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_第1页
2023年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_第2页
2023年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_第3页
2023年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_第4页
2023年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社会学概论作业1单项选择题1B2B3B4D5B6A7A8C9C10B11A12D13B14A15C16A17A18B名词解释访谈法:访谈法是指调查者和被调查者通过有目的谈话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由于调查研究课题的目的、内容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访谈所采用的形式也不同。按双方接触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直接访谈即面谈,间接访谈则以电话等为媒介,面谈是访谈法的重要方式。观测法:是指观测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能动地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感知与描述,从而获得有关的事实材料的一种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重要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规定研究对象做出填答,从而获得被调查者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见解和意见。迪尔凯姆的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随着分工的发展而出现的,它依赖于社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高度的互相依存,而不是外在的集体意识的强制,人们的社会分工精细,集体意识只体现在小部分、小范围内。而人们之间的联系紧密,互相合作限度高,互相依赖性也大。相对于机械团结,有机团结更为基本。韦伯的社会行动:是指行动者的那些既包含拟定的主观动机和意图,又涉及别人和以别人为目的的行动,也就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动。内部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其剧烈限度与其成员参与限度相关。问答阐述社会学产生的条件答:社会学产生的条件有:(1)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大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引起众多社会问题,从而催生了社会学。(2)思想理论根源社会学不仅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的结识逐步深化的必然结果。19世纪上半叶之前许多学者、思想家提出的一些关于社会的思想理论都为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养料。(3)科学发展条件孔德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而这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自然科学方法的巨大威力给社会思想家以深刻的启示。孔德在提出社会学这一名词时的基本想法,就是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来研究社会的科学。2、阐述科瑟尔社会冲突的“安全阀”机制。答:科瑟尔社会冲突的“安全阀”机制是:安全阀”是一种社会运营的安全机制,科瑟尔认为敌对的情绪不等于冲突,假如敌对的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像锅炉里过量的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出而不会发生爆炸同样,不仅有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并且有助于促进社会良性运营,协调发展。在《社会冲突的功能》一书中,科瑟尔列举众多的事例进行说明:原始人有节制的复仇制度;前文明社会中在狂欢节期间对性禁忌、性回避的解除;西方社会曾经盛行解决私人仇怨的决斗等等。安全阀理论带有明显的社会心理学的特性,它强调消除心理紧张、排出不满甚至敌对情绪,在化解社会冲突中的作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为“替罪羊机制”,即社会紧张情绪不仅可以向本来仇恨的目的释放,也可以向替代目的发泄。科塞注意到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机制就越重要,强调安全阀机制必须在社会结构当中加以制度化,认为社会理应通过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使各种社会紧张情绪得以释放,避免劫难性冲突的最终出现,社会系统才有也许处在均衡与和谐的状态。3、阐述帕森斯的“AGIL功能模式”。答:帕森斯的“AGIL功能模式”是: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Adaptation)即保证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派。②目的达成(Goalattainment)即制定系统的目的和拟定各目的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的。③整合(Integration)即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④潜在模式维系(latentpattenmaintenance)即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四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互相联系。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互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互换媒介。这样的互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4、阐述当代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答:随着社会学研究的恢复,社会学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以下新的进展:(1)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发展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学学者们就中国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开展了广泛的理论探索和经验研究,围绕着发展理论问题、中国现代化的特点、条件和道路问题等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学者们认为,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这一时期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但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除城乡差别、贫富分化、社会腐败等普遍性问题外,尚有婚姻家庭问题、生育问题、民工潮、买卖户口等特殊问题。