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7世纪文学1_第1页
第四章17世纪文学1_第2页
第四章17世纪文学1_第3页
第四章17世纪文学1_第4页
第四章17世纪文学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17世纪欧洲文学一、概述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潮是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产生于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联合妥协之下的一种文学思潮。古典主义创设了一系列文学原则,虽然有利于文学的规范化,但也实际上束缚了文学的发展。(一)17世纪欧洲社会文化背景17世纪的欧洲,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封建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政治经济落后,文学衰落不振。1642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革命,1649年宣布共和国成立。1660年,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妥协,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妥协,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立宪国家。法国17世纪在亨利四世,路易十三,路易十四在位期间逐渐消灭了封建割据,统一了国家。当时的中央集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王为了消灭封建割据,对付上层贵族和下层人民的反抗而拉拢资产阶级,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这样,王权和资产阶级之间出现了妥协,形成了利用和依附的关系。在文学政策和文学创作里也体现了这种政治历史特征。(二)古典主义文学概况17世纪欧洲各国文学发展也不平衡。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文学处于衰落不展的状态,贵族形式主义文学(巴洛克文学)风行一时,如意大利的“马里诺派”,西班牙的“贡戈拉派”。这种文学内容空洞。词藻雕琢,反映了贵族文学的没落。17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革命诗人约翰·弥尔顿(1608-1674),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口授完成了表现革命内容的三部作品《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长诗《失乐园》是欧洲著名的史诗之一。题材来自《旧约》,共12章,约1万行。诗中的撒旦是一位反抗是高权威,英勇不屈的革命斗士的形象。此外,约翰·班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小说《天路历程》以梦境的形式,提示了复辟时期腐败、淫乱的社会风气和人民的反抗。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是17世纪欧洲文学的高峰,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拥护王权,要求作家为巩固王权和君主政体服务,把歌颂国王,维护国家统一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

第二,模仿古代。古典主义作家大多从古希腊,罗马作品中寻找创作题材,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并形成“三一律”原则。第三,崇尚理性。古典主义是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影响下形成的,理性的具体内容表现为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国家意志,履行公民义务。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是戏剧。高乃依、拉辛的悲剧和莫里哀的喜剧达到当时欧洲文学的最高水平。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一生写了30多部戏剧,代表作为悲剧《熙德》。剧本将个人情感和家庭荣誉,家庭荣誉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贯串始终,主人公内心进行激烈的情感与理性的斗争。拉辛(1639-1699)是古典主义悲剧最优秀的作家。他一生写了11部悲剧和一部喜剧,悲剧《安德洛玛刻》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鞭笞了情欲横流,理性泯灭的贵族人物。布瓦洛《1636-1711》被称为古典主义立法者的发言人,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他的理论著作《诗艺》强调了“理性”为艺术的最高原则,制定了种种文学体裁必须遵守的规则。拉封丹(1621-1695)是古典主义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寓言诗》具有全欧性影响。17世纪80-90年代法国文坛围绕学习今人还是学习古人的问题发生了一场“古今之争”。二、莫里哀和《伪君子》(一)生平与创作莫里哀(1622-1673),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出生于巴黎富商家庭,年幼酷爱戏剧。1643年,他参加了光耀剧团,当了一名演员。因经营不善,而锒铛入狱,出狱后,加入流浪剧团,离开巴黎,在外省流浪了13年。流浪生活的阅历,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658年他率团在巴黎王宫演出成功,为此奉命在京城从事戏剧演出活动。1673年,他累倒在舞台上,不到三小时就与世长辞。/纵观莫里哀的喜剧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探索阶段(1658-1663)。主要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妇人学堂》等。在内容上主要涉及妇女的婚姻问题,家庭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第二阶段是莫里哀喜剧创作的“黄金时期”(1664-1668)。这一时期,他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喜剧,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完美结合的程度。《唐璜》揭露了贵族阶级的寡廉鲜耻;《恨世者》批判了腐败的贵族集团;《悭吝;《乔治·唐丹》则讽刺了当时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第三阶段是莫里哀创作的晚期(1669-1673)。进步的思想倾向和对民间喜剧手法的娴熟掌握,使他的晚期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醉心贵族的小市民》是讽刺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杰作;《史嘉本的诡计》表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体现了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的主题。(二)《伪君子》1、喜剧的思想内容《伪君子》是莫里哀讽刺喜剧的代表作。剧本围绕宗教骗子答尔丢夫与奥尔恭一家的矛盾冲突来展开。喜剧的主题是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17世纪法国出现的“圣体会”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它以宗教为幌子进行秘密特务勾当,突出表现了教会的伪善的特点。《伪君子》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伪君子》是一出五幕诗体喜剧,故事发生在巴黎富商奥尔恭家中。这一天,奥尔恭去乡下办事,不料家中人——奥尔恭的母亲柏奈尔夫人、儿子达米斯、女儿玛丽亚娜、续弦夫人欧米尔、姻兄克雷央特和女仆桃丽娜——为一个叫答尔丢夫的人争执起来。答尔丢夫本是外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可是后来穷得连双鞋也没有,于是走了宗教这条路。奥尔恭在教堂里结识了他,马上被他苦修节欲的“虔诚”所打动,不仅施舍钱给他,还把他接回家中,尊为圣徒,奉为良心导师。答尔丢夫受到宠信,便处处以宗教道德标准约束奥尔恭一家人的行为,此举深得奥尔恭和虔诚的柏奈尔老夫人的欢心,可是其他人对此却积怨颇深。这一天,老夫人到这来,要求全家人都要听答尔丢夫的话,众人不服,结果不欢而散。不久,奥尔恭回来了,第一件事就是问“答尔丢夫呢?”桃丽娜快人快语:“他的身体别提多么好啦。又胖又肥,红光满面,嘴唇红得都发紫啦。他晚饭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一离饭桌,就回到了卧室,一下子躺在暖暖和和的床里,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他老是那么勇气十足,早饭喝了四大杯葡萄酒。”

