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精品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精品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精品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精品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文化史本册总复习总复习 精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2023—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高二历史命题人:丁要贤审题人:唐洪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1-25题,共50分,第Ⅱ卷为26-28题,共50分。全卷共计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第Ⅰ卷(本卷共计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西周幽王被杀后,申侯等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虢公则拥立王子余臣为王,称携王。但是秦、晋等诸侯只承认周平王,不支持携王。此记载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军功制【答案】A【解析】考点:宗法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太子是嫡长子,而王子并不是,秦晋只承认周平王,这是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所以答案选A。分封制、郡县制都是地方的管理制度,商鞅变法实行按军功授爵,B、C、D选项不符合。2.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B.宗法分封逐渐瓦解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答案】B【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的信息说明鲁君有朝贡周王到其他诸侯国,说明分封的等级逐渐瓦解,故本题选择B。3.顾炎武曾这样批评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他批评的是A.君主专制制度

B.监察谏议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科举选官制度【答案】C【解析】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理解。由材料中的“国家”与“州县”、“纤毫尽归之于上”等历史信息点,不难判断C是正确选项。4.“它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明显。”文中的“它”是指A.太学

B.书院

C.察举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考点: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形成了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的通道”、“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保证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并扩大了统治基础。符合材料要求。5.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考点:内阁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抓住历史本质的能力。首先题干中明初废除丞相,就是加强君主集权的表现,其次,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办公机构,其“权倾一时”是来源于皇权的加强,综合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故选B。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答案】D【解析】考点: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平民社会”“十年寒窗”“跃登上第”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穷苦子弟”通过读书和考试也可以做官、“跃登上第”。素以答案选D。7.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期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度和法律控制,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

B.从人治到法治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答案】C【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对秦汉政治的认识,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的中心环节。由此,选C。A只涉及表象,B、D显然是错误的。

8.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答案】D【解析】考点:耕作方式的变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信息,解读图片,可知,图片中的“石器”、“耒耜”、“铁农具”、“曲辕犁”均是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而且是一个不短渐进、革新的过程。结合选项,分析可知,只有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其余表述与题干意思无关,排除ABC三项。9.强调重视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对“重农”政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其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封建小农经济发展的要求B.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C.其作用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巩固封建统治D.重农的结果是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经济政策。根据所学可知,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据此可知,A、B、C三项说法正确,D项“重农”与历朝经济的发展无必然联系。10.韩非子认为:商人乃“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各项与韩非子所持观点一致的是A.“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B.“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C.“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D.“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答案】C【解析】考点:“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韩非子认为商人不从事农业生产,是国家的蛀虫,因此应该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商业的发展,“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体现了重视本业的思想,因此选择C。ABD体现了发展商业的思想,与韩非子所持观点不一致,排除。11.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班固重视农业,忽视商业

B.“二者”指的是农业和手工业C.汉代实行农工商并重的政策

D.班固有农商皆本的意识【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班固认为“农”和“货”都是“生民之本”,“食足货通”才会“国实民富”,据此可确定D项符合题意。A错在忽视商业;B二者指农业和商业;C说法本身错误。12.学者黄正建著有《唐代衣食住行研究》一书,下列表述出自该书的是A.“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布料”B.“主食用谷物仍以粟、麦、稻为主”C.“城市官民杂处、商民混居,违章建筑侵占街道的现象严重”D.“在交通要冲,形成了一大批工商市镇”【答案】B【解析】考点:唐朝时期的农业经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及要求,本题实际上考查唐朝经济发展状况相关内容。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属于元朝以后;C项,属于宋代以后;D项,属于明清时期。进一步分析,可知,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13.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因为北宋时中国GDP总量为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人均GDP427美元。根据所学,可以推断宋代时中国A.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

B.出现了国强民富的繁盛局面C.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国家【答案】A【解析】考点:宋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革命的时代”、“超过当时西欧人均CDP427美元”等,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相关内容——宋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出宋代经济发展到了较高程度,A项符合题意和史实。CD两项的表述本身错误;B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符合史实。本题正确答案选A。14.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荷兰的殖民扩张。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结合东印度公司成立的时间,可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该是C。15.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海禁政策松动海外贸易发达【答案】B【解析】考点:明清商业经济的发展的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介绍景德镇的瓷器、佛山镇的铁锅和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广泛销售为例,说明明清时期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故选B。其它选项和材料无关。16.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A.农耕经济的落后B.西方国家的侵略C.人口压力的沉重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答案】D【解析】考点:小农经济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说明亚当•斯密认为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是阻碍中国财富进一步增加的根源问题,所以D项表述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与题中亚当•斯密赞美农耕经济相反,BC两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17.黄宗羲在《孟子师说》中评论:“周之制度,当以《孟子》为主,以正周礼之失”;“乃知孟子性善之说,终是稳当”;“故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舍仁义更无他道”。由此可知,黄宗羲推崇孟子的

