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二历史 课件(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二历史 课件(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二历史 课件(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二历史 课件(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二历史 课件(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010203教学目标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建造和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了解中国古代历代基层组织形态和基层社会治理状况,认识封建社会基层组织的任务;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和优抚政策,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宋朝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密切联系实际,聚焦中国特设社会保障体制,增强社会责任感,塑造家国情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PARTONE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户籍制度目的:材料:民数者,庶事之所自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食禄,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国以之建典,家以之立度,五礼用修,九刑用措者,其惟审民数乎!——徐干《中论·民数》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战国: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户籍制度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里耶秦简·户籍簿》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材料: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000。田50亩值5000。用牛2值5000。——《居延汉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隋、唐、宋三朝的户籍制度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材料:是时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隋书·食货志》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材料: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张斌《宋代的户口管理探究》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思考: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根本原因:为保障赋役征发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元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元朝:按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基础材料:军、站、急递铺、驾船、漏籍、铁冶户,户下人口折居者,揭照各籍相同,止令依旧同户当役,如无者,收系当差。民、匠、打捕鹰房诸色附籍漏籍人等,户下人口析居者,依例收系当差。如局分见役人匠不敷,从尚书省定夺。运司煎盐灶户,户下人口析居者,仰充灶户收系应当丝料。——《通制条格·卷二》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元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材料:人户以籍为定。凡军、民、驿、灶、医、卜、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大明律》鱼鳞图册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元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朝。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材料: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着永行停止。

——《大清会典事例》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加强;2.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3.人身依附关系的逐渐松弛。原因:特点: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多重性:政府将人口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有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PARTTWO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材料:治一国,必自治一乡始;治一乡,必自五家为比、十家为联始。——徐栋《保甲书·广存》概况: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秦朝:掌教化掌狱讼、赋税设游、掌捕盗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100户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秦汉乡里制度什伍组织材料: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商君列传渗》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邻保制度宋朝保甲制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明朝清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十家牌法从里甲制改为保甲制。从城市到农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和原因

材料: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特点:意义:1.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2.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1.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2.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层管理的特点和意义

材料: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特点:意义: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

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基层经济发展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演变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官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①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②中央集权逐步强化趋势宗族组织逐步发挥重大作用③宗法观念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PARTTHREE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背景: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材料一:自今凡岁饥,先发仓以贷,然后闻,著为令。——《明史·食货二·赋役》材料二: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后汉书·种暠列传》评价: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发展历程: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社会救济优抚政策秦汉汉设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秦汉赐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隋唐隋朝官方设仓积谷,民间自置义仓唐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宋朝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明清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龄平民明清时期出现慈善组织特点: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2.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学思之窗《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方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原因:经济:政治:思想:小农经济脆弱维护社会稳定践行儒家仁政这一法律规定一定程度上能够落实;但由于官吏的搜刮和监守自盗,这一法律规定必定大打折扣,贫苦无依的人群受到的救助是有限的。课堂小结

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秦汉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建立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清朝①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②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政府救济民间救济救济方式(1)国家备荒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2)优抚弱势群体①秦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