奥尔恭丝毫不理会桃丽娜对这个所谓苦修节欲的信士的嘲讽,只是一连串说着:“怪可怜的!”姻兄克雷央特也劝诫奥尔恭,不要被答尔丢夫矫饰的热诚所迷惑,“他是把侍奉上帝当作了一种职业、一种货物,利用上帝的圣名作武器来刺死我们。”不过奥尔恭置若罔闻,还想把女儿玛丽亚娜嫁给答尔丢夫。玛丽亚娜已经与瓦赖尔订婚,两人正处于热恋中,所以坚决反对父亲的这个愚蠢的决定。欧米尔为了帮助她,预备与答尔丢夫好好谈一谈。桃丽娜请出了答尔丢夫,后者一出场的第一句话,就是要仆人把他苦修用的鬃毛紧身衣和鞭子藏起来,第一个动作则是丢给桃丽娜一块手帕,并说:“把你的胸脯遮起来,我不便看见,因为这种东西,看了灵魂就会受伤,能够引起不洁的念头。”

欧米尔来了,答尔丢夫却马上变了一副嘴脸,百般向她挑情,甚至动手动脚。他没料到,他的这些情话,恰被躲在一边的达米斯听到。正巧奥尔恭进来,达米斯当即把答尔丢夫的这一丑行告诉了父亲。

答尔丢夫哭叫起来:“老兄,是的,我是一个坏人,一个罪人,一个不讲信义、对不起上帝的可怜的罪人,一个世上从未见过的穷凶极恶的人。无论人们怎样责备我,说我犯了多大的罪恶,我也决不敢自高自大来替自己辩护。”

没想到,他的这番话比抵赖辩解还令奥尔恭感动。奥尔恭认定答尔丢夫蒙受了不白之冤,于是将儿子赶出家门,不仅剥夺了儿子的财产继承权,还写下契约把全部家产赠送给答尔丢夫,又决定当天晚上就让答尔丢夫和玛丽亚娜结婚。

在这严重的局面下,为了让奥尔恭明白真相,欧米尔设下巧计,她让丈夫藏在桌子下,然后叫人去请答尔丢夫。

答尔丢夫果然露出色鬼本相,欧米尔提出此举会得罪上帝,答尔丢夫无耻地声言:“这在我是算不了一回事的”,紧要关头,忍无可忍的奥尔恭冲了出来,大骂答尔丢夫。此时,答尔丢夫抛掉画皮,露出狰狞面目,宣布全部财产都是自己的,还扬言要揭穿奸计。

