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_第1页
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_第2页
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_第3页
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_第4页
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柴志贤第4章区域经济增长CompanyLogo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本章主要内容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地区主导产业理论123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总量如GDP或人均GDP的增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过程。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对中国是必需的。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量的层面:人均收入(GDP)水平的提高质的层面:经济增长质量的改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城市化(城镇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利用FDI城市化水平非农人口=-------------×100%

总人口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6个阶段对34个准工业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1)第一阶段——传统社会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绝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化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2)第二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革、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这一阶段区域开始走上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市场逐步扩大,投资环境得到改善。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利用区域内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的竞争能力。(3)第三阶段一一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这就是所渭的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是规模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能够支持区域经济增长达到较高的速度,因此,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也是区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阶段。产业大部分属于资金密集型,资金需求量大;且工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市场稳步扩张,投资领域宽广,选择余地大:支柱产业—重化工业,先导产业—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轻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阶段。(4)第四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在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该阶段主要特征是在第一、第二产业获得较高水平发展的条件下,第三产业保持持续高速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等。第二、第三、第四阶段合称为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地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阶段。(5)第五阶段——后工业化社会: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通常可分为三类: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三是新兴产业和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等。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生产专业化及社会分工已广泛发展,往往在生产某一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在全国甚至全球寻求寻求合作伙伴,以求质量完美正因为如此,同处于后工业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协作的需要,相互投资占很大比例。(6)第六阶段——现代化社会:第三产业开始分化,智能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欲望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追求个性现代化社会是一个用知识和智能来追求个性发展的社会,其投资领域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服务业多样化是其基本特征。2、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密切相关⑴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一个区域处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带来区域发展阶段的跃迁。⑵各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区域同时具有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产业结构所具备的某些特征。特别是当区域发展处于过渡时期时,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很快,这时必须加强研究其发展方向和变化速度,把握时机,把资本投向即将获得高速发展的新产业。3、中国的工业化进程⑴传统社会建国初期,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近代工业极其落后.且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几个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以落后农业为主的传统社会。⑵工业化初期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曲折的工业化过程:“一五”时期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工业突飞猛进,到“一五”期末,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9.7%,比1952年提高了近9个百分点。“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延缓中国工业化进程,直到1970年,工业增加值比重才达到40.5%,开始稳步超过农业,成为国民财富主要创造者。70年代初,中国开始由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进入了工业化初期阶段。⑶90年代中期,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进人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已进人工业化中期阶段。①从产业结构看,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三产比重分别为15.9%,50.9%和33.2%,二、三产业已经成为国民财富的主要创造者;②从三大产业的增长速度看.“九五”期间GDP年均增长8.3%.其中三产分别增长3.5%、9.8%和8.2%.二、三产业的增长远远快于一产,特别是第三产业已经开始成为支持经济增长重要力量;注意③从制造业内部结构看,在2000年的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占40.1%.重工业占59.9%,而1990年该两个比重分别是47.8%和52.2%,重工业已经成为支持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重化工业过程的特征十分明显。④从就业结构看,2000年非农产业就业比重占50%,比1990年的39.9%高出10.1个百分点。就业结构迅速得到改善,就其性质而言,已经具备工业化中期的基本特征。4、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1)中国在建国以后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因此早在50年代末重工业产值就超过了轻工业。但是,由于这是在人为强制下实现的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阶段(2)中国是一个长期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由于特殊历史原因,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高于其他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国家。5、我国未来时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基本走势(1)重化工业仍有一个大发展,原材料工业市场广阔,深加工工业、耐用消费品产业和装备产业都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城市化水平将迅速提高,日用消费品市场潜力巨大;(3)一批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又为高新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4)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将是巨大的,其回报是长期而又丰厚的;(5)中国的地区差异将继续地支撑巨大的市场规模,使中国的高速增长能够延续较长的时间。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1、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2、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的角度两大部类(消费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生产)结构农轻重结构三次产业结构(制造业内部)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结构地区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结构一、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动因(一)三次产业的划分1.克拉克三次产业划分(英国)第一次产业包括一切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的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次产业指一切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经济活动,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次产业是指除第一、二次产业以外的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是其主要特性。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并繁衍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无形财富生产2.