(2)小城乡与社区发展研究费孝通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小城乡的研究,并发表了《小城乡大问题》、《小城乡再探索》等文章,就小城乡的地位、作用、发展的影响因素、人口转移及发展模式等问题展开了专门研究,带动小城乡研究广泛展开。学者们围绕小城乡研究在中国城市化道路、城乡社区关系、边远社区开发、社区服务、人口流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3)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对社会分层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形成了新的较为一致的见解。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现阶段,原有的阶级划分标准不复存在,阶层划分取代了阶级划分,阶层结构变化出现了新特点。其一是与现代经济相联系的职业阶层壮大,且很多农民转为工人;其二是职业的分化使原有阶级内部出现拥有不同地位和财富的利益群体——阶层;三是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使个体私营业主阶层出现。此外,与阶层相关的一些问题也成为社会学界讨论的热点。(4)中国社会保障研究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学者们讨论的重要课题,研究重要围绕着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几方面展开。学者们普遍注意到了我国目前的保障制度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城乡社会保障存在着巨大差别;二是社会保险成了“公司保险”;三是失业保险急需发展;四是原有的社会保障机制单一等。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尝试性的解决方案。社会学概论作业2单项选择题1B2D3A、D4C5D6A7A8A9A10A11B12B13A14C15A16A17A名词解释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因而社会唯实论的社会学思想又经常被称为实证主义社会学。社会唯实论的重要代表有英国的斯宾塞、法国的迪尔凯姆等人。社会:社会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参照群体:是人们并未参与,但以其规范、信仰、利益等与自身进行比照或评价、参考的群体,它也许是人们渴望加入的群体,并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较大的影响。单向沟通:是指沟通只指向一方,另一方不产生反馈行为。社区发展: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机构的领导和支持下,运用社区自身的力量改善社区经济、发展社区组织、增强社区活力、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区有计划变迁的过程。城市社区:是指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人口集中居住的社会区域单位。在城市中,一定规模的人们由于社会分工而聚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构成一个关系密切的生活共同体。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聚居形式的巨大进步。问答阐述社会类型的划分。答:按照生存方式划分可以将社会分为渔猎和采集社会、游牧与园艺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五种类型。此外,根据历史记载情况,可将社会分为无文字社会与有文字社会。无文字社会又称史前社会;有文字社会,又称文明社会,指有历史记载的所有人类社会。根据阶级状况,可分为无阶级社会与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是指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社会,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根据社会流动速度,可分为封闭式社会和开放式社会。封闭式社会,是指很少阶层流动的社会。开放式社会,是指阶层流动不久的社会。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可把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可分为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和产品经济社会。阐述社会群体区别于一般群体的基本特性。答:社会群体区别于一般群体的基本特性:(1)连续的互动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存在着连续的社会互动,他们的交往不是一次就终结了,其互相关系必然维持较长的一段时期,如家庭、邻里、朋友圈、机关、学校、公司等都是如此。那些偶尔碰在一起、暂时发生联系的人群,例如在书店、商店购书、购物的顾客,同乘一架飞机的乘客等由于互相间不存在持久的交往,因而并不构成社会群体,它们只是简朴的人群聚合体。此外,记录上按某种共同特性归类的人群体一般也不叫社会群体,如男人或女人、工人或农民等。由于在这些类别集团内部,其成员之间不一定互相结识,也不一定发生互相作用,这类群体有个社会学术语,叫做“社会类别”。(2)稳定的结构社会群体成员连续交往的结果,便形成了某种稳定的结构关系,产生出特定的互相作用模式。每个社会群体都拥有比较固定的规范,并将成员划分为各种地位和角色的人们,如有的人是领导者,有的人是被领导者;有的人扮演父亲、母亲的角色,有的人扮演儿子、女儿的角色。这些不同角色之间的交往关系往往并不平等,而是遵循一定的规范和原则。每个群体成员对其他成员的行为和态度怀有不同于群体外别人的特殊期待,如我们对家人的期待就明显不同于陌生人或同事。(3)明确的认同社会群体大都会形成一种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体系的亚文化,群体成员会产生一种作为群体一分子的身份一致感和对群体的忠诚感。以一个大学为例,它拥有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套有关善恶美丑和判别是非好坏的衡量标准,其成员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学校的一员,每个成员在校内的行为处事,必然要受到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价值观的制约,受到学校其他成员的角色期待的制约,他将尽也许持有或做出与该群体相一致的理解、反映和行动抉择,而校内外其他成员也将他看作是这个学校的一分子。值得一提的是,一个社会群体经常使用象征性的标志来强化成员们的身份一致感,使该群体与其他群体的界线更加分明,比如学校强调学生穿统一的校服、佩带统一的校徽等等。(4)一致的目的和行为规范群体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心理和行为的互相影响或学习,会产生一些共同的观念、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的和厉害关系,并遵循为了实现目的而制定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在群体面临外部压力或内部少数成员的反叛时,一致目的和群体规范更为清楚,其作用也更为明确。