原来,奥尔恭的一位朋友犯了法,逃亡前把一个机密的首饰盒托付给他保管,但他竟然把它交给了答尔丢夫。全家人闻之此事,顿时一片慌乱。不一会儿,执达吏到来,宣布凭契约,所有财产已经归答尔丢夫所有,勒令奥尔恭一家明日搬出。

答尔丢夫又在国王面前控告了奥尔恭,并领来了宫廷侍卫官预备逮捕奥尔恭。但是最后,侍卫官逮捕的却是答尔丢夫,原来国王英明,认出答尔丢夫就是有人向他报告过的那个著名的骗子。

国王念奥尔恭旧日有功,原谅了他私通罪犯的过错,发还财产。奥尔恭感恩不尽,高兴之余,答应玉成瓦赖尔与女儿的婚事。2、人物形象1)答尔丢失答尔丢夫是喜剧的中心人物,剧情就是围绕他披着宗教外衣进行诈骗活动而展开的。他是一个没落贵族,宗教骗子。这个形象的最大特点是表里不一,伪装虔诚。作者在剧本中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他的本质与假象之间的严重失调和冲突,在同体对经中,使丑的东西原形毕露。他表面不喜爱吃,但实际是贪吃之徒;表面不好色,可骨子里全是男盗女娼,甚至连恩人的妻子都要调戏。除了伪善之外,他还有阴险狡猾、歹毒凶狠的一面。为霸占奥尔恭的财产,他不惜向宫廷告密,并串通法院,欲置友人于死地。2)奥尔恭奥尔恭是一个有产者,他笃信宗教,思想保守,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富商形象。他的愚昧轻信,形式主义的宗教狂热和宗法制的家长作风,都是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典型特征。莫里哀把他放在受害者的地位,立意在于对资产阶级进行曲劝导,然而地他的保守性和妥协性的提示,讽刺和嘲笑也是十分尖锐的。3)桃丽娜桃丽娜是一个机智、勇敢、直率而又善良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有健全的思考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能最先识破答丢夫的伪善于面孔。她敢于斗争,机智,沉着,冷静地办理和应付各种情况。她富有正义感,为人善良,忠于友谊,是莫里哀笔下描写得最动人的仆人形象。3、艺术特征首先,戏剧结构精巧,紧凑而集中。其次,游刃有余地运用古典主义法则,遵守“三一律”而又不为其所束缚。再次,将各种戏剧因素融合在一起,使剧本内涵更加生动丰富。(三)《吝啬鬼》剧中主人公、高利贷者阿巴贡是法国文学最著名的形象之一,在他身上体现了处于发展初期的资产者极度贪婪和吝啬的性格特征:

他把金币埋在地里,又总疑心被人发现;他希望儿子娶个有钱的寡妇,女儿则嫁给一个有钱的老爵爷;在请客前,他教导仆人怎样在酒里多兑水,怎样专门搭配不对胃口的东西,让客人一吃就饱;仆人说阿巴贡的马已经瘦得只剩马架子、马影子、马样子;传说阿巴贡在自己印的历书上,把吃斋的日子加了一倍;又有人说一次他去马棚里偷喂马的荞麦,结果挨了车夫一顿好揍;当他发现钱被偷了,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地叫喊:“我完了,叫人暗害啦,叫人抹脖子啦”

莫里哀用一支神来之笔,把资产阶级爱财如命的本性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后来的法语中,“阿巴贡”几乎成了“守财奴”、“吝啬鬼”的同义词。(四)《太太学堂》剧中的主角阿尔诺尔弗是个夫权主义者,为了培养一个百依百顺的妻子,他买了一个四岁的小女孩阿涅丝,把她送进修道院。在他看来,一个妻子只要懂得祷告上帝、爱丈夫、缝缝纺纺就足够,最好是一个白痴。

13年后,阿涅丝被接出了修道院,果然驯服温顺。然而,阿涅丝一旦同社会接触,青春的觉醒就使她爱上了青年贺拉斯。封建桎挡不住爱情的力量,她马上变得聪明起来,最终设法逃出了阿尔诺尔弗的家庭。

(五)《堂璜》剧中主人公堂璜是个大贵族,他荒淫无耻,勾引女人,连连犯罪,最后受到惩罚。此剧对当时腐朽糜烂、胡作非为的贵族阶级做了有力的控诉。

但是,莫里哀笔下的堂璜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恶棍,他有一套及时行乐、愤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