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_第1页
第二章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_第2页
第二章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_第3页
第二章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_第4页
第二章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的运动1、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每条纬线自成一个纬线圈;3、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变短.纬线有哪些特点?高纬、中纬、低纬的划分:经线有哪些特点?1、经线指示南北方向;2、每条经线为半圈,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3、所有经线等长.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球的自转地轴北极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从南极上空看逆时针顺时针一、地球的自转(北逆南顺)1、方向:自西向东自转速度:角速度:15°/每小时(南北两极除外)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为01、“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指哪里的线速度?2、哪个纬度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半?(赤道)(南北纬60°)思考:归纳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在一天里面我们经历白天和夜晚,那白天和夜晚的交替怎么产生的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太阳光线晨昏线晨昏线赤道白天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昼弧夜弧晨昏线(晨线)晨昏线晨线和昏线的判读:晨线昏线夜半球昼半球讨论A判读方法:沿地球自转方向从夜进入昼为晨线从昼进入夜为昏线地方时1)地方时的概念:各地因经度不同而时刻不同2)地方时的特点: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地理位置越靠东地方时值越大

3)地方时的计算:经度每隔15°,地方时差一小时(三)地方时时区区时某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15°

)(东加西减)计算公式步骤:1)求经度差

2)求时差(经度差/15°)

3)“东加西减”原则时区与区时0º15º30º45º15º中时区东一区东二区东三区西一区……东十二区西十二区180º……1、时区的划分:时区与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东经所在时区为东时区,西经所在时区为西时区例题1、东3区9点,求东10区几点?2、东10区15点,求西3区几点?3、西8区11点,求东2区几点?4、一架飞机3月6日5点从北京(东八区)出发,飞行了11个小时到达伦敦,问到达后的当地时间是多少?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相隔时区数2、区时计算:3、北京时间我国采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º的地方时

北京:,纽约:,伦敦:,东京:,莫斯科:,开罗:东8区西5区0时区东9区东3区东2区如果中时区为子夜(24时)时,算一算,纽约和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分别是多少?(昨日)19时(今日)8时★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十”;若位于西侧,则取“一”。)时间换算的基本方法1.求地区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即“东加西减”。3.如果存在交通位移,计算时要考虑时间的消耗。4.上述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用结果减去24,日期加一天;结果若小于0,则加上24,日期减一天。日界线1、定义:2、变更方法:国际上规定以180º经线作为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即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东十二区西十二区180º减一天加一天西东日界线:国际上统一规定,原则上以1800经线作为地球上的“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地球的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远日点(7月初)近日点(1月初)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远日点(较慢29.3km/s)二、地球公转规律

内容

公转

概念

方向

周期

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地球绕太阳的旋转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7月初(远日点)最慢,1月初(近日点)最快二分二至点1、黄赤交角:23°26′

特点:(1)“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地轴两面:赤道平面、黄道平面

三角度: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2)“三个基本不变两个变”

A、三个基本不变

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B、两个变

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线、地轴与太阳光线的相对位置变化。(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太阳直射点

特点:A、直射光线的光程最短;B、直射光线垂直于晨昏线和直射点的切线;C、直射光线把球心和直射点相连。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回归年。

23º

26ˊ23º

26ˊ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北半球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在23°26′N,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到了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23°26′S,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返。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阳再次直射23°26′N。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3º26´N0º23º26´S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南回归线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移动示意图

哪些地区一年可以有两次直射的机会?什么地区一年只有一次直射机会?什么地区终年没有直射机会?思考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回归线之上南、北回归线之外(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判断一个地点的昼夜长短情况的方法比较所求地点所在的纬线中昼弧和夜弧的比例(1)昼夜长短昼弧夜弧A、若昼弧=夜弧,则昼夜等长/昼夜平分;B、若昼弧﹥夜弧,则昼长夜短;C、若昼弧﹤夜弧,则昼短夜长。1.夏至日(6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极昼极夜昼长夜短昼夜等长昼短夜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是极昼南极圈内是极夜赤道上昼夜等长长短规律:从南向北,昼渐长,夜渐短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冬至日(12月22日)昼夜长短情况。极夜极昼夜长昼短昼夜等长夜短昼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是极夜南极圈内是极昼赤道上昼夜等长长短规律:从南向北,昼渐短,夜渐长北半球昼最短南半球昼最长