比如中国女排为了夺得世界冠军而表现出来的团结合作精神和艰苦奋斗的行为规范。(5)一定的分工协作群体为了最有效地达成共同的目的,必然会对群体每位成员的地位和角色做出相应的安排,每个人也总是以某一方面独立的能力胜任某项分工,从而成为群体成员。只但是有的群体分工不太明确,如家庭、同辈群体,而有的群体分工明确、严格,如政府部门、公司。无论何种群体中,都有明显或不明显的领导与服从关系,以及随着此种关系的内部权威。简述人类群体生活与动物群体生活的本质区别。答:人类的群体生活与动物的群体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第一,动物的群体生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进化的规律使得一些物种必须集群才干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才干生存下去。而人类的群体生活虽也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发展)的结果,人类的群体生活不仅是为了适应自然,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第二,动物群体生活的生存方式和活动规则是先天遗传的,出自动物的本能,每一代动物不也许发明发明一套群体生活的新规则。而人类群体生活的生存方式和行为规范不是靠遗传得来的,而重要是通过后天学习、文化继承以及积极发明发明出来的。正由于如此,动物群体生活的形式、内容、活动规则等变化十分缓慢,而人类的群体生活从形式到内容的变化则也许十分迅速,就是几年也会有很大的改观,如现代家庭、邻里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组织,其变化之快乃是有目共睹的。阐述人类社区历史演变的过程。答:人类社区历史演变的过程是:第一阶段,旧石器时代的流动性社区,严格说来,那时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体性质的一种社会群体,不是今天所说的社区。当时,人类靠狩猎、捕鱼、采集野果为生。食物只有在一定季节和一定地区找到,为了维生,人们不得不作分散的群居,居住地不能固定。这时,人类生活的社区是以氐族为单位构成的流动性社区,第二阶段,新石器时代,农村社区出现。大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有了原始的畜牧业和刀耕火种的农业,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使人们得到了比以往更多和更稳定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时,半永久性居民点开始形成。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现的原始人盖起的半洞穴式的泥草房,即这种类型社区的代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发明了犁等,从而使农业生产日益专门化,人类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分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人类群体聚落——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永久性居民点,人类的定居生活从此开始。农业聚落的形成,意味着具有相对完整性的有“农”有“村”的社区生活的开始。在这种初期的村落中,已经包含了后来各种社区生活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需要。从我国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可以看到,这些农村社区的地区特性是:住宅等设施所有是以石料、木材等自然材料构成,此时有了大量的土陶制品在平常生活中使用;建筑地段一般位于较为高爽、土地肥沃的、向阳的、近水的地段;建造时有住房与葬地的区分,公共仓库地区氏族成员的公共聚集场合的区分等。第三阶段,初期城市的出现。城市空间的产生,是从较为发达的农业区域中出现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是城市产生的社会经济动力因素。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制造工具的手工业技术的不断改善。大约在公元前402023左右,出现了铁器、铁器的使用,是生产工具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产品有了剩余,随之私有制出现了,也就有了互换的需要,固定的互换场合也产生了。人类生产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分离,促成了初期城市的产生。第四阶段,中古城市出现。出现在奴隶社会晚期、漫长的封建社会,直到工业时代的前夜。中古时代的城市,与初期城市的强烈的政治和军事职能相比,商业流通职能日益增强。商业服务职能使城市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一个潜在的影响圈,对周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产生着更强大的吸引作用。第五阶段,现代城市出现。18世纪中叶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经济活动的社会化、专业化得到迅猛发展。工业活动的集中造就了新的城市或扩大了原有的城市,工业活动不断提出的规定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变得更为完善,完善的城市生活、生产条件则吸引着更多的工业活动和人口向城市集中。第六阶段,后现代城市的表现:大城市群区的形成、郊区化和“逆城市化”。我们把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现象统称为后现代城市的表现。重要有:(1)大城市群区。它的形成是由于大城市市区的横向扩展使相邻城市在空间上互相接近或连接。(2)郊区化。它是指居民和商业、工业公司从城市中心向郊区的转移。(3)“逆城市化”。它是指一些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特别位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明显地不仅向市郊,并且向更远的地区内的小市镇甚至乡村迁移,导致大都市人口的减少和整个都市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以上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简朴地回顾了社区的发展历程,其实这只是个已经出现的一般化历程。现实中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发展更加复杂和曲折。社会学概论作业3单项选择题1D2C3B4A5B6A7D8C9D10C11A12D13C14A15A16B17B18A名词解释社会分层:社会存在着的不平等导致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提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概念。社会分化:是指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由于物质生产和文化因素的变化,社会各部分在其形态、特点和结构诸方面逐渐发生变异、不断地系统化和专业化,从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等级的过程。