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1985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规定了中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它又可分为两个部分: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第三产业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等;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地质勘探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农业服务业、水利业、公路及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及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警察等。(二)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1.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换规律总结了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变化的规律,及其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不同产业收入的差异。配第—克拉克定理(1)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就业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2)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2.库兹涅茨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深化研究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不仅需要知道各产业吸收劳动力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揭示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三次产业各自的贡献及其变化规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他的著作《各国的经济增长》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分析研究库茨涅兹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研究结论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3、4、4、(三)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两个)1.需求方面: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1)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越高,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比重提高的速度也越快①﹤1,意味着人们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购买该产业产品的比重在下降。(第一产业)②﹥1,说明人们将新增加收人的较大比例用于购买该产业产品,(第二、第三产业)(2)各产业产品收入弹性是不断变化的①三次产业的弹性系数是此消被长的关系②第二产业收入具有高弹性③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的收入弹性开始大幅度上升并开始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供给方面: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三次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创造财富能力的增长状况不同,以及它们对劳动力需求的不同,从而决定了三次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对比关系的变化。(1)第一产业农业经济是一个半自然的再生产过程,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力的作用大,生产效率提高缓慢,农业技术进步比工业要难得多。农产品属于低收入弹性,导致随着经济发展,农产品需求增加相对缓慢(2)第二产业①第二产业的特征--大规模集约化生产②第二产业与技术进步——大机器生产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之所以是必需的,就是因为工业是技术进步和成本节约的产业,工业的增长与国民经济总增长之间,以及工业增长与人均收入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制造业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从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状况看,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工业行业不断增加,各行业发展规模也不断扩大,因而其吸收劳动力比重趋于上升;但由于工业技术进步快,工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致使等量工业资本吸收劳动力减少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转换(3)第三产业①第三产业特征提供的商品是“服务”,不能够实现大机器生产,它始终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性,②第三产业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降低成本的作用不如第二产业明显,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不如第二产业大。但能够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第二产业难以解决的大规模就业问题。到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三产业的发展以新兴服务业为主。新兴的第三产业既保留了劳动密集型特性,又具备技术密集型特性,从而既是吸收劳功力的主要场所,又是创造国民财富的主要力量。二、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三次产业演变规律告诉人们:在整个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它始终是创造国民财富的主导部门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矿业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1.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重工业化过程贯穿于工业化始终。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上业化社会,但是,在其制造业内部重工业化过程仍然在继续。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重工业增长仍然快于轻工业衡量重工业化的标准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系数是不断下降的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和日本经济学家盐野谷佑一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后提出: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霍夫曼系数基本保持不变,而重工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为什么)注意第一,轻工业比例的下降不意味着消费资料生产的下降,实际上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成为消费支出中的主体,而耐用消费品的生产是在重工业内部进行的。第二,重工业发展初期主导产业是冶金、建材、化工等原材料工业,但到重工业发展的后期阶段,其主要支持力量就是机械工业,其中耐用消费品工业(含汽车工业和家电工业)又是一大支柱。以耐用消费品为支柱是重工业化的最高阶段。一旦最先进的耐用消费品在大众中得到广泛普及.重工业化过程也就基本走到尽头,经济增长变得缓慢,整个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后工业化阶段。2.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1)深加工化进程的定义在重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结构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深加工工业和组装工业为主制造业结构的深加工化反映了工业增长对能源、原材料依赖程度逐步下降的趋势,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资本和技术投入。(2)战后日本工业化过程日本经济学家佐贯利雄:战后日本工业化过程依次依赖于三组产业支撑,第一组是电力工业,第二组是石油冶炼、石油化工、钢铁和造船,第三组是汽车和家电。这三组工业接替领先,互相带动,共同促进了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日本工业结构在实现重工业化的同时走向深加工化3.技术集约化过程,即在制造业结构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自动化,高技术产业兴起和发展。工业结构中的技术集约化趋势:工业化过程是一个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过程在工业化初期,以轻工业特别是食品、纺织业的发展为主.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工业资源;随着重工业化过程的加深,钢铁、化工、机械迅速发展,工业资源结构中资金因素居于突出地位随着制造业深加工化的发展,工业对原材料、资本的依赖程度逐步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技术资源日本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规律中国1995年销售额最大的十家制造业企业的行业构成是钢铁4家,电力2家,石油2家,化工1家,汽车1家。可以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处于重工业化过程中的深加工化阶段。第三节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基本前提。一、地区生产专业化(一)地区生产专业化1、定义: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2、地区生产专业化是工业化过程中大机器发展的必然产物。大机器工业的出现为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可能;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创造了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系统,大大降低了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成本,使全国甚至于全世界各地区之间可以互为原料地、互为市场,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经济体系。工业化不仅为地区生产专业化提供了可能,也使专业化生产成为必要。