全球各地的昼夜均等长。为12个小时。3.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情况春、秋分夏至冬至直射点位置北半球赤道南半球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长夜短,越往北白昼越长昼夜平分昼夜平分昼短夜长,越往南白昼越短昼短夜长,越往北白昼越短昼长夜短,越往南白昼越长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A、如果知道该点昼弧长度:昼长=昼弧度数/15°B、如果知道该点日出时间:昼长=(12-日出时间)×2

如果知道该点日落时间:昼长=(日落时间-12)×2(3)昼长计算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春秋分:夏至日:冬至日:(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太阳直射时达最大值。规律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取决于该点离太阳直射点的远近,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同一地点,在不同季节离太阳直射点远近不同,所以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哪一天离太阳直射点最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哪一天离太阳直射点最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小值。

H=90°-所求地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之差

(同减异加)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例:求北京(40°N)在二分时的正午太阳高度。H=90°-(40°-0°)=50°例:已知北京位于40ºN,冬至日和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多少?冬至日太阳直射23º26ˊS,夏至日太阳直射23º26ˊN。两个日期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

90º-(40º+23º26ˊ)=26º34ˊ90º-(40º-23º26ˊ)=73º26ˊ(三)、四季更替和五带

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形成四季;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据此可划分为五带。1、四季更替

(1)天文四季

凡立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以这些天文现象作为划分依据的四季就属天文四季。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夏季与冬季之间的过渡季节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符合,现在北温带的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的方法,划分了气候四季。(2)气候四季【说明】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2、五带的划分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五带的划分赤道0023.5023.5066.5066.50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900900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赤道0023.5023.5066.5066.50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900900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有极昼极夜现象

终年严寒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严寒天文特征

气候特征五带的特征

总结: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轴指向不变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四季五带自转公转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产生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求地方时已知A地经度、B地经度、A地时间,求B地时间。1.先计算出A、B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解题过程:公式:B地的地方时=A地的地方时±(4分×经度差)/1°(东加西减)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差,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3.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

小时,日期减去1天。2.将经度差转换成时间差,以每1°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例3:A地为10时26分,经度为120°E,B地经度为80°E,求B地的地方时。B地的地方时=10时26分(4分×40°)/1°-

=7时46分例1:我国最东端约在135ºE,最西端在73ºE,当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经度差=135°E-73ºE=62°,地方时差62×4=248分钟=4小时8分钟所求地点在西,所以8-4:08=3:52经度差=180º,地方时差=12小时,所求地点在西,所以9-12=﹣3小时,﹣3+24=21时(前一天)例2:当60ºE的地方时是9点时,120ºW是几点?例题※求经度已知A地时间、B地时间、A地经度,求B地经度。1.先计算出A、B两地的时间差解题过程:2.将时间差转换成经度差,以每1°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公式:B地的经度=A地的经度±(1°×时间差)/4分3.根据时间“东早西晚”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再根据“东经是往东度数增加,西经是往西度数增加”取加减号,求出B地经度。

例1:A地为10时24分,经度为120°W,B地为11时,求B地的经度。B地的经度=120°W(1°×36分)/4分-

=111°W例2:已知北京与兰州地方时差50分,兰州的经度是103º53¹E,求北京的经度。50分钟换算成经度:50÷4=12.5=12º30'北京的地方时早,在兰州的东面,东经往东度数增加,用“+”;北京的经度=103º50'+12º30'=116º20'E

例题④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相邻时区间的时差为完整的1小时。任意两时区的区时之差,等于它们之间相隔的时区数之差。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早1小时,每往西1个时区,区时晚1个小时。)⑤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十”;若位于西侧,则取“一”。)东十二区是区时计算中的最东边,西十二区是区时计算中的最西边。两个时区都在东时区,时区号数大的在东,数小的在西;两个时区都在西时区,时区号数小的在东,数大的在西;一个为东时区,一个为西时区,则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二者的时区号数和就是时区差。①已知经度,时区号数=※时区和区时的计算已知经度÷1515º×N(N为时区数)15º×N±7.5º,若余数大于7.5º→N+1;余数小于7.5º→N②已知某地所处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③已知时区数,经度范围=

571511如东5区与东10区相差个时区。西3区与西10区相差个时区;东5区与西10区相差个时区。西3区与东8区相差个时区。

注意事项:因一天为24小时,区时计算结果若是0至24小时,则为当日时间,24点也可写作次日零点;若答数大于24小时,则为第2天,该数值减24小时,原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时间;若答数小于0,则为前一天,答数加24小时,原日期减去一天,即为所求时刻。例1

当我国1999年12月20日0点现场直播澳门回归祖国政权交接仪式时,位于旧金山(西8区)的爱国华侨收看的时间是()A.12月19日08时B.12月20日16时C.12月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