角色p73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或者说是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回去稍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也称为“文化反养”。合作: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成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的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从广义上说,所有社会生活都以合作为基础,没有合作,社会不也许存在。6、社会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社会结构主线转型为基础的社会系统全面发生变迁的过程。问答简要分析社会化的基本特性。答:社会化的基本特性是:(1)社会强制性与个体能动性的有机统一个体从母体中分娩出来之时,就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而个人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不能不受到社会的作用。而社会要延续发展,就要使其新增人口接受已有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实现社会化。社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个体的行为模式也在不断地被周边人所塑造,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强制的。特别是在个体社会化的初期,个人更多地接受社会的影响,较少具有选择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日益增多,个体社会化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能动性。另一方面,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又非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教化,还会积极地根据个体需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积极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使自身成为社会化的主体,从而体现出积极的、能动的方面,并且这种能动性会随着个体的成长越来越明显,并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同时,个体既被社会化,也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个体既是社会化的主体,也是社会化的客体。社会化的个体之间存在互相作用。(2)内化和外化的统一社会对个人的教化,社会文化在个体身上的传递和延伸,最终是通过个体的内化实现的。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将社会环境作用于自身的种种信息有选择地接受、消化、加工解决,并通过行为模仿、角色扮演、自我奖赏等方式强化,将社会文化内化为自身观念,这种内化能力是人社会化得以实现的前提,并在社会化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内化并不是社会化的最终目的,个体还需要将内化的观念和结识外化出来,作为个体行动的指导,进一步参与社会生活,不断实现和增强个体的社会性,修正并发展内化了的社会文化,如此循环,才干真正实现人的社会化。内化是前提、手段,外化是实现方式和目的,两者不可分割。(3)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人的社会化过程,又是社会共性和人的个性发展的统一过程。一方面,从社会化的内容来看,个人学习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接受一定社会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说明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特性在个体身上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体对个体实行教化的基本方面。另一方面,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具体社会环境是不同的,个人社会化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个人的素质状况也存在差异,这就使得社会化造就的个人具有不同的个性,体现了社会共同本质具体实现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社会共性存在于个体个性之中,只有通过个性的发展才干实现共性的发展;个体个性也一定与社会共性相联结而存在,也只有通过共性发展才干实现个性的发展。简要阐述艾里克森社会化的八个阶段。答:艾里克森以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映来表达自我发展或社会化的八个阶段:(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0-1岁)。婴儿需要得到家人或别人的照料,假如其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则他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信任感;假如对婴儿的照料不稳定、不充足或主线没有,那么一种不信任感就已经诞生。(2)自主与怀疑(幼儿时期2-3岁)。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开始出现独立的感觉意识,这时候父母应放手让自己的小孩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他就会感到自己能控制自己的肢体活动、冲动及周边环境;假如父母过多指导、责怪或限制,会使他产生羞耻感,对自身能力和环境产生疑虑,影响他们在青春期与成人期自主意识的形成。(3)积极与内疚(学龄前4-5岁)。这时的儿童已经具有了语言的能力,并较多地参与游戏活动,表现出比较强的积极性和发明性,假如父母对孩子的规定不予理睬或限制,对其行为横加指责、嘲笑甚至处罚的话,那么便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强烈而连续的内疚感。(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期6-11岁)。这一时期,儿童对周边事物的用途和构造的好奇心增强,乐于使用工具去进行操作活动。假如成年人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些东西,支持他们的计划和想法,并对其结果提出表扬,便会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不理解或者压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发明性活动,会导致儿童的自卑感。(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春期)。儿童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更多的社会角色进入了他的生活,这时他们要解决更为复杂的角色关系,学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认同。