①以礼治国主张

②性善论

③仁政学说

④兼爱思想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考点:儒家学派孟子的思想主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以正周礼之失”、“乃知孟子性善之说”、“舍仁义更无他道”等,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儒家学派孟子的思想主张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项,材料意思无从体现,错误;④项本身错误,“兼爱”属于墨家学派墨子的主张。进一步分析,可知,②③项均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18.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异己遭到排斥B.秦汉以后,儒学得到丰富和更新C.汉初儒学融合了佛教、道教思想D.儒学在汉代成为官方哲学【答案】B【解析】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材料认为,秦汉以后儒学吸收其它学说的精要,加以融合,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表明儒学并非完全排斥异己,故A项错误;秦汉以后,儒学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得到丰富和更新,故B项正确;佛教在西汉末年才传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儒学融合其它学说,而不是其主流地位的确立,故D项错误。19.“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B.朱熹的“格物致知”C.王阳明的“心外无理”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考点:宋明理学

。解读材料信息,诗中主张从本性人心来探索生死真正的奥秘,并且否定了世间儒生只考虑事物的道理逻辑分析,完全忽视人的七情六欲和本心的做法。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提倡心学,这首诗即反映了其“心外无理”的思想主张。20.《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一书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答案】B【解析】考点:宋明理学。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说明了理学的博大精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体现了理学的封闭性,A、D两项表述符合材料含义但过于片面,C项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故最佳答案选B。21.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曾有“边缘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等种种形象,其中“神化”和“僵化”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A.汉朝和隋唐时期

B.汉朝和宋明时期C.隋唐和宋明时期

D.隋唐和晚清时期【答案】B【解析】考点:题主要考查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神化"和"僵化"分别是指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经历了神秘化和固定化,或丧失活力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可知西汉董仲舒开启了儒的神秘化进程,明清时期程朱理禁锢人的思想受到李贽的极大批判,所以答案选B,ACD三项三项时间组合错误。22.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答案】C【解析】考点:四大发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火药在唐代末期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时代得以推广,所以C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A“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B“蔡侯纸”是指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所生产的纸张,目前已发现西汉时期的灞桥纸;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宋代,元代是木活字;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23.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是A.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B.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D.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答案】B【解析】考点:文学成就。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文学形式不存在落后和先进的说法,文学形式都是一定经济、一定文化的反映,所以,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不正确的一项是B。24.2023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A.书法艺术

B.

戏剧表演C.绘画艺术D.篆刻艺术【答案】A【解析】考点:汉字和书法。关键信息是“龙文”,就是汉字,“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歌词里面包含了汉字的基本笔画,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书法艺术的审美感受,因此选择A。25.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①市坊融为一体

②雕版印刷首创

③儒家信仰重建

④世俗文学兴盛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考点:本题主要考察通史宋代阶段的知识点。其中①③④都是宋代的历史现象和发明创造。②是唐朝时期的事,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已经出现。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第Ⅱ卷(本卷共计50分)二、非选择题:(本题有三个小题,共计50分)26.(19分)对古代国家治理方面的做法,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警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材料二“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请回答:(1)请分析材料一中古代权力监督制度的作用与局限。(4分)三省六部制形成于何时?有学者认为“该制具有民主色彩”,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5分)(2)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设计?(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观点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答案】(1)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执政、防治腐败;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因服务并受制于皇权而导致实际作用有限。(4分)时间:隋朝;(1分)理解:三省分工明确并相互牵制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三省长官共议国事,表面上有民主色彩,但实质是封建君主专制(为了加强君主专制)。(4分)(2)政治设计:皇权需要宰相制度的补救(牵制);设立学校使其成为议政和决定是非的机构以限制君权。(4分)原因: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或腐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界进步思想的活跃氛围。(6分)【解析】考点:(1)依据材料中“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由此可以总结权力监督的特点:时间早、建立法规并不断完善、行政制度体现了监督理念。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之间的运作方式体现出的民主色彩以及实质进行回答。(2)结合材料中黄宗羲的观点“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设学校之意始备”概括出黄宗羲的政治设计,并从明末清初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特征分析出原因。27.(16分)社会习俗的嬗变折射出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初“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南宋时已不可遏制,“衣服之章,上下混淆”。……朱熹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摘自沈从文《中国服饰史》材料二“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据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两宋时期着装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社会原因?(8分)(2)(8分)【答案】(1)变化:从北宋的控制到南宋的失控或从保守到开放或从重等级到趋于平等。(2分)原因:多个政权并立及民族融合;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化世俗化的趋势(6分)(2)变化: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2分)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人实力雄厚及市民阶层队伍壮大;拜金逐利之风兴起;传统婚恋观念受到冲击;离经叛道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思想)的出现。(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考点:宋明之际社会习俗的变化。(1)从材料“宋初衣服递有等级”、“南宋时已不可遏制”分析两宋之际服饰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要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行以及市民文化的兴起等角度进行分析。(2)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婚嫁由“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变为“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据此概括出明代中后期婚恋观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明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