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4】 《灯笼》课件_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4】 《灯笼》课件_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4】 《灯笼》课件_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4】 《灯笼》课件_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4】 《灯笼》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的张灯结彩,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近吴伯箫的散文名篇《灯笼》,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的情怀。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时4

灯笼必备知识02必记字词03初读课文04精读课文05CONTENTS

教学目录学习目标01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把握文章的线索及作用,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认识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

学习目标走近作者必备知识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他的散文常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引申出深刻的内涵。代表作主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吴伯箫是一位进步作家,以天下为己任。五四运动期间参加罢课、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后来赴延安参加革命。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吴伯箫当时创作了许多散文,《灯笼》是其中之一,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和时代担当。创作背景必备知识灯笼,是过去常见的一种照明工具,也是节日喜庆的象征。“灯笼”在文中是中心话题,寄托着作者对早年生活和故乡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担当;同时又起线索作用,串联文中各个材料。文题解读必备知识字音字形必记字词神龛()犬吠(

)争讼(

)斡旋()静穆(

)官衔(

)怅惘(

熙熙然()

k`nfèis7ngw7mùxīchàngwǎngxi1n()差别()差不多()差遣差chàch`ch`i()参差不齐cī()星宿()宿舍()一宿宿sùxiùxiǔ斡旋:调停,调解。灯学:有些地方称早起去学校读书或晚上到学校上自习为上灯学。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未始:未必。词义理解必记字词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1.划分文章层次。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第二部分(1)开篇说“火”,叙议结合,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2-11)写“我”对灯笼的回忆与联想。第一部分第三部分(12)卒章显志,情感升华为情怀。划分层次初读课文自主探究初读课文“灯笼”在课文中起怎样的作用?①起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②“灯笼”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分析讨论精读课文1.课文以《灯笼》为题,写了哪些与“灯笼”相关的事件?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乡村日常生活类、乡村艺术表演类、乡村年节欢庆类、历史文化类祖孙夜行,提灯笼照路“我”挑着纱灯在村里上下学乡村还愿挂红灯元宵节看灯族姊远嫁,满街灯火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想象宫灯想象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挑灯看剑2.作者表达的情感,在全文中有怎样的变化?对大部分段落描写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最后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出激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现出最高亢、最激越的感情。

深情

激情

3.本文有很多值得品味的语句,有描写性的、叙述性的语句,也有议论性的语句,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赏析,看看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1)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概括叙写了由灯笼引发的一连串的回忆,多角度地表现了作者对灯笼的浓厚情感。将“记忆”比作“网”,“挤”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关于灯笼的记忆之多,引出下文。(2)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主人和狗、人和环境,和谐融洽。“一辈子思慕着的”直抒胸臆,表达了“我”对儿时温馨、平和的生活的怀念。(3)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4)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表明“我”对纱灯记忆深刻,对纱灯所聚集的母亲的关爱记忆深刻。强调“青春尾梢”与“头发也全白了”,表明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突出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将进士第的官衔灯还在与朱门早已褪色进行对比,写出了族姊家的衰败,突出了岁月的沧桑,人事的变迁。(5)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6)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作者借古喻今,充满豪情,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敬慕之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的强烈愿望。活用古诗中的句子,使语言富有韵味。4.课文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第1段“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是议论,接下来的“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是叙述,叙议结合,十分自然。第2段先描写了作者联想到的与“灯笼”有关的情景,段末“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是议论,既总结了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相关记忆之丰富,表达了一种怀念之情。第11段作者叙述了“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后,顺势发出誓言“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直接抒发情感,也是议论,表明心愿。最后一段是议论,顺承前一段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思想境界。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时4

灯笼精读课文02课堂小结03写作培优04

积累拓展05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情回顾01学情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看一下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整体探究精读课文分析讨论内容分类段落相关描述蕴含意义“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1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3“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5,9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村民日常生活1.课文中有哪些有关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内容分类段落相关描述蕴含意义26“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乡村艺术表演内容分类段落相关描述蕴含意义78“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乡村年节景象内容分类段落相关描述蕴含意义78“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铿然的那种盛世太古远了”“《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1011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作者喜欢灯笼的原因。1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与思念之情。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4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颇具历史况味。灯笼使作者联想到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53.第10段写“处境可悯”的汉献帝,有无特殊的意味?一个末代皇帝,国破家亡,暗示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4.如果舍去最后一段,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最后一段是议论,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了课文的主题,提升了课文的思想境界。如果舍去最后一段,仅有上一段的抒情明志,那么情感表达就过于隐晦,文章主旨将趋于含混。这篇散文以“灯笼”为题,记叙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表现了中国旧时代所特有的农村风俗,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同时,追忆历史,着想现实,表达了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抒写了家国情怀。课文主旨课堂小结1.小处写起,小中见大本文由作者早年乡村生活中微小之物“灯笼”写起,抒写细微的情感,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文章的主旨。小中见大,突显主旨。写作特色课堂小结2.双线并行,形散神聚本文以“灯笼”为线索,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但重在怀念亲情、感怀时运。“灯笼”是明线,“情感”是暗线,课文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次序,恰当地布局谋篇:作者对所描写的早年乡村生活充满深情,延伸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激情,最后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抒写了家国情怀。板书设计课堂小结灯笼开篇说“火”,为写“灯笼”做铺垫(1)关于灯笼的回忆与联想(2—11)结尾说“火”——团结抗战,保家卫国(12)灯笼缘深——欣喜怀念灯迎祖父——长幼情笃挑灯就读——母子情深乡俗还愿——慰藉路人元宵赶灯——青春飞扬族姊远嫁——岁月沧桑纱灯描红——雅致单纯献帝宫灯——历史况味挑灯看剑——杀敌卫国喜爱灯笼家国情怀积累拓展灯笼在我国,灯笼文化源远流长。《南史》记载有“壁上挂葛灯笼”句。葛,就是用棉线或麻线织成的纺织品。关于灯笼的起源,较普遍的一个说法是,东汉时期皇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之后这种佛教的庆典就逐渐变成了民俗。到了唐代,官民都很重视灯节,民间有张灯结彩、观灯出游的习俗,灯市也开始出现。及至宋代,多种灯笼样式涌现。而在清代,无论是住所还是寺庙都有独特的灯景。灯笼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吉瑞祥和的象征。写作培优以小见大

《灯笼》中作者从灯笼写起,抒写细微的情感,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述国家事,抒壮烈情。小中见大,突显主旨。请你也试着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段话。

【写法指导】“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小题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也可以是一件小物品、一只小动物、一棵小植物、一个小人物……“大主题”,可以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也可以是对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道德或情感……

运用“以小见大”手法时,需要注意:(1)“小”和“大”之间要有紧密联系,也就是说“小”中要能体现“大”。(2)要尽可能把“小”描写得详细一点儿,生动一点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3)要巧妙地将“大”点出来,以突出主旨。

【优秀示例】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