假如个人此时尚未形成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积极性和勤奋感,那么便会对各种角色结识不清,产生角色混淆。(6)密切与孤独(青年期)。在此阶段,个人将经历求爱与建立家庭,学会和异性交往并建立一种密切关系,这种密切是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去爱另一个人和关心另一个人的能力。假如一个人不能与别人亲近,便会陷入孤独感的包围之中。(7)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人到中年,随着各种社会阅历的增长和事业的推动,他们对自己子女的成长更为关注,并能超过自己的家庭,关心下一代的成长状况和生活环境,是为代际关怀。没有形成代际关怀的人,则只会关注自己的生活和需要。(8)完美与绝望(老年期)。这是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是总结阶段。个人会对自己一生的活动进行回忆和思考,并努力给出使自己满意的解释,形成一种对自己人生的完美感。假如对以往的一些重要经历和选择不能找到自己能接受的合理解释,那么个人将会陷入到一种追悔和绝望的情绪之中。3、简述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答:社会流动作为影响所有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生活的普遍现象,受社会和个人诸多因素的制约。各种因素在实际生活中同时受到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从社会宏观角度来来,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有:(1)经济结构影响社会流动的最主线因素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状况。除了经济结构自身影响社会流动之外,它还影响到社会的其他结构,如社会分层结构、教育结构、社会价值观等,从而间接地影响社会流动。(2)社会结构影响社会流动的社会结构方面的因素很多,其中涉及社会分层体系、社会继替规则、社区分化和组织分化等。(3)社会其他因素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社会流动产生作用,其中社会教育结构和价值观念是两个比较突出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结构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简要分析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答: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有:(1)两个国内基本矛盾的制约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地关系非常紧张:我国已有1/3的县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8亩,已经低于联合国测算的最低生存保障水平;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比较宽松,人均土地面积甚至也许多于两亩,但是北方大部分属于干旱地带,已有5条重要江河所有断流,整个华北地下水严重超载。这一基本国情矛盾导致农业人口过剩、劳动力无限供应、小农村经济不断地细碎化,成为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呈现严重性的根源。基本体制矛盾:城乡二元体制矛盾与相关制度安排。建国以后,为了尽快建立一个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体系,只能靠相关的制度安排从小农经济中提取过量小农剩余,形成工业化的“资本原始积累”。然而,这种工业化战略产生了严重的制度负功能或成本,使就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并形成了明显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至今,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虽然有所改善,如户籍制度的松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兴起等;但是,制度的余孽依旧残存,如暂住证、收容所、外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政府投资不断向资本密集的重工业倾斜,工业资本吸取劳动力的能力随之不断减弱。基本国情矛盾和基本体制矛盾,也即资源约束和体制约束,是我国现代化的两大内部制约因素。(2)当前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外部制约因素——国际环境也是非常严峻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信息化为技术特性,以资本主义制度和标准控制为规则特性,以资本自由流动而非土地、劳动力为要素特性的全球化。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中国,国内外理论界都认为中国已经出现了国外资本和国内资本的特别是金融资本利益上的相关。这就是说,中国的资本和外国资本同样,都按照国际资本通行的运作规律办事,追求利益最大化。于是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一是有限资源被过多的人口占有,这过多的人口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在资本全球化而非劳动力全球化的经济中,没有向外转移的更大空间的也许性;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大举进入沿海,导致沿海一带制造业的发达并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加工贸易的大头利润都大量地流向国外去了;三是追逐利润的外国资本与我国劳动力无限供应相结合,导致10余年来东南沿海的打工者工资普遍没有上涨,广大中西部农民只能长时段地处在“温饱有余,小康局限性”的生活状态;四是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农业将面临由于科技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加工业滞后、质量卫生难以达标、经营管理落后等一系列问题,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人口的生存保障问题,这是一个最大的政治问题。社会学概论作业4单项选择题1C2A3D4B5B6D7A8D9B10A11A12C13A14C15B16A17B18C名词解释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等等,因而在采用某种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经常会引起群体间无休止的冲突。社会解体:它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减少,使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社会制度所替代的过程。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指社会中有关教育、科学、哲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