在10、设计与主导风和微风的分布相适应资源利用要点:1、充分利用天然景色的潜力——广阔的公园、开放的空间景观2、设计能抵御最大的暴风雨、大风、洪水和暴风雪3、满足季节性变化——结构设计应满足最严酷的暴风雨条件4、各个季节的特殊设计需要——各种天气状况下的持久性和维护5、考虑收缩、膨胀、凝结、冰冻和雪的存在6、设计与主导风和微风的分布相适应(二)暖湿带气候特征:温度高且相对连续湿度大,降雨量大,白天常持续微风,植被从稀疏到茂密,犹如丛林一般空中与海洋的强光令人痛苦,太阳的热量令人衰弱无力,台风和飓风引起暴风雨,气候条件产生大量昆虫,真菌的问题气候条件产生大量昆虫,真菌是一个顽固的问题1、避免洪积扇和排水通道,破坏这些区域会导致严重侵蚀2、将居住区设在保护地和森林环抱的地方及风暴潮水以上(三)暖湿带气候特征:1、温度高、相对连续湿度大,降雨量大,2、白天持续微风,3、植被从稀疏到茂密4、空中与海洋光线强烈5、台风和飓风引起暴风雨,6、设计注意量昆虫,真菌的问题资源利用要点:1、避免洪积扇和排水通道,破坏这些区域会导致严重侵蚀2、将居住区设在保护地和森林环抱的地方及风暴潮水以上3、利用已有林地和地形为公共道路和场所提供阳光屏蔽,补充种植林荫树4、利用树叶和水的作用为空间提供阴凉、通风资源利用要点:1、设计避免洪积扇和排水通道2、设计应在保护地和森林环抱的地方及风暴潮水线之上3、利用已有林地和地形为公共道路和场所提供阳光屏蔽,补充种植林荫树4、树叶和水的利用——为空间提供阴凉、通风5、抵御暴雨并有足够的排水能力6、通过敞露、通道和风洞增强微风的效果7、自然植被的利用——茂盛的大片叶子植物8、合理规划布置树木,减少或消除强光9、挑台和平台——抬高活动区和步行路,使微风进入,建筑高于地表,迎纳微风10、注意采用防真菌材料和干燥设备11、将居住区规划在为背向而不是正向太阳的入射(四)干热带(类沙漠)气候特征及资源利用要点1、白天极热,晚间极冷2、阳光和强反射光有穿透性,干燥3、降雨量小,植被稀疏或不存在,经常发生尘暴4、春季降雨为倾盆大雨,降雨迅速,侵蚀性强5、在炎热环境中制造一个可利用的凉爽的岛屿6、采用环形布置方式安排家宅和建筑,7、保护当地植物,作为良好沙漠景观的成分。8、避免将峡谷和洪积扇作为开发的线路和场地9、利用桶载和盆栽植物五、微气候学:1、微气候学:研究一个有限区域内的气候状况的科学,又称小尺度气候学。2、微气候:是指在建筑周围地面及屋面、墙面、窗台等特定地点的风、阳光、辐射、气温与湿度条件,它们对人的生理功能、健康、劳动能力都有重要影响目的:用以改善人类条件。湖泊森林农田住宅区停车场及商业区27.327.530.832.236.0不同下垫面风速与地表温度(气温29-30℃时)城市气候的形成

自然条件市内风速、对天空长波辐射:建筑布局影响对天空角系数和风场云量:市区内云量大于郊区太阳辐射:市内大气透明度低下垫面的吸收和反射特性、蓄热特性:地面材料、植被、水体的设置人为影响:“人为热”交通、家用电器、炊事产热空调采暖产热微气候学原则:1、消灭酷热、寒冷、潮湿、气流和太阳辐射的极端情况——合理选择场地、规划布局、建筑朝向的创造与气候相适应的空间来完成2、提供直接的庇护构筑物以抵抗太阳辐射、降雨、风、暴风雨和寒冷3、根据太阳的运动调整社区、场地和建筑布局4、利用太阳的辐射,通过太阳能集热板为制冷补充热量和能量,风也是一个长期行之有效的能源微气候学原则:1、消灭酷热、寒冷、潮湿、气流和太阳辐射的极端情况——合理选择场地、规划布局、建筑朝向的创造与气候相适应的空间来完成2、提供直接的庇护构筑物以抵抗太阳辐射、降雨、风、暴风雨和寒冷3、根据太阳的运动调整社区、场地和建筑布局4、利用太阳的辐射——太阳能集热板为制冷补充热量和能量;风能;5、水分蒸发是一个制冷的基本方法。6、引进水体,充分利用临近水体的有益影响7、保护现存的植被,在需要的地方引进植被遮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