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文言文概括分析与概述_第1页
专题01 文言文概括分析与概述_第2页
专题01 文言文概括分析与概述_第3页
专题01 文言文概括分析与概述_第4页
专题01 文言文概括分析与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括分析与概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要求学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并能加以正确地判断和推理,掌握设置误区的方法及解题方法。②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增强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②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等的精神情操。【考点突破】一.课标考纲分析新课标《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能力就是“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具体内容包括:(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只需判断正误)“筛选文中的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作出分析,以准确地筛选并提取信息。文言文阅读要求筛选的信息,一般侧重于文中重要的人、事、理等。筛选文中的信息”,其着力点有三个:一是“文中”的修饰限制,即特别强调信息应适应“语境”要求;二是“筛选”关键词,“筛选”是一种动态过程,是“辨析”“划定”“抽取”“整合”的完整进程。故“筛选”实则具有“筛选”与“归纳”的双重特点。三是信息判断,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目中所给信息的正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文言文中重要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它要求考生对某个人物的品节操守、言行举止等进行概括与总结;对某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思想倾向等进行归纳与提升;对某件事情的发展过程进行认定与判断;对某个结论、某种观点作判断与推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作者隐含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既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又考查考生的判断评价能力,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的综合阅读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具体内容为:作者意图在文中的流露,写作目的在文中的体现;作者的情感在文中的表现,即对文中所写的人是赞颂、同情,还是斥责、讽刺;对文中所写的事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隐含在作者笔下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有的蕴藏在关键句子中,有的则直接表现。因此,要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文意,随意拔高或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要客观地评价古人,不苛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突破途径: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对人物关系的叙述,对事件的详略安排来体察其“观点态度”;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要弄懂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加以区分;对议论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课标命题探究综观近几年新课标地区的高考试题,我们发现高考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选材丰富,传记为主。《明史•花云传》(2010)《宋史•何灌传》(2011)《宋史•萧燧传》(2012)《明史•马文升传》(2013)《旧唐书•于休烈传》(2014课标Ⅰ卷)《宋史•孙傅传》(2015课标Ⅰ卷)《宋史·曾公亮传》(2016课标Ⅰ卷)《宋书﹒谢弘微传》(2017课标Ⅰ卷)《晋书·鲁芝传》(2018课标Ⅰ卷)《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019课标Ⅰ卷)《宋史•苏轼传》(2020年全国1卷)人物传记为考查重点,2021年高考《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不是选自人物传记,内容仍然以写人记事为主,但所牵涉人物较多,不易分清主次。2.题型稳定,选择为主。九年新课标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总体趋势看,高考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仍将以选择题为主。且题支明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但2021年全国1卷该题型有一点变化,即“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说明侧重点放在了叙述的内容上。3.难易适中,巧设陷阱。高考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试题难度适中,总体上看应该体现“浅易”的特点。2021年侧重在“概述”上,重点考查考生对原文的理解能力。命题人在命题时,常常会设置些“陷阱”,以干扰考生的思维。常见的干扰方法有:①曲解文义;②无中生有;③张冠李戴;④时空错位;⑤因果混乱⑥以偏概全等;【课前预习之旧题回顾】(2021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意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枯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答案】D【解析】“正是因为臣不尽忠”错,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即既有炀帝无道之错,又有臣不尽忠之错。以偏概全(绝对化)以偏概全(主观夸大)

用部分代替整体的意思来设置错误。答题时要特别注意有关范围的词语或概念,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看事物的范围在转述的过程中是否被放大或缩小。命题设误: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以偏概全)比对方法: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B曲解文意2021年高考全国卷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曲解文意

命题设误:利用文中有些词句较难理解的情况,在分析概括的转述过程中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分析概括题命题的主要陷阱。比对方法:解题时先要找到原句,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仔细辨认原文中的词句在进入选项后是否有释义错误,并借助语境仔细推敲。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永乐末年,一些官员公开行贿受贿,贪腐之风盛行。杨士奇和杨荣一致认为顾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刘观,这与明宣宗的想法不谋而合。B.汉武帝和隋炀帝,或穷兵黩武,或大兴土木,致使户口衰减,国家动荡,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认为他们都是后世治世的鉴戒。C.汉代的张堪担任渔阳郡太守时,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传唱民谣以颂扬他。明宣宗告诫蓟州官吏,要努力向张堪学习。D.明宣宗深知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日夜忧思国事。当天下逐渐安定时,群臣多有阿谀之辞,明宣宗对此表示厌恶,希望贤臣全力辅佐他。期初全市检测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阅数月,乃命观巡阅河道,而以佐代之。寻下观狱。曲解文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阎禹锡为人孝顺,恪守儒家礼制。他天性至孝,九岁时哭悼父亲,几乎危及生命;母亲去世,他徒步返乡,为母守孝,孝心极为感人,受到朝廷表彰。B.阎禹锡化民成俗,形成良好风尚。任开州学正时,州人不分老少,只要稍做不义之事,就相互告诫,生怕他知道。人们敬重他,将他比作宋代司马光。C.阎禹锡教导有方,门下人才济济。他掌管京卫武学事务时,贵族子弟们都知道读书守礼,中进士者接连不断,朝廷和地方上的贵臣重将多为其门生。D.阎禹锡为官廉洁,生活清寒贫苦。他任官多年,守贫刻苦萧条冷落犹如吴隐之;每次离职,囊无一钱犹如刘宠。死后幸有学生等人捐赠,才办完丧事。以考功员外郎纪振荐,为开州训导,遂以其所得为教,四方从者日众,学舍几不能容。州之民无少长皆化之,稍涉不义,即相诫曰:“毋令阎先生知之。”正身饬行,人以比司马端明②之在洛云。天顺丁丑,时李贤、王翱、姚夔相继荐为国子学正。寻升监丞时间错位设置误区:

时空错位(时间错位,地点混乱)命题方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故意颠倒多个事件的先后顺序,在选项中把某一时间、地点发生的事转换到另一时间、地点。比对方法: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要梳理清楚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弄清楚事情的前后顺序与经过,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防止地点错误,留意相关事件经过转述后是否存在前后错位。常见的干扰方法有:①曲解文义;②无中生有;步步高93页师1152题③张冠李戴;3题④时空错位;⑤因果混乱5题⑥以偏概全等;张冠李戴(偷换对象)传记中会出现多个人物,不同的人物所任官职,所做之事,相关要素的时间、地点略有不同,命题者为了迷惑考生,考查考生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于是把以上各要素之间相互穿插,造成张冠李戴。(时间、地点、官职、人物、事件五个要素匹配)命题方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比对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无中生有命题设误: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比对方法: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

因果混乱命题方式:这类陷阱设置就是将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或者把因果关系说成其他关系。比对方法:比对命题人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间强加因果关系,或者把因果关系说成其他关系。【课堂知识点拨】1.看清选项,前后兼顾考生在做题时,要看清每个选项的前后两部分。因为命题人有时会利用考生的粗心、紧张,在选项的后半部分设置陷阱,以迷惑考生。而许多考生没有完全把握选项信息,以致妄加判断,造成不必要的失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对每个选项的前后两部分都仔细地加以推敲。2.警惕“无中生有”文言文本来就是比较难理解的,再加上考试时的紧张心理,有些考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能把全文理解个大概,个别句子还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命题人在设题时就会利用这一点,把文中本来没有的事件强加于人物身上,以迷惑考生。3.警惕“张冠李戴”试卷中所选文言文材料叙述的事情相对比较复杂,人物还不止一个,这样,命题人就很容易把甲做的事放到乙身上,把乙做的事又放到甲身上。考生在文中确实看到有这件事情,然而没有仔细地看一下这件事情是不是这个人物做的。如有一篇文言文中写某个官员爱民,他的妻子受他的影响,也把百姓放在心上,并且把自己从娘家带来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在设题时,命题人把这一功劳记在了这个官员的头上,说是这个官员爱民,把妻子的嫁妆都分给了百姓。考生在文中确实看到了把嫁妆分给百姓一事,但没有注意到底是谁分的,甚至有的考生还会认为,丈夫妻子是一家人,功劳记到谁的身上都行。这样草率地判断,当然不会选出正确的答案。4.警惕叙述情节时的“信息扭曲”在某些题干中,命题人总会在叙述人物事件的信息表述中设下陷阱。如有一篇文言文中写一位官员不断升迁,在升迁中,他在每个阶段都有功绩。于是命题人就利用这一点,把这个官员在做太守时的功绩,改为他任节度使时的功绩,这从表面来看没有任何差错,仔细推敲,才知大谬不然。5.核对原文,做到万无一失当初步认定答案后,考生切勿草率作答,一定要把该选项所述信息与原文仔细核对,做到有据可依,然后再选定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时洪迈得稹文,为之赏激。调南康军教授。转运使杨万里按部,骤见叹奖,偕游庐山,相与酬倡。调广东帐司,未上,服父丧,免,调临安府教授。倪思荐之,且语人曰:“吾得此一士,可以报国矣。”丁母忧,免,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为武学谕,改太学录。嘉定九年,新学成,改充博士,其教养之规,稹所论建。迁秘书郎,兼屯田郎官。稹始进对,请叙复军功之赏以立大信,抆拭功臣之罪以厉忠节,置局以立武事,遣使以省边防,厚赏以精间谍。次论和、战、守利害,而请颛意于守。(选自《宋史·危稹传》)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危稹文采高妙,受到高官赞叹。危稹有很高的文学才华,洪迈看到他的文章时十分赞赏,杨万里也对他夸赞不已,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B.危稹重视教育,创建学校规矩。嘉定九年时,由危稹提议的学校建成,危稹改职充任博士,这个学校的教育、修养等有关规定都是危稹通过奏议论对要求建立起来的。C.危稹注重军事,奏对封赏之事。危稹在奏对时向朝廷请求恢复以军功大小来赏赐,派遣使者到边疆省察,用丰厚的赏赐提高间谍的水平,同时也讨论了和、攻、守问题。D.危稹关注民生,请求减免赋税。漳州每年有经制钱、总制钱没有名目的钱五千缗,为此勒索民众特别厉害,危稹向朝廷上疏请求免除,但常平使对这个请求有不同意见。【答案】A【解析】张冠李戴。“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错,倪思的意思是能够得到危稹这样的人,自己就可以报效国家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节选自《北史·高睿传》)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睿自幼被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以致骨瘦如柴。B.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C.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担任要职,官至太尉、尚书令D.高睿敢于犯言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面对太后求情和家人的劝阻,他不为所动。【答案】A【解析】“长斋,以致骨瘦如柴”写的是为母守孝,而不是为“神武”守孝,弄错对象。神武崩,哭泣呕血。即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2015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下完成题。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首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