(二)地区生产专业化部门指一个地区内那些直接或间接为外区提供商品或劳务的部门。(三)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判定--区位商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1)当qij﹥1,可以认为j产业是i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值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2)当qij﹥≤1时.则认为j产业是i地区的自给性部门。(四)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水平的判断一个地区某部门专业化水平的具体计算,是以该部门可以用于输出部分的产值与该部门总产值之比来衡量。如果以xij表示i地区j部门的专业化系数,则有:当qij≤1,xij≤0时,表示i地区j部门专业化水平低当qij>1,xij>0时表示i地区j部门的专业化水平高例:1996年上海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329.5亿元,其中汽车产业产值为399.2亿元,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的9.2%;同年全国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64887.8亿元,其中汽车产业产值为2333.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6%。求上海汽车工业的区位商和专业化系数解:答:1996年上海市汽车产业的区位商是2.56,是上海市的专业化产业,其专业化系数为0.61注意二、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一)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4个条件)(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Q>2以上或Xij>0.5(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产业(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一般而言,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地区范围大,对区位商和产值比重的要求相对较低;地区范围越小,要求越高。将区位商≥2(或专业化系数≥0.5)、产值比重≥15%的部门称为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将区位商≥1.5(或专业化系数≥0.33)、产值比重≥10%的部门称为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区位商>1的专业化部门多达408个,绝大部分省区都有10个以上的专业化部门,许多省区更多达19个专业化部门。问题:专业化水平普遍比较低,达到一级主导专业化水平的部门仅16个,达到二级主导专业化水平的部门也仅27个,有18个省区没有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特别是上海、江苏、浙江、辽宁等发达省市也都没有形成自己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更有江西、山东、河南和湖南4省既没有一级主导专业化部门,也没有二级主导专业化部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大而全”、“小而全”状况由此可见一斑。(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判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技术经济联系密切程度通常用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表示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因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带动作用制约作用感应——前向——制约影响——后向——拉动从表中可以看出:制造业和建筑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系数,说明这些部门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较多的投入;基础产业、上游产业(包括农业、各种采掘业及能源原材料工业)则具有较高的感应度系数,说明其他产业的发展需要较多的消耗这些部门的产品。一般而言,影响力系数大的产业比较容易带动其他上游产业的发展;感应度系数高的产业由于是受其他部门发展的拉动而得到发展.因此.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通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滞后性,成为瓶颈产业。感应——前向——制约影响——后向——拉动(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产业主导产业是在较长时间内支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因而必须是有发展前途的、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为此,应该考虑如下因素:第一,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的地区,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劳动、资金密集型特性,可以在轻工业领域和基础性的重工业领域选择;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地区,主导产业一般具有资金、技术密集型特性,可以在重工业中的深加工工业领域选择;处于工业化后期的地区,主导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型及服务型特性,可以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技术产业及新兴服务业中选择。第二,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根据产业生命循环理论,任何产业在某一地区的发展中都规律性地经过科研创新期、发展朗、成熟期和衰退期,主导产业要在科研创新期和发展期的产业中选择,其中处于科研创新期的产业可以作为潜在主导产业来加以培育。第三,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主导产业应该是具有高收入弹性的产业,从而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该主导产业能够拥有不断扩大的市场。如上所述.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二)主导产业的发展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得到良好的发展,至少应该注意解决如下问题:第一,选择先进的技术武装主导产业。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作为主导产业的产品至少在全国应该是一流的,不论经济效益指标还是技术指标都应该是属于最好的,只有用最先进的技术来武装的主导产业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只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集团才能够及时掌握国际国内技术动态,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研究与开发,从而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条件。第三,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幼小产业进行扶持,为未来时期主导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做准备。地区主导产业总是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已经具有强大生命力并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这是地区主导产业的主体部分;二是目前还有较强的生命力,但技术层次较低的产业,这是上一轮主导产业发展的延续,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它是强弩之末,将在下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步被淘汰;三是目前还比较幼小但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并且反映区域发展趋势的产业,这是新兴的、将主宰未来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地方政府应该因势利导,积极支持该类产业的发展。地区主导产业三个部分的每一次更替,表明区域产业结构实现了一次升级,从而区域经济发展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在上述主导产业的三个部分中,前两个部分便构成区域支柱产业。可见,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支持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的产业,但是它不一定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甚至其中的一部分可能在下一轮的发展中被压缩和淘汰,这就是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区别所在。三、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城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主导产业的升级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第一,以全新的、更高技术层次的产业来替代原有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第二,在同一产业内部,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或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进步,使原有主导产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另一方面,同一产业内的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进步也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二)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城经济协调发展一个地区,除了发展主导产业以外,还应该发展如下性质的产业,以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与主导产业直接产生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联系的产业。包括为主导产业直接提供原材料及其他发展条件的产业.利用主导产业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产业,为主导产业技术进步进行研究与开发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培训的教育产业以及金融业、广告业等等,这些产业与主导产业一起构成地区主导产业群,主导产业群在区域经济中所占份额不低于50%。(2)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设施是区域内一切经济社会活动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是衡量区域投资环境硬件的主要指标。任何地区都需要努力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尽可能提高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地区基础设施与全国甚至与世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接轨。(3)为地方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包括商业、饮食、卫生、教育等传统的服务业以及旅游、娱乐、保健、保险等新兴服务业.这些产业为中小企业提供广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扩大就业、丰富生活、活跃地方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节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一、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阶段一二三四比率5(±1)2.5(±1)1(±0.5)1以下霍夫曼比率确定的工业化阶段1978重工业超前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协调发展阶段二、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建国初期,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很低。1952年中国人均GDP仅为119元;在GDP中,第一产业比重高达50.5%,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0.9%和28.6%。根据工业化一般规律,